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之中---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关于《⾼⼆政治必修三知识点:⽂化在交流中传播》,供⼤家学习参考!第⼆单元⽂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化的多样性与⽂化传播第⼆框⽂化在交流中传播考点:1.⽂化传播的多种途径2.现代⽂化传播⼿段的特点3.推动⽂化交流的意义⼀、⽂化传播1.含义:⽂化交流的过程,就是⽂化传播的过程。
⼈们通过⼀定的⽅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化传播。
2.⽂化传播的途径(1)商业贸易是⽂化交流的重要途径(2)⼈⼝迁徙是⽂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
---每⼀次⼤规模的⼈⼝迁徙都意味着⼤规模的⽂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化产⽣极⼤的影响。
(3)教育是⽂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各国之间互派留学⽣和访问使者,是⼀种更为直接的⽂化传播⽅式(4)⽂化传播就在⽣活中。
⼩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到各种经济、政治、⽂化活动,都可以成为⽂化传播的途径。
⼆、现代⽂化传播的⼿段:⼤众传媒及其作⽤1.传媒的含义:⽂化传播借助的媒介。
2.传媒的发展阶段:⼝语传播--⽂字传播--印刷传播--电⼦传播--络传播注意:(1) 各种传媒在⽂化传播中共同起作⽤。
(2)新传媒的出现不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
传媒的发展是依次递进和叠加的过程,是不断丰富的过程,不淘汰、不更替其他。
3. 关于⼤众传媒(1)含义:⼤众传播媒介,是指能够向社会⼤众⼤规模传播信息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和信息载体。
(2) ⼤众传媒真正开始的标志:印刷媒体的推⼴(3) 现代社会中,⼤众传媒的多种形式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播、电视、络、书籍、电影等多种形式。
⽐较:各种⽂化传媒的特点(4)⼤众传媒是现代⽂化传播的主要⼿段①现代传媒特点?依托电⼦技术、微电⼦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②⼤众传媒优点和意义?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众传媒能够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世界各地的信息,⽇益显⽰出⽂化传播、沟通、共享的强⼤功能,已成为⽂化传播的主要⼿段。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学设计方案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学设计方案①文化传播途径有哪些。
②文化传播的传播媒介的过程及作用。
①现代传媒的产生是否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②中法文化交流的作用。
通过所学内容,分析传媒的演变过程。
(1)能例举史实说明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结合实际,运用知识分析中法文化交流的必要性。
(3)通过观看不同图片、不同视频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能准确寻找信息的能力;通过表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小组竞赛可以增强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探索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
了解文化传播的作用,提高对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自觉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自觉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通过图片视频的展示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并由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互相聊天,交流着各自的思想、观点、知识等内容,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就实现了文化的传播。
这也就是我们本节要学习的内容《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2、文化传播的途径a.播放视频《丝绸之路》,让学生思考视频中出现的是哪一种文化传播的途径。
1、商人进展的贸易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永嘉之乱(两晋)安史之乱(唐朝中期)靖康之乱(南宋)b.播放视频《古代“留学生”》,让学生思考视频中出现的是哪一种文化传播的途径。
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是------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
a.学生表演:小品《梁祝私奔记》b.在《梁祝私奔记》中梁山泊与祝英台借助了哪些现代化工具逃跑的?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
(联系小品)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有报刊、播送、电视、网络等形式。
(联系小品)a.大擂台(小组竞赛):你知道哪些中外文化交流的史料?b.视频:《郑和下西洋》(“走出去”)(“引进来”—优秀文化)现今,各国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严密、便捷,那么,面对全球化趋势,在文化交流上我们应该怎样做?学生讨论后,由代表总结大家意见。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中国古代的三次人口迁徙
由于天灾人祸不断,人口的流动始终
没有停止过。 两晋之际永嘉之乱,出现中国历史 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唐朝的 安史之乱后出现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高 潮大批北方人涌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 区。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引起北方人口
功能:文化传播、沟通、共享。
注意:
新的媒体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媒体的消失, 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1、文化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2、做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说一说:古代中、外历史上对中国文化的 传播起到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利玛窦献《坤 舆万国全图》
