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

合集下载

凯恩斯经济政策及其宏观经济干预理论

凯恩斯经济政策及其宏观经济干预理论

凯恩斯宏观经济干预经理论摘要:二战后,特别是2O世纪5O至6O年代期间,凯恩斯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新正统。

然而,这个新正统的凯恩斯经济学从2O世纪7O年代迄至今日,在西方经济学界不断演变,形成了“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三个派别。

一、什么是凯恩斯革命凯恩斯在1936年2月4日正式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均称《通论》)。

20世纪5O年代和6O年代的大部分时期内,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长期繁荣景象,被宣称进入了“凯恩斯时代”。

2O世纪7O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出现了“滞胀”局面,这对凯恩斯经济学提出了严重挑战。

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托宾所指出的,“7O年代滞胀之于凯恩斯经济学如同3O年代萧条之于古典派正统观念一样”。

凯恩斯曾深信不疑地宣告:遵循他的就业理论体系的运行,将会使得“充分就业经过3O年,就进入文明社会了”。

这个论断,真是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通论》之所以被视为具有“革命性”,其原因是在理论、方法和政策这三个方面,凯恩斯都提出了不同于西方传统经济学的观点和主张。

在理论上,凯恩斯否定“萨伊定律”(供给会自己创造需求),从而抛弃“储蓄会自动地转化为投资”这种传统观点。

他认为,“需求会自己创造自己的供给”(即所谓“凯恩斯定律”),供给是需求的函数,即产出量和就业量的总水平决定于总有效需求。

按照凯恩斯的说法,有效需求是商品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于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

所以,有效需求就是预期可以给资本家带来最大利润量的那种需求。

凯思斯断定,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不可能自行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从而否定了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关于“充分就业为常态”的信条。

他认为,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这就必然产生大规模失业、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在方法上,凯恩斯否定传统经济学假设市场持续出清,视货币为实物经济运行中的一层面纱,货币成为中性的,于是,就将商品、商品价格和货币、经济波动作为两个独立方面过程加以考察,形成经济分析过程中的“二分法”。

凯恩斯主义就是干预主义吗?

凯恩斯主义就是干预主义吗?

凯恩斯主义就是干预主义吗?凯恩斯是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他对自己的理论相当自信。

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人们往往注意前面三个主题词:就业、利息、货币,殊不知“通论”才是题眼。

在学术界,谁要敢给自己写的书起“通论”的名字,那不是一般人敢干的事,这体现了凯恩斯的自信。

但是,再自信也不能阻挡别人出于各种原因的误解。

凯恩斯主义:救命稻草还是祸乱之源?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开始之后,国际干预主义回潮,凯恩斯与马克思一起成为救命稻草,当然对马克思的关注是由于怀疑西方资本主义模式和主张社会公平。

大家在两位巨人的经典中苦苦搜寻,希望找到解决危机的灵丹妙药。

兴许马克思涉及意识形态多,且德语在逻辑上严谨复杂,因此,权宜之计是搬出凯恩斯救急。

于是,一下子到处都是凯恩斯主义者。

次贷危机的进一步深化,再到欧债危机爆发,另一种论调开始不绝于耳: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和深化是凯恩斯主义之过。

因为,他们认为,凯恩斯主义是政府举债干预经济的理论基础。

各国政府通过不断举债大肆干预经济和拯救债务,不但未能拯救经济,也未能平息危机,反而让主权债务危机变得越来越不可控制。

但是,不得不承认,多数人、多数时间是在误读凯恩斯。

凯恩斯主义既不是救命稻草,也不是祸乱之源。

正确认识凯恩斯主义一般性的描述是这样的,凯恩斯的经济政策就是财政刺激,就是政府通过提高财政赤字、加大投资来刺激经济,凯恩斯主义是国家干预主义,在经济危机、信用危机来临之后,通过凯恩斯主义的强大力量来推动经济从衰退走向下一轮复苏是行之有效的。

但是,庞大的凯恩斯学说真的如此简单吗?千万不要曲解误读凯恩斯,他从来没有作出如此简单直白的表述。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理论是什么呢?其一,他认为在经济危机的时候,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有用,这是他的核心论点之一。

为什么?因为危机来了,整个市场已经崩溃了,而货币主义是相对比较自由放任的一种经济政策体系,这个经济政策体系在市场机制失灵的情况下难以发挥作用。

凯恩斯主义体系

凯恩斯主义体系

凯恩斯主义体系凯恩斯主义体系是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

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应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稳定就业的目标。

