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生长季变化趋势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河南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

河南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

河南地理特征赵英哲自然地理从气候方面看,河南省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属于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

春季干旱而风沙较多,夏季炎热且降雨大,秋季晴天多日照充足,冬季寒冷且雨雪较少。

全省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2℃到16℃之间。

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均较大,极端最低气温-21.7℃(1951年1月12日,安阳);极端最高气温44.2℃(1966年6月20日,洛阳)。

全省气温分布大体是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山地与平原间差异比较明显。

全年无霜期从北往南为180至240天。

年平均降水量约为500-900毫米,南部及西部山地较多,大别山区可达1100毫米以上。

全年降水的50%集中在夏季,常有暴雨。

河南的地形主要有两个特点:其一,地势西高东低,东西差异明显。

河南位于我国第二级地貌台阶和第三级地貌台阶的过渡地带。

河南地势的总趋势为,西部海拔高而起伏大,东部地势低且平坦,从西到东依次由中山到低山,再从丘陵过渡到平原。

河南最高处与最低处相差2390.6米,正是这样的地势,使河南境内较大的河流,大都发源于西部山区。

其二,地表形态复杂多样,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地貌类型齐全。

河南山脉集中分布在豫西北、豫西和豫南地区。

河南的丘陵多数是低山经过长期风化剥蚀的石质丘陵,有些是黄土高原经流水切割而形成的黄土丘陵,丘陵与山地往往相伴而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豫西北少数地区、豫西山地东缘和豫南东部边缘地带。

河南平原广布,辽阔坦荡,面积广阔,土壤肥沃。

西南部为南阳盆地,具有明显的环状和阶梯状地貌特征,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是河南最大的山间盆地;盆地中部地势平坦,水热资源丰富,多种植物均可在此生长发育。

河南的土壤大类型有黄棕壤、棕壤、褐土、潮土、砂疆黑土、盐碱土和水稻土7 种。

京广线以东,沙、颍河以北的广大黄河、海河冲积平原,是河南分布面积最大的潮土区,山丘区较大河流的河滩地一般也是潮土分布区。

沙、颍河以南的淮北平原和南阳盆地,唐、白河两岸的南阳、唐河、新野、邓州等是砂疆黑土分布区。

河南气候特征及其分析报告

河南气候特征及其分析报告

居民舒适度 河南的气候特点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产生影响, 如夏季高温、冬季寒冷等,可能影响居民的舒适 度和健康状况。
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能源消耗习惯与气候变化 密切相关,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是提高居民生 活品质的重要措施。
公共设施和服务 城市应为居民提供完善的公共设施和服务,如公 共交通、公园、图书馆等,以满足居民的基本生 活需求和提高生活品质。
湿度
总结词
河南的湿度较高,特别是在夏季和秋季。
详细描述
在夏季和秋季,由于温度高和降水较多,导致湿度较高。而在冬季和春季,由于 温度较低和降水较少,湿度相对较低。高湿度可能对人体的健康和农作物生长产 生一定影响。
03
河南气候变化趋势
气温变化
气温升高
近年来,河南省气温呈现出明显的上 升趋势,特别是夏季和冬季的气温升 高尤为显著。
02
报告将涵盖河南地区的气温、降 水、风速等气候要素的时空分布 和变化趋势,以及这些变化对当 地生态和经济的具体影响。
02
河南气候特征
气温
总结词
河南的气温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详细描述
河南的冬季较为寒冷,夏季则相 对炎热。春季和秋季的温度适中。 在一年中,气温波动较大,特别 是在冬季和夏季。
降水
极端高温事件增多
伴随着气温的升高,极端高温事件的 发生频率也在增加,对人们的生产和 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降水变化
降水减少
河南省的年降水量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特别是春、夏季的降水减少较为明显。
极端降水事件增多
同时,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频率也在增加,容易引发洪涝等自然灾害。
风速变化
风速减小
河南省的风速呈现出逐年减小的趋势, 这可能与气候变暖、大气稳定度增加有关。

