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5篇)

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5篇)第1篇: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2、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3、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内在品质。
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法和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注重实践过程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与他人学会合作。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明确目的1、师:有这样一种树:它没有桃李的芬芳艳丽,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但它高大挺直,在风沙中傲然挺立。
是的,这就是白杨树!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三课《白杨》。
(板书课题)2、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的事。
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又是怎样借白杨表白自己心愿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二、理解白杨外形特点和品格特征1.这位边疆建设者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特点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读读课文,找到爸爸介绍白杨树的句子,把它画下来。
2.生自由读书,勾画后指名说。
3.请生逐句品读,想想每句话各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4.逐句感悟。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高大挺直)(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①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从哪些关键词可以体会出?(板书:适应性强。
哪儿……哪儿……很快)②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怎样?文中哪句话写的?(齐读第一段,理解“浑黄一体”。
)请学生看书上大戈壁的插图,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沙石。
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
《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五篇模版)[修改版]
![《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五篇模版)[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1ad7aea5f01dc281e43af007.png)
第一篇:《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理解生字新词,会用哪儿哪儿和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2、能读通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爸爸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崇高品质。
4、学会自主学习的一些方法,养成自于学习的习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习准备,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著名作家袁鹰写的《白杨》一文,(板书:白杨)学习了生字和新词,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检查预习,揭示目标。
昨天老师布置了一道预习题、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按照先后顺序划出描写爸爸神情变化的词语。
大家完成了没有?好,下面我们交流一下。
学生边回答老师上依次出示:出神小结:爸爸先是出神,接着是微笑,再接着是变得严肃起来,然后是陷入沉思,最后又浮起微笑,这就是爸爸的神情变化。
三、细读课文,体会含义。
l、首先我们来讨论,爸爸为什么出神。
先看屏幕,然后再自由读课文的第14节,想想看,能回答吗?同桌的同学可以互相讨论讨论。
2、爸爸为什么微笑呢?请每个学习小组用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课文4至12节,然后我们互相交流。
每个学习小组练该对话.(一人读哥哥的话,一人读妹妹的话,一人读爸爸的话,一人读叙述人的话、)指名读。
3、爸爸的神情为什么又变得严肃起来呢?请同学们快读课文的第14节,然后回答,好吗?是因为爸爸要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品格,所以他显得严肃起来。
爸爸用三句话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的品格。
试试看,能不能把爸爸的话读通。
指名试读。
还有谁能读得更好吗?你为什么要这样读?讨论:这三句话应该怎样读?自由练读。
齐读。
看屏幕。
教师叙述: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
白杨第二课时教案

白杨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2、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并能尝试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段落。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感受文中人物的精神品质。
(2)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难点(1)深入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奉献精神。
(2)引导学生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读写结合法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白杨》这篇课文,了解了白杨的外在特点。
谁来说说白杨有哪些特点?(学生回答:高大挺秀、直、坚强、不软弱、不动摇等)2、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这篇课文,去感受白杨的内在品质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刻情感。
(二)精读课文,理解象征意义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爸爸的话有几层意思?(学生默读后交流)明确:爸爸的话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白杨在戈壁滩上生长得很直很高。
第二层:白杨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第三层:爸爸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一样,坚强不屈,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2、小组讨论:白杨和边疆建设者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交流汇报:(1)白杨不择环境,不惧困难,坚强生长;边疆建设者们也不畏艰苦,扎根边疆,为祖国的建设默默奉献。
(2)白杨高大挺秀,正直挺拔;边疆建设者们也具有高尚的品质和正直的人格。
3、教师引导: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白杨不仅仅是一种树,它还象征着那些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建设者们。
这种通过描写某种事物来表达人的品质或精神的写作手法叫做借物喻人。
(三)朗读感悟,体会情感1、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读出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学生朗读,教师指导)2、分角色朗读爸爸和孩子们的对话,体会爸爸的心愿和孩子们的理解。
《白杨》第二课时教案:小说故事情节设计分析及影响生动性因素

