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说虚词在语文教学中的张力

合集下载

虚词嚼出语文味儿

虚词嚼出语文味儿

虚词嚼出语文味儿虚词在语言中起着连接词语、表达情感、加强语气等多种作用,是汉语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中,虚词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而虚词嚼出的语文味儿,更是让人体会到汉语的韵味和深厚文化底蕴。

一、虚词的作用虚词是一种语法范畴,它在句子中不表示具体的事物或动作,而是起到连接、修饰、衬托等作用。

虚词能够丰富语言表达,增加语言的灵活性和美感。

比如“的”、“了”、“着”、“地”等虚词,它们在句子中常常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使得句子的意思更加完整,同时也使语言更加流畅和优美。

虚词还可以表达语气和情感。

比如“啊”、“呢”、“吧”等虚词,它们可以表达疑问、肯定、感叹等不同的情感和语气。

有时候,在句子中加上一个简单的虚词,就能够改变整个句子的语气和情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虚词嚼出的语文味儿虚词可以说是汉语独有的语言特点之一,它们嚼出的语文味儿更是让人沉醉其中。

虚词的使用不仅可以增加句子的感染力,还能够增加句子的美感和情感表达。

比如在表达情感方面,“了”、“啊”、“呢”等虚词可以使句子更加亲切和动人;在加强语气方面,“吧”、“呢”、“着”等虚词可以让句子更加肯定和有力;在修饰衬托方面,“的”、“地”、“得”等虚词可以使句子更加完整和丰富。

虚词还可以通过搭配和运用,嚼出不同的语文味儿。

比如“了”、“啊”、“呢”等虚词搭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出不同的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地”、“得”等虚词通过不同的用法和句式,也可以展现出不同的语文韵味和深厚文化底蕴。

虚词的精准使用和恰当运用,不仅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还能够使文学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韵味。

虚词的使用需要有一定的语感和文化内涵,才能够嚼出语文的味道。

首先是要熟练掌握各种虚词的用法和句式,在日常生活和写作中多加练习和运用,培养对虚词的敏感度和认知能力。

其次是要理解虚词的语言和文化特点,深入挖掘虚词背后的语言内涵和文化底蕴,让虚词的使用更加丰富和有深度。

浅谈对外汉语虚词教学

浅谈对外汉语虚词教学

浅谈对外汉语虚词教学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增强,对外汉语教学也变得日益重要。

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虚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其学习也往往是对外汉语学习者的一大难题。

本文将从虚词的定义、特点以及对外汉语虚词教学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浅谈。

一、虚词的定义和特点1. 虚词的定义虚词是一类在句子中不具备独立意义,却能够连接其他成分,充当句子成分之一的词语。

虚词通常不具备词汇意义,但在句子中起到了重要的连接作用,可以使句子的衔接更加紧密、逻辑更加清晰。

在汉语中,常见的虚词包括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等,如“的、地、得、了、着、而、也、还、虽然、但是”等等。

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非常关键,虽然它们本身并没有明确的词汇意义,但是却可以通过它们的使用使得句子更加通顺、流畅。

虚词的使用规则通常较为灵活,需要具备一定的语感和语境适应能力,对外汉语学习者往往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学习和掌握。

二、对外汉语虚词教学的方法1. 强化基础知识对外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虚词之前,首先需要对基本的语法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

虚词的使用往往依赖于语法结构和句子成分的连接,因此学习者需要通过学习基础语法知识,了解虚词的一般用法和规则。

2. 注重实例分析对外汉语虚词教学应该充分注重实例分析,通过大量的例句让学习者感知虚词的使用规律。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丰富的例句让学生感受不同虚词的使用场景和句子结构,加深他们对虚词的理解和掌握。

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写作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让他们在实际应用中逐步体会虚词的使用。

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写作练习等方式积累虚词的使用经验,提高虚词的运用能力。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虚词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