河南省近50年来最高最低气温和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分析

河南省近50年来最高最低气温和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分析

河南省近50年来最高/最低气温和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分析郭志君(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 475004)摘要:为了解河南省气温和日照的特征及变化情况,本文采用气候学统计分析方法,根据河南省18个观测站点1960~2012年间逐月最高气、最低气温和日照时数等方面的数据资料,主要运用线性倾向法,较详细地分析了河南省年均最高气温、年均最低气温和日照时数的特征及趋势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结果表明:在近50年来,河南省年均最高气温总体呈增加趋势,在1966年(21.1℃)达到最高值,最低值为1964年(18.3℃),且四季最高气温的变化幅度为春>夏>秋>冬。

年均最低气温总体上也呈现增加趋势,在2007年达到最高(11.0℃),1969年为最低(8.6℃),且四季最低气温增加幅度为春>冬>夏>秋。

年均日照时数的下降趋势较为明显,下降率为8.5h/a,四季年均日照时数下降幅度为夏>秋>冬>春。

而年均最高气温与日照时数呈显著低度相关,年均最低气温与日照时数呈极其显著的高度相关。

关键词:河南省;气温;日照时数;变化分析1 前言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气候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通常气候用来表明日、月、季、年或者更长时间气象特征的平均状态,是该时间段内各种天气的综合表现,用以指出某个区域冷、暖、干、湿等基本特点。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全球环境也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尤其是步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气候变化更加显著。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数据的显示,在过去的一百年中,全球气温升高了0.4-0.8℃,这样的增加趋势在人类的历史中也是罕见的,而造成这种现象主要归因于人类的活动。

气候变暖还会导致干旱、洪涝、低温冷害和高温热浪等极端气候,而这些极端气候所造成的灾害会给全球经济以及人们的生活乃至生命带来明显的伤害。

近些年来,气候事件已经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

新常态下河南省经济运行特点与趋势分析

新常态下河南省经济运行特点与趋势分析

新常态下河南省经济运行特点与趋势分析新常态下河南省经济运行特点与趋势分析摘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河南省经济开展的大逻辑。

随着各项政策措施效应的逐步显现,二季度以来多数指标出现积极变化,经济运行呈现出缓中趋稳、稳中向好、增长速度逐季上升的态势。

关键词:新常态经济运行特点一、2021年经济运行主要特点2021年我省经济开局是近年来较为困难的一年,一季度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全面回落,全省生产总值仅同比增长7%,同比回落1.7个百分点,是2021年一季度以来的最低点,经济下行压力之大超过预期。

随着各项政策措施效应的逐步显现,二季度以来多数指标出现积极变化,经济运行呈现出缓中趋稳、稳中向好、增长速度逐季上升的态势。

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2%,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加快1个和0.4个百分点;其中效劳业增加值增长10%,高于生产总值增速1.8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经济上升的主要力量。

前10个月累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与上半年持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9%,较上半年加快0.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4%,比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进出口总额增长23.4%,其中出口增长17.9%,进口增长31.8%。

初步预计,全年全省生产总值3.71万亿元,同比增长8%以上,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1.63万亿左右,同比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3.54万亿左右,同比增长1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万亿左右,同比增长12%以上,出口总额2651亿元,同比增长9%左右。

二、经济运行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虽然我省经济形势逐步好转,但受结构性、周期性、体制性等多种因素影响,经济持续上升的根底还不稳固,一些突出矛盾和潜在风险不容无视。

一是新旧动力转换处在关键时期,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当前我省经济下行直接原因是需求缺乏,深层次原因是结构性矛盾,根源是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前10个月累计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较去年同期、去年全年回落2.6、2.7个百分点。

河南省气候的基本特征

河南省气候的基本特征

气候的基本特征河南省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气候过渡区,气候具明显的过渡特征。

我国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地理分界线-秦岭至淮河线正好贯穿境内的伏牛山脊与淮河沿岸,此线以南的信阳、南阳及驻马店部分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带,以北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

南北各地气候显著不同,山地与平原气候也有显著差异。

全年四季分明。

总的气候特征就是:冬季寒冷少雨雪,春短干旱多风沙,夏天炎热雨水多,秋季晴朗日照长。

一、热量1、光照与太阳辐射河南省南部冬春季节雨水较多,而夏季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晴朗天气。

全省实际日照时数在2000~2600h之间,各地年平均日照百分率在45%~60%之间。

其分布趋势为北部多于南部,平原多于山区。

黄河以北大部在2400~2600h,西部山地为2000h,其余地区都在2000~2400h。

全年太阳辐射量在113~510、7KJ/cm2,太阳辐射量最高值出现在夏季,与气温最高、降水量最多同期,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

