妲己与海伦形象的比较研究
特洛伊的海伦究竟有多美

特洛伊的海伦究竟有多美特洛伊战争中的海伦(Helen),是古代西方世界公认的大美女。
她的美我们没亲眼见过,也没有画像或雕塑传世,只在荷马(Homer)的史诗和其它神话传说中留传。
那么海伦究竟有多美呢?说实话,Robert Fitzgerald 注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 (THE ILIAD,Oxford Uni. Press,1974),当初买来主要就想一睹海伦原汁原味的芳容,但开始却有点失望。
荷马说特洛伊战争因她而起,但全篇史诗中提到海伦的地方总共才15处,几乎没有任何直接的描写,而且提到她的地方,只比爱神阿芙诺蒂特(Aphrodite)的多了一处,也没有写太阳神 Apollo和智慧女神 Athena的地方更多一些。
失望之余,对海伦的美也更多了一分好奇。
史诗中描写海伦的主要有三处:第一处,Iris( Paris的妹妹,海伦的小姑子)告诉海伦两军阵前对峙,Menelaus(海伦的前夫)要求和Paris 个人之间用长矛决斗,谁赢了谁就娶海伦回家。
于是海伦披上银色面纱,登上特洛伊的城墙去观战。
这时,特洛伊的将领们窃窃私语:Watching Helen as she climbed the stairin undertones they said to one another:‘We cannot rage at her, it is no wonderthat Trojans and Achaeans wonder armsshould for so long have borne the pains of warfor one like this.’‘Unearthliness, A Goddess the woman is to look at.’‘Ah, but still, still, even so,being all that she is, let her go in the shipsand take her scourgefrom our children.’这些话,既有感慨,也有埋怨,希望她带着财产早点离开特洛伊的。
论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故事中女神形象的异同

论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故事中女神形象的异同第一篇:论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故事中女神形象的异同论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故事中女神形象的异同摘要:希腊神话女神众多,而中国女神只占少数几个,她们各有各的特点,而且也有相似之处。
中国女神和希腊女神有着不同的民族背景,不同的文化。
本文就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故事中女神的形象进行了诸多方面的比较,让我们在学习希腊神话故事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中国,希腊,女神,形象,神话神话,是由人民集体口头创作,表现对超能力的崇拜、斗争及对理想追求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属民间文学的范畴,具有较高的哲学性、艺术性。
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与民间艺人进行创作的不朽源泉,对后世影响深远。
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知识水平的低下,人类开始思考与探索自然并结合自己的想象力所产生的。
古代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由于文化背景,民族,宗教信仰等的不同,形成了各有特色的神话故事,而神话中的女神则赋予了它们文化和民族中的特有内涵。
希腊神话中有众多女神形象。
如大地女神盖亚、智慧女神雅典娜、妇女之神阿尔忒弥斯、爱与美的女神阿弗洛狄忒等等。
这些女神的神话故事都体现了她们不同的性格和品质,以及她们超人的本领,为后人做出了很大贡献。
中国神话中的女神则显得单薄而零散,只占神总数量的一小部分第一位就是我们的女娲娘娘。
她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
