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常考古文伶官传序知识点及练习题一套
高中文言文《伶官传序》重点词句

6、归
而皆背晋以归梁。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写出下列实词的意义
1、原:
2、遗恨:
3、从事:
4、组:
5、苍皇:
6、何其:
7、抑:
8、本:
9、举:
10、岂独:
三、句法知梳理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并口头翻译:
1、梁,吾仇也。
2、此三者,吾遗恨也。
3、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4、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4、五代(907---960)共53年历史,分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先后换过六姓十三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
5、《伶官传序》所记的四个伶官是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
6、少牢指古代祭祀用的羊、猪各一头;太牢则指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各一头。
二、词法知识梳理
、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的用法及意义
《伶官传序》知识梳理
一、常识填空
1、伶官是朝廷授有官职的艺人。
2、本文是欧阳修为其撰写的《新五代史·伶官传》所作的一篇序言,又是一篇史论,即就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发表评论。本文意在借古讽今,是为了告诫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人(乐工)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3、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史学家、文学家。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六一诗话》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话。
1、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2、负而前驱
3、函梁君臣之首
4、而告以成功
5、一夫夜呼
6、乱者四应
7、仓皇东出
8、抑本其成败之迹
9、忧劳可以兴国
10、逸豫可以亡身
高考语文常考古文伶官传序知识点及练习题一套.doc

高考语文常考古文伶官传序知识点及练习题一套伶官传序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
作为高考语文常考古文,考生必须要对伶官传序有深刻记忆。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讎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岀,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译文: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 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留的仇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
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
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岀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
伶官传序知识点归纳

二十四伶官传序一、知识要点1、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与柳宗元,韩愈,王安石,曾巩,“三苏”苏轼,苏洵,苏辙合称“唐宋八大家”; 在散文理论上提出“以文明道”的主张,大力提倡简洁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着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2、本文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是伶官传前的序论,也可看作是一篇史论;伶官传是新五代史中的一篇合传;记伶人古代音乐工作者和演员的称号景修、史彦琼、郭门高等人的事迹;本文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下天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的道理;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二、古今异义1、与其所以失之者古义:和他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2、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古义:相当于“以至于”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官名,这里指官员今义: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古义:与“天命”相对,指人力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5、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古义: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所“字结构,其义为”······的原因“今义: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6、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古义:推究今义:原来7、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古义:丝编的绳索,这里泛指绳索今义:结合,构成三、一词多义1、归而皆背晋以归梁归顺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返回2、告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具告以事告诉告之于帝禀告3、盛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请其矢,盛以锦囊装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强盛4、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围困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扰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困厄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困难5、微祸患常积于忽微微小的事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悄悄地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为隐藏身份而改装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6、其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表肯定语气,一定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他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揣测语气7、而而皆背晋以归梁但,表转折及凯旋而纳之表顺接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表递进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表顺接8、以与其所以失之者介词,与“所”组成固定词组,表示“······的原因”可以知之矣介词,凭借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介词,用而皆背晋以归梁相当于“而”,表顺接盛以锦囊用,介词9、与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跟,介词与尔三矢给,动词四、通假字及仇雠已灭“雠”同“仇”,仇敌五、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1函梁君臣之首函:用木匣子装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约:订立盟约3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探求、考察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5泣下沾襟下:掉下2、形容词作动词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乱:作乱3、形容词作名词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忽微:细小的事情;智勇:智勇的人4、名词作状语1负而前驱前:向前2仓皇东出东:向东3一夫夜呼夜::在夜里4.乱者四应四:在四面5、动词作名词而告以成功成功:成功的消息6、使动用法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使……兴盛;亡:使……灭亡2凯旋而纳之纳:使收藏3至于誓天断发使……断六:文言句式1、判断句1“……者,……也”此三者,吾遗恨也2“……也”式A、梁,吾仇也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3无标志式燕王,吾所立2、被动句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倒装句1定语后置其意气之盛2介词结构后置A、盛以锦囊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C、而告以成功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E、庄宗受而藏之于庙4、省略句A、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B、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C、请其矢,盛之以锦囊D、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E、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5、.