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浙两省外贸发展模式比较

合集下载

浙商与粤商的全方位比较

浙商与粤商的全方位比较

浙商与粤商的全方位比较浙商与粤商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两大商人群体。

在比较浙商与粤商重商文化的历史溯源和构成特点的基础上,本文阐述两大商帮的商业文化、商业精神、发展模式和发展前景。

通过全方位的比较,可以更好地了解浙商和粤商的优势和不足,使两大商帮在融合中成长壮大。

标签:浙商粤商比较融合浙商、粤商和徽商、晋商、苏商曾被称为我国“五大商帮”。

其中,浙商和粤商是中国近代和现代最具实力和影响的两大区域商人群体,也是改革开放后颇具活力的两大商帮,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创造出了无数的辉煌。

而两大商帮自古至今都有着相同和各具特色的人文精神。

比较浙商与粤商的历史溯源、构成特点、共同点、特色和发展前景,对浙商崛起与创造的今天,显得特别有意义。

一、浙江与广东重商文化的历史溯源浙江和广东的商业文化都源远流长,而且都有着明显的重商求利的传统文化,这有别于儒家中重义轻利的思想。

浙江在唐代就已是全国工商业发达的地区之一,杭州、宁波和温州均为繁荣的商业城市。

两宋以来,浙江更成为了全国工商业的重要中心。

明代以后,浙江的商品经济非常发达,强烈的求富意识和趋利尚贾的社会习俗逐步形成。

而远在秦汉岭南文化萌发时,粤人就已经出现了较浓厚的“重商”文化。

早在西汉时期,广州已是南方珠玑、犀角、果品、布匹的集散地;宋时,广州已是“万国衣冠,络绎不绝”的著名对外贸易港;明时设立了“十三行”;清时更成为中国惟一的对外通商之地。

二、浙商与粤商的构成特点由于不同的历史渊源、地域特点及经济发展特点,浙商与粤商中形成了富有独特区域特点的商帮。

粤商由客家、潮汕和广府商人组成。

这三大不同特色的商业群体与广东三大方言及居住区域有着密切关系。

其中,客家人作为历史上从中原南迁的一大汉系人群,保留着黄河文化中稳实的传统,同时因为在历次迁徙中为了生存,形成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从曾宪梓身上可明晰地看到客家商人永不服输的特性。

潮商则涌现出李嘉诚、陈弼臣等世界级巨商,冒险开拓、独立进取、营商谋略独特。

浙江省加工贸易对比分析与发展策略

浙江省加工贸易对比分析与发展策略

浙江省加工贸易对比分析与发展策略作者:罗柏仙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第02期【摘要】发展加工贸易是浙江省抓住外部机遇、发挥自身优势、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加快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本文在对比浙江加工贸易与省际加工贸易的基础上,分析了浙江加工贸易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工贸易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加工贸易;对比;策略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国内外优势互补的过程中,浙江省加工贸易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跃式发展,成为浙江省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

但是,浙江省的加工贸易无论是规模还是结构,与其他沿海省份相比都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发展加工贸易是浙江省抓住外部机遇、发挥自身优势、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加快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实现途径。

一、浙江省加工贸易的现状1、加工贸易总量方面广东省和江苏省是以加工贸易为主,上海市是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并举,并且加工贸易发展迅速,而浙江省对外贸易较依赖于一般贸易的发展。

从加工贸易总量来看,浙江省加工贸易远低于广东、江苏、上海等省市,2005年广东省、江苏省、上海市加工贸易总额依次为2886.7亿美元、1474.0亿美元、814.2亿美元,同期浙江省仅为243.1亿美元;从加工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来看,浙江省加工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也较低,2005年广东省、江苏省、上海市加工贸易占总贸易比重分别为67.28%、62.75%和45.71%,而浙江省这一比重只有22.64%。

由此可见,浙江省加工贸易发展水平还较低,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2、加工贸易企业结构方面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约80%左右,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额中的80%属加工贸易性质,加工贸易经营主体是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比重直接影响着加工贸易出口比重。