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如南部的固始县比北部的安阳地区偏多33、7KJ/ cm2。

从时间上瞧也有明显的变化,最低月值出现在12月,全省大部分地区不到25、1KJ/ cm2;最高月值出现在夏季(北部出现在6月,南部出现在7月),一般均在54、4KJ/ cm2以上。

2、气温全省多年平均气温12、8~15、5 ℃,7月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27~28 ℃,1月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2~2 ℃(图1)。

气温分布趋势南部高于北部,东部高于西部。

豫西山地与太行山地,因地势较高,气温偏低,年平均气温在13℃以下;南阳盆地因伏牛山阻挡,北方冷空气势力减弱,淮南地区由于位置偏南,年平均气温均在15℃以上,成为全省两个比较稳定的暖温区。

全省冬季寒冷,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0℃左右(南部在0℃以上,如信阳为2、3℃;北部在0℃以下,郑州为-0、3℃)。

春季四月气温上升较快,豫西山区升至13~14℃,黄淮平原可达15℃左右。

河南气候特点

河南气候特点

河南省气候特征河南省位于北纬31°23′~36°22′,东经ll0°21′~1l6°39′,地跨暖温带和北亚热带两大自然单元的我国东部季风区内。

气候比较温和,具有明显的过度性特征。

南北各地气候显著不同,山地和平原气候也有显著差异。

全年四季分明。

总的气候特征是:冬季寒冷少雨雪,春短干旱多风沙,夏天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日照长。

1 热量1.1 光照和太阳辐射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河南省全年可得太阳辐射的总时数为4428.1~4432h,而实际日照时数又因地理环境和云雾的影响而不同。

全省实际日照时数在 2000~2600h 之间,日照率大致为 45%~55%。

其分布趋势为北部多于南部,平原多于山区。

黄河以北大部在 2400~2600h,西部山地为 2000h,其余地区都在 2000~2400h。

太阳辐射是地表热量的源泉,根据日照站的实际观测,河南省全年太阳辐射量在 113~510.7KJ/c ㎡。

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

如信阳的固始县比北部的安阳偏多 33.7KJ/c ㎡。

从时间上看也有明显的变化,最低月值出现在 12 月,全省大部分地区不到 25.1 KJ/c ㎡;最高月值处在夏季(北部出现在 6 月,南部出现在 7 月),一般均在 54.4 KJ/c ㎡以上。

1.2 气温河南省年平均气温一般在 12.8~15.5℃之间。

分布趋势南部高于北部,东部高于西部。

豫西山地和太行山地,因地势较高,气温偏低,年平均气温在 13℃以下;南阳盆地因伏牛山阻挡,北方冷空气势力减弱,淮南地区由于位置偏南,年平均气温均在 15℃以上,成为全省两个比较稳定的暖温区。

全省冬季寒冷,最冷月(1 月)平均气温在 0℃左右(南部在 0℃以上,如信阳为2.3℃;北部在 0℃以下,郑州为-0.3℃)。

春季四月气温上升较快,豫西山区升至 13~14℃,黄淮平原可达 15℃左右。

夏季炎热(7 月),平均气温分布比较均匀,除西部山区因垂直高度的影响,平均气温在 26℃以下外,其他广大地区都在 27~28℃之间。

河南基本气候特点

河南基本气候特点

河南基本气候特点河南气候总体特点:具有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复杂多样、气象灾害频繁的基本特点,并且存在着自南向北亚热带向暖温带气候过渡、自东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气候过渡的两个特征。

气候四季分明河南气候四季分明是大陆性季风气候的最主要特色。

随着一年内冬、春、夏、秋季节的更替,四季气候明显各异。

即冬季寒冷少雨雪,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炎热降水多,秋季晴朗日照长。

冬季寒冷干燥:冬季(12—2月)盛行寒冷、干燥的偏北冬季风,气温低、降水少。

春季多风干旱:春季(3-5月)河南处于冬季风向夏季风转换的过渡季节,气温迅速回升、乍寒乍暖。

夏季炎热多雨:夏季(6——8月)盛行温暖、湿润的偏南夏季风,气温高,降水多。

秋季晴朗日照长:秋季(9——11月)为夏季风向冬季风转换的过渡季节。

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减少,日照充足。

雨热同期河南气候的另一特点,是各地年内气温和降水的季节性变化趋势一致。

气温冬季最低,降水最少;夏季气温最高,降水也最多,高温期雨期同步出现,这种雨热一致的气候特点对农业生产较为有利,提高了水热资源的利用率。

在高温季节,农作物生长迅速,蒸发、蒸腾以及呼吸作用加剧,需要较多的水份供应才能正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这时降水丰富正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好雨知时节”利于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气候多样气候过渡性是河南大陆性季风气候背景下的显著地方特色。

