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教案)
第十二章 消费理论.

第二节 跨期选择理论
跨期选择的含义
消费者对不同时期消费采取的不同态度。
费雪模型——简单两时期模型
考虑现在和将来两期 为持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奠定基础
Hale Waihona Puke 模型假定 生命由两期构成:青年期和年老期 收入由两部分构成:财富收入和劳动收入。但假
定期初不拥有财富,期末不保留财富。
最优化目标(中心论点): 跨期预算约束
生命周期假说
永久性收入假说
第一节 凯恩斯消费理论
消费函数的提出应主要归功于凯恩斯。在30年代之 前,经济学家主要强调消费依赖于利率。凯恩斯通 过推理和和观察相结合的方法,提出消费主要依赖 于收入的假设。 凯恩斯消费理论中,消费取决于绝对收入水平。也 就是说,消费决策只考虑当期的收入水平而不考虑 其他因素。 这一理论也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 ( absolute income hypothesis)。
四、 凯恩斯平均消费假设之谜:
凯恩斯的平均消费理论在短期内与现实相符, 平均消费倾向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小的;但在长 时间序列中却不成立。有经济学家验证了,长期中 平均消费倾向其实是相当稳定的,不随收入变化而 变化的。为什么呢?
五、凯恩斯理论的局限性
只考虑当期收入影响 没有考虑家庭拥有的财富对当前消费的影响
所谓“消费理论”,就是把家庭作为消费者进行 研究,分析人们如何选择多少比例的收入用于当前 消费,多少比例的收入用于将来消费而储蓄的理论, 实际上就是关于储蓄率选择的理论。 它讨论的是经济中的个体决策行为,因此本身是一 个微观经济的问题。 但家庭对储蓄率的选择对宏观经济有重要的意义。
本章主要介绍以下消费理论: 凯恩斯消费理论 跨期选择理论
华工经济学原理PPT第8讲凯恩斯模型

• 长期消费函数 C=bYd
图形如下:
C
C=a+bYd
400
300
a
S=-a+(1-b)Yd
0
-a
400
Y1d00
短期消费与储蓄函数
C=bYd
S=(1-b)Yd
400
长期消费与储蓄函数
3
三.储蓄倾向与储蓄函数
1.储蓄倾向 • 平均储蓄倾向 APS=S/Y(S:储蓄) • 边际储蓄倾向 MPS=△S/△Y 2.储蓄函数 因为Y=C+S, C=a+bYd • S=-a+(1-b)Yd (短期) • S=(1-b)Yd (长期)
28.1 133.73 123.74 189.59
62.35 533.39 686.79 493.81 407.37
2003
6510.94 2416.92 194.15
78.46 473.19
60.97 170.31
124.7 236.44
26.51 122.19 120.11 174.89
58.37 438.24 637.72 455.32 410.34
• 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E=Y,也可以用I=S表示。因为这里 的计划支出等于计划消费加投资,即E=C+I 。而生产创造 的收入等于计划消费加储蓄,即Y=C+S,因此,就是: C+I=C+S,即 I=S
投资小于
S, I
S a (1 b)Y
储蓄,收 入减少
I
投资大于
储蓄,收 入增加
0
E
I I
Y*
Y
24
•乘数原理
一、乘数理论的起源 • 1929年 Lloyed George竞选诺言 • 财政部的观点:挤出效应 • 1929年5月 凯恩斯:《劳埃德.乔治能做到吗?》 • 1931年 R.F.Kahn提出概念 • 1936年 凯恩斯:《通论》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学生课件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学生课件
均衡产出的决定
分析消费如何决定
消费是总需求中最主要的部分 经济均衡的条件是计划投资计划储量
一`消费函数
公式:c=f(Yd)
c表示消费,Yd表示收入 假定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则这时边际消费倾向为常数
c=a+bYd
1·平均消费倾向
平均消费倾向指任一收入 水平上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
Ydபைடு நூலகம்1
储蓄被定义为收入 和消费之差,所以:
边际消费倾向与储存倾向之和恒等
于,1 MPS+ MPC=△C/△Yd+△S/△Yd=1
根据以上性质,消费函数和储存函 数中只要有一个确立另一个就随之 确立
Yd
边际储蓄倾向是指 每增加一单位可支 配收入所增加的储
蓄量即 MPS=△S/△Yd=1-b
消费曲函数线和储 存曲线为一直线时, 则:S= Yd-C=-a+(1-
b) Yd
三 消费函数和储蓄的关系
消费函数和储存函数互为补数,两 者之和总等于收入。C+S=Y
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存倾向之 和恒等于1。APS+APC= C/Yd+ S/
率。 公式: APC=C/Y
结合线性消费曲线方程 可得:APC=C/Yd=a/Yd+b
2.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每增加 一单位可支配收入所增加
的消费量,即: MPC=△C/△Yd=b
储蓄是收入中未被 消费的部分,储蓄 随收入增加而增加 的比率是递减的。 其公式: S=f(Yd)
平均储蓄倾向是指 任一收入水平上储 蓄在收入中所占比 率,其公式:APS=S/
西方经济学 第十章凯恩斯模型

• (三)储蓄-投资法求均衡国民收入 s=i s=y-c= -a+(1-β)y= i 得出的均衡收入公式与消费—投资法一样。
Eg4. 消费函数 c=1000+0.8y,i=600,用储蓄-投 资法求y。
• 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 • (一)均衡条件 • i+g=s+t
• (二)税收仅考虑定量税
习题
• 假设一个只有家庭和企业的二部门 经济中,消费c=100+0.8y, 投资i=150-6r,货币的实际供给量 m=150, 货币需求L=0.2y-4r。求 (1)IS和LM曲线 (2)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 时的利率和收入。