2005年,广东、江苏、上海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依次为64.9%、68.6%、67.9%,同期浙江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35.5%,比重明显偏低。

浙江省外贸出口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浙江省外贸出口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浙江省外贸出口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浙江省是中国外贸出口大省之一,长期以来,浙江省外贸出口发展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随着国际经贸形势的变化以及国内外竞争加剧,浙江省外贸出口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

为了进一步推动浙江省外贸出口发展,需要采取一定的对策分析。

要优化外贸出口结构。

当前,浙江省的外贸出口以传统的机械设备、纺织品、电子产品等为主,而且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

应推动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以及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还应积极开拓新兴市场,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以减少对传统市场的依赖,降低市场风险。

要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

目前,浙江省的企业大多数没有自有品牌,并且市场推广力度相对较小。

应鼓励企业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培育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要加强对外贸市场的调研和分析,根据市场需求,精准推广产品,提高市场开拓的效果。

要加强贸易便利化建设。

外贸出口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便捷高效的贸易环境和服务。

浙江省应积极推动贸易便利化改革,简化贸易手续,减少贸易壁垒,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还应加强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对接,提高企业对国际贸易法律法规的了解,提高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合规性。

要加强外贸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

外贸出口需要具备良好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践经验,以及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能力。

浙江省应加强对外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外贸团队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还应加强外贸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以适应外贸出口发展的需要。

浙江省外贸出口发展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分析来应对。

在优化外贸出口结构、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加强贸易便利化建设以及加强外贸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可以进一步推动浙江省外贸出口的发展,提高其竞争力和影响力。

粤_浙_苏_闽四省外贸发展比较及对福建的启示

粤_浙_苏_闽四省外贸发展比较及对福建的启示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摘要:广东、浙江、江苏和福建都是我国沿海的外贸大省,对外贸易在各自经济中均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全球金融危机暴发后,全国各省市的外贸进出口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四省也不例外。

但由于各自对外贸易结构特点的差异,四省所受到的影响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对四省外贸结构、政策导向的比较研究发现,适合福建省情的较为理想的贸易结构是:一是贸易主体多元化发展,外资和民营资本相对活跃;二是贸易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协调发展,加工贸易的创汇质量高;三是出口商品结构中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齐头并进,走多元化之路;四是出口市场结构多元化,特别是注重开发新兴国家市场。

关键词:外贸发展比较;金融危机;贸易结构中图分类号:F7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09)06-0138-03一、沿海四省外贸发展情况比较(一)外贸总额占全国比重比较四个省在全国对外贸易中均占有较大比重,从趋势上看,5年来江苏和浙江受益于长三角经济的繁荣,出口占全国比重分别提高了3.17和1.29个百分点;由于长三角的挤压,广东省出口占全国比重下降6.6个百分点;福建虽然比重也有所下降,但仍保持相对稳定。

广东和福建出口份额的下降,说明了两省最早开放的先发优势正在逐步弱化。

表1:四省出口额占全国比重比较数据来源:据全国及各省统计年鉴、统计公报整理。

(二)外贸竞争力(创汇能力)比较根据贸易竞争指数,将X和M数值分别用一个省的全部出口额和进口额来计算,便可比较不同省份的外贸净出口的相对竞争力水平。

如表2,四省的外贸竞争力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浙江和福建的竞争力指数分别达0.46和0.34,大幅高于广东和江苏。

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虽然福建的外贸总量排在广东、江苏之后,但净出口的相对竞争力或创汇能力却强于它们。

表2:2008年全国及四省外贸整体竞争力(TC)比较数据来源:全国及各省统计公报整理。

中国外贸发展的地域差异分析

中国外贸发展的地域差异分析

中国外贸发展的地域差异分析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贸易国之一,外贸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然而,中国各地的外贸发展情况却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

本文将从地域因素出发,对中国外贸发展的地域差异进行分析。

一、海南省海南省是中国的一个海岛省份,其外贸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已经成为全国较为重要的外贸产业基地之一。

