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产地规则与中美贸易差额
浅析中美贸易摩擦论文(精选7篇)

浅析中美贸易摩擦论文(精选7篇)现如今,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析中美贸易摩擦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析中美贸易摩擦论文篇1一、中美贸易摩擦现状分析在某种程度上,中美经贸中主要摩擦问题的出现都与贸易不平衡有关,而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是指在中美两国双边贸易中,中方存在贸易顺差,美方存在贸易逆差。
根据中方统计,在1984—1992年的九年里,中方一直处于逆差地位,自1993年始转为对美顺差。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美顺差呈大幅上涨现象。
根据美方统计,从1983年开始美国出现逆差,2000年升至838亿美元,美国对华逆差在该年首次超过日本,并成为美国最大贸易逆差来源国。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特别是近两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大幅上涨。
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1—11月累计贸易顺差为2 381.3亿美元,据此估算,2007年全年顺差将突破2 500亿美元,冲高至2 600亿美元。
中美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中美两国发展正常经贸关系阻碍,同时也成为美国对中国产品征收反补贴税、要求人民币升值、保护知识产权等问题的一个重要借口。
根据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统计数据,截至2007年,美国成为迄今为止对华发起贸易摩擦案件最多的国家。
从近年来这一问题发展变化的角度看,其色彩的政治浓度要远远大于经济,从而成为中美关系中的一个焦点。
种种迹象表明,今后中美贸易摩擦的热点仍将在纺织品进口设限、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市场经济等问题上。
二、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均衡的背景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中美两国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贸易摩擦,这些给中美贸易关系增添了诸多不确定性。
(一)美方原因造成的两国贸易摩擦1.经济低迷与新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近年来,美国经济的低迷与中国的“和平崛起”形成强烈反差。
中美贸易顺差解读

中美贸易顺差解读中美贸易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1979年双边贸易额为24.5亿美元,2004年突破2314.20亿美元,与此同时,美国已连续5年为中国的五大贸易伙伴国之一,2004年中国已成为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仅次于加拿大)。
随着中美经贸往来的加强,我们不难发现的就是中美贸易顺差的逐年扩大。
中美贸易发展的不平衡已引起广泛关注,美国参议院已将其列为美国对外贸易中的最大经济问题与美国国内的最大政治问题,中国官方也高度重视中美贸易的不平衡问题。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中美贸易中的这种不平衡若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中美间将会爆发一场“贸易战争”,其结果是两败俱伤。
一、中美贸易顺差状况中美在贸易总额扩大的基础上,顺差明显(表1)。
从1985年开始中国对美国贸易出现盈余,从1999年开始盈余幅度快速增长。
据美方统计,2004年中国已成为美方的第一大贸易赤字国,超过欧盟、日本、加拿大、墨西哥,贸易赤字占美国贸易赤字的25%。
而中方数据显示,美国对中国贸易赤字占美国赤字总额的11.3%,是美国第二大赤字国。
虽然中美统计数字相差甚远,但中美贸易不平衡已是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
据美国国会美中经济和安全审查委员会报告预计,2006年美国与中国贸易逆差将达到2000亿美元。
中国大量的廉价商品进入美国市场,其原因主要是中美要素禀赋不同,进出口商品结构有很大差别,美国在华投资额的增多,美国对华高科技产品的出口管制。
二、中美贸易顺差的原因1、中美进出口商品结构特点是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
根据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两国进行国际贸易的原因在于其在生产某种产品具有相对优势,一国出口的应该是自己具有有利生产条件的产品,进口的应是自己具有不利条件的产品。
中国劳动力资源充裕,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相对强的价格竞争优势,这就决定了中国对美国出口商品的构成基本上以资源性产品、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和半成品为主,大都是美国的日用消费品。