相传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后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雄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
她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中国有名的女神还有嫦娥,她是上古时期天帝帝俊的女儿、后羿之妻,神话中因偷食大羿自西王母处所求得的不死药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广寒宫之中。
《封神演义》中女性形象分析

《封神演义》中女性形象分析《封神演义》是一部中国古代神话小说,描写了商末周初的战乱时期,封神大战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女性形象多种多样,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女性的不同看法和角色定位。
女性形象中最鲜明的是妲己。
妲己是妖妇化身,美艳动人,智勇双全。
她以美貌迷惑商纣王,使商纣走上毁灭之路。
妲己的形象既体现了女性的美丽与智慧,又显示了她的毒辣和阴险。
她的出现使人们意识到女性的力量和诱惑的危险性。
第二,女性形象中的玛丽亚是一个虔诚的女性角色。
玛丽亚是魔族中的一员,她善良、纯洁、忠诚。
她在封神大战中帮助了姜子牙和周文王,且为了保护他们而牺牲了自己。
玛丽亚的形象展示了女性的母爱和牺牲精神,体现了对正义的信仰和对实现自己使命的追求。
女性形象中的嫦娥是古代中国传说中的仙女,被流放到月宫中。
嫦娥的形象表现了女性的孤独和无奈。
她因为误食了不该吃的药丸而被赶出了人间,生活在月亮上,无法与丈夫相见。
嫦娥的形象展示了女性的无奈和受制于命运的局限。
女性形象中也出现了一些具备才智和勇气的女性角色。
比如西王母是一个强大的女性角色,她是仙界的女王,拥有强大的法力和智慧。
她常常帮助姜子牙和其他人,是一个智慧和权威的代表。
还有西施也是个具备才智的女性角色,她为了挽救商纣王,采取各种手段迷惑他而取得了重要地位。
这些女性形象展示了女性的智慧和勇气,突破了古代社会对女性的束缚。
《封神演义》中的女性形象具备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些形象展示了女性的美丽、智慧、母爱、牺牲精神以及才智和勇气。
也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女性的不同看法和角色定位。
这些形象丰富了故事的情节,也给人们提供了反思和思考的空间。
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里 她 是红 颜 祸 水 , 夫 、 国还 殃 民 。海 伦 是 无辜 的 , 的恶 名 是 克 祸 她
当时 私有 制 阶级 社会 产 生 后 , 大男 子 主 义强 加 给 她 的 。特 洛 伊 战 争 实质 上 是 希 腊 的贵 族 主 向别 国侵 略 、 掠夺 财 产 的 战争 。神 话 将 恶 名 冠在 海 伦 的 头上 . 统 治 者 的真 实 面 目用 这 样 一个 美 丽 的 神 把 话 故 事掩 盖 了起 来 , 意 美化 统 治 者 , 有 贬损 女性 。
一
、
希 腊 神话 中的 代表 性 女 性 形 象
希 腊 神话 中的女 性 形 象 经 历 一 个 很 明 显 的转 变 , 即从 最 初 的 主 宰 万 物 到 后 来 退 居 二 线 , 论 是 权 力 、 力 、 位 等 都 降 低 很 不 能 地 多 。这 些 女性 的命运 随着 社 会 性 质 的 改 变 而 改 变着 , 是 人类 认 既 识 的不 断 加深 扩 展 . 反 映 了 原始 母 系 氏族 社 会 到 父 系 氏族 社 会 也 再 到 奴 隶社 会 的 历史 转 变 。 种转 变所 承 载 的 女性 形 象 的 变更 是 这 带 有 悲 剧 性质 的。 方 面 , 一 女性 的权 威 不 断受 到 侵 犯 和 动摇 ; 一 另 方 面 . 甘 现 状 的女 性 又 不断 的抗 争 反 击 试 图东 山再 起 。然 而 历 不 史 的不 可 改变 却 决定 了这 种 抗争 只是 徒 劳 的挣 扎 。
精 神 的 女性 。 亚 既是 人 类 的 始祖 , 盖 同时 又是 维 护 女 权 尊严 、 性 女 统 治 的 勇敢 战 士 。 美 典 范 , 生 活 中 具 有教 化 性 的榜 样 作 用 。 在 盖 亚 的形 象 反映 了原 始 社 会 初 期 的 生 活状 况 , 反 映 了 以盖 也 蛇 蝎 妖 后— — 妲 己 妲 己被 描述 为九 尾 灵 狐 的 化身 , 女娲 娘 娘 派 去灭 商 的 高 级 是 亚 为 代 表 的母 系 氏族 社 会 面 临 着 以宙 斯 为代 表 的 父 系 氏 族 社 会