第三节 IS-LM模型
• 一、IS-LM模型的由来 •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是相互依存的: • 产品市场的总产出增加——需要使 用货币的交易量增加——意味着货 币需求增加——供给不变的情况下, 利率上升——投资受到影响。
• 二、产品市场的均衡:IS曲线 • (一)投资的决定 投资受利率决定,是利率的减函数 i=i(r) =e-dr(e是自主投资, d是利率对投资需求的影响系数)
• • • •
三、货币市场的均衡——LM曲线 (一)货币需求动机—L=L1+L2 1、交易动机 2、谨慎动机 L1=L(y)=ky • 3、投机动机:L2=L(r)=-hr
• • • • • • •
(二)货币供给——m 1、狭义货币供给与广义货币供给 (1)狭义:m1 (2)广义:m2 2、名义货币供给与实际货币供给 (1)名义:M (2)实际:m
2、现引入投资与利率的函数关系 i=i(r) =e-dr,
α+ e-dr
Y=
1-β
• (二)IS曲线的推导 • 该公式由I=S推导而出,并反映了 均衡的国民收入y与利率r是反向变 动的关系。
凯恩斯主义理论教案

凯恩斯主义理论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凯恩斯经济学的产生2.凯恩斯经济学的内容3.凯恩斯经济学的影响及评价能力目标1.通过了解凯恩斯经济学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主要的学术观点,培养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
3.运用书本现有的知识分析实际的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凯恩斯经济学的产生,学习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内容,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评价,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观点,帮助学生以科学的观点对待西方经济学。
二、教学方法讲授法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凯恩斯经济学的内容难点有效需求和就业理论四、教学过程导入语前面几位同学已经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了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相关内容,今天我们小组就给大家讲一下西方经济思潮方面影响加大的一个思潮。
从总的来说,当代西方经济思潮无非是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两者此消彼长,此起彼伏。
而我今天所要给大家讲的就是国家干预主义在当代经济中最集中的表现——凯恩斯主义经济在当代西方经济思潮的演变中,凯恩斯主义和新经济自由主义两大思潮交替成为经济思想中的主流,并反映和服务于现实的经济需要。
为什么这几种经济思潮能够在当时产生巨大影响,而我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凯恩斯经济学是如何在这样之中产生出来的。
讲课顺序1.凯恩斯经济学的产生:解婷婷2.凯恩斯经济学的内容(一):周坤3.凯恩斯经济学的内容(二):杨秀丽4.凯恩斯经济学的影响及评价:谢攀五、教学反思1.优点:PPT设计较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内容充实、全面,有内涵,主要讲解凯恩斯主义的特点、凯恩斯主义的影响、凯恩斯主义的评价、凯恩斯主义与传统经济学的比较,对凯恩斯主义进行了全面的概括,重点难点把握得当,2.不足:主讲人讲得不生动,没有和学生进行互动,只是单方面的讲述,而不是教学过程,一个交流过程,心态还是未放松,稍许紧张,口语转换不够流畅,教态幅度过大,板书太少3.改正方法:注意调节心态,平时多加锻炼口语转换,深入理解课本,注意教态,适度板书,控制讲课节奏。
消费理论-凯恩斯理论

边际消费倾向 (MPC)
0.89 0.85 0.75 0.64 0.59 0.53
平均消费倾向 (APC 1.01 1.00 0.99 0.97 0.94 0.92 0.89
6
2.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 2.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MPC) 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消费 (MPC):
2 1 0 -1
B
s=s(y)
y
s
图1-3 储蓄函数
s=-α+(1-β)y
0
B
y
图1-4线性储蓄函数
8
2.边际储蓄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 2.边际储蓄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
边际储蓄倾向(MPS): 边际储蓄倾向(MPS):指储蓄曲 (MPS):指储蓄曲 线上任一点的斜率, 线上任一点的斜率,它是该点 上的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 其公式是: 率,其公式是:
7
二.储蓄函数 1.储蓄函数 1.储蓄函数
s
凯恩斯认为: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消费增加 凯恩斯认为: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 的会越来越少,而储蓄增加会越来越多。 的会越来越少,
储蓄函数: 储蓄函数:是指反映储蓄函数随收入增加而以 递增的比率增加的关系的函数;用公式表示是: 递增的比率增加的关系的函数;用公式表示是: s=s(y) 如果储蓄和收入的关系是线性关系, 如果储蓄和收入的关系是线性关系,则储蓄函 数可以表示为 s=y-c=ys=y-c=y-(α+βy) α+(1=-α+(1-β)y
2
