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清)“不完全”征服朝鲜原因初探
满洲八旗中的朝鲜人对后金(清)政权的贡献

满洲八旗中的朝鲜人对后金(清)政权的贡献满洲八旗中有满族、蒙古族、汉族,同时还有朝鲜人,虽然朝鲜人在满洲八旗中只占一小部分,但他们对后金(清)政权所作出的贡献却是不可替代的。
他们在后金(清)与朝鲜交往中充当通事官,在后金(清)的各战役中冲锋陷阵,还在朝廷中任各种官职,为后金(清)输送各种人才,立下了不容忽视的历史功绩。
标签:满洲八旗朝鲜人后金(清)贡献满洲是以建州女真为主体、兼收部分周边相关民族而形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
乾隆九年(1744年)奉敕修竣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以下简称《通谱》),则是这个民族共同体最终确立的标志。
应当说这部《通谱》在满族的民族认同上具有法典性质。
该谱共收录了满洲、蒙古、高丽、尼堪(即汉人)共1100多姓。
朝鲜姓氏虽然最少(43姓,157人),却占有重要地位,与满洲的关系密切。
他们参加了后金(清)的一系列战争,有些家族世代为官,为后金(清)政权建设与巩固,立下了卓越功勋,深得满洲的信赖和器重。
但目前为止,学术界对此问题的关注度并不高,关于此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较少。
本文主要通过《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收录的朝鲜人活动,阐述他们对后金(清)政权所作出的贡献。
一、充当通事官所谓通事官是指在后金(清)与朝鲜交往中,满洲八旗中的朝鲜人充当了后金(清)的通事官。
对于后金来讲,朝鲜始终处于不可忽视的特殊战略地位,时刻不能放松对朝鲜的关注。
在这种情况下,清初八旗中的朝鲜人显得格外重要,他们起到其他民族不可取代的作用。
这些朝鲜人为后金兵攻打朝鲜时担任引路、捉拿朝鲜奸细、探察军情、翻译等任务。
如:韩云、韩义兄弟投奔努尔哈赤后,曾详细介绍了朝鲜国内兵力分布及各城百姓情况和留在朝鲜国内的内应情况,并建议后金派兵攻打朝鲜。
当时,努尔哈赤虽然也非常想征服朝鲜,只是由于集中力量对明作战,一时不能兵分两路,所以并没有对朝鲜开战。
至皇太极两次举兵攻打朝鲜时,都是以韩云兄弟为首的朝鲜降官们做了后金八旗军队的向导。
异中存同——再论后金(清)与朝鲜的两次战争

9异中存同——再论后金(清)与朝鲜的两次战争吕娟娟[摘 要] “丁卯之役”和“丙子之役”是朝鲜和后金(清)之间所发生的两次重大战役,两场战役对朝鲜本国的发展,对朝鲜和满清的关系发展以及对明朝政府的影响都很大。
单纯着眼于这两次战争,虽然从原因和结果上分析两次战争各不相同,但在差异中又有相同的层面。
从原因上讲,虽然两次战役爆发的具体原因不同,但都是金朝两国政治矛盾的延续,从结果上来讲,虽然两次战争后金获利不同,但两次战役同样都没有彻底占领朝鲜。
[关键词] 丁卯之役;丙子之役;原因;结果;对比中图分类号:K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53(2016)08-0009-03一、战争起因对比爆发于1627年的丁卯之役的起因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因后金生产落后,不善农耕,自身生产生活必需品匮乏,原本一直依靠和明朝之间的边境贸易来获得生产生活的必需品。
但自从后金反明后,明朝与后金之间的边境贸易被断绝,后金失去了获得生活必需品的来源。
而同时,后金也遭遇了天灾,出现了米价飞涨,物品奇缺现象,严重影响了其正常的生产生活。
为了维持后金社会的发展,后金便着眼于朝鲜。
而朝鲜此时因臣服于明朝,故对明朝驻守于皮岛的大将毛文龙照顾有加,频繁资助粮食,皇太极便以此为借口,征伐朝鲜。
虽然表面要消灭毛文龙,其实皇太极的真正目的是入侵朝鲜以获得物资资源,以解除后金混乱的社会局势,提高其自身的威望和地位。
这也印证了晁中辰教授提出的“后金春荒严重,皇太极想通过侵朝掠夺粮物,以济凶年……顺道消灭毛文龙,以解除后顾之忧。
”[1]的观点。
其次,因袁崇焕的坚决抵抗,后金与明之间的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为扭转战争局势,后金积极进行战略转移。