海南省拥有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旅游岛等政策优势,同时还有一支经验丰富的外贸企业队伍。

海南省的外贸优势主要体现在水产品、鲜花、水果等农副产品方面,同时还兼具出口加工贸易产业和服务贸易产业的优势。

二、广东省广东省是中国最早开始外贸业发展的省份之一,凭借其先发优势,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广东成为全国外贸产值最高的省份。

当前,广东省已经逐渐从单纯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成为了以高科技产业为核心的外贸重要产业基地,拥有许多大型外贸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

三、上海市上海市是中国的一个直辖市,其外贸业作为“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发挥着重要作用。

上海市的外贸优势主要体现在电子信息产品、汽车、机电设备等高端产品出口,同时还拥有一个深水港口和先进的交通体系,是中国重要的进出口贸易港口之一。

四、云南省云南省是中国的一个西南省份,其外贸业起步较晚,但在近年来迅速发展,已成为中国较为重要的跨境贸易产业基地之一。

相较于其他省份,云南省的外贸优势主要体现在边境小商品、矿产品和特色农副产品方面。

同时云南还依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川渝云南—印度缅甸经济走廊等多个自贸区和经济合作区的政策,成为中国走向东南亚和南亚的重要通道。

总之,中国外贸发展的地域差异主要是由于各地在政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不同。

随着中国政府对外贸业的支持和各地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善,地域差异将会逐渐缩小。

浙江省区域对外贸易发展差异研究工商管理专业

浙江省区域对外贸易发展差异研究工商管理专业

目录摘要............................................................. - 1 - Abstract ......................................................... - 1 - 第一章引言...................................................... - 2 -1.1 选题背景 ................................................. - 2 -1.2 文献综述 ................................................. - 2 - 第二章浙江省对外贸易区域发展现状及SWOT分析..................... - 3 -2.1 浙江省各区域对外贸易发展的优势 ........................... - 3 -2.2 浙江省各区域对外贸易发展的劣势 ........................... - 4 -2.3 浙江省各区域对外贸易发展的威胁 ........................... - 4 -2.4 浙江省各区域对外贸易发展的机遇 ........................... - 5 - 第三章浙江省对外贸易区域差异分析及成因.......................... - 5 -3.1 浙江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 - 5 -3.2 区域对外贸易发展的成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 - 8 -3.2.1.地理环境和区位条件.................................. - 8 -3.2.2.产业结构............................................ - 8 -3.2.3.观念和体制因素...................................... - 8 -3.2.4.社会投资............................................ - 8 - 第四章浙江省以杭州为中心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 - 8 -4.1 杭州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 ................................... - 8 -4.2 浙江其余城市协同杭州为中心的发展 ......................... - 9 - 第五章结束语.................................................... - 9 - 参考文献........................................................ - 10 -浙江省区域对外贸易发展差异研究浙江省区域对外贸易发展差异研究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的进出口贸易大国。

广东、江苏、浙江外贸模式分析

广东、江苏、浙江外贸模式分析

广东、江苏、浙江外贸模式分析
张小蒂
【期刊名称】《新商务》
【年(卷),期】2003(000)002
【总页数】4页(P16-19)
【作者】张小蒂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752.8
【相关文献】
1.从浙江与广东省的比较分析看浙江省的外贸出口竞争力 [J], 刘春梅
2.不同外贸方式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实证分析——以广东与浙江为例、 [J], 刘丽萍
3.浙江省外贸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J], 孙华平;咸越;刘风芹
4.浙江省外贸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J], 孙华平;咸越;刘风芹
5.江苏与浙江对外贸易差异化分析 [J], 乔彦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浙江省与广东江苏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浙江省与广东江苏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浙江省与广东\江苏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作者:朱广林来源:《商场现代化》2010年第15期[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我国的经济呈现出不断上涨趋势,各省也根据自己的情况发展自己的经济道路,出项了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珠江模式等,同时还出现了市场化改革倾向并先后建立经济特区,经济的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中国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巨和市场潜力,这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比拟的,在此我们主要介绍了广东、江苏、浙江三省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及目前经济发展模式还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得出结论,认为经济的发展要做到开放和共赢。

