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计报告

合集下载

电子产品设计实验实验报告

电子产品设计实验实验报告

电子产品设计实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电子产品设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深入了解电子产品设计的流程和方法,培养我们的创新思维、工程实践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熟悉电子电路的设计、原理图绘制、PCB 布线、元器件选择与焊接、电路调试等环节,掌握相关工具和软件的使用,为今后从事电子产品研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设备与材料1、实验设备数字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直流电源万用表电烙铁热风枪2、实验材料电路板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等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芯片三、实验原理本次实验设计的电子产品是一个简易的温度控制器。

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温度传感器采集环境温度,将温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经过放大、滤波等处理后,输入到微控制器(MCU)中。

MCU 根据预设的温度阈值,控制加热或制冷设备的工作状态,从而实现对环境温度的控制。

在电路设计方面,温度传感器采用热敏电阻,其电阻值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通过与固定电阻组成分压电路,将温度变化转换为电压变化。

电压信号经过运算放大器进行放大,再通过低通滤波器去除噪声干扰。

放大和滤波后的信号输入到 MCU 的模拟输入引脚,MCU 对信号进行 A/D 转换和处理,通过数字输出引脚控制继电器的开关状态,从而实现对加热或制冷设备的控制。

四、实验步骤1、电路设计根据实验原理,使用电路设计软件绘制原理图。

在原理图绘制过程中,合理布局元器件,确保电路连接正确、清晰。

完成原理图绘制后,进行电气规则检查,确保没有错误和警告。

2、 PCB 布线将原理图导入PCB 设计软件,根据电路板的尺寸和元器件的封装,进行 PCB 布线。

布线时遵循布线规则,尽量减少走线长度和交叉,保证信号的完整性。

完成 PCB 布线后,进行设计规则检查,确保布线符合要求。

3、元器件选择与采购根据原理图和 PCB 设计,选择合适的电子元器件。

在选择元器件时,考虑其性能、参数、价格等因素,确保满足实验要求。

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报告一等奖

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报告一等奖

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报告一等奖一、选题背景和目的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设计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电子设计大赛作为展现学生电子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舞台,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选题旨在设计一款智能家居控制系统,通过利用物联网技术将家电设备连接到一起,实现远程控制和智能化管理,提高家居生活的便捷性和舒适度。

二、设计思路智能家居控制系统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传感器节点、控制中心和手机客户端。

其中,传感器节点用于感知环境信息,将其传输给控制中心;控制中心负责接收传感器数据、处理控制指令,并向相应的家电设备发送指令;手机客户端作为用户界面,用于实现用户对家电设备的远程控制和管理。

本次设计选择的传感器节点主要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人体红外传感器。

温度传感器用于实时感知环境温度,湿度传感器用于感知环境湿度,人体红外传感器则用于感知人体的存在与否。

在控制中心方面,使用单片机作为主控制芯片,通过串口通信模块与传感器节点和手机客户端进行数据交互。

当控制中心接收到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的数据时,会根据用户事先设置的温度和湿度范围来控制空调和加湿器开关状态。

同时,当红外传感器检测到有人在家时,控制中心会自动打开照明系统。

手机客户端则通过与控制中心的无线通信模块进行连接,实现远程控制和智能化管理。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设置温度、湿度、照明等参数,也可以实时查看家居环境数据。

三、设计过程本次设计过程中,首先进行了技术调研和需求分析。

在技术调研中,对物联网技术、传感器和控制芯片进行了深入了解,帮助确定最合适的技术解决方案。

在需求分析中,了解用户对智能家居系统的需求和期望,确定了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指标。

