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复习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复习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上册复习教案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考点一:分子动理论1. 基本内容: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2. 分子运动:(1)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热运动(热---- 温度高---- 分子运动越剧烈)3. 扩散:(1)定义:由于分子运动,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2)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存在间隙B、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固体、液体、气体之间都可发生扩散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4. 分子间的作用力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考点二:内能1. 定义: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间互相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说明: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1)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大(2)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质量越大,物体内能越大(3)材料:在物体的温度、质量、状态相同时,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 4 )状态: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状态不同,内能可能不同3.改变内能的方式 (1)做功( 2 )热传递区别:A 做功是内能与其他形式能的相互转化,能的形式改变,热传递是内能的转移,能的形式不变。
B 从状态,做功者应处于运动状态,而热传递无论是传递着或被传递着,整体处于静止状态考点三:热值P 八、、八、、I I I1. 定义: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Q 与燃料的质量m 的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2. 单位:J/kg 或J/m 33.公式:q=Q/m 或q=Q/v4.计算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Q=qm 或Q=qv说明:A物理意义:酒精的热值 3.0 X 10 7j/kgB 热值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其状态、质量、体积、燃烧情况均无关考点四:比热容1.定义:质量为m的某种物质从外界吸收热量Q,温度升高厶t,则Q/m △ t即是这种物质的比热容C=Q/m △ t2.单位:J/(kg. C )3.物理意义:由课本第15 页比热容表引出:如:水的比热容:4.2 X 10 3J/(kg. C)其物理意义是什么?4.应用:计算物体吸收(放出)的热量--------- 热传递过程中Q 吸=cm (t ——t o) Q 放=cm (t o——t)说明:A、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与物质的质量、形状、温度以及吸热或放热多少无关,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期1-6章复习提纲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内能》复习提纲一、分子动理论及其应用:1、物质是由组成的。
分子若看成球型,其直径以m来度量。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
①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的现象。
②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有。
B分子在。
③固、液、气都可扩散,扩散速度与有关。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扩散越。
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和。
①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的起主要作用。
②固体很难被拉断,钢笔写字,胶水粘东西都是因为分子之间起主要作用。
③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镜块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作用范围,镜子不能因分子间作用力而结合在一起。
所以分子作用力为。
二、内能: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和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既然物体内部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那么内能是无条件的存在着。
无论是高温的铁水,还是寒冷的冰块。
3、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①: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
②: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物体的内能越大。
③:在温度、质量和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
④: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能不同。
4、内能与机械能关,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
5、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
6、内能的改变:1、内能改变的外部表现:物体温度升高(降低)——物体内能增大(减小)。
2、改变内能的方式:和。
A、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①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
B、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①热传递是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现象。
②热传递的条件是有,热传递的是内能(热量),而不是。
③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热,温度,内能;物体放热,温度,内能。
④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的单位是。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教科版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教科版【篇一】电现象一、电荷: 物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二、两种电荷:( 1)正电荷: 绸子摩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2)负电荷: 毛皮摩察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 3)自然界中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 4)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注: 两个物体靠近时有吸引现象: ①可能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②可能一个物体带正电,另一个物体带负电;三、电量: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量,电量的单位是库能。
“Q”四、中和: 放在一起的等量正、负异种电荷数完全抵消的现象,对外不显电性叫做中和。
五、①摩擦起电: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②摩擦起电的实质是: 电子的转移,③失去电子而带正电( 缺少电子,正电荷占优势);得到电子而带负电( 有多余的电子,负电荷占优势)④检验一个物体是否带电的一种电器叫验电器,它的原理: 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