这种过渡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境内南北方向上的气候纬度地带过渡,二是东西方向上气候高度地带性过渡。

气候纬度地带性过渡:河南南部因太阳辐射条件优越,受夏季影响的程度大,具有亚热带气候的特色;而北部因位置偏北,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量相对较少,受夏季风影响的程度小,气候具有暖温带气候的特点。

全省自南向北因降水条件差异存在着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的过渡性变化。

南北气候的过渡性差异在农业生产利植制度上也有极强的表现,在自然降水条件下,豫南可为一年种植两次水稻,自南而北,水稻栽培逐渐减少并被耐旱作物替代。

河南省近50年来最高最低气温和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分析

河南省近50年来最高最低气温和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分析

河南省近50年来最高/最低气温和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分析郭志君(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 475004)摘要:为了解河南省气温和日照的特征及变化情况,本文采用气候学统计分析方法,根据河南省18个观测站点1960~2012年间逐月最高气、最低气温和日照时数等方面的数据资料,主要运用线性倾向法,较详细地分析了河南省年均最高气温、年均最低气温和日照时数的特征及趋势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结果表明:在近50年来,河南省年均最高气温总体呈增加趋势,在1966年(21.1℃)达到最高值,最低值为1964年(18.3℃),且四季最高气温的变化幅度为春>夏>秋>冬。

年均最低气温总体上也呈现增加趋势,在2007年达到最高(11.0℃),1969年为最低(8.6℃),且四季最低气温增加幅度为春>冬>夏>秋。

年均日照时数的下降趋势较为明显,下降率为8.5h/a,四季年均日照时数下降幅度为夏>秋>冬>春。

而年均最高气温与日照时数呈显著低度相关,年均最低气温与日照时数呈极其显著的高度相关。

关键词:河南省;气温;日照时数;变化分析1 前言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气候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通常气候用来表明日、月、季、年或者更长时间气象特征的平均状态,是该时间段内各种天气的综合表现,用以指出某个区域冷、暖、干、湿等基本特点。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全球环境也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尤其是步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气候变化更加显著。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数据的显示,在过去的一百年中,全球气温升高了0.4-0.8℃,这样的增加趋势在人类的历史中也是罕见的,而造成这种现象主要归因于人类的活动。

气候变暖还会导致干旱、洪涝、低温冷害和高温热浪等极端气候,而这些极端气候所造成的灾害会给全球经济以及人们的生活乃至生命带来明显的伤害。

近些年来,气候事件已经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处于暖温带,省内又以平原为主,这就成就了一个良好的粮食种植基地,且其植 被数量庞大,种类繁多。通过分析近 52 年来河南省生长季变化趋势,探讨其变化规律,对于准确把握气 候变化对河南省农作物产生的影响和农牧业生产部门制订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有重要意义[14] [15]。
2. 资料和方法
Geographical Science Research 地理科学研究, 2019, 8(4), 370-389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9 in Hans. /journal/gser https:///10.12677/gser.2019.84039
2.1. 资料
本文的52 年间的初日、终日和日长数据,其中每 一个站点对应一个编号。数据已经进行了有效的整理,剔除了一些很明显的错误数据,所以空额的不参 与计算,其他的一切照常。
2.2. 方法
研究生长季变化特征时选取 0℃以上持续的天数,5℃以上持续的天数,10℃以上持续的天数分别作 为草本植物生长期,冷季作物生长期,喜温作物生长期。
关键词
河南省,生长季,开始时间,结束时间,长度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licenses/by/4.0/
Yanling Song 等人对中国热生长季趋势的研究[3]表明,伴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20 世纪北半球多数 地区生长季的长度得到延长,这个证据来自卫星数据、物候和气象观测,通过对卫星数据的分析得出, 1981 年之后陆地植被的光合活性增加也与生长季延长有关,而且 20 世纪后半个五十年时候,生长季向 早期移动,这与北大西洋振荡、春季变暖和最低气温升高、无霜期延长等有关。在物候学研究中,对生 长季开始的关注是由于春季发现的最大变化、生长季结束时间的相对较大不确定性。张戈丽等人对内蒙 古生长季变化的分析[4]表明,与河南省同处于北方的内蒙古地区近 50 年来气温增加已导致大部分地区植 物春季物候提前,秋季推迟,生长季延长。李娜等人对山东省冬小麦 2001~2010 年生长季变化分析[5]表 明,10 年内山东省冬小麦的生长季开始时间较以前推迟,结束时间有提前趋势,但提前不显著,生长季 有所缩短,这对研究同为华北平原的河南省的生长季变化有一定借鉴意义。陈怀亮等人通过分析数据研
∑ rkl
=
1 n
n i =1

