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何以让观众不安——论李安电影的反人性倾向

合集下载

刘小枫:李安是一个不道德的导演

刘小枫:李安是一个不道德的导演

【这是一篇在网上流传了刚好一年的一场讲座录音整理稿,标题党给它起名叫“刘小枫批李安是个不道德的导演”,传得沸沸扬扬。

但在有些人看来,这个标题仅只是个噱头,通篇明着讲的其实是“什么才叫做好诗人”(不是指今日的抒情诗人),不过稍带着打一下李安。

我赞同这个看法,而且认为刘老师批得好。

一年前,此文甫出时我就试图在博客上转帖,反复多次不行,不知为什么。

】刘小枫:李安是一个不道德的导演根据刘小枫先生讲座录音整理,未经其本人审阅。

讲座时间:2008年11月14日讲座地点:上海大学影视学院主持人:曲春景教授记录:秦博修订:图宾根木匠先说两句题外话,我比较感谢能有这个机会来到这里,一直我就有个梦想,要进入电影界,我曾经有四五年的时间在迷电影,自己在这方面看了不少书,我是看五六十年代出版的电影书籍长大的,那个时候电影艺术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

中国的电影有两个大的来源,一个是西方的,一个是俄国的。

而在六十年代有很多的影评,对创作者有了很好的影响。

所以今天来到这里,想跟大家一起探讨几个问题。

虽然一直没有进入到电影界,但我非常喜爱,也非常关心。

那么我今天谈的就是,在现在我们的影视界,影视研究或者是影视创作,面临着什么样的具体的问题。

我自己的考虑就是,不管是创作还是搞批评,必须了解我们生存的时代文化氛围,对这个时代文化氛围要有个清楚的认识。

所以我想通过一个距离比较远的世界,从西方的这个戏剧主义,通过案例来看,是否对我们当今的文化和创作有所促进。

这是我今天讲的题目的一个潜台词。

第二个潜台词就更进一步了,就是我们的创作,批评在内容上有一个很大的缺陷。

这个缺陷就是我们不敢展开一个道德的批评。

一说到这个道德批评的话,就会受到一个观念的抵制――这个观念我们可以称之为自由主义。

最明显,或者说最贴近的一个例子就是最近的《色·戒》,我们知道这个《色·戒》引起了一个很大的争议。

第一个观点是认为电影作者是从艺术的角度来谈的,第二个观点是从人性的角度,导演对于人性的描写非常的深刻,是为了纯粹的爱情。

李安的电影风格总结

李安的电影风格总结

李安的电影风格总结摘要:一、引言二、李安的电影风格特点1.多元文化视角2.人物情感刻画深入细腻3.镜头语言丰富4.故事情节张弛有度5.家庭主题贯穿始终三、李安的代表作品及风格体现1.《喜宴》2.《卧虎藏龙》3.《断背山》4.《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四、李安电影在国内外的影响与评价五、结论正文:一、引言李安,这位享誉国际的华人导演,凭借其独特的电影风格和深入人心的故事讲述,赢得了全球观众的喜爱和赞誉。

他的电影作品跨越多种题材,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精髓,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本文将对李安的电影风格进行总结,分析其特点及代表作品,并探讨其电影在国内外的影响与评价。

二、李安的电影风格特点1.多元文化视角李安的电影作品具有鲜明的多元文化视角,他善于在作品中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百态。

从他的第一部作品《推手》开始,李安便关注到了中西文化差异带来的矛盾与冲突。

这种多元文化视角使得他的电影更具包容性,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2.人物情感刻画深入细腻李安的电影以人物为主,他擅长抓住人物内心的细微变化,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使观众对角色产生共鸣。

他的电影人物形象饱满,情感真挚,如《喜宴》中的伟同、《卧虎藏龙》中的玉娇龙等。

3.镜头语言丰富李安的电影镜头语言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擅长运用长镜头、慢镜头等手法,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

同时,他还善于运用视觉符号,如色彩、光线等,传达人物内心的情感状态。

4.故事情节张弛有度李安的电影故事情节张弛有度,既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又能给人以思考的空间。

他善于在紧张的氛围中融入幽默元素,使电影节奏恰到好处。

5.家庭主题贯穿始终家庭是李安电影中一贯的主题,他的多部作品均以家庭为背景,探讨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纠葛。

