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2015年辽宁省盘锦市日照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1981年-2016年沈阳地区暴雨的时空变化特征

1981年-2016年沈阳地区暴雨的时空变化特征

2017 年第 7 期(下半月)Nong Min Zhi Fu Zhi You 农民致富之友295科研◎农业气象1 引言辽宁省地处中纬度地区,是我国北方暴雨多发地之一[8]。

发生暴雨时,极易引起江河泛滥成灾、平原农业区大量雨水蓄积、农田渍涝,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城区则易引起城市内涝等问题。

沈阳市为辽宁省会城市,东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工农业门类齐全,暴雨对沈阳地区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都带来极大影响。

本文旨在对沈阳地区1981-2016年暴雨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相关研究,以便为暴雨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2 研究数据及方法2.1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2.1.1 研究区域概况沈阳地区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辽宁省北部地区,以平原为主,山地、丘陵集中在北部和东部地区。

7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分别为浑南、苏家屯、沈北、辽中、新民、法库和康平站。

2.1.2 数据来源选取1981-2016年沈阳市7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20时-20时(北京时间)降水及2004年以后逐小时降水资料,气象资料来源于沈阳市气象局。

本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空间插值等研究方法,重点分析近36年沈阳地区暴雨日数、暴雨雨量以及2004-2016年沈阳地区最大暴雨强度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暴雨对降水量的贡献率影响。

通常将24小时内降水量≥50 mm 的降水称为暴雨。

因沈阳地区7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逐小时降雨量数据是从2004年开始记录的,因此最大暴雨强度从2004年以后开始统计。

2.2 研究方法2.2.1 气候倾向率气象要素的趋势变化可采用线性方程表示,即:Y i =at i +b (1)式(2)中,Y i 为气象要素;t i 为时间(1981-2016年);a 为线性趋势项,将a ×10称为气象要素每10 a 的气候倾向率,即a>0时,说明随着时间t 的增加,Y i 呈上升的趋势; a<0时,说明随时间t 的增加,Y i 呈下降的趋势。

a 值的大小反映了Y i 上升或下降的速率。

1981—2015年招远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1981—2015年招远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① 滑 动平 均 是一 种平 滑滤 波 的处 理数据 方 法 , 通过平均 ,消除数据序列 中的随机波动 。对样本 量为
n的序列 x ,其滑动平均 的数学表达式如 下 :

增 温幅度 明显增 大 ,年平 均 气温距 平值 普遍 超过 了
0 . 5 " C。 进入 2 1 世纪后 , 气温 则有偏低 的趋势 。可见, 年 平均气温 具有 明显的阶段性 变化特征 ,2 0世纪 8 0
摘 要 文章利用招远国家气象观测站 1 9 8 1 —2 0 1 5 年气温观测资料 , 运用趋势滑动平均和线性倾 向 估计方法对招远气象站气
温 变 化 特征 进 行 了分 析 。结 果表 明: 1 9 8 1 -2 0 1 5 年 招远 气 象站 年平 均 气温 以 0 . 2 2  ̄ C/ l O a的速率 呈 明 显上 升趋 势 ,且 具有 明显 的 阶段 性 变化 特 征 。季节 平 均气 温 均 以不 同速 率 上升 , 冬季 气温 上 升趋 势最 为 显著 。年 平 均 最 高气温 、 最低 气温 均 呈上 升趋 势 , 年 平均 最 低气 温 上升 趋势 最 显 著 。受热 岛效应 的 影 响, 年平 均最 低气 温 的上 升 速率 远 大 于年 平均 最 高气 温 。除夏 季平 均 最 高气温 呈 缓慢 下 降趋 势 ,其 他季 节均 呈上 升趋 势 ,且 冬季 平 均最 低 气温 上 升趋 势最 为 明显 。平 均 最低 气温 的快速 上 升使 得气 温 日较 差 呈减

升的趋 势 ,递增速 率约为 0 . 2 2 ℃/ l O a 。1 9 8 6年左右
气温 开始 明显 上升 ,年平均 气温最 高值 为 1 3 . 4 ℃, 出现 在 1 9 9 4年和 1 9 9 8 年 。图 1 b可 以发现 ,1 9 9 3年

