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5篇)

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5篇)第1篇: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2、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3、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内在品质。
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法和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注重实践过程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与他人学会合作。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明确目的1、师:有这样一种树:它没有桃李的芬芳艳丽,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但它高大挺直,在风沙中傲然挺立。
是的,这就是白杨树!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三课《白杨》。
(板书课题)2、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的事。
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又是怎样借白杨表白自己心愿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二、理解白杨外形特点和品格特征1.这位边疆建设者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特点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读读课文,找到爸爸介绍白杨树的句子,把它画下来。
2.生自由读书,勾画后指名说。
3.请生逐句品读,想想每句话各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4.逐句感悟。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高大挺直)(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①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从哪些关键词可以体会出?(板书:适应性强。
哪儿……哪儿……很快)②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怎样?文中哪句话写的?(齐读第一段,理解“浑黄一体”。
)请学生看书上大戈壁的插图,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沙石。
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
白杨礼赞教案两课时

白杨礼赞教案两课时15.《白杨礼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明确本文的抒情线索及由景到树、由树到人的写作思路。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教学重难点】1.了解白杨树的外形及内在气质。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方法指导】1.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学中以学生互动合作为主。
2.通过朗读,从理解重点语句入手,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问题导入,检查预习1.同学们,请你们根据查阅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国著名作家茅盾,好吗?明确: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
他的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和《林家铺子》,散文《白杨礼赞》等。
教师补充写作背景(幻灯片展示):《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礼赞”的含义是什么?选择下列义项。
A.表示高度的赞扬B.怀着敬意地赞扬C.表示某种礼貌和风格(设计目的:让学生明确标题的含义。
)明确:“礼赞”,指怀着敬意地赞扬,题目的意思就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3.象征的作用同学们是否掌握了?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明确:(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这一写作手法,教师用屏幕展示。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专家指导:《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赤峰人事考试信息网: 微博:@赤峰中公教育赤峰中公教育 微信:nmoffcn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专家指导:《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设想】《白杨礼赞》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简单回顾第一课时内容,导入新课时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部分。
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画出文中有关描写白杨树的内容。
2.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1)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1)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2)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
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
(3)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三、学习课文第四部分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内容。
要求:教师朗读时,学生画记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
2.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3)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学生讨论后归纳:(1)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赤峰人事考试信息网: 微博:@赤峰中公教育赤峰中公教育 微信:nmoffcn 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说课设计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白杨礼赞》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
《白杨礼赞》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41年3月,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形象,歌颂了朴质、坚强、力求向上的精神和意志。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介入了一些散文阅读。
但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体验,理解作者情感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我注重启发引导,以读和议为主,调动学生积极性,理清条理,体会情感。