接下来进行了硬件设计和软件开发。

硬件设计方面,根据系统需求选取了合适的传感器和控制芯片,并进行了电路设计、原理图绘制和PCB设计。

软件开发方面,采用C语言编写控制中心程序,并使用Android开发工具进行手机客户端的开发。

电子设计大赛设计报告模板

电子设计大赛设计报告模板

电子设计大赛设计报告模板一、设计背景。

电子设计大赛是一个展示学生电子设计能力的舞台,也是一个促进电子科技创新的平台。

本次设计报告旨在展示参赛选手的设计思路、方案实施和成果展示,为评委和观众提供一个全面了解设计项目的机会。

二、设计目标。

本次设计的目标是实现一款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电子产品,满足特定的市场需求。

通过设计报告的展示,我们希望能够清晰地表达设计的核心理念、技术方案和市场前景,展现出参赛选手的设计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设计方案。

1. 项目概述。

本次设计项目选取了XX领域作为设计对象,通过对市场需求和技术趋势的分析,确定了设计方案的基本框架和核心功能。

设计团队充分发挥创意,结合市场调研和技术实力,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设计方案。

2. 技术方案。

在技术方案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了产品的可行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通过对各种技术方案的比较和评估,最终确定了最优的技术路线,并进行了详细的技术实施方案分析。

3. 成果展示。

在设计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和挑战,最终完成了一款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电子产品。

我们将通过实物展示、技术参数和性能测试等形式,全面展示设计成果,让评委和观众对我们的设计项目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四、市场前景。

通过对市场需求和竞争格局的分析,我们认为本次设计项目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我们将在设计报告中详细阐述产品的市场定位、竞争优势和市场推广策略,让评委和观众对产品的市场前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五、总结。

通过本次设计报告的展示,我们希望能够充分展现出设计团队的设计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让评委和观众对我们的设计项目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我们将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态度,展示出我们的设计成果,为电子设计大赛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六、附录。

1. 设计方案详细说明。

2. 技术实施方案分析报告。

3. 产品实物展示图片。

4. 市场推广策略分析报告。

以上就是我们设计报告的全部内容,谢谢评委和观众的聆听。

电子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电子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格式要求二.实验目的、任务和要求:本实验要求设计SCI串行接口芯片, 其功能包括串行及并行数据的接收和互相转换。

三.实验系统结构设计分析1.模块划分思想和方法:该芯片需根据功能分为串并转换电路和并串转换电路两部分。

实现串并转换的关键器件就是移位寄存器, 其功能可以使串行输入的数据先寄存到一个位矢量中, 等到一组数据全部输入完毕后再一起处理, 并行输出。

而实现并串转换的关键器件是锁存器, 它可以将并行输入的数据先锁存起来, 再一位一位的转化成串行数据。

计数器在这一芯片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为计数器可以产生时间脉冲的分频, 用于配合时间脉冲控制各器件的工作。

