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近期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研究的文献综述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研究的文献综述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研究的文献综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FDI)是指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并持有对外实体企业的股权或投资。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对外投资方式和领域也日益多元化。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不仅为中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机会,也对全球经济和国际贸易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探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及其相关研究成果。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自1979年实行对外开放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起初,中国企业主要通过政府引导和支持的方式进行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资源开采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投资领域也逐渐扩展到制造业、金融业、科技创新等领域。

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规模首次超过外商直接投资流入规模,成为全球最大的海外投资国之一。

1.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资源获取途径,有利于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为中国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还有助于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2. 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的对外投资活动促进了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有助于促进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增长,为全球投资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领域,国内外学者们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模式、动因和效果、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宏观经济的关系、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方面。

1. 发展模式、动因和效果关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模式、动因和效果的研究较为广泛。

金融发展、研发投入与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金融发展、研发投入与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2020Sep.年9月第20卷㊀第3期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JournalofHebeiUniversityofEconomicsandBusiness(ComprehensiveEdition)2020Vol.20No.3Ә经济学研究金融发展、研发投入与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冯彦明,赵㊀阳(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81)摘要: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发展很快,但其逆向技术溢出的效应并不理想㊂根据东㊁中㊁西部地区的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构建金融发展影响OFDI逆向技术溢出和自身研发创新关系的调节模型㊂实证结果显示,当前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已经显现,但东㊁中㊁西部地区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两阶段效率仍存在差异㊂OF⁃DI对我国企业研发资金投入会产生替代效应,东部地区更多依赖自身研发创新,而中㊁西部地区则更多依赖OFDI逆向技术溢出二次创新㊂东部地区金融发展既可以直接促进OFDI获得海外技术溢出,也可以通过支持自身研发投入,缓解资金约束,提高海外技术溢出吸收效率,间接促进OFDI逆向技术溢出㊂中㊁西部地区则尚不存在上述金融发展影响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㊂从全国范围看,各地区的金融发展还未有效发挥促进技术成果转化为经济绩效的作用㊂关键词:金融发展;研发投入;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中图分类号:F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573(2020)03-0052-11收稿日期:2020-04-09作者简介:冯彦明,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电子邮箱:fymhbf@163.com㊂长期以来,中国在引进国外关键技术方面一直受到发达国家的封锁,即便是用市场换技术也难以真正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而仅仅依靠自身研发投入又难以快速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㊂因此,通过对外直接投资(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可能是一个有效途径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中国OFDI快速发展,对外投资体制机制和投资结构不断完善㊂在2016 2018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三连降的背景下,中国通过积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 走出去 ,使2018年的OFDI规模达到了1430.4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二㊂不过,由于中国各地㊁特别是东㊁中㊁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各地区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吸收效应并不确定,而且国家和各地区通过金融发展和增加研发投入为OFDI逆向技术溢出创造的条件也不均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OFDI作用的发挥㊂基于此,笔者将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过程分解成对外直接投资引起母国技术水平变化和母国技术水平变化引起经济绩效变化两个阶段,利用中国2007 