六、电场: 像磁体一样,带电体周围也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物质,叫电场。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来实现的。
七、电流:①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 其实: 正电荷移动;负电荷移动;正、负电荷分别向相反方向移动都可以形成电流)②电流方向的规定: 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③电源的外部: 正极出发,流回负极④金属导体中的电流方向: 与自由电子移动的方向相反⑤电路中要得到持续电流的条件: ( 1)电路中有电源;( 2)电路必须闭合。
电与磁一、奥斯特的发现1、给导线通电,能使导线附近的小磁针发生偏转,表明通电直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2、揭示了电与磁的关系,电可以产生磁。
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1、通电螺线管产生的磁场与条形磁铁产生的磁场相似。
2、通电螺线管的磁极可以用右手螺线定则来判定: 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弯曲方向与螺线管中电流方向一致,那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螺线管的北极。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汇总

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力1.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有接触力和不接触力两种。
1.2 重力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地球表面及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1.3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常见的弹力有压力、拉力、摩擦力等。
1.4 二力平衡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1.5 摩擦力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摩擦力有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1.6 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压强用来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第二章运动和力2.1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2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2.3 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4 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物体受平衡力作用,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物体的运动状态要发生改变。
2.5 加速运动和减速运动物体速度越来越快,物体做加速运动。
物体速度越来越慢,物体做减速运动。
第三章质量和密度3.1 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3.2 密度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密度相同,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密度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3.3 密度的计算公式密度 = 质量 ÷ 体积3.4 质量、体积、密度的关系质量 = 密度 × 体积体积 = 质量 ÷ 密度第四章浮力4.1 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竖直向上托的力叫浮力。
4.2 浮力的产生浮力是由于物体下表面受到向上压力和上表面受到的向下压力差产生的。
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教科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教科版
很抱歉,我无法提供现行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的全部知识点,但是我可以列举一些常见的知识点供参考:
1. 运动的描述:位移、速度、加速度
2. 力和运动:力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摩擦力、重力
3. 运动的规律: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斜抛运动
4. 牛顿运动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动力学定律)、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5. 弹力和胡克定律:弹性形变、弹力的性质、胡克定律的实验验证
6. 压力和压强:压力的概念、压力的计算、压强的概念、压强的计算
7. 浮力和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概念、浮力的性质、浮力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验证
8.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特点、声音的传播速度
9. 光的传播:光的传播直线性、光的传播速度、光的反射定律、镜子和光的反射
10. 光的折射:光的折射定律、光的折射和折射率、透镜和光的折射
11. 电路中的电流:电流的概念、电流的测量、电阻和电阻率
12. 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概念、电容的计算、平行板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过程
以上仅是九年级物理上册的一部分知识点,具体内容还需参考教材。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上册复习提纲1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1)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间存有间隙;(2)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同时存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作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1)内能的大小与所有分子运动的平均速度和分子间距离相关,表现为物体内能的大小与温度和物体体积相关。
(2)内能改变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3、比热容:1kg的某种物质,温度上升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用符号c表示。
(1)比热容是表示“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相等”的这个物质的特性。
比热容的大小反映了物质改变的难易水准。
(2)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和物体的质量、体积、温度等因素无关,只和物体的种类和状态相关。
(3)比热容的单位:焦/(千克·摄氏度),符号: J/(kg·℃)。
(4)利用水的比热容大,可用水做冷却剂和取暖剂调节气候等。
4、热量计算公式。
(1)吸热公式:Q吸=cm(t-t0)其中c表示这种物质的比热容,t表示末温,t0表示初温,t-t0表示物体升高的温度,用△t表示t-t0,则Q吸=cm△t。
(2)放热公式:Q放=cm(t0-t)其中t0-t表示物体降低的温度,用△t表示t0-t,则Q放=cm△t5、热值计算公式:Q放=mq,其中m表示燃料的质量,q表示燃料的热值,Q放表示完全燃烧某种燃料放出的热量。
2 改变世界的热机(1)内燃机在汽缸内燃烧汽油或柴油。
绝大部分汽车里的内燃机是燃烧汽油的,也叫汽油机。
(2)汽油机的构造:排气门、进气门、火花塞、汽缸、活塞、连杠。
曲轴。
(3)汽油机的工作原理:活塞在汽缸内往复运动时,从汽缸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过程,叫做一个冲程。
汽油机有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吸气冲程:进气门打开,排气门关闭,活塞向外运动,汽油和空气的混合物进入气缸。
九年级上册物理每课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物理每课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物理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
