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第十七讲
汉语史稿重点

汉语史稿部分重点一、名词解释1、如字:相当于破读而言。
凡是字用本义,按照本音读出的,叫如字。
2、破读:凡用转化后的意义,按照变化后的声调读出的,叫破读。
3、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或类别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汉语判断句大多用名词作谓语,但判断谓语不限于名词。
甲骨文很少判断句,西周开始发展起来,春秋战国更显纷繁复杂。
4、音变构词,就是通过声母、韵母或声调的变化来构成新词。
也叫做形态变化法。
5、句法构词,是指通过造句的方式构成新词,就汉语来说,大多数是由两个词素合成的一个新词。
6、《尔雅》(也作《尔疋》)是我国第一部百科辞典,也是我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的一部词典。
东汉刘熙《释名·释典艺》:“《尔雅》:尔,近昵;昵,近也。
雅,义也;义,正也。
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为主也。
”以“尔雅”为书名,就是接近正言、使近于雅正、纳于规范、向标准语靠拢的意思。
《尔雅》一书,解释语词和百科词语,按事类分篇,全书十九篇:一般语词3篇,即《释诂》《释言》《释训》;百科名词分为社会生活名词和自然万物名词,即《释亲》《释宫》《释器》等。
《尔雅》释义的主要方法是“以雅释古”、“以雅释俗”,即以当时通行的雅言训释典籍中的古语词、方言词和俗语。
7.《方言》是《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一书的简称。
多数学者认为,该书是西汉末扬雄向聚集在首都参加考试的人们采集方言词汇而成的稿本,约在公元17-18年间成书。
这是我国第一部解释古代各地方言语词的训诂专著。
《方言》原为15卷,9000字。
今本《方言》只有13卷,669条,11900字。
其中有一部分为汉魏学者所增补。
后代模仿接续《方言》类著作中最重要的一部训诂专著是章太炎的《新方言》。
8.《释名》东汉刘熙的《释名》是我国第一部探求语源的训诂专著。
他的《释名》仿照《尔雅》体例,按所收语词的意义类别分为释天、地、山、水、丘、道、州国、形体、姿容、长幼、亲属、言语等27篇.《释名》一书的目的在于推寻说明事物命名的由来,因此它收集的多是常用词,其中很多不见于经传,还有一些俗语词,范围比《尔雅》广。
汉语史稿王力笔记终极版

1.3个研究及其代表作:(1).语义研究阶段:从汉初(公元前3世纪)到东晋末(五世纪)。
主要著作有《尔雅》《释名》《说文解字》《方言》(2).语音研究阶段:从南北朝初(五世纪)到明末(十七世纪)。
主要著作有《切韵》《广韵》《集韵》《七音略》(3).全面发展阶段:从清初(十七世纪)到太平天国(十九世纪)。
主要著作有《康熙字典》《玉篇》《字汇》《正字通》《说文解字注》《文始》《新方言》《小学答问》《马氏文通》,金石学、甲骨学2、研究汉语史的原则(1)、注意语言发展的历史过程(2)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的历史(3)、重视语言各方面的联系(4)、辨认语言发展的方向3、汉语史研究的依据历代保存下来的书面语言;现代汉语方言;古代文字;外语借词和亲属语言;前人研究的成果如《说文解字》《中原音韵》等。
4古无舌上:“古无舌上”是由清代学者钱大昕首先提出的一条汉语声母演变规律。
“古无舌上”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只有舌头“端透定泥”,没有舌上“知徹澄娘”。
舌上音声母是由后来从舌头音分化出来的。
直到现在,有些方言中仍然只有舌头音,如:湖南衡山方言,“里”读“底”,“为”读“里”。
古无轻唇:古物轻唇,是由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首先提出。
认为上古时期的唇音声母只有重唇(双唇音)“帮滂並明”,没有轻唇(唇齿音)“非敷奉微”,并根据形声字,通假异文,古人读音,声训,古反切,等论据加以证明。