2.各模块引脚定义和作用.串并电路:输入: rxd读入数据, clk系统时钟, reset计数器复位端, rd读入控制四进制计数器:C4四分频十进制计数器:Count_10计数分量, C10四十分频(c4的十分频)移位寄存器:Read读入数据, d0~d9并行输出(d0起始端, d1~d8数据端, d9校验位(本实验中不起作用))锁存器:K0~k7数据位状态发生器:RdST读入状态(0为读入, 1为寄存器已满)四.实验代码设计以及分析:1.给出模块层次图;2.按模块完成的代码及注释.USE IEEE.STD_LOGIC_1164.ALL;ENTITY SCI ISPORT(cs,rxd,clk,SCIrd,reset,SCIwr,in7,in6,in5,in4,in3,in2,in1,in0: IN STD_LOGIC;rdFULL,tdEMPTY,c4:buffer std_logic;e7,e6,e5,e4,e3,e2,e1,e0,wxd:OUT STD_LOGIC);END SCI;ARCHITECTURE WORK OF SCI ISSIGNAL wr,rd,read,c10,d9,d8,d7,d6,d5,d4,d3,d2,d1,d0,k7,k6,k5,k4,k3,k2,k1,k0,mid: STD_ULOGIC;SIGNAL wri : STD_LOGIC_vector(7 downto 0);SIGNAL count_10 ,counter_8:std_logic_vector(3 downto 0);BEGINPROCESS(cs)BEGINrd<=cs OR SCIrd;wr<=cs OR SCIwr;END PROCESS;//注释: 片选输入, cs=1时, 串入并出为“写”, 并入串出为“读”;cs=0时, 串入并出为“读”, 并入串出为“写”;PROCESS(rxd)BEGINread<=rxd;END PROCESS;PROCESS(clk)VARIABLE count_4 : STD_LOGIC_VECTOR(1 DOWNTO 0);BEGINIF(clk'EVENT AND clk='1')THENIF(count_4="00")THENcount_4 := "01";c4 <= '1';ELSIF(count_4="01")THENcount_4 := "11";c4 <= '1';ELSIF(count_4="11")THENcount_4 := "10";c4 <= '0';ELSIF(count_4="10")THENcount_4 := "00";c4 <= '0';END IF;END IF;END PROCESS;PROCESS(c4)BEGINIF(c4'EVENT AND c4='1')THENIF(rd='1')THENd0<=read;d1<=d0;d2<=d1;d3<=d2;d4<=d3;d5<=d4;d6<=d5;d7<=d6;d8<=d7;d9<=d8;END IF;END IF;END PROCESS;PROCESS(c4,reset,rd)BEGINIF(reset='0' OR rd='0')THEN count_10<="0000";c10 <= '0';ELSIF(c4'EVENT AND c4='1')THENIF(count_10="0000" AND rxd='1' AND rdFULL='0')THEN count_10 <= "0001";c10 <= '0';ELSIF(count_10="0001")THENcount_10 <= "0010";c10 <= '0';ELSIF(count_10="0010")THENcount_10 <= "0011";c10 <= '0';ELSIF(count_10="0011")THENcount_10 <= "0100";c10 <= '0';ELSIF(count_10="0100")THENcount_10 <= "0101";c10 <= '0';ELSIF(count_10="0101")THENcount_10 <= "0110";c10 <= '0';ELSIF(count_10="0110")THENcount_10 <= "0111";c10 <= '0';ELSIF(count_10="0111")THENcount_10 <= "1000";c10 <= '0';ELSIF(count_10="1000")THENcount_10 <= "1001";c10 <= '0';ELSIF(count_10="1001")THENcount_10 <= "1010";c10 <= '0';ELSIF(count_10="1010")THENcount_10 <= "1011";c10 <= '1'; END IF;END IF;END PROCESS;PROCESS(c10)BEGINIF(c10'EVENT AND c10='1')THENk7<=d8;k6<=d7;k5<=d6;k4<=d5;k3<=d4;k2<=d3;k1<=d2;k0<=d1;END IF;END PROCESS;PROCESS(rd)BEGINIF(rd='0')THENe7<=k7;e6<=k6;e5<=k5;e4<=k4;e3<=k3;e2<=k2;e1<=k1;e0<=k0;END IF;END PROCESS;PROCESS(rd,c10)BEGINIF(rd='0')THEN rdFULL<='0';ELSIF(c10='1')THENrdFULL<='1';ELSE rdFULL<='0';END IF;END PROCESS;process(wr)beginif(wr='0')thenwri(0)<=in0;wri(1)<=in1;wri(2)<=in2;wri(3)<=in3;wri(4)<=in4;wri(5)<=in5;wri(6)<=in6;wri(7)<=in7;end if;end process;process(c4)beginif(c4'event and c4='1')thenif(wr='0')thencounter_8<="0000";elsif(wr='1' and counter_8="0000")then counter_8<="0001"; elsif(counter_8="0001")then counter_8<="0010";elsif(counter_8="0010")then counter_8<="0011";elsif(counter_8="0011")then counter_8<="0100";elsif(counter_8="0100")then counter_8<="0101"; elsif(counter_8="0101")then counter_8<="0110";elsif(counter_8="0110")then counter_8<="0111";elsif(counter_8="0111")then counter_8<="1000";elsif(counter_8="1000")then counter_8<="1001";end if;end if;end process;process(wr,counter_8)beginif(wr='1' and counter_8="1001")thenmid<='1';tdEMPTY<='1';elsif(wr='0')thenmid<='0';tdEMPTY<='0';end if;end process;process(counter_8)beginif(wr='0' or mid='1')thenwxd<='0';elsif(wr='1' and mid='0')thenif(counter_8="0001")thenwxd<=wri(0);elsif(counter_8="0010")thenwxd<=wri(1);elsif(counter_8="0011")thenwxd<=wri(2);elsif(counter_8="0100")thenwxd<=wri(3);elsif(counter_8="0101")thenwxd<=wri(4);elsif(counter_8="0110")thenwxd<=wri(5);elsif(counter_8="0111")thenwxd<=wri(6);elsif(counter_8="1000" )thenwxd<=wri(7);end if;end if;end process;END WORK;五.仿真图(输入输出波形)以及分析:六.实验问题分析和经验总结:在该实验的设计中, 我们发现时序逻辑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时间信号对各进程的控制, 因为为了保持各进程在时间上的同步性和正确性, 需要用一个或几个相关联的时间信号来控制各进程。