[ 关键词 ] 浙江省广东省江苏省发展模式比较一、浙江、广东、江苏经济发展模式概要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我国的经济呈现出不断上涨趋势,我国各省市也严格按照自己的特点发展出一条符合自己的经济发展之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总结起来应该是三种: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三种模式各有其独特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就其前景来看,温州模式或者说浙江模式可能更具生命力,它更加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律,通过三种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我们发现中国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巨和市场潜力,这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比拟的。

1.浙江温州经济发展模式温州模式是指浙江省东南部的温州地区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

小商品是指生产规模、技术含量和运输成本都较低的商品。

大市场是指温州人在全国建立的市场网络。

温州模式我们又成为浙江模式,因为它发端于温州地区,由于它已不再局限于温州行政区内,而是扩展到台州、宁波、绍兴、金华和杭州部分地区,是目前最具活力的经济模式,所以称为浙江模式也未尝不可。

温州模式的基本特征:经济形式家庭化,小商品大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经营方式专业化,有家庭生产过程的工艺分工、产品的门类分工和区域分工;专业生产系列化;生产要素市场化,按市场的供需要求组织生产与流通,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均可自由流动;服务环节社会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区实践与理论PRACTICE AND THEORY OF SEZS 对外贸易直接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不同的对外贸易发展模式在面对由国际市场波动带来的外部风险时,抵抗能力有所不同。

通过比较广东和浙江两省的外贸模式,分析金融危机以来两省的外贸表现,总结区域外贸发展模式的优劣,可以为区域外贸发展提供思路。

一、广东和浙江外贸发展模式比较地区经济发展在主客观条件的约束下,会形成特定的模式。

广东和浙江同属于我国外贸大省,但两省的外贸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别。

(一)外贸主体上,广东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浙江以民营企业为主。

广东与浙江的外贸主体结构差别很大。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经济启动是港资出于产业转移,此后其他外资逐步进入,因此,外商投资主体在外贸中扮演重要角色。

民营企业发展之初主要围绕外资企业进行配套生产,此后虽然民营企业的外贸份额逐步增加,但外商投资主体仍占据外贸主要份额。

2008年,广东外贸出口总额上,国有企业占15.0%,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占63.3%,其他企业占21.7%。

与广东不同,民营企业在浙江的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这些民营企业国内外两个市场并举,在浙江的对外贸易中也是居于主导地位。

浙江外贸出口总额上,国有企业占12.9%,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占35.2%,其他企业占51.7%。

其中,私营企业更是占了当年出口总额的43.7%。

(二)外贸方式上,广东的加工贸易比重较高,浙江的一般贸易占有重要位置。

2008年,广东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占28.8%,加工贸易占64.7%;进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占29.5%,加工贸易占55.8%。

浙江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占79.0%,加工贸易占20.0%;进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占60.5%,加工贸易占26.4%。

广东与浙江对外贸易方式差异源于各自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同。

广东的经济发展是较为典型的外资拉动型,外资企业占主导地位,也控制了外贸主渠道,“两头在外”的模式一直是外贸的主要方式,加工贸易比重保持较高水平。

虽然本土企业通过为外资企业加工配套等形式实现发展,但一般贸易一直居于从属地位。

浙江的经济发展则主要通过本土企业实现,本土企业拥有自有品牌和市场,对外贸易上以我为主,因此一般贸易在浙江的外贸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工贸易相对次要。

(三)广东外贸产品结构层次高于浙江。

2008年,广东出口额中,机电产品占70.2%,高新技术产品占36.8%;进口额中,机电产品占62.3%,高新技术产品占44.5%。

浙江出口额中,机电产品占44.1%,高新技术产品占6.9%,进口额中,机电产品占26.4%。

显然,广东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中,机电产品所占比重远高于浙江,在高新技术产品上的表现也相近。