近42年大连地区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近42年大连地区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S5 近42年大连地区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宋 军1 高磊2(1.辽宁省大连市气象装备保障中心,大连 116001,2. 辽宁省大连市气象信息中心, 大连 116001 )摘要 基于大连地区7个国家级气象台站的1971~2012年日照时数、云量、水汽压、降水、能见度等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滑动t检验法等分析大连地区日照时数的统计特征、变化趋势以及可能影响日照时数的气象因素,结果表明:近42 a以来大连地区年日照时数为明显的减少趋势,线性趋势系数-47.1h/10a,其中,夏秋季日照时数减少明显,冬春季不明显;大连地区的年日照时数序列在1983、1984年附近发生了突变;水汽压增大、影响能见度的天气现象日数增加是影响大连地区日照时数的减少的主要因素,影响能见度的天气现象日数增加可能主要是对流层大气气溶胶含量上升的结果。

关键词大连地区;日照时数;趋势分析;t检验;能见度;成因Climatic Change of Sunshine Dura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in Dalian region during the Last 42 YearsSong Jun Gao Lei(1. Dalian Meteorological Equipment Support Center, Dalian,Liaoning 1160012.Dalian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Centre ,Dalian,Liaoning 116001)Abstract By using the data of sunshine duration and cloud cover,surface vapor pressure ,precipitation,visibility,from 7 stations in Dalian region from 1971 to 2012 ,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change trend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unshine duration are analyzed by using linear trend analysis and t –test etc.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nual sunshine duration of Dalian has shown a significant decreasing tendency during recent 42 years with a decreasing rate of 47.1h /10a. The obvious decreasing trend occurred in summer and autumn but no obvious decreasing trend in other seasons. Abrupt changes took place in the 1983 and 1984;The decrease of annual sunshine duration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surface vapor pressure and the days of weather phenomena by visibility influencing. cloud cover and precipitation was shown to be insignificant. Influence of visibility weather phenomenon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days is mainly due to rising atmospheric troposphere aerosol content results。

1971-2015年莱州市日照变化特征分析

1971-2015年莱州市日照变化特征分析

1971-2015年莱州市日照变化特征分析李涛;李振兰;王军海;王忠云;孙珍珍【期刊名称】《现代农业科技》【年(卷),期】2016(000)005【摘要】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所产生的影响,对莱州市日照进行统计分析,揭示其变化特征.选用莱州市1971―2015年的日照观测资料,运用线性气候倾向率方法分析莱州市近45年月、季、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4月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其余各月均呈减少趋势,其中9月日照时数减少最明显,其次是8月;四季日照时数中春季、冬季略增,夏季、秋季减少较明显;年日照时数总体呈明显的减少趋势,以34.93 h/10年的速率减少,近15年日照时数偏少尤为明显,2015年日照时数仅2315.5 h,创45年来最小值.【总页数】2页(P270-271)【作者】李涛;李振兰;王军海;王忠云;孙珍珍【作者单位】山东省莱州市气象局,山东莱州 261400;山东省莱州市气象局,山东莱州 261400;山东省莱州市气象局,山东莱州 261400;山东省莱州市气象局,山东莱州261400;山东省莱州市气象局,山东莱州 261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2.11【相关文献】1.莱州市近40年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J], 李振兰;李涛;高铭;王晓波2.1971-2015年莱州市大雾变化特征分析 [J], 李振兰;李涛;高升俊;高铭3.莱州市近40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J], 李振兰;李涛;王小宁;高升俊4.1971-2015年无棣县日照时数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J], 徐青文;路淑文;刘树棣;王明涛;付华波5.1964年—2016年湖南省日照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J], 陈涛; 韩波; 肖兰; 郭黎民; 肖美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50年辽宁省烟叶产区日照时数变化特征

近50年辽宁省烟叶产区日照时数变化特征

科技信息2012年第33期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 0引言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1-4],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5-8],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气象因子之一日照时数(一天内太阳直射光线照射地面的时间,以小时为单位)成为多数人研究的方向。