xki
− sk
xk


xli
− sl
xl

(1)
其中 sk 和 sl 分别表示第 k,第 l 个变量的标准差,rkl 的绝对数值越大,表示两者的关系越密切。
Keywords
Henan Province, Growing Season, Start Time, End Time, Length
河南省生长季变化趋势特征分析
张森
文章引用: 张森. 河南省生长季变化趋势特征分析[J]. 地理科学研究, 2019, 8(4): 370-389. DOI: 10.12677/gser.2019.84039
Open Access
1. 引言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尤其是对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的持续的利用, 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许许多多的环境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加快了全球变暖的步伐。 有资料显示近一百年来中国平均地表气温上升了大约 0.5℃~0.8℃ [1],近 50 年来增温更加明显,全国年 平均地表气温增加了 1.1℃ [2]。气候变暖正改变着生态系统固有的自然过程,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植 被群落的生长季趋势。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 Trend of Growing Season in Henan Province
Sen Zhang
Schoo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张森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 收稿日期:2019年11月1日;录用日期:2019年11月19日;发布日期:2019年11月26日
摘要
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生长季长度的变化关系着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进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因此研 究河南省生长季变化特征具有重要作用。本论文基于河南省111个气象站点52年(1961~2012)的气象数 据,用线性回归法和Mann-Kendall趋势性检验法分析了0℃、5℃和10℃三个温度阈值条件下河南省豫 北、豫东、豫南、豫西、豫西南和豫中六个地区生长季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和生长季长度的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1961~2012年河南省六个区域生长季开始时间都呈提前趋势,生长季结束时间都呈延后趋势, 生长季长度都呈增加趋势,而且各温度各区域中一般是开始时间总提前量大于结束时间总延后量。从温 度上综合来讲,0℃条件下的生长季开始时间提前最多(最高约提前22天),生长季长度增加最多(最高约 增加26天)。从区域上综合来讲,豫北和豫西两地区生长季变化最明显。M-K检验图显示,各温度条件下 生长季长度增加的突变点一般在七十年代上下,这之后其增加趋势多不是很显著。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 生长季长度与纬度的相关性最强,呈负相关,与经度、海拔高度的相关性很弱。
Received: Nov. 1st, 2019; accepted: Nov. 19th, 2019; published: Nov. 26th, 2019
Abstract
In the global warming environment, the change of growth season length is related to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crops, which in turn affects the yield of crops.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rowth season in Henan Province. Based on the meteorological data of 111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Henan Province in the past 52 years (1961~2012),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art time, end time and length of the growing season in the six regions of Northern Henan, Eastern Henan, Southern Henan, Western Henan, Southwest Henan and Central Henan, under the temperature thresholds of 0˚C, 5˚C and 10˚C using linear regression and Mann-Kendall trend tes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art time of the growth season in the six regions of Henan Province showed an early trend from 1961 to 2012, and the end of the growing season showed a trend of extension. The length of the growing season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In each region of each temperature, the total advance amount of the start time is generally greater than the total delay amount of the end time. In terms of temperature, the start of the growing season at 0˚C is the most advanced (up to about 22 days in advance), and the length of the growing season is the most increased (up to about 26 days). In terms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the growth seasons of the northern and western Henan regions are the most obvious. The M-K test chart shows that the mutation point of the growth season length under various temperature conditions is generally in the seventies, after which the increase trend is not ver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growth season length has the strongest correlation with latitude, which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and has the weak correlation with longitude and altitud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