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案教学设计
《白杨》教案(优秀6篇)

《白杨》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漂亮的编辑帮助大家找到的《白杨》教案(优秀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白杨》教案篇一一、出示图片,引生入境上课前,出示有关课文背景的戈壁图片。
师:这里常年干旱,草木难生,清一色的粗砂,清一色的碎石,清一色的丘陵,清一色像被水泥浇注过的荒漠,清一色的不知多少年未见过水滴的河床,真是满目荒凉,荒不忍睹,这里就是被人们称为生命禁区的茫茫大戈壁,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话,你会送一个什么词给它?(荒凉、茫茫、浑黄一体)可以说这里的环境相当恶劣。
(板书:环境恶劣)师:咱们今天要学习的白杨就生活在这样艰难的环境当中,请大家齐读课题----《白杨》。
师:翻开课本第10页,回顾一下,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写下了自己对白杨树的看法,谁来说一说你写的内容。
(点生谈感受)师:你们的描写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高大挺秀的白杨像卫士一样守卫着边疆。
二、通过对话,了解白杨师:文章究竟是怎样具体描写白杨的呢?请同学们先自由组合读读父子三人的对话。
(点人读)提出要求:其他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从父子三人的对话中你了解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可以画画有关的句子。
师:从孩子们的对话中,你了解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高、直、像大伞)师:多么高大挺拔的树!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唯有一排白杨从眼前闪过,给旅客们带来意外的惊喜,难怪兄妹俩会展开争辩。
师:看着可爱的小儿女在争论,文中的父亲又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呢?自由读一读爸爸的话。
(出示小黑板)(点人读)师:我听出来你刚才强调了“哪儿”这个词,想象一下,白杨树可能生长在哪儿?师:那请你试着把它填进去,读给大家听。
(白杨树还可能生长在哪些地方?请你用相同的方法填进去读一读)eg: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茫茫大戈壁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白杨》教学设计(精选12篇)

《白杨》教学设计《白杨》教学设计(精选12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白杨》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白杨》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学会生字新词;会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理;教育学生服从祖国需要,勇于战胜困难。
3.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
【教学重点】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爸是怎样表白自己的心情的。
【教学难点】1.爸爸介绍白杨一段话的含义。
2.人与树的联系。
【课前准备】1.教具:幻灯片两张。
(或一块小黑板,一幅教学挂图)2.布置预习:①运用工具书,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了解“大戈壁,戈壁滩”两个词;理解“茫茫”、“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卫士”、“出神”等词语。
)②分段。
找出疑难问题。
第一课时【教学要求】自学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层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步骤】一、解题。
二、简介作者和背景。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整体了解)四、检查预习情况。
五、学生质疑,释疑。
六、布置作业(带着学生质疑的问题自学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要求】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爸爸献身祖国、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崇高品德。
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教学步骤】(一)交待学习目的。
1.课文仅仅是在向我们介绍白杨吗?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2.爸爸是怎样借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情的?(内容)表白了爸爸一颗什么样的心?(中心)课文运用了什么样的写法表白爸爸的心情的?(写法)(二)分段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写法。
1.指导阅读步骤,学习阅读方法;理解第一段内容。
(1)指名读第一段,边听边思考:这段写了什么?(2)带着问题默读第一段。
《白杨》教学设计(精选5篇)

•••••••••••••••••《白杨》教学设计《白杨》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白杨》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白杨》教学设计1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学习新课:教师板书课题:白杨生齐读课题。
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说自己对白杨有哪些了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2、与小组同学交流问题。
3、练习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1—3自然段教师指名读1-3自然段,说说大戈壁滩给你怎样的印象?(荒凉、没有生机)师引读:没有……没有……没有……天和地的界限……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头脑中形成画面。
《白杨》教学设计2【总的说明】一、对文章中心的把握《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文章含蓄凝炼,寓意深刻,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来赞美在新疆扎根落户的建设者,在朴素平淡的风景画中蕴含着浓郁的诗意。
《白杨》教案(最新10篇)