3、教学目标本文教学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结构。
下面我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课标》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以三个维度为训练目标,我根据文本特点及学生实际制定以下各项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白杨树形象的分析,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给身边景物赋予象征意义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朗读和分析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二、说教法学法1、说教法《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
因此,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的质疑意识,在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文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法是:引读品味法,质疑讨论法,感悟提升法。
2、说学法《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能运用已有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主要采用:朗读体味法、主体思维法,研讨探究法,拓展练习法。
初中语文统编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案.docx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学流程:一、复习旧知,唤起记忆。
1.指名认读相关生字和解释相关词语的意思。
(教师临时指定字词。
)2.师生共同完成“思考探究”的第一、二、三题。
3.指名概述本文的中心意思后听朗读录音,熟悉全文内容。
二、学习新课,理解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第①自然段后,思考问题。
这段仅有一句话,交代哪些内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2.指名回答后,教师归纳。
明确:交代白杨树的特殊性“不平凡”和自己的情感态度“赞美”,为全文定下了情感基调,开启全篇。
这是全文的总起句。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学生自由朗读第②~⑧自然段,给该部分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2.指名回答,其他同学共同指正。
明确:第一层(②~④):写高原景色,交代生长环境。
第二层(⑤~⑥):具体描述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第三层(⑦~⑧):由白杨树过渡到人,突出其象征意义。
3.指名朗读第②~④段,回答相关问题。
⑴教师提出问题,全班学生思考:课题是“白杨礼赞”,作者在这儿为什么转写高原景色呢?这是不是与中心无关呢?⑵指名回答,其他同学点评并指正,教师肯定小结。
明确:作者在这儿转写高原景色,是为白杨树展示了一个生长的环境,即白杨树能在这样的高原上傲然挺立,确实是不平凡的,为后面赞美“不平凡”做好了铺垫(烘托);另外,高原旷野的面积使人“恹恹欲睡”的感觉与文后白杨树的品质使人精神振奋形成对比,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更能突出文章的中心,深化主旨。
4.学生齐读第⑤~⑥自然段,回答相关的问题。
⑴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相关思考题,全班同学思考。
①作者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点时,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②白杨树在作者的笔下有怎样的外形特点?③你如何理解“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中的“普通”和“不平凡”?⑵同桌互相交流讨论,集中讨论意见,准备作答。
⑶分别指名回答后,教师归纳小结。
明确:①作者是按照空间顺序,即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白杨树的。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对白杨树形象的具体分析,掌握象征手法的基本特点。
2、理解象征、欲扬先抑、对比等写作技巧表达效果。
3、尝试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写作。
教学过程一、复习与导入:1、全文都在礼赞白杨,其真正意图是什么? (生答)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
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呢?(生答师补)《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
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
当时,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多次粉碎了敌伪的疯狂“扫荡” ,作者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热烈的歌颂他们和他们的精神、意志。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二、象征手法及其作用1、(讲授)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
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的写作手法。
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
2、我们学过的课文中那些课文用这样的写法?(生答)《紫藤萝瀑布》,以紫藤萝繁密盛开的花穗赞美生命的顽强不息。
(师补)刘禹锡《秋词》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两句是局部象征,以直冲云霄的白鹤象征诗人积极向上的心态。
3、(讲授)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这种联系是临时的,不同于传统的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的“托物”与“言志”间的联系是相对稳定的。
如“腊梅”象征傲霜斗雪的坚强、淡雅朴素。
“菊”象征高洁、清秀。
这种写法帮助《白杨礼赞》冲破了国民党政府的“审查” 。
三、精读精讲第5 段,具体分析白杨树形象的描写方法,初步体会象征手法的特点。
1、作者为何单单选择白杨树来象征抗日军民和民族精神意志,而不选择别的物?(1)学生从课文和写作背景中找原因。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白杨树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 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 能够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 通过对比阅读,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 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 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 学习文章的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与文章主题的关系。
2. 分析文章的对比手法及其在表达情感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白杨树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 文章的朗读录音。
