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题临安邸教案
12.《题临安邸》 教案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读岳飞的词。
引读:面对国土的沦陷,面对百姓的悲泣,一个又一个爱国志士站出来了,岳飞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如同黑夜中的一道闪电,光照千秋!(课件出示岳飞的《满江红》,学生齐读)
(3)介绍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
公元1126 年,金人攻陷北宋都城汴京。公元1127年,金人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此时宋徽宗第九子赵构逃至江南,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即位,建立南宋。面对国民的逼迫,赵构表面上重用岳飞等抗金将领,实则重用主和的秦桧等人,苟且偷安,屈膝求和。杭州这个“人间天堂”被朝臣们看中,他们在此大肆修建楼堂馆所,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他们几乎把临时的杭州当成当年北宋的汴州了。林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愤然在墙壁上写下了这首带有拷问意味的诗。
5.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1)引导发现:我们是按什么方法来学习这两首诗的?
(2)明确学法:理解诗题——感知诗意——想象诗境——感悟诗情。
6.拓展阅读。
(1)读陆游的诗。
引读:汴州沦陷了,权贵们逃离了汴州,来到杭州继续寻欢作乐,而汴州的老百姓呢?中原沦陷了几十年,人们盼了多少个日日夜夜,诗人陆游是这样写的——(课件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学生齐读)
(4)教师引读。
①教师:我们的北宋都城被金人侵占了,你们还在这里唱歌跳舞!(学生接读“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②教师:我们的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你们还在这里歌舞升平!(学生接读“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③教师:无辜的百姓饱受金人欺凌,北方的失地还未收复,你们还在这里醉情歌舞!(学生接读“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浙教版语文六下《古诗四首-题临安邸》word教案1

130题临安邸教材分析:《题临安邸》是一首政治讽刺诗。
是作者林升看到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然而南宋朝廷却一味苟且偏安,寻欢作乐,为吐心头的愤恨,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而题写在墙壁上的心里话。
诗的头两句抓住临安城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触景伤情,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后两句是诗人进一步感概,一语双关,剑指南宋统治阶级。
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
设计理念:因南宋朝代离现在久远,对当时的情况孩子们都不理解,所以,我在设计时紧紧围绕“诵读和情感”两条线索展开,期间穿插时代背景,最终为“感自诵读来,情自心中发”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受到心灵的熏陶。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尝试通过诗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教学过程:一、看图想象,引出课题1.多媒体出示“醉”的篆书体。
2.仔细观察,放飞思想,你想到了什么?3.是呀,我为什么写“醉”呢?我们一块看大屏幕。
(出示《题临安邸》范读)(此环节是抓住古诗的要旨,通过对“醉”字观察、思考提出问题,为初步解读古诗提出要求。
)二、通读全诗,初步了解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可以进行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诗,理解,交流。
(2)进行简单汇报,及时评价。
(指导熏、邸的书写)过渡:通过读、交流就基本掌握了古诗的大概意思。
但你们了解这首诗所描述的朝代背景吗?(请同学回答,教师补充。
)2.了解宋朝历史。
3.指导朗读。
(通过醉指导朗读)(在初识古诗时,融入古诗写作背景,便于更好的理解。
)过渡:你们读得相当不错,使我想起了陆游在临终前所作的一首诗——《示儿》。
三、对比解读,了解诗境1.回顾《示儿》,深入理解。
学生集体背诵,再指名朗诵,回顾意思。
过渡:北方百姓受尽折磨,盼望朝廷的军队早日收复失地,然而这些朝廷的达官贵人却做什么,林升是怎么回答的?——引导读诗。
《题临安邸》教案(精选3篇)

《题临安邸》教案(精选3篇)《题临安邸》篇1《题临安邸》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讽喻诗,诗人的讽刺、谩骂不着痕迹。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题临安邸》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题临安邸》教案一、播放《示儿》1、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曾经学过的诗。
2、谁能告诉我,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陆游在临终的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收复中原失地)3、有谁知道,中原失地是被谁占领了吗?(金国)师述:是啊,北宋时期的半壁江山已被金兵占领,包括宋朝的都城汴州,在陆游临死的时候,中原已被金兵占领了整整83年,而且北宋的两个皇帝徽宗、钦宗也被金兵抓起走了。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北宋和南宁的对照图。
二、出示地图师述:这就是被金兵占领的土地,占去了宋朝的一半,可想而知,那里的老百姓在金国的统治之下过着怎样的悲惨的生活,他们痛失亲人,他们家破人亡,他们流离失所。
同学们,你们说这大片的被占领的土地,该不该收回来?师述:然而陆游在《示儿》中所说的“王师北定中原日”,那些“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又一位南宋爱国诗人林升在旅店的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临安邸》来,看一看,南宋的王师都干什么去了?看一看,南宋的权贵都干什么去了?还有南宋的皇帝都必须干什么去了?三、出示《题临安邸》1、师读书中⑴介绍诗人及背景。
2、同学们,看了这段介绍,你认为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3、听朗读。
4、男生读,女生读。
5、教师范读6、全班齐读。
7、诗人把那些“王师”“权贵”“皇帝”们都看成了什么人?你如何理解“游人”?我觉得这些不顾老百姓死活的权贵们不配做人,说他们是“家伙”更为确切,大家说好不好?(对,游山玩水的家伙,寻欢作乐的家伙)8、他们玩得都怎么样了?(醉了)9、读着这一句“暖风熏得游人醉”,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想象说话)10、你怎样理解这一句话?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只知道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
11、是啊,他们只知道吃喝玩乐,歌舞升平,醉生梦死,同学公益事业看两幅图画。
浙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15.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