本文将从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原理、核心观点以及对经济政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基于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分析和批判。

凯恩斯认为,市场经济存在着周期性的经济波动,这是由于私人投资和消费决策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

在经济低迷时期,私人投资和消费需求不足,从而导致经济衰退。

凯恩斯主义认为,国家应当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和降低利率来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以推动经济增长。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观点是需求决定经济活动。

凯恩斯认为,经济活动的核心是需求,而不是供给。

供给只是为满足需求而存在的手段。

在凯恩斯的理论体系中,需求由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三个部分组成。

凯恩斯主义认为,如果需求不足,市场经济无法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

因此,国家应当通过适当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调控需求,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政策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凯恩斯主义提出了财政政策的重要性。

凯恩斯认为,国家应当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来刺激需求,特别是在经济衰退时期。

这一观点为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次,凯恩斯主义强调了货币政策的作用。

凯恩斯认为,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投资和消费,可以调控经济活动。

这一观点为央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了指导。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对于解释和应对经济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在经济危机时期,凯恩斯主义主张通过适当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刺激需求,以推动经济增长。

这一观点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得到了实践和验证。

然而,凯恩斯主义也面临一些争议和批评。

一些学者认为,凯恩斯主义忽视了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过于依赖国家的干预。

还有人认为,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容易导致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的问题。

此外,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也面临着与新古典经济学等其他经济学派的竞争和争论。

浅谈凯恩斯理论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及对策

浅谈凯恩斯理论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及对策

班级:09国贸(3)班姓名:沈凤芹学号:2009220115摘要: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70年代初,西方经济学中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则由兴起到鼎盛,在较长时期内,其也对我国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有深刻影响。

近年来,我国经济出现内外失衡格局:内部失衡最突出的表现是储蓄、投资和消费关系的失衡,外部失衡则以双顺差为特征。

如何正确地借鉴凯恩斯理论来指导我国政府行为则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凯恩斯理论宏观经济政府调控一、关于凯恩斯理论的概述1、凯恩斯理论出现的时代背景。

自从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发表其著名的《国富论》以来,市场力量这只“看不见的手”把资本主义经济搅得沸沸扬扬,一度曾显得“光彩照人”。

西方经济学者把资本主义吹捧为一个“理想的社会”。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即爆发了历史上最严重、最持久、最广泛的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失业严重。

传统的古典经济理论已无法解释大萧条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其理论体系中所假设的某些重要前提已经行不通了。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就是在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西方世界遭遇严重的经济危机,人员大量失业的社会背景下,凯恩斯为了医治资本主义经济的病症,寻求摆脱危机的措施,潜心于经济理论的研究。

凯恩斯主义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

2、凯恩斯的基本理论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

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

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

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

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

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

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和总量分析方法,认为社会就业取决于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凯恩斯从有效需求不足出发,提出必须由政府出面来干预和调节经济,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金融政策来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达到防止大量失业和经济危机的目的。

凯恩斯主义名词解释

凯恩斯主义名词解释

凯恩斯主义名词解释凯恩斯主义(Keynesianism)是20世纪初期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所倡导的一种经济学思想。

其主张通过国家干预市场,调节宏观经济活动,达到稳定增长、保障充分就业和保证价格稳定的目标。

凯恩斯主义被视为现代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基础,并深刻影响了会议世纪的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

1.需求管理:凯恩斯主义主张需求管理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手段,领导应通过财政和货币的调整,调节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的总需求,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的稳定。

2.财政:凯恩斯主义主张领导应当通过公共支出,促进总需求增加,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同时通过税收来调节财政收支平衡,使公共财政保持稳健。

3.货币:凯恩斯主义认为,领导应该通过货币,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水平,促进企业投资和消费者消费,从而增加总需求,达到宏观经济的稳定。

4.效率工资理论:凯恩斯主义提出效率工资理论,主张通过提高薪资水平,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5.多重均衡理论:凯恩斯主义提出多重均衡理论,认为市场会出现多种可能的均衡状态,领导应该通过调整,促进市场向最优的均衡状态发展,从而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6.市场失灵理论: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会出现失灵和不完全竞争的现象,领导应该通过干预和调节,促进市场的有效运行,从而实现更好的市场效率和社会福利。

7.失业率理论:凯恩斯主义提出失业率理论,认为失业率是由总需求不足导致的,领导应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提高就业率,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总体而言,凯恩斯主义是一种以领导干预市场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学理论,认为通过领导的调控,可以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促进社会福利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种思想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的基础,对现代社会和经济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介绍凯恩斯主义