固定句式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多么……啊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难道……吗6、翻译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翻译:推究庄宗取得天下的原因,与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了;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翻译:交给你三枝箭,你千万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啊;3.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翻译:因此,当他兴盛时,全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七、课文简析一论证方法1、例证法本文属于史论;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例;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但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作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作者精于选材的匠心;文章并没有写庄宗如何“逸豫”,但通过“晋王三矢”这一典型的、生动的事例,充分地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评论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就使人对于庄宗的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不言而明,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起到了以古鉴今、举一反三的作用;2、对比论证法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而为一的命题;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本文的对比论证在总体上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二语言特色1、语言委婉,气势充沛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在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即使是在慨叹庄宗败亡时,也只是寓惋惜之意而无责难之词,可谓意正言婉;全文从“呜呼”起笔,到“岂独伶人也哉”收尾,一叹再叹,以叹始终,于反复叹咏之中显现委婉的韵致;在议论的文字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多用对称语句,特别是在关键的地方,采用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格言式的骈句,造成鲜明的对比感和节奏感;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疑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伶官传序:“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后来做史论的人往往学这种抑扬顿挫的笔法;2、文笔酣畅,波澜起伏文章开篇突兀而起地提出论点,马上落到立论根据上,再落入“晋王三矢”的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出发人深省的教训,戛然而止,将全文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上;篇幅虽短小,却写得起伏跌宕;全文一气呵成,淋漓酣畅;3、平易自然,简约凝练文中没有佶屈聱牙的措辞,也不堆砌词藻,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语言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八、解题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是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意思是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这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即全文都围绕它进行论证:1紧接着这句话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认识的历史根据;2第二段叙述庄宗和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第三段从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3第四段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可以能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
(完整版)伶官传序检测题含答案经典精典习题,推荐文档

《伶官传序》复习巩固一、古今异义1.岂非人事..哉古义: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2.与其..所以失之者古义:今义:连词,比较两件事而决定取舍的时候,用在放弃的一面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今义:干某项事业4.其意气..之盛古义:今义: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5.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古义:今义:表示另提一事二、一词多义1.原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伶官传序》)②情有可原.2.恨①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3.归①而皆背晋以归.梁(《伶官传序》)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伶官传序》)③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乐羊子妻》)④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⑤请从吏夜归.(《石壕吏》)⑥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4.举①举.天下之豪杰(《伶官传序》)②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④举.头望明月(《静夜思》)⑤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⑥举.孝廉不行(《张衡传》)⑦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⑧莫令事不举(《孔雀东南飞》)5.盛①盛.衰之理(《伶官传序》)②盛.以锦囊(《伶官传序》)③其意气之盛.(《伶官传序》)④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⑤胜地不常,盛.筵难再(《滕王阁序》)⑥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6.易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伶官传序》)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③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7.告①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伶官传序》)②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③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 8.微①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伶官传序》)②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陈情表》)③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定风波》)④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张衡传》)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⑥恨晨光之熹微.(《归去来兮辞》)9.以(均选自《伶官传序》)①与其所以.失之者②可以.知之矣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10.与(均选自《伶官传序》)①与.其所以失之者②与.尔三矢11.乃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④乃.悟前狼假寐(《狼》)⑤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与蔺相如》)三、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约:②函.梁君臣之首函:③抑本.其成败之迹本:(2)名词作状语①负而前.驱前:②一夫夜.呼夜:③仓皇东.出东:2.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而告以成功..成功:(2)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忧劳可以兴.国兴:②逸豫可以亡.身亡: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智勇:(2)形容词作动词乱.者四应乱:4.数词的活用数词作名词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四、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伶官传序知识点伶官传序文言知识总结