凯恩斯绝对收入理论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认为,在短期中,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认为,在短期中,收入与消费是相 关的,即消费取决于收入, 关的,即消费取决于收入,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也就是 消费倾向。同时,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将增加, 消费倾向。同时,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将增加,但消费 的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 的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 重是递减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重是递减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论凯恩斯消费理论

学年论文任务书学院 专业 班级 学生: 题目:论凯恩斯消费理论 课题的意义及培养目标: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作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具有其两重特性。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
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
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课题的主要任务(需附有技术指标分析):要求学生通过查阅相关的书籍、资料文献,了解凯恩斯消费理论的内容和其在宏观经济学领域的作用以及该理论在收入,消费,储蓄之间的关系中所产生的作用 .还要了解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所存在的缺陷. 学 生: 日期: 指导教师: 日期: 教研室主任: 日期:论凯恩斯消费理论指导教师:摘要:凯恩斯消费理论概述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是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一书中提出:总消费是总收入的函数。
这一思想用线性函数形式表示为:Yt b a Ct *+=式中C 表示总消费,Y Y 表示总收入,下标t t 表示时期;b a ,为参数。
参数b 称为边际消费倾向,其值介于0与1之间。
凯恩斯的这个消费函数仅仅以收入来解释消费,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
这一假说过于简单粗略,用于预测时误差较大。
关键词: 消费函数,储蓄函数On Keynes's Consumption TheoryABSTRACT : In his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is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 theory is Keynes's consumption theory outlines Keynes's (1936) a Book: the total consumption is a functionof thetotal income. Thisidea isexpressedbyalinearfunctionoftheform:Yt b a Ct *+=type C represents the total consumption,Y represents the total income, the subscript t said period; b a , parameters. The parameter b is called the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the value between 0and 1. The Keynes's consumption function only as income to explain consumer,is called the absolute income hypothesis. This hypothesis is too simple and rough, when used to predict error.KEYWORDS :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The savings function一 凯恩斯消费函数随着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
第十二章消费理论

第一节介绍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第二节考察费雪的跨期替代理论; 第三节分析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假说; 第四节分析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
第一节 凯恩斯消费理论
我们首先介绍凯恩斯的经典理论。消费函数是凯恩斯宏 观经济波动理论的中心.在凯恩斯的时代,可供分析的经济 数据显然役有现在这么充足,也缺乏处理大量数据的高效率 的计算机系统,因此凯恩斯主要是通过推理和偶尔的观察相 结合的方法,而不是统计分析的方法,提出他对消费函数的 假设的。但凯恩斯的这种消费理论在解释宏观经济的波动方 面却有很大的威力,因此在凯恩斯之后,消费函数更是成了 一般宏观经济分析的关键内容。当然,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也 有其内在的问题和缺陷,这种问题是在后面的研究和应用中 逐步暴露出来的。我们先分析凯恩斯消费函数的内涵和作用, 再讨论把这种消费函数运用到分析现实经济时会引出的疑问。
第十二章消费理论