介绍凯恩斯主义

介绍凯恩斯主义1什么是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是指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的一种经济理论,他于1936年出版了《通论》,这本书彻底改变了经济学的面貌,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重视国家干预经济运作,他认为,市场机制存在着不完善和波动性,在经济危机时期,市场机制无法自我调节,必须通过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来调整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以达到保持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2凯恩斯主义理论凯恩斯主义有几个基本理论:2.1需求决定经济凯恩斯认为,经济的长期发展不是由生产力决定的,而是由总需求的规律决定的,因此,在经济运作中,必须通过调节总需求来决定经济增长的局面。

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三部分组成。

消费和投资是由市场决定的,政府支出则是由政府决定的,因此,政府必须通过控制支出水平来实现总需求的平衡。

2.2政府干预经济在凯恩斯看来,唯有政府干预才能使经济稳定,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必须积极干预,实现完全雇佣和保持经济稳定,具体包括控制货币发行量、公共工程建设、提高社会福利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等。

2.3消费不足论凯恩斯认为,消费不足是导致经济萎缩的主要原因,因此,政府应该引导投资,提高就业和收入水平,增加消费支出,以刺激经济增长。

2.4控制利率凯恩斯主张利率应当由政府控制,而不是由市场决定,他认为,利率高会减缓投资,对经济发展不利,利率低则可以刺激投资,促进经济发展。

政府在采取减税、增加支出等政策时,应该关注利率的变化,及时调整政策。

3应用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可以应用于宏观经济学研究,包括宏观经济的长期趋势、政策制定、经济周期和财政支出等。

在美国和欧洲,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得到广泛应用,对社会和国家稳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中国,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思想,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并被纳入国家经济政策中,中国政府也运用凯恩斯主义理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投资,扩大内需,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

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

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一、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的主要内容20世纪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空前的经济危机,使得传统的经济理论对此束手无策。

这时凯恩斯(Keynes)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顺时应势出版。

此书的出版,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也使得国家干预经济理论由配角变成了主角。

凯恩斯全面地论述了其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认为“萨伊定律”并不成立,供给不能自动创造需求,资本主义经济也不能自动地达到均衡。

因为,在边际消费倾向一般比较稳定的情况下,人们总是把所增加收入的大部分用于储蓄,而不是消费,这使得有效需求经常地表现为不足,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难以自动实现均衡。

所以,为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凯恩斯主张放弃经济自由主义,代之以国家干预的方针和政策。

国家干预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实现赤字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以公共投资的增量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

增加公共投资和公共消费指出,实现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这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有效方法。

由此而产生的财政赤字不仅无害,而且有助于把经济运行中的“漏出”或“呆滞”的财富重新用于生产和消费,从而可以实现供求关系的平衡,促进经济增长。

凯恩斯认为,政府通过扩大支出,包括公共消费和公共投资,可以改善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从而减少失业,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政府支出具有一种大于原始支出数额的连锁效应,一笔政府支出可以取得几倍于原始支出额的收入水平。

这种现象被称之为“乘数效应”。

“我们称K为投资乘数,这个乘数告诉我们,当总投资量增加时,所得之增量将K倍于投资增量”。

所以,K=1/(1-b)。

其中,b为边际消费倾向,b=Δc/ΔY,Δc为消费增量,ΔY为国民收入增量。

可见,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支出的乘数效应也越大。

也就是说,在乘数原理的作用下,政府每增加一笔支出ΔG,经济就相应增加了K倍于ΔG的国民收入。

即K·ΔG。

为了达到增加国民收入,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就一定会不断扩大政府支出规模。

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

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

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一、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的主要内容20世纪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空前的经济危机,使得传统的经济理论对此束手无策。

这时凯恩斯(Keynes)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顺时应势出版。

此书的出版,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也使得国家干预经济理论由配角变成了主角。

凯恩斯全面地论述了其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认为“萨伊定律”并不成立,供给不能自动创造需求,资本主义经济也不能自动地达到均衡。

因为,在边际消费倾向一般比较稳定的情况下,人们总是把所增加收入的大部分用于储蓄,而不是消费,这使得有效需求经常地表现为不足,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难以自动实现均衡。

所以,为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凯恩斯主张放弃经济自由主义,代之以国家干预的方针和政策。

国家干预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实现赤字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以公共投资的增量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