可以通过幻灯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虚词的使用场景和实例,使学生在视听上全面感知虚词的使用规律,提高学习效果。

5. 融入任务型教学在对外汉语虚词教学中,可以融入任务型教学的方式,通过设计一些语境恰当的任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虚词的使用。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教学方法浅论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教学方法浅论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教学方法浅论摘要: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必考知识点,而其中的文言虚词常常一词多用,又无实际指向意义,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对文言虚词把握不好。

可以说要想让学生学好文言文就得解决文言虚词的理解和掌握问题。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提出几点文言虚词的教学实用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虚词;结构分析;句型归纳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因为和现代汉语语法构成不同,导致同学们理解、记忆相比照较困难。

据调查,同学们普遍感觉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一词多用,难以详细把握,考试常常丢分。

确实,虚词是学文言文躲不开的一道坎,然而它又不像实词那样有具体的指向和意义,它们在句子中或者起到一定的粘合、转折、语气缓冲等作用,或者就只是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

总的来说,文言虚词虽然不多,但是用法各异,如不能以合理的方法给同学们捋顺和指导,他们可能就无法找到掌握文言虚词理解和运用的方法。

所以,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用法不同,来引导同学们进行文言虚词归纳和理解,确切的语境中逐步体会虚词的意义和功能,这样才能对文言虚词形成系统的认知。

鉴于此,下面我就结合教学经验对怎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文言虚词进行几点分析和讨论。

一、对称推理法文言文比较优美,其中的对偶和骈句比较常见,这样的句子上下意思表达一致,所以我们可以结合上下句相互推理其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例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舟遥遥以轻飓,风飘飘而吹衣〞和苏东坡?前赤壁赋?中“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这两个例句都是对偶骈句,句型结构意义,处于相同语法结构位置上的“以〞与“而〞都是连词起到表达修饰的作用。

还有一种虽然不是在对偶句中,但是虚词两边都是意思相似的名词或动词,这样才也是起到连词作用。

荀子?劝学?“蟹六跪而二螯〞其中的“而〞就是连接“六跪〞和“二螯〞……由此可见,文言虚词学习单拆开来让同学们死记每个词的意义,要能有效引入具体的语句情境进行分析。

虚词嚼出语文味儿

虚词嚼出语文味儿

虚词嚼出语文味儿虚词在语言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们虽然在表面上似乎没有什么含义,但实际上却能够为语言的表达增添更多的味道,让语言更加生动、有趣、贴近生活。

下面我们来一起嚼出虚词的语文味儿吧。

一、助词1.的“的”是最常用的助词之一,它可以用来表示所属关系,也可以用来强调。

例如:“我的书”、“快的飞机”、“是的,我知道了”、“好的,我会注意的”。

不同的使用方式,呈现出的语文味儿也是不一样的。

2.地“地”是用来构成副词的后缀,可以表示动作的方式、程度或状态。

例如:“高兴地笑”、“快速地跑”、“小心地走”、“欣喜若狂地喊”。

“地”让语言更加生动、丰富,能够更好地描绘出事物的特点。

3.得“得”在语言中几乎是万能的助词,可以用来表示程度、结果、动作方式等多种含义。

例如:“跑得快”、“吃得饱”、“睡得香”、“打得好”。

在不同的语境下,使用“得”可以让语言更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连词“而”是一种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它可以用来连接相同或不同的语句、词组,例如:“快乐而简单的生活”、“奋斗而不放弃”、“虚心而包容的心态”。