皇太极在综合考量后,认为此时移兵朝鲜可有效的达到自身政治、经济、军事的目的。
再次,此时后金发动侵朝战争并取得胜利,还因为具备有利的客观条件,即朝鲜国内局势不稳定:先有大将李适叛乱,后有大将韩润、韩义兄弟投降后金。
清朝的封禁政策及朝鲜移民的犯越

新西部 NEW WEST 2020年02月下旬刊M 100文史纵横丨W 清朝的封禁政策及朝鲜移民的犯越刘 楠(烟台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烟台 264000)【摘 要】 封禁东北,作为清政府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其实行目的是独占东北丰富的资源,维护满洲旗人的利益和生计,保持满洲固有的习俗,保护“龙兴之地”,同时保证满族兵力的来源。
封禁我国东北期间,朝鲜移民不断犯越的根源是:朝鲜北部的自然环境恶劣;朝鲜统治者的不作为致使朝鲜北部农民经济负担沉重;清政府疏于边防的管理,越境条件充足。
【关键词】 封禁政策;原因;朝鲜移民;犯越一、清朝实行封禁政策的原因1、独享东北地区丰富的特产独享东北地区丰富的特产,是清廷实行封禁政策的重要目的之一,这在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
东北地区气候条件多样,为动植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人参、红松、鹿茸、东北虎、驯鹿等珍贵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一方面,清廷和各贵族对人参、貂皮、鹿茸等著名特产的需求量非常大,为了保证自己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必须对其进行垄断,以保证自己的独占独享。
另一方面,人参、黄金、鹿茸等资源非常珍贵,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如若不加以保护,普通民众的随意采摘、偷挖、狩猎,不仅会导致这些珍贵的资源流入民间市场,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清廷和满洲贵族的经济利益。
所以无论从政治方面还是从经济方面考虑,清廷对东北进行封禁都是有原因的。
2、维护满洲旗人的利益和生计从康熙年间到乾隆年间,中原汉族地区的流民大量涌入辽沈地区。
据《清朝文献通考》统计:顺治十八年(1663年),奉天人丁5557;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26227;雍正二年(1724年)42210;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797490。
[1]汉族流民的大量涌入导致东北地区出现了“民多地少”的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土地关系的紧张,并进一步使得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更加突出,影响着国家的稳定与团结。
满清入关前为什么没有拿下朝鲜?为什么会单独放过朝鲜

满清入关前为什么没有拿下朝鲜?为什么会单独放过朝鲜本文导读:朝鲜的李氏王朝曾两次躲过灭顶之灾清朝不是不能灭亡朝鲜,而是根本不愿意灭掉朝鲜。
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基本上可以反映出入关前的满州自我定位问题。
不仅皇帝本人不太愿意灭朝鲜,就连满州旧贵族与新附的明人士大夫也不愿意。
清军在入关前的战争中并为放过半岛不管朝鲜李朝作为明朝非常重要的藩属国,本身并不具备很强的实力。
尤其是在遭到丰臣秀吉时代的日军入侵后,长期没有从全国性战乱中恢复过来。
所以,清军如果灭掉朝鲜,也不能从半岛扣出多少油水来。
皇太极的两次南征,都是为了使朝鲜失去在侧翼协助明军作战。
随军出征的满州贵族们,已经在此期间将朝鲜的大部分财产都劫掠一空。
这时候接过一穷二白的山区,还要派驻军队和官员去管理就非常不划算了。
历史上的高句丽是少有深入半岛的东北亚强权除了满清,历史上的很多东北亚的政权都不愿意过度深入半岛。
这当中虽然有早前朝鲜抵抗力较强的因素存在,但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得不偿失。