增加公共投资和公共消费指出,实现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这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有效方法。

由此而产生的财政赤字不仅无害,而且有助于把经济运行中的“漏出”或“呆滞”的财富重新用于生产和消费,从而可以实现供求关系的平衡,促进经济增长。

凯恩斯认为,政府通过扩大支出,包括公共消费和公共投资,可以改善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从而减少失业,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政府支出具有一种大于原始支出数额的连锁效应,一笔政府支出可以取得几倍于原始支出额的收入水平。

这种现象被称之为“乘数效应”。

“我们称K为投资乘数,这个乘数告诉我们,当总投资量增加时,所得之增量将K倍于投资增量”。

所以,K=1/(1-b)。

其中,b为边际消费倾向,b=Δc/ΔY,Δc为消费增量,ΔY为国民收入增量。

可见,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支出的乘数效应也越大。

也就是说,在乘数原理的作用下,政府每增加一笔支出ΔG,经济就相应增加了K倍于ΔG的国民收入。

即K·ΔG。

为了达到增加国民收入,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就一定会不断扩大政府支出规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
一、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的主要内容
20世纪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空前的经济危机,使得传统的经济理论对此束手无策。

这时凯恩斯(Keynes)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顺时应势出版。

此书的出版,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也使得国家干预经济理论由配角变成了主角。

凯恩斯全面地论述了其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认为“萨伊定律”并不成立,供给不能自动创造需求,资本主义经济也不能自动地达到均衡。

因为,在边际消费倾向一般比较稳定的情况下,人们总是把所增加收入的大部分用于储蓄,而不是消费,这使得有效需求经常地表现为不足,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难以自动实现均衡。

所以,为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凯恩斯主张放弃经济自由主义,代之以国家干预的方针和政策。

国家干预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实现赤字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以公共投资的增量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

增加公共投资和公共消费指出,实现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这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有效方法。

由此而产生的财政赤字不仅无害,而且有助于把经济运行中的“漏出”或“呆滞”的财富重新用于生产和消费,从而可以实现供求关系的平衡,促进经济增长。

凯恩斯认为,政府通过扩大支出,包括公共消费和公共投资,可以改善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从而减少失业,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政府支出具有一种大于原始支出数额的连锁效应,一笔政府支出可以取得几倍于原始支出额的收入水平。

这种现象被称之为“乘数效应”。

“我们称K为投资乘数,这个乘数告诉我们,当总投资量增加时,所得之增量将K倍于投资增量”。

所以,K=1/(1-b)。

其中,b为边际消费倾向,b=Δc/ΔY,Δc为消费增量,ΔY为国民收入增量。

可见,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支出的乘数效应也越大。

也就是说,在乘数原理的作用下,政府每增加一笔支出ΔG,经济就相应增加了K倍于ΔG的国民收入。

即K·ΔG。

为了达到增加国民收入,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就一定会不断扩大政府支出规模。

凯恩斯最后得出结论:资本主义市场中不存在一个能把私人利益转化为社会利益的看不见的手,资本主义危机和失业不可能消除,只有依靠看得见的手即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资本主义国家才能摆脱经济萧条和失业问题。