使用“而”可以让语言更加优美、流畅,表达出更加丰富的意味。

“但”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可以用来连接两个相对矛盾的语句或情况。

例如:“虽然大雨滂沱,但我仍不离不弃”、“他虽有财富,但心灵却枯萎了”。

使用“但”能够让语言更加精炼,表达出更加深刻的含义。

三、介词“在”是表示位置、状态、情况等含义的介词,可以用来描述物品的位置、人的情绪、事件的发生等。

例如:“在桌子上”、“在此不再多言”、“在此时,他决定离开”。

使用“在”可以让语言更加有生命力,使读者更能了解事情的发展和变化。

“为”是表示目的、代替、作用等含义的介词,可以用来描述人的心态、事件的目的等。

例如:“为了国家而奋斗”、“为他付出了很多”、“这种药物为止痛作用显著”。

使用“为”可以让语言更加感性、朴素,表达出更多的思想和情感。

小说教学不可忽视虚词的作用

小说教学不可忽视虚词的作用

小说教学不可忽视虚词的作用作者:胡雅萍来源:《语文世界(教师版)》2018年第11期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虽然会留意到文本中虚词的使用,但分析起来往往没有实词具体,所以也只是略略提及,一般不会深入关注。

但是,文学作品中一些虚词却体现着作者的精心措辞,很多文学家也常借助虚词抒发情感,增加作品厚度。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绝不可忽视这些貌似微不足道的“小配角”,它们可是有着实在的大作用。

虚词意义的理解要借助实词、句子或语境,因此对于小说中的虚词咀嚼实际是带动读者对整个句子或者虚词出现的语境进行理解。

在小说中,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前的虚词进行分析,可以打开学生阅读、思考的切入口,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

比如莫泊桑在《我的叔叔于勒》中对菲利普的一段描写。

最后我父亲终于说:“你船上有一个卖牡蛎的,那个人倒很有趣。

您知道点儿这个家伙的底细吗?”这段话是描写父亲的语言,但父亲并不是见到船长就说的,“终于”这个词迫使我们去搜寻父亲说这句话前的语言行为,因此要带领学生通过这段语言描写理解父亲的形象特点,必须将阅读范围扩大,再读前文:父亲客客气气地和船长搭上话,一面恭维,一面打听有关他职业上的事情,例如哲尔赛是否重要,有何出产,人口多少,风俗习惯怎样,土地性质怎样等等。

后来谈到我们搭乘的这只“特快号”,随即谈到全船的船员。

父亲的这句话说出来有个漫长的蓄势过程:先是谈到无关的话题,进而谈到自己搭乘的轮船,最后“终于”说到在船上卖牡蛎的于勒。

此处可见菲利普也是颇有心计的人,可为何父亲要绕了大圈子再问最重要的问题?这就再迫使我们思考更大范围的背景,即大家一心期盼发财回家的富于勒和船上狼狈不堪的卖牡蛎的穷家伙很像,如果是真的,这意味着不堪设想的后果:上流社会的生活终成泡影,船长还有可能打发于勒跟他们回来,他们又将回到此前痛苦拮据的生活。

“终于”一词蕴含着如此多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综合理解,菲利普想问但又怕被船长察觉用意的心理便暴露在读者面前。

文言虚词的运用与修辞技巧

文言虚词的运用与修辞技巧

文言虚词的运用与修辞技巧文言虚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运用虚词,可以增强文章的语言韵味,使文章更加优美和生动。

本文将探讨文言虚词的运用和修辞技巧,并辅以实例进行解析。

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文言虚词,又称为空词,是指在句子中没有独立的实际意义,但具有语法功能的词语。

根据其功能和作用,可以将文言虚词分为以下几类:1.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语句之间关系的词语,常见的文言连词有“而、乃、者、则、故、若”等。

例如:“满招损,谦受益”(连词“而”表示因果关系)。

2.副词副词是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的词语,常用于表示方式、程度、时间等。

例如:“甚者,盖帝王之成,《易》曰‘大人以绳绳则灭,不可短也’”(副词“甚者”表示程度)。

3.助词助词是用来标明词性、语法功能或语气的词语,常用于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和句子结构的构建。

例如:“王者之道,如塔钟之据”(助词“之”用于连接名词)。

二、文言虚词的运用虚词在文言文中的运用灵活多样,可以通过准确的使用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运用方式:1.修辞手法虚词可以通过修辞手法,起到强调、对比、转折等作用,使文章富有变化和层次感。