《白杨》第二课时教案:小说故事情节设计分析及影响生动性因素《白杨》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小说集,作者是贾平凹。
小说以中国西南山村白杨寨为背景,通过描写人物生活的点滴,展现当地风土人情、阶层关系和生存状况等问题,表现了人的生命力和精神力。
本文将重点分析《白杨》第二课时教案,探讨小说故事情节的设计和影响生动性的因素。
一、故事情节设计分析故事情节是小说的骨干,设计不仅关乎故事的可读性和吸引力,还直接影响读者对小说主题和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1.主题的呈现故事情节能呈现小说的主题,是小说鲜明性的体现。
《白杨》第二课时教案的主题是“贫困与希望”。
通过讲述白杨寨的贫困生活和相互帮助的情感,揭示出贫穷与生活希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同时,小说还表现了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和利益博弈,呈现出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冲突。
2.情节的紧凑性故事情节的紧凑性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一气呵成地读下去。
在《白杨》的第二课时教案中,作者通过紧凑的情节架构和生动的人物描写,让读者深入感受到农村贫困生活的细节和煎熬。
同时,情节的紧凑性还表现在人物的性格和行动上,让读者明白每个人物的独特性格和深入内心的世界观。
3.情节的冲突性故事情节的冲突性是小说情绪张力的重要体现,它在小说中起到推动和加强人物性格和主题的作用。
在《白杨》的第二课时教案中,由于生活贫困和物质短缺,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愈发激烈。
这种冲突性不仅仅是生活的冲突,而是背后的精神和世界观的冲突,表现出每个人物对生活的理解和处理方式的不同。
二、影响生动性的因素小说是通过语言描写和人物形象来表现情感和主题的,而生动性则是人物形象和情节的立体感,是读者阅读小说的目的之一。
在《白杨》的第二课时教案中,生动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展现。
1.人物形象的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欣赏的主要因素之一,它反映了小说情感和思想的深度。
在《白杨》的第二课时教案中,每个人物的形象都是栩栩如生的。
不仅描绘了人物的外貌、行为和语言等细节,还深入表现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白杨》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精选3篇)

《白杨》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精选3篇)《白杨》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篇1 目的要求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边境战士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3、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
4、学会本科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重点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爸爸”介绍白杨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教具学具鹏博士教育软件幻灯片教学时间 3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板书课题解题1、水见过白杨?说说白杨是什么样的?2、微机出示“资料部分”,认识白杨二、检查预习1、微机出示“字词学习”,学习生字词2、指名读课文,指导生字的读音3、指导读描写“大戈壁”、“白杨”的话和爸爸谈论白杨的话。
三、讲读课文(一)、讲读第一段1、默读课文想想这一段主要些什么?2、讨论解答弄懂环境和气候的恶劣点击:理解词语:戈壁清晰浑黄一体(二)、理解2—3自然段1、指名朗读2—3自然段2、微机出示白杨树的画面理解“高大挺秀”3、读了这一段后你有什么感受?(喜爱、崇敬)(三)、理解4—14自然段1、分角色朗读课文2、讨论:白杨树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3、“一位旅客”指谁?说说“爸爸的神态有什么变化?(望着—出神”—“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微笑消失色变得严肃起来”)4、理解爸爸说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①默读15—17自然段。
②说说爸爸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希望自己的子女在边疆落户、学好本领长大建设边疆)(三)、讲读第15自然段1、齐读课文2、说说爸爸沉思什么?3、“一课高大的白杨树”和“一棵小树”各比喻什么?为什么嘴角又露出一丝微笑?四、作业:朗读课文,尝试给课文分段。
总结段意。
第2课时一、默读课文讨论分段概括段意1、自由度课文分段2、讨论分段情况,概括段意一段:(1—3)列车在大戈壁上运行。
《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_教案教学设计