电子工程设计报告模板

电子工程设计报告模板

电子工程设计报告模板
一、需求背景
(本节描述需求来源、需求背景和开发背景)
二、问题定义
2.1 问题描述
(本节描述中需求要达到的目标和功能性需求)
2.2 非功能性需求
(本节描述对于用户体验、性能、安全等非功能性要求)
三、系统设计
3.1 系统架构
(本节描述系统的模块划分,及各模块的功能和接口定义)
3.2 数据流设计
(本节描述系统的数据流转方向和取向,包括输入源和输出结果)3.3 技术选择
(本节描述项目中使用的技术和工具)
四、代码实现
4.1 系统结构
(本节描述代码的结构和模块间关系)
4.2 算法与处理流程
(本节描述数据处理的算法实现和具体的处理流程)
五、测试和结果
5.1 功能测试
(本节描述对系统各功能模块进行测试的结果和测试报告)
5.2 性能测试
(本节描述对系统的性能进行测试的结果和测试报告)
六、总结和展望
(本节展示对本项目的总结和未来完善的需求方向和改进方案)。

电子专业课程设计报告(模电和数电)

电子专业课程设计报告(模电和数电)

课题一:简易三极管特性曲线测试电路一、课题名称:简易三极管特性曲线测试电路二、主要技术指标1、设计任务:设计一个简易三极管特性曲线测试电路,可在示波器上用X—Y图示功能显示其Ib的特性曲线。

2、设计要求:(1)、三极管输出特性曲线可用示波器显示。

(2)、可显示至少四条特性曲线。

(3)、相邻特性曲线的间隔相同。

(4)、特性曲线的显示至下而上,且连续,无闪烁。

三、方案设计与论证:三极管输出特性曲线测试电路以三角波提供扫描电压,并叠加梯形波,从而显示完整的输出特性曲线。

三极管输出特性曲线是指在基极电流一定的情况下,集电极电流与电压Uce之间所对应的关系曲线。

因此,输出特性曲线是若干条曲线构成的曲线族。

要显示一条输出特性曲线,就必须给基极提供一个固定不变的电流(可转换成电压),在给三极管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提供一个连续可变的扫描电压(即示波器的X轴输入)。

由于三极管的基极电流非常小,所以集电极电流可近似为发射极电流。

而从发射极电阻得到的发射极电位与发射极电流的变化规律是相同的。

因此,再将发射极电位送至示波器的Y 输入,三极管的一条输出特性曲线就会在示波器上显示出来。

而要显示一组输出特性曲线,就要在显示一条曲线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给三极管的基极提供增量相同的基极电流(阶梯信号),而且基极电流与C,E之间的电压变化必须同步。

