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鲜战争(1950~1953)1.原因(1)二战后美苏以北

合集下载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学案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学案

2013年高三历史选修三学案
第五单元冷战中的热战——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一、学习目标:
二、学习过程:
1、
(1)目的:消除日本对美国和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

实质:扩张美国在东亚的势力。

(2)不顾苏联的反对,单独占领日本;对一些曾经杀害了许多中国人民的日本战犯免予起诉;保留了日本天皇制度。

(3)不愿让同盟国各国像分区占领德国那样占领日本。

不是。

因为苏联在德国和奥地利的行动权力是在反攻德国及占领区的过程中自己夺取的。

(4)变化:由处置战败国日本变为要日本配合美国的霸权活动并承担军事义务。

影响:为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埋下了隐患。

(5)“防区”实际上是指遏制社会主义苏联和中国的战略包围线。

战争:侵略朝鲜和越南。

2、
(1)原因:越南是冷战的主要堡垒;认为越南落入共产党手中,整个东南亚会倒向共产主义,动摇资本主义世界利益。

南越政权是美国扶植起来的,有利于美国国家利益。

影响:耗费美国大量金钱,大量美国青年战死,美国在亚洲、世界的国际地位下降。

(2)出发点分别是冷战思维及国家利益至上的外交政策
认识:是美国为了维护资本主义世界在东南亚的统治,维护自己的霸权地位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不符合越南人民的利益也不符合美国人们的利益,这场战争给越南人民带来很大灾难。

战争的结果和发动战争的目的相反,严重削弱了美国的实力,动摇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朝鲜战争各阶段发生的原因

朝鲜战争各阶段发生的原因

朝鲜战争各阶段发生的原因摘要:北朝鲜为了统一朝鲜半岛,于 1950年6月25日,突然袭击南朝鲜军队开始了朝鲜战争。

北朝鲜军队趁美韩不备,全线出兵,一直南下,不断压缩美韩势力地图。

美国反应过来之后,组织联合国军从仁川登陆,很快就击溃北朝鲜军队,并跨过了三八线,持续北上,意图一举歼灭北朝鲜。

中国立于自身安全的着想开始了支援北朝鲜的抗美援朝。

经过五次大型战役,双方各有胜负,最后中国保卫了北朝鲜。

双方见战事僵持不下,无法取得新的利益。

就和谈停战了。

关键词:朝鲜战争中国军队联合国军北朝鲜在二战结束以后朝鲜半岛从日本占领下得以解放,但由于苏联和美国的关系分裂成两个国家北朝鲜和韩国。

但是朝鲜人民希望祖国统一民族团结。

北朝鲜的最高领导人金日成以解救南方的同胞为己任在1949年就提出通过军事手段推进革命,完成统一大业。

然而,此时斯大林在朝鲜半岛的目标是维持三八线现状,避免与美国发生直接的冲突,因此莫斯科严厉禁止金日成发动战争。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尚未取得最后胜利的时候,也表示无法援助北朝鲜的军事行动。

而金日成认为南朝鲜军队的战斗力不强,北方军队在技术装备(坦克、火炮、飞机)、纪律、官兵训练素质,以及士气等方面,均优越于南方军队。

如果进攻顺利,可以继续向南方挺进。

金日成向斯大林保证,美国不会参与这场战争。

理由是,这是一次果断的突袭,因为将会有20万南朝鲜共产党员进行起义,加上南方游击队对朝鲜人民军的支持,进攻将在三天之内取得胜利。

这样,即使美国有心干预,也没有时间进行军事准备和部署。

1950年初毛泽东访苏,迫使斯大林签订了新的中苏条约,其结果是苏联将要失去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

为了保持苏联在远东的战略目标,斯大林必须实现对整个朝鲜半岛的控制,以替代在中国东北丧失的战略地位。

恰在此时,美国总统杜鲁门和国务卿艾奇逊发表的关于南朝鲜不在美国防御范围的演说,又为斯大林实现对朝鲜政策的改变创造了条件。

于是,莫斯科决定积极支持北朝鲜发动突击战,迅速统一朝鲜半岛。

二战后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二战后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二战后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几种类型代表性战争1.冷战中的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2.世界长期热点:中东战争3.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局部战争:印巴战争和两伊战争4.高科技下的局部战争:海湾战争一、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国际大背景: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历史二战结束后,美苏以38度线作为对日受降分界线,形成南北两个占领区,朝鲜半岛形成朝韩两个对立的政权。