所以,往往只有小规模的部落南下劫掠,而没有大规模的帝国向南扩张。
倒是朝鲜在李朝建立后,一直在尝试着向北拓土。
只不过这个缓慢的进程,随着丰臣秀吉的入侵而被彻底打断。
李氏王朝在前期曾经多次试图向北扩张其次,大部分从明朝一边投奔过来的汉人士大夫,也不愿意清朝陷入朝鲜半岛的战场。
因为他们大体上都愿意清军入关,坚决程度远远超过了大部分满洲贵族。
因为只有灭了明朝,自己才能成为中原正统王朝的官员。
否则,就会一直以叛逃者的骂名留存于历史记录。
这是“沽名钓誉”的儒家所很难接受的结果。
后金时期的女真骑兵就没有少光顾半岛北部也是在这些士大夫的影响下,满清上层渐渐产生了一种“至少与明朝平起平坐”的想法。
如果明朝是过去的东亚共主,有大于一般国王的权力。
那么新的清朝也至少应该在这个层面上与之相当。
也就是说,清朝需要建立自己的一个朝贡体系。
以宗藩关系来同周边势力交往。
由于蒙古东部的势力已经大体上被纳入了八旗体系,很难成为盛京宫廷之下的属国,朝鲜的意义就显得非常独特了。
后金(清)“不完全”征服朝鲜原因初探

后金(清)“不完全”征服朝鲜原因初探“丁卯胡乱”和“丙子胡乱”是朝鲜史书当中对后金两次对朝鲜用兵的称谓。
而中国史书当中则把这两次战争称为“丁卯之役”和“丙子之役”。
从强烈的反差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两次战争对朝鲜的破坏程度之深。
在这两次残酷的战争之后,朝鲜却又有着比同一时期周边其他国家和地区幸运的地方,那就是朝鲜并没有被后金完全的占领,究竟为什么后金会在两次出兵朝鲜,逼迫朝鲜签订城下之盟,而又迅速回师而没有对朝鲜做进一步的“占领”呢?标签:后金;皇太极;丁卯之役;丙子之役;朝鲜王朝丁卯之役与丙子之役是后金(清)入关之前如何处理与朝鲜、蒙古和明朝之间错综复杂的周边关系当中两次重要的战争。
通过这两次战争,后金达到了“一石二鸟”的目的,不但剪除了朝鲜这个与之直接接壤的邻国的威胁,而且通过战争签订了与朝鲜的盟约,使得朝鲜与明朝建立的牢固的宗藩关系遭到严重的破坏,朝鲜不得不从“事明”变为“事明与事金(清)”并行的双轨制宗藩体制。
并且后金还巩固了朝鲜这个战略大后方,不仅朝鲜不会与明朝联合夹击自己而且朝鲜还可以提供对明朝与蒙古用兵时所需的粮草等战略物资。
可谓收获颇丰,但是依据以往后金对外用兵的经验,后金本可以在已经取得以上种种便利的基础上把朝鲜完全变成自己的“藩属国”,但是后金并没用强迫朝鲜走完全“事金(清)”的道路,这其中既有后金(清)统治者的谋略与始终坚持以入主中原为目标的理想的原因,也有各种无奈。
本文拟对此进行初步探讨,为日后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尽些微薄之力,敬请老师同学们指正。
关于两次战争的研究,国内学界直接的研究论文并不多。
大多集中在某些专著以及同一时期相关的硕博士论文当中。
笔者所接触到的研究成果中论文主要有:徐凯的《论“丁卯胡乱”与“丙子胡乱”——兼评皇太极两次用兵朝鲜的战略》,韩国学论文集,魏志江、潘清的《关于“丁卯胡乱”与清鲜初期交涉的几个问题》,王臻的《“丁卯之役”的交涉及战后金鲜的矛盾冲突探析》,王臻的《“丙子之役”及战后清鲜交涉的几个问题》,石少颖的《和约背后的制衡——对“丁卯之役”及金鲜谈判的再探讨》,等。
清朝的封禁政策及朝鲜移民的犯越

清朝的封禁政策及朝鲜移民的犯越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也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
清朝对外国移民和封禁政策,也是有着丰富的历史资料可供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尤其是在朝鲜移民的问题上,清朝采取了一系列的封禁政策,以及对朝鲜移民犯越问题的处理,这些都是我们可以从历史中了解到的。
在清朝时期,朝鲜移民犯越问题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在清朝末期,由于清政府内部的腐败和无能,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朝鲜移民犯越问题更是愈演愈烈。
在这个时期,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封禁政策,试图控制朝鲜移民的数量和活动,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民族间的和谐。