如《喜宴》关注同性恋者家庭问题,《卧虎藏龙》讲述家族传承等。

三、李安的代表作品及风格体现1.《喜宴》《喜宴》是李安的成名作,通过讲述一位台湾同性恋者与大陆女孩假结婚的故事,展示了中西文化碰撞下的家庭伦理困境。

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看李安电影中隐喻之含混性

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看李安电影中隐喻之含混性

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看李安电影中隐喻之含混性【摘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部由李安执导的电影,其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之一在于其充满着隐喻的含混性。

在这部电影中,故事背景与隐喻巧妙交织,人物关系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暗示,场景与符号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心灵旅程与现实境遇的碰撞呈现出独特的美感,宗教、哲学与人性问题相互交融。

李安电影中的隐喻之美引发观众对于电影中含混性的深入解读,唤起观众心灵的觉醒与启示。

通过这些隐喻,观众被带入一个充满想象与探索的精神之旅,引发对于生命、信仰与存在的深思。

李安凭借着这种隐喻的含混性,为观众打开了一扇通往心灵深处的大门,让人们在电影的世界中体验到更多的情感与启迪。

【关键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隐喻、含混性、故事背景、人物关系、暗示、场景、符号、解读、心灵旅程、现实境遇、碰撞、宗教、哲学、人性问题、美、观众解读、心灵觉醒、启示。

1. 引言1.1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与李安电影中隐喻的含混性李安电影向来以其深刻的隐喻和富有想象力的表现手法而著称,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更是其作品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这部电影中,隐喻的含混性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断思考、解读并感悟。

故事背景与隐喻的交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讲述了少年派在海上与一只孟加拉虎共同漂流的奇幻故事。

这个故事背后隐藏着丰富的隐喻,虽然表面看来是一段关于求生与友谊的冒险,但在细节中却蕴含着更深层次的含义。

人物关系背后的暗示少年派与孟加拉虎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这个故事的主要人物,他们之间的互动和关系折射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存的本能。

在这看似简单的关系背后,隐藏着对于自我认知、孤独和信念的探讨。

场景与符号的多重解读电影中的每一个场景和符号都可以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和解读,如海洋、动物、宗教象征等都蕴含着丰富的隐喻。

这种多重解读让观众在思考的过程中得到更深层次的启示。

心灵旅程与现实境遇的碰撞少年派的心灵旅程与现实境遇之间的碰撞,让观众不断思考关于人生意义、信仰与希望的命题。

【精品】论文李安父亲三部曲

【精品】论文李安父亲三部曲

【关键字】精品由亲情衍生的重重羁绊:试解读李安的“父亲三部曲”【摘要】李安的“父亲三部曲”是李安的早期电影作品,三部曲中处处传达着“爱”和“人性”的主题。

李安在三部曲中刻画了中国保守父亲的形象,具有包容性。

而三部曲中涉及到的女性人物也各有性格,电影中还充斥着东西方的文化冲突,体现保守文化与西方文化相遇时的矛盾。

通过分析“父亲三部曲”,不仅可以了解李安电影作品的文化内涵,也可以更深入了解父亲形象、女性社会身份以及中西文化矛盾冲突,感受李安电影作品的魅力。

【关键词】父亲三部曲父亲形象女性身份中西文化冲突人性李安在1954年出生于台湾屏东县,他的家庭是保守的中国式父权制家庭,因此从小便受到浓厚的保守礼教和中国保守文化的熏陶和浸润。

他在1978年进入伊利诺伊大学戏剧导演专业,两年后取得学士学位。

1981年,他进入纽约大学电影制作研究所,1984年取得硕士学位。

因为在国外求学数年,所以李安对西方文化有他自己的独特体悟,可以说是有着深刻的了解。

在1990年,李安写的剧本《推手》创作完成,获得了台湾政府优秀剧作奖,他获得了第一次独立指导影片的机会。

1992年,李安指导了他的第一部作品《推手》。

1992年,李安执导了他的第二部电影《喜宴》。

1994年,李安顺利执导他的第三部作品《饮食男女》。

⑴这三部影片被合称为“父亲三部曲”,是李安的早期电影作品。

《推手》讲述的是朱师傅被儿子晓生从北京接到美国安享晚年,但是朱师傅和外国儿媳玛莎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在文化认知、语言、生活习惯上都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朱师傅与玛莎的矛盾越来越深,甚至选择了愤然出走。

