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优秀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白杨礼赞》优秀教案

《白杨礼赞》优秀教案

《白杨礼赞》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

品味文章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节奏和情感。

分析文中对白杨树的描写,提高对景物的描写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激发学生对民族精神的思考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描写白杨树来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白杨树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提问:同学们,看到白杨树,你们想到了什么?2、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整体感知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4、精读课文分析文中对白杨树生长环境的描写,体会其作用。

研读对白杨树外形的描写,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

引导学生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1)提问: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2)小组讨论:白杨树象征着什么?(3)教师总结:白杨树象征着北方的农民,象征着守卫家乡的哨兵,象征着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5、探究象征手法介绍象征手法的概念和特点。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象征物。

6、品味语言找出文中优美、富有感情的语句,进行赏析。

体会作者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7、拓展延伸让学生仿照《白杨礼赞》,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篇短文。

交流分享写作成果。

8、课堂小结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学习重点。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白杨树的精神。

9、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

阅读茅盾的其他作品。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白杨礼赞》这篇课文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理解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了象征手法的运用。

《白杨礼赞》的优秀教案设计(优秀9篇)

《白杨礼赞》的优秀教案设计(优秀9篇)

《白杨礼赞》的优秀教案设计(优秀9篇)1、第一单元是以战争为主题组元的。

五篇课文,有反映解放战争的《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扛》《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有反映反法西斯战争的《蜡烛》,有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有反映抗日战争的《芦花荡》,有反映德国法西斯暴行的《亲爱的爸爸妈妈》“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以战争为主题;“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2、第二单元主要由记叙类作品组成,着重培养阅读记叙类作品的能力。

从单元课文的内容来说,都是写普通人的。

在七年级下册已经安排了一个写杰出人物的单元,让学生领略了世界杰出人物的风采。

那么有必要再安排一个写普通人的单元,让学生对人世间亿万普通人民有更深刻的认识。

这一单元的前边;恰恰是一个写战争的单元,显得十分沉重。

因此,这个单元有必要高声赞颂人间的爱,吁唤,“让世界充满爱”。

通过这个单元,可以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和启示。

3、第三单元所选课文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文体类别上侧重于说明文。

《课程标准》7~9年级阅读目标中没有关于阅读说明文的要求,只是提出“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而在写作目标中提出“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清楚明白”。

《课程标准》5~6年级的阅读目标中则有“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而没有提出对写作的要求。

可知,《课程标准》把阅读说明性文章的要求主要放在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年级阶段,把写作说明性文章的要求放在高年级阶段。

由于学生在中年级阶段所学的说明性文章较为简单,对有关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和要求也知之甚少,所以在本册教材中设置了两个说明文单元,以期完成《课程标准》的有关目标。

实验教材与修订教材相比,对说明文的要求已大大降低了。

4、第四单元以“科学”为主题编选了五课各具特色的介绍科学知识的短文共六篇。

它们是《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你一定会听见的》。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优秀(通用2024)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优秀(通用2024)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优秀(通用2024)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白杨礼赞》。

本课主要内容是通过讲述白杨树的生命力和坚韧精神,教育学生学习白杨树的坚强意志和高尚品质。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理解白杨树的生命力和坚韧精神,培养学生的品德教育。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所用的象征手法,领悟白杨树的深刻含义。

2.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品德教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课文课件。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盒。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白杨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白杨树的特点,引发学生对白杨树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字词。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所用的象征手法,引导学生领悟白杨树的深刻含义。

4.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将课文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体现白杨树的坚韧精神,培养学生的品德教育。

六、板书设计1. 白杨树的特点:生命力强、坚韧精神。

2. 课文中所用的象征手法:白杨树象征着我们民族的坚韧精神和不屈意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白杨树”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 作业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描述自己心中的白杨树,以及白杨树所象征的精神品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寻找具有白杨树精神的榜样,学习他们的优点,培养自己的品德素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本课教材为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0篇)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0篇)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0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白杨礼赞》的优秀教案设计篇一一、预习课文。

1.至少读两遍课文。

2.查词典,做下列作业题。

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姗姗( ) 怅然( ) 惴惴不安( ) 谆谆告诫( )甘霖( ) 祈盼( ) 袅袅婷婷( ) 熠熠夺目( )B.解释下列各词语。

希冀枕戈待旦南辕北辙瞻前顾后温馨相濡以沫荣辱不惊踌躇二、学习新课。

1.检查作业。

2.以幸福为话题导入新课。

什么是幸福?我们可以说自己是幸福的吗?考试成绩很好,那是幸福;有父母的关怀,听了老师的表扬,那是幸福;与同学尽情地玩了一场,那是幸福;看了好风景,心中有说不出的快乐,那是幸福这样说来,我们的生活好像真的不缺少幸福。