16.钱大昕的两个论断A.“古无舌上音”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潜研堂文集·卷十五》古读:钱大昕,古音竹读如笃;直读如特;裯读如祷……zh、ch——d、t形声字:寺侍持等特待;寿筹祷涛焘;周稠绸调蜩雕雕……zh、ch——d、t现代方音:粤语:秩序(diet)zh、ch——d、t常州话:埠头(码头)、抚头(摸头)B.“古无轻唇音”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潜研堂文集·卷十五》异文:伏羲即庖羲;士鲂即士彭;附娄即部娄;汶山即岷山;望诸即孟诸;负尾即陪尾;苾芬即馥芬;方羊即旁羊;封域即邦域……。
汉语史稿

五音:唇、舌、牙、齿、喉。声母按发音部位所做的分类
七音:唇、舌、牙、齿、喉、半舌音、半齿音
字母:声母的代表字,如三十字母等,帮母、端母、见母等
平分阴阳:根据声母的清浊分全清为阳平,如知、尊等;声母平声字为阴平,如唐、才等;平声调分为阴平和阳平
浊上变去:上声分为上声和去声,根据声母的清浊分,全浊声母上声为去声,其它仍为上声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语义研究方面的四大名著:
尔雅(以意归类的中国最古的字典)
方言(西汉扬雄着,中国第一部记录方言的书,也是按照意义排列的)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着,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全书共分540部,收字9353。后世字典辞典大多采用了这种按部首编排的方法。说解文字的角度是根据字形,“以形索义”。其所要索的“义”是字词的本义。)
上古时还有的名词经常与“有”字同时出现,如“有众”。“众”可能是奴隶的通称,《书经》里就常常把“众”说成是“有众”。如:
今尔有众……。(书经?汤誓)
有众率怠弗协。(书经?汤誓)
简孚有众。(书经?吕刑)
於、句
见于“于越”和“句吴”,
于越入吴。(春秋定公五年)
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史记吴太伯世家)
优点:搜罗详尽,特别是注明篇名
2、说文学
说文之学,以清代为盛
清代研究说文者不下数十家
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
3、王氏父子的语言学研究
王念孙(1744-1832)和王引之(1766-1834)。
现存最早的韵图当属『韵镜』和『七音略』
全面发展阶段(从清初至现在)(公元十七世纪至现在)
《汉语史》习题与答案

《汉语史》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汉语史:汉语史是对汉语从古至今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方面的历史变化。
2. 上古汉语:上古汉语是指从先秦到汉代这一时期的汉语,其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
3. 中古汉语:中古汉语是指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这一时期的汉语,其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在上古汉语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变化。
4. 近代汉语:近代汉语是指从元代到清代这一时期的汉语,其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进一步发展和变化,逐渐接近现代汉语。
5. 方言:方言是汉语在不同地域和社会群体中形成的变体,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化特征。
二、填空题1. 汉语史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______、词汇史、语法史和文字史等方面。
答案:语音史2. 上古汉语的代表文献有《诗经》、《尚书》、《周易》等,其中《诗经》的语言被称为______。
答案:雅言3. 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______音系。
答案:中古音4. 近代汉语的词汇发展中,外来词大量涌入,如“沙发”、“巧克力”等,这是由于______的影响。
