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中的精品】中国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合集下载

陕西省煤炭产业“十二五”规划及2025年展望

陕西省煤炭产业“十二五”规划及2025年展望

附件:陕西省煤炭产业“十二五”规划及2025年展望编制提纲一、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一)“十一五”取得的主要成就“十一五”以来,在中央、地方政府实施的政策措施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煤炭工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煤炭地质勘查。

主要包括煤炭地质机制改革;地质勘查资金利用,其利用中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地方地质勘查项目专项资金和企业资金;煤炭地质勘查成果。

2.煤炭生产。

主要包括煤炭生产能力及产量,煤矿整顿关闭和资源整合,煤炭生产结构调整。

3.煤炭建设。

主要包括煤矿建设规模及投产能力,煤炭采选业投资及完成情况,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进展。

4.大集团发展。

主要包括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煤炭产业与电力、钢铁、化工、交通等相关产业融合,煤炭企业跨区域和境外发展,煤炭企业上市及资金募集。

5.煤炭加工转化和综合利用。

主要包括选煤厂建设、入选能力、入选量,煤炭企业所属电厂、焦化厂及煤制燃料(煤制油、煤制气、煤制醇醚等)项目生产和建设,煤矸石、瓦斯(含煤层气)、矿井水等综合利用。

6.煤矿技术面貌。

主要包括采掘机械化程度,原煤全员效率,煤炭资源回收率,安全高效煤矿数量,千万吨级煤矿数量。

7.煤矿安全生产。

主要包括煤矿安全生产法规政策、监督管理体制完善;煤矿安全投入;煤矿安全生产取得的成效。

8.矿区生态环境治理。

主要包括环境保护法规政策的建立和完善,政府和企业对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的投入及进展,煤田灭火进展和成效,矿区环境治理的经验。

9.煤炭工业对外开放。

主要包括利用国外技术和资金开展煤矿建设、煤炭转化和煤层气等项目的国际合作;煤炭出口。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体制机制、产业布局、开发秩序、生产结构、科技水平、煤矿安全、生态环境、企业负担等方面,结合本省(区、市)实际,阐述当前煤炭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面临的形势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源结构调整、煤炭需求、安全发展要求、科学技术进步、生态环境保护、人力资源需求、煤炭运输通道建设等方面,结合本省(区、市)实际,分析煤炭工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期间中国煤炭科技的发展方向