作家怎么说呢?当代女作家毕淑敏的《提醒幸福》,说的是她对幸福的理解,今天我们来细细读一读,看我们能不能认同她的看法。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朗读或默读课文。

2.给课文分段。

方法:互相讨论,老师提示。

提示的内容:A.作家说人们总是习惯在提醒中过日子,这种提醒有效没有?显然,作家说多半没效,这到了第几自然段?应该是到第9自然段。

B.作家说了很多幸福是什么,最后则说要激情地享受每一天,举了春天时应该怎样?幸福时应该怎样。

还有那些所以打头的段落,当然也是享受幸福,更应该放在起。

理解:将课文简要地分为三大节,1到9自然段为第一节,10到25自然段为第二节,26到最末为第三节。

也可以把文章最末一段划出来当第四大节。

四、讨论课文内容。

1.学习课文的第一节,提出以下问题:A.提醒本来是什么意思?作家说,这个词的后面总是跟着不好的东西,所以有淡淡的贬义,生活中真是这样的吗?理解:提醒本来是从旁指点,促使注意之意。

让学生对照自己的生活比较,会发现作家讲得还真是那么回事,提醒确实老跟着不好的东西。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范文汇总三篇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范文汇总三篇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范文汇总三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叶老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那么如何在高年阅读教学中抓住作者的思路,使教路、学路和文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达到“入境始与亲”、“句句悟其神”的最佳境界呢我试着在《白杨》一文的教学中作了尝试。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礼赞了在新疆扎根落户的边疆创业者。

文章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性——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个顺序组织文路的。

小学生学习《白杨》一文的学路一般是:先充分感知白杨高大挺秀的外形,再深入理解白杨正直高大、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特性,最后领悟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以及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白杨一样在边疆扎根成长的崇高精神。

把握了文路和学路后,教师如何组织教路呢我认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在全文起了承上启下、串联全文的作用,是作者思路的外在体现。

于是我把这三个问句作为教学的“突破口”,然后顺着三个问句学习全文。

这样,教师、学生、作者犹如同乘一舟,探幽览胜,渐入佳境。

力争教路、学路、文路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设计的一个指导思想。

在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感受到“教书育人”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

”语文教材是学生的生活教科书,语文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生活导师。

如何在《白杨》一文教学中把文与道的关系处理好呢我在动之以情、潜移默化上做了文章。

教学时,教师调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情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华。

力求让学生在《白杨》一文教学中既提高语文能力,又得到艺术享受,这是教学设计的又一指导思想。

二、教学特点1.“图文并茂”,创设情境教材需要图文并茂,教学也需要“图文并茂”。

“图文并茂”的教学能给学生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情境,吸引学生尽快入境。

如我教学《白杨》第一节时,在学生面前展示了一幅茫茫的沙漠图画:画面辽阔,色彩灰黄,地上沙丘起伏,空中风沙迷蒙。

2023最新-《白杨礼赞》教案(优秀4篇)

2023最新-《白杨礼赞》教案(优秀4篇)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4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下面是勤劳的编辑帮大伙儿整理的《白杨礼赞》教案(优秀4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白杨礼赞》教案篇一【教学目的要求】1.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的志向。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

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白杨本质特性和爸爸的心愿。

难点:领悟爸爸的心愿。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1.向学生介绍沙漠和白杨树的有关知识。

2.准备一幅能够分步拼贴的教学挂图和幻灯片。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审题1.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呢?2.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二)老师范读课文(三)学生自学课文1.出示自学思考题。

学生自学:(1)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辨介绍抚摸表白沉思(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3)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5)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四)学生质疑问难(五)课内练习1.写近义词:介绍抚摸分辨高大挺秀2.写反义词:清晰动摇软弱消失3.朗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三个问句。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找出三个问句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

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

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重点。

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

小黑板出示: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这节课我们就顺着这三个问句来学习课文。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优秀教案_白杨礼赞教案设计(优秀10篇)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优秀教案_白杨礼赞教案设计(优秀10篇)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优秀教案_白杨礼赞教案设计(优秀10篇)白杨礼赞教案设计篇一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一、课前预习: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

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

(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

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

(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3)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3篇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3篇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3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篇一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学校教学工作安排,整体把握教育教学内容。

从语文课程作为基础学科的特征出发,紧紧抓住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选修模块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扎实、稳步地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

为学业水平测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学期完成选修《传记作品选读》、《语言文字运用》、《新闻阅读与实践》、《文章写作与修改》《传记作品选读》教材中选收了中外10位杰出人物的传记。

他们中有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也有科学家、文学家和科技界、商界的成功人士,涉及面很广。