201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分析我国东㊁中㊁西部地区在 OFDIң技术水平ң经济绩效 的逆向技术溢出过程中两个阶段的效率(差异),探究东㊁中㊁西部地区OFDI逆向技术溢出二次创新与自身研发投入创新之间关系,以及各地区支持金融发展和增加研发投入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㊂一㊁文献综述OFDI是跨国公司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方式,也是获得海外先进技术,促进母公司发展和母国技术水平提高的一种途径㊂理论界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㊂早期学者主要关注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是否存在㊂目前已有大量文献证实OFDI确实存在着技术逆向溢出效应(Kogut和Chang,1991;BranstetterL,2006;李洪亚㊁宫汝凯,2016;陈昊㊁吴雯,2016)[1-4]㊂因此,企业有动机积极开展OFDI,通过OFDI来获取海外企业先进技术,并逆向传导至母公司,从而带动母国企业和相关产业发展(张林,2016)[5]㊂随着研究深入,更多学者开始关注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发生条件及其特征差异的问题,他们分别从省级层面㊁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对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㊂韩先锋(2019)[6]利用2006 2015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㊃25㊃经济学研究冯彦明,赵㊀阳㊀金融发展㊁研发投入与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通过门槛回归技术实证研究发现,中国东㊁中部地区省份具有OFDI逆向创新价值链溢出效应,相比于西部地区具有持续动态的比较优势,西部地区省份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有限㊂柴庆春等(2016)[7]利用我国2006 2012年11个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额,采用灰色综合关联度分析法,实证发现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较为显著,但各个行业之间存在着逆向技术溢出差异,其中制造业与科学研究及技术服务业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较强㊂杨亚平等(2015)[8]从微观角度考察企业异质性对OFDI溢出效应的影响,利用2003 2009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和倍差法实证研究发现,具有外资背景和国际经验的企业能更好地吸收OFDI逆向技术溢出成果,显著提升母公司的劳动生产率与全要素生产率㊂对于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机制问题,赵伟等(2006)[9]基于发达国家的OFDI实证研究总结了OFDI促进母国技术进步的四重机制,即R&D费用分摊机制㊁逆向技术转移机制㊁研发成果反馈机制和外围研发剥离机制,并指出了上述四重机制作用在中国对欧美发达国家的OFDI中已显现㊂陈强等(2016)[10]进一步区分中国OFDI类型,利用拓展LP模型,将技术寻求型OFDI作为独立变量,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表明,我国OFDI同商品进口㊁FDI和研发投入一样,都有利于我国科技水平提高,但由于我国技术寻求型OFDI总体占比较低,且OFDI主体大多是国营企业,导致了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有限㊂阮敏等(2018)[11]从制度环境角度出发,利用2003 2015年中国OFDI的省际面板数据,研究母国制度如何影响OFDI逆向技术溢出,通过LP模型实证发现,改善母国制度环境能够显著促进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其中我国东部地区良好的科技㊁法律㊁金融等因素显著促进了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吸收,而西部省份得益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和制度环境的改善,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吸收能力要强于中部地区,这样,中部地区在逆向技术溢出吸收能力方面处于 洼地 ㊂现有的研究发现,母国金融发展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吸收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㊂雷红的研究表明,发达的金融系统能为母国企业在利用OFDI逆向技术溢出方面提供资金支持,缓解融资约束,最终有利于母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雷红,2019)[12]㊂王雷等(2015)[13]采用2004 2012年中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金融环境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与创新关系的调节模型,实证发现扩大金融规模㊁优化金融结构㊁提高金融效率均可以促进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但地区之间存在差异性,金融结构优化与金融效率提升对东部地区OFDI逆向技术溢出调节作用更明显,金融规模扩大对西部地区OFDI逆向技术溢出调节作用更明显㊂不过,也有学者发现金融发展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并非是线性关系,金融发展水平处于不同的门槛区间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存在差异㊂如杜宽旗等(2016)[14]利用2003 2013年我国28个省OFDI面板数据实证发现,金融规模即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与GDP的比率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影响具有双门槛效应,当金融规模超过一定数值时,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促进作用就会有大幅度的提升;而金融效率和金融结构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影响都具有单一门槛效应,当金融效率和金融结构达到门槛值之后,它们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才有较大提升㊂孙志红等(2019)[15]根据2003 2015年中国对 一带一路 国家OFDI省际面板数据,建立国际技术溢出模型,通过全样本模型估计发现,我国金融发展规模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影响是单一门槛,金融规模低于门槛值的时候,各省份OFDI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而当金融规模越过门槛值的时候,各省份OFDI会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㊂金融发展效率和金融发展结构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影响则是双重门槛,在两个门槛值之间,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不显著,当低于第一个门槛值或高于第二个门槛值的时候,各省OFDI才具有逆向技术溢出效应㊂在此基础上,部分学者研究发现OFDI的发展也会反作用于母国金融发展㊂史恩义等(2019)[16]利用我国30个省㊁直辖市和自治区2003 