例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蝼蚁岂知蟒蛇之雄”(对比手法的运用)。

2.表达感情虚词可以用于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情绪,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例如:“吾心厌而不得,忧愤为之发”(虚词“而”用于表达作者的心情)。

3.增强描写效果虚词可以通过修辞手法,增加描写的细腻程度和艺术性,使读者更能感受到文章的画面感。

例如:“含辞未吐,形孤影只”的“辞、孤”(虚词增强了描写的效果)。

三、文言虚词的修辞技巧除了运用虚词的基本方法外,还可以通过以下修辞技巧,使文言虚词的运用更加生动和具有艺术感。

1.反复运用通过反复运用虚词,对同一事物或同一情感进行重复描述,以加深读者对意象的印象。

例如:“杂沓澜滔,涌入其间”的“杂沓、澜滔、涌入”(通过反复运用虚词,表达了场景的繁忙和喧嚣)。

浅谈文言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浅谈文言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创新课堂任何一篇文言文中,大都使用了很多虚词,而且有些虚词还往往不止一种用法。

如果我们不能清楚地了解各个虚词的语法作用,那么,我们就不可能清楚地了解每个句子的结构关系,因而也就不能确切地理解文意。

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每个虚词的具体用法,了解这次虚词在表达意义上有什么积极作用,以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体会文言文中的意义、语气、神情、风采等。

一、语法关系的显示虚词最主要的功用是在句中起语法作用。

所谓起语法作用,应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在一些语法关系只有靠着虚词的运用才能表达,如“者”、“所”等词可以把动词、形容词变为名词性词组。

另一方面是,一些语法关系本身并不一定非要利用虚词才能表现出来,不用虚词也可以,但是当用了虚词之后就能使语法关系更加明确地显示出来,如“之”、“而”、“以”、“则”、“于”等连词和介词在这方面的作用非常明显。

它们可以使文言各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复句中各分句之间的关系突出地显示出来。

有些虚词还可以成为语序的特殊调动和实词词性变化的标志。

一般来说,文言中的特殊语法现象大都或多或少于运用虚词有关,所以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有关虚词的知识来作语法分析。

二、实际意义的表达虚词一般说来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但是有些虚词,比如代词和副词,并不是全虚的,当它们用在具体的文章里面时,它们可以充当句子成分,起着指代、修饰、和限制的作用,便有了一定的实际意义。

三、语气神情的表达掌握文言虚词要紧紧抓住三个重点:一是确切分辨每个虚词的词性;而是掌握每个虚词在句中起什么语法作用;三是了解这个虚词和现代汉语的虚词的对应关系。

下面我一“以”为例子具体谈谈:文言中“以”字常见的用法有介词与连词两种,其中又“以”介词的用法为最常见。

我就针对“以’的介词用法分析。

(1)“以”字做为介词,它后面一定带有一个名词或者词组。

“以”字和它后面的名词或词组组成介宾词组,“以”字后的名词或词组即是“以”字的宾语。

整个介宾词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诗歌中虚词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

诗歌中虚词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

诗歌中虚词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摘要】诗歌中的虚词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它们通过引发联想和想象力,赋予诗歌更深层次的意义和表达情感的可能性。

虚词的语气和节奏感在诗歌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和具有节奏感。

虚词的模糊性和多义性也为诗歌增添了一层神秘感和更多的解读空间。

抒情性是虚词的又一重要特点,它能够让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虚词的深度和含蓄性使诗歌更加丰富多样,触及读者内心深处。

虚词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赋予作品更多的韵味和情感表达力。

在诗歌创作中,虚词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诗人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关键词:诗歌、虚词、表达情感、联想、想象力、语气、节奏感、模糊性、多义性、抒情性、深度、含蓄性、角色、表现力、韵味、情感表达力。