一定程度上可以判断,广东已开始从传统的轻纺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开始向制造业为主转变,浙江的出口产品仍以传统产业为主。

(四)广东外贸市场结构相对均衡。

广东和浙江的外贸市场结构存在较大差异。

欧盟、美国、东盟、日本、韩国、香港都是广东和浙江的主要对外贸易市场地,但在内部市场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以2008年为例,剔除香港的特殊因素外,广东外贸市场地结构较为均衡,各个市场地份额比重较为均匀。

而浙江的外贸市场明显偏重于欧盟,且各个市场地份额间粤浙两省外贸发展模式比较彭春华21特区实践与理论PRACTICE AND THEORY OF SEZS 的比重落差大。

(见图1)2008年广东与浙江主要对外贸易市场地占各自外贸总额比重(资料来源:广东统计信息网和浙江统计信息网,经整理)二、外部风险冲击下的表现2008年,广东和浙江的进出口总额分别为6832.61亿美元和2111.5亿美元,年增长分别为7.8%和19.4%。

其中,广东省出口4040.97亿美元,增长9.4%,进口2791.64亿美元,增长5.4%;浙江省进口568.6亿美元,增长17%,出口1542.9亿美元,增长20.3%。

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在2008年的11月和12月才逐步显现,所以上述数据并没有反映出两省外贸在外部风险冲击下的变化。

广东和浙江两地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同比增长同时在2008年11月开始录得负增长,但是广东与浙江的外贸表现还有所不同。

与上年同期相比,无论是进出口总额,还是出口总额,两省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负增长。

2009年1-5月累计,浙江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9.5%,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9.2%;广东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1.8%,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8.5%。

广东外贸整体形势表现弱于浙江,但出口上略优于浙江。

(见图2)2009年1-5月广东和浙江进出口金额(资料来源:广东统计信息网和浙江统计信息网,经整理)2009年1-5月,广东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2206个,同比下降49.2%,浙江为456个,同比下降32.2%;合同利用外资累计上,广东为587980万美元,同比下降57.2%,浙江为382942万美元,同比下降27.5%;实际利用外资累计上,广东为764903万美元,同比下降5.2%,浙江为369010万美元,同比下降14.3%。

项目数上,广东同比下降幅度比浙江大,其主要原因是广东自2009年开始调整引资政策,提高外资资金额进入门槛。

合同利用外资方面,广东同样弱于浙江,但在实际利用外资上,广东表现出较好的状态。

至2009年5月底,浙江出口总额累计为476.4亿美元,同比累计减少19.2%。

其中国有企业减少30.6%,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减少23%,集体企业减少33.5%,私营企业减少9.4%。

同期,广东出口总额累计为1253.90亿美元,同比减少18.5%。

其中国有企业减少27.0%,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减少22.0%,集体企业减少11.6%,私营企业增长2.0%。

两省在出口累计总额、国有企业出口累计总额和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出口累计总额的降幅差别不大,但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出口累计数上,广东明显好于浙江。

浙江集体企业出口累计减少幅度比广东高21.9个百分点,私营企业累计减少幅度比广东高11.4个百分点,且广东的私营企业出口总额累计为正增长。

从1-5月每个月的同比数据对比看,也可以看到广东各出口主体的抗风险能力高于浙江(见表1)。

国有企业出口额同比增长率上,广东下降幅度相对稳定,浙江则出现大幅度的下降,而且降幅要大于广东。

外商投资企业上,两省的出口额同比减少幅度逐步趋同。

集体企业出口能力是两省间的最大差异所在。

浙江集体企业的同比增长率下降幅度最大为49.2%,最少也达到25.9%,基本保持在30%左右的同比减幅,广东的集体企业最大同比降幅仅为17.5%,基本保持在10%左右。

