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学设计一等奖

合集下载

《白杨》教案(优秀6篇)

《白杨》教案(优秀6篇)

《白杨》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漂亮的编辑帮助大家找到的《白杨》教案(优秀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白杨》教案篇一一、出示图片,引生入境上课前,出示有关课文背景的戈壁图片。

师:这里常年干旱,草木难生,清一色的粗砂,清一色的碎石,清一色的丘陵,清一色像被水泥浇注过的荒漠,清一色的不知多少年未见过水滴的河床,真是满目荒凉,荒不忍睹,这里就是被人们称为生命禁区的茫茫大戈壁,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话,你会送一个什么词给它?(荒凉、茫茫、浑黄一体)可以说这里的环境相当恶劣。

(板书:环境恶劣)师:咱们今天要学习的白杨就生活在这样艰难的环境当中,请大家齐读课题----《白杨》。

师:翻开课本第10页,回顾一下,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写下了自己对白杨树的看法,谁来说一说你写的内容。

(点生谈感受)师:你们的描写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高大挺秀的白杨像卫士一样守卫着边疆。

二、通过对话,了解白杨师:文章究竟是怎样具体描写白杨的呢?请同学们先自由组合读读父子三人的对话。

(点人读)提出要求:其他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从父子三人的对话中你了解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可以画画有关的句子。

师:从孩子们的对话中,你了解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高、直、像大伞)师:多么高大挺拔的树!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唯有一排白杨从眼前闪过,给旅客们带来意外的惊喜,难怪兄妹俩会展开争辩。

师:看着可爱的小儿女在争论,文中的父亲又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呢?自由读一读爸爸的话。

(出示小黑板)(点人读)师:我听出来你刚才强调了“哪儿”这个词,想象一下,白杨树可能生长在哪儿?师:那请你试着把它填进去,读给大家听。

(白杨树还可能生长在哪些地方?请你用相同的方法填进去读一读)eg: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茫茫大戈壁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小学语文课本《白杨》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小学语文课本《白杨》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小学语文课本《白杨》教学设计6【素质教育目标】1、知识教学点:⑴学会本课4个生字,掌握“戈壁”“清晰”“介绍”“边疆”等词语;⑵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⑶了解白杨的特点。

2、能力训练点:⑴训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⑵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能背诵指定的段落。

3、德育渗透点: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高尚品质。

4、美育渗透点:感受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理解白杨树与建设者形象美的实质,在感受美、欣赏美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重建与再现课文中的语言美,即能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把自己的审美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

【学法引导】1、教师教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认真阅读课文,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⑴理解爸爸介绍白杨的话;⑵训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难点:体会爸爸借白杨来表白什么?3、疑点:⑴爸爸为什么接孩子到新疆来念书?⑵爸爸为什么要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爸爸在表白什么?4、解决办法:⑴图文结合,让学生感知白杨的形象美,重点品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进而感悟白杨的品格美,并说一说爸爸与白杨树有什么共同点。

⑵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理解和体会。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在读书、思考、讨论中自己解决问题。

当学生的思路阻滞时给予疏通,认识模糊时给予点拨,表达不畅时给予帮助,鼓励学生在讨论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启发谈话:谁见过白杨树?它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什么特点呢?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随现代著名作家袁鹰一起到荒无人烟的沙漠,去看一看白杨在那里是怎样生长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白杨》课文教案一等奖

《白杨》课文教案一等奖

《白杨》课文教案一等奖《《白杨》课文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白杨》课文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学会读懂句子含着意思的方法,初步培养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了解问句的三种类型。

4、初步培养学生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重点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提示课题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学习第1段。

教学过程一、审题。

1、揭题读题。

你见过的白杨是长在什么地方的?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的白杨是长在戈壁滩的(简介大戈壁)2、设置悬念。

课文围绕白杨写了一件怎样的事呢?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搞清它。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按要求自学课文。