清朝采取了严格的移民管理制度,对朝鲜移民实行了严格的把关制度,严格控制朝鲜人的移民数量和活动范围。
清朝通过设立移民局,加强对朝鲜移民的登记和监管,以控制移民数量和把关移民的合法性。
清朝还设立了专门的边防巡逻队,加强了对边界地区的监控,以防止朝鲜移民的非法越境和密集居住。
清朝加强了对朝鲜移民的言论和出版的管制,以遏制朝鲜移民犯越问题的蔓延。
清朝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朝鲜移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以减少对清朝政府的不满和反抗。
清朝还采取了一系列的严厉的法律制裁措施,以减少朝鲜移民的犯越行为。
清朝不仅在边境地区加强了对朝鲜移民的监控和打击,还在内地对朝鲜移民实施了更加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封禁政策并没有完全解决朝鲜移民犯越问题,相反,清朝的封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朝鲜移民的不满和反抗,使得犯越问题更加严重。
由于清朝对朝鲜移民实行了严格的把关制度和言论管制,朝鲜移民的生存环境和移民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和压迫,朝鲜移民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犯越问题更加频繁,严重影响了边境地区的治安和社会秩序。
清朝对朝鲜移民的严厉打击措施,导致了朝鲜移民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空间的进一步受到限制和压迫,反而加剧了朝鲜移民的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
清朝对朝鲜移民的封禁政策和朝鲜移民犯越问题的处理,是清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方面。
浅析后金军(清军)攻城方略

浅析后金军(清军)攻城方略作者:金英卓来源:《卷宗》2018年第26期摘要:清朝的开国史就是一部与明朝的战争史,在与明朝进行的大大小小几十场战争中,有攻城,有野战。
在攻城作战中,后金军(清军)逐渐从冷兵器作战过渡到热兵器作战进而创造出步骑炮协同作战的先进战术。
与此同时明朝却没有在战争中学到敌人的优点,固守成规,最终消亡。
本文通过对后金军(清军)攻城作战中战略战法的浅析,以期获得一些启示。
关键词:后金军(清军);攻城;战略战法1 冷兵器攻城努尔哈赤时代的后金军在攻城中仍使用冷兵器时代的战法,在后金与明朝的第一次攻城作战中,在攻打抚顺城之前后金军便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努尔哈赤提出了攻城与野战两种方法,并提前演练,并且在防止明军知晓方面也做得很好。
攻城时因势而定,以不损名,不劳兵而克敌者为三军之主帅,凡是攻城邑,“首拆城着即为首功等是为攻城战术”。
正因为进行了详细的战前侦查,努尔哈赤认为游击李永芳对后金军毫无防备,将大开马市,皇太极献计智取抚顺,先以50人以互市为名进城,待城门打开,皇太极率领5000人马即强攻,一举拿下抚顺城。
攻打清河城时在兵员强攻的同时以云梯、高台等机械辅助攻城,待明军炮火消耗殆尽,在城东北角叠尸体上城才攻入。
天命四年六月,后金攻开原城时,“布战车云梯进攻,欲先破东面寨门掩杀。
正夺门时,攻城者云梯未竖,遂逾城而入,城上四面兵皆溃。
”。
在此阶段,努尔哈赤通过计谋智取和后金骑兵的冲击力,而明军使用传统的火器往往难以抵挡。
2 火炮攻城宁远之战后努尔哈赤愤恨而死,出任后金军统帅的皇太极,面对与明军对抗中“野地浪战,南朝万万不能婴城死守,我国每每弗下”的不利局面,敏锐的察觉到敌我双方在火器技术上存在的差距。
于是毅然调整战术战法,改变了努尔哈赤时期以骑射为主,以刀枪剑戟等冷兵器“为行军之要器”的打法,实现了后金军事科技由冷兵器向热兵器过渡的良好发展。
皇太极以火炮作为热兵器发展的重心,设立专门的铸炮机构,依靠俘虏和归降的汉族技术工人在后金天聪五年首次成功铸成红衣大炮,并在随后的大凌河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什么古代的中原政权无法征服朝鲜?