15 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设计理念】1、语文课程拥有综合性的特色。
按照这一特色,语文讲堂教课应当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
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课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讲堂教课效率、提高语文综合修养。
b5E2RGbCAP 2、语文课程拥有审美性的特色。
按照这一特色,语文讲堂教课应当努力在感情上下功夫。
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睁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
p1EanqFDPw3、语文课程拥有人文性的特色。
按照这一特色,语文讲堂教课应当努力在价值上指航向。
古诗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自己又是一种独到的民族文化。
古诗教课应当引领学生融入这类文化,从中清洗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DXDiTa9E3d【教课目的】1、借助教材说明,联合课外资料,经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体意思。
2、咀嚼和体悟要点诗句的情味,在频频朗读与融情想象中,感觉诗歌的情绪和意象,遇到心灵的熏陶和滋润。
3、在两首古诗的对照读中,初步感觉借景抒怀的表达方式,了然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RTCrpUDGiT【教课课时】一课时【教课过程】一、整体通读,掌握诗境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畅。
读后借助课文说明,试着谈谈两首诗的大体意思。
(教师板书诗题: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5PCzVD7HxA2、指名朗诵古诗,一人读一首。
听听能否读得既正确又通畅。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同样的地方。
读后沟通:(1)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
随机让学生谈谈对南宋的认识,教师随机增补南宋王朝贪恋安适、屈膝乞降、不思光复失地的史实。
jLBHrnAILg(2)都有光景描绘。
随机设疑:写景只为写景吗?对此我们需要仔细领会。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一)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1、过渡:一边是南宋的显贵,一边是北宋的遗民。
当他们这样鲜亮地摆在一同的时候,我们会有何种感受呢?我们该做何种感想呢?xHAQX74J0X2、指名朗诵《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后谈谈题目的意思。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1.了解宋代官方建筑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掌握临安邸建筑的空间布局和修建特点。
3.通过对临安邸的观察与反思,认识到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
二. 教学内容1.宋代官方建筑的历史背景和特点2.临安邸的建筑特色和历史背景3.临安邸的空间布局和建筑材料4.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三. 教学重点1.掌握临安邸的建筑特色和历史背景。
2.了解临安邸的空间布局和建筑材料。
3.认识到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
四. 教学方法1.项目导向学习法2.案例学习法3.分组研究法4.思维导图法5.视频教学法第一步:导入1.教师通过大屏幕或PPT展示景区的图片,展开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围绕景区的自由话题讨论。
2.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慢慢将话题引向正题,引出今日的学习内容。
第二步:讲解1.通过PPT或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介绍宋代官方建筑的历史背景和特点,以及临安邸的建筑特色和历史背景。
2.通过项目导向学习法,引导学生对临安邸进行深入了解,了解其空间布局和建筑材料;3.通过案例学习法,展示设计在项目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当时的设计背景和设计思路,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第三步:研究1.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对临安邸的空间布局和建筑材料进行研究和讨论。
2.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对临安邸的建筑特色进行梳理和总结。
3.教师通过分组研究法,对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共同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
第四步:总结1.教师通过总结,梳理、归纳今日学习的重点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展示,展示他们对临安邸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五步:检验1.通过录音、录像等方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记录和反馈。
2.教师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于今日学习的掌握程度和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价值的认识。
1.版权开放的文献、照片及图片等素材资源2.宣传片、短片、视频资料等多媒体教学资源七. 教学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考评,并及时反馈。
《题临安邸》教案

《题临安邸》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临安、邸、西湖、暖风、醉、游人”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对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慨之情。
二、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意思。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韵味和节奏。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句中的典故和修辞手法,如“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等。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将诗歌与历史背景相结合,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及有关南宋历史背景的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有关南宋的历史背景。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我们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古以来就有着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题临安邸》就是其中一首。
请大家先读一读课题,想一想课题是什么意思?2.指名读课题,解释课题。
3.介绍南宋历史背景:南宋时期,国家山河破碎,民不聊生。
偏安于江南一隅的南宋统治者却只顾享乐,不思收复失地。