根据美中商务统计,中国的鞋类、服装、玩具、家电、五金产品、灯具与家具等8类商品在美国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原产地规则的含义及认定标准

原产地规则的含义及认定标准原产地规则的含义及认定标准在国际贸易中,原产地规则是指商品进入目的地国家或地区时,根据商品的原产地决定征收关税或享受优惠待遇的规则。
原产地规则的含义及认定标准对于企业的国际贸易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着商品的价格和竞争力。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全面评估原产地规则的含义及认定标准,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的国际贸易规则。
1. 原产地规则的含义原产地规则是指确定商品原产地的一系列法律规定和程序。
商品的原产地通常指商品的生产地,即商品的制造、加工、生长或者饲养等实质性活动发生的地方。
确定商品原产地的目的在于区分不同国家或地区生产的商品,以便在进入目的地国家或地区时征收关税或享受优惠待遇。
2. 原产地规则的认定标准为了准确认定商品的原产地,国际上通常采用以下几种认定标准:- "全部或者过半"标准:根据这一标准,商品必须在某一具体地方的全部或者过半生产活动才能以该地为原产地。
这一标准对原产地的认定比较严格,有利于防止商品重复申报原产地。
- "最后重大加工"标准:根据这一标准,商品经过最后重大加工的地方被认定为其原产地。
这一标准对于涉及多国加工的商品来说,能够较好地确定其原产地。
- "可追溯性"标准:根据这一标准,商品原产地的确定应当具有可追溯性,即能够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文件证明商品的真实原产地。
这一标准有利于防止原产地的欺诈行为。
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看,以上认定标准都是根据商品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原产地。
在国际贸易中,企业需要严格遵守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原产地规则,以避免因为原产地问题而导致的关税纠纷和其他贸易问题。
3. 个人观点和理解就我个人的观点来看,原产地规则的制定和认定标准的执行对于维护国际贸易的公平和公正至关重要。
通过严格执行原产地规则,可以有效防止商品原产地的欺诈行为,保护各国家和地区的生产利益,促进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
中国与几个国家的原产地规则的比较

税则归类改变标准 区域价值成分累积规则微小含量中国-新加坡(一)、货物的区域价值成分应当依据下列方法计算:V–VNMR VC=Vx 100(二)、除附件二(产品特定原产地规则)所列的货物应当符合第十五条 (产品特定原产地规则) 规定的产品特定规则外,该区域价值成分比例不得少于 40%。
(三)、 在根据本条第一款计算货物的区域价值成分时, 在货物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商所使用的非原产材料的价值, 不应包括随后在该货物生产过程中为生产原产材料而使用的非原产材料的价值。
(四)、如货物的生产商在其所在一方境内获得非原产材料,该材料的价格不应包括将其从供应商的仓库抵生产商厂址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运费、保险费、包装费及任何其他费用。
如一方的原产货物或材料在另一方境内构成另一货物一部分,则所构成的货物或材料应当视为原产于后一方境内。
根据附件二 (产品特定原产地规则) 的规定, 一项货物虽未满足税则归类改变要求,但仍应视为原产货物,只要:(一) 在该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 未满足附件二 (产品特定原产地规则) 所列的税则归类改变或任何其他条件的所有非原产材料的价值,不超过该产品离岸价格(FOB)的 10%;并且(二)该产品满足本章中所规定的原产产品的其他要求。
但是, 在计算该产品所适用的任何价值成分的非原产材料价值时,应当把上述非原产材料的价值包括在内。
中国-新西兰附件五规定的税则归类改变,要求经过在一方或双方境内的加工,货物生产过程中使用的非原产材料发生税则归类改变。
一、当附件五提及区域价值成分(“RVC”)时,其 RVC 应当根据下列公式计算:RVC =(FOB –VNM )/FOBx 100其中:RVC 为区域价值成分,以百分比表示;FOB 为货物的离岸价格;及VNM 为 CIF价格中非原产材料(包括不明原产地材料)的价值。
二、非原产材料的价值应当为:(一)材料进口时的到岸价格(“CIF”);或者(二)在进行制造或加工的一方境内最早确定的非原产材料的实付或应付价格。
关于中美贸易差额问题

关于中美贸易差额问题,请分析:1什么是中美贸易差额问题?2中美贸易差额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如何看待中美贸易差额问题?1,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美国对中贸易逆差,说明中国的经济增长对美国依赖很深。
2,原因有,①转口贸易,转口统计和转口加价的影响。
②迁移效应,国际产业的转移。
③我国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位于国际价值链的末端。
④美国自身的原因,美国对华出口高科技产品的限制。