答案: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5. 汉语方言可分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等七大方言区,其中______方言区使用人数最多。
答案:北方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个时期不属于汉语史的研究范围?A. 先秦B. 秦汉C. 魏晋南北朝D. 近现代答案:D2. 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古汉语的特点?A. 语音上有四声的分化B. 词汇上出现了大量的佛教词语C. 语法上出现了双音节化的趋势D. 文字上开始使用楷书答案:D3. 下列哪个方言区的语音特点与其他六个方言区明显不同?A. 北方方言B. 吴方言C. 客家方言D. 粤方言答案:D4. 下列哪个词语属于近代汉语中的新词?A. 马车B. 飞机C. 龙D. 蛇答案:B5. 下列哪种语言现象反映了汉语语音的历时变化?A. 北京话中的儿化音B. 广东话中的六声调C. 湖南话中的入声消失D. 四川话中的轻声答案:C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方面属于汉语史的研究内容?A. 语音史B. 词汇史C. 语法史D. 文字史E. 修辞史答案:ABCD2. 下列哪些因素影响了汉语史的发展?A. 社会变迁B. 文化交流C. 政治变革D. 经济发展E. 地理环境答案:ABCDE3. 下列哪些词语反映了汉语词汇的变化?A. 新词B. 外来词C. 古语词D. 方言词E. 行业术语答案:ABCD4. 下列哪些方言区属于汉语方言的七个大区?A. 北方方言B. 吴方言C. 粤方言D. 英语方言E. 法语方言答案:ABC5. 下列哪些现象反映了汉语语法的历时变化?A. 动词后缀的变化B. 句法结构的简化C. 量词的出现和变化D. 语气词的增加和变化E. 词序的变化答案:ABCD五、判断题1. 汉语史只研究古代汉语,不涉及现代汉语。
汉语史

1.平水韵:十三世纪时,平水刘渊著《王子新刊礼部韵略》,索性把同用的韵(广韵206韵)合并起来,成为107韵,后来又有人并为106韵。
阳声韵:鼻音韵尾m、n、p、t、k2.尖团音合流:(见)g、k、h +i、ü→j、q、x(精)z、c、s3.浊音清化:平声归送气,仄声归不送气。
4.平分阴阳:清归阴平,浊归阳平。
5.入声消失:全浊归阳平,次浊归去声。
看下字的声调平—送气徒(定)公(平)tóng 仄—不送气唐(定)割(入)dá平分阴阳,看上字声母清—阴平浊—阳平全浊—阳平次浊—去声6.古无轻唇音上古:帮、滂、并、明中古:非、敷、奉、微(同声必同部,音近义通)古无舌上音上古:端、透、定中古:知、徹、澄7.如字:凡是字用本义,按照本音读出。
读破:凡是转化后的意义,按照变化后的声调读出,由于转化的意义大多读去声,古人称为“读破”。
8.系词(是):是在判断句中把名词谓语联系于主语的词。
①名词不需要系词的帮助可以构成判断(者、也……)②有“者”字后,句末可以不用“也”字。
9.宾语前置的类型(需举例)①完全抛弃旧形式,仅留下若干残迹。
代词宾语放在动词之前。
②完全保存旧形式,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③“之”、“是”帮助宾语前置(复制代词),是之、是、之、是之谓。
④新旧结构同时存在,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可前可后。
10.使成式是一种短语的结构方式。
从形式上说,是外动词带着形容词(修好、弄坏),或者是外动词带着内动词(打死、救活);从意义上说,是把行为及其结果在一个动词性短语中表示出来。
这种行为能使受事者得到某种结果,所以叫做使成式。
11.被动式:具有结构特点的被动式,而不是概念上的被动。
①先秦被动式可分为三种:“于”字句、“为”字句、“见”字句。
②汉代两种形式:“为……所”式、“被”字句(后起句)与“见”字句相似。
12.处置式:就形式上说,它是用一个介词性的动词“把”字,把宾语提到动词的前面(一定要把淮河治好),就意义上说,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表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一种处置。
汉语史重点

汉语史第一讲绪论一、什么是汉语史•“漢”本是水名。
《尚书•禹贡》:“嶓塚导漾,东流为漢。