十二五期间中国煤炭科技的发展方向

十二五”期间中国煤炭科技的发展方向杨 丽1,2(1.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 100013;2.煤炭资源高效开采与洁净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13)摘要:文章介绍了煤炭在世界和中国能源结构中的战略地位,分析了目前制约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中国煤炭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以‘国家能源科技 十二五”规划“为指南,提出今后几年在煤炭开采㊁煤层气开发㊁煤炭加工转化㊁煤矿数字化等领域的科技发展重点;指出提高煤炭资源采出率㊁煤层气利用率,提高煤机装备和生产环节自动化控制水平,促进煤炭资源低碳化利用,将是煤炭科技发展的奋斗目标㊂关键词:十二五;煤炭科技;发展;重点中图分类号:TD84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772(2013)01-0112-03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hina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uring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YANG Li 1,2(1.China Coal Research Institue ,Beijing 100013,China ;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High Efficient Mining and Clean Utilization of Coal Resources ,Beijing 100013,China )Abstract :Introduce the strategic position of coal in energy structure,analyse the restrictive factors of China coal industry development,meanwhile,introduce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of China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welve Five⁃Year"Plan,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emphases in coal mining,coal bed gas extraction,coal processing and conversion,digital coal mine construction.The goal of the plan is to improve recovery of coal resources,utilization rate of coal bed gas,automatic control level of facilities and production,promote low⁃carbon utilization of coal resources.Key words :the Twelve Five⁃Year;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development;emphases 收稿日期:2012-11-05 责任编辑:孙淑君 作者简介:杨 丽(1973 ),女,四川安岳人,硕士,高级工程师,现从事科研管理工作,‘国家能源科技 十二五”规划“(煤炭组)执笔人㊂ 引用格式:杨 丽. 十二五”期间中国煤炭科技的发展方向[J].洁净煤技术,2013,19(1):112-114,124.1 煤炭的战略地位1.1 煤炭在世界能源结构中的重要地位煤炭是最丰富的化石燃料㊂‘BP 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1“的数据表明,2010年世界化石能源探明储量构成中,煤炭占54.78%,远高于石油(24.12%)和天然气(21.10%)㊂近20多年来,受世界经济增长㊁人口增长及世界人均能源消费量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长,由于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广泛㊁储量丰富㊁价格低廉且稳定,决定了其在世界能源格局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2011年全球煤炭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30.3%[1]㊂据国际能源署(IEA)和美国能源信息局(EIA)等机构预测,即使到2030年,煤炭在世界一次能源需求中比例仍将维持在29%左右的高位,煤炭消费量也将达到84.12亿t 左右㊂1.2 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2011年中国原煤产量达到35.2亿t (折合19.56亿t油当量),占世界煤炭生产量的49.5%;煤炭消费量为18.39亿t油当量,占世界煤炭消费量的49.4%,占国内一次能源消费量的70%左右[1]㊂根据煤炭行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2015年煤炭需求量约为39亿t㊂据中国工程院预测,按现在能源需求计算,到2030年中国煤炭消费量将达到45亿t以上㊂1)煤炭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中国人均能源资源相对匮乏,煤炭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能源㊂煤炭的稳定供应在确保经济发展㊁居民生活质量㊁社会稳定等方面作用显著㊂作为基础能源及上游原材料,煤炭价格㊁产量㊁运输能力的变化对下游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㊂例如煤价,通过价格传导机制传导到电力㊁化工㊁化肥㊁钢铁㊁建材等下游行业,对企业正常生产㊁商品价格㊁居民生活质量等造成很大影响㊂此外,煤炭产业链由煤炭开采㊁调配运输㊁洗选加工㊁洁净转化(发电㊁煤化工)㊁资源(煤矸石㊁煤层气㊁矿井水㊁煤系伴生矿物)综合利用等环节构成,从产业链构成分析,既需要多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更需要大量的一线操作工人,不但可吸纳高等院校各种专业技术人才,还可以安置矿区大量社会富裕劳动力,在全国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局面下,有利于维系社会稳定㊂2)煤炭是区域经济发展领域中的重要支撑煤炭在中国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与各区域的煤炭储量㊁产业结构㊁经济发展水平㊁地理位置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㊂在晋陕蒙宁甘区,煤炭产业是核心支柱产业,是该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有力推手,全区GDP煤炭能源贡献率达到80.7%,为全国最高㊂在华东地区,煤炭资源短缺,但煤炭消费强度高,全区GDP煤炭能源贡献率为70.8%,居全国第二㊂在西南地区,煤炭生产也对地区经济起着推动作用,尤其是云贵大型煤炭基地担负着向西南㊁中南地区供应煤炭的重任,也是 西电东送”的南部主力㊂东北地区作为中国老工业基地,在全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国家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和不断推进,其工业重新步入发展快车道并带动其他产业协同发展,在经济总量显著增长的同时能源需求急剧增加,该地区煤炭供需缺口日益扩大㊂在新青区,区域煤炭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其中新疆为第14个国家大型煤炭基地,是未来中国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和调出区㊂该区单位GDP煤耗仅次于晋陕宁蒙甘区,随着煤炭开发力度的加大呈显著增加的趋势㊂2 中国煤炭工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中国煤炭工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建设,为发展能源工业㊁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㊂近10a,中国煤炭工业发展迅速㊁行业改革成效显著,但随着产业基础的壮大和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复杂的资源赋存条件㊁煤炭开采过程对环境的损害㊁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以及在煤炭利用过程中的高碳排放等因素愈来愈制约煤炭工业的发展㊂2.1 资源赋存条件复杂中国煤炭资源总量5.5万亿t,其中50%以上埋深在千米以下㊂经过长期大规模开发,中国东部地区浅部煤炭资源已开采殆尽,平均开采深度已超过500m㊂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深部开采技术有待进一步研究㊂中国西部煤炭资源丰富,储量超过总量的60%,但开采出的煤炭资源以及就地转化的产品涉及到长距离输送问题,如何保证安全和高效输送是亟待解决的难题[2]㊂2.2 环境损害严重不管是井工矿还是露天矿,煤炭的开采都将会给环境带来一定的损害㊂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因采煤而造成的地表塌陷总量已达40万hm2,而且以每年3.3万~4.7万hm2的速度增加㊂除一些大的企业,靠近大城市的开采区域对塌陷区进行了部分治理之外,其余基本上没有得到治理㊂我国今后煤炭开发重点的西部地区生态脆弱,如何处理好煤炭集中开发而减少环境损害是今后煤炭科技面临的另一个难题㊂2.3 安全形势严峻中国煤层赋存条件非常复杂,大部分煤层的开采普遍存在着生产效率低㊁安全状况差等问题㊂中国煤矿受瓦斯㊁水㊁火及动力灾害等威胁严重,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煤矿每年发生灾害的次数及因灾死亡人数虽在不断下降(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2005年的2.81下降到2010年的0.749,下降了71%)[3],但每年死亡人数仍然在千人以上(澳大利亚和英国的煤炭企业已经实现了 零死亡”)㊂2.4 