《白杨》教案(最新10篇)小学语文《白杨》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会写“晰伞”等五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
教学准备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
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2、检查预习情况,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3、听配乐朗读录音带二、默读课文,初晓大意三、学生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思考题: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2、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1、学生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
2、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分段并说明理由。
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讨论。
第一段,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
第三段,从“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的话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第四段,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孩子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壮成长。
+五、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六、练习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有分歧,再读再讨论。
第二课时一、激情导入1、出示大戈壁的精彩图片,师: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
理解大戈壁的环境恶劣,抓住“茫茫”、“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2、出示大戈壁的录象,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有满地的沙石。
《白杨》教案锦集七篇

《白杨》教案锦集七篇《白杨》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二)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三)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见过,你能介绍一下吗?调动学生学习《白杨》这一课的积极性,由学生们的介绍将同学们带入描写白杨树的情景中。
同学们讲得好。
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
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格。
(音序、音节、部首、再查几画、结构、字义、组词。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注意指导学生读准本课中生字以外的字音。
3.区别形近字,然后组词。
教师出示形近字,也可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容易写错的字,想一想它与哪个字相近及怎么区别,以促使学生记准字形。
抚(抚摸)洪(洪水)埋(埋怨)介(介绍)疆(边疆)扶(搀扶)烘(烘托)理(道理)价(评价)缰(缰绳)茫(苍茫)辨(辨析)挺(挺拔)晰(清晰)戈(戈壁)芒(光芒)辩(辩论)廷(宫廷)析(分析)弋(弋获)4.辨析词语,理解词义。
理解词义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这一部分一般在课前解决,课上教师可通过提问词义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5.区别近义词、反义词,进一步理解词义。
教师提示词语,有近义词,也有反义词,请同学说一说相应的词。
《白杨》教案(优秀9篇)

《白杨》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下面是美丽的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白杨》教案(优秀9篇),仅供借鉴。
《白杨》教案篇一3 白杨(第二周完成)一、教学目标1.会写晰伞等六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
体会写法。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一课时一、听歌曲《小白杨》,谈感受。
二、揭示课题,释题。
三、默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1. 学生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
2. 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分段并说明理由。
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讨论。
五、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六、练习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有分歧,再读再讨论。
第二课时一、自读课文,说说你对白杨树的了解。
抓沉思一词学习课文(一)学习爸爸一次沉思的内容。
1.默读1~4小节,想一想爸爸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
2.课件展示,带学生入境。
3.学习文章的5~13小节,分角色朗读,以读代讲。
4.学习文章第14小节,细细品读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三句话。
过渡:哥哥较后一个问话: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引出爸爸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轻声读一读这段话,运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想一想你从每一句话中读懂了什么?(2)当堂完成课堂小练笔: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悟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咱们来做一个小练习。
风沙刮来,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雨雪打来,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面对干旱,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洪水,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感情朗读第14小节。
小学语文《白杨》教案

小学语文《白杨》教案小学语文《白杨》教案(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白杨》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白杨》教案1第二课时一、激趣设疑入课师课前播放关于白杨的风景图片师:别光看老师的图片,快把你们再次搜集到的有关白杨的资料、图片与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门把再次搜集到的图片依次通过投影向大家介绍,同学们看的目不转睛。
)师:刚刚我们欣赏了许多美丽的图片,大家兴致很高呀!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课。
(教师板书课题后手指板书带领学生齐读课题)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请你们回顾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同学们纷纷举手,踊跃回答)生: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爸爸向他的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事。
师:(竖起大拇指)概括得既全面又简练。
(学生高兴地坐下)师:通过再次预习,你们又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生:我不明白十四自然段,爸爸说这些话的含义是什么?师:也就是爸爸要表白的心愿是什么?这个问题非常有思考价值。
(师副板书:表白?)生:爸爸的微笑为什么消失了?师:(点头表示赞许)你抓住了人物神态的变化提问。
(板书:神态?)谁还抓住人物的神态变化提问?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第十八自然段,爸爸开始陷入了沉思,为什么后来又微笑了呢?师:(面露微笑)你读书可真仔细!生:文章为什么以“白杨”为题?师:(赶紧接)这个问题涉及到了文章的写法。
学习文章,我们不仅要理解其写作内容,还要了解他在写法上的特点。
(板书:写法?)生:白杨树有什么特点?(教师板书:特点)生:文章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大戈壁滩的荒凉,为什么要这样写?师: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也涉及到了文章的写法。
(板书:环境描写?)此环节教学时间为3分30秒二、展学评导定教师:(手指黑板)你们可真能干,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
相信通过我们深入地研读课文,大家的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
白杨优秀教案(通用3篇)