现实:美国进一步推行霸权政策,遏制共产主义,并直接参战,出兵朝鲜。

地理:朝鲜半岛在东亚的重要战略地位(美国环太平洋战略链条),美国企图控制朝鲜半岛,形成对苏中的战略包围圈。

朝鲜战争大事记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1950年7月,美国操纵安理会决定组成“联合国军”1950年9月15日,联合国军仁川登陆,扩大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1950年11月25日至51年6月10日,志愿军发动五次战役。

1951年7月,交战各方开始进行停战谈判,边谈边打1953年7月27日,签定“朝鲜停战协定”经过1、朝鲜内战爆发1950年6月25日拂晓2、美国干涉扩大原因朝鲜内战爆发危害美国在朝鲜半岛的利益,并认为是苏联发动全球性战争的第一阶段目的:既可维护和扩大美国在朝鲜半岛的利益,又可借机在全球推行自己的霸权政策加紧对社会主义阵营的保卫和封锁。

过程1、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公然宣布出兵朝鲜,武装干涉朝鲜内政,并命令第七舰队到台湾海峡,妄图阻止中国解放台湾省2、操纵联合国安理会决定组成“联合国军”干涉朝鲜战争,扩大为一场局部战争3、美军9月15日在仁川登陆,10月初越过三八线,中旬侵占平壤3、抗美援朝原因1、侵略战火烧到中国东北大门,并派空军轰炸我东北,杀我同胞,毁我财产,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安全2、发扬国际主义精神,援助社会主义国家,抵御外来侵略和干涉。

3、金日成请求中国出兵援助4、苏联的背后支持目的保家卫国(民主革命的延续)援助社会主义朝鲜抵抗外来侵略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夏领导彭德怀经过第一阶段:1950年10月至1951年6月。

高中历史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1课美苏争锋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1课美苏争锋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

第1课美苏争锋[学习目标]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历史背景(1)二战后期,雅尔塔体制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2)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

(3)美国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力图“领导世界”。

(4)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壮大,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思维点拨雅尔塔体制的含义是对1945~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

是美、苏、英三大国(主要是美、苏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达成有关结束战争、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一系列协议而确立的国际关系体制。

2.过程(1)序幕: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2)表现判断正误(1)社会制度与国家利益的冲突是导致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

( )答案√(2)“铁幕演说”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 )答案×解析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3)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 )答案×解析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问题思考1.下列漫画旨在说明什么问题?黄鼠狼给鸡拜年的结果答案反映了美国马歇尔计划打着援助西欧旗号行控制欧洲之实。

2.“今天希腊这个国家的生存,受到共产党恐怖活动的威胁……而美国必须给予援助。

”这里的“援助”指什么?答案援助指杜鲁门主义。

易错提醒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深化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①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

②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③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美苏争霸——两个大国之间的恩恩怨怨

美苏争霸——两个大国之间的恩恩怨怨

军事上
“北约”(1949年)
“华约”(1955年)
铁幕
1946年,英国前 首相丘吉尔访问美国, 在富尔敦发表演说, 称苏联进行扩张,“一 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 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后面,座落 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所有这 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 力范围之内……” 一般认为丘吉尔的《和平砥柱》 演说是“冷战”的第一枪。
3、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 终结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4、20世纪90年代至今—— 多极化趋势加强:一超多强的 特征: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 局面(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趋势不
可逆转,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 ,但又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 并存的局面)
经济上 “马歇尔计划”
军事上
“北约”(1949年)
“华约”(1955年)
知识细化
1、1947年美国提出的“欧洲复兴计划”为西欧14个国 家所接受。双方约定,美国提供的美元必须用来购买 美国的援欧物资,所有受援国应对美国在关税、贸易 限制和国内市场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从材料看,美 国这样规定的出发点是( ) (2016年全国1卷)35.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 A、恢复西欧经济 B、稳固资本主义 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 C、打开西欧市场 D、遏制共产主义 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 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 直接目的:援助西欧,实现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美国对欧政策( ) 根本目的: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 全球战略 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地理因素对朝鲜战争的影响