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中女性形象的对比分析——以《伊利亚特》和《封神演义》为例

Vol.35No.7Jul.2014第35卷第7期2014年7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 oc.S ci )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之一是《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相传由流浪诗人荷马(公元前853年前后)所作,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史诗巨著。
这两部史诗以诗行组成了历史和英雄,浸染着浓厚的神话色彩。
中国的神话小说《封神演义》被称为“神魔小说”,该书成形于明朝期间(1368~1644)。
这两部作品尽管风格迥异,写作年代相差久远,但有很多相似之处。
两部作品都以相同历史阶段的史实为基础,融合了民间流传的神话人物故事,经过艺人和作家的整理加工再创作而成。
《伊利亚特》作为《荷马史诗》的上部,讲述的是特洛伊战争的故事。
据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推测,特洛伊战争的起始年代约在公元前1250年左右,希腊人攻陷特洛伊城的时间约在前1209~1208年[1]。
《封神演义》虽然成书较晚,但却是以上古历史即武王伐纣为基础。
该段历史发生于殷周之斗时期,约为公元前1100年以前(商,公元前1600~公元前1100),这与特洛伊战争的时间相差不多;两部作品都是诸神假借人类开展神力之间的争斗。
《伊利亚特》中描写的特洛伊战争表面上是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之间的争战,实际上是希腊诸神之间的较量;《封神演义》里的武王伐纣实际上也是阐、截两派神力借殷周之斗展开的角逐;这两部作品对后世的影响都很大。
《荷马史诗》自不必说,被认为是西方文学的起源。
《封神演义》将中国古代民俗传说中的所有仙、神都融入姜子牙的“封神榜”里,对明清寺庙诸神的设置、地方戏曲以及当代中国人对神的看法都有很大的影响。
《伊利亚特》和《封神演义》这两部作品中对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侧面描写,对比这两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能够发现早期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框架下人们对女性的认知及女性的地位。
本文通过对比《伊利亚特》和《封神演义》两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以小见大,展现东西方在早期父权制社会下对女性的价值观和审美意识。
论《荷马史诗》的女性形象

论《荷马史诗》的女性形象《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的杰作,它以其宏大的叙事和深刻的人物形象而闻名于世。
在《荷马史诗》中,女性形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们展现了古希腊社会中不同的女性特质和角色定位。
本文将从《荷马史诗》中的女性形象入手,探讨她们在史诗中的作用和意义。
在《荷马史诗》中,女性形象可以分为两类:神话传说中的女神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
在神话传说中,女神往往是美丽、聪慧、神秘的象征,她们代表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向往。
在《荷马史诗》中,雅典娜是智慧女神,赫拉是婚姻女神,阿芙罗狄特是爱情女神,她们的形象展现了不同领域的女性美德和力量。
这些女神在史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们决定着神话故事的走向和结局,也影响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而在现实生活中,史诗中的女性形象更具有鲜活的气息和深刻的人性。
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荷马史诗》中的海伦和安德洛墨克。