李晓文[9]等统计了中国地区1961~1990年地面总辐射、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资料,对近30a 太阳辐射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部分地区近年来太阳总辐射和直接辐射呈减少趋势。

何彬方[10]等分析了安徽省日照时数年、季节、月的变化特征以及空间分布特征,发现安徽省年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的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88.3h ;除春季日照时数变化不明显外,其他季节日照时数显著减少;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和70年代末都存在明显的突变,且都变少。

贾金明[11]等对河南日照变化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得出河南省年日照时数呈减少结论,其中东部平原地区年日照时数的递减幅度明显大于西部山区年日照时数的递减幅度。

辽宁省地处中纬度地带,地形复杂,有山地、平原、丘陵、沿海之别,日照时数分布存在明显地域性,烟叶产区主要分布在该省的西北部、北部、东部、东南部。

因此研究该地区日照时数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对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农业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本文资料来源于辽宁省气候中心,从辽宁省烟叶产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建平、北票、阜新、彰武、西丰、开原、昌图、清原、岫岩、凤城、宽甸共11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0~2009年日照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制作距平曲线,运用线性回归方程,即y(t)=a 0+a 1t,y 为日照时数,t 为时间,a 为线性趋势项,把aX10表示为日照时数每10年的气候倾向率。

分析其近50a 的变化规律。

按照世界气象组织规定的(1971~2000年)30年平均值作为气候值。

采用距平大于标准差的2倍作为异常标准,分析日照时数的异常特征。

1961—2015年海东市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分析

1961—2015年海东市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分析

1961—2015年海东市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分析作者:裴玉芳祁栋林张启发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7年第03期摘要利用1961—2015年青海省海东市5个气象站日照时数月资料,通过统计学方法和突变检验等方法,对海东市日照时数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青海省海东市日照时数月际和季节变化明显,月际变化表现为三峰型分布,春夏季最大,秋季最小;在近55年来年、生长季和四季日照时数均呈现出减少的年际变化特征,尤其是年、冬、夏和生长季下降趋势显著,1990年前后年日照时数由明显偏多变为明显偏少。

海东市年日照时数在2002年发生突变。

关键词日照时数;变异系数;突变检验;变化特征;青海海东;1961—2015年中图分类号 P42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207-03日照是太阳活动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不仅是气候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1]。

鉴于日照时数的重要性,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就不同区域日照时数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2-3],而对青藏高原日照时数变化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高原主体上[4-8],对于高原东部地区尤其是海东市日照时数演变规律及原因的研究还较少,无法了解海东市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的特征及其成因。

海东市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是青海省主要的工农业区和人口积聚区,属高原大陆性气候,近年来气候变化明显,使得干旱日益显著,气候环境日益严峻,对生态环境、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拟对海东市近55年来(1961—2015年)年、季、月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进行全面分析,不仅对认识该地区气候背景状况和气候资源变化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海东市利用清洁能源、合理布局农业生产、调整种植结构、旅游资源开发乃至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也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所用资料由青海省气候中心提供,为青海省海东市5个气象站(民和、乐都、化隆、循化和互助)1961—2015年日照时数月资料。

1981—2010年新民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1981—2010年新民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1981—2010年新民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摘要以1981—2010年新民市实测气象资料以及灾害情况为基础,分析了新民市1981—2010年近30年来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

结果表明,近30年新民市气温逐渐升高,降水量呈现上升趋势,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无霜期日数延长。

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农业;影响;辽宁新民;1981—2010年气候变化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由于全球变暖,对农业种植结构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对农业气象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气候变化是制约地方经济发展、改变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尤其近些年气候变化异常导致干旱、洪涝等气候灾害的频繁发生,气候极端事件还呈加剧的趋势[1],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反应也越来越敏感。

为了进一步充分认识和掌握新民市的气候变化规律,较好地开发和利用该地区的气候资源,减少农业生产中的盲目性,有必要对这一区域的气候特点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