2016年动态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OFDI通过自身效应路径显著促进了我国金融发展,而逆向技术溢出直接效应路径对金融效率㊁间接效应路径对金融结构都未能充分发挥作用㊂提升我国创新能力理论上可以通过两条路径:一是充分发挥本国自主创新,即通过增加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二是通过获得海外技术溢出实现二次创新㊂目前自身研发投入创新与OFDI逆向技术㊃35㊃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20年第3期溢出二次创新之间关系,学术界尚存在争议(韩先锋,2019)[6],大致可分为促进观㊁抑制观和非线性观㊂持促进观的学者如董有德等(2014)[17]利用2009 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发现中国OFDI二次创新显著提高了国内自主创新能力㊂鲁万波等(2015)[18]实证发现,中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创新不仅在短期有利于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从长期看也促进了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㊂持抑制观的学者如谢钰敏等(2014)[19]采用我国2000 2011年相关数据,实证发现,我国OFDI显著抑制了自主创新与二次创新能力提升㊂Freeman(1997)[20]研究发现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可能产生替代效应,从而会降低国内企业自主创新动机㊂持非线性观的学者如叶建平等(2014)[21]采用2003 2011年我国的省际面板数据,利用动态面板估计方法,实证发现,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及其吸收能力与我国研发资本存量㊁研发强度㊁人力资本㊁市场化指数㊁经济规模的关系都表现出显著的门槛效应,其中,研发资本存量在低于门槛值的时候,随着研发资本存量增加,技术寻求型OFDI在下降,当越过门槛值的时候,技术寻求型OFDI开始反转并增加,并随着研发资本存量增加使得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更强㊂殷朝华等(2017)[22]实证发现中国OFDI与自主研发投入创新的关系受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当区域金融发展水平低于第一个门槛值时,中国OFDI对自主研发投入创新会产生抑制作用,当区域金融发展水平介于两个门槛值之间的时候,中国OFDI对自主研发投入创新会产生促进作用,随着金融发展水平越过第二门槛值的时候,中国OFDI对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会更强㊂故厘清OFDI逆向技术溢出与我国自主研发投入创新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国通过OFDI与自身研发协同推进我国创新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㊂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研究相较国外研究起步稍晚,但我国关于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理论与实证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㊂在研究内容上,以检验我国不同地区或者产业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强弱和影响因素的门槛效应为主㊂在研究结论上,现有研究大多认为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已经初步显现㊂然而学术界对我国自身研发投入创新与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关系仍存在争议㊂笔者从资金供给角度,探究我国各地区OFDI是否对自身研发资金投入造成挤占㊁对自主创新活动是否产生替代作用,进而对我国海外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产生不利影响㊂在此基础上引入金融发展因素,考察金融发展是否能够缓解上述资金约束关系,进而促进OFDI逆向技术溢出㊂在分析过程中又把金融发展的影响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首先通过金融发展与两阶段的投入指标二者交互项考察金融发展对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直接影响的效果,然后通过金融发展㊁研发投入与OFDI三者交互项考察金融发展对逆向技术溢出效应间接影响的效果㊂这样,就从资金供给(资金融通)角度,较全面地分析了金融发展㊁研发投入和OFDI间协同发展和交互影响的机制与效应㊂二㊁研究模型与指标设计(一)理论模型设定与分析我国一般将企业创新活动分为技术研发和技术转化两个阶段㊂技术研发阶段,即利用创新资源投入,将知识进行创新研发,获取中间研发成果;技术转化阶段,即将前一阶段的技术研发成果投入商业化使用来获得经济效益㊂笔者沿用这一思路,也将OFDI逆向技术溢出分解成两阶段,第一阶段是技术研发阶段,探究我国各地区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我国创新技术成果的直接产出效应;第二阶段是技术转化阶段,探究我国各地区创新技术成果转化成经济增长的能力㊂在此基础上,从金融发展缓解资金约束的角度,分析各地区金融发展在上述两阶段的影响,通过金融发展与两阶段的投入指标二者交互项考察金融发展对逆向技术溢出的直接影响效应㊂然后,探究各地区在技术研发阶段的自身研发投入创新与OFDI逆向技术溢出二次创新之间的关系,通过金融发展㊁研发投入与OFDI三者交互项考察金融发展对逆向技术溢出的间接影响效应(见图1)㊂OFDI与自主研发投入都可以促进我国创新能力提高,但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㊂研发投入可以有效提升对OFDI技术溢出的吸收效率,促进海外技术逆向转移,而通过OFDI则可以获得东道国企业要素资源,分担自身研发成本,有利于母公司集中资源进行核心项目的研究开发㊂在这种正向的相互促进关系中,资金供给是一个关键因素㊂在资金约束条件下,盲目开展OFDI将导致本国研发创新动机和对逆向技术溢出吸收效率降低,仅仅依靠㊃45㊃经济学研究冯彦明,赵㊀阳㊀金融发展㊁研发投入与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图1㊀金融发展㊁研发投入与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理论模型自身研发投入又会失去通过OFDI快速提升自身技术水平的途径㊂金融发展可能是解决上述资金约束的有效方法,金融发展既可以为企业 走出去 开展OFDI提供资金等一系列服务,发挥金融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直接影响,也可以缓解因OFDI而导致的对研发资金的挤占问题,从而有利于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和海外技术溢出吸收效率,发挥金融通过缓解研发资金约束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间接影响㊂同时,金融发展不仅可以在技术研发阶段发挥相应作用,还可以在技术转化阶段,为前一阶段的创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经济绩效提供一系列资金服务支持,促进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㊂1.