在这部电影里,李安还为朱师傅安排了一段简单的爱情邂逅,对象是来自台湾陈老太太,跟随女儿来到台湾生活。

子女们想要撮合他们,但是两位老人却全然没有感受到这份撮合带来的喜悦感,更多的是一种羞愤。

而《喜宴》讲述的是事业有成的男同志伟同为了隐瞒父母,和美国男友赛门一起,找到了来自上海的不得志的女艺术家葳葳来假扮新娘。

李安电影风格

李安电影风格

李安的电影风格李安无疑是华裔导演中最为成功的一个.他的成功不像吴宇森一样在名气上风头盖人,而是默默坚守着自己的风格路线,以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具体分析李安的导演风格和东方是分割不开的.但是单靠这样的思想是无法在美国影坛占据一席之地的.李安的发迹是在台湾但是他的事业颠峰却在美国李安的发迹是.用一位美籍华人的话说就是:李安把到了美国人的脉.从当初获得金马奖的喜宴到去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断背山,他的作品也体现了这一点.分析导演的风格首先要从导演的文化背景着手,东方思想是儒家和道家的结合,李安的电影中这种思想是绝对的主流.他早期的作品“父亲三部曲”:饮食男女,推手,喜宴都是在台湾完成的,其中的父亲形象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他的形象都是传统保守的父辈.保守多余开放,所以这三部作品都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三纲五常”教义,但是他们的结局都是被势不可挡的所谓“现代的自由热潮”所冲破.也体现了新旧思想的交替给普通人所带来的冲击.但是与其恰恰相反的是他后期在美国的电影中却到处体现着儒家的似的含蓄.例如他在1995年拍摄的理智与情感,2005年的断背山都是含蓄的东方之道的表现.但是他的电影思想都不是绝对的,在台湾的电影他着重表现开放的思想,而在美国他却宣扬着含蓄的东方文化,使得两地的观众都有耳目一新的感受,所以不得不承认他驾驭观众心理的智慧.总体来说他以自己独特的思想影响着不同的人群,这也是他自身中庸之道的体现.说完了他的电影思想我们不妨从他的电影具体手法和风格来分析.第一:他的电影大量的使用了白描的手法,例如饮食男女中的父亲做菜的描写以及他为邻居女儿送饭的场面描写.都是很平淡的生活化的体现,这也是大多数文艺片所管用的手法.所以他的电影看上去都平淡无奇,却让人发自心底感到一种舒适.但是从这种舒适中又让人从电影的主题中感到一种挣脱似的震撼.第二:幽默是电影吸引观众的一大法宝,而李安的电影也从不缺少幽默,与众不同的是他的幽默多体现在情节的设置上,例如喜宴中的假结婚,卧虎藏龙中小虎戏弄玉蛟龙的场景.又如类似与金凯利的变相怪杰一般的绿巨人,都是他平淡的消遣.第三:淡化电影里明显的矛盾冲突.冲突是电影不可缺少的,大多数电影里的冲突表现为明显的动作和语言甚至是过激的吵骂和呕斗.李安的电影冲突大多是心理上或意识形态上的.表面上波澜不惊,但是通过一些隐晦的镜头语言让人感到一场大战正激烈的进行着.第四:同一主题的不断轮回.在卧虎藏龙的导演阐述中他说到:其实没个人心中都卧虎藏龙,一旦爆发就不能再回头了.而他的断背山也表达了类似的道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一旦进如就不能在回头了.所以他的电影总是在强调一种禁锢和挣脱.、我个人认为李安最有代表性的电影是卧虎藏龙.所以就具体分析一下这部影片.电影是根据清朝的武侠小说改编,原本的小说里玉蛟龙的形象就是一个很有天赋,性格乖张的少女,但是在电影中却被李安赋予了她一种新的形象,她变成了一个被禁锢了太久而渴望自由的侠女.在平和的格调下她成了点亮全局的焦点.片中的李慕白和秀莲的爱情则是传统的含蓄的爱情.他们的悲剧恰恰产生于这种含蓄,表达爱意的一刻就是他们生死分离的一刻,含蓄是一种悲剧,挣脱也是一种悲剧.挣脱了禁锢的玉蛟龙结局也是自己结束了生命但是坠崖的那一刻他的脸上却是挂着笑容的.武侠片就应该有武侠片的特点,片中的打斗场面更是精彩,但这些打斗却被李安安排的诗情画意.仿佛这些打斗的过程就已经和造化融为一体.电影配乐里大提琴的运用不仅增加了被禁锢的压抑感也为片中的沙漠风景增加了厚重感.片子是华语电影所以李安加进了许多有东方情趣的东西,比如轻功,竹海等.表达的内容也浅显易懂,因此吸引了更多国外观众的眼球.但是影片中的想要表达的思想却让此片成为一个社会文艺片而不简单的是传统的武侠片.这也是卧虎藏龙为李安赢得金球奖最佳导演奖的原因.李安电影风格丹纳在艺术哲学不认为艺术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而是有客观规律可寻.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而具体到一个时期,一个艺术家也都有规律可寻.但实际情况是艺术标准非常抽象,没有谁可以给出一个公式来计算衡量艺术的价值尺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还是比较普遍.