诗人林升在此背景下写下了这首诗。
4.提出学习任务: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古诗,正音。
3.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4.多种方式理解重点词语:邸、西湖、暖风、醉、游人等。
5.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6.质疑探究:读到这首诗,你有什么疑问或感想?可以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7.教师小结: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通过交流讨论,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慨之情。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讽刺手法,表达了自己对统治者醉生梦死生活的愤慨之情。
同时,这首诗也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表面的美好所迷惑,要看到事物的本质。
《题临安邸》教学方案设计

《题临安邸》教学方案设计《<题临安邸>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题临安邸》这首诗。
2、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慨。
3、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比、讽刺等手法的运用。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等重点词句的含义。
(2)体会诗人通过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1)感受诗歌中讽刺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2)引导学生将诗歌所反映的历史背景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意境。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历史背景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社会现象。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南宋时期临安城繁华景象的视频,引出课题。
(2)提问学生对南宋历史的了解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诗人林升的生平事迹。
(2)详细讲解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的现实情况。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朗读节奏。
4、诗歌讲解(1)逐句讲解诗歌的含义,重点解释“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等词句。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运用的对比和讽刺手法,如临安城的繁华与北方失地的荒凉形成对比,“游人”的醉生梦死与国家的危亡形成对比等。
5、深入探究(1)组织学生讨论诗人通过这首诗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这种思想感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怎样的意义。
题临安邸教案

题临安邸教案临安邸教案一、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了解临安邸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分析、思辨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临安邸的热爱和关注,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了解临安邸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2. 分析临安邸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责任感。
2. 提高学生的分析、思辨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堂教案、教具、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临安邸的照片、视频等,唤起学生对临安邸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临安邸是什么?它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有什么地位和影响?”2. 梳理知识(10分钟)让学生自由讨论临安邸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并将其记录在黑板上。
然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3. 分析临安邸的影响(1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临安邸的建筑、文物等,并让学生观察,分析临安邸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临安邸的建筑风格和布局对后来的建筑有哪些影响?临安邸的文化内涵对后来的文学、艺术有哪些启示?”4. 分组研究(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个方面的内容,例如建筑风格、文化内涵等,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每个小组做报告,让全班学生进行评论和评价。
5. 整合总结(10分钟)学生展示小组研究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传承和保护临安邸的文化遗产?” “我们有什么责任和义务?”6.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临安邸的文章,表达自己对临安邸的理解和观点。
六、教学反思本次教案围绕临安邸展开,通过让学生自主思考、分组研究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思辨和创新能力,并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责任感。
但是,教学时间有限,希望下次能安排更多的时间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0
题临安邸
教材分析:
《题临安邸》是一首政治讽刺诗。
是作者林升看到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然而南宋朝廷却一味苟且偏安,寻欢作乐,为吐心头的愤恨,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而题写在墙壁上的心里话。
诗的头两句抓住临安城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触景伤情,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后两句是诗人进一步感概,一语双关,剑指南宋统治阶级。
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
设计理念:
因南宋朝代离现在久远,对当时的情况孩子们都不理解,所以,我在设计时紧紧围绕“诵读和情感”两条线索展开,期间穿插时代背景,最终为“感自诵读来,情自心中发”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受到心灵的熏陶。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尝试通过诗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看图想象,引出课题
1.多媒体出示“醉”的篆书体。
2.仔细观察,放飞思想,你想到了什么?