海伦作为史诗中的女性代表之一,她的美丽和魅力让无数人为之倾倒。
海伦的形象在史诗中并不只是美貌的象征,她的行为和选择也影响着整个特洛伊的命运。
安德洛墨克则展现了古希腊时代妇女的坚韧和果敢,她在丈夫离去后,勇敢地带领伊庇努撒家族抵抗特洛伊人的侵略。
史诗中的女性形象还包括了乌利西斯的妻子佩内洛普、阿喀琉忒的女儿伊菲吉尼亚等。
这些女性形象,或是忠贞的妻子,或是聪明勇敢的女性,或是温柔美好的少女,她们通过史诗的叙事,在古希腊的文化传统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在古希腊社会中,女性地位相对较低,她们的社会角色主要是作为丈夫的妻子和子女的母亲,她们的行动和选择受到家庭和社会的限制。
《荷马史诗》中的女性形象并非局限于这种传统的角色定位,她们展现了多种多样的性格特征和价值取向。
通过史诗的叙述,人们得以看到古希腊时代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女性形象,这为我们理解古希腊社会的性别观念和女性地位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古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形象给人以美好和神秘的遐想,她们代表着对智慧、美丽、爱情等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人性的探索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形象

人性的探索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人性的探索——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封神演义是中国古代神话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以它丰富的人物形象而著称。
这些人物形象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本文中,将通过分析封神演义中的几个典型人物,来探索其中蕴含的关于人性的深刻思考。
一、姜子牙——智勇双全的智者姜子牙是封神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他是一个集智慧、勇敢和仁爱于一身的智者。
他在封神之战中与众多妖魔作斗争,展现了出色的智谋和勇气。
姜子牙的形象揭示了人性中智慧与勇敢的一面,同时他对人类的关怀也展现了他高尚的品德。
通过姜子牙的形象,我们可以看到人性中追求知识和勇敢面对困难的力量。
二、妲己——美艳而危险的魅力妲己是封神演义中的女妖之王,她的美艳和诱人的魅力使得她成为众多男子的追求对象。
然而,在追求私欲的背后,妲己展示了人性中的欲望和邪恶的一面。
妲己的形象警示了我们对于美貌和魅力的迷恋,以及人性中那容易受到诱惑而走上错误道路的弱点。
三、哪吒——成长与拯救的英雄哪吒是封神演义中的英雄人物,他年幼时被赋予了超凡的力量,但由于缺乏悟性,陷入了许多误会和困境。
然而,通过与师父姜子牙和朋友们的相处,哪吒逐渐增长了智慧和慈悲心,最终成长为一个拯救众人的英雄。
哪吒的形象展示了人性中对于成长和拯救的渴望,他也代表着人性中无畏和勇敢的一面。
四、后羿——力量与诱惑的抉择后羿是封神演义中的英雄人物,他是一位天才射手,但他因为诱惑而接近魔道。
后羿的形象揭示了人性中对于力量和诱惑的复杂态度。
他的选择告诉我们,人性中需要懂得权衡和明辨是非,不被力量和诱惑所蒙蔽。
通过对封神演义中几个典型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从姜子牙的智勇双全到妲己的美艳与危险,从哪吒的成长与拯救到后羿的力量与诱惑,这些人物形象都呈现了人性的不同侧面。
古代神话小说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向我们展示了关于人性的深刻思考,让我们反思我们自己的行为和选择。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从封神演义中这些人物的形象中汲取启示。
《封神演义》中女性形象分析

《封神演义》中女性形象分析《封神演义》是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其中塑造了许多丰富的人物形象,包括男性和女性。
在这些形象中,女性角色的塑造也是十分丰富多彩的,她们展现出了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封神演义》中的女性形象。