关于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性及效率问题㊂对于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性及地区间效率差异问题,一般认为不仅存在着逆向技术溢出,而且通过外围技术研发剥离㊁研发成本分摊㊁海外研发成果反馈㊁逆向技术转移等途径,可以实现有效的逆向技术溢出㊂不过,这种有效性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作用会有所不同㊂赵伟等(2006)[9]基于发达国家企业OF⁃DI实证经验,提出了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四重机制,但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上述机制作用有限㊂依据外围技术研发剥离机制,经济发展水平高㊁OFDI存量规模大的地区,拥有更多的海外研发资本,可以将外围技术研发任务分配到海外子公司上,从而更多地分摊母公司的研发成本,有利于母公司集中资源进行核心项目的研究开发,提高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率㊂依据研发成本分担机制,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可以获得被投资企业的资源要素,刺激东道国企业分担部分研发成本;另一方面,对外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绕过贸易壁垒,打开东道国市场产生规模效益,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研发成本㊂依据研发成果反馈机制,经济发展水平高㊁跨国企业集聚度高的地区,拥有更多的海外子公司,这些海外子公司利用东道国资源研发形成的新技术可逆向反馈至母公司,从而提高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率㊂依据逆向技术转移机制,经济发展水平高㊁金融发达的地区,有利于企业融资对发达国家进行海外并购和联合开发,通过并购和联合开发可以更容易接触到发达国家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经验,绕过技术壁垒,实现技术逆向转移至母公司,提高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率㊂由此可见,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存在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研发资本存量大,有利于提高自身研发创新水平和海外技术溢出吸收效率㊂而我国长期以来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因此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显现可能存在地区差异㊂对于存在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地区,其溢出效应两阶段效率也可能存在差异㊂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假设:H1:我国东部㊁中部和西部地区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显现及其两阶段效率存在差异,东部地区OFDI逆向技术溢出强于中㊁西部地区㊂2.关于金融发展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㊂金融发展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可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种㊂直接影响体现在,金融发展既可以对企业开展OFDI提供直接资金支持以及配套投资咨询㊁保险等服务,也可以为海外技术溢出逆向转移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供相关金融服务㊂间接影响体现在,金融发展可以缓解OFDI与研发投入之间因资金约束导致的替代问题,通过支持研㊃55㊃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20年第3期发投入提高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吸收效率,进而促进研发投入创新与OFDI逆向技术溢出二次创新协调发展㊂金融发展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直接影响可分解为对研发阶段的影响和对转化阶段的影响㊂在技术研发阶段,无论公司采取OFDI还是将通过OF⁃DI获得的技术反馈至母公司都需要母国金融支持㊂公司若采取OFDI战略,在得不到本国金融机构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仅仅依靠自有资金往往会存在资金缺口,难以长期维持OFDI㊂此外,在本国金融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也难以为企业 走出去 提供相应的投资咨询服务以及境外投资保险服务,这无疑会削弱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导致境外投资失败㊂而如果想利用东道国的金融支持,可能会面临市场环境陌生㊁缺乏信誉保障㊁投资失败风险较大等不利因素㊂因此,母国金融发展对于成功的OFDI具有重要影响㊂一方面,母国金融发展可为母公司OFDI提供方便的融资支持,最大化降低资金成本,有利于抓住最佳投资时机,降低投资失败风险,从而有利于获得海外先进技术;另一方面,金融发展还可以在国际技术转移过程中提供相关市场调查㊁技术交易与咨询和保险等服务,有利于海外获得的先进技术顺利传至母公司㊂在技术转化阶段,母公司在获得海外子公司先进技术之后,需要将其投入商业化使用,并最终促进经济增长㊂金融发展对这一过程仍具有积极影响㊂发达的金融可以快速积聚社会闲散资金,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将资金投入到回报率最高的项目中,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㊂当然,在金融发展过程中,也可能存在金融发展的内在脱实向虚倾向,使其未有效服务于实体经济㊂金融发展能否真正促进OFDI技术成果转化,提升经济绩效,还依赖于政府政策引导㊂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假设:H2:金融发展对于OFDI逆向技术溢出研发阶段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但对于OFDI逆向技术溢出转化阶段调节作用不显著或者反向调节,并且上述调节作用因地区金融发展水平不同存在地区差异㊂从金融发展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间接影响看㊂在技术研发阶段,金融发展可以缓解因对外直接投资而导致的对研发资金的挤占,进而间接影响OF⁃DI逆向技术溢出吸收效率㊂李梅(2010)[23]认为OF⁃DI逆向技术溢出吸收能力受到母国研发水平影响,母国研发能力越强,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也越强㊂刘洁(2019)[24]认为母国增加研发投入可以购买先进设备㊁引进人才等,从而有利于OFDI逆向技术溢出吸收能力的提高㊂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母国研发投入正向调节OFDI逆向技术溢出㊂然而,研发资金供给是关键因素,研发投入需要大量资金,在OFDI挤占研发资金的情况下,依靠自有资金积累难以有效满足研发资金需求,这将导致技术延缓获得并最终失去市场,而金融发展可以配置资源,为研发积累资本㊂因此,研发投入的正向调节作用还会受到金融发展约束㊂一方面,金融发展可以提升资源的配置效率,缓解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企业资金成本,扩大信贷规模,缓解资金约束㊂另一方面,在金融支持下,母国研发强度和创新能力提高,带来行业竞争加剧,从而促进技术进步㊂但上述调节作用依然可能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㊁研发资本存量㊁金融发达程度以及OFDI存量等诸多因素影响,故可能存在地区差异㊂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假设:H3:母国研发投入会促进OFDI逆向技术溢出,但在统计上未必显著,金融发展对其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但存在地区差异㊂(二)计量模型设定㊁指标设计笔者采用2007 