所谓“消费理论”就是研究消费者或家庭,如何选择把多少比例的收 入用于当前的消费,多少比例为了将来消费而储蓄的理论,实际上就是关 于储蓄率选择的理论。因为它讨论的是经济中的个体决策行为,因此本身 是一个微观经济问题。 但家庭对储蓄率的选择对宏观经济有重要的意义.家庭消费决策在长 期分析中的意义:正如第三章的索洛模型表明,储蓄率是一个经济稳定状 态资本、产出和消费的关键决定因素,因此各个家庭对储蓄率的选择,最 终会对一个经济的资本、产出和增长等产生重要的影响。家庭消费选择对 宏现经济的短期分析也有重要意义:因为家庭对储蓄率的选择对一个经济 的总需求有重要影响。总需求是一个经济的生产和供给能够实现和循环的 另一个方面的保证,而消费是构成一个经济总需求的主要部分,一般来说 居民消费约占GDP的2/3左右。因此消费的波动会导致一个经济的总需求 的波动,从而引起经济繁荣或萧条的变化。第八章的IS—LM模型还表明 消费者消费信心的变化是经济波动的主要来源,而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 则是财政政策乘数的决定因素,因此居民消费对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及政 策调控的有效性,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前面曾经假设消费与可支配收入之间有线性函数关系 C=C(Y一T),这成我 们建立分析长期和短期经济的模型的基础.但这种假设是比较简单化的, 不 能完全反映消费者的消费规律及其影响.其实消费者行为理论已经成为 宏观经济学的一个专门研究领域,并已经有了许多比较成熟的理论.本章 要对消费函数作比较仔细的考察,对决定总消费的因素作更加透彻的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凯恩斯消费函数的形式,掌握刻画消费函数的变量------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思维
能力,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兴趣,
善于将所学的经济学原理应用到实践,解决现实经济问题。
教学重点:凯恩斯的消费函数
教学难点:刻画消费函数的变量-----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的变化规律课型及课时:新授,1课时。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数形结合
教学过程:
一、回顾:均衡产出的概念和经济社会均衡的条件
二、引入:由一段视频引发对“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的讨论,引
出宏观经济学的创造者-----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指出危机爆发的原
因为有效需求不足,而主要又是消费和投资不足,进而提出导致消费
不足的原因这个问题,指出消费函数在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中占十分
重要的地位。
三、新授:
1、消费的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居民个人(或家庭),为满足消费欲望,而用于购买消费品和劳务的所有支出。
2、影响消费的因素: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如可支配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利率水平、收入分配状况、消费者偏好、家庭财产状况、消费信贷状况、消费者年龄构成、制度、风俗习惯。
凯恩斯认为:有决定意义的影响因素是家户可支配收入。
3、凯恩斯的消费函数
广义上的消费函数是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诸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宏观经济学假定消费与收入水平存在着稳定函数关系。
凯恩斯认为,随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
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凯恩斯消费函数,用公式表示:c=c(y)。
4、刻画消费函数的变量:消费倾向
(1)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MPC):增加的消费与
Δc
MPC
Δy
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例,其公式为 当收入增量和消费增量都极小时,上述公式可写成:
MPC 是消费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
例:收入由100元增加到120元,消费由80元增加到94元。
MPC =c/ y = (94-80)/(120-100) =0.7
(2)平均消费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 ,APC ):任意收入水平上
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其公式为: APC 是消费曲线上的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
例:收入100元中80元用于消费,平均消费倾向APC = c/y = 0.8
(3)实例:某个家庭的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关系数据如下
利用这个家庭的数据,可以得出相应的MPC 和APC 。
对应的消费曲线如下图
dc MPC dy
=c APC y =C
dc A MPC dy A A =点的,表示为消费曲线在点的斜率,也就是消费曲线在点的切线的斜率c A APC y A =点的,表示为消费曲线点与原点的连接的线段的斜率
(引导学生观察上述表格和图形,得出MPC 和APC 的变化规律)
指出规律:
5、线性消费函数
如果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则边际消费倾向为一常数,消费函数为线性消费函数,其形式为:
(0<β<1)
α为自发消费,收入为0时通过举债活动或用过去的储蓄也必须有的消费 β为边际消费倾向,βy 为引致性消费,指的是收入引致的消费
函数的经济含义:消费等于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之和
观察 1)0<MPC<1; 2)MPC 递减; 3)APC>1、=1或<1; 4)APC 递减; 5)MPC<APC 。