3,1,认识:①对美顺差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
②一国不能局限于双边贸易,应实行多变贸易。
③中美经贸关系表现在商品贸易、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和相互投资等四个方面,美国在后三个方面有优势。
2、利益和态度:①美国方面:巨额贸易逆差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能实现经济的自我均衡,以本国逆差来要求人民币的升值,限制从中国的进口而满足自我利益。
②中国方面:巨额顺差造成与其他国家经贸关系的紧张,不利于经济的内外均衡,我国的态度应该是不追求顺差,改变观念,出口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关于外贸发展战略,请分析:1实行出口导向外贸战略有什么国际约束条件?2实行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必要性是什么?3为什么说成效最显著的是科技兴贸战略?国际经济条件的约束。
1)国际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能容纳出口的扩张。
(2)相对自由的国际环境。
新兴工业化国家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必要性市场过份集中的弊端,A风险B不利于扩大出口,实现外贸持续稳定健康发展C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贸易环境D 不利于改善贸易条件,维持良好的外贸秩序(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1成为外贸新的增长点;占外贸出口的比重迅速提高。
2提高了出口产品竞争力;3推动国内产业升级,改造传统产业,技术引进;4形成特色产业群和产业集聚效应和创新基地,壮大高新出口主体关于出口退税,请分析:1关于出口退税有哪些国际惯例?2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出口退税制度?国际惯例:零税率的原则,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体现各国比较优势。
公平税负原则,各国税收制度存在差异,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税负不一样,难以在国际市场进行公平竞争,要消除这种影响,必须使出口产品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
中美贸易—低端产品

近两年来,中美贸易摩擦硝烟四起,持续不断,花样不断出新,究其原因多种多样。
面对贸易摩擦问题日益增多的严峻形势,正确认识我国遭遇的国际贸易摩擦的原因,积极探索妥善解决贸易摩擦问题的途径,将是保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所在。
一、中美低端产品贸易现状美国有五大贸易伙伴国,分别为加拿大、中国、墨西哥、日本和英国,其中,美中之间的贸易差额增长最快。
从1979年到2008年中国对美进出口占中国GDP的比重由16.60%增长到59.25%,美国对中国进出口占美国GDP的比重由16.06%增长到24.34%,中美贸易对两国都越来越重要。
然而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中美贸易顺差从1999年的687亿美元,猛增至2005年的2016亿美元,7年增长3倍多,年均增长率达28%。
正是由于中美之间增速快数额巨大的的贸易差额引发双方不平衡的贸易关系,而这也正是中美摩擦的主要来源。
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9年中美双边贸易额为3659.8亿美元,其中美国对中国出口695.8亿美元,自中国进口2964.0亿美元,美方贸易逆差2268.3亿美元。
2009年中国出口美国机电产品、家具玩具,纺织品及原料的贸易总额分别为1353.7亿美元、409.2亿美元和309.0亿美元,占美国自中国进口总额的45.7%、13.8%和10.4%。
而其中中国的家具玩具、鞋靴伞等轻工产品和皮革制品箱包占美国同类产品进口市场的67.7%、76.3%和68.7%。
美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植物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和运输设备,2009年出口178.8亿美元、97.8亿美元、74.9亿美元和74.8亿美元,占其对中国出口总额的25.7%、14.1%、10.8%和10.8%。
除植物产品和运输设备外,化工产品、塑料橡胶、光学钟表医疗设备和纤维素浆,纸张等对中国的出口也有增长,出口额分别为63.1亿美元、50.4亿美元、39.8亿美元和31.4亿美元。
美国对华的货物贸易出口也实现了高速增长。
中美贸易顺差统计区别原因

顺差统计区别原因自1980年始,中美关于贸易顺差的统计就开始存在差异,但由于当时中美两国间贸易量较小,这种差异不明显。
自1995年始,量扩大,与之对应两国关于贸易顺差的统计差异日见扩大,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贸易顺差统计差异形成的原因。
一、中美双方在统计计价方法上的差异顺差规模统计差异存在的原因之一是中美关于贸易额的统计方法差异。
双边贸易统计方法差异的主要表现是中美两国之间进出口计价方式不同。
中国的出口数据是按照大多数国家的惯例依据离岸价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fob价(freeonboard,简称fob,包括本国生产成本、货物运输保险和在本国装载上船成本)统计的。