这问题出在那里难道是丹纳说错了原因是出在观察的角度不同,艺术哲学其实就是一部艺术史,从艺术史实中抽象出来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的判断逻辑本身依然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比如风格这样的模糊判断,丹纳强调则是特征.但一种风格和特征还是可以被一些人共同认知的,对艺术哲学的判断,不是是否绝对客观的问题,而是被多少人认同的问题.对艺术史实的观察和欣赏艺术实际是完全不同两个角度,研究艺术史的艺术哲学是将艺术品作为一种人类精神的存在来看待,实际忽视了审美愉悦,即使是美学也是如此也忽视了主观审美感觉.究竟如何平衡这两者,这本身是很大的难题,所以艺术哲学就是哲学,不是艺术.尼采尝试了将艺术和哲学融合在一起,但代价是放弃理性思维的结构.这是天生难以两全的事情.我们沿着一个艺术家的艺术风格这个思路往下说,前提是要相信丹纳所说的,那么每一个艺术家都是有风格可以总结的.现在的问题是李安的电影艺术的风格是什么先按照通常的电影分类来简单回顾一下李安的主要电影作品,绿巨人一部根据美国漫画改编的科幻片,断背山是一部同性恋电影,算是爱情片吧,卧虎藏龙是一部武侠片,色戒没有类型可言,总不能算三级片.傻眼了没有任何共同性.但有规律可寻是被很多艺术理论所支持的观点.李安为什么难以总结我们先把李安放下,把话题绕远点,从种族、环境、时代讲起,国民党退守台湾时,做了一件事情就是特地将住在孔府的孔子嫡系子孙带往台湾,后来还在台北建了座故宫,做这两件事情的目的显而易见是想证明中华民族正统在台湾,尽管这两件事看起来用来证明这个问题有点勉强,但这是可操作性的底线,没有其他可做的了.大陆也做了类似的事情就是给与宋庆龄很高的政治荣誉.这也象一个被休的正室夫人离家时抱走了祖宗的牌位供奉起来.按照这逻辑,大陆就是个姨太太,新加坡也就是一小妾,香港只能算一个没有名分的情妇.台湾做这两件事情虽然只具有象征意义,但在若干年后中国传统文化也确实在台湾被比较大限度的保留下来.传统文化保留的意义不是说台湾人读古书读的多,而是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的保留.再回到电影风格的问题,红高粱在国际上拿了大奖,但台湾还在琼瑶呢.无论你承认不承认,红高粱的艺术风格看起来脱离了样板戏,但也是继承了样板戏,这就象马克思对黑格尔评判实际是黑格尔最忠诚的继承者.样板戏来自五四之后的新文化运动,但实际是一种无根的文化,红高粱继承就是一种无根文化,艺术逻辑退守到人的本能.这是时代和环境决定的事情无法改变,本能是一种人类的通性,红高粱被认可的原因也在此.卧虎藏龙又为什么得到认可先从李安电影一个不容易发现的特征说起,即次要人物在电影中的作用,卧虎藏龙中最重要人物是贝勒爷这个人物,这个人物决定了整部电影的基调,以及故事发展的逻辑走向.武侠故事的逻辑一般不受现实逻辑的制约,卧虎藏龙中的贝勒爷却决定了故事中其他人物的行为逻辑受到世俗的逻辑制约,比如李慕白的感情就受到道义压抑,这种压抑也同样通过电影音乐和画面表现出来.贝勒爷这个人物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秩序,电影戏剧冲突是玉娇龙破坏了这种秩序,而在这种秩序在秩序被破坏以后依然发生作用,发生一系列的悲剧.按照一般的逻辑就会问李安是批评传统文化还是在赞扬传统文化答案是都不是不是评论也不是赞扬,而是表现,用戏剧冲突表现传统文化.卧虎藏龙信息量非常大,每一个细节只能具体分析,比如玉娇龙性格来源,和新疆的生活有关系.每个电影细节中呈现出来信息都有更多隐藏的信息在背后支持,这也算是李安电影的一个特征.卧虎藏龙详细情况就不展开讨论,但得到一个结论,李安电影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关系.接着次要人物的话题往下说,色戒中有两个次要场景,甚至都不能算次要人物,只能算电影背景,一是电影院中插播抗日宣传观众离席,第二个最后抓人时候,路人对封街的对话.这两个细节透露出来是抗战时期人的真实心态,这也是整部电影故事格调,比如明明有机会杀掉汉奸,但是却非要用蹩脚的美人计.不刺杀日本天皇,非要刺杀什么汉奸,最荒唐是先破处女身,所谓爱国爱的虚伪和懦弱,也就限制在演戏的阶段.其实整个抗战期间就是这样基调,喊的多做的少.可能又要问李安是不是在抱怨抗战的无力,答案肯定不是,这部电影绝对不是宣传抗战,更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先只能说李安要把历史真实呈现出来,他自己没有做是非判断.为什么没做是非判断后面再说.对抗战的认识也放下不说.还是说次要人物这个线索,李安第一部电影是91年推手.推手这部电影中就没有主要人物,只有次要人物,一个会太极拳的老头,这样没有主要人物的电影结构比较罕见,第一部电影就这样拍,只能说明李安太注意次要人物在电影中分量,从中不难发现,在卧虎藏龙、色戒中次要人物的重要的原因.这是李安电影风格一个不可辩驳的重要的特征.这个特征是不是就可以作为李安电影的特征呢这只是一个电影技巧或者一个思维习惯,不能够概括为李安电影的整体风格.