我们来看看《封神演义》中的女性角色的塑造。
文中塑造了不少的女性角色,其中最为经典和具有代表性的包括妲己、西王母、女娲等。
妲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女性角色,她美丽肯定,聪明伶俐,但在她的美丽背后却隐藏着无尽的阴险和狠毒。
妲己出现在商朝的权力斗争中,她利用自己的美色和智慧,左右了商王和商王后,鲁提辖是西岐王后足下的大臣,妲己利用鲁提辖的感情,引诱他去对付姜子牙,最终导致了商朝的灭亡。
她的形象既展现出了女性的聪慧和美丽,同时也表现出了她的狠毒和心机。
另外一个形象突出的女性角色是西王母,她是天界的主要女性神祇之一,在《封神演义》中她精明能干,与她的夫君玉帝一样,她也是天庭的一位关键人物。
她在故事中的表现表现出来的是她的独立和睿智。
在与妲己和姜子牙等人的交锋中,她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展现出了她作为女神的非凡气质和胆略,展现了女神的威严和权威。
除了这些被塑造得非常积极和丰满的女性形象之外,《封神演义》中还有一些其他的女性角色,她们的形象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时代和社会的影响。
《封神演义》中的女娲,她是大禹的妻子,她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为了帮助丈夫,她割下一只脚,用自己的血肉铺筑道路。
她的形象和故事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关于女性勇敢、牺牲、忠贞的美德,是古代女性形象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封神演义》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是丰富多彩的。
妲己的美丽与心机,西王母的睿智与权威,女娲的勇敢与牺牲,这些形象都展现出了不同的女性特质和命运轨迹。
她们的形象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对于女性形象的不同认知和审美标准。
从女性角色的命运和处境来看,《封神演义》中的女性形象也呈现出了多样性。
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女性的地位是比较低下的,她们往往受制于男性的权威和社会的桎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妲己与海伦文学形象的比较研究摘要:明末许仲琳所著的《封神演义》中的妲己与古希腊诗人荷马笔下的海伦是我们家喻户晓的人物,也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对象。
她们美丽且富有智慧,并且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年轻时都是被人强行掠走过;在爱情与婚姻方面有着同样的彷徨与迷茫。
可相同的传奇故事,并没有出现相同的结局:妲己用死结束了她被女娲利用的一生,而海伦则回到自己的丈夫身边,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正是这样相同与不同的对比,才呈现了不同语境中同一种类型的文化实践差异,拓展了比较研究的思路和视野,进一步找到中西方文化的联系与差异。
关键词:妲己;海伦;比较研究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在民间传说和众多文学作品中许多王朝的灭亡都与美貌绝伦的女子有关,如夏桀时期的喜妹,商纣王时的妲己,周幽王时的褒义等等,她们都被后世的文人作家称为用美色诱惑帝王的典型。
妲己则因为许仲琳创作的《封神演义》而为更为世人所知,其更成为“淫妇”、“祸水”、“心如蛇蝎”的代名词。
海伦被称为“希腊第一美女”,她的美同样也受到后人的指责:“”残酷的荷马,你让那么多英雄倒在血泊中,仅仅为了染红一位美人的石榴裙,为了她你让一座城市玉石俱焚。
周英雄曾说:“女人的第一号敌人一向是历史,所谓的历史不外是男人的历史”。
[1]126一、两人的人生经历比较《国语·晋语》中记载:妲己原来是诸侯有苏氏的女儿,因为有苏氏反抗殷商的暴政,结果遭到镇压,有苏氏将要面临屠城和灭九族的危险时,把妲己献给了纣王。
妲己在后宫短短的几年之中,就由“罪犯”之身变成了集后宫三千佳丽宠爱于一身的皇后。
但她“蛊惑纣王,纵情声色,荒淫误国。