2017年中国各省面板数据,属于静态短面板㊂首先,个体效应是以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两种形态存在,笔者利用hausman检验法判断是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㊂其次,在检验结果为固定效应情况下,笔者利用LSDV法判断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还是混合回归模型;在检验结果为随机效应情况下,利用Breusch和Pagan(1980)的LM检验法,判断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还是混合回归模型㊂最后,在固定效应模型基础上再次考虑时间效应,引入年度虚拟变量,并通过年度虚拟变量的联合显著性检验判断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是否合理㊂这里构建OFDI逆向技术溢出两阶段的个体效应模型基本形式如下:第一阶段,技术研发阶段个体效应基本模型:lnPatentit=α11lnOFDIit+α12lnRDit+α13Openit+α14lnFDIit+μi+εit(1)lnPatentit=γ11lnOFDIit+γ12F_sizeitˑlnOFDIit+γ13F_effiitˑinOFDIit+γ14lnRDit+γ15Openit+γ16lnFDIitμi+εit(2)㊃65㊃经济学研究冯彦明,赵㊀阳㊀金融发展㊁研发投入与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lnPatentit=β11lnOFDIit+β12lnRDit+β13lnRDitˑlnOFDIit+β14F_sizeitˑlnRDitˑlnOFDIit+β15F_effiitˑlnRDitˑlnOFDIit+β16Openit+β16lnFDIit+μi+εit(3)第二阶段,技术转化阶段个体效应基本模型:lnPGDPit=β21lnPatentit+β22F_sizeitˑlnPatentit+β23F_effiitˑlnPaentit+β24lnLabourit+β25lnCapitalit+β26Openit+β27lnFDIit+μi+εit(4)1.被解释变量㊂第一阶段中被解释变量Patentit表示i省在t年的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我国技术成果的直接产出,而专利数能够反映一个地区创新资源投入的技术成果,体现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综合技术实力,故用国内专利申请授权的对数来表示;第二阶段中被解释变量PGDPit表示i省在t年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经济绩效的能力,而人均GDP能够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衡量一个地区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效率,故用人均GDP的对数来表示㊂2.解释变量㊂OFDIit为i省在t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RDit表示i省在t年的R&D经费内部支出存量水平;F_sizeit表示i省在t年金融发展规模;F_effiit表示i省在t年金融发展效率;μi+εit表示复合扰动项,其中μi表示不随时间变化的各样本截面个体效应,εit表示随个体与时间而改变的扰动项,εit iid(0,δ2),且与μi不相关㊂金融发展规模用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与GDP比值表示;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分为流向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两部分,金融发展效率可用非国有部门贷款占比来表示,故本文采用 非国有部门贷款余额/GDP 来表示金融发展效率㊂但是现有信贷资金数据并没有按企业性质为标准统计,笔者借鉴李梅(2014)[25]的方法,假设某地区非国有部门固定资产投资和非国有部门获得的贷款成正比,因此金融发展效率=(1-国有固定/全社会固定)ˑ各项贷款余额/GDP㊂3.控制变量㊂Openit指i省在t年对外开放度,用各省的进出口占比GDP表示;FDIit指i省在t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存量;Labourit表示i省在t年人力资本投入存量㊂Capitalit指i省在t年物质资本投入存量,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表示㊂由于OFDI逆向技术溢出至本国可能存在一定时滞,且OFDI流量数据每年波动较大,故笔者采用各省OFDI存量数据㊂同时,为了保持指标选取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对于FDI㊁Capital以及RD均采用永续盘存法转化成存量指标㊂FDI存量具体计算公式为:FDIit=(1-δ)FDIi,t-1+fdiit,,其中,FDIit表示第i省第t年的FDI存量;fdiit表示第i省第t年的FDI流量;δ是FDI存量的经济折旧率㊂借鉴张军等(2004)[26]的方法,固定经济折旧率为9 6%㊂基期FDIi0存量的估算方法为:FDIi0=fdii0/(g+δ)㊂其中,fdii0表示第i省基期的FDI实际利用外资额,FDIi0表示第i省基期的FDI存量,g表示样本期内FDI的平均增长率㊂Capitalit和RDit计算方法同上㊂人力资本投入可用人均受教育年限来衡量㊂将Labour转化成存量指标㊂采用各省6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就业人员人数的乘积来衡量各省人力资本存量㊂用primary㊁junior㊁senior和col⁃lege分别表示小学㊁初中㊁高中和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占6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以6年㊁9年㊁12年和16年分别表示相应的平均受教育实体年限,H表示各省就业人员人数,故:Labour=(6primary+9junior+12senior+16college)ˑH(5)由于‘中国统计年鉴“在2015年将大专及以上教育统计口径进一步细分为大学专科㊁大学本科㊁研究生,故自2015年之后计算公式为:Labour=(6primary+9junior+12senior+16college+19graduate)ˑH(6)(三)数据说明笔者选择的样本为我国分地区各省2007 2017年数据,其中剔除了香港㊁澳门㊁台湾和西藏数据缺失严重的省份㊂考虑到东北地区只有黑龙江㊁吉林和辽宁三省,由于样本时间跨度较短㊁样本容量过小,在统计上并不稳健,所以剔除东北地区黑龙江㊁吉林和辽宁三省㊂笔者最终选择了我国东部地区㊁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共27个省份作为研究样本㊂研究数据主要来自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㊁国家统计局㊁中经网以及各省统计年鉴㊂为了不同年份数据具有可比性,首先,笔者将所有涉及美元计价指标采用各年汇率折算成人民币计价㊂其次,以2007年为基期,用GDP平减指数对所有与价格有关指标进行平减处理㊂最后,笔者对所有非比值型变量取对数,以减少异方差影响,构建半对数化静态面板模型㊂㊃75㊃。