- 小组讨论的引导问题。
- 写作练习的素材和范例。
2.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标记重点和难点。
- 准备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白杨树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2. 提问:你们对白杨树有什么印象?为什么?3. 引出课题:《白杨礼赞》第二课时。
二、回顾上节课内容1.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2. 回顾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
三、深入分析文章1. 象征意义- 小组讨论:白杨树在文章中象征着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白杨树坚韧、挺拔、生命力强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与文章主题的关系。
- 总结:白杨树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
2. 结构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包括总分总、总分等。
- 讨论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各部分的作用。
3. 表现手法- 分析文章中的对比手法,如白杨树与周围环境的对比、白杨树与人的对比等。
- 讨论对比手法在表达情感和深化主题中的作用。
4. 语言特色- 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如朴实无华、富有诗意等。
-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四、小组讨论与分享1.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白杨树在文章中象征着什么?- 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表达情感的?- 你认为文章的语言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2. 各小组分享讨论结果。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品味文章的语言。
3、感受中华儿女正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学情分析本班共40人,学生基础较薄弱,学生两极分化较严重。
重点难点探究白杨树为何“不平凡”。
教学过程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手法。
2、学习革命人民朴质、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学时重点理解白杨树为何“不平凡”。
学时难点1、托物寓意散文的特点。
2、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播放《小白杨》歌曲的MV。
活动2【活动】问题探究一、问题探究:白杨树为何不平凡?1、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出现白杨树是不平凡的句子。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2、白杨树的不平凡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气质3、作者在写白杨树的不平凡时就只单纯的写白杨树的不平凡吗?还写到了什么?白杨树象征着什么?树(本体) —人(象征体)朴质、严肃—北方的农民坚强不屈坚强不屈—哨兵团结、力求上进—精神和意志4、白杨树为何象征着北方抗日军民?他们有何共同点?请找出相关语句。
极普遍,不被人看重。
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
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二、本课小结本文运用,抓住白杨树的,借白杨树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歌颂他们、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的感情。
活动3【练习】思考文章结尾写“直挺秀颀”的楠木,楠木象征了什么?有何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白杨树形象的具体分析,掌握象征手法的基本特点。
2、理解象征、欲扬先抑、对比等写作技巧表达效果。
3、尝试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写作。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导入:
1、全文都在礼赞白杨,其真正意图是什么?
(生答)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
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呢?
(生答师补)《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
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
当时,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多次粉碎了敌伪的疯狂“扫荡”,作者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热烈的歌颂他们和他们的精神、意志。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
二、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1、(讲授)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
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的写作手法。
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
2、我们学过的课文中那些课文用这样的写法?
(生答)《紫藤萝瀑布》,以紫藤萝繁密盛开的花穗赞美生命的顽强不息。
(师补)刘禹锡《秋词》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两句是局部象征,以直冲云霄的白鹤象征诗人积极向上的心态。
3、(讲授)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这种联系是临时的,不同于传统的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的“托物”与“言志”间的联系是相对稳定的。
如“腊梅”象征傲霜斗雪的坚强、淡雅朴素。
“菊”象征高洁、清秀。
这种写法帮助《白杨礼赞》冲破了国民党政府的“审查”。
三、精读精讲第5段,具体分析白杨树形象的描写方法,初步体会象征手法的特点。
1、作者为何单单选择白杨树来象征抗日军民和民族精神意志,而不选择别的物?
(1)学生从课文和写作背景中找原因。
(生答)作者从新疆到延安,一路所见最多是白杨树和北方的抗日军
民;
白杨树和北方的抗日军民同生长在广袤的西北高原上;
白杨树和北方的抗日军民有相同的正直性格和坚强品质;
……
(2)教师出示白杨树的资料和图片,学生谈感受。
白杨树:一种落叶乔木,一般高15~30米,树皮灰白色,是一种很普通的树。
生存能力极强,大路边,田埂旁,有黄土的地方,就有它的存在。
生长在西北高原,耐严寒,零下40度的条件下无冻害,深根性。
抗风、抗病虫害能力强。
寿命达90年以上。
用途多样:可做各种农用工具;可作庭荫树、行道树,丛植于草坪;还可作固沙、保土、护岩固堤及荒沙造林树种。
2、朗读并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的?各有什么特点?
(1)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第5段。
(2)(生答)描写白杨树外形的顺序和四个方面及各方面的特征。
干:笔直、绝无旁枝
枝:笔直、紧紧靠拢
叶:片片向上
皮:光滑淡青色
(3)这样的白杨树给人什么感觉?和那一类人相似?