一个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一般可以概括一个艺术家的主要特征.推手中的戏剧冲突是老头用太极拳打倒一堆身强力壮年轻人.同样透露的信息是李安受传统文化影响.现在的结论是李安电影深受传统文化影响.这结论对吗看起来为什么有一点勉强.这也是为什么不先将这特征讲出来的原因,我要是开始就说断背山这部电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你肯定想抽我嘴巴,说我胡说八道.现在就来论证这个看起来荒唐的结论.中国文化是什么这个问题本身就比较复杂,似是一锅四川火锅,看着里面似乎什么都有,却什么也捞不上来,用电影来表达,就更难了.文化是抽象的东西,而电影本身的特征是直观,直观是优点也是缺点,表达抽象的东西电影肯定不是好的形式,所以没有谁想过将黑格尔的作品改编成电影.李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自己的认识,这种认识或许是理论上的或许是直觉的上,但无论直觉还是理论上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比较准确.推手、饮食男女、喜宴三部电影都是以表现传统文化为内容.对于抽象的传统文化只能通过具体的可以抓的住物象来表达,喜宴讲的是中国的传统婚俗,饮食男女讲的是吃饭的事情,推手寓意意味最深长,以一个老人比喻中国文化,这也是李安世界观的集中表现,从这几部电影中来看后来的卧虎藏龙就不难发现卧虎藏龙中传统文化元素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李安思想中根深蒂固的东西.推手、饮食男女、喜宴三部电影在表现方法上都是以戏剧冲突来表现传统文化,戏剧冲突是电影主要方法,在冲突中破裂,从裂痕中观察传统文化是什么以上都是符合一个艺术家有自己的艺术风格这种逻辑的解释,而且从属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那么理智与情感、绿巨人、断背山又是怎么一会事情看起来和中国文化一点关系都没有.在对李安电影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不得一次又一次终止已经说的话题,李安电影的意义指向是一个开放系统,从哪个角度都可以进去也都可以出来.电影中包含思想系统整体上看起来是一座迷宫.尽管李安在表现传统文化时候也不得不以,太极拳、饮食、婚俗这些具体的事来表现,但传统文化不仅仅只是这些,而是李安电影整体呈现出来思维方式的不定向,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实际是思维方式的不定向,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系统,而不是读读孔子,穿穿旗袍就是传统文化.李安电影不只是表面上传统文化,而是完全的透彻的传统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排异其他文化,具有强大包容性,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是之做状态判断不做是非判断,也就是为什么,李安电影只表现冲突而不做是非判断的原因.中国传统哲学自然是影响中国传统的文艺,古典戏剧和小说讲究的是曲而不折,戏剧冲突不是沙士比亚式的直接冲突,而是含蓄内敛的,叙事节奏讲究的是四平八稳,这也是李安电影的特征.每部电影都似在打太极拳,没有哪一部看到一处急躁只处.即使是绿巨人这样类型片其叙事的节奏也是中国式的.断背山就不用说了.理智与情感要特别说明的是,李安选择这部小说来拍,原因是这部小说写内容是英国那个时期的生活原态.而象基督山伯爵这样的作品在当时也就是故事和生活差距比较远,这也不继续说下去了.从理智与情感中我们再回头来看色戒,色戒其实也是在恢复二战时期中国人的生活原貌.这是史学,哲学都没有解决的问题,在电影中被解决.个人认为李安的电影成就已经超过了斯皮尔伯格,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越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大量营养并有很大成就的人近代有两个人,一个是胡适,一个是金庸,第三个就是李安.最后讲小说改编电影的问题,李安说红楼梦不可以拍,那么张爱玲的小说可以拍吗从张爱玲小说已被改编过几部来看玫瑰与白玫瑰十八春改编都不成功,电影语言无法制造张爱玲用文字制造出来的意境,张爱玲小说电影无法取代.无法做到所谓忠实原着.色戒在张爱玲小说中却是一个特例,不是她小说的一贯风格,张爱玲小说中从来不关心政治,也不强调戏剧冲突.而色戒牵涉到政治,有相对激烈的戏剧冲突,也许在张爱玲小说中就这一部合适改编成电影.红楼梦电视剧版属于神来之笔,改编成功,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电视剧音乐成功,找到了红楼梦原着的神韵,张爱玲小说改编电影不成功的原因可能就是音乐上写不出张爱玲的神韵.。