地理因素对朝鲜战争的影响

地理因素对朝鲜战争的影响摘要:朝鲜战争原是朝鲜半岛上的朝韩之间的民族内战,后美国、苏联、中国等分别支持朝韩双方的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并对之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从地理因素上分析朝鲜半岛地形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利弊。

关键字:朝鲜战争朝鲜地形中国人民志愿军地理一、朝鲜战争概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1945年前)朝鲜半岛被日本殖民统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原本是日本殖民地的朝鲜半岛被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划分为两个部分,由苏联、美国分别驻军,以解除朝鲜半岛上的日本军队武装与日本的政治经济殖民统治。

朝鲜南北双方在美苏的各自支持下于1948年8月成立大韩民国,1948年9月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1950年6月25日朝鲜人民军入侵韩国,朝鲜战争爆发。

朝鲜人民军起初一路胜利,将大韩民国国军压制到釜山一带,之后美军(联合国军)介入派兵在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面临被美韩军队拦腰斩断之势,被迫撤退。

并被美军一路压制到鸭绿江一带。

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严重威胁东北边疆的安宁,这使得成立才一年有余的新中国也被迫介入。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始抗美援朝。

10月25日,志愿军首战歼灭南韩六师。

经过反复的拉锯战以后,双方最终决定1953年7月27日以临时分界线(三八线)为界,中朝联军同美国主导下的联合国军签定停战协定,并由联合国指派永久中立国瑞士及瑞典驻军于共同警备区域,以监察两国在边境的军事行动。

1958年10月2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半岛。

二、朝鲜半岛地理情况概述1.朝鲜半岛整体地理情况朝鲜半岛从亚洲大陆向南延伸大约1,104公里,东西直线距离最宽处约360公里,最狭窄处只有170多公里,总面积222004平方公里。

朝鲜半岛东北与俄罗斯相连,西北部隔着鸭绿江、图们江与中国相接,西部与胶东半岛隔海相望,东南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

西、南、东分别为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环绕。

高考历史复习专项练习:朝鲜战争(2)含答案

高考历史复习专项练习:朝鲜战争(2)含答案

高考历史复习专项练习:朝鲜战争(2)含答案朝鲜战争课后练习(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6月25日,北朝鲜军队今天越过三八线。

几个小时之内,北朝鲜人迫使南朝鲜边防人员丢弃广阔的前线地带向后撤退。

共军向汉城进军时几乎没有遇到抵抗。

美国似乎对这一进攻感到惊讶,它将这次进攻归咎于苏联。

——克利夫顿·丹尼尔主编《20世纪大博览》材料二1950年6月24日,内战真的爆发了,当时,北朝鲜军队为了“解放”南朝鲜,突然越过了三八线。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1950年6月,拥有苏联装备的朝鲜军队入侵韩国,进展迅速。

拥有美式武器的韩国显然也曾计划进犯北方。

——(美)罗兹·墨菲《亚洲史》材料四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发生内战……李承晚集团自以为有美国的支持,就能轻而易举地占领北朝鲜。

但是,北朝鲜军民在劳动党和金日成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奋起反抗,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解放了汉城和南朝鲜40%以上的地区,李承晚集团处于瓦解之中。

——吴本祥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请完成:(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2)在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问题上,上述材料的观点有何不同?你能列举出造成这种不同的若干原因吗?(3)如果想进一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你会如何对待上述材料?作为一名高中学生,你还会通过哪些方法或途径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2.二战后,美国的霸权主义表现为良两种形式,在欧洲主要是“冷战”,在亚洲主要是“热战”。

(1)在亚洲它为什么采取“热战”方式?(2)形成什么结果及其原因。

(3)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3.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大批朝鲜、韩国民众因为战争而离散。

1985年朝韩双方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离散家属的互访。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朝鲜分裂根源于民族矛盾的激化②亲人的离散是两极世界下的悲剧③家属的重逢由于美苏冲突的结束④两极格局解体推动朝鲜半岛缓和A.①③④ B、② C、②③ D、②③④4.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鹤绿江,赴朝作战。

【新步步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1单元检测:第八单元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Word版含解析[ 高考]

【新步步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1单元检测:第八单元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Word版含解析[ 高考]

单元检测卷(八)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1947年3月,杜鲁门向国会提出咨文说:“在世界历史上的这一时刻,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必须在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中进行选择。

