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知识点整理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师说》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师说》1、徒: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2、出:其出人也远矣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2、或师焉,或不焉1、传: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2、师: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3、从:①惑而不从师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4、也: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②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5、则: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6、于:①师不必贤于弟子②而耻学于师③不拘于时④其皆出于此乎7、乎: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8、所以: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2、吾从而师之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5、孔子师郯子1、古之学者必有师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3、吾从而师之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不拘于时,学于余4、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5、而耻学于师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所以无论高贵还是低贱,不分年纪大还是年龄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不知道文章的停顿,有的人就去求师学习,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人却不求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高明啊。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所以弟子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贤能,知道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象这样罢了。
《师说》知识点归纳

《师说》韩愈一、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著有《昌黎先生集》。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唐代人,他与柳宗元同唐代古人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二.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2)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三.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5)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
跟随、而且(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3. 一词多义(1)师 a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c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d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 a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c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 a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c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1.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 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3. 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 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5.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 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4. 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状语后置(1)而耻学于师(2)师不必贤于弟子3.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 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五、重点句子翻译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师说文言知识点

《师说》知识点归纳整理一、文学常识1、本文的作者是代著名的家,家韩愈,字退之。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载道,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
①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2、“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比“论”要自由一些。
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二、文言知识点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1、传道受业解惑()2、或不焉,或师焉()二)、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4、今之众人:(古)(今)许多的人。
5、小学而大遗:(古)(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6、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今)不需要。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2、吾师道也()3、吾从而师之()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6、十年春,齐师伐我()(2)其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4、其皆出于此乎()5、其可怪也欤()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7、其出人也远矣()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于1、其皆出于此乎()2、拜送书于庭()3、学于余(耻学于师)()4、于其身也()5、师不必贤于弟子()6、不拘于时()(4)之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2、择师而教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4、句读之不知()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6、杳不知其所之也()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10、蚓无爪牙之利()四)、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1、吾师道也()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4、吾未见其明也()5、小学而大遗()6、位卑则足羞()7、而耻学于师/则耻师焉()8、吾从而师之()9、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五)、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高一必修三语文课文师说的知识点

高一必修三语文课文师说的知识点《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一必修三语文师说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一必修三《师说》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二、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2.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他)并且......;今:表因果的连词。
3.无贵无贱古:无论;今:没有。
4、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人。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风尚;今:道路,道德。
6、.小学而大遗古:在小的方面学习;今: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7.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8.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结合,相当于“用来……的”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三、重点实词1、.传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流传)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2、师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④吾从而师之 (意动用法,以……为师)(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3、从①惑而不从师(跟随)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四、重点虚词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① 代词,有两种情况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A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B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C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D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A作代词,指代自己:将哀而生之乎B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C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① 代词,有四种情况A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B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C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D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A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B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四、词类活用①名词作动词吾师道也(名词“师”带宾语“道”,用作动词:学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表自动:从师。
师说的文言知识点梳理

师说的文言知识点梳理师说的文言知识一. 通假字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5)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三、一词多义1 师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③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④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说读后感本文是韩愈所写的古代散文的典范.它论证了教师的职能,作用和从师而学的必要性,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和影响,从而阐明了从师而问的道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此句说明了老师的作用.是的,每个老师都有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职能.无论老师的地位显贵还是低下,年少还是年长,只要能掌握真理,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好老师. 从而我想到了四川地震中用自己的身躯守护三个孩子的谭千秋老师,他可以称得上是人民的好老师,他不但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也,而且将自己责任升华.当地动山摇的那一刻来临时,他不顾惜自己的生命,张开守护的翅膀挽救了三个孩子的生命.他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好老师. 学者,应该做到不耻下问.我们要学习古代圣人, “从师而问焉” .学无止境,不耻下问.则会“圣益圣” .不能向士大夫那样“耻学于师”则会“愚益愚”. 有时,我们在学习遇到困难后,可能很难开口向别人请求帮助,然后问题就会越攒越多.最后就不知道从何解决了。
(完整版)《师说》知识点总结

《师说》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不愿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用来……的方法等;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他而且;今,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
4、今之众人古,一般人;今,大家,许多人。
5、圣人之所以为圣古,……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6、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对儿童、少年实行初等教育的学校。
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三、重点实词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学习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名词,道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道相似也名词,(懂得的)道理4、惑惑之不解形容词作名词,疑难问题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四、重点虚词1、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后一个是“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2、而人非生而知之者/犹且从师而问焉/择师而教之表承接吾从而师之表递进惑而不从师/而耻学于师/小学而大遗表转折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表并列则群聚而笑之表修饰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3、之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之圣人/今之众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彼童子之师助词,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提宾标志(或取消句子独立性)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吾从而师之/择师而教之/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则群聚而笑之。
师说文言考点汇总 知识点归纳总结