”(嶓bō塚冢zhǒng山是漾水的发源地,东流到今漢中市以下为漢水。
)1、汉语:汉民族的语言。
2、“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
中,正也。
”(《说文》)①史即历史。
历的繁体:《说文》:历,过也,传也。
——过是指空间上的移动,传则表示时间上的移动。
——历史就是人们对过去的事情所做的记录。
3、汉语史主要依据汉语文献语言。
地球上发生的事,都通过光以30万公里/秒向太空传播。
《一个1810年长度中国石笋记录对气候变化、太阳活动和文化关系的检验》4、汉语史是关于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的科学。
也就是研究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语法系统、词汇、文字是怎样形成的。
Eg “格”字义的演变——a. 草树混淆,枝格相交。
(北周•庾信《小园赋》)b. 格物致知c. 格杀勿论d. 格律诗《说文》:格,木长貌。
徐锴《系传》:亦谓树高长枝为格。
格:树木长枝条→栅栏→阻止→抵挡→打杀(本义)↓方格→格式、规格、格律(引申义)到→穷究(假借义)第二讲训诂和训诂学一、什么是训诂1、“训”•《尔雅•释诂》:训,道也。
•《說文•言部》:訓,說教也。
从言,川声。
•段注:說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引申之凡顺皆曰训。
•训、顺、驯,盖即川字之孳乳分化。
•“训”可做名词用。
→孔颖达《诗经•周南•关雎》疏:训者,道也。
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尔雅•释训》收录的词是“道形貌”的。
——“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2、“诂”•《說文•言部》: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故言者,旧言也。
十口所识前言也。
訓者,說教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为诂……,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孔颖达《诗经•周南•关雎》疏: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3、孔疏认为,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法则:①“诂”是解释“异言”的。
简明汉语史

简明汉语史
《简明汉语史》
嘿,你知道吗,汉语啊,那可是有着超级悠久的历史呢!
就说我小时候吧,我记得有一次回老家过年,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
大人们在那唠嗑,用的都是最地道的家乡汉语。
我就特别好奇地在旁边听着,那感觉可有意思啦!他们说的一些词儿,我都得反应半天才能明白啥意思。
比如说“得劲儿”,一开始我还真不理解这是啥意思,后来才知道是舒服、畅快的意思。
还有啊,老人们讲故事的时候,那语言更是生动有趣。
什么“张三李四王五赵六”的,感觉就像一幅鲜活的画面展现在眼前。
我就在想啊,这就是汉语的魅力呀,通过这些简单又生动的词汇,能传递出那么多的情感和故事。
从那时候起,我就对汉语越来越感兴趣啦。
慢慢地,我了解到汉语有着几千年的演变历程呢。
从古老的甲骨文到现在我们天天用的简体字,它一直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就像我们人一样,会随着时间慢慢成长和改变。
哎呀呀,汉语这一路走来可真是不容易呀,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它才变得如此丰富多彩,富有韵味。
它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就像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一直流淌在我们的生活中。
我相信,汉语还会继续发展下去,一直陪伴着我们呢!嘿嘿,这就是我眼中的汉语史哟!。
汉语史课件

《尔雅》简介