李安的电影风格总结

李安的电影风格总结

李安的电影风格总结李安是一位备受赞誉的电影导演,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而闻名于世。

李安的电影通常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元素,以及对人性和情感的深刻思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学风格。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明显的特点和风格,以下是对李安电影风格的总结。

李安的电影经常以精美细腻的画面著称。

无论是古代中国的宫廷、山水、还是现代都市,李安都能够通过镜头捕捉到独特的美感和情感。

他对画面的构图、色彩的运用和光影的处理都非常考究,让人在观影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幅幅油画之中。

他对音乐的运用也极具特色,常常通过悠扬的旋律和动人的音乐来加强影片的情感共鸣,使观众更加沉浸于电影世界中。

李安的电影风格体现了对情感和人性的深刻探索。

他擅长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人物性格塑造来吸引观众,让观众在电影中共情,并引发对生命、爱情、家庭等话题的深入思考。

不论是《卧虎藏龙》中的江湖恩怨、《断背山》中的禁忌之爱,还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求生与信仰,都体现了李安对于人性情感的细腻描绘和深刻探索。

李安的电影风格也展现了对文化碰撞和融合的独特视角。

他出生于台湾,成长于美国,因此在其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对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碰撞。

他善于将不同文化元素融入电影情节中,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展现和重新诠释,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冲突,从而推动观众对于文化多元性的反思。

李安的电影风格体现了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和对形式的不断创新。

他在拍摄电影时善用特效和摄影技术,创造出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场景和效果。

他对电影语言的把握和运用也非常独特,常常通过非线性叙事、镜头语言和叙事手法上的创新来挑战观众的观影习惯,使作品更具有冲击力和表现力。

李安的电影风格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元素,以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精美细腻的画面而闻名,同时也体现了对人性和情感的深刻探索,对文化碰撞和融合的独特视角,以及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和对形式的不断创新。

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一次对人性、文化和艺术的独特思考和表达,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李安建的故事

李安建的故事

李安建的故事李安是一位备受赞誉的电影导演,他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精湛的影像技术而闻名于世。

他建立的故事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种对人生的深刻探索和反思。

李安的故事不拘泥于任何特定的题材或背景,而是以人性和情感为主线贯穿在每一个作品中。

他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人物内心的抉择,展现了一个个充满生命力和智慧的故事。

李安的故事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而著称。

他常常运用非线性的叙事手法,将故事分割成不同的时间段,通过不同时间点的重叠和对比,展现出故事中复杂而真实的情感纠葛。

这种叙事手法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深度和层次感,更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除了叙事结构,李安对美学和视觉的追求也是他故事成功的关键之一。

他精心设计的画面和色彩调配,将故事中的每一个镜头都变得生动而有力。

他善于利用镜头语言表达情感,通过细腻的摄影技巧和独特的镜头构图,将被表达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李安故事的另一特点是他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敏感和包容。

他可以将不同文化的特点和智慧融入到故事中,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通之处。

这样的故事不仅能够扩大观众的视野,还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李安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很深刻的启示。

他告诉我们,电影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思考和反思的工具。

他的故事引发我们对人生的思考,让我们更加关注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与他人建立真挚的关系。

通过观看李安的故事,我们可以深刻理解影片所传递的核心信息,并从中汲取一些重要的人生智慧。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我们都应该保持真诚和善良,用心感知和体验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人生犹如一场电影,我们需要学会欣赏和珍惜其中的每一个片段,才能创造出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从“父亲三部曲”看李安的电影风格