高碳排放煤炭是高含碳的能源资源,煤炭消费中排放大量的CO2㊁SO2㊁NO x和烟尘等大气污染物,大量CO2的排放加速了温室效应,利用过程中高碳排放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煤炭的低碳排放利用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㊂以上4个方面严重制约着中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只有通过科技攻关,突破制约才能获得发展空间㊂煤炭资源安全㊁高效㊁清洁开发利用是煤炭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㊂3 中国煤炭科技面临的挑战十一五”期间,中国的煤炭科技在地质勘探㊁煤机装备㊁煤炭加工利用和煤层气开发利用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与国际上的主要采矿发达国家相比,在技术㊁装备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㊂从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高度分析,中国煤炭科技发展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㊂在煤炭资源勘探方面,勘查技术水平低,装备落后,煤炭勘探精度有待提高;在煤炭开采方面,大型矿井快速建井技术和复杂地质条件下煤炭高效开采技术还不成熟,大型露天煤矿设备㊁井工矿高性能自动化成套技术与装备主要依靠进口,煤炭综合机械化成套装备需进一步提高效率和可靠性等;在煤炭加工与利用方面,大型关键选煤设备与进口设备存在较大差距,煤炭转化技术和大型装备尚未实现国产化,量大面广的中小型燃煤锅炉普遍存在效率低㊁污染严重,燃煤发电整体技术水平不高,需进一步缩小与引进技术之间的差距;在煤层气资源化利用方面,复杂的煤层地质条件导致了煤层气开发难度大,制约了煤层气规模化利用,抽采量和利用率低;在矿井数字化㊁信息化方面,存在可靠性差㊁无矿用安全标志准用产品全过程管控系统,应急通信可靠性㊁及时性差等问题[3-6]㊂4 十二五”煤炭科技发展的重点实施可持续发展和应对环境污染㊁气候变化问题是未来煤炭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㊂经济㊁高效㊁清洁㊁安全的煤炭开发㊁转化和利用是未来煤炭科技发展的主要方向㊂‘国家能源科技 十二五”规划“提出要从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等方面出发,开展战略性科技攻关与科技成果推广应用㊂要注重资源开发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注重节能减排和低碳利用㊂ 十二五”期间,煤炭行业科技发展的重点主要在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开采㊁煤与煤层气协调开发㊁煤炭洁净加工与高效转化㊁煤矿数字化㊁信息化等方面㊂4.1 煤炭资源安全㊁高效开采煤炭资源综合勘探与地质保障技术是煤炭资源安全㊁高效㊁清洁开采的前提,需加强煤田地质研究㊁提高煤炭资源勘查技术手段和方法㊁开展基础地质和勘探技术研究等㊂高效集约化矿井建设是煤炭工业的发展方向,也是大幅度提高煤炭产量㊁效益与安全的有效途径,应重点研究大型矿井快速建井技术㊁建设大型矿井快速施工与工作面自动化示范工程㊁研究煤炭高效自动化采掘成套技术及装备㊁大型露天煤矿装备等㊂随着煤炭开采向深部延伸,复杂困难地质条件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复杂地质条件下煤炭高效开采技术㊁煤矿灾害综合防治技术等也需要攻克[7-8]㊂4.2 煤与煤层气协调开发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煤矿生产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同时也可以缓解中国能源紧缺问题㊂由于中国煤层气赋存条件复杂㊁抽采难度大,因此加快研究开发煤矿区煤层气高效抽采技术与装备㊁煤层气与煤炭一体化协调开发技术㊁低浓度煤层气有效利用技术与装备㊁建设煤层气直井㊁水平井开发和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工程,促进不同赋存条件的煤层气开发与煤炭开采的协调发展模式将是今后煤炭科技发展的重点[9-10]㊂4.3 煤炭洁净加工与高效转化实施煤炭清洁利用是改善环境㊁保障能源安全㊁积极应对国际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㊂以煤炭的先进加工与转化技术为基础实现能源多元化供给是适合国情的发展之路㊂重点研究低排放㊁高效煤炭加工与转化技术,包括先进的选煤㊁煤炭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㊁油煤共炼技术,大型煤制氢和煤制天然气技术,低阶煤提质改性技术㊁水煤浆技术以及高效煤粉工业锅炉岛技术体系及关键装备等可显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煤炭综合利用率,改善终端能源消费结构,达成国家节能减排目标[11-12]㊂4.4 煤矿数字化㊁信息化煤矿监控㊁通信与监视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下转第124页)6 结 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型全柱状采样器的推广使用,能科学的评价入厂煤的真实质量,解决企业因煤质差异产生的纠纷,对分层装车㊁糖包心㊁混装煤等不法行为有效的控制,还原煤炭的真实质量,在中国与贵州具有相同煤质特点的地区有很好的推广性㊂参考文献:[1]孙刚.商品煤采样与制样[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2]白骏仁,刘凤妓,姚星一,等.煤质分析[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0.[3]杨金和,陈文敏,段云龙.煤炭化验手册[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4.[4]GB 474 2008,煤样的制备方法[S].[5]GB 475 2008,商品煤样人工采取方法[S].[6]李向利,张国良.煤炭采样制样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7]段云龙.煤炭试验方法标准及其说明[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8]段云龙,韩立亭.GB /T 19494煤炭机械化采样实施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9]方文沐,杜惠敏,李天荣.燃料分析技术问答[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10]朱海,王海涛.煤质特性对燃煤电厂炉型选择的影响[J].洁净煤技术,2012,18(6):49-52.[11]杨兴伟,陈宝华,张宝青,等.煤样破碎㊁缩分和干燥问题分析[J].洁净煤技术,2012,18(4):35-38.[12]李英华.煤质分析应用技术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13]曹长武.电力用煤采制化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14]GB /T 19494.3 2004,煤炭机械化采样第3部分:精密度测定和偏倚试验[S].[15]毛光剑,孙刚.煤炭机械化采样随机误差分析[J].洁净煤技术,2012,16(3): 44-47.(上接第114页)保障,在应急避险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㊂高可靠性全矿井综合监控与监视关键技术㊁煤矿物联网技术和煤矿一体化通信技术与系统,能实现矿区物物相连,信息相通,具有应急联动和灾害预警等功能㊂此外,面对国际国内新的能源形势,需要深入研究煤炭经济政策和改革措施,主要包括全国煤炭物流方向战略选择和大型储备基地布局㊁全国煤炭资源梯阶开发与利用㊁煤矿安全培训关键技术等㊂5 结 语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煤炭占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将逐渐降低,但消费总量还会逐年增加,煤炭仍然是中国最主要的㊁可靠的一次能源㊂煤炭生产布局的转移和供需格局的转化给煤炭科技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㊂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开采㊁煤与煤层气协调开发㊁煤炭清洁转化㊁多元化利用㊁煤矿数字化㊁信息化等将是 十二五”期间乃至今后十年煤炭科技发展的重点㊂围绕国家能源科技 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结合煤炭行业特点,积极攻克相关领域难题,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㊁煤层气利用率,提高煤机装备和生产环节自动化控制水平,促进煤炭资源低碳化利用,将是煤炭科技发展的奋斗目标㊂参考文献:[1]BP 公司.BP 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2[M].2012.[2]申宝宏,雷毅.我国煤炭科技发展现状及趋势[J].煤矿开采,2011,16(3):4-7.[3]杨丽.中国煤炭科技发展现状及展望[J].洁净煤技术,2012,18(3):1-3,32.[4]申宝宏,雷毅,郭玉辉.中国煤炭科学技术新进展[J].煤炭学报,2011,36(11):1779-1783.[5]‘国家能源科技 十二五”规划(2011 2015)“煤炭组.用科技解决资源环境约束[N].中国煤炭报,2012-05-11(2).[6]张翔.安全高效开采是个系统工程[N].中国煤炭报,2012-05-14(2).[7]王金华.中国煤矿现代化开采技术装备现状及其展望[J].煤炭科学技术,2011,39(1):1-5.[8]刘志强,洪伯潜.改革开放30年煤矿井筒建设技术及装备发展[J].建井技术,2011,32(1/2):4-7.[9]申宝宏,杨丽.煤矿区低碳发展途径探讨[J].中国能源,2010(2):5-7,37.[10]申宝宏,雷毅,刘见中.中国煤矿灾害防治战略研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1.[11]陈贵锋. 十二五”期间我国洁净煤技术发展值得关注的方向[J].中国能源,2011,33(8):5-7.[12]赵嘉博,刘小军.洁净煤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露天采矿技术,2011(1):66-69.。