3.是呀,我为什么写“醉”呢?我们一块看大屏幕。
(出示《题临安邸》范读)
(此环节是抓住古诗的要旨,通过对“醉”字观察、思考提出问题,为初步解读古诗提出要求。
)
二、通读全诗,初步了解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可以进行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诗,理解,交流。
(2)进行简单汇报,及时评价。
(指导熏、邸的书写)
过渡:通过读、交流就基本掌握了古诗的大概意思。
但你们了解这首诗所描述的朝代背景吗?(请同学回答,教师补充。
)
2.了解宋朝历史。
3.指导朗读。
(通过醉指导朗读)
(在初识古诗时,融入古诗写作背景,便于更好的理解。
)
过渡:你们读得相当不错,使我想起了陆游在临终前所作的一首诗——《示儿》。
三、对比解读,了解诗境
1.回顾《示儿》,深入理解。
学生集体背诵,再指名朗诵,回顾意思。
过渡:北方百姓受尽折磨,盼望朝廷的军队早日收复失地,然而这些朝廷的达官贵人却做什么,林升是怎么回答的?——引导读诗。
2.讨论交流:朝廷、达官贵人到底在干什么,你从哪看出来的?
(1)“暖风熏得游人醉”,这是一副怎样的醉态呀?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看来暖风不仅指杭州的气候好,更重要是指达官贵人的吃喝玩乐之风。
(2)在醉生梦死的达官贵人眼里,杭州还是杭州吗?怎么看出来的,说明达官贵人什么问题?(课件播放《清明上河图》教师解说)
(3)诗的第二句是什么句,谁问谁?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焦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A、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再问问他们——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B、想到这些,我们又怎能不愤慨?我们和诗人一起,指着鼻子问问他们——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C、想到这里,我们义愤填膺,帮着诗人大喝一声:西湖歌舞马上休!(板书:休。
)
(通过细致地分析,抓住醉、杭州与汴州、几时休等进行分析,让学生有身
临其境的感悟,从而激发学生读的欲望,达到情感的共鸣。
)
四、整体对照,感悟诗韵
1.北方的壮丽河山沦陷了,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透过“醉”你感觉那些达官贵人怎样的心态呢?
2.杭州的权贵们在歌与酒的沉醉中昏昏度日,中原的百姓们却在金兵的铁蹄下苦苦期盼、度日如年——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痛恨声中,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
3.是啊,作者是怎样将揭露权贵糜烂生活和饱含愤恨、不瞒的诗歌展现的呀?
4.现在你们明白我为什么一开始就书写“醉”了吗?(整合板书)
(通过“醉”“休”体会感情,形成一个感情的冲撞,使两种心态落差加大,突出矛盾,解决矛盾。
)
五、感情升华,吐露真情
1.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说些什么?可以是现代文,也可以是对《题临安邸》的改写?(自由选择,自由练笔。
畅谈体会,随机点评。
)
2.教师感言:劝诫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江河破碎驻杭州。
卧薪尝胆兴国运,运筹帷幄复汴州。
(给孩子们一个表白自己的机会,是一种感情的宣泄,教师的感言透露出平等的课堂,也是一个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