张骞通西域
班超遣使通大秦(古罗马)
马可波罗撰写 《东方见闻录》 鉴真东渡 玄奘西游
郑和下西洋
玄奘(600~664),名陈祎,洛州 缑氏(今河南偃师 滑国故城)人。梵文名:摩诃耶那提婆Mahāyānadeva, 即“大乘之神”唐言:大乘天,世称三藏法师。玄奘在 中国佛教史上是个有多重贡献的高僧,在世界文化史上 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玄奘13岁出家。贞观三年 (627),从长安(今西安)出发,历经4年至印度那烂 陀寺,拜名僧戒贤为师,研习《瑜伽师地论》等佛经。 十九年携大、小乘佛教经典回到长安。后在太宗、高宗 的支持下,召集各大寺高僧组成译经场,译出经、论七 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多用直译,世称“新 译”。
的第三次南迁高潮。
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迁徙
“民工潮”是传播先进文化和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渠道。 终年风尘仆仆的“打工仔”、“打工妹”回到农村时,不仅带 回了打工的收入,更带回了先进的文化和城市文明的生活方式 和生活习惯,引导农民更加关注信息社会的动态,更加注重科 技文化知识学习、子女教育培养、少生优育等,推动了中国农 村社会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政治 文明的跃迁。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课例研究报告-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精选全文完整版

五、课例研究综述
搜集的课堂教学信息:文化交流传播的实例——广西农民爷爷因为手工鲁班凳走红的视频、结合学生熟知的李子柒、同时介绍滇西小哥、古筝女孩彭静旋、中国装束复原小组等,向学生传达自觉承担文化传播任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如何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本课时的教学中,育人的抓手应该是如何引导学生成为文化传播交流的使者,积极主动地把我们的中华文化传播出去。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二、教学目标
考纲:
1.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2.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3.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在文化交流与传播过程中中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科学精神:科学认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提高文化交流、借鉴对文化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
3.公共参与:通过对文化交流的途径、手段、意义、措施的认识,自觉加入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行列,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现在的学生,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对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以及大众传媒的接触比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对这些途径和方式附带的文化传播活动有较多的认识,在学习起来困难不大。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多媒体展示法,多媒体展示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让学生直观了解商业贸易等各种文化传播途径以及大众传媒的文化传播作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课例研究报告-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课题研修人
任教学科
思想政治
教学课例名称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一、教材分析
本课例是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当中的第三课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第二框题,主要介绍文化传播是在交流中进行的,传播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文化传播使得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学案

第二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课标导学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传播的途径、传媒和大众传媒的作用。
2.理解大众传媒的出现是否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3.结合电视、互联网、电子读物或大众传媒的具体作用,分析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运用实例说明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做文化传播的使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确在保持自己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多种文化相互沟通、交流、理解、融合,共同构筑新世纪的多元文化。
问题探究血缘、地缘、业缘、情缘、机缘,都可以把人与人紧密相连。
现代社会,还有一条重要的纽带,那就是传播媒介9它可以把地球变成一个小小的村落,无论在天南、在地北,都可以“天涯若比邻”;它可以把所有的人们联在一起,无论在乡间、在都市,都可以感受“纷纷世事无穷尽”。
现代传媒,不仅使人类变得更加了解、更加依赖、更加聪明、更富有想象力,也推动着人类社会的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1.什么叫文化传播?文化传播有哪些方式和途径?2.什么叫传媒和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有什么作用?教材预览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1.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_______________的过程,人们通过—定的方式传递__________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___________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________________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_______________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________________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二.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1.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才能实现。