1. 热学:热传导、热传导定律、导热系数、热膨胀、热量的单位。
2. 光学:光的传播方式、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光的干涉、光的衍射、透镜。
3. 电学:电荷、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电功率、电能
与电功。
4. 磁学:磁荷、磁场、电磁感应、电磁铁、电流与磁场的相互作用、电动机和发电机。
5. 动力学:速度、加速度、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一、二、三定律、力的作用与反
作用、摩擦力、重力、力的单位。
6. 简单机械:杠杆原理、滑轮原理、轮轴原理、斜面原理、浮力原理。
7. 机械能:动能、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功、机械功率。
8. 波动:机械波和电磁波、波的传播方式、波长、频率、波速、波前、波峰、波谷。
以上是九年级上册物理的主要知识点,具体课程可能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异。
建议你根
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
九年级上物理复习提纲

九年级上物理复习提纲(教科版)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一、分子动理论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①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②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③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一种物质的分子逐渐进入另一种物质中的现象。
①扩散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进行;②扩散是一个自发的缓慢的过程;③扩散现象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3、扩散现象说明:①: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分子间有空隙二、内能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温度越高表明物体分子运动越剧烈。
2、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①物体温度变化会引起分子动能的变化,物体体积或物态的变化会引起分子势能的变化。
②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都有内能;③物体的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的能量的总和,而不是单个分子的能量。
④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机械能有点相似,但机械能可以为零,而内能是不会为零的。
3、影响内能的因素①温度。
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物体的内能就越大;②质量。
在温度一定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分子数目越多,物体的内能就越大;③状态。
在质量一定时,物体在熔化等物态变化过程中,虽然温度不变,但吸收热量,所以内能会增大。
④物体的内能还与物体的体积、物质种类有关。
三、改变内能的方式1、热传递:内能从一个物体向另一个物体直接传递。
(传递过程中能的种类不变。
)①热传递的条件:两物体存在温度差。
②热传递时传递什么:热传递是内能的转移。
(转移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
用“Q”表示)③热传递的结果:两物体温度相等。
(注:热传递后两物体的内能不一定相等。
)△温度、内能和热量三都的关系: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从物体间的温度可能知道知道物体是否要发生热传递;当发生热传递时,内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高温物体,使原来的低温物体的内量增大,由于内量增大所以使物体的温度升高,从温度变化了解能量的变化,能量是否发生变化是可以通过温度的变化来反映出来的;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内能的多少用热量表示,所以就有了某物体吸收了多少热量,或放出多少热量的说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册复习教案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考点一:分子动理论1.基本内容: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2.分子运动:(1)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热运动(热------温度高------分子运动越剧烈)3.扩散:(1)定义:由于分子运动,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2)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存在间隙B、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注意:固体、液体、气体之间都可发生扩散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4.分子间的作用力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考点二:内能1.定义: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间互相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说明: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1)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大(2)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质量越大,物体内能越大(4)状态: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状态不同,内能可能不同3.改变内能的方式(1)做功(2)热传递区别:A做功是内能与其他形式能的相互转化,能的形式改变,热传递是内能的转移,能的形式不变。
B从状态,做功者应处于运动状态,而热传递无论是传递着或被传递着,整体处于静止状态考点三:热值1.定义: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Q与燃料的质量m的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2.单位:J/kg 或J/m33.公式:q=Q/m 或q=Q/v4.计算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Q=qm 或Q=qv说明:A物理意义:酒精的热值 3.0×107J/kgB热值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其状态、质量、体积、燃烧情况均无关考点四:比热容1.定义:质量为m的某种物质从外界吸收热量Q,温度升高△t,则Q/m△t即是这种物质的比热容C=Q/m△t2.单位:J/(kg. ℃)3.物理意义:由课本第15页比热容表引出:如:水的比热容: 4.2×103J/(kg. ℃) 其物理意义是什么?4.应用:计算物体吸收(放出)的热量----热传递过程中Q吸=cm(t—t0)Q放=cm(t0—t)A、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与物质的质量、形状、温度以及吸热或放热多少无关,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