伶官传序知识点伶官传序文言知识总结《伶官传序》文言基础知识点姓名一、重点词语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举.天下之豪杰抑本..其成败之迹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其何其..衰也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之世言晋王之.将终也盛衰之.理以以.三矢赐庄宗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以俟君子二、词类活用函.梁君臣之首契丹与吾约.为兄弟抑本..其成败之迹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负而前.驱仓皇东.出一夫夜.呼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三、古今异义1.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今义: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2.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古义: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此三者,吾遗恨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状语后置请其矢,盛以锦囊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而告以成功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庄宗受而藏之于庙3.省略句,补出省略成分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请其矢,盛以锦囊岂独伶人也哉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4.被动句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五第一文库网、翻译句子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4.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文言基础知世言晋王之.将终也识点答案助词,主谓之间一、重点词语盛衰之理结构助.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词,的推究/表原因以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以.三矢赐庄宗通“尔”,你举.天下之豪杰所有的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
本,推究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绳索其何其..衰也多么,副词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千万,一定,副词,表祈使语气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他,代词之.把,介词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用,介词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介词毋吾以也认为,动词以俟君子来,连词,相当于“而”二、词类活用函.梁君臣之首函:用木匣子装名词作动词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约:订立盟约,名词作动词庙抑.本.其成败之迹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本:推究,名词作动词类官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其根本,名词作动词负而前.驱前:向前,名词作状语仓皇东.出东:向东,名词作状语一夫夜.呼夜:在夜里,名词作状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亡,动词的使动用法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细小的事情,形容词作名词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智勇:有勇有谋的人物,形容词作名词三、古今异义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今义)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2.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古义:指政治上的得失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此三者,吾遗恨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2.状语后置请其矢,盛以锦囊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而告以成功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3.省略句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请其矢,盛(之)以锦囊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4.被动句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五、翻译句子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五代史伶官传序知识点

五代史伶官传序知识点一、重点实词(一)通假字: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2.及仇雠已灭()(二)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古义(语境义)。
1.与其所以失之者古义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2.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古义: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今义: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古义: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5.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古义:今义: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三)词类活用解释下列句子中的活用词。
名词作动词1.函梁君臣之首()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3.抑本其成败之迹()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名词作状语1.负而前驱()2.仓皇东出()3.一夫夜呼()4.乱者四应()动词作名词1.而告以成功()2.泣下沾襟()使动用法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2.及凯旋而纳之()形容词作动词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形容词作名词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四)一词多义1.盛⑴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⑵请其矢,盛以锦囊( )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⑷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2.困⑴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⑵智勇多困于所溺( )⑶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⑷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3.告⑴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⑵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⑶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4.微⑴祸患常积于忽微( )⑵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 )⑶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⑷微斯人,吾谁与归(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指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其⑴与其所以失之者 ( )⑵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⑶其后用兵 ()2.以⑴以三矢赐庄宗 ()⑵而皆背晋以归梁 ( )⑶盛以锦囊 ()⑷而告以成功 ()三、特殊句式(固定格式)判断句式类型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伶官传序知识点与练习附答案

《伶官传序》文言知识一、通假字1.及仇雠已灭“雠”同“仇”,仇敌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无”通“毋”二、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函梁君臣之首函:用木匣子装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约:订立盟约3.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推究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其根本(二)名词作状语1.负而前驱前:向前2.仓皇东出东:向东3.一夫夜呼夜:在夜里4.乱者四应四:在四面(三)动词作名词1.而告以成功成功:成功的消息(四)使动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亡使动(五)形容词作动词1.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乱:作乱(六)形容词作名词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忽微:细小的事情智勇:有勇有谋的人物三、古今异义1.与其所以失之者与其:(古义)和他(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2.