在私营企业的同比出口增长率上,广东整体也好于浙江。

5个月中,浙江和广东都只有2个月的同比增长率为正,但广东也高于浙江的最高同比增长率。

总体上,广东的外贸态势好于浙江。

从进出口表现情况看,广东弱于浙江,但出口上广东好于浙江,结合外商直接投资的情况进行分析,2009年前5个月,广东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实际利用外资仍基本保ÆÇÈÉÉÇÆÂ经济管理22特区实践与理论PRACTICE AND THEORY OF SEZS 持与去年同等水平,这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进口起着重要的作用。

再从广东和浙江的出口主体前5个月的情况看,无论是集体企业还是私营企业,广东前5个月的同比增长率的表现都好于浙江。

表1:2009年1-5月浙江和广东不同市场主体出口同比增长率(%)(资料来源:广东统计信息网和浙江统计信息网,经整理)三、区域外贸发展模式选择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国内外市场一体化进程迅速推进,选择合理的外贸发展模式,才能充分利用外部市场机会并有效防范风险,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通过对广东与浙江两地对抗金融危机影响能力比较,笔者认为选择外贸发展模式应注重如下几点:(一)全面开放,形成相对均衡的外贸市场地结构。

广东主要外贸市场地分布较为均衡,剔除香港作为转口贸易这一特殊角色外,包括美国、欧盟、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市场地占广东外贸额比重并不特别悬殊,代表发展中国家市场地的东盟也进入广东对外贸易市场地的第四位,且所占比重只是略低于上述三个市场地。

浙江的外贸市场地形成欧盟一家独大的格局。

以2008年为例,浙江第一出口市场地欧盟占其当年出口总额的27.6%,居第二位的美国仅占17.2%;广东第一、二出口市场地美国和欧盟分别占其出口总额的19.1%和15.9%。

广东这种相对均衡的外贸市场地结构可有效分散市场风险,减弱外部市场带来的冲击。

浙江这种高度集中于某一市场地的外贸出口市场地结构,在主要市场地出现经济危机时,自身的出口必然受到强烈的冲击,从而影响出口的稳定性。

结构合理的外贸市场地可以避免局部外部市场风险,即使发生系统性外部市场风险,也可以有效减弱冲击。

(二)积极利用国际分工,进入国际主流产业链。

广东是利用国际资本开展国际贸易的典型,民营企业则在浙江国际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

金融危机冲击过程中,广东和浙江的外资投资企业的进出口能力都同样削弱,但广东的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则表现比浙江的优秀,这是因为两地的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途径有所不同。

浙江的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较多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国际贸易,广东的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国际贸易是先依托当地的外资投资企业进行,逐步形成自身的贸易渠道,成为国际分工的一部分并进入国际主导产业链。

简而言之,广东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进入了国际贸易的主流,而浙江的仍处于外围,因此,市场地出现经济波动时,浙江这类外围者首先受到冲击,进入主流的广东企业出口所受影响较小。

因此,外贸发展不仅要利用国际产业分工,更要争取进入国际产业主流产业链。

(三)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这两种外贸发展战略的利用不是绝对的,市场是变化的,比较优势也是动态的。

促进对外贸易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战略。

广东的外贸以出口导向开始,外资投资企业在广东的外贸中一直占据重要位置,但进入新世纪后,广东开始提倡自主创新,鼓励企业通过技术进步对进口产品进行替代,逐步提高出口产品的国产化率。

浙江则较为倾向于自主型的出口导向战略,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外贸,充分发挥了本土经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不同发展途径的结果是,广东比浙江更多利用了国际技术和市场渠道,从而获得比浙江更好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四)促进企业规模经营,提高产品结构层次。

与大企业相比,小企业具有灵活性,但在抵御外部风险时,小企业显示出天性的不足。

虽然广东民营企业的外贸整体表现优于浙江的,但仍有相当数量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倒闭,在面对外部风险冲击时,中小型企业的资金维持能力最弱。

产品结构层次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的企业不仅抵御市场波动,更能充分利用机遇实现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