利用1981—2010年新民市气象资料,对气温、降水量、日照、无霜期等气象要素进行分析,研究其气候变化特征,从对气象灾害预测和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依据。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1 研究区域概况新民市地处辽宁省中部,辽河下游平原地区,属于沈阳市所辖,距省会沈阳市区60 km,面积3 352.5 km2。

新民市是一座集区位、交通、资源等优势于一体的新兴城市。

新民市气候温和,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冬季气候干燥、寒冷,多北风和西北风;夏季气候湿润多雨,多南风和西南风。

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

年平均气温8.5 ℃,无霜期160 d,年降水量600 mm左右。

该市耕地面积18万hm2,是辽宁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辽河以东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其余地区种植大豆、高粱、玉米等。

新民市有暴雨、春寒、倒春寒、霜冻、大风、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因此气候变化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较为重要。

1.2 数据来源辽宁省新民国家基准气候观测站,简称新民站,于1958年4月建站,1959年1月开始进行地面气象观测,台站级别1959—1986年为国家一般气象站,1987年1月至今为国家基准气候站。

81城市日照时间和降雨(天数及降雨量)

81城市日照时间和降雨(天数及降雨量)

中国主要城市气候资料
北京 氣象站位置: 北緯 39.8 度, 東經 116.5 度, 海拔 54 米
平均最高气温 ℃
平均气温 ℃
平均最低气温 ℃
降雨量 mm
氣候資料 1 月 1961-1990 1.6 1961-1990 -4.3 1961-1990 -9.4 1961-1990 2.6
2月 4
-1.9 -6.9 5.9
平均最高气温 ℃
平均气温 ℃
平均最低气温 ℃
降雨量 mm
氣候資料 1 月 2 月 3 月
1961-1990 -10.7 -6
4
1961-1990 -18.5 -14.8 -4.6
1961-1990 -24.2 -21.4 -11.8
1961-1990 1.4 1.1 1.9
4月 14.4 6.1 -1.8
降雨日數 1961-1990 0.8 0.7 1.4 2.9 4.3 8.7 10.8 9.6 6 2.3 1.4 1.1
平均日照 H 1961-1990 5.7 7.2 8 8.4 9.6 10 9.3 8.8 7.4 7.1 5.9 4.8
351
7.02
50
mm/天
海拉尔 氣象站位置: 北緯 49.2 度, 東經 119.8 度, 海拔 610 米
降雨日數 1961-1990 0.5 0.4 0.6 1.3 1.7 3.3 5.5 5.8 3 1.7 0.6 0.1
平均日照 H 1961-1990 7 8.1 9.2 9.7 10.5 10.8 10.3 9.6 9.4 8.4 7.2 6.6
139.5 24.5
5.69
呼和浩特
平均最高气温 ℃
降雨日數 1961-1990 1.8 2 2.9 5.4 6.3 8.2 11 9.2 6 4.4 3 1.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5河南农业 2016年第8期(中)HENANNONGYE农业气象NONG YE QI XIANG1981-2015年辽宁省盘锦市日照时间变化特征分析陈洪利 辛明月 苗 静 张志国 孙 卓 辽宁省盘锦市气象局 124010摘 要:利用辽宁省盘锦市1981-2015年日照观测资料,采用累积距平和线性倾向估计法,对盘锦市近35 a 日照时间年度、季度和月度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年日照时间呈下降趋势;四季变化中,春季呈上升趋势,夏季变化不明显,秋冬季均呈下降趋势;3、4、5、8月的日照时间呈上升趋势,其余为下降趋势。

盘锦市雾日数和浮尘日数的变化对日照时间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尤以雾日数的变化影响显著。

关键词:日照时间;变化特征;盘锦市日照时间是分析农业气候资源、太阳能开发利用、城市规划布局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气候变化、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因子。

分析日照时间的气候特征、变化趋势,对合理布局农业生产,调整种植结构有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大多数研究表明,全球太阳辐射量呈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