(1)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3)划出不懂的地方。

2、检查自学情况。

(1)先指名几个同学说说写了一件什么事。

再进行归纳: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2)生字新词的检查,重点放在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

如“浑黄一体”,可联系前面的“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来理解。

(3)指名读课文,及时进行讲评。

(4)质疑问难。

三、学习第一段。

1、第1自然段:这一段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你是从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2、第2、3自然段:这是一个“自问自答”从哪儿可以看出白杨树很多?“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指的是什么?3、用“虽然--但是--”来说说这三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例:虽然环境十分恶劣,但是白杨树长得高大挺拔。

)4、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四、课堂练习。

课后习题4。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学习“学习提示”;读懂第2、3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一、听写词语(课后习题4)二、学习“学习提示”。

(1)默读“学习提示”:它告诉我们读懂句子里含着的意思的方法是什么?(2)强化对方法的理解:这种方法分成哪两个步骤来进行?三、学习第二段。

白杨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小学

白杨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小学

白杨教案小学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熟悉了解白杨树的外观和生长环境;2. 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和作用;3.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学习白杨树的外观和生长环境;2. 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 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和复习上节课学到的树木的知识。

2. 出示一张白杨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鼓励他们描述这棵树的特点。

步骤二:学习白杨树的外观和生长环境(10分钟)1. 讲解白杨树的外观特点,如高大挺拔的树干、细长的树叶等。

同时,指导学生注意观察白杨树的树干是否光滑,皮肤是否呈灰白色。

2. 向学生介绍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如常生长在湖泊、河流附近的河岸土壤上。

告诉学生白杨树的根深受水分的影响,生长环境非常重要。

步骤三: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和作用(15分钟)1. 与学生一起讨论白杨树的特点和作用。

请学生阅读相关素材,并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向全班汇报。

2. 引导学生发现白杨树的“毛毛虫树盆”特征,并向他们解释白杨树是“毛毛虫”生长的地方。

3. 向学生介绍白杨树的作用,如护岸、固土、防风等。

步骤四:巩固与拓展(10分钟)1. 反馈学生对于白杨树的了解与掌握情况,提问学生关于白杨树的问题。

2. 鼓励学生通过亲身接触和观察,寻找身边的白杨树,并记录下来。

步骤五:总结与延伸(5分钟)1. 让学生总结白杨树的外观特点和生长环境。

2. 引导学生思考白杨树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四、教学方法1. 问答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和复习已学的知识。

2. 观察法:通过观察图片和实物,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认识白杨树。

3.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交流、合作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和讨论表现,在合作中的参与程度等。

2. 书面评价:让学生写下自己对于白杨树的认识和感想,展示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白杨》的教学设计一等奖2篇

《白杨》的教学设计一等奖2篇

4、《白杨》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理解新词,弄清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相关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那儿扎根作贡献的崇高品质;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的句子;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戈壁、白杨的录像。

【教学时间】2课时。

【学程导引】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白杨树是我国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庭前屋后,道路旁边随处可见。

它既不像松树那样四季长青,也没有柳树那样清新妩媚,更不能与观赏树木相提并论。

也许,我们平时根本没有注意他们,可是假如你在茫茫的戈壁上看到白杨的时候,你会是怎样的心情?作家袁鹰就抑制不住自己的激情,为我们写出了一篇寓意深刻的散文《白杨》。

二、播放课件三、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内容学生自由朗读,读前出示思考题:“文中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白杨生长的环境怎样?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四、认识白杨树的外形特点1、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白杨的语句,比如”高大挺秀”、“卫士”,以及哥哥和妹妹的对话。

人们描写树木一般都用高大挺拔、高大挺直等词语,本文作者却用“高大挺秀”,表达的感情很不一般。

“秀”有清秀、秀丽、秀气、高雅等意思,通过这个词语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尤其是对大戈壁上的白杨树的赞美敬佩之情。