与大多数国家出口计价不同,出口数据是按照船边交货价,也就是fas价(freealongsideship,简称fas,不包括本国生产成本、货物运输保险和在本国装载上船成本)统计的,这与国际惯例有别。
由于未包含商品装上船的成本,故fas价的数值小于fob价。
并且中、美两国都是依据到岸价格,也就是cif价(包括货价成本、在途包装费、保险费和运输费)统计进口。
这样,由于中美进出口计价基础不同,自然而然会造成双方贸易统计差异。
因而就需要把双方的进出口数据转换成统一的离岸价(fob价)计算,这样才能比较中美双边贸易顺差规模的统计差异情况,进而推算出顺差规模计算上的失衡程度。
为此,按照国际通行的转换方法,以fob价为基础,把的以fas计价的出口值加上1%的成本转换成fob值。
并且,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转换做法,把中美两国的以cif价计算的进口值扣除10%来得到fob值。
为什么要用同一种方法计算进出口数据呢。
原因是当贸易数值庞大时,fob价与cif价的差异会造成显著的由计价方式不同带来的差异。
比如,如果以fob价计算,中国、每一年对另一方的商品出口为500亿美元,双边贸易本应刚好平衡。
但现在会认为,本国对中国出口是500亿美元,但从中国进口是550亿美元,原因就是后者以cif价格计算。
中美贸易顺差

中美贸易顺差何谓顺差: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一季、一月)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之间的差额。
当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相等时,称为“贸易平衡”。
当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时,出现贸易盈余,称“贸易顺差”或“出超”。
当进口总值大于出口总值时,出现贸易赤字,称“贸易逆差”或“入超”。
通常,贸易顺差以正数表示,贸易逆差以负数表示。
一国的进出口贸易收支是其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一个国家国际收支的重要因素一、中美贸易现状据中国海关的统计从1979年到1992年中国对美贸易一直是逆差;1993年以后中国对美贸易一直是顺差,1993年对美顺差62.7亿美元,2005年顺差1141.7亿美元,2006年达到1442.6亿美元,2007年顺差额达到1633.3亿美元,14年增长了25倍。
而美国官方对中国的统计显示,1983年以来美国一直逆差,2005年美对中国逆差2016亿美元,2007年逆差达2562.7亿美元。
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7年美中货物贸易3867.5亿美元,较2006年增长12.8%,其中美国对中国出口652.4亿美元,增长18.2%;自中国进口3215.1亿美元,增长11.7%,美对中国贸易逆差2562.7亿美元,增长10.2%。
美对中国出口方面,2007年美对中国出口占货物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6年的5.4%上升到5.7%,提高0.3个百分点,净增100.5亿美元,超过对日出口的626.7亿美元,中国成为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在美前十大出口市场中,中国增速高达18.2%,仅次于德国的20.2%;美自中国进口方面,2007年美自中国进口3215.1亿美元,占美货物进口总额的比例由2006年的15.5%增至16.4%,提高0.9个百分点,超过自加拿大进口的3131.1亿美元,中国成为美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仍保持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且与美第三大贸易伙伴墨西哥差距逐渐拉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 收支差额, 实际上仅是国际收支的一个组成部
分, 但由于以往贸易收支在国际收支中所占比重 较大,因此传统上许多国家将贸易收支作为国际
《 国际贸易问题》20 年第4 05 期 收支的代表, 并以此作为制定国际收支政策和产
国。
() 2美国来华投资对中美贸易差额的影响 美国作为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倡导者, 通过其 资本和技术的输出进行跨国直接投资,目 前来华 投资的美国跨国公司越来越多,这些企业通过就
地生产 、就地销售的方式不但绕开了我国的关税
种替代, 是以比较优势要素为主, 组合其它生产要 素( 可能没有比较优势) 而形成的“ 要素集合体” 的 跨国流动, 是替代单一要素流动的次优选择, 而单 一要素流动才应是国际经济分工的一般方式。随 着交通通讯水平的提高以及金融工具创新和资本 流动保障措施的逐步完备, 商品、 服务和资本自由 流动障碍的逐步减少,以资本单一要素跨国流动
《 国际贸易问题》20 年第4 05 期
区域 国别 市场
派 乳产 地 习 厄则 与 中 关 贸 易 差 颇
嘉兴学院经济学院 王晓辉
摘要:随着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的持续增长,外贸平衡已逐步演变成影响两国双边经贾关系乃至政
治关系的突出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经济全球化条件出发,探讨在当前
3 69 2. 3 98 7.