从“父亲三部曲”看李安的电影风格

从“父亲三部曲”看李安的电影风格金珩【摘要】李安的电影主题总是离不开家庭,他曾经说:''我成长在一个保守的士大夫家庭,个性也不算太叛逆,所以最能牵动我内心的还是伦理。

面对不能尽孝,以及传统与现实间的种种矛盾,我有话想说。

''所以他出道的''父亲三部曲''就是很规整的家庭伦理电影,之后的大多电影也似有似无地围绕''家''的主题在打转。

亲情是人类文化中永恒的主题,差别只在于如何表达。

李安运用他的聪明头脑和东西方的生活经历,很好地把握住了东西方情感表达方式的内核,再以独特的视角切入,展现出两种文化温柔又不失激烈的碰撞,不论是在电影研究上还是在文化差异研究上,都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期刊名称】《艺术家》【年(卷),期】2019(000)004【总页数】2页(P107-108)【关键词】父亲三部曲;李安;电影风格【作者】金珩【作者单位】[1]湖南科技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905一、传统的挑战者和卫道者“父亲三部曲”都是通过以年轻人和父亲之间的矛盾冲突来展现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尴尬遭遇,用年轻人的视角去看待传统文化,在文化代沟中看到真实情感,所以李安是个不折不扣的传统“挑战者”[1]。

(一)对父权和孝顺的发问《推手》中讲述了父亲传统生活观念与西方自由生活观念的冲突。

影片中父亲老朱与美国儿媳因为生活习惯不合与语言不通,导致家庭纠纷不断,儿子夹在当中不知如何处理,后来老朱因为觉得自己身为父亲的尊严受到挑战,毅然离家出走,闹出更大矛盾,最终不得不接受分居的现实,与儿子一家人保持距离地生活在一个城市里。

影片中儿子帮理不帮亲和私自安排长辈生活,在父亲眼里无疑是一种不孝的行为,而父亲在不熟悉的环境中负气出走也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李安用这两个桥段使观众思考在文化差异下孝顺是否应该重新定义。