2、白杨生长在什么地方?课文怎样描写哪里的环境的?3、课文为什么要描写白杨生长的环境?为了告诉我们白杨生长的环境恶劣,白杨的生命力强,以此来烘托白杨的兴趣,你想知道2白杨为什么长得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大吗?4、认识白杨的内在性格:⑴从作者描写白杨的外形特点中,引起了我们对白杨的兴趣,你想知道白杨为什么长得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大吗?⑵投影爸爸的回答,教师朗读,学生小声练习。

⑶讨论:爸爸为我们介绍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5、分角色朗读,品味文字。

课文白杨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课文白杨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课文白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白杨的特点和生长环境,并理解白杨故事的寓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课文的教学,培养学生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中白杨的故事及其寓意。

2. 难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将一颗真实的白杨枝叶展示给学生,并提出问题:“这是什么植物?你们见过白杨吗?”鼓励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2. 预习导入(10分钟)让学生浏览课文,并就以下问题进行思考:- 你能猜猜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吗?- 为什么课文起名为《白杨》?- 白杨的特点是什么?3. 阅读理解(3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白杨》,并回答以下问题:- 故事中的白杨为什么受到伤害?- 白杨为什么能顽强地生长?- 故事中的白杨和武官同学的父亲有什么共同点?- 故事中的小草有什么寓意?4. 课文分析(2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课文中作者通过白杨的故事想要表达什么?- 你认为白杨这棵树具有哪些品质?5. 思考拓展(20分钟)让学生展开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白杨的成长经历对我们有何启示?- 你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白杨的困境?你是如何应对的?- 思考一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环境中的任何困难和挑战?6. 总结归纳(10分钟)请学生总结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寓意,并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要求学生以课文中的白杨为主题,写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要求包括白杨的特点、生长环境以及白杨故事的寓意等。

字数不少于300字。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教学设计的方式,让学生对于白杨这样一个常见而又令人敬佩的植物有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课文的讲解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于大自然和生命的珍惜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适时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于环境和困难的思考和思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白杨》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语文《白杨》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语文《白杨》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1、语文《白杨》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高尚品质。

3、阅读有自己的见解,能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型】典型精读。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检查预习,学生质疑,教师归纳引导,出示导学提纲帮助学生小组学习。

2、学生根据提纲,读、思、议,感知文章的中心思想。

3、通过词句的分析、体会,了解白杨树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你们见过白杨树吗?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白杨》。

板书课题:白杨二、检查预习1、检查生字词:⑴ 认读生字词:伞、晰、抚、疆,并组词。

⑴ 巩固练习:晰()介()疆()析()价()僵()⑴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清晰:清楚。

界限:指天和地交界的地方。

高大挺秀:形容白杨树又高,又直,又秀丽。

沉思:深入地思考。

2、回顾本单元的学习目标: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不懂的与大家讨论,各抒己见。

三、自由读课文,学生作好批注,大胆地质疑四、教师归纳问题,出示导学提纲,小组合作学习1、白杨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画出相关的语句,认真体会。

2、白杨树有哪些特点,请用---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说说你自己的理解。

3、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如“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并和小组内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及体会。

五、反馈,感悟1、体会新疆的'恶劣环境:⑴ 白杨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找出具体的语句。

⑴ 指名回答,有感情地朗读:“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⑴ 大戈壁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白杨》优秀教案设计

《白杨》优秀教案设计
(因为“爸爸”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5、概括本课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描写一位父亲在前往边疆的途中向儿女介绍白杨的事来表达自己对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志向。
三、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本文描写了白杨树挺直、适应性强和具有顽强性的特点,但全文又不仅仅是描写白杨,文章还借白杨来比喻那些扎根边疆、默默地为边疆建设贡献力量的人,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要为边疆建设而奉献的志向。
四、分小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作业:
根据原文内容填空: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不管(),它总是(),那么(),不软弱,也不()。突然,他的嘴角又(),那是因为他()的右面,在一棵()身边,()正迎着风沙()。
【2】《白杨》优秀(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有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五、朗读课文,找出描写白杨树特点的话,并概括白杨树的特点。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说明了白杨树具有“挺直”的特点,“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说明白杨具有“适应性强”的特点,“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说明白杨具有“顽强的品格”。
高大挺秀:(树木、身材)等挺拔而秀丽。
抚摸:用手轻轻地按着来回移动。
介绍:使双方相识或,引进,带入(新的人或事物)
沉思:深入地思考。
3、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四人一组进行讨论,说说《白杨》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并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杨礼赞茅盾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散文特点。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句子,体味其中蕴含的感情。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