文明在交流中传播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学设计[课标要求]列举现代社会的文化传播手段,评估它们各自的特点:讨论传媒技术的进步,以及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传播含义、途径和方式。
2、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能力目标:能在实际生活中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力所能及的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自觉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教材内容及分析]本框主要讲文化传播的方式。
文化的传播使各种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
文化的传播是在交流中进行的,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
正是由于文化的多样性,才有了文化传播的需求,才会使社会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
第一目讲的是生活中的文化传播,介绍了生活中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体现出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生活当中;第二目介绍了文化传播的手段及发展,大众传媒作为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具有强大的功能;第三目强调了文化交流的意义,要求我们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教学重点:传媒技术的进步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旧的传媒的文化传播作用,又要高度关注大众传媒的独特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文化交流的意义。
[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探究活动一教师展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问题:1、谁能准确地说出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名称?2、你能否说说其中的文化内涵?3、最下面的五环是奥运会会旗,代表五大洲。
世界明明有七大洲,谁来解释一下奥运会会旗为何只有五环?探究提示:1、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2、中间是一名运动员的图案,代表奥运会“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下方的汉语拼音BEIJING告诉我们2008年相聚北京。
最下面的五环是奥运会会旗,代表五大洲。
中国印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古老文化,是中国人诚信的标记。
红色代表中国,红色代表喜庆。
3、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大洋洲历史上为西方殖民地,因此,奥运会会旗用五环代表世界。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 3.2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北宋末年,靖康之乱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随 着大批北人南迁,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也 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3)教育是文化交流的又一重要途径
3.2 文 化 在 交 流 中 传 播
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的现象无处不在,例如:
• 旅游归来,介绍异国他乡的风俗人情、奇闻趣事; • 合家团聚,高谈阔论自己的所见所闻; • 独居一室,打开电视机收听节目; • ······
这些现象具有哪些共同的特点?生活中还有哪 些现象属于文化传播?
你能归纳出文化传播主要有哪几种方式吗?
6.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
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极大关注,产生了广泛
影响。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有美食的味道,还有
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舌尖上
的中国》之所以引起高度关注并产生广泛影响,是因为( )
3、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1)历史上中外文化的交流及表现
①中华文化的传播: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
②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注意
文化传播途径
文化传播的手段
类型 商业贸易 人口迁徙 教 育 大众传媒(主要手段)
侧重点
强调文化怎样传播
强调文化 靠什么传播
答案 (1)有助于保持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2) 有助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传播、交流、借鉴、 融合,实现文化创新。(3)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 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 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学反思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学反思反思一: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学反思这一节课在备课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也不会的一个知识,于是赶紧上网查阅。
这是关于人口迁徙的。
书上有一个探究题: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请根据学过的历史知识,指出它们对文化变迁产生的影响。
那么历史上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呢?中国古代,由于天灾人祸不断,人口的流动始终没有停止过。
所以,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往往和战乱联系在一起。