1. 引言1.1 诗歌中虚词的定义在诗歌中,虚词是指那些意义不明确或者没有具体实物对应的词语。

虚词在诗歌中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它们可以增加诗歌的含义深度,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力。

虚词的定义并不是固定的,它可以因诗人的创作意图而有所变化。

有些虚词可以模糊诗句的意义,让读者产生更多的想象空间;有些虚词则是为了增加诗句的抒情感,使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情感表达力。

虚词在诗歌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丰富诗歌的语言表达,增加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使诗歌更加生动和具有观赏性。

诗歌中的虚词可以是形容词、副词、代词等各种词类,它们的运用使诗歌更具有韵味和表现力,让读者在感受诗歌的同时得以更深入地思考和体味。

1.2 虚词在诗歌表达情感中的重要性虚词在诗歌表达情感中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虚词的存在为诗歌赋予了更加丰富的表达方式,让诗歌的情感更加细腻而深刻。

虚词的使用可以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多彩,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力,使诗歌更加生动和有趣。

诗歌中的情感往往是复杂而深刻的,而虚词的使用可以增加诗歌表达情感的层次和深度。

虚词的语气和节奏感也能够使诗歌更加动人,让诗歌的节奏更加流畅和优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说虚词在语文教学中的张力
作者:陈治勇郑慧琴
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4年第01期
虚词教学到高中阶段才正式“登堂入室”,并未在初中教材体系中,仅在八年级附录中出现过,也未纳入严格意义上的必教必学范围。

按照教材这一编排体系,似乎在初中阶段,虚词充其量只是一个“配角”。

但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所感所想,笔者认为,如果我们把虚词这一教学家庭的“配角”安排得当,任人唯才,虚词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未尝不是一笔财富、一道风景,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因此,笔者就自己对虚词在文本中所起作用,谈谈虚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迈向深入深处
艾青的《假如我是一只鸟》这一首名作,学生对其中的爱国情怀十分清楚明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继续大讲特讲诗人的爱国情怀,想必学生会鸦雀无声,“毕恭毕敬”,而且这也不符合开启学生心智的要求;那么,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又该如何拨动这一潭平静的湖水,让它泛起涟漪呢?对此,孙绍振老先生在其《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的扉页题词上写道:“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在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

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读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

”①孙先生的话朴实深刻,入木三分,为我们语文教师在迷途中点亮了一盏航灯,每每见之,我的心不禁感慨万分!是啊,身为语文教师,我们的职责不仅是传道授业,更是要让学生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拨开浓雾感真情,登高望远,体察那庐山真面目,感悟那“一览众山小”,也许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

所以,面对学生自认为“一望而知的东西”,身为教师的我们不是要重复学生的“已知”,而是要拨动学生的“无知”。

我们该做的是推陈出新:如何在学生已知的琴弦上拨动他们未知的心弦,令他们耳目一新,使他们心生震撼。

基于《假如我是一只鸟》这首诗歌的情境,我们只要抓住诗句中“然后”这一虚词就可以推波助澜,掀起学生的心底狂澜,让他们深刻地领悟到诗人看似“一望而知”背后的万钧雷霆。

我们可以运用“最后”与“然后”作比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比较思考,咀嚼出“然后”的意蕴:
细细品味“然后”一词,我们会发现,它写出了诗人对死亡的无所畏惧,从容赴死,刻画了一个爱国者坦然迈向刑场的慷慨从容的气概。

他让我们想到了“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想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想到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更让我们想到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壮烈!而“最后”给人的感觉是奋斗到了终点的日暮图穷,冷落萧条。

于是我们可以围绕“然后”抛出问题:
“从…然后‟这个词中你读出了什么?”
“将…然后‟改成…最后‟可以吗?”
让学生思考发言,挖掘虚词“然后”所蕴藏的深意,深入感受文章的中心,感受诗人那气冲斗牛的爱国豪情。