(完整版)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完整版)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煤炭利用过程的节能减排潜力研究绪论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已成为人们共同面临的挑战.煤炭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些气体的排放,会加重雾霾天气的形成并影响全球气候变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2012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66。

6%,说明我国是一个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国家,并且据有关部门预测,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仍将继续存在[1]。

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煤炭产量逐年增加,从1978到2012年,煤炭的生产总量从44127.31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53863。

72万吨标准煤,煤炭工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煤炭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煤炭在开采过程中,会产生矿井水等工业废水,矿井水排出会破坏周围的生活环境和污染河流;煤炭开采后,如果不及时填充采空区,会造成地表沉陷,损害矿区的地表植被,加剧水土流失;煤炭在生产和燃烧过程中,也会产生瓦斯和其他有害气体、煤矸石、煤灰等工业固体废物。

煤矸石含碳量低,平均每采10吨煤,就会产生1。

5吨的煤矸石,长期堆积会引起自燃。

另外,煤炭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细小颗粒物,加速雾霾天气的出现次数,直接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的身体健康。

早在2012年底我国政府发布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提出重点解决PM2.5污染问题,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新增排放量,并提出与2010年相比,到2015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PM2.5浓度下降6%的目标。

2013年9月《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正式发布,更是明确了通过5年改善全国空气质量、较大幅度减少重污染天气的目标。

这些充分显示了当前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开始变得严重,尤其是2013年入冬以来,雾霾天气越来越频繁,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当前,煤炭燃烧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占我国能源总碳排放的80%以上,二氧化硫排放占我国二氧化硫总排放量的90%以上,氮氧化物约为50%,对环境尤其是大气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2]。