两晋之际,由于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山东、山西沦为主战场。
永嘉之乱后的人口流动,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高潮发生在唐朝的安史之乱以后,大批北方人涌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
随着大批北人南迁,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以风俗习惯为例,南迁的北人给南方带去了很多新的风俗习惯,促进了南北风俗的融合。
安史之乱和靖康之乱我相对还比较熟悉,可是永嘉之乱就有些陌生了,只知道哪个朝代,可是事情是什么样子的一点也不清楚。
只好查查了。
怀帝永嘉二年(308),匈奴刘渊自立于平阳,建立汉国。
两年后,其子刘聪继立,派刘曜率兵四万攻洛阳;时怀帝以荀晞讨东海王越,越病死,王衍率兵还东海国,为石勒所破,晋军力大削。
永嘉五年,刘聪再派王弥、刘曜、石勒攻洛阳,城陷,杀王公士民三万馀,并掳怀帝北去,杀士兵百姓三万余,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史称「永嘉之乱」。
自永嘉乱后,开启北方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乱华的局面,中原陷入胡人分裂混战近130年,影响深远。
想想老百姓真是可怜。
于是又给学生强调了一下和平的重要性,自己要珍惜目前非常幸福的和平环境,好好学习。
反思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学反思文化传播产生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人们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框题学生通过对文化传播的途径、手段和意义的感悟和理解,旨在让学生领悟"生活中的文化传播",理解"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培养学生"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真东渡
郑和下西洋
玄奘(600~664),名陈祎,洛州 缑氏(今河南偃师 滑国故城) 人。梵文名:摩诃耶那提婆Mahāyānadeva,即“大乘之神”唐言: 大乘天,世称三藏法师。玄奘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个有多重贡献的高 僧,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玄奘13岁出家。贞 观三年(627),从长安(今西安)出发,历经4年至印度那烂陀 寺,拜名僧戒贤为师,研习《瑜伽师地论》等佛经。十九年携大、 小乘佛教经典回到长安。后在太宗、高宗的支持下,召集各大寺高 僧组成译经场,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多用 直译,世称“新译”。
1271年起,17岁的马可· 波罗随父亲从意大 利骑马旅行到中国。之后著 《马可· 波罗游 记》,详细介绍中国。
明代1405至1433年近 30年的时间里,郑和 率领庞大的船队,前 后七次航行到印度洋、 亚非两大洲沿海的三 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开辟了海上交通和文 化传播的桥梁。郑和 使团把明代中国的历 法、技术、习俗和书 籍传播了所经各国, 对这些国家文化的发 展和文明的进步具有 重要影响 ,“郑和下西洋铜像”在泉州落成
“一个章子怡,比一万 本孔子都有效果。要像重视 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中国 文化才会有未来。”
——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有300多个充满创意的展馆,2 万多场充满创意的活动。作为一次规模空前的盛会, 上海世博会为中国了解世界文化打开了窗口,更为中 国文化走向世界开启了大门。
上海世博会展期184天,每天在园区内举办的各类 文化演艺活动超过100场,总数超过2万场次。从这个 角度看,它是民众的嘉年华,欢乐的海洋,更是世界 文化交流的盛会。
(美国)政 府要大力推 当今世界经济贸易往来 动美国电影 走向世界, 频繁,商业活动是否依然 因为好莱坞 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 的电影走到 哪里,就把 一个国家的对外文化贸易,不 美国的价值 仅具有经济价值,而且还具有外交、 观念和商业 利益带到哪 外宣价值,传播了本国家、本民族 里。
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1.国家重视传统民族节日的原因。
2.政府复建圆明园遗址的意义。 3.如何理解“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4.如何理解费孝通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针对文化的多样性指出:要“各 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观点说 明的是什么道理? (1)对待文化的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要认同 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间相互尊 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 样性。 (2)“各美其美”说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 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 (3)“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就是要尊重其他民族的 文化,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 则。 (4)“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说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各民族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 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鉴真东渡
鉴真(687年-763年),唐代律宗僧人。俗姓 淳于,扬州江阳县(今江苏扬州)人。晚年 受来华学习佛法留学的日僧荣睿、普照礼请, 东渡六次,履险犯难,双目失明,终抵奈良, 始建日本律宗。在日本十年间,他将中国传 统文化,包括佛学、医学、建筑、 文学、印刷、 饮食等传播到 日本,为中日 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受到中日 两国人民的尊崇! 2003年,中日两国隆重纪念鉴真东渡 成功1250周年。
《大唐西域记》
玄奘西行
全书共记述了玄奘亲身经历 的110国和得之传闻的28国情况,书 中对各国的记述繁简不一,通常包 括国名、地理形势、幅员广狭、都 邑大小、历时计算法、国王、族姓、 宫室、农业、物产、货币、食物、 衣饰、语言、文字、礼仪、兵刑、 风俗、宗教信仰以及佛教圣迹、寺 数、僧数、大小乘教的流行情况等 内容。