《白杨》第二课时教课方案6【教课目的】1、学习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培育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的能力。
3、经过认识白杨的质量,悟出边境建设者扎根边境,建设边境的崇高质量,培育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4、经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境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崇高质量。
【教课难点】领会爸爸借白杨来表白什么。
【教具准备】挂图、投电影、录音机。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课过程】一、情境导入昨天我们已经把白杨这课背景资料认识一下,今日我们就一同跟着文中父子三人走进新疆,走进课文《白杨》。
板书课题:白杨二、领会白杨的形态美1、看教课挂图,观看白杨的样子和它的生长环境,对白杨的外观有较直观的认识(解读:大沙漠、浑黄一体)读第一自然段。
2、出示投影:寻人启事我是一棵贪玩的小白杨,生长在遥远的西部大沙漠,头几日,我一人静静地跑出来玩,直到此刻还没有回家。
我的爸爸必定会很焦急的,我也很想我的爸爸,可我找不到我的爸爸了。
同学们,我的爸爸的特点是__________,假如你们有谁看到我的爸爸,请告诉我,我必定让我爸爸重谢你。
小白杨月日依据这个启事,同学们自己读2~14自然段,边读边画,找出描绘白杨的语句,而后归纳一下帮助达成寻人启事。
三、体验白杨的精神美1、分角色朗诵2~14自然段看看谁的话语重心长。
(爸爸的话单单是讲了白杨树的外形特点吗?还讲了什么?)2、指导读14自然段。
3、从中你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精神?四、赏识建设者的奉献美1、小白杨找到爸爸后给兄妹送来了感谢信,信中说兄妹的爸爸与大白杨有很多相像点。
(出示投电影)请同学们来找这相像点,能够小组组议论。
2、兄妹看了这封信后,有很多迷惑,他们只知道一些最简单的事,读──那么他们不知道什么,读──(出示投电影,引读16自然段)。
3、你能不可以解决这些问题?4、小白杨还送给兄妹一幅画:父亲变为一棵高大的白杨树,兄妹俩变为两棵小白杨。
你能告诉我小白杨为何送这幅画吗?谈谈原因。
《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模板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教学目的体会白杨的寓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领会文中的思想;总结全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借物抒怀。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白杨树(含外观及内在的特点)。
2、老师小结:白杨树生长的地方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到处浑黄一体。
白杨树却不软弱,不畏风沙雨雪,不畏干旱和洪水,依然长得高大挺秀。
3、导入新课:“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爸爸表白的是什么心呢?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爸爸的思想感情1、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反复阅读爸爸说的话,讨论爸爸要表白自己的什么心?(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各抒己见。
)⑴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⑵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从爸爸的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精神体会无数像爸爸一样在边疆参与建设的人们的崇高思想。
3、指导名读、小组读,说说你们此时的心里感受。
4、爸爸在孩子们面前借白杨树表白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有目的。
(学生从文中找词句,逐句逐段的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⑴ 爸爸希望子女和他们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⑵ 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① 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微笑?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含义?几棵小树的意思?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含义?② 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
5、教师小结:是啊,边疆的建设者们有这样一句豪言壮语:“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生献儿孙。
”边疆建设者就像白杨树一样,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完整版】

《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从而体会爸爸的心愿。
(重点)2、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难点)3、主要方法:朗读、勾画、抓住课文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深刻体会句中包含的意思,从而体会人物的情感,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学习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从而体会爸爸的心愿。
2、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自主学习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两遍。
对这些句子,我有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在书上作出旁批4处以上。
想象一下,哪些地方需要白杨树它遇到哪些困难,还是那么坚强方法:仿照下面的句子说一说。
(独自思考——对桌交流——小组交流)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我们的校园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2、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合作探究“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爸爸不只是在介绍白杨树,那么他还在表白什么呢他是在向谁表白呢2、“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这儿”指的是哪儿“它们”又指的是谁“它们在这儿生根了”是什么意思呢3、“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爸爸为什么微笑了“高大的白杨树”指的是谁“几棵小树”又指的是谁呢“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怎么理解练练测测分辨组词。
淅()抚()僵()陷()辨()晰()芜()疆()掐()辩()选词填空。
分辨分辩因为有多年的经验,他一下子就()出这张人民币是假钞。
无论别人说什么,他都不加以()。
选作一题。
1、“孩子们只知道……只知道……只知道……”那么他们不知道什么,这跟爸爸的心愿有联系吗(独立思考——口头作答)2、阅读《帐篷》,写几句心里话,送给这些可爱的、伟大的建设者们,可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2.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白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
体会作者以物喻人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通过朗读探究爸爸的神情变化
父亲专注的看着外面的白杨想到了什么?
出神、沉思:看到车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触景生情,想到环境,想到了自己和战友,浮想联翩。
一个微笑体现出了什么?
微笑:听到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是那么天真幼稚。
由微笑转为严肃后的父亲说了些什么呢?
严肃:与孩子们谈白杨特点,尽管孩子们还不懂,而实质是在借树喻人,抒怀言志。
2.指名朗读
“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
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
简单的几句话体现了白杨的外形和品格。
(外形:高直,粗壮,挺秀
品格:坚强,不软弱,不动摇)分析情感,指导朗读。
二、体会情感点出写法。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即讲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白杨{不择环境,不惧困难,坚强执着,无私奉献}边疆建设者
沉思:由白杨树想到了子女,从自己想到孩子的未来。
微笑:想到孩子们也将扎根边疆,为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三、指导感情朗读。
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读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了什么感情?(崇敬)请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朗读14小节。
四、展示反馈
1.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
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13小节,并联系14小节思考,然后同桌讨论。
2.引读讨论14小节:①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爸
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工作,你们知道吗?”②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③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师问:“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你们知道爸爸为什么把孩子带到新疆去吗?”
3.通过爸爸介绍,孩子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指名读17小节。
4.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老师朗读16小节,读后讨论:①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
②他为什么又露出了微笑?
6.指导学生感情朗读16小节。
五、当堂检测
写几句话,夸一夸想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和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
“不管……不管……总是”
作业
1、造句:①哪儿……哪儿……
②不管……不管……总是
板书:
3白杨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