为什么古代的中原政权无法征服朝鲜?
展开全文
朝鲜半岛位于中国东部的黄海,隔海面对中国的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是一个从中国东北延伸出来的棒状半岛。
在中国历史上,中原政权已经占领了整个半岛几次,大部分甚至完全占领了整个半岛,但长期以来,它一直无法维持对半岛的统治。
然而,朝鲜半岛的地方政权越来越猛,越来越勇敢,稳定了自己的国家政权,在东亚国家的森林中独树一帜。
是什么导致中国大陆政权无法一直占领朝鲜半岛?
首先,朝鲜半岛位于东北亚,中国大陆政权的海军力量一直难以实现海上远征,因此海军和陆军只能先沿着海岸线向东北移动,然后再向朝鲜半岛移动。
因此,这次行军比东北更远,大陆政权需要稳定
对东北的控制,然后才能渗透到朝鲜半岛。
事实上,仅前者就已经困扰了中原王朝的统治者。
无论是魏晋隋唐时期,当北方边境面临全面危机时,由狭窄的辽西走廊连接的东北地区总是首先被放弃。
因此,当对辽东半岛的控制只能维持在简单和持续的水平上时,对朝鲜的控制就更加难以维持。
在中国古代皇帝的领土概念中,山东和辽东都在九州领土之内,而朝鲜和匈奴在历史记录中具有相同的地位,这两个国家都被归类为《列传》,在中原王朝眼中都属于边疆荒原。
中原王朝通常没有征服朝鲜的直接意图,主要是惩罚朝鲜骚扰和入侵辽宁东部,或者因为朝鲜统治者封锁了南方部落和日本部落之间的支流通道。
因此,即使中原王朝赢得了朝鲜战场,结果通常是名义上的统治如汉四郡、唐代熊津州都护府、元征东行省,实际的统治仍然移交给朝鲜的土著权力集团。
因此,朝鲜的土地是鞭不可及的,不能进入中原皇帝的视线,所以它可以长期保持国家独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金(清)“不完全”征服朝鲜原因初探作者:唐烈来源:《学理论·下》2014年第09期摘要:“丁卯胡乱”和“丙子胡乱”是朝鲜史书当中对后金两次对朝鲜用兵的称谓。
而中国史书当中则把这两次战争称为“丁卯之役”和“丙子之役”。
从强烈的反差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两次战争对朝鲜的破坏程度之深。
在这两次残酷的战争之后,朝鲜却又有着比同一时期周边其他国家和地区幸运的地方,那就是朝鲜并没有被后金完全的占领,究竟为什么后金会在两次出兵朝鲜,逼迫朝鲜签订城下之盟,而又迅速回师而没有对朝鲜做进一步的“占领”呢?关键词:后金;皇太极;丁卯之役;丙子之役;朝鲜王朝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7-0116-03丁卯之役与丙子之役是后金(清)入关之前如何处理与朝鲜、蒙古和明朝之间错综复杂的周边关系当中两次重要的战争。
通过这两次战争,后金达到了“一石二鸟”的目的,不但剪除了朝鲜这个与之直接接壤的邻国的威胁,而且通过战争签订了与朝鲜的盟约,使得朝鲜与明朝建立的牢固的宗藩关系遭到严重的破坏,朝鲜不得不从“事明”变为“事明与事金(清)”并行的双轨制宗藩体制。
并且后金还巩固了朝鲜这个战略大后方,不仅朝鲜不会与明朝联合夹击自己而且朝鲜还可以提供对明朝与蒙古用兵时所需的粮草等战略物资。