这样,作为教师,我们挖出了文本的深度,达到了深度教学;作为学生,他们体会到了诗歌在平淡易懂的表层下所蕴藏的雷霆万钧,万绿丛中所蕴藏的一点深红,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汉字的无穷魅力,使他们懂得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关注“虚词”这一小角色的大功用。

终于,在教《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时,我的努力获得了收获。

当我引导学生对“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作句式变换时,我的学生变出了“这一片湖哪里是我的家乡啊?”“这一片湖怎么可能是我的家乡呢!”等句式。

我引导他们思考:我们以前都说反问句或感叹句语气强烈,表达的情感更加激烈,那在此处作者为什么不用反问句或感叹句?
有的学生说是因为诗句中的“该”字起到了反问句或感叹句语难以企及的作用。

我让他们分析这个“该”字的深意,一会儿就有同学做了精彩的发言:这个“该”字表达出了诗人心中的一种沉痛,压抑,苦闷惶恐和难以适应。

他觉得这片湖不像是他的家乡了。

他的家乡应该是——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指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可现在的家乡变为了灰烬,变为了血和泥。

花再也不开了,嫩柳枝再也不发芽了。

色彩没有了,芬芳散尽了。

一个“该”字,看似无力,实则写出了诗人压抑,苦痛,撕心裂肺,欲哭无泪的情怀,如果去掉“该”字,运用反问句“这一片湖哪里是我的家乡啊?”或感叹句“这一片湖怎么可能是我的家乡呢!”则难以传达这种情怀,所以,这个“该”字有一字定山河的功力。

我让他们试着用发抖的声音朗读,试着传达诗人那压抑,苦痛,撕心裂肺,欲哭无泪的情怀。

学生们读得相当出色,成为课堂的一大亮点。

课后我想,如果不是在教《假如我是一只鸟》时对“然后”一词地引导和品析,学生未必能在此处有这么好的品味与发挥。

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若能“善待”虚词,关注虚词,往往能让我们进入文本的深处,挖掘出文本的潜质,从而引导学生拨开山重水复,进入柳暗花明,驱动他们自认为“已知”的“麻木”心灵,为在平淡中投入一颗智慧石,注入一泓清亮泉,射进一缕暖阳光,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于平淡中生惊艳,于无声处奏响大音。

二、牵一发而动全身
虚词除了培养学生语感,深入理会作者情感,挖掘文本的深度之外,有时它还能统率三军,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总领作用。

我们抓住虚词,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教学鲁迅《社戏》一文,如果我们按照通常的教学方法——理清层次,然后分析文意。

不仅费课时,而且会将文章的内在情感打破,也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造成对作者情感理解的割裂。

所以不妨抓住虚词,长文短教。

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过那夜似的好戏了!”此句中有两个“再”字,充分流露出了作者对“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的爱恋与怀念。

所以,我们可以抓住这两个虚词“再”字设计问题:
两个“再”字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喜爱与怀念“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呢?
围绕这两个问题,让学生从文章中去探究豆好吃,戏好看的原因,这样做虽未分析文章结构,但只要学生发现了“受到优待,看戏难得,途中景美,偷豆有趣,公公送豆”等细节是豆好吃,戏好看的原因之后,文章结构不理自顺了,更为有利的是,以最快的速度直切要害,把握情感,实现了高效的课堂效率!
虚词似乎与鲁迅特别有缘,不仅是《雪》和《社戏》,他的《藤野先生》同样可以通过抓住虚词,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如果说,每一篇课文就是一座文学的殿堂,那么,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来到这一座座殿堂的门口,交给学生开启大门的钥匙,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让他们在语文的殿堂中学习语言、体验文学、感悟人生。

在此过程中,虚词是一把开启大门的钥匙,一根不可或缺的支柱。

让我们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重视虚词这一不应被忽略的角色吧!关注虚词,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会别有洞天!
————————
注释
①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作者通联:陈治勇,浙江台州市临海杜桥西洋中学;郑慧琴,浙江丽水市松阳三中集团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