建鹿台,行炮烙,剖孕妇等”,被认为是“千古淫罪的罪魁祸首”,最后以死,结束了她的传奇人生。
海伦同样也给我们演义了一场空前绝后的传奇剧。
她和妲己一样是世上最美同时也是臭名昭著的一位女人。
她点燃了特洛伊战争的火焰,并给特洛伊城及其人民带去了空前的灾难。
她是宙斯的女儿,无可匹敌的美丽和魅力使希腊各地的英雄们迷恋于她。
年轻时的她曾被忒修斯掠走过,后被其兄救出。
继父又将她嫁给了斯巴达的国王墨涅拉俄斯。
在帕里斯(特洛伊王子)没有来访之前,海伦的婚姻生活是平静的。
可他的出现让这平静的生活出现了波澜,第一次见面他们就相恋了,随着感情的不断升温,最终两人一起携带财宝私奔到了特洛伊城。
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越过海峡,将特洛伊城紧紧包围。
最后特洛伊城被希腊军夷为平地,海伦也成为战俘。
这时她的美丽却拯救了她自己,因为“没人忍心将剑刺向这令人销魂、妩媚、动人的女子之身。
”在希腊这个充满神话色彩的世界里,海伦不仅没有死,反而又和丈夫墨涅拉俄斯过上了神话般的幸福生活。
二、两人具体的相同点及其产生原因“比较文学中的平行研究的对象与范围,是那些并无交往影响和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学,在主题、文类、文艺理论、文学题材、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异同关系和规律的特点。
”[2]176虽然海伦与妲己有着地域、时间、空间的间隔,但是“妲己仍然既有中国妲己的一面,也有希腊海伦的一面。
”作为“希腊海伦式”人物的妲己,她与海伦的相同之处具体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一)外貌《封神演义》记载:她艳如桃花,妖媚动人,美丽多姿。
因此用“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来形容妲己的美貌也是不为过的。
妲己在后宫短短的几年之中,就由“罪犯”之身变成了集后宫三千佳丽宠爱于一身的皇后,可见其美貌与智慧的不一般。
在“雷震子监斩妲己”这节中:刽子手被其美色迷住,不忍下手,纷纷愿替其死。
可以说妲己的美实在让世人惊叹!远在希腊的海伦不仅有着“希腊第一美女”的称号。
海伦与帕里斯私奔到特洛伊,当特洛伊的长老们聚在议会室讨论是不是把海伦留在特洛伊时,海伦进来了,“她的美让老人们肃然起敬”。
她的美已经让经历沧桑的老人们肃然起敬。
由此她也成为了闻名于世的特洛伊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于是有人说:“残酷的荷马你让那么多英雄倒在血泊中,仅仅为了染红一位美人(海伦)的石榴裙”。
(二)婚姻与爱情根据正史记载:帝辛(纣王)20岁嗣位,当时商朝已经300年了,国力雄厚,物阜民丰,人心稳定。
帝辛血气方刚,威武有力,神勇在当时无人可比。
就在他在位的第40年,也就是公元前1047年,因为苏部落叛变,帝辛的大军去讨伐,苏部落抵挡不住,酋长只好把女儿——苏妲己献出去求和。
那时帝辛已是60开外的人了,而妲己正值青春年少,可以说这场婚姻就是一种“交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情,《封神演义》把妲己的爱情建立在了伯邑考身上的,虽然其对伯邑考的喜爱说成是由于他比纣王更俊美,比纣王更有强壮的体魄,更能够满足她的性欲。
同样海伦也曾在婚姻与爱情间彷徨。
继父虽然将她嫁给斯巴达的国王墨涅拉俄斯,可那“父母的精心安排”并没有阻挡她对爱情的渴望。
帕里斯的出现,使她的这种渴望达到了极点,于是她就和帕里斯一起私奔到了特洛伊。
妲己与海伦都在婚姻与爱情之间彷徨过,但她们对待爱情的方式不同:妲己是利用权势引诱,海伦直接私奔。
两人都为自己的所爱付出了行动。
(三)坎坷的遭遇妲己原来是一位雄霸一方的诸侯之女,美丽、善良、天真、活泼,由于其父反对纣王的暴行,并被镇压,为了苏氏家族,妲己被送进宫。
而正值青春年少的她被召进宫后所处生活环境、甚至说是生存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小有着父母保护的她,现在要整日陪伴与君王左右,并且还要面对着后宫的尔虞我诈,这对于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贵族小姐简直是人生的一个灾难。
这个灾难的最可悲之处是:当时的妲己没有人把其作为是一个女人,而是当成父辈为了家族生存的一个工具,一个盾牌。
海伦作为宙斯的女儿,斯巴达王又是其继父,她的身份和地位与妲己一样的高贵。
年轻的海伦“在阿耳忒弥神庙跳舞,被忒修斯与庇里托斯抢走”,并被分给忒修斯做妻子,后被其兄救回。