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分析

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分析

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分析摘要:从技术创新投入产出的视角,利用1991-2010年的数据,利用数理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以及科研资金(r&d试验内部经费支出)和人力资本投入(r&d人员当时量)对国内技术创新(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的影响。

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直接对外投资对我国技术创新方面的影响并没有很明显的正效用。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技术创新逆向技术溢出一、引言ofdi(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是居民以一定的生产要素投入到另一国并相应获取管理权的一种投资活动,跨国企业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

技术创新,则包括概念的产生,研发,生产和营销的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是高度动态的,它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同时也是极难定量的对其进行度量和描述。

近几年,随着国内企业对外投资的增加产生的ofdi也造成了人们对ofdi对母国的技术进步效应的关注。

近几年人们在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方面做了很多研究,但是从技术创新角度来研究odfi的技术溢出效应却很少。

我们选取专利的申请量与授权量作为技术创新的一个度量,因为它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可以了解我国的创新发展现状,同时也是较好度量的变量。

进而,本文通过ofdi 以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以及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三个变量对申请专利授权量的回归得出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一)文献综述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 technology sourcing fdi)的发现是国际上对反向技术外溢的研究开始。

kogut和chang ( 1991)以及neven 和siotis ( 1996)的研究发现,日本在美国和欧盟国家投资的增加的同时,而日本国内的研发投入也随之增加,因此可以得出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典型的技术寻求型投资。

而我国自从实施“走出去”(十五计划期)战略以来,也导致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持续增加,同时引起了国内学者对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极大关注。

FDI技术溢出效果再审视

FDI技术溢出效果再审视

FDI技术溢出效果再审视外商直接投资(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帮助我国经济腾飞的一个重要产业政策,FDI的流入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解决了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就业等关键问题,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释放的大量廉价劳动力资源、庞大的潜在市场也吸引来越来越多的FDI。

有效的FDI不仅能让东道国借助FDI的力量发展经济、带动就业,同时还能通过有效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东道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我国鉴于FDI巨大的潜在优势,曾经大力提倡“以市场换技术”的产业政策,希望通过开放市场引入FDI,利用FDI的技术溢出效应达到“以市场换技术”的目的。

但是,片面引进FDI可能会造成“市场换不回技术”。

其中一个重要的直接影响因素便是我国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时不全是将“以市场换技术”作为首要目的。

本文尝试从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策略选择视角来研究FDI的技术溢出效果。

一、文献综述由于FDI在全球化背景下显得日益重要,国内外学者都对FDI做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但大部分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只看到了FDI有利的一面。

外商直接投资被认为可以直接或通过技术溢出来提高东道国的经济生产效率。

这种有效的促进作用既不是每个外资企业都能均衡地提供,也不是对所有东道国内资企业都有所贡献(Dimelis and Louri,2004)。

Majumdar(2009)在研究印度引入的FDI时,为外资企业能对当地其他工业部门产生技术溢出效应找到了数据支持。

Barrios和Strobl(2002)利用西班牙1990—1998年的制造业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只有具备“吸收能力”的企业才能接受到外资企业正面的技术外溢。

Elmawazini(2010)通过对38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发现,东道国的R&D投入对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有积极和显著的影响。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 )所获技术与国内企业和市场发展需求 二
的错位 在企 业 层 面逆 向溢 出效 应发 生 作 用 的 个重 要环 节就 是 , 外子 公 司或研 发 饥构 海 所获得 的先 进 的技术 或信 息 , 通 过有 效的 要 内部渠 道转 移 到 中国的母 公 司 , 切实 得到 并 应用 和服 务于 国内市 场 的开拓 与 发展 。 ( 三)可能存在对国内研发投资的挤出效应 国 际直 接 投 资 必须 在 前 期投 人 大 量 的 资金 ,由于 资金 实力 有 限 , 可能 导致 企业 就 忽视了对国内研发的投入。 ( 四)产业和国家层面的溢出机制较弱 国 际直 接 投 资 的反 向溢 出效 应扶 公 司 层面 延伸 到母 国 的产业 乃至 国家层 面 , 而 从 促 进 整个 国家 全要 素生产 率 的提 高 , 各种 是 因素 共 同发生 作用 的结 果 , 并且需 要 较长 的 时 间跨度 。
我 国对外直接投资逆 向技术溢 出效 应 分析
陈 琦 浙江 树人大 学外 经贸学 院 3 0 0 5 1 1
【 章摘 要】 文 对 外直 接 投 资逆 向技 术 溢 出效 应是 指 国际 直接般 资进 入 东道 国 以后 不仅 没有 技术溢出, 相反的却从 当地 企业吸取 先进 技术 , 此时技 术 流动 方 向为从 东道 国企业 流 向投 资 国企业 。 术逆 向溢 出现 象多存 技 在于发展 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中, 其 通过 技 术获取 型 国际直 接投资 获得 东道 国 技 术逆 向 溢 出效 应 带 来 的技 术 水 平 的提
和流 动性 差的 生产 要 素 。
四 、我国企 业利用对外 直接投资获 得 逆向技术溢 出的策略
. ( 一)提高在发达 国家的技术导向型对外直 五 、 结 论 接投资 当前 我 国企 业 技 术 获取 型 国 际直 接 投

OFDI逆向技术溢出: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

OFDI逆向技术溢出: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

OFDI逆向技术溢出: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OFDI成为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获取先进技术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领域主要的研究主题和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并进行了简要的评述和展望。