B 点为收支平衡点,消费等
于收入,APC=1
在B 点左侧,消费支出高于
收入,APC>1
在B 点右侧,消费支出低于
收入,APC<1
y
c y αβ=+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规律)
1)线性消费函数曲线上每一点的斜率β(MPC )都是一样的,并且0<β<1
2)自主性消费显示为消费曲线在纵轴(消费轴)上的截距α
3) APC>MPC ( ) APC 由大于1递减且趋近于MPC
6、案例:中美边际消费倾向之比较(利用案例加深对边际消费倾向的理解)
中美边际消费倾向之比较据估算,美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现在约为0.68,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约为0.48。
也许这种估算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美国。
为什么中美边际消费倾向有这种差别呢? 一些人认为,这种差别在于中美两国的消费观念不同,美国人崇尚享受,今天敢花明天的钱,中国人有节俭的传统,一分钱要瓣成两半花。
但在经济学家看来,这并不是最重要的。
消费观念属于伦理道德范畴,由经济基础决定,不同的消费观来自不同的经济基础。
还要用经济与制度因素来解释中美边际消费倾向的这种差别。
美国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总体上是稳定的;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覆盖面广而且水平较高。
而我国正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问题:
(1)从这个案例当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0
C
y
α A B D
APC APC 1APC >=>c y y APC αβ==+
(2)如果要提高我国的边际消费倾向,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7、关于消费的基本心理定律:(回答课堂开始提出的问题)
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这是凯恩斯的第一基本心理定律,也就是边际消费倾向(MPC)递减定律。
(这意味着消费函数曲线不再是直线,而是一条向右上方上升但其斜率越来越小的曲线。
)边际消费倾向为什么递减?(引导学生思考)
原因:在短期中,人们在获得收入后,往往先维持其习惯的生活标准,然后再储蓄;而人们习惯的生活标准是不易改变的,因此,当收入变化后,消费变化不大,即在收入增加的过程中,收入增量中用于储蓄的份额会越来越大。
8、消费函数的实证检验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也被早期的实证研究证明与人们的消费行为基本符合。
在凯恩斯提出其消费函数后,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搜集数据进行研究,以检验凯恩斯函数的正确性。
例如:美国经济学家斯密西斯对美国1923-1940年家庭收入和消费的统计资料进行研究,发现收入高的家庭消费较多,从而证实了凯恩斯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的推断;同时,他们还发现,收入高的家庭储蓄也较多,这就证明了凯恩斯所提出的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的观点。
进一步分析表明高收入家庭消费在收入中所占比重低于低收入家庭,即高收入家庭的平均消费倾向低于低收入家庭,这说明家庭的平均消费倾向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不断下降的,从而印证了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9、消费函数之谜
但是,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兹通过研究1869-1941年间的消费资料,却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
第一,长期平均消费倾向是稳定的,而不是下降的。
例如,1869-1889年间和1884-1913年间的APC均为0.867,1904-1933年间的APC为0.879。
第二,长期边际消费倾向不是下降而是上升了。
根据美国1929-1941年的逐年资料,得出的消费函数是: C = 47.6 + 0.73Y,根据美国1948-1985年的每年资料,得出的消费函数是: C = 13.3 + 0.90Y,比较这两个时期的消费函数同样可以发现:边际消费倾向并不是递减,而是递增了。
另外,短期边际消费倾向是波动的,而不是稳定的。
以上结论与标准消费函数的不一致,以及理论与实际的矛盾,就是著名的“消费函数之谜”。
正是为了解开这一谜底,经济学家们又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消费函数理论。
(引出下次的课的研究内容: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
四、小结:这节课所学知识包括
1、凯恩斯消费函数主要内容
2、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的变化规律
3、凯恩斯消费函数的实证检验和消费之谜
五、作业:预习《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章节,并将这几个理论进行比较。
六、课后反思:
1、成功之举
“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的视频提出的问题使得学生对将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数形结合的探究方法使学生对主要结论的体会更加深刻;数学与经济学的完美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败笔”之处
时间上控制不是很理想,案例的讨论没有时间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