可谓收获颇丰,但是依据以往后金对外用兵的经验,后金本可以在已经取得以上种种便利的基础上把朝鲜完全变成自己的“藩属国”,但是后金并没用强迫朝鲜走完全“事金(清)”的道路,这其中既有后金(清)统治者的谋略与始终坚持以入主中原为目标的理想的原因,也有各种无奈。
本文拟对此进行初步探讨,为日后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尽些微薄之力,敬请老师同学们指正。
关于两次战争的研究,国内学界直接的研究论文并不多。
大多集中在某些专著以及同一时期相关的硕博士论文当中。
笔者所接触到的研究成果中论文主要有:徐凯的《论“丁卯胡乱”与“丙子胡乱”——兼评皇太极两次用兵朝鲜的战略》,韩国学论文集,魏志江、潘清的《关于“丁卯胡乱”与清鲜初期交涉的几个问题》,王臻的《“丁卯之役”的交涉及战后金鲜的矛盾冲突探析》,王臻的《“丙子之役”及战后清鲜交涉的几个问题》,石少颖的《和约背后的制衡——对“丁卯之役”及金鲜谈判的再探讨》,等。
专著主要有王臻的《朝鲜前期与明建州女真关系研究》,汪高鑫、程仁桃的《东亚三国古代关系史》,杨军、王秋彬的《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论》,王臻的《后金(清)、晚明、朝鲜三角关系研究》等。
在这些研究成果当中笔者注意到,研究大多集中在后金的用兵战略以及后金(清)和朝鲜、明朝之间的关系方面。
而对于两次战争大多是作为这一时期的事件仅仅进行论述而已。
对于两次战争所产生的后果及后金(清)在两次战争之后对朝鲜的政策等所进行的专门研究并不多,这也是笔者写作此文的目的。
一、丁卯之役(一)起因公元6世纪末建州女真部在中国东北崛起,努尔哈赤经过一系列的战争统一了大部分女真部落,建立后金政权,与明朝对抗。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萨尔浒战役”之后不久,后金在不长的时间内迅速占领了整个辽东,大有将战火蔓延到山海关内之势。
但天启元年(1621年),明朝将领毛文龙率一百九十七名勇士取得“镇江大捷”,随后招抚辽民、训练士卒,建立起一支海外劲旅,收复金州、旅顺、宽甸、阳①、旋城②等大片土地,在后金统治区内“飞书遍投”([明]汪汝淳《毛大将军海上情形》)③,发动辽民反抗,严重威胁着后金的后方。
此时的明朝不仅要应付后金,还要应对农民起义军以及各种自然灾害来巩固本就已经很薄弱的统治,所以对后金也只能以牵制为主,一时间明与后金形成了谁都不敢轻举妄动的战略“均势”。
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努尔哈赤因宁远战败抑郁而终,其第八子皇太极继位。
为了打破明清双方的战略均势,树立新大汗的威严并巩固好朝鲜这个后金的“后方”。
皇太极在天聪元年(1627年)初,以铲除盘踞在鸭绿江口皮岛得到朝鲜支持的毛文龙为借口,发起攻击。
一方面可以解除这一“腹心之大患”,为南下进攻明朝本土做好准备。
另一方面还可以伺机进攻朝鲜,对明朝的藩属国朝鲜起到敲山震虎之作用。
(二)经过刚刚成为新大汗的皇太极一面派遣方金纳为首的九人代表团,前往宁远与当时的辽东巡抚袁崇焕议和。
作为假象以疑惑明朝方面。
另一面则派当时的镶蓝旗旗主阿敏、镶白旗旗主阿济格、镶红旗旗主岳托,贝勒济尔哈朗、杜度、硕托,总兵李永芳等人率大军攻打皮岛,以解除心腹之患。