另外,要想连续的显示输出特性曲线,基极电流和C,E之间的扫描电压就必须是周期相同且相位同步的信号。

为显示8条输出特性曲线,给三角波叠加的直流电位应该是8个间隔相同的电位即梯形波,这可以通过可编程放大器得到。

可编程放大器由八个模拟开关控制增益,再输入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增益的变化引起输出电压的变化,进而的到梯形波。

模拟开关则由CC4022构成的八进制时序计数器控制。

四、系统组成框:五、单元电路设计及说明:1.方波三角波产生电路三角波产生电路可由LM324运算放大器构成,采用±12V 双电源供电。

电子综合设计的报告

电子综合设计的报告

电子综合设计的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介绍电子综合设计项目的背景、目的、设计过程以及实现结果。

该项目旨在应用所学的电子技术知识,设计并构建一个功能完善的电子装置。

2. 背景电子技术是现代科技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电子综合设计是电子专业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设计和制作电路板,可以锻炼学生的电子技术能力,提高实际操作的能力。

3. 目的本项目的目标是通过综合应用电子技术知识,设计并实现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电子装置。

通过该项目,我们希望能够巩固所学的电子技术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 设计过程在设计过程中,我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4.1 需求分析我们首先进行了需求分析,明确了电子装置的功能和特性。

经过团队讨论,我们决定设计一个智能温度控制器。

该设备可以自动调节室内温度,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

4.2 硬件设计在硬件设计阶段,我们选择了合适的传感器和执行器,并设计了对应的电路板。

我们使用了温度传感器来测量室内温度,并通过电路将数据传输给控制器。

控制器根据传感器数据来控制执行器,从而实现温度的调节。

同时,我们还考虑了电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确保其能够长时间稳定工作。

4.3 软件设计在软件设计阶段,我们编写了控制程序。

通过编程,我们实现了温度数据的读取和处理,以及控制信号的生成。

同时,我们还加入了人机交互界面,使得用户可以通过界面进行温度设置和操作控制。

4.4 测试和调试在完成硬件和软件设计后,我们对电子装置进行了测试和调试。

我们通过不同的温度设定,并观察装置的反应和控制效果。

根据测试结果,我们进行了相应的优化和调整,确保装置能够正常工作。

5. 实现结果经过团队的努力和不断的迭代,我们成功实现了智能温度控制器。

该装置能够准确地测量室内温度,并通过控制执行器来调节温度。

同时,用户可以通过界面进行温度设定和操作控制。

6. 结论通过这个电子综合设计项目,我们不仅巩固了电子技术的知识和实践,还提高了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电子课程设计报告

电子课程设计报告

电子课程设计报告一、课程介绍:本课程名为“电子课程设计”,旨在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使学员掌握电子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课程将围绕电子元件、电路分析、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工具的使用以及实际电路的设计与测试展开,以培养学员的电子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

预期成果是学员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电子电路的设计与制作,并具备进一步学习电子工程相关领域知识的能力。

课程背景是基于当前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在各个行业的广泛应用。

在智能制造、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电子技术都扮演着核心角色。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员不仅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而且能够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二、学习者分析:目标受众为大学本科电子信息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学生,他们通常对电子技术和电路设计有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年龄在18-22岁之间,已经完成了基础的物理和数学课程,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

先备知识方面,学员应已掌握基本的电路理论、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知识,对微电子学有一定的了解,同时熟悉计算机操作和编程,能够使用常见的电子设计软件。

三、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学员应掌握电子元件的工作原理、电路分析方法、常见的电子电路设计流程,以及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的使用。

2.技能目标:学员应能够使用EDA工具进行电路图设计、PCB布局,并能够进行电路仿真。

此外,学员还应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能够进行电路焊接、调试和故障排查。

3.情感目标:通过课程学习,学员应培养对电子技术的兴趣和热情,形成创新设计的思维习惯,增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信心和责任感。

