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师:“同学们,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发生了一场大