对于后金方面的出兵人数,明朝廷有“闻奴兵十万掠鲜、十万居守。
”的说法。
([明]温体仁《大明熹宗实录》)后金铁骑乘冬季鸭绿江的冰坚,进攻皮岛。
毛文龙率部英勇反击,双方在冰面上展开激烈战斗。
互有杀伤,后金军强攻多日,始终不能前进一步。
后金军队转而进攻朝鲜义州和安州,大开杀戒,直捣首都汉阳。
在后金铁骑逼近朝鲜首都汉阳之时,朝鲜国中便十分震恐。
仁祖曾多次遣使求和,带领妃子等皇室成员逃往江华岛避难。
与此同时,皇太极担忧明朝和蒙古诸部会趁机袭击后金,在驻军平山后,遣使主动向朝鲜提出议和。
朝鲜仁祖派族弟原昌君李觉献马百匹、虎豹皮百张以及大量的丝绸和布匹等赴后金军中,以示谈判的诚意。
不久以后,后金派使者刘兴祚等到江华岛。
金朝双方于三月庚午在江华岛达成协定,协定的主要内容为:后金为兄国、朝鲜为弟国,双方订立兄弟国的盟约。
朝鲜停止使用明朝天启年号。
遣王子李觉赴后金为人质。
后金、朝鲜互不侵犯对方的领土。
交涉期间,阿敏贪图平壤城的财宝,有意占据朝鲜之地自立为王,因此故意不承认和约,纵军队在平壤掠夺数日。
李觉只好再次与阿敏在平壤城世盟。
在得知和议对后金有利以后,皇太极同意从朝鲜撤军,阻止了阿敏的不轨企图。
在侵略的第四个月,后金军队撤回沈阳,仅留三千人守义州。
九月,在朝鲜仁祖的再三请求下,后金从义州全部撤军,释放李觉及部分朝鲜俘虏,规定春秋输岁币、互市。
二、丙子之役(一)起因丁卯之役之后,后金和朝鲜的兄弟之盟关系并不和睦。
后金军刚刚退却,朝鲜马上向宗主国明朝“疏奏被兵情节”(续资治通鉴长编·崇祯长编卷之二),崇祯帝在答诏中对朝鲜被迫与后金媾和的行为表示谅解。
1629年,袁崇焕诱杀桀骜不驯的抗金名将毛文龙,成为明朝与朝鲜在抵抗后金行动当中的重要损失。
而在与后金的交往中,朝鲜多次表现出厌恶、不情愿的情绪。
边境开市,被朝鲜以边地残破、百姓乏食为由一再拖延,定期交纳的贡物,朝鲜也找一切机会削减其数额。
明朝将领孔有德自山东叛逃后金后,皇太极命令朝鲜助其以粮饷,朝鲜不但拒绝,甚至还曾帮助明朝“锄奸”。
1632年,皇太极派巴都礼、察哈喇等人前往朝鲜颁定贡额。
仁祖仅同意贡献贡额的十分之一,推托说金银、牛角不是朝鲜的特产,拒绝献出。
皇太极致书仁祖,责其减岁币额,并窃畜、匿逃人之罪,欲罢遣使,专互市。
朝鲜索性拒绝同后金在会宁城的互市。
此后朝鲜又多次拒绝互市,并加筑京畿、黄海、平安三道白马等十二城,以加强对后金的防备。
1635年,皇太极攻察哈尔,林丹汗之子额哲献传国玉玺投降。
皇太极准备称帝,遣使通报朝鲜。
朝鲜将后金使臣囚禁,宣布不承认1627年的城下之盟[1]。
1636年4月(丙子年,朝鲜仁祖十四年,后金崇德元年),皇太极正式称皇帝,改国号大清,族名满洲。
他事先将此事通报朝鲜。
朝鲜闻讯大哗,积累了近10年的憎恶、羞辱情绪一并迸发。
朝鲜臣僚纷纷痛切陈词,拒绝承认皇太极称帝。
在一片慷慨激昂的气氛下,仁祖拒不接见后金使团,不接受其来书。
后金使团愤然离开汉城,沿途百姓“观者塞路,顽童或掷瓦砾以辱之”。
该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正式举行称帝大典,朝鲜使臣罗德宪、李廓拒不下拜[1]。
皇太极对此事非常气愤,认为这是朝鲜国王有意构怨。
加之以前双方之间往来当中的种种不快,以及新的大清皇帝皇太极为巩固自身政治地位的需要,遂决定亲征朝鲜,以宣示自己作为一国之君的权威。