4、《尔雅》的功用。唐· 陆德明《经典释文》曰: “《尔雅》者,所以训释五经,辩章同异,实 九流之通路,百事之指南。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博览而不惑者也。” 5、《尔雅》内容。《尔雅》本20篇,今存19篇。 《释诂》、《释言》、《释训》、《释亲》、 《释宫》、《释器》、《释乐》、《释天》、 《释地》、《释丘》、《释山》、《释水》、 《释草》、《释木》、《释虫》、《释鱼》、 《释鸟》、《释兽》、《释畜》。
2、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的历史
语言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不能脱离社会 而存在,社会的发展必然要影响语言的发展。 跟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的或者说最能迅速反 映社会发展是词汇。如 中国社会变化发展的历史,在汉语词汇也得 到了充分的体现。在上古中国畜牧社会时期, 就产生了大批有关畜牧的词语。当上古中国 由畜牧社会发展过渡到农业社会时期,就产 生了大批有关农业的词语。今天的通讯业发 达,网络词语大批出现。
清代名著简介——全面发展阶段
1、《康熙字典》:为清代圣祖(玄烨)于康熙49年(公 元1710)年命张玉书、陈廷敬等38人编纂的。前后经过6 年,这是中国第一部官修字典,共收字47035字,是按部 首编排的字典。 2、《玉篇》:是我国最早一部楷书字典。南北梁顾野王 编纂于公元543年,今天所见的是残本,全本是宋代重修 的,叫作《大广益会玉篇》。也是按部首编排的,基本上 采用《说文》部首,但多出2部,共542部。《玉篇》释 字以音义为主,不再如《说文》那样用六书条例分析形体 它在每个字的下面先是用反切注音,然后解释字义。
第三,善于从文字的本义,从而推导引申、假
借义。如《说文· 玉部》:‚理,治玉也。从王, 里声。‛段注:‚《战国策》:‘郑人谓玉之 未理者为璞’,是理为剖析也。凡天下一事一 物,必推其情至于无憾而后安是之谓天理。是 之谓善治,此引申之义也。戴先生《孟子字义 疏证》曰:‘理者,察真几微必区以别之名 也,’ 是故谓之分理。在物之质曰肌理,曰腠 理、曰文理。得其分则有条而不紊,谓之条 理。‛这样段玉裁从《说文》之‚理‛分析归 纳出六层引伸义,即‚天理、分理、肌理、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查本义的方法—析形释义 木:树 象形字 豆:器皿 干:盾牌
1.分析字形应
依据甲骨文、金文
等古文字。 2.形声字的形 符虽不直接反映本 义,却标明了本义 所属的范畴,为掌 握本义指出了方向。
返回本章目录
指事字
本:树根 末:树梢 兵:兵器 集:聚集 亡:逃跑
会意字
分析字形-豆
本义:器皿
返回本章目录
词义引申的方式-放射式
关节
节制
层叠
节操
節:本章目录
词义引申的方式-综合式
治理其它
理发
天下太平 道理
理:治玉 纹理 抽象的条理
通顺
通达
• 3. 笔意 • 保持原来的造字意图、能够表现字的本义 的形体,叫作笔意。 • 4. 笔势 • 汉字经过演变,逐渐整齐化、符号化,从 而脱离了原始的造字意图,无由看出它所 依据的本义,这种形体叫笔势。
分析字形-集
本义:群鸟落在树上
《离骚》:“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
分析字形-斤
本义:砍伐 树木的工具
《孟子· 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
分析字形-辟
本义:刑法
君主
返回本章目录
分析字形-示
神的类别 祭祀类别
神天神
礿yuè 夏祭
祇地神
社土地神 祓除恶祭 祈求福
祠春祭 禅祭天
示
qí 关于宗庙
考察本义的方法-考核文献1
例 词 及 本 义 文 献 用 例 《说文》之说解 北出牖也。
向 朝北的窗子 叔
行 元
塞向墐户。
《诗经· 七月》
拾 取
道 路 人的头
九月叔苴。
《诗经· 七月》
拾也。
人之步趋也。
(误)
遵彼微行。
《诗经· 七月》
狄人归其元。
《左传· 僖公三十三年》
始也。(误)
考察本义的方法-总说 象形字
“幅”的基本义
• • • • • • • • 1. 布的宽度。 ~面。双~。宽~。 2. 泛指事物的宽度。 ~度。~员(“幅”是宽度,“员”是周 围。指疆域或领土的面积。)。振~。 篇~。 3. 边缘, 边~。 4. 量词,用于布帛、图画等。 一~画。五~布。
四、因形求义的步骤与方法