王显政在2012年全国煤炭工作会上发表讲话

王显政在2012年全国煤炭工作会上发表讲话

王显政在2012年全国煤炭工作会上发表讲话各位代表,同志们:国家能源局组织召开的全国煤炭工作会议,是贯彻国家能源战略方针,推动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任务落实的一次重要的会议。

昨天上午,铁男局长的重要讲话和吴吟副局长的工作报告,在对我国能源工业和煤炭工业的改革发展做了认真回顾的基础上,总结了“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国能源和煤炭行业发展的成绩,并部署了2012年的工作,讲话有高度、有深度,有回顾、有展望,听了以后深受启发。

认真领会讲话精神,贯彻落实重点工作,对于把握我国煤炭行业发展形势,推进行业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借此机会,对国家能源局多年来对煤炭工业协会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下面,我代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谈几点意见。

一、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地位很难改变(一)煤炭在全球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增加。

30年来,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不断发展的进程中,煤炭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仍持续增加。

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原油消费比重由1990年的38.83%下降到2010年的33.56%,天然气由21.82%略有增加到23.81%,煤炭由27.38%提高到29.63%,核能由5.59%下降到5.22%,水电由6.03%略有增加到6.46%,可再生能源由0.35%增加到1.32%,增加了近4倍。

在世界能源生产结构中,原油生产比重由1990年的38.65%下降到2010年的38.22%,天然气由21.82%略有增加到23.72%,煤炭由27.63%提高到30.72%,核能由5.52%下降到5.16%,水电由5.96%略有增加到6.39%,可再生能源由0.34%增加到1.31%,也增加了近4倍。

在已探明的世界化石能源储量中,煤炭占54.65%,远高于油气。

预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随着石油资源的分布不平衡和洁净煤技术发展,储量丰富的煤炭仍将是人类生产生活中的无法替代的重要能源品种之一。

(二)煤炭作为我国主要能源的地位难以改变。

新通道建设将打破我国煤炭运输的瓶颈局面

新通道建设将打破我国煤炭运输的瓶颈局面

新通道建设将打破我国煤炭运输的瓶颈局面范晓红【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火电机组的不断上马.煤炭需求激增,对“三西”煤炭外运量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重工业用电的增加,全国各地煤炭消耗继续攀升,各大电厂存煤频频告急,“三西”煤炭外运紧张局面不断加剧,导致原本薄弱的铁路煤运通道成为了制约能源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而由此带来的影响是煤炭进口数量不断激增,去年进口煤炭数量达到1.74亿吨,同时,“三西”煤炭外运铁路通道的不畅,不仅给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也给其他运输方式带来了巨大压力,导致公路严重拥堵、水运严重压港、煤炭价格高涨、物流成本激增.【期刊名称】《统计与管理》【年(卷),期】2012(000)001【总页数】2页(P87-88)【作者】范晓红【作者单位】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第七分公司【正文语种】中文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火电机组的不断上马,煤炭需求激增,对“三西”煤炭外运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重工业用电的增加,全国各地煤炭消耗继续攀升,各大电厂存煤频频告急,“三西”煤炭外运紧张局面不断加剧,导致原本薄弱的铁路煤运通道成为了制约能源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而由此带来的影响是煤炭进口数量不断激增,去年进口煤炭数量达到1.74亿吨,同时,“三西”煤炭外运铁路通道的不畅,不仅给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也给其他运输方式带来了巨大压力,导致公路严重拥堵、水运严重压港、煤炭价格高涨、物流成本激增。

近几年,主要煤运通道都在超负荷运转,包括:秦皇岛港、曹妃甸煤一期起步工程、国投京唐港、黄骅港等主力发煤港口,还有大秦铁路、朔黄铁路全部都在超能力运转,虽不断扩能改造,提高运输能力,但仍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用煤需求。

由于2005-2010年批复的铁路项目,都还处于在建阶段,预期完成也是在2013年初至2015年期间,加上铁路投资放缓,高速铁路建设受到一定影响,西煤东运通道在2015年之前依然比较紧张。

最新十二五矿井水利用发展规划

最新十二五矿井水利用发展规划

十二五矿井水利用发展规划“十二五”矿井水利用发展规划一、我国矿井水排放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矿井水排放现状我国能源资源的特点是富煤缺油少气,煤炭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占国内一次能源资源总量94%。

2010年产煤32.4亿吨,占世界煤炭总产量的45%,占我国一次能源生产量78%,占消费总量的70.2%。

煤炭工业的持续发展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

目前,国家十分重视新能源开发、低碳经济的发展,煤炭占总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将逐步降低,为确保我国能源供求,预计20-30年内煤炭生产总量还要增加。

“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我国煤炭产量将增加到37.5亿吨,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煤炭是赋存在地下沉积岩类的矿产资源,含煤层、含水层、隔水层共生在一起,为确保煤矿井下生产安全,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必然要排放大量的矿井涌水。

2010年全国煤矿年排放矿井水约61亿m3。

矿井涌水量大小与矿山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地质构造、煤层形成年代、开采深度、开采方法等因素有关。