鉴于此,通过分析辽宁省盘锦市1981-2015年近35 a 的日照时间,找出日照时间的变化特征与变化规律,并分析日照时数减间的原因。

一、资料和方法选取1981-2015年盘锦市大洼区国家基本气象站暗筒式日照计观测值、大雾日数、降水日数、浮尘日数,应用线性倾向估计和累积距平法,分析盘锦市日照时间年度、季度、月度变化特征以及与降水日数、大雾日数、浮尘日数变化规律的相关性。

该文春、夏、秋、冬季划分为3-5月、6-8月、9-11月、12月至次年2月。

二、日照时间的时间变化特征(一)年际变化特征盘锦市日照时间累年平均值为2692.4 h,近35 a 来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32.899 h/10 a,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如图1所示,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日照时间的变化振幅较大;90年代中期后变化的幅度趋于平缓,多数大于平均值;21世纪00年代中期振幅又一次变大。

逐年数据与多年平均值对比发现,1990年盘锦市年日照时间3 276.6 h,为历史最高值;其次为2000年的3 038.3 h,1999年的2 979.3 h。

年日照时间最低值为2006年的2 282.3 h;其次为1983年的2 309.9 h,2015年的2 326.8 h。

年日照时间最多的年份(1990年)与最少的年份(2006年)相差了994.3 h。

图1 辽宁省盘锦市日照时间年际变化及线性趋势(二)季变化特征如表1所示,通过对盘锦市四季日照统计特征进行分析,春、夏、秋、冬季的日照时间依次递减,春季日照时间呈上升趋势,秋冬季的日照时间呈下降趋势,夏季日照时间无明显变化。

分析日照时间四季变化及线性趋势,可见春季气候倾向率变化最为显著,秋季和冬季次之。

另外,春季的平均日照时间最多,可达到756.8 h,冬季最少,为604.3 h,两者相差152.5 h。

表1 1981-2015年辽宁省盘锦市四季日照统计特征季节累计平均日照时间/h气候倾向率/(h/10a)春756.8221.6夏654.5-49.2秋648.7-108.4冬604.3-102.4如图2a 所示,35 a 来春季日照时数呈明显上升趋势,春季日照时间变化倾向率为221.6/10 a,春季日照时间最大值出现在1989年(882.2 h),最小值出现在1990年(500.1 h)。

如图2b 所示,夏季日照时间变化趋势不明显,夏季日照时间变化倾向率为-49.2 h/10 a。

夏季日照时间最大值出现在2000年(835.6 h), 最小值出现在2006年(479.3 h)。

如图2c 所示,秋季日照时间呈下降趋势,秋季日照时间倾向率为-108.4 h/10 a,最大值出现在1981年(745.9 h),最小值出现在2015年(481.9 h)。

如图2d 所示,冬季日照时间倾向率为-102.3 h/10 a,最大值出现在1999年(701.5 h),最小值出现在2015年(476.3 h)。

(三)月变化特征如表2所示,盘锦市月平均日照时间最少的是11月,为188.7 h;其次为12、1月,日照时数分别为191.4、 204.9 h。

月平均日照时间最多的为5月,为262.7 h;其次为3、4月,日照时数分别为248.3、245.7 h。

最多月份与最少月份二者差值为74.0 h。

3、4、5、8月日照时间呈现出上升趋势,其中5、8月日照时间上升明显,其余月份呈下降趋势。

三、影响日照时间的气象要素分析太阳高度角和大气透明度是影响太阳辐射最主要的2个因素,同一个地点,一年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是相对稳定的,即日照时间的变化与大气透明度有着重要关系。

该文选取3个影响大气透明度图3 辽宁省盘锦市日照时间月变化与降水日数、 图4 辽宁省盘锦市日照时间年变化与降水日数、雾日数、浮尘日数月变化曲线对比 雾日数、浮尘日数年变化曲线对比河南农业 2016年第8期(中)HENANNONGYE47河南农业 2016年第8期(中)HENANNONGYE农田水利NONG TIAN SHUI LI日数、降尘日数呈负相关,分别为-0.22和-0.227,但相关系数不显著。