这种选择是正常的而不是自由的……”上述言论的背景是()A.美苏两国均想主导战后世界的重建B.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已经形成C.战后科技革命使物质财富极大增长D.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局面正式形成答案 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题干材料的理解能力。

题干材料中的“1947年3月,杜鲁门向国会提出的咨文”即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开始,美苏“冷战”的背景是美苏两国势均力敌想主导战后世界的重建。

2.“在(西欧)各国皆弱、唯美国独强之际,美国人天生的领袖意识……使他们不能袖手安坐,他们决计乘此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有所作为。

”“作为”的表现是()A.成立北美自由贸易区B.与苏联展开军备竞赛C.提出发展经济的马歇尔计划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马歇尔计划,意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与调用知识进行判断的能力。

解题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西欧)各国皆弱”,这一现象出现于二战结束后初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项符合题意。

3.美国在二战后的全球扩张中,高喊着美英有义务和责任“保卫‘自由世界’免受共产主义影响”;基辛格认为斯大林的“最高原则还是装上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苏联国家利益”。

上述观点表明()①美苏对抗中意识形态色彩浓厚②维护国家利益是美苏的根本目的③美苏为其对外扩张寻找合适借口④这种行为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③④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美苏都打着意识形态的旗号对外扩张,其实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

由此可以判断出①②③符合上述观点,美苏在全球的扩张不可能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故④不正确,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4.以下海报是荷兰政府于1949年刊印的,由此可知,荷兰政府()A.揭秘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荷兰的阴谋B.宣传马歇尔计划对荷兰经济的重要性C.成为美国的盟友,共同遏制苏联D.希望民众与政府齐心协力克服经济困难答案 B解析由图片中的文字“没有马歇尔计划”“你便没有面包可吃”“而你的孩子也会挨饿”,可知荷兰政府是在向人民宣传马歇尔计划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高科技下的现代战争——海湾战争 4.影响: (1)标志着高技术局部战争登上世界军事舞台,对 传统战争观念提出挑战。 (2)美国控制海湾地区的能力有所加强。 (3)伊拉克遭受严重破坏和长期制裁。 (4)阿拉伯世界发生严重分裂,中东地区形势更加 错综复杂。
1.中东问题的由来
(1)历史因素: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争端由来已久。 西亚的巴勒斯坦是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祖先都曾共同生 活的地区。古代希伯来人(即犹太人)曾于公元前1025年 在此建立国家,但不久被灭。后来,犹太人陆续迁离, 该地区长期为阿拉伯人的居住地。19世纪末,犹太复国 主义运动兴起。一战期间,英国为了与法、俄争夺中东 霸权,企图依靠犹太人控制巴勒斯坦地区,因而积极支 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战后,美国为了插手该地区,亦 支持犹太复国运动,这样,犹太人从世界各地陆续大量 迁往巴勒斯坦,原居住在这里的阿拉伯人则被大批赶出 家园,沦为难民,阿拉伯、犹太民族矛盾由此激化。
苏伊士运 河战争
1956年
“六日战争”
1967年6月
阿拉伯国家战败,引起新的领土纷争 英、法、以色列相继撤军,美苏两国走上前台
以色列占领大量新土地
十月战争
1973年10月
埃及、叙利亚收回部分失地,“石油武器”的运用产生了 深远影响
三、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 2.曲折的和平进程: (1)埃以和解:1978年埃以签署“戴维营协议”, 双方实现和解。1980年埃以建交。 (2)巴以关系: ①缓和:a.20世纪80年代,阿以各方基本接受 “以土地换和平”原则,中东和平进程正式启动。 b.1993年9月,巴以签署《关于在被占领土上巴勒斯 坦临时自治政府安排的原则宣言》。c.1998年10月, 巴以达成临时和平协议。