气候湿润,地下水资源丰富的东南部地区,矿井水排放量就大,有的煤矿,吨煤排水量高达80 m3/t以上;气候干燥、少雨、蒸发量大的中西部、北部地区,矿井水排放量就小,如山西大同吨煤排水量平均只有0.24m3/t。

(详见附表1)(二)矿井水的资源情况和特点我国煤炭资源一般埋葬较深,以地下井工开采为主,煤炭在开采过程中,必然要排放大量的地下涌水,即矿井水。

矿井水的主要来源:一是地下水,主要来自奥陶系和寒武系灰岩水、砂岩裂痕水、第四季冲积层水、老窑水等,各煤矿煤层所处的地质构造不同,排水量大小差别很大;二是煤矿生产废水,采矿过程中,地面要输入生产用水用于液压支柱、机电设备、挖煤过程中防尘降尘洒水等产生的极少量的废水;三是地表裂痕渗入的地表水。

1、煤矿矿井水水质特点。

煤矿矿井水主要来源于地下水,一般占到矿井排水量95%左右,矿井水的水质与当地地下水水质基本相同,煤矿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地下水在流经采煤工作面时会携带大量的煤粉、岩粉等悬浮物杂质,使矿井水颜色多呈灰黑色,有的煤矿煤层与碳酸盐矿物、硫酸盐、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共生在一起,地下水与岩石发生氧化作用,使矿井水呈高矿化度或酸性。

《关于加快推进大型现代化选煤厂建设的指导意见[5篇模版]》

《关于加快推进大型现代化选煤厂建设的指导意见[5篇模版]》

《关于加快推进大型现代化选煤厂建设的指导意见[5篇模版]》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关于加快推进大型现代化选煤厂建设的指导意见为了进一步推动大型现代化选煤厂建设,加快选煤强国建设步伐,促进煤炭工业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推进大型现代化选煤厂建设对转变煤炭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一)建设大型现代化选煤厂,是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有效措施。

“十一五”期间,我国大型现代化选煤厂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原煤入洗能力大幅提高,全国选煤厂由202x年的1000多座增加到202x年的1800多座,增长80%;原煤入洗能力由202x年的8.4亿吨增加到202x年的17.8亿吨,增长111.9%。

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建成入洗能力1000万吨/年及以上的特大型选煤厂41处、炼焦煤选煤厂1000多座。

选煤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大幅提高,三产品全重介质选煤技术和装备、大型复合干法选煤、大型智能化快速隔膜压滤机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装备得到广泛应用,选煤厂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

选煤基础工作不断加强,煤炭洗选加工标准化体系不断完善,大型选煤厂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实现了选煤工艺流程的全过程标准化管理。

选煤厂设计和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大型选煤厂普遍采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针对不同煤质、规模和选煤工艺进行个性化设计,年入洗能力千万吨级选煤厂建设速度提高到12个月以内。

但我国煤炭洗选加工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原煤入选率仍然偏低,大量原煤销售、运输和直接燃烧利用。

我国既有技术装备世界一流的大型现代化选煤厂,也有许多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的选煤厂;选煤设备国产化水平低,大型装备可靠性较差、使用寿命短、自动化程度和故障自诊断技术水平较低,部分关键部件依赖进口,高灰煤、高硫煤、低阶煤特别是褐煤分选提质加工技术和装备不能满足需要。

科学发展助推煤炭强国——解读《煤炭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三)

科学发展助推煤炭强国——解读《煤炭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三)
二 五 ” 期 要 发 生 根 本 性 转 变 . 这 种 转 变 就 是 由 时 而
煤 炭 企 业 一 定要 警 醒 . 分 认 识 煤 炭 市 场 所 充
面临 的需求 增长放 缓及 产能快 速增 长的 形势 . 从 大 局 出发 . 强 自律 意 识 . 低 未 来 几 年 煤 炭 产 加 调 量 增 长 目标 . 学 组 织 生 产 . 照 市 场 需 求 适 当 科 按
政 策 . 取 “ 逼 机 采 倒
制 ” 对 煤 炭 供 应 总
量瓤 - 0 m<一V 独 加 以控 制 . 煤 ●cz一 mv 家 点 实现
炭 产 量 稳 步 增 长
同 时 . 家要 进 国

开 采 . 可 避 免 地 造 成 了地 表 塌 陷 、 资 源 破 坏 、 不 水
其是在 开发较 早 的老矿 区 . 境 破坏 更为严 重 , 环 恢 复 治 理 投 入 不 足 . 将 来 的 发 展 埋 下 了隐 患 。 给
同样 . 果 仍 然按 照 传 统 的 开 采 方 式 , 纷 涌 如 纷 向 西 部 进 行 资 源 开发 将 会 给 西部 本 就 脆 弱 的 生 态 环 境 造 成 更 大 的 威 胁 在 当 前 高 度 关 注 环 境 保 护 问 题 的 社 会 背 景
瓦斯 直 接 外排 污 染 环 境 .矸 石 堆 存 占 用 大 量 土地
甚 至 可 能 造 成 自燃 . 重 破 坏 了矿 区 生 态 环 境 。 严 尤
步 严 格 新 建 煤 矿
审批 制 度 . 高 煤 矿 提
生产 准 入 门槛 加 大 监 管 力 度 . 格 限 制 严
煤 炭 企 业 超 能 力 生
可 能 不 会 主 动 调 低 煤 炭 产 能 目标 . 降 低 煤 炭 产 量 国 家 还 要 从 宏 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能源局发布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家能源局发布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1)一、规划基础和背景 (5)(一)发展基础 (5)1、资源保障程度提高。