(水和冰不同)B、比热容大的物质升(降)慢比热容小的物质升(降)快所以:内陆地区,砂石居多,气温变化明显沿海地区,水居多,气温变化不明显第二章改变世界的热机考点一:热机1.定义:通过燃料燃烧获取内能并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2.能的转化:内能转化为机械能3.分类:蒸汽机、内燃机、轮机、喷气发动机、火箭发动机考点二:内燃机1.定义:热机工作时,燃料在气缸内燃烧,产生的燃气直接推动活塞做功,这种机器叫活塞式内燃机2.分类:根据燃料不同,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3.汽油机的工作过程:(1)一个工作循环分为四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2)四个冲程的特点:冲程进气门排气门活塞的运动方向能量转化吸气冲程打开关闭向下压缩冲程关闭关闭向上机械能转化内能做功冲程关闭关闭向下内能转化机械能排气冲程关闭打开向上说明:1个工作循环----4个冲程----1次做功----飞轮转2周考点三:热机效率1.定义:热机所做有用功与所用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2公式:η=WQ有用放3.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1)使燃料充分燃烧(2)尽量减少各种热量损失(3)保持良好的润滑,减少摩擦说明:η小于 1第三章认识电路考点一:电荷1.两种电荷:(1)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3.验电器(1)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2)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4.电流及其方向(1)形成原因: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2)方向: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说明:电路中有电流时,发生定向移动的电荷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电流方向考点二:电路和电路图1.电路组成(1)电源:提供电能(2)用电器:消耗电路(4)导线:输送电能2.电路的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2)开路:断开的电路(3)短路:A、电源短路B用电器短路3.电路图:(1)电路图形符号安排要适当,分布要均匀(2)电路图呈长方形,有角有棱,导线要横平竖直(3)电路图形符号不要画在拐角处(4)按顺序从正极依次画到负极,或从负极画到正极注:用铅笔画图,用直尺画导线考点三:串联和并联1.定义:串联:把电路元器件逐个按顺序首尾连接起来的电路并联:把电路元器件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2.特点:(1)串联电路:A、电流只有一条路径B、用电器互相影响C、开关文字改变,其作用不变,开关控制整个电路(2)并列电路:A、电流有多条路径B、用电器互不影响C、干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开关只控制它所在支路3.判别串、并联电路的方法(1)电路通断法:去掉一个用电器,若影响了其他用电器,就是串联电路,否则就是并联电路路,否则,就是并联电路第四章探究电流考点一:电流1.电流大小的描述:每秒内通过导体某一横截面积的电荷多少2.符号:I3.单位及换算安(A)毫安(mA)微安(μA)1A=103mA 1mA=103μA4.电流表的使用(1)调零:实验前要检查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如有偏差,需用零点调节器调到零位(2)串联:电流表必须串联在待测电路中(3)电流方向:使电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4)被测电流不超过电流表的量程(5)如果不能估计被测电流大小,可以先用较大量程进行快速试触若超出量程,换更大量程电流表,若没超出量程,但大于0.6A,应选0----3A的量程,若小于0.6A,则选0----0.6A的量程(6)不允许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否则,电流表将被烧坏5.电路中的电流规律(1)串联电路: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处处相等I=I1=I2(2)并联电路:并联电路中干路里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I=I1+I2考点二:电压1.作用:能推动电荷定向移动,是形成电流的原因2符号:U3.单位及换算1kV=103V 1V=103 mV 1mV=103μV4.电压表的使用(1)调零:使用前,如果指针没指在零刻度线处,需用零点调节器使指针归零(2)并联:电压表应与被测电路并联,若串联,相当于开路(3)电流流向:应使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4)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量程(5)如果不能估计被测电压大小,可以先用较大量程进行快速试触若超出大量程,换更大量程电压表,若没超过大量程但大于3V,应选0----15V的量程,若小于3V,则选0----3V5.电路中的电压规律(1)串联电路:串联电路两端的电压等于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U=U1+U2(2)并联电路: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都等于并联电路两端电压U=U1=U2考点三:电阻1.定义:描述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2符号:R3单位:欧姆(Ω)4.性质: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取决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还与温度有关5.滑动变阻器(1)变阻原理: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大小(2)使用方法:A、根据铭牌选择合适的滑动变阻器B、滑动变阻器应串联在电路中C、闭合开关前应将滑片调到阻值最大处D、接法:一上一下(3)作用:A、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阻,逐渐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第五章欧姆定律考点一: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1、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2、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在电压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电阻成反比3、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4、两次实验中滑动变阻器所起的作用⑴在电流跟电压的关系中A、保护电路B、通过移动滑片,改变导体两端电压⑵在电流跟电阻的关系中A、保护电路B、通过移动滑片,使阻值不同的电阻两端电压不变考点二:欧姆定律1.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2.公式:I=UI 推导公式:U=IR R=UI注意:(1)定律中的电流、电压、电阻应是针对同一个电阻而言(2)对于公式R=U I能不能说R与U成正比,与I成反比?不能,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由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但与外加的电压及通过的电流等因素无关考点三:伏安法测电阻1.实验原理:R=U I用电压表测出未知电阻两端的电压U ,用电流表测出通过未知电阻的电流I ,然后依据R=U I计算电阻3.电路图4.滑动变阻器的作用(1)保护电路(2)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少误差考点四:电路中的电阻规律1.串联电路:串联电路的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即R=R 1+R 2因为I=I 1=I 2所以IR=IR 1+IR 2U U 1U 2得出:当I 一定时,R 越大,U 越大,即电阻大的分得电压大,即U 与R 成正比:12U U =12R R 2.并联电路:并联电路的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的倒数之和即1R=11R +21R 因为U=U 1=U 2所以U R=U R +U RI I 1I 2得出:当U 一定时,R 越大,I 越小,即电阻大的分得电流小,即I 与R 成反比12I I =21R R 第六章电功率考点一:电能与电功1.电能:电流具有的能量用电器电能其他形式的能电源2.电功:(1)定义:电流所做的功(2)实质: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3)单位及换算:1kW.h=3.6×106J(4)计算①W=Pt适用所有电路②W=UIt③2t UWR适用纯电阻电路④W=I 2Rt (5)测量:①测量工具:电能表②读数方法:电能表的计数器上前后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考点二:电功率1.物理意义:表示消耗电能快慢的物理量2定义:用电器所消耗电能与时间之比3.单位及换算1kW=103W4.计算公式:(1)tWP 所有电路(2)P UI(3)2P I R纯电阻电路(4)2UP R考点三:焦耳定律1.内容: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2.公式:(电热的计算)(1)Q=I 2Rt (适用于所有电路)(2)Q=UIt(3)Q=pt (适用于纯电阻电路)(4)Q=2U R t3.电热的利用和防止(1)利用:电烤箱、电熨斗、电烙铁、白炽灯等(2)防止:用电器装有风扇、散热窗等考点四:灯泡的电功率1.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用“U额”表示2.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用“p额”表示3.实际电压:用电器实际工作时的电压。
用“U实”表示4.实际功率: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