关键词:OFDI;逆向技术溢出;吸收能力;技术差距一、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技术手段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设想最早来自于Kogut和Chang(1991)的研究[1]。

投资母国通过OFDI来接触东道国先进的技术、信息等研发资源,从而实现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从技术实力雄厚的东道国向技术相对落后的投资母国的转移和扩散的过程,被称为是“逆向技术溢出”。

在测算OFDI逆向技术溢出时,首先需要寻找技术的代理变量,在国内外研究中,常用效率提升、创新能力提升、知识进步等要素来衡量技术提升,在具体的选择中,一般用全要素生产率衡量效率,用专利申请水平衡量企业创新能力。

研发资本存量最早由Coe和Helpman(1995)提出,是研究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关键变量,其C-H范式为后续该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Lichtenberg和Potterie(2001)在此基础上提出了L-P范式,被国内外逆向技术溢出的实证研究广泛沿用[2]。

另外,Bitzer和Kerekes(2008)提出了B-K范式,该范式亦被国内部分学者沿用。

二、OFDI逆向技术溢出研究主题(一)研究主题一: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存在性的证明Potterie和Lichtenberg(2001)研究发现,OFDI可以实现技术的逆向溢出,从而促进母国的技术进步。

Prandhan和Singh(2009)则利用印度汽车行业企业层级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印度汽车行业企业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OFDI均能产生显著的逆向技术溢出。

毛其淋和许家云(2014)使用PSM-DID方法验证了OFDI存在显著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3]。

Bitzer和Kerekes(2008)发现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在国与国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仅有部分国家能够获得OFDI带来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外溢效应研究——基于对我国技术进步影响的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外溢效应研究——基于对我国技术进步影响的分析
起 到积极的促进作 用 , 但是 效 果 不 显 著 。 关键 词 : 对外直接投 资 ; 向技 术溢 出; 逆 技术进 步


引言
我 国 的对 外直 接投 资 起步 比较 晚 , 发展 比较快 , 其是 但 尤 近 几年 来 , 国家 持续强 调和 鼓励 “ 走出去 ” 战略 , 使对 外 直接 投 资 活动 在 国 内掀 起 一 阵又 一 阵 热潮 。到 2 0 年 底 已经有 08 8 0 家 国 内投 资者 在外 投资 设 厂 , 立 的企业 达 1 0 0 , 50 成 2 0 家 其 分布 在 全 球 范 围 内的覆 盖 率达 到7 . %, 外 直 接投 资 总额 19 对 达 到 13 7 9. 亿美 元 。2 1 年 上半 年 , 国作为 收 购方 的并 购 8 00 中 交 易 额居 全 国第 二 位 , 仅排 在 美 国之 后 。可 见 我 国 目前 已经
的 稀缺 资 源 , 而 用 于发 展 其他 产 业 。这 样有 助 于 投资 国 和 进 东道 国双方 的产 业结构 调整 和技 术升级 。 美 国经济 学教 授刘 易斯 . 尔斯 (9 3提 出的 “ 规模 技 威 18 ) 小 术 理 论 ”认 为 , 发展 中国家 跨 国 公司 拥有 适 合小 市 场 需 求 的 小 规模 制造 技术 , 这些 技术 具有 低成 本 、劳动 密集 型等 特点 , 并且 具 备灵 活 性 , 以针对 其 他 发展 中国 家相 对较 小 的市 场 可 需求进 行调 节 , 行小 批量 生产 , 发达 国家 的大企 业在 这种 进 而 市 场无 法 形成 规模 效 益 , 发展 中国 家跨 国企业 Leabharlann 在 与之 相 对 的优 势 。
二 主流 理 论 研 究 综 述