选文特别注重传主的思想、智慧和人格魅力,注重他们的生平事迹和精神境界能否激励青年人健康成长,学生可以从不同侧面向他们学习,吸取他们宝贵的人生经验。

《语言文字运用》选取大量鲜活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来剖析语言现象。

借此指导学生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况分析1、教材分析:高二阶段是高中阶段比较关键的一年,从教材上来看,既有必修教材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升,也有选修教材的迁移、扩展与探究;写作上则要求学生努力写出有思想、有内容、有情感、有见地的文章,在四个方面上下功夫:缘事析理要深刻,讴歌亲情要充实,锻炼思想有文采,注重创新写新颖。

写作要求更高,既解决“写什么”,又指导“怎么写”,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2、学生分析:学生在现阶段,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不太牢,课外迁移不够深,进入高二下学期,阅读和写作能力都还有待加强。

虽说经过一个半学年的学习,但学生的语文学习还比较被动,语文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整体阅读能力还可以,但学习习惯还不是很主动,上进心有个别同学不太强,任务还是比较艰巨的。

四、具体措施1、提高备课质量,学习新大纲,钻研新教材,探索新教法,体现知识和能力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和优势,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杨礼赞优秀教案设计
1、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

2、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1、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

2、通过讨论完成对文章结构和作者情感的把握,以及对5、6段的分析。

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1、掌握字词,简介作者、时代背景;
2、粗读课文,理清全文脉络;
3、重点讲读第二部分。

1、找出线索,理清结构。

2、白杨树形象和精神的不平凡中寄寓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学手段:多媒体图片
教学安排:熟悉课文,介绍背景,解决字词,理清结构,重点突破5、6段内容。

课前预习作业: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课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礼赞白杨树的?
2、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
3、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4、课文那些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总特征?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导入:抗日时期很多文人学者以笔当枪积极投身抗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茅盾写的《白杨礼赞》,看一看他在文中抒写了怎样的情怀。

提问:想一想,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一个省?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茅盾是哪一年逝世的?党中央对他的一生作了怎样的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一九三八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一九四○年三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什么是象征手法?
象征:是要把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称赞的事物上的一种写作方法。

写法上对托意的物要进行细致的描写;做深刻细
致的评价,加以评论点明象征意义。

2、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1)象征是一种写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拟人和比喻是修辞方法,是就语言来说的,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2)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都是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大体都用在立意上,而拟人则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写的生动形象。

3)象征与比喻的借喻的相同点都是使事物形象化,但象征是将所描写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所以要作细致地描写,而借喻式建筑在相似的基础上,无需描绘或刻画。

3、象征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主要有:
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

1、进行注音练习,给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注意:
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毡子主宰倦怠潜滋暗长
恹恹欲睡虬枝旁逸斜出婆娑
秀颀
2、解词:见注释。

1、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一种感情(即解题)
2、找出文中抒情语句,学生在书中找到并做上记号
1、4、6、8、9几段中都有。

3、说说1、
4、6几个自然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它们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正是它们使课文的线索清晰,结构严谨,将课文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助于强烈感情的抒发和主体的表达。

4、理出线索: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 生长环境是平凡的,但外形和精神上的美是不平凡的 )
5、理清思路:再读课文,指名几位朗读好的同学读课文。

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

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和。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

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点明了主题。

最后,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进行.,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景美,形美,神美。

6、理情结构:学生作业后,教师点拨:以上的练习,反映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基本思路。

按照这条思路。

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
凡。

第四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后点拨: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

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

这样写的作用何在?
指名读课文2、3段,思考问题:
1、第2自然段主要写什么?西北高原的景色及感受。

2、怎么描写的?找出文中关键词句。

本小节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高原:“黄绿错综”写其色彩;“无边无垠”写其辽阔;“坦荡如砥”写其平坦。

3、作者感受如何?一是,雄壮、伟大,一是,倦怠、单调。

4、赞美白杨树,为什么还要写西北高原呢?
1)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

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2)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3)在恹恹欲睡时看到白杨树,令人振奋的惊叫起来,意在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欲扬先抑对白杨树进行反面衬托。

归纳写法特点:欲扬先抑,由面到点,正面烘托,反面衬托。

1、小结本课内容
2、预习题:熟读课文5--9段完成以下练习
1)课文那些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总特征?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作者细致描写赞美白杨树的目的是什么?
4)课文第7自然段用了哪些词语赞美白杨树?请用横线勾画出来。

5)文中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白杨树和人有哪些相似之处?
6)文中连用四个反问句,其反问意思怎样逐步加深的?这组反问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作者写白杨树的外形美和精神美都运用哪些写作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