师说文言考点汇总知识点归纳总结《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公元801—公元802年),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
师说文言考点汇总知识点归纳总结1师说文言考点一、通假字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讲授②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二、一词多义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是乐师)③吾师道也:(名词做动词,学习)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⑥则耻师:(动词拜师)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老师)(者也判断句)之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②郯子之徒:(代词,这)③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⑤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指前面的“六艺经传”,译为它们。
这是宾语前置句式)⑦士大夫之族:(这些人)⑧古之圣人:(的)⑨师道之不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⑩吾从而师之:(代词,他)⑪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道理)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翻译为“这些”)其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词,那(些))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⑦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揣测)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吾师道也:(名词,道理)④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乎①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②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六艺经传:(名词,传文)无①孰能无惑:(没有)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焉①则耻师焉:(他们)②或师焉或不焉:(助词:不译)③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相当于“之”)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2、名词作动词①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3、名词的意动用法①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②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二)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②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⑤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2、形容词作动词惑而不从师(惑: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三)动词的使动用法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习,使……学习)四、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用来……的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3、吾(从而)师之古:跟随并且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4、(无)贵无贱古:不论;不分今:没有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风气今:道理6、(句读)之不知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7、圣人无(常)师古:永久的;固定的今:平常的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9、年十七,好(古文)古:秦汉的散文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10、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大多数人11、(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了今:初级正规教育学校。
《师说》知识点整理

《师说》知识点整理《师说》是清代著名散文家吴敬梓所著的一部散文集,全书共分为七篇,主要以谈论教育、师生关系和人生哲理为主题。
该书通过吴敬梓的散文文笔,深刻描绘了当时社会的教育现状和人们对师道的理解,提倡敬师重教,强调人文主义的教育观念。
以下是对《师说》中的知识点整理:1.敬师仪态《师说》中谈到了对师长的敬重和尊重,明确提出了敬师礼仪,例如“有名而无实,有声而无德”的老师不可尊敬,强调了对于老师的尊重应该是基于其德行和修养的。
2.师生关系吴敬梓在《师说》中强调了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认为师生应该像亲子般相亲相爱,师长应该像父母般慈爱呵护,学生应该像子女般孝顺侍奉。
3.教育观念吴敬梓提出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教育理念,强调了教师要以真诚和热情教育学生,学生要以用心和努力学习知识。
4.修身养性吴敬梓在《师说》中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先修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5.师德难行吴敬梓也指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师德难行,许多师长都有欺压学生、教育不当的行为,导致教育体制出现了诸多弊端。
6.民族精神在《师说》中,吴敬梓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落后和惨状,呼吁复兴民族精神,提倡教育兴国。
7.教育吴敬梓认为教育应该,提倡以“仁”为本位,发扬民族精神,培养品德高尚的后代,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
8.人生哲理《师说》中还包含了许多关于人生的哲理观念,如“知错就改,知耻后勇”,“事不遂愿,责之于己”,“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都是对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的思考。
总的来说,《师说》是一部富有教育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著作,对于师生关系、教育观念和人生哲理都有着深刻的表达和思考。
吴敬梓的文字朴实深沉,真情流露,给人以启迪和感悟,成为中国古代优秀的散文代表之一、《师说》所包含的知识和思想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对于当代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建立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指不从师
二、古今异义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2.吾从而师之
古:跟随(他)并且...... 今:表因果的连词
3.无贵无贱
古:无论今:没有
4.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人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风尚今:道路,道德
6.小学而大遗
古:在小的方面学习今: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7.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的原因(或缘由)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三、. 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道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5. 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结构性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代词,指代童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6. 而
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顺承)
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 其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其可怪也欤(语气词,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8. 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四、词类活用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五、文言句式
1. 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 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六、重点句子翻译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3.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学习的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4.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所以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5.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不知道断句,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
6.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七、全文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
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文字,学习书中的文句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不知句子停顿,不能解答疑惑,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丢弃。
我并没有看到他多明智啊。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
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
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
”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从这些话)可以知道了呀!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看不起,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明。
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李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没有被时代的风气所限制,向我学习。
我赞赏他能遵行古人从师之道,写《师说》送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