孔子学院是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 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2004年第一家学院在韩国成 立。截至2009年10月,亚洲已有28国70所孔子学院。 欧洲29国94所。美洲11国87所。 非洲15国21所大洋 洲2国10所。 孔子的学说传到西方,是从400多年前意大利 传教士把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译成拉丁 文带到欧洲开始的。而今,孔子学说已走向了五 大洲,各国80多所孔子学院的建立,正是孔子 “四海之内皆兄弟”、“和而不同”以及“君子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思想的现实实践。
浪漫、创新、以人为本
法国文化年
4、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既要热情地欢迎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 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界,做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强中华 文化国际竞争力。
知识网络
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的含义 文化传播的途径
文化 在交 流中 传播
大众传媒:现代 文化传播的手段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 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 的深度和广度。
——培根
1.含义: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 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于此 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 文化传播。
2.途径:
(1)商业贸易
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通过这条古道,把 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 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丝绸之路是古往 今来东西文化荟萃交流的地方,也是许多著名历史人物(如张骞、 玄奘、马可波罗等)活动过的地方,留下了无数历史遗迹和稀世文 物。
(2)人口迁徙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请你根据所学过的历史知识,指出它们对文化 变迁产生的影响. 1.永嘉之乱后…… 2.安史之乱后…… 3.靖康之乱后……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 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 促进他们封建化,民族间的融合,为隋唐时期 的统一繁荣准备了条件。
(3)教 育
日本先后派往中国的遣唐使有十三次,每次规模都 很宏大,最多时达五、六百人。唐朝也主动派人到日本 传播中国文化,高僧鉴真就曾六次东渡日本。遣唐使全 面学习中国的经学、佛学、医学、文学艺术、天文历法、 建筑、手工艺术以及政治、法律制度和风俗习惯,吸收 中国的先进文化,文化交流达到了顶峰,从而极大地推 进了日本社会的全面发展。日本仿照《唐律》制订了 《大宝律鉴》;仿唐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实行班固 收授法和租庸调制;还根据中国方块汉字创造出日本文 字,日文的词汇和文法也深受汉语的影响;日本人的许 多生活习俗也深受唐文化的影响,迄今还保留着汉唐遗 风。
元朝大一统后,大量人民迁居到边疆地区, 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开始了边疆的经济。
“走西口、闯关东” 1923年-1930年间移入东北达300万 人,1937年一年就达到70万人。此外,西北地区的甘肃、 青海、新疆等地,也有很多来自河南、陕西等省的农民。
1968年开始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把城市文明扩散到农村。
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 迁徙
民工潮 “民工潮”是传播先进文化和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 渠道。终年风尘仆仆的“打工仔”、“打工妹”回到农村 时,不仅带回了打工的收入,更带回了先进的文化和城市 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引导农民更加关注信息社会 的动态,更加注重科技文化知识学习、子女教育培养、少 生优育等,推动了中国农村社会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政治文明的跃迁。
截止到2010年11月底,美国大学中外国留学生 总数约为69万人,比上学年度增加3%。入读美国大 学的中国留学生达到近12.8万人,占在美留学生总 数的18%。
3、手段:
想一想:广告是否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
易中天在06年可谓是异军突起,凭藉央 视“百家讲坛”而家喻户晓,出书访谈,一 时间忙得不亦乐乎,成了06年最炙手可热的 人物之一。据传上海书展期间易中天2小时内 签了四千本书,签坏N支笔,其受追捧程度可 见一斑。其实在《品三国》之前,易中天也 著有不少学术著作,但似乎都没啥大的反响。 而《品三国》的一鸣惊人,果然还是证明了 大众传媒的无上威力啊。 此外,学者是不是该走出书斋,学术是 否也应当大众化,又再次成了人们争议的焦 点。
烽
晨
火
狼 烟 驿 寄 梅 花
钟
暮 鼓 鸿 雁 传 书
传统传媒
网络 电子
印刷
文字 口语 大众传媒
传媒的发展阶段
网络传播
大众传媒:
1)大众传媒的含义 2)大众传媒的产生标志 3)大众传媒的优点 4)大众传媒的地位
请你举出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中传为佳话的历史人物
利玛窦献《坤 舆万国全图》
张骞通西域
传媒及其发展阶段 大众传媒 历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做传播 中华文化的使者
做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孔子学院是在借鉴国外有关机构推广本民 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在海外设立的以教授汉语 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它 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 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 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
(2003、10—2005、7)
古老、多彩、现代
(2004、10—2005、7) 法国文化年
各国互派留学生
2009年,在中国610所高校、科研院所和教
学机构留学的人数共有23.8万人,来自190个 国家和地区,与1997年相比增长4.5倍。美国 在华留学生总数约为13000余人 。
从1978年到2010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 数达190.54万人,截至2010年底,我国以留学身份 出国,在外的留学人员有127.32万人,其中94.64万 人正在国外进行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阶段的 学习以及从事博士后研究或学术访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