正直、团结、进取、质朴、严肃、坚强不屈……
3、写法小结
抓住白杨树的特征,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再拟人化的对白杨的性格进行赞美,使人不由自主的由物联想到人。
白杨树的特征————人的性格品质
四、精读精讲第7段,理解象征手法的特点。
1、朗读思考并讨论:作者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注意四个反问句的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不断加深的。
(1)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第7段。
(2)学生思考并讨论。
(3)师生交流总结:
通过四个“难道”,引发思考和联想层层深入地揭示:第一个“难道”:引发思考,为由树及人张本;第二个“难道”:点明“至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象征了抗日军民—“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进一步抽象化,点明“枝枝叶叶靠尽团结,力求上进”象征着中华民族抗日精神和意志。
这四个句子以反问形式,引发思考和联想,强化内容的表达;以排比增强语言的气势;以层递步步深化内容,揭示象征意义,使感情的表达更加强烈。
(4)思考讨论:作者为何要用排比、反问句的句式,不直接用肯定句式?
用排比、反问句的句式的作用:水到渠成揭示其象征意义。
2、第7段还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先用两个否定假设,似乎要承认白杨树不美;接着用“但是”一转,肯定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与“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形成对比。
用比喻、对比、欲扬先抑突出白杨树的与众不同。
之后用四个反问句与之相连,自然的揭示象征意义,又使感情逐渐达到高潮。
五、明确文章结尾写“直挺秀颀”的楠木的作用。
①结尾写楠木是为了与白杨树对比,突出白杨树的普通而不平凡的特点;②以树喻人,将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与北方的抗日农民对比,突出其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六、随堂练笔:学习课文第五—七段写法,试着描写一种植物,并赋予其象征意义。
1、出示图片和资料
(1)松树:形态异,寿命长。
不仅种类多,而且分布广,多数是我国荒山造林的主要树种,多数种类是高大挺拔的乔木,而且材质好,不乏栋梁之材。
对陆生环境适应性极强,它们可以耐受-60℃的低温或50℃的高温,能在各类土壤中生长,耐干旱、贫瘠,喜欢阳光,也耐涝,是著名的先锋树种。
在中国广袤的山林原野中,不仅生长着茂盛的松树、落叶松、云杉、冷杉森林,而且在一些深山密林中还隐藏着许多极为珍贵稀有的松科树种。
有极大的药用价值,最早由孙思邈发现,主要是清除人体自由基,可防晕车,可煨水、泡酒,延年益寿。
(2)爬山虎:属多年生大型落叶木质藤本植物,其形态与野葡萄藤相似。
藤茎可长达18米。
是最常用也是最理想的攀缘植物,它
依靠吸盘沿着墙壁往上爬。
爬山虎适应性强,性喜阴湿环境,但不怕强光,耐寒,耐旱,耐贫瘠,气候适应性广泛,在暖温带以南冬季也可以保持半常绿或常绿状态。
耐修剪,怕积水,对土壤要求不严,阴湿环境或向阳处,均能茁壮生长,二氧化硫和氯化氢等有害气体有较强的抗性,对空气中的灰尘有吸附能力。
生性随和,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
一根茎粗2厘米的藤条,种植两年,墙面绿化覆盖面、居然可达30~50平方米是垂直绿化的优选植物,种植的时间长了,密集的绿叶覆盖了建筑物的外墙,就像穿上了绿装。
在绿化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立体绿化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不仅可达到绿化、美化效果,同时也发挥着增氧、降温、减尘、减少噪音等作用,是藤本类绿化植物中用得最多的材料之一。
2、写法指导 :抓物态,细描绘;人化赞,巧揭意。
3、学生随堂写作并交流。
七、总结延伸
1、读茅盾《题白杨图》,总结课文内容。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2、学习做人
(1)(引发出示)观翠竹仰慕其谦逊品节,
赏白杨礼赞其坚强意志,
赞白杨敬仰其傲骨精神。
白杨的正直严肃、坚强质朴、傲然不屈、团结向上及其不能磨折压迫的极强生命力,对我们做人用很大启示。
(2)(生答)希望我能有----(植物名)的----品质,做一个----的人。
八、板书设计(见PPT)
九、布置作业:
1、朗读并背诵课文6——8段。
2、完成课堂写作(3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