三、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 2.曲折的和平进程: (1)埃以和解:1978年埃以签署“戴维营协议”, 双方实现和解。1980年埃以建交。 (2)巴以关系: ②存在问题:a.耶路撒冷问题,巴以双方都想将 其作为首都。b.犹太定居点问题。
四、高科技下的现代战争——海湾战争 1.原因: (1)伊拉克和科威特在主权归属和边界纠纷方面的 矛盾由来已久。 (2)伊拉克对科威特提出勾销债务、“租借”科威 特岛屿的要求遭拒绝。 (3)中东地区原有力量失衡,伊拉克希望成为地区 性强国。 (4)导火线:1990年8月伊拉克侵占科威特。
一、朝鲜战争(1950~1953) 1.原因: (1)二战后美苏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 南北朝鲜分裂。 (2)美国企图借朝鲜半岛的冲突进行武装干涉, 以推行霸权政策。
一、朝鲜战争(1950~1953) 2.过程: (1)爆发: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 (2)扩大: ①1950年7月,美国操纵安理会组建“联合国 军”,干涉朝鲜战争。 ②1950年10月,中国应朝鲜请求,抗美援朝,保 家卫国。 (3)谈判:1951年7月~1953年7月,双方打打停 停,最后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战争结束。
二、越南战争(1961~1973年) 1.印度支那问题: (1)产生:二战后,法国发动对印度支那的侵略。 (2)解决:1954年签署《日内瓦协议》,以北纬17 度为界,越南南北分裂。 2.从“特种战争”到“局部战争”: (1)开始:肯尼迪在越南南方推行“特种战争”。 (2)扩大:1965年,扩大为整个越南的“局部战 争”,并扩大到老挝、柬埔寨境内。 (3)转折:1968年越南人民发动“新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势”。 (4)结束:1973年,美越签署和平协定,美国撤军。
二、越南战争(1961~1973年) 3.影响: (1)越南捍卫了民族独立,实现了国家统一。 (2)美国战败,损失巨大,对美国社会影响深远。 (3)美国被迫调整其政策,中美关系走向改善。 (4)美苏争霸中出现了苏攻美守态势。
三、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 1.中东战争:
战争
时间
战况
巴勒斯坦战争 1948年5月~1949 年
1.中东问题的由来
(2)地理因素:阿拉伯国家是指阿拉伯民族占大多数 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和中东地区,中东地区是欧洲 人以欧洲为中心而提出的一个地理概念,它包括埃及、 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约旦、科威特、巴勒斯坦和 以色列等18个国家和地区,面积740万平方公里,它衔 接亚、非、欧三大洲,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战略位 置十分重要。巴勒斯坦则位于中东的中心地带,西濒地 中海,南邻西奈半岛,扼亚、非、欧三洲要冲,是联结 东西部阿拉伯国家的纽带。长期以来,巴勒斯坦一直是 强邻和大国争夺的主要目标,在历史上也出现过部族的 迁徙和后来者征服先来者。
一、朝鲜战争(1950~1953) 3.影响: (3)对中国,捍卫了中国国家安全,支援了朝鲜人 民的正义事业,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4)对中美两国,两国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5)对日本,利用朝鲜战争,经济迅速复苏,军国 主义有所抬头。 (6)对苏联,巩固了苏联对北朝鲜的控制,有利于 苏联在远东地区与美国对抗。
一、朝鲜战争(1950~1953) 3.影响: (1)对朝鲜半岛,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韩国跟 随美国加入了资本主义阵营,朝鲜加入了社会主义阵 营。 (2)对美国,在朝鲜战争中,新中国同世界上最强 大的国家美国进行了三年的战争,打破了美军不可战 胜的神话。美国通过战争扼杀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企 图彻底失败。
四、高科技下的现代战争——海湾战争 2.过程: (1)1990年8月,美国实施“沙漠盾牌”计划。 (2)1991年1月17日,多国部队展开“沙漠风暴” 行动。 (3)1991年2月24日,多国部队发动代号为“沙漠 军刀”的地面攻势。 (4)1991年2月27日,伊拉克无条件接受安理会决 议,战争基本结束。 3.特点: (1)一场高科技战争。 (2)二战后参战国家最多的局部战争。
1.中东问题的由来
(3)“贝尔福宣言”: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后,英国 托管巴勒斯坦,1917年,英国外相贝尔福代表英国政 府致函犹太复国领袖,支持犹太人建国。此称为贝尔福 宣言,是犹太人复国获得承认的第一份国际文件。但随 着欧洲犹太人源源不断移入,以及犹太人定居点经济的 发展与繁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巴勒斯坦已成为中 东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犹太移民与阿拉伯伊斯兰教徒 的矛盾也开始浮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