《喜宴》中讲述了传统文化中传宗接代与(同性)自由恋爱观念的冲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謦 拿 下了最佳导演、 最 佳 视 觉效 果 、 最 佳 摄 影 以 及 最 佳 配
对 光 影 的 运 用 等 方 面确 实 有诸 多 可 圈可 点 之 处 。
然 而 ,众 声 恭 维 和 不 菲 票 房 难 掩 艺 术 家 一 以 贯 之
8 5届 奥 斯 卡 颁 奖 典 礼 上 , 李 安 导 演 凭 借 这 部 电 影 一 举 乐 四 项 大 奖 ,可 以说 该 电 影 在叙 事 结 构 的 创 新 上 以及
的兽 性 的一 部 分 。 再 如 。 “ 派 ” 曾经 到 过 的食 人 岛在 远 处 看 像 极 了 一 个 在 海 上 沉 睡 着 的 女 人 ,这 个 女 人 象 征 着 “ 派 ” 死去的母亲 , 而 岛 上 成 千 上 万 的 猱 猴 则 代 表 死
人 性 的 故 事 中 所 呈现 的 极 端 扭 曲的 人 性 以及 血 淋 淋 的 真 相 令 观 影 者 不 忍
难 发现 , 在 “ 派 ” 所 讲 的 故 事 中鬣 狗 代 表 厨 子 , 斑 马 代 表水手 , 母 猩猩代 表 “ 派 ” 的母亲 , 孟 加 拉 虎 理 查 德 则 代 表 “ 派 ” 本 人。而再把两个 故事进 行深度 的比 照 , 我 们 会 发 现 其 中暗 含 的 第 三 个 故 事 , 即 事 件 的 真相 , 也 就 是“ 派 ” 在 第 二 个 故 事 中刻 意 隐 瞒 的 那一 部 分 : “ 派 ” 在 杀死厨子多天后 , 由 于饥 饿 便 上 演 了人 吃人 的惨 剧 。 如
的 极 端 重 要 性
[ 关键词] 反 人 性 艺 术 德 性 艺 术 真 实
者 身 上 的蛆 虫 , “ 派 ”将 岛上 的植 物 当做食 物 其 实 暗指
了 派 吃 掉 了 母 亲 的 尸 体 这 一 残 酷 现 实 。 像 这 样 的 细 节 还有很 多 , 笔 者 在 此 不做 过 多赘 述 。 影 片 在 结尾 处所 展 现 的血 淋淋 的真 相 让 观 众 瞠 目 结舌 , 也 让 笔 者 不 禁 质 疑该 影 片 的价 值 取 向 , 尽 管 其 宏
那么 。 何 为艺 术 的 德 性 呢? 德 性 是 社 会 中 个 体 或 群
的 异 化 的 艺 术 品格 。 李 安 每一 次 新作 品 的 面 世 都 会 给 无 辜 的 观 众 带 来 某 种心 灵 的 不 安 。 因此 ,笔 者 不 禁 要 问: 作 为 艺术 家 , 李 安 的艺 术 德 性 何 在 ?
具 视 觉冲 击 力 . 给 观 众 带 去 了一 场视 觉盛 宴 。 但 影 片所
表 现 的 主 题 却 没 有 对 观 者 起 到 陶 冶 情 操 、提 升 精 神 和
净化心灵作用 , 相反 , 影 片展 现 出来 的非 常 态 的 人 性使
观 者 的 灵魂 为之 恐 惧 和 战 栗 ,在 这 一 层 面来 讲 , 《 少 年 派 的奇 幻 漂 流 》 可 以说 是 缺 少 艺 术 的德 性 之 美 的。
体 实 施 的 某 种 充 满 功 利 性 的 具 体 而 切 实 的 行 动 及 其 成 果 表 现 , 而 艺 术 德 性 就 是 艺 术 天 然 具 有 的 唤 起 人 类 自 由情 感 的特 殊 性 质 。 这 里 的 自 由情 感 指 的是 “ 人 们 在 进 行 审 美 活 动 时 所 产 生 的 审 美 愉 悦 , 这 种 审 美 愉 悦 或 是
大 的场面 、 逼 真 的特 技 、 先进 的 3 D技 术 使 这 部 影 片 极
电 影 《少 年 派 的 奇 幻 漂 流 》 是 李 安 导 演 历 时 四 年 完
成 的作品 , 该 电影 一 经 上 映 , 便 立 即 引 起 了 各 大 媒 体 和 影 评 人 的 广 泛 关 注 。 并 且 ,就 在 前 不 久 刚 刚 落 幕 的 第
来 自 于 轻 松 的 喜 剧 所 产 生 的 秀 美 之 感 , 或 是 来 自 于 悲 怆 的 悲 剧 所 产 生 的 壮 美 之 感 ,人 们 在 这 种 美 感 中 获 得
《 少年 派 的奇 幻 漂 流 》 用 九 成 的 篇 幅 、 猩 猩 和 一 只 孟 加 拉 虎 在 海 上 漂 流 了 二 百 多 天 。 最 终 驯 服 了 孟 加 拉 虎 并 获 得 解 救 的 奇 幻 经历 , 这让 观 众 起 初 会 误 以 为影 片 的 主题 是 “ 勇 敢 与 希
该 影 片 在 大 奖 的 光环 之 下 仍 难 掩 其 异 化 的 艺术 品 格 。影 片 在 非 常 态 的 反
t h i r s t y” , 这个 细 节 实 际是 在 暗示 “ 派” 就 是 那 只老 虎 , 换 句话说 , 老虎 象征 的是 “ 派” 人 性 中最 原 始 、 最 残 忍
李安 何 以让观 众 不安
论 李 安 电影 的反 人 性倾 向
高婷 山东师 范大 学传媒 学 院
[ 摘 要 ] 李安 导 演 凭借 新 片 《 少年 派 的奇 幻 漂流 》 再 次问鼎奥斯卡 奖, 但
堂 , 牧 师 曾 对 渴 得 去 喝 圣 水 的 他 说
“ Y o u a r e
直视 . 而 影 片 给 观 众 带 去 的 消 极 负面 的影 响也 不容 小觑 。本 文 用批 判 的 眼
光 时 该 影 片进 行 了深 入剖 析 .并 结 合 分 析 李 安 以往 的作 品 指 出其 艺 术 风 格 的 反 人 性 倾 向 以及 其 作 品 中 艺术 德 性 的 缺 失 . 旨在 说 明 艺 术 德 行 建 构
望 ”, 但 在 电影 的结 尾 处 剧 情 却 急 转 直 下 —— “ 派” 为从 日本 来 的 两 位 调 查 员 讲 述 了 另 一 个 故 事 ,在 这 个 故 事 中 疯 狂 的厨 子 先 后 杀 死 了 水 手 和 “ 派” 的母亲 , 而“ 派” 在 愤 怒 之 下 杀 死 了厨 子 。 通 过 两 个 故 事 的 对 比我 们 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