四、课程内容:1.模块/单元划分:本课程分为五个主要模块,分别是电子元件基础、电路分析原理、EDA工具使用、电路设计实践以及项目实战。

2.内容描述:每个模块下细分为多个子主题,如在电子元件基础模块中,将涵盖电阻、电容、电感以及二极管、晶体管等的基本特性及应用。

电路分析原理模块将深入讲解交流/直流电路分析、信号传输等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设计报告
居室管家
设计要求:
鉴于人们对自己生活环境的重视,我们组从实际需求出发,设计了一款居室管家,来满足人们的这一需求。

1.由1.8寸的TFT显示屏通过红外遥控来选择所需要
的数据。

2.用18B20温度传感器来测试环境的实时温度系数。

3.用DS1302显示实时时钟,并且能够掉电保护。

4.TSL2511做光照强度的测试。

5.用驻极体话筒做环境的噪声大小的测试。

6.用DS1101湿度电容传感器做环境湿度的测试。

7.可以使用遥控器使显示屏依次显示各种测量数据。

总体方案:
在单片机开发仪已有的器材上,根据所需要测量的数据电路可以分为数字和模拟两方面,数字有单片机和数字集成块等构成,模拟的由感应环境变化的传感器等构成。

出于对使用安全的考虑,我们首先设计了一个身份识别的按钮,只有进行正确的按法就可以进入系统,显示各种居室参数,通过遥控可以在各个居室参数间进行切换和调整时间。

实验器材:
STC90C516RD+单片机、DS1302时钟芯片、NE555、HS1101湿度传感器、74LM358P集成运放、1.8寸TFT
彩屏、通用板,导线等。

实验基本原理:
本实验使用的单片机是STC90C516RD+,有四十个引脚,+5V供电,I/O口有P0-P3,外部中断,外部晶振引脚等。

如图:
1.温度测量
DS18B20是DALLAS公司生产的1-write,即单总线器件,具有线性简单,体积小的特点。

温度测量范围在-55℃~125℃之间,可用于环境的温度测量。

2.光照测量
3.湿度测量
使用HS1101电容传感器对湿度大小进行感应,通过NE555定时器使湿度的变化转化成输出频率的变化,通过外部定时器中断采集频率,经过数据处理得到湿度的大小。

4.实时时钟
DS1302是DALLAS公司推出的涓流充电时钟芯片,内含有一个实时时钟/日历和31字节静态RAM,通过简单的串行接口与单片机进行通讯实时时钟/日历电路。

5.电子门铃
通过IO口计算按键被按下的时间,当门铃被正确按下,产生外部中断执行后续的程序。

电路中增加了R2、C3的滤波电路,防止由于受到干扰作而引起的“误操作”。

R3和C3的值不能选太大,以免信息发生畸变影响单片机对按键的检测,上拉电阻R4选择比较大为为了减少功耗。

6.TFT彩屏显示
TFT的显示采用“背透式”照射方式——假想的光源路径不是像TN液晶那样从上至下,而是从下向上。

这样的作法是在液晶的背部设置特殊光管,光源照射时通过下偏光板向上透出。

由于上下夹层的电极改成FET电极和共通电极,在FET 电极导通时,液晶分子的表现也会发生改变,可以通过遮光和透光来达到显示的目的,响应时间大大提高到80ms左右。

因其具有比TN-LCD更高的对比度和更丰富的色彩,荧屏更新频率也更快,故TFT俗称“真彩”。

7.红外发射和接受
红外遥控系统一般分发射和接收两个部分。

发射部分的主要元件为红外发光二极管。

它实际上是一只特殊的发光二极管,由于其内部材料不同于普通发光二极管,因而在其两端施加一定电压时,它便发出的是红外线而不是可见光。

接收
部分的红外接收管是一种光敏二极管。

在实际应用中要给红外接收二极管加反向偏压,它才能正常工作,亦即红外接收二极管在电路中应用时是反向运用,
接受管发射管
软件的编辑与仿真
测量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