我们欣赏过“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柳韵,瞻仰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姿,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影。

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二、解题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家,创作了《林家铺子》《子夜》《春蚕》《秋收》《残冬》等小说。

在这篇散文里,茅盾把视线投向了白杨这种在西北高原极为常见的树。

“礼”是敬礼、致敬,“白杨礼赞”是宾语前置,实际上是“礼赞白杨”,意即带着敬意赞美白杨树。

那么,茅盾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他又是怎样赞美白杨树的呢?
三、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不识的字的读音。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婆娑(suō)秀颀(qí)
四、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目的是启发引导学生粗读课文,初步理清全文脉络):
五、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

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和,突出了它的不平凡。

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点明了主题。

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作业后,教师点拨:以上的练习,反映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基本思路。

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六、品读文本
1.细读全文,看看文中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提示: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齐读直接礼赞白杨的句子、段落,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极力赞美白杨树?
提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3.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提示:不是。

第7段:“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第二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中的战士;第四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4.反复朗读文章第7段,思考:
(1)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提示:反问、排比,即“难道你就只觉得……那种精神和意志?”
(2)将四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朗读并体会两组句子的不同效果。

反问句:“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陈述句:你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

你应该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
四个反问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层层递进,气势恢宏,语气更加肯定、强烈,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5.茅盾借赞美白杨树歌颂北方抗日军民,为什么他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呢?
提示: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与当时的写作背景有关。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广大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致,粉碎日寇“扫荡”的战绩。

茅盾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由于当时处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表达自己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6.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

(1)在文章中找出集中描写白杨树的段落,说一说白杨树与北方军民有哪些相似点。

提示:第5段先总述白杨树“力争上游”的外形特征,然后分别通过对干、枝、叶、皮等方面的描写来表现其“力争上游”的特征,最后概括出白杨树的内在品质与北方抗日军民“不折不挠”“坚强朴质”等性格特点的相似之处。

(2)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试举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1)蜡烛,光明磊落,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可以使人联想到甘于奉献的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2)梅花,不畏严寒,独自开放,可以使人联想到坚强不屈的精神,因此梅花是品质高洁的象征。

七、合作探究
(一)文章要赞美白杨树,第二段却没提白杨树,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删掉这一段可不可以?
提示:这一段描绘了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抓住“黄与绿主宰着”这一特色,突出“雄壮”“伟大”,同时又用“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说明它的不平凡,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因此不能删掉。

(二)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提示:第7段中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暂退一步,说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

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

(三)结尾处为什么提楠木?
提示: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

茅盾自己也曾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

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四)文章反复强调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你认为“极普通”和“不平凡”矛盾吗?说说理由。

提示:不矛盾。

“极普通”是单纯从树的生物角度而言,因为这种树在西北很多很常见。

“不平凡”是从树的象征意义角度讲的,因为它象征北方的抗日军民。

八、阅读迁移
朗读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子,你会发现它们像一首现代诗,言简意赅,直抒胸臆。

在理解这篇散文的基础上,试着用更简洁的方式概括文章的主题。

提示:可以用律诗、绝句或者对联等方式(与茅盾的格律诗对比)。

1941年《白杨礼赞》发表后,一位画家根据《白杨礼赞》的题意,画了一幅白杨图。

茅盾看后,觉得礼赞白杨之情意犹未尽,于是又写了一首格律诗:“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与本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九、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白杨礼赞》的姐妹篇《风景谈》,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生长环境
不平凡外部形态象征
象征意义
欲扬先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