41 . 95
1 39 6. 2 02 1.
2 47 2 2 74 9. 2 08 8.
51 2
5 28 4. 6 96 9. 9 47 2.
1 ) 仪洲. 6
1 23 9 .5 1 2 .0 0 28
一7. 7 52
2 2 ) X (
2 3 ) X (
47 43
5 61 8.
2 05 2 .3 1 5 .8 一 0 11 2 1 6 1 3 .5
6 38 0 .5
数据来源 : 中国数据来自 w . fm v 公布的数据, 国 据 美 商 部 年以后我国海关改进了统计方法, w me 一. o og c on 美 数 来自 国 务 试
统计资料
价值的3%, 5 加拿大则是6%。 0 三、原产地规则》对中美贸易差额统计带来 《
为各种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形成的一种 “ 综合性要 素”在国际之间的流动被认为是对要素流动的一
化的繁荣和发展之后, 劳动力成本开始大幅上升, 并因此逐渐丧失了以往的价格优势,为进一步降 低生产成本和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自 年代以 0 8 来, 不断把劳动密集型产品转移到中国内地进行 生产, 并从中国内地直接销售到世界市场。 这样一 来, 他们不仅享受到了中国对外资企业的优惠待 遇,同时还将他们对美国的贸易逆差转移给了中
二、 世贸组织《 原产地规则协议》 对产品“ 国
籍” 的认定办法
种局面的原因, 固然有中国出口增长过快的因素,
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评价贸易差额时所使用的 原产地规则存在着诸多的缺陷与不合理。 一、 原产地规则协议的产生
对于商品产地的衡量, 主要分为两类, 一种是 完全的原产地产品,即产品从原料、 零部件到生 产、 加工制造完全来自 于一个国家; 另一种是非完
双方统计数据
差额
一1又 . 砚 1
进口
6. 59
8. 01 8 9 1 . 6 09 1 97 3.
出口
4. 81 6 28 7. 42 8. 77 9. 29 1 75 1. 1 97 1. 18 2 13 4 10 2 1 25 6.
进口
12 52
1 97 8. 2 73 5. 35 13
差异额
2 1 7 4 2 68 6
11 6. 2 1 15 6. 13 6 1 . 9 66 1 . 4 98 2 36 2. 22 6 2 23 7.
3 86 3.
2 99 8. 3 41 3.
3 88 5. 4 1 6. 3 5 . 0 47 4 47 9.
19 97
1 8 9 19 99 2兀 (旧 2 1 ) X (
鉴于确定原产地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
世界各国相继建立了各 自的原产地法律制度。由
不同, 就可以认为经过充分加工, 发生了实质性变 化, 该种产品的产地就被认定为加工地。 我国目 前
也是采用的这一标准。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等国采取的是百分比
于各国原产地规则的多样性、 复杂性和随意性, 随 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变化, 人们日 益认识到, 制定
一是追寻转 口商品的来源国和去向十
表, 19一20 年中美统计数据比较( 94 0 3 单位: 亿美元)
中方统计
出口
l9 9 ) ( 5. 1 8 6. 1 6 8. 59 1 96 6.
2 46 1一
美方统计
差额
一 41 1. 一1 . 85 一 31 6. 27 7. 49 8. 59 1 53 0.