(5)2、生产技术水平大幅提升。

(6)3、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6)4、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快速发展。

(6)5、淘汰落后产能成效显著。

(6)6、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

(7)7、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7)8、资源综合利用取得新进展。

(7)9、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7)10、职工生产生活条件改善。

(8)(二)突出问题 (8)1、资源支撑难以为继。

(8)2、生产与消费布局矛盾加剧。

(8)3、整体生产力水平较低。

(9)4、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9)5、煤炭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大。

(9)6、行业管理不到位。

(9)(三)发展形势 (9)二、指导方针和目标 (10)(一)指导思想 (10)(二)基本原则 (11)(三)发展目标 (11)1、煤炭生产 (11)2、煤矿建设 (11)3、企业发展 (12)4、技术进步 (12)5、安全生产 (12)6、综合利用 (12)7、生态环境保护 (12)8、资源节约 (13)9、职工生活 (13)三、生产开发布局 (13)(一)总体布局 (13)(二)勘查布局 (13)(三)建设布局 (14)(四)生产布局 (14)(五)调运平衡 (15)1、铁路运输及重点地区调出 (15)2、水运和北方港口运输 (15)四、重点任务 (16)(一)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 (16)1、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

(16)2、稳步推进矿业权整合。

(16)3、培育大型企业集团。

(17)(二)有序建设大型煤炭基地,保障煤炭稳定供应 (17)(三)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提升小煤矿办矿水平 (18)1、稳步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

(18)2、加快推进大中型煤矿技术改造。

(18)3、大力提升小煤矿办矿水平。

(18)(四)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加强职业健康监护 (19)1、加强重大灾害防治。

(19)2、实施重大安全工程。

(19)3、加强职业危害防治。

(19)(五)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促进资源高效清洁利用 (20)1、大力发展煤炭洗选加工。

(20)2、稳步推进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建设。

(20)(六)推进瓦斯抽采利用,促进煤层气产业化发展 (20)1、推进煤矿瓦斯抽采利用。

(21)2、大力发展煤层气产业。

(21)(七)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矿区生态环境 (21)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2)2、加强矿区生态环境保护。

(22)(八)加强科技创新,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22)1、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22)2、开展技术攻关。

(23)3、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23)4、推进煤矿重大装备国产化。

(23)(九)发展现代煤炭物流,建立煤炭应急储备体系 (23)1、发展现代煤炭物流。

(24)2、建设煤炭应急储备。

(24)(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 (24)1、加强境外煤炭资源开发利用。

(24)2、展对外工程承包和技术服务。

(25)3、拓展煤炭国际贸易。

(25)五、环境影响评价 (25)(一)煤炭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25)(二)预防和减轻环境影响的对策 (26)1、制定规划,减少污染源点。

(26)2、优化设计,减轻环境影响程度。

(26)3、加强治理,改善矿区生态环境。

(26)4、突出重点,发展循环经济。

(27)5、建立机制,促进矿区可持续发展。

(27)(三)环境治理的预期效果 (27)1、全国环境治理预期效果。

(27)2、地区环境治理预期效果。

(28)六、保障措施 (28)(一)加强煤炭行业管理 (28)(二)深化煤炭行业改革 (28)(三)规范煤炭开发秩序 (29)(四)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29)(五)增强煤矿安全保障能力 (30)(六)加快煤炭运输通道建设 (30)(七)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矿区生态环境保护 (31)(八)积极推进和谐矿区建设 (31)(九)支持企业走出去 (31)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22日讯(记者段丹峰)国家能源局今日发布了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生产能力41亿吨/年,形成10个亿吨级、10个5000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煤炭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

同时要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大型企业集团;有序建设大型煤炭基地,保障煤炭稳定供应;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提升小煤矿办矿水平。

以下为规划全文:前言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在一次能源结构中占70%左右。

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煤炭作为主体能源的地位不会改变。

煤炭工业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础产业。

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在总结分析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面临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煤炭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指导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规划基础和背景(一)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煤炭工业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煤炭产业政策》等政策措施,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整体水平显著提高。