• • • • • • • • 1 .恢复古形。 找到尽可能早的若干字形,综合比较。 2 .辨明构形方法。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前四书如果与文献中 的词义不合,就是假借)。 独体象形或指事;合体会意;有声符的是形声。 3 .参考和利用《说文》的正确解释。 4 .验证文献, 查找例证。 通过《甲骨文字诂林》、《金文诂林》等,参考 各家训释,结合《说文》训释。 也可先查《说文》(参考《说文解字注》、《说 文通训定声》等),再核之甲骨文、金文。
笔意与笔势
• 前
• 页,小篆作页 • 頭、额、颈、颊、颜 颠、顾、题、颇 • 弃
• 甲骨文
三、 因形求义的作用
• 1 、有助于准确地把握住文句中某个字的 含义,从而得以深入、具体、形象地理解 文辞的意思。 • 2 、有助于了解和把握有关字群的相关含 义。 • 幅、副的区别
“副”的基本义
• 1. 第二位的,辅助的。 • 2. 附带的,次要的。 • ~业。~品。~食。~刊。~歌。~产 品。~作用。 • 3. 相配,相称(chèn )。 • 名实相~。其实难~。 • 4. 量词。一组或一套。 • 一~手套,全~武装,一~笑脸。
《汉语史》第十七讲
因形求义
一、因形求义的定义
• 汉字是表意文字体系, 寓义于形是其本质特 征。 • 所谓因形求义,就是 凭借对字形的分析来 判定本字及其本义。 传统训诂学称之为形 训。
• 毓、育
二、几个重要概念
• 1. 本义 • 词的本义,就是一个词的众多词义中有文 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可参证明的比较 原始的意义。
用以结体的象形单
综合运用
以分析字形
为主,考核
分析 指事字 字形 会意字
形声字
位具有表意性。
形符标明本义所属 的范畴,为掌握本 义指出了方向。
文献为辅,
二者相辅相
考核 文献
1.经史子集等历史文献。 2.古书的训诂材料。
成,缺一不 可。
返回本章目录
3.《尔雅》《说文》等工具书。
• 2. 引申义 • 引申义是一个词在其本义的基础上发展衍 化出来的其他意义。
歌 欲 欷 歔 饮 歙 歃 歠
xĪ,吸气 chuÒ,吸
有关吸气 的动作
欠=口:歎=嘆
歐=嘔
欠=言:歌=謌
歡=讙
分析字形-页
颜:额
颁:大头 颇:头偏
页
《说文》 头也。 xiè
颠:头顶
题:额
领:脖子 顿:叩头
顾:回头看
项:脖子的 后部
返回本章目录
通过考核文献寻求词的本义
• 一般来说,一个字的形体结构所表现出来 的意义与实际语言中作为词的意义相符合 的时候,这就是造字时候的本义。 • 所谓实际语言,就是古代的文献语言,也 即“比较原始”。 • 探求本义,必须要有语言资料证实,这是 检验本义是否可靠的重要依据,离开语言 资料,作单纯的形体分析,很容易主观臆 测。
• 3 .证据要充分。 • 因形求义求的既是本义,那么本义就 必须有可靠的形体依据和文献用例的 证明,这是两个缺一不可的条件,缺 少任何一个,所谓本义就不能成立。
• 4. 并非所有的字都能因形求义 • 有的字找不到比小篆更古的字形。这个时 候要谨慎。 • 有的字虽然古形可以找到,但构形意图仍 然不清楚。原因: • A、 造字选取物象、进行构图,有个人的 任意性; • B 、古代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生产生活 资料,后人并不很清楚; • C 、字形以象征性、符号性为原则,与物 体形象之间有距离。
禘dì 五年大祭 祝祷告 祖祖庙
祷告事求福 祏shī宗庙中藏神主的石屋
祸福之事
祟神祸
祸害
福
禄
分析字形-保
本义:抚养
分析字形-祝
本义:祷告
分析字形-贝1
货贝
分析字形-贝2
财
表示与
货
资
贿
名 词
财物有关
的意义
贵 贫 贤 贱
買 赏 赠 购
形容词
动 词
返回本章目录
分析字形-欠
有关呵气 的动作
吹 歎 欢 欣
•
五、因形求义要注意的问题
• 1 .所依据的字形要正确。 • 首先要考察清楚在字体演变过程中是否发 生过讹变和其他形式的形变(如省简、增 繁、笔道形态的改变等)。 • 其次是要考察清楚所据古字形是否出于后 人的伪造或误摹。
• 2 .抽象概念与具体形象符号之间有矛盾 • 具体事物可以用象形表示:有实体形象、 有轮廓特征的物,如动物、植物、自然界 事物。 • 抽象的概念用象形或部分象形符号表示, 符号往往是象征性的。因为抽象概念不是 某一事物专有的,而是有普遍性的,但造 字只是取其中的一种事物形象来寓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