表面上是逃出了虎口,但父亲为了其政治利益,又将其嫁给了阿伽门农。
海伦与妲己出生在同样的高贵家庭,有着同样的人生遭遇,在人生轨迹中出现了许多“交叉点”。
而这些交叉点出现的原因是因为中西文化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相同之处。
正如钱钟书说的:中西文化“东海西海,心里攸同;南学北学,道术位裂”。
[3]45三、两人的不同点及产生原因妲己和海伦是两个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环境下形成的两个不同形态的人物形象。
如果用马克思的辩证论来分析:虽然她们两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联系和影响,也就是有共同点;但是共性包括个性,个性又孕育共性之中。
基于此观点我们就再看看她们的个性所在,也就是不同之处。
妲己与海伦的最大不同是在于她们各自的命运结局。
《封神演义》第四回指出妲己被“狐狸精”吃了。
也就是说以后的“妲己”生命已经死去,她已经被“狐狸精”所取代了,可作者为了突出妲己的唯一出路只有死,在最后再一次把那个已经不是妲己的妲己又杀了一次,并且她的灵魂也没有飘向封神榜,也就是没有得到超生。
只有这种不仅要死,而且要死两次并且永不能超生的结局,才能让国人感到合适。
可见妲己的结局是多么地悲惨!而海伦和命运结局则和妲己不同。
“当墨涅拉俄斯在残破的特洛伊中找到海伦时,海伦比过去更加动人了。
”最后海伦不仅得到希腊人的谅解,而且“与丈夫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种神话般的大结局,可以说寄寓了当时希腊民众的人生理想,这种境界超越了依赖物质现实的需求,更超越了对人性欲求的简单惩罚与报复。
同时,此种境界也让《荷马诗史》有了更迷人的光芒。
那么为什么有相同命运的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结局呢?其根本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差异:中国文化以孝为本,对家庭观念、家庭伦理非常重视,并以孝道作为一切德行的基础;另外中国文化重视伦理。
中国文化常以亲亲为大,家庭伦理是中国人道得生活的核心;西方文化则重视个人,提倡家庭成员应互相尊重对方意愿,家并且西方存有重国体多与重家庭的文化传统。
与西方悲剧主人公相比, 中国文学中的人物形象似乎并不具备彻底的反抗精神,更多的是忍受和寄希望于某种超脱的存在:或者是“天理”,或者是“神意”,或者是迟来的正义———这又恰好是一种对命运的顺从,而不是抗争。
它所暗含的是一种对于圆满结局的期盼。
他们往往都有一个喜剧式的结尾: 先苦后甜, 苦尽甘来, 是冲突的和解。
使主人公得到虚幻的满足:正义得到伸张,邪恶遭到报应。
[4]p46另外,在故事的叙述者与叙述对象的距离上东西方也存在着普遍的差异:在中国的故事中讲述者与叙述对象的距离接近,并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体现出浓厚的道德教化色彩,渗透着一些封建主义思想和因果报应观念。
相反,西方的故事叙述者更显客观超脱,故事情调更显得比较轻松、幽默、更富于喜剧性和娱乐性。
[5]P261通过许仲琳先生的口吻可以证实,关于妲己故事发展的内在逻辑是由道德意义联结的,这道德意义一方面保证叙述者的叙述自由,他可以随心所欲地讲述任何读者感兴趣的故事;另一方面又得保证这个故事的最终道德性,“中国文学具有一种极深的教育功能,故中国文化要达到至高境界,则必然会具有一种深微的教育功能。
”[6]45而海伦的故事形态尽管也在考验和赏罚主人公之中融入某种道德原则,但其重心还是在通过波澜起伏的故事内容,寄予读者面对人生应有着美好的情怀和坚定的信念。
当然两个人物的不同结局,也更适合各自国人的审美需求。
“审美是各民族独特社会历程和文化传统的浓缩,表现出不同的审美理想。
”[7]128 通过对“妲己”与“海伦”相同类型人物的不同命运结局的比较与分析,我们必须承认,故事中人物的魅力依赖于特殊的叙述形式和文学品质,虽然妲己与海伦这两位同命相怜的姐妹有着许多的相同之处,但由于其所处的语境不同和中西文化的差异,所以她们都只能寻求适合各自本国的读者能接受的人生结局,也就是说“共同情节的相同性反而能够大大突现变化部分所暗示的不同价值观与假设”[8]284最重要是通过对她们之间的比较,更加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多采和斑斓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