雾日数变化气候倾向率为2.319 d/10 a,呈上升趋势;降尘日数变化气候倾向率为6.204 d/10 a,也呈上升趋势;而日照时间的气候倾向率为-32.899 h/10 a,呈下降趋势。

这说明盘锦市雾日数和浮尘日数的变化对日照时间的减少有一定影响。

四、结论盘锦市日照时间累年平均值为2 692.4 h,近35 a 来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且春季日照时间呈上升趋势,秋冬季呈下降趋势,夏季变化不明显。

月平均日照时间最少的是11月188.7 h,最多的为5月262.7 h。

盘锦市雾日数和浮沉日数的变化对日照的减少有一定影响,尤以雾日数变化对日照的影响显著。

参考文献:[1]郭军,任国玉.天津地区近40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气象科技,2006(4):415-420.[2]秦伯强,陈伟民.太湖无锡地区近40a 来日照的变化特征分析[J].气象科学,2003(2):231-236.[3]陈碧辉,张平,郝克俊,等.近50年成都市日照时数变化规律[J].气象科技,2008(6):760-762.[4]李燕,五莎丽,刘强,等.济宁市45年日照时数变化的统计特征[J].现代农业科技,2007(1):137-138.[5]王晓梅,田惠平,刘卫平.乌鲁木齐市1955-2007年日照特征变化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8(5):38-40.[6]郭金强,王肖娟,朱蓉慧,等.石河子地区近50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J].青海气象,2013(2):48-53.[7]赵冬艳,谷苹.大连市近59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614-6615.宁夏隆德县六盘山国家级重点预防区中片区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李宏规 宁夏隆德县水务局 756300摘 要:面对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现状,宁夏隆德县在历届县委政府的带领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科学规划、务实苦干,坚持不懈地开展以梯田建设为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走出了一条以坡改梯、造林种草、生态修复、沟道坝系及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为主的改善生产条件、拓宽生存环境的致富之路,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关键词:水土保持;现状;工程管理;隆德县一、水土保持综合防治现状隆德县位于宁夏南部六盘山西麓,全县总面积985 km 2,辖13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118个行政村,总人口18.31万人,海拔介于1 720~2 942 m,年均气温5.2 ℃,无霜期125 d,是宁夏海拔最高、气温最低、人口密度最大的县。

全县水土流失总面积733.2 km 2,占总面积的74%,多年平均降雨量502 mm,土壤侵蚀模数3 500 t/(km 2·a)。

干旱少雨,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矿产资源缺乏,农业生产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展缓慢,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定贫困县”。

全县通过建水保骨干坝、中小型淤地坝,控制了水土流失面积,全县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下降到2 200 t/(km 2·a),基本实现了“雨水不下山,泥土不出沟,暴雨不成灾,洪水不泛滥”的目标。

先后被水利部等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全国梯田建设模范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和“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等。

水土保持工作不仅改善了隆德县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而且构建起了隆德县农牧业综合体系发展的基础平台,结束了隆德县人民长期不得温饱的历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美丽隆德营造了美好的前景。

在我国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总体布局的新时期,面对生态环境退化、水资源短缺加剧的现状,国家对隆德县水土保持工作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根据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分成果的通知》和《全国水土保持规划(报批稿)》,子午岭至六盘山被列为全国23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之一。

子午岭至六盘山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包括陕、甘、宁三级省区、26个县,涉及县域面积42 468 km 2,预防保护面积8 298 km 2,其中宁夏涉及六盘山区隆德、泾源两县。

六盘山盘踞在黄土高原中部腹地,区域降雨量、径流及生物种相对丰富,是黄土高原珍贵的湿岛。

加强六盘山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工作,提高区域涵养水源能力,对保障当地及下游甘肃、陕西有关地区水资源安全,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有重要意义。

为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加强六盘山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防治工作,宁夏水土保持“十三五”规划将六盘山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的防治列为重点治理项目,隆德县因此选择隆(德)张(易)、隆(德)庄(浪)公路以东的六盘山土石山区作为加强六盘山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的水土流失重点治理项目,并分为中片区、中片区、南片区3个项目区,分步实施治理。

其中,中片区列为2015年项目,中片区、南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