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至于:(古义)相当于“以至于”(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从事:(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类官(今义)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人事:(古义)指政治上的得失(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5.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所以:(古义)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所”字结构,其义为“······的原因”(今义)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6.还矢于王,而告以成功成功:(古义)成就功业、政绩或事业(今义)获得预期的结果,达到目的四、一词多义1.盛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请其矢,盛以锦囊(装)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强盛)2.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围困)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扰)3.告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告诉)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禀告)4.其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应当,一定,表其实的语气)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表程度)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他)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表揣测语气)5、微祸患常积于忽微(微小的事)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悄悄地)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为隐藏身份而改装)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五、判断下列文言句式1.判断句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此三者,吾遗恨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2.状语后置句请其矢,盛以锦囊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而告以成功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庄宗受而藏之于庙3.省略句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以三矢赐(于)望而却步宗而告之曰请其矢,盛(之)以锦囊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4.被动句身死国灭练习题1.下面词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李存勖(xù)请其矢(shí)皆自于人欤(yú)B.伶官(línɡ)盛以锦囊(chénɡ)誓天断发(fà)C.抑本其成败之迹(yì)仓皇东出(huānɡ)乱者四应(yínɡ)D.吾遗恨也(yí)智勇多困于所溺(nuò)泣下沾襟(jīn)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仓皇东.出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3.选出没有名词用作动词的一项()A.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C.函梁君臣之首D.序八州而朝同列4.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伶官传序知识点归纳

二十四xx官传序一、知识要点1、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
与柳宗元,韩愈,王安石,曾巩,“三苏”苏轼,苏洵,苏辙合称“唐宋八大家”。
在散文理论上提出“以文明道”的主张,大力提倡简洁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
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本文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是《伶官传》前的序论,也可看作是一篇史论。
《伶官传》是《新五代史》中的一篇合传。
记伶人(古代音乐工作者和演员的称号)景修、史彦琼、郭门高等人的事迹。
本文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下天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的道理。
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二、古今异义1、与其所以失之者古义:和他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2、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古义:相当于“以至于”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官名,这里指官员今义: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古义:与“天命”相对,指人力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5、xx之所以得天下古义: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所“字结构,其义为”······的原因“今义: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6、xx之所以得天下古义:推究今义:原来7、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古义:丝编的绳索,这里泛指绳索今义:结合,构成三、一词多义1、归而皆背晋以归梁归顺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返回2、告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具告以事告诉告之于帝禀告3、盛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请其矢,盛以锦囊(装)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强盛)4、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围困)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扰)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困厄)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困难)5、微祸患常积于忽微(微小的事)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悄悄地)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为隐藏身份而改装)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6、其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表肯定语气,一定)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他)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表揣测语气)7、而而皆背晋以归梁但,表转折及凯旋而纳之表顺接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表递进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表顺接8、以与其所以失之者介词,与“所”组成固定词组,表示“······的原因”可以知之矣介词,凭借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介词,用而皆背晋以归梁相当于“而”,表顺接盛以锦囊用,介词9、与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跟,介词与尔三矢给,动词四、通假字及仇雠已灭“雠”同“仇”,仇敌五、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1)函梁君臣之首函:用木匣子装(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约:订立盟约(3)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探求、考察(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5)泣下沾襟下:掉下2、形容词作动词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乱:3、形容词作名词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忽微:细小的事情;智勇:智勇的人4、名词作状语(1)负而前驱前:向前(2)仓皇东出东:向东(3)一夫夜呼夜::在夜里(4).乱者四应四:在四面5、动词作名词而告以成功:成功的消息6、使动用法(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使……兴盛;亡:使……灭亡(2)凯旋而纳之纳:(3)至于誓天断发使……断六:文言句式1、判断句(1)“……者,……也”此三者,吾遗恨也(2)“……也”式A、梁,吾仇也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3)无标志式燕王,吾所立2、被动句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倒装句(1)定语后置其意气之盛(2)介词结构后置A、盛以锦囊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C、而告以成功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E、庄宗受而藏之于庙4、省略句A、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B、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C、请其矢,盛(之)以锦囊D、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E、(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5、.固定句式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多么……啊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难道……吗6、翻译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常考古文伶官传序知识点及练习题一套伶官传序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