1、资源保障程度提高。

中央、地方和企业加大地质勘查投入,煤炭资源储量增加,保障程度增强。

截至2010年底,全国煤炭保有查明资源储量13412亿吨,比2005年增加约3000亿吨,其中西部地区占全国增量的90%以上,为煤炭开发战略西移奠定了基础。

2、生产技术水平大幅提升。

生产煤矿技术改造和大中型煤矿建设加快,形成一批现代化煤矿。

2010年,全国煤炭产量32.4亿吨,比2005年增加8.9亿吨;装备现代化、管理信息化、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煤矿661处,产量18.8亿吨,占全国的58%;建成安全高效煤矿359处,产量10.2亿吨;千万吨级煤矿40处,产量5.6亿吨;采煤机械化程度65%左右。

原煤入选能力17.5亿吨/年,入选原煤16.5亿吨。

3、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统筹大型煤炭基地开发建设,加强矿区总体规划管理,规范煤炭资源开发秩序,一批大型矿区已成为综合能源基地的主体。

2010年,14个大型煤炭基地产量28亿吨,占全国的87%;10个基地煤炭产量超过亿吨,其中神东5.6亿吨,晋北和蒙东超过3亿吨,云贵、晋东和河南超过2亿吨。

4、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快速发展。

相继组建了一批区域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形成了煤电、煤化等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

山西、河南等省兼并重组中小煤矿取得重大进展。

2010年,千万吨级以上企业47家,产量占全国63%。

其中,亿吨级特大型企业5家,产量占25%,比2005年增加4家、产量比重提高19个百分点;5000万吨级大型企业10家,产量占19%,比2005年增加7家、产量比重提高11个百分点。

5、淘汰落后产能成效显著。

按照“整合为主、新建为辅”的方针,加快推进整顿关闭和资源整合,小煤矿数量和产量大幅度减少。

全国累计关闭小煤矿9616处,淘汰落后产能5.4亿吨。

2010年,年产能30万吨以下小煤矿减少到1万处以内,产量比重由2005年的45%下降到22%。

6、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

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经济政策逐步完善,安全管理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2010年,煤矿事故死亡2433人,比2005年下降59%,百万吨死亡率由2.81下降到0.749。

其中,煤矿瓦斯事故死亡623人,比2005年下降71%。

7、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建成了一批国家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煤炭地质综合勘查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特厚冲积层建井技术国际领先,年产600万吨综采成套技术装备实现国产化,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技术取得突破,煤制油、煤制烯烃等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建成投产。

8、资源综合利用取得新进展。

11家煤炭企业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矿区循环经济典型模式。

2010年,全国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量90亿立方米,利用量35亿立方米;洗矸、煤泥和中煤综合利用发电装机容量2600万千瓦,利用低热值资源1.3亿吨,相当于回收4200万吨标准煤,少占压土地300公顷;矿井水利用率59%;土地复垦率40%。

9、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煤炭产运需衔接制度改革取得进展,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大型煤炭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并不断壮大,多元投融资机制基本形成,投融资能力明显增强。

到2010年底,在境内外上市企业35家,直接融资1690亿元。

煤炭企业投资境外煤矿迈出实质性步伐。

2010年净进口煤炭1.46亿吨。

10、职工生产生活条件改善。

井下作业环境明显改善,部分企业井下工作制度由“三八制”改为“四六制”。

2010年,规模以上煤矿企业职工年均收入4.2万元,比2005年增加1.9万元;矿区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成效明显,采煤沉陷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取得较大进展,职工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二)突出问题煤炭工业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发展过程中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1、资源支撑难以为继。

我国煤炭人均可采储量少,仅为世界的三分之二;开发规模大,储采比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资源回采率低,部分大矿采肥丢瘦、小矿乱采滥挖,资源破坏浪费严重;消费量大,约占世界的48%。

资源开发和利用方式难以支撑经济社会长远发展。

2、生产与消费布局矛盾加剧。

东部煤炭资源日渐枯竭,产量萎缩;中部受资源与环境约束的矛盾加剧,煤炭净调入省增加;资源开发加速向生态环境脆弱的西部转移,不得不过早动用战略后备资源。

北煤南运、西煤东调的压力增大,煤炭生产和运输成本上升。

3、整体生产力水平较低。

采煤技术装备自动化、信息化、可靠性程度低,采煤机械化程度与先进产煤国家仍有较大差距。

装备水平差、管理能力弱、职工素质低、作业环境差的小煤矿数量仍占全国的80%。

生产效率远低于先进产煤国家水平。

4、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煤矿地质条件复杂,瓦斯含量高,水害严重,开采难度大,开采深度超过1000米的矿井39对。

占三分之一产能的煤矿亟需生产安全技术改造,占三分之一产能的煤矿需要逐步淘汰。

重特大事故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煤矿安全生产问题突出。

5、煤炭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大。

煤炭开采引发的水资源破坏、瓦斯排放、煤矸石堆存、地表沉陷等,对矿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恢复治理滞后。

煤炭利用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应对气候变化压力大。

6、行业管理不到位。

行业管理职能分散、交叉重叠,行政效率低。

资源开发秩序乱,大型整装煤田被不合理分割,不少企业炒卖矿业权,部分地区片面强调以转化项目为条件配置资源,一些大型煤炭企业资源接续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