(二)经过1636年12月,皇太极以朝鲜违背盟约为借口,准备入侵朝鲜。
在正式出征之前先派济尔哈朗守沈阳,阿济格、阿巴泰守辽河入海口以遏明军(朝鲜王朝实录·仁祖实录·仁祖十四年),皇太极亲自率领清军十二万入侵朝鲜。
皇太极令多尔衮、豪格分统左翼满洲、蒙古兵,从宽甸入长山口;户部承政马夫大等率兵三百人突袭朝鲜王京汉阳城,多铎、岳托等人率数千兵马接应。
皇太极与代善则率主力兵马进攻朝鲜。
马夫大、多铎等率部击败了汉阳的守军,朝鲜仁祖再一次将王室成员转移至江华岛避难,自己则退守南汉山城。
随后清军主力渡鸭绿江,一路几乎未遇任何阻挡就乘临津江结冰之际渡江攻占汉阳,与之前各部汇合包围南汉山城。
1637年(崇德二年)正月,清兵先后击败全罗道、忠清道等地前来的援军。
朝鲜仁祖被迫向清军求和。
皇太极恐朝鲜再次反清,于是遣多尔衮突袭江华岛,俘虏朝鲜王妃、王子、宗室、群臣家属等大量人口并以此向威胁,要求朝鲜仁祖出城投降。
仁祖将亲明反清的主要人物弘文馆校理尹集、修撰吴达济及台谏官洪翼汉等人贡献给清军,随后出城,脱去王服,改穿青衣,在三田渡拜见皇太极,行三跪九叩之礼。
清朝双方达成了历史上成为“三田渡之盟”的议和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为:朝鲜成为清朝的藩属国,接受清朝的册封。
朝鲜国王仁祖向皇太极行大礼。
朝鲜断绝与原宗主国明朝的关系。
朝鲜仁祖以其长子李、次子李赴清朝作人质。
世子李长居沈阳,另外一质子则由凤林大君和麟坪大君轮流担任。
朝鲜应向清朝朝贡。
贡品包括每年黄金百两、白银千两以及众多的朝鲜土产品和绫罗绸缎等。
此外,清朝禁止朝鲜大量修建城堡等防御工事等。
在举行了一系列的仪式之后,朝鲜在三田渡地区立“大清皇帝功德碑”(即三田渡碑)。
皇太极旋即撤军归国。
三、结语通过对两次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两次战争的发生绝非偶然。
从十五世纪末的“壬辰倭乱”以后开始,在东北亚地区就在酝酿着对传统的以明朝为中心的封贡体制的变革。
原本日本想借助“壬辰倭乱”将自己的势力深入到东亚大陆上,但是由于国内形势和攻打朝鲜的失败,便退出了这种争斗。
而在“壬辰倭乱”之后,女真人逐渐崛起并建立后金政权,将漠南蒙古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对传统封贡体制给予沉重的打击。
面对这种局面,明朝一方面要维护国内已经有些混乱不堪的统治局面,另一方面则竭力的奉行与朝鲜交好的传统政策。
推行这种政策,不仅是出于维护传统封贡体系的需要,更是出于想要联合朝鲜一起遏制正在崛起的后金(清)的现实需要。
明朝这种联合朝鲜把后金(清)扼杀的想法后金(清)的统治者自然会知晓。
皇太极又是一个雄才大略,并且善于在不利的环境当中发展的英明君主。
面对明朝对自己的步步紧逼,朝鲜与明朝的进一步联合以及明朝利用漠南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的影响力离间自己在漠南蒙古诸部当中的影响。
更确切的说就是识破了明朝想联合漠南蒙古与朝鲜对自己进行三面夹击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