白杨优秀教案(通用3篇)白杨优秀教案(通用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白杨优秀教案(通用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白杨教案1【教学目的】1.通过自学及重点指导,使学生掌握本课生字词;会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2.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并在理想情操方面受到初步的鼓励。
3.引导学生从感性上领会课文中心思想,体会作者以物喻人,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以物喻人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1.幻灯片。
2.录音带。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节1.揭示课题,简介白杨(用幻灯片)。
2.掌握生字词。
①听写:戈壁、抚摸、介绍、清晰、新疆、浑黄一体。
②正音、正形。
③利用工具书或结合课文体会词语意思:戈壁表白、浑黄一体。
3.默读课文:①分段、概括每段重要内容。
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③提出不懂的问题。
4.朗读课文(自由读)。
第二节1.引言……爸爸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又是怎样借白杨来教育儿女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2.讲读全文①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听录音,看看在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板书并理解:高大挺秀)。
②为什么会感受到白杨是高大挺秀的?③爸爸看到白杨,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体会“高大挺秀”的感情色彩)?④引读第一段。
⑤当哥哥和妹妹在议论白杨时,什么问题使爸爸变得严肃起来(默读4—13节)?⑥指导阅读,理解爸爸的三句话。
1)找到爸爸说的话,弄清有几句,并想想这几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请一名学生朗读)2)默读,把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词语勾划出来,并想想为什么。
3)朗读:(突出重点词语),理解这三句话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顽强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杨教案教学设计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白杨》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爸爸借白杨表白的自己的心;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析文章的重点语句,掌握作者使用的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边疆建设者扎根西部、默默奉献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作者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通读感悟法,讨论法,品读语句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找出三个问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父亲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去新疆上学在火
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的故事,并重点学习了白杨树的特点。
那么这位父亲真的只是在说白
杨树吗?这是本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二)初读感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关于白杨树的特点。
(板书:高大挺秀、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顺势过渡到深入研读:文章中介绍了这么多关于白杨树的特点,真的只是在说白杨树吗?
(三)深入研读:
1.引导学生找出“不是的,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2.学生阅读这一段落,联系全文回答:爸爸的心是一颗怎样的心?从文中哪些段落可以看出来?
学生找出下文中“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教
师引导学生得出爸爸是个边疆工作者,边疆需要他,他就在那里生根发芽。
3.教师总结这是爸爸的“心态”(愿意扎根边疆无私奉献自己的心),并引导学生明白,像爸
爸一样的这是一类人。
(板书:心态;扎根边疆,默默无闻)
过渡:文章当中除了写爸爸的心态之外,表白的心还指什么?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
(学生已经渐入文章情境,所以这一部分安排学生小组讨论,自主合作学习完成,汇报成果,教师总结即可)
4.学生得出“心”的第二层含义即是“心愿”。
并找到文章末尾“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颗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进而得出:爸爸希望作者和妹妹长大后也能够成为像他一样的人这个心愿。
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5.在学生理解透本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出本课“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至此,教学环节结束。
(四)拓展延伸
这一部分我会从课文的情感入手,引导学生将情感拓展到更深层次,我会设置如下问题:如果同学们长大了有选择工作地的机会,你愿不愿意去建设西部,去那些需要我们的偏远地区工作?
这样设计在巩固内容的基础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提升。
(五)小结作业
小结会采用谈收获的方式进行
作业设计如下:
1. 查找西部建设的相关资料,加深对西部地区和西部建设者的了解;
2. 掌握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尝试用这种手法写300字左右的小练笔。
五、板书设计。
白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