为此,凯恩斯主张政府通过收入分配政策刺激有效需求来达到充分就业。

为刺激社会投资需求的增加,他主张政府采取扩大公共工程等方面的开支,增加货币供应量,实行赤字预算来刺激国民经济活动,以增加国民收入,实现充分就业。

二.中国连续六次上调银行储备金率是否有效
中国1989前后的通货膨胀明显是由于产能不足引起的。

那时候钢材涨价,电视机电冰箱涨价,出现许多官倒。

随着产能增加,经济很快好转。

长虹就是因为带头降价销售,大规模扩产而占得先机。

1993年前后的通货膨胀则是由农产品涨价引起的。

这和人民币贬值有关。

中国科技产品进口增加,需要更多外汇,于是外币升值,本币贬值。

中国本来大量进口加拿大小麦,因为人民币贬值,中国买不起进口小麦及其他进口农产品了,于是农产品价格暴涨。

农产品价格暴涨引起各行各业价格暴涨,出现恶性循环。

这种
情况延续了两三年,以至于1995年国债贴补率超过12%,引发国债期货327事件。

农产品涨价也可以说是因为农业产能不足。

随着农业更多投入,产量提高,进口增加,通涨得以平息。

看来通货膨胀如同病人发烧――是抵抗病毒的主动反应。

随着病灶消除,发烧会自行消除。

只有在发烧大大减弱体力的时候,退烧才是必要的。

相应的对策也应该主要针对病灶。

本轮通货膨胀就是对产能过剩的反抗。

我们应该减少货币投放,降低产能或减少产能的增加,减少资源浪费,而不是把抑制物价放在首位。

抑制电力和汽油柴油价格的结果是资源的更多浪费,抑制肉价粮价的结果是农业投入更少。

从长远看是适得其反。

央行的意思显然是商业银行的现金太多了,可是,浦发民生兴业好多银行的营运现金流已经是负的了,怎么能说现金太多了呢?至于中小企业和地产商,你要说他们现金太多了,他们一定会很生气的。

半年前,当股市和楼市比现在高很多的时候,我经常听到周围的人和网友趾高气扬地说,市场上(可能还有他本人)的钱太多了,但最近这种言论也听得很少了。

相反,我现在经常听到和看到的,都是在说“大小非”减持的压力太大了,市场承接力不够,云云。

甚至于“大小非”们之所以急于套现,很多也是因为手头现金不足。

如果要说现金太多了(或者说流动性过剩)的话,全世界只有一个地方-----那就是中国人民银行及其下属的外汇管理局。

外管局有一万多亿美元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人民银行有十几万亿(来自准备金和央票的)人民币现金。

外管局天天为天天增长的相对于人民币天天贬值的外汇储备发愁,人民银行天天为天天增长的锁在保险柜里的人民币付出天天增长的利息。

这两部分现金每年需要付出的成本接近一万亿人民币-----并且随着准备金率的上升而加速上升。

而缺乏现金(流动性不足)的企业加紧从海外寻找流动性(热钱),进一步增加外汇储备,进一步增发基础货币,再进一步增加准备金。

如此螺旋式上升。

如果算上因流动性不足而造成的GDP的损失和股市楼市的下跌,那就远远不是一万亿的成本了。

这一切都是为什么呢?为了一个谁都说不清楚的,并不存在的,梦中的“流动性过剩”?我猜还是为了那该死的CPI 吧!因为,我们一般都同意,CPI上升到一定的数字就叫做“通货膨胀”,而芝加哥大学有一个叫“弗里德曼”的老头说,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是因为货币供应太多了造成的,只要减少货币供应就可以控制有效需求,就可以治理通胀,就可以让CPI下降。

请注意,“货币供应过多”和“银行的流动性过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计算货币供应量的公式中包括银行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这些都是银行的负债,只有当银行资产中有很多现金贷不出去的时候,才叫“流动性过剩”,目前银行显然不存在“流动性过剩”。

上回说到,美联储减少货币供应的时候,是在公开市场上卖掉短期债券收回现金,并不是规定商业银行用自己的现金资产购买这些美联储卖掉的债券。

美联储减少货币供应的结果,是整个银行系统的存款(负债)和贷款(资产)都缩水,而利率同时上升,所以能有效控制消费和投资需求。

当我们的央行提高准备金率或发行央票的时候,购买者是银行而不是银行的存户,是银行的资产中现金减少,但是对存户的负债一点没有减少,当然新增贷款会减少,货币乘数会下降,因此减缓货币供应量的增速。

当银行的贷款减少时,企业的营运和投资会受到影响,货运公司和养猪场的服务和产品供应可能会下
降,但居民的消费尤其是石油和食品的消费不会受到影响,因为中国人很少用信用卡买汽油和猪肉的。

不断提高准备金率的后果是总需求没有下降而总供给有所下降,结果是物价上升比GDP上升更快--------这与我们目前的实际情况是非常吻合的------这是通向滞胀的道路-----“滞胀”的本意就是“流动性不足”。

货币主义或货币学派在美国之所以盛行,一方面是因为美国的资本市场和经济体系很有效率,所以只要通过货币供应控制需求,供给方面可由市场自动调整,不需要政府太多介入;另一方面,也正因为美国的资本市场和经济体系“已经”很有效率,生产要素的供需也基本达到平衡,要大幅度提高供给往往要等待技术进步或管理创新,这是需要时间的。

而中国是一个正在高速发展中的国家,需求和供给的结构都在发生急剧的变化,新的生产能力快速形成,现有的生产能力还没有充分发挥,货币政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的重点都在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改变,在于提高经济效率增加有效供给,以满足快速增长的结构变化的有效需求。

美国的货币主义不能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中国需要自己的发展经济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