接关系到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差额。 ( 亚太地区在华投资对中美贸易差额的影 ) 1
响
家。 由于目 前的( ( 原产地规则协议》 中有关商品“ 国 籍” 的确定标准, 无论是增值标准还是加工标准只 是对商品本身而言的, 并不能反应出以商品为载 体的资本移动, 这样跨国公司不但实现了资本的 顺利流出,而且将商品在转口 过程中的增值部分 直接记在中国的出口贸易上 ( 如同转口贸易)我 ,
行 了最后的实质性加工的国家为该产品的原产 地, 由于该标准不易操作, 因此各国在具体执行中 主要采用两种标准: 加工标准和百分比标准。 欧盟、 本等国采取的是加工标准, 日 即只要加 工后的制成品与原来进 口的原料或零部件的税号
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成员产品待遇的问题, 也是
涉及各国贸易统计的一个重要指标。 因此, 商品的 原产地已成为一国实施优惠待遇或限制性措施的 重要依据, 在国际贸易中占 据着重要的地位。
工的不断细化, 从事非加工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还
将逐步增加,如果缺乏对转口贸易的统一计量标 准,对处于加工环节中的发展中国家将带来极大 的负面影响。 2 原产地规则协议》 . 《 关于实质性变化的认定
标准已不能适应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贸易差额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商品进出
同的认识。《 原产地规则协议》 中对于转口贸易的 统计并未作出明确的规定,各国依然根据是否经 过实质性加工作为评判商品原产地的主要依据,
业政策的重要依据。然而从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
区域国别市场
政策、 廉价劳动力和资源察赋等条件之后, 通过内 部转移价格将资本通过商品的出口转移到本国,
本国的企业再将商品转 口到美国和其他发达国
来看, 资本跨越国 境的流动已逐渐取代商品出口
成为发达国家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 不仅如此, 根 据目 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表明:贸易和投 资之间还具有一定的替代关系。我国作为世界上 最大的资本流人国,随着外来直接投资的不断增 多, 将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一定的影响, 并间
行严格审核, 而是根据进口 商的申报, 致使统计数 据不准确, 二是美国对转口贸易的统计也存在着 “ 漏算” 现象, 一方面, 在进口统计方面, 直接将中
间商在转口过程中的增值部分记在中国的出口贸 易上, 无形中夸大了从中国的进口额; 另一方面, 美国在统计出口时, 也未能将其经过转口到中国 市场的产品统计在对中国的出口中。随着国际分
王晓辉: 浙江嘉兴学院 经济学院 34 电 1 0 子信箱: a h wh hta.m w g x @ mic 。 n u i o l o
区域国别市场
《 国际贸易问题》20 年第4 0 5 期 利润, 并未对商品进行加工, 即没有从 实质上改变商品的特性, 所以根据( ( 协 议》的有关规定产品的产地仍然是生 产国。 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以下不足:
的影响
图通过区分出口产品的最终归宿来加 强对转 口贸易的统计 .将通过香港间接出口到美
1 原产地规则协议》 . 《 中对转口贸易的规定比 较模糊, 导致两国统计数据偏差较大 理论上来讲,由于一国的出口就是另一国的 进口, 因此两国的统计数据不应该偏差太大。 然而 从实际来看,不但中美贸易不平衡是困扰两国关 系的焦点,而且双方统计差距也一直存在较大的 偏差, 中方统计数据表明, 中国在从17年到19 99 9 2 年的1年里一直为贸易逆差, 4 直到19年才转为 93 贸易顺差, 2 2 年的贸易顺差为69 美元,而美 0 9. 6 方的统计数据则显示, 美中贸易逆差自18年就 93 开始出现, 之后美国贸易逆差不断增长, 02 到2 年 已经达到r3. o1 巧亿美元, 相当于中国公布同类数 据的1 倍( . 见表1。 5 )
一个统一的并为大多数国家所接受的原产地规则
十分必要。为此,A 进行了长期努力, GT 在第8 轮 “ 乌拉圭回合” 多边谈判结束时, 原产地规则协 将《 议》 正式列人了最后文件的附件, 并一直延续到了
标准, 也称为增值标准, 通过使用进口成份( 或本 国成份)占 制成品价值的百分比 来确定其是否达 到实质性变化的标准, 各国 具体确定的百分比 是 不相同的,美国规定本地成份不得低于出口商品
形势下原产地规则作为统计两国双边贸易的一个基本指标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以及由此时中美贸易差
额统计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原产地规则;中美贸易;贸易差额
外贸平衡 前已成为中美双边贸易中最棘手 目
现在的世界贸易组织。
的问题, 尤其是随着美国国内局势的演变, 中美贸
易差额再次成为两国贸易摩擦的导火索。造成这
础上, 才能针对不同国家给予不同的待遇, 它既是
涉及最惠国待遇、 国民待遇、 关税待遇、 外汇管制、 出口配额、 联合抵制、 反倾销和反补贴以及同一关
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 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产业 链延伸到了国外, 产品的生产、 加工不再局限于某 一个国家或地区, 对于含有进口 成份的产品 “ 国 籍” 的确定, 原产地规则中只是笼统地讲对产品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