中国的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技术进步效应的分析

中国的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技术进步效应的分析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母国技术进步效应研究越多,技术进步就越越明显。本文构造了单位研发人员投入所能带来的专利产出为代表的研发生产率指标。对比中美两国相关数据能够发现,虽然两国研发人员投入相差不多,但美国的研发生产率是中国的7.74倍,这是导致技术生产效率差别的重要因素。
再次,区位选择的不同导致了地区间溢出程度的差别。中国当前的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流向地区是亚洲,而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流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是欧洲,不同地区间由于科技发达程度和人力资源水平的差距导致技术存量积累的显著差别,因而中国的海外投资主要流向亚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区位选择决定了投资地技术存量积累偏低,因而影响了逆向技术溢出的获取,进而导致对母国技术进步的效果不甚明显。
万方数据
最后,母国吸收能力的差异影响技术溢出的吸收。由于母国原有研发水平和研发人力资本水平的差距,导致即使面对同样的外部知识存量,技术溢出的效果仍然存在差别。对比中美之间以研发投入强度为代表的吸收能力指标,美国是中国的1.4倍,意味着美国相比中国有着更强的对技术的吸收、转化和再利用的吸收转化能力。
万方数据
然后,投资规模大小的差异将会导致国际研发资本溢出总量上的差别。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大小的度量是基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积累,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时间不长,存量偏低,中国是美国对外投资存量的十分之一,因此从总量上影响了国际研发资本存量的获取。
其次,行业结构差异造成投资行业技术溢出程度不同。中国当前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流向,主要还是采矿业为主,而美国的具体投资流向主要是以金融服务、制造等行业为主,不同行业的技术知识密集度存在差别。以上投资主体行业的差别导致了行业间技术溢出获取存量上的差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e v e r s e Te c h n o l o g y S p i l l o v e r Ef f e c t o n Ch i n a ’ S Ou t wa r d Fo r e i g n Di r e c t I n v e s t me n t Ba s e d o n
李 莹 ,沙 文 兵
( 安徽财 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安徽蚌 埠 2 3 3 0 3 0 )
摘 要 :从 对 OF DI 的 逆向技 术 溢 出机 理 、影响 因素 、研 究视 角以及 逆 向技 术溢 出效应 的 差异 性四 个方 面 ,尝试 对该 领 域研 究最新 动 态进 行 系统 的梳理 和 论述 ,并 尝试 构建 一条 以 “ 研 发 互动一 成 果传递 一 内部 吸收 ”为 主线 的循环 技
Re c e n t Li t e r a t ur e Re v i e w
L I Yi n g, S HA We n b i n g
( S c h o o l o f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E c o n o m i c s a n d T r a d e ,A n h u i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F i n a n c e a n d E c o n o m i c s ,B e n g b u 2 3 3 0 3 0 ,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 Th i s p a p e r wi l l t r y t O s y s t e ma t i c a l l y c o mb a n d d i s c u s s t h e l a t e s t d e v e l o p me n t s i n t h i s i f e l d ma i n l y r f o m f o u r
a s pe c t s s uc h a S t h e r e v e r s e t e c h no l o g y s pi l l o ve r me c ha ni s m ofO FDI, t he e fe c t f a c t or s , t he r e s e a r c h p e spe r c iv t e a nd t he
Ke y wor ds :OF DI ;r e v e r s e t e c hno l o g y s p i l l o ve r ; l a t e s t l i t e r a t u r e r e v i e w
我 国的对外 直接投资起步相对较 晚,很长一段 时间内国内学者对有关技术溢出的研究大部分都集 中于 发 达 国家对 发展 中国家 的直 接投 资 。 自 2 0 0 8年 全球 范 围 的金 融 危 机 爆 发 以来 ,随 着 “ 走 出去 ” 战 略决 策 的实 施 与 推进 ,对 外 直 接 投 资 ( O F D I )呈现 出逆 势增 长 的趋 势 。 商务 部 发 布 的 《中 国对 外 直接 投 资 统计 公 报 》显 示 ,中 国对 外 直接 投 资 规模 不 断 扩 大 ,从 流量 来 看 ,从 2 0 0 2年 的 2 7亿 美 元 增 加 到 2 0 1 4年 的 1 2 3 1 . 2亿 美 元 ,年 均 增 长 率 为 3 7 . 4 8 %; 从存量 来看 ,从 2 0 0 2 年的 2 9 9 亿 美元增加 到 2 0 1 4 年的 8 8 2 6 . 4亿 美 元 ,年 均 增 长 率 为 3 2 . 5 9 %。在 此 背景下有关 O F D I 逆 向技 术 溢 出效 应 的 研 究 ,已成 为 当 前 理论 界 的一 个 研究 热 点 ,形成 了一 批 富 有见 地的理论成果 。概而言之 ,这些理论成果 主要集中 在 四个 方 面 :一 是 基 于技 术 互 动 条 件 、技 术 传 递 渠 道 和 技 术 吸 收 门槛 等 不 同研 究 角 度 分析 逆 向技 术 溢 出机 理 :二 是 从 技 术 差距 ,企 业 行 为 和 吸收 能 力 等 层 面 阐 述 逆 向技 术 溢 出效应 的影 响 因素 ;三 是 利 用 O F D I 代 理 变 量 的选 取 以 及 不 同 的代 理 变 量 测 度 方

I nt e na r l Abs o r b i n g ' ’ t o p r og r e s s on pr e v i ou s s t ud i e s a nd ma k e r e c o mme nd a io t n s f o r t he f u t u r e wo r k i n t h i s a r e a .
2 。 7 年 第 一 0 期
d o i : 1 0 . 3 9 6 9 6 . i s s n . 1 0 0 0 - 7 6 9 5 . 2 0 1 7 . 1 0 . 0 2 2
s 。 i 。 。 d T e l
m 。 R 。 。 h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近期文献综述
术溢 出模 型 ,据 此 分析 已有研 究 的进展 ,并对 该领域 的 未来 工作提 出相关 的建议 。
关 键词 :OF D I ;逆 向技 术 溢 出 ;最新 动 态
中图分 类 号 :F 0 6 2 . 4 ;G 2 5 6
文献 标志 码 :A
文 章编 号 :1 0 0 0 — 7 6 9 5( 2 0 1 7 )1 0 — 0 1 4 8 — 0 6
d i f e r e n c e s o f i t . We wi l l t r y t O b u l i d a ma in l i n e o f he t o v e r  ̄ l o w c y c l e mo v e — Re s u l t s Tr a n s  ̄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