作为高考语文常考古文,考生必须要对伶官传序有深刻记忆。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译文: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留的仇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
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
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
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
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
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哪里仅仅是伶人啊!注解:1、伶(líng)官:宫廷中的乐官和授有官职的演戏艺人。
2、原:推究,考查。
庄宗:即后唐庄宗李存勖,李克用长子,继父为晋王,又于后梁龙德三年(923)称帝,国号唐。
同年灭后梁。
同光四年(926),在兵变中被杀,在位仅三年。
3、晋王:西域突厥族沙陀部酋长李克用。
因受唐王朝之召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后封晋王。
4、矢:箭。
梁:后梁太祖朱温,原是黄巢部将,叛变归唐,后封为梁王。
5、燕王:指卢龙节度使刘仁恭。
其子刘守光,后被朱温封为燕王。
此处称刘仁恭为燕王,是笼统说法6、契丹:宋时北方的一个部族。
7、与:赐给。
其:语气副词,表示命令或祈求。
乃:你的。
8、庙:指宗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之所。
此处专指李克用的祠,同下文的“太庙”。
9、从事:原指州郡长官的僚属,这里泛指一般幕僚随从。
少牢:用一猪一羊祭祀。
10、纳之:把箭放好。
11、系:捆绑。
组:绳索。
12、函:木匣。
此处用作动词,盛以木匣。
13、先王:指晋王李克用。
14、仇雠(chóu):仇敌。
15、一夫:指庄宗同光四年(926)发动贝州兵变的军士皇甫晖。
16、誓天断发:截发置地,向天发誓。
17、岂:难道。
欤(yú):表疑问的语气助词。
18、抑:表转折的连词,相当于“或者”、“还是”。
本:考究。
迹:事迹,道理。
19、《书》:《尚书》。
20、逸(yì)豫:安逸舒适。
忘:亡的通假。
21、举:全、所有。
22、忽微:形容细小之事。
忽是寸的十万分之一,微是寸的百万分之一。
23、溺:溺爱,对人或事物爱好过分。
24、也哉:语气词连用,表示反诘语气。
伶官传序练习题及答案1、下面词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李存勖(xù)请其矢(shí)皆自于人欤(y ú)B、伶官(línɡ)盛以锦囊(chénɡ)誓天断发(f à)C、抑本其成败之迹(yì)仓皇东出(huānɡ)乱者四应(yínɡ)D、吾遗恨也(yí)智勇多困于所溺(nu?)泣下沾襟(jīn)提示:A项“矢”读“shǐ”;C项“皇”读“huánɡ”,“应”读“yìnɡ”;D项“溺”读“nì”。
答案:B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仓皇东出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提示:A、B、D三项与例句均是名词用作状语,C 项“天下”意为“天下的人”。
答案:C3、选出没有名词用作动词的一项()A、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C、函梁君臣之首D、序八州而朝同列提示:B、C、D三项中分别有“舍”“函”“序”为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A4、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提示:A、B、C三项中“所以”表示原因,D项中“所以”为“用来??的”之意,表凭借。
答案:D5、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补得不对的一项是??()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B、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箭)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于庙)。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其)函梁君臣之首。
D、而身死国灭,(其)为天下笑。
提示:B项应为“负(锦囊)而前驱”。
答案:B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2题。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
B、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壮:雄壮。
C、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身:身体。
提示:D项,身:自身、自己。
答案:D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函梁君臣之首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D、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提示:A、B、D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C项中“组”在此处为名词。
答案:C8、下列句子中句式结构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C、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D、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提示:D项为被动句。
答案:D9、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当他用绳子把燕王父子捆绑起来。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一个人夜里呼喊作乱,乱了的人便从四面八方群起响应。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以至于彼此对天发誓,痛哭流涕,沾湿了衣襟。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舒适可以使自己毁灭。
提示:B项“乱者”翻译有误,不是“乱了的人”,而是指作乱的人。
答案:B10、对“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一句的理解,下列最准确的一项是()A、强调得天下困难和失天下容易。
B、强调“得”“失”都是由人事决定的。
C、否定“得”“失”的难易都是由人事决定的。
D、否定得天下困难,承认失天下容易。
提示:从句中“岂??欤?”的句式,可理解为是一种反诘。
从“皆??欤?”可以断定是要肯定人事的重要。
再从全文来看,文章论述的也是人事。
答案:B11、翻译下面的语句。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参考答案: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综合拓展提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8题。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
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
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
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
周匝对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雠德源之力也。
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
”庄宗皆许以为刺史。
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
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
不可。
”因格其命。
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二人。
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
”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12、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庄宗皆许以为刺史许:答应。
B、周匝谒于马前谒:拜见。
C、然当为我屈意行之行:走路。
D、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愿:希望。
提示:C项,行:实行。
答案:C1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
他在胡柳作战,宠幸的伶人周匝被梁国人俘虏。
B、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
庄宗不仅喜欢伶人,而且又有伶人是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够自己谱曲。
C、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
能和陛下共同取得天下的都是些英雄豪杰忠诚勇敢的志士。
D、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
你说的话虽然是正确的,然而应当迁就我去做这件事。
提示:B项“知音”为通晓音乐之意,与今天的“知音”含义不同。
答案:B1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庄宗失败的原因是不听郭崇韬等人的劝告,一意孤行。
B。
庄宗为自己所溺爱的东西所灭。
C。
庄宗被伶人所灭。
D。
庄宗不能理解和接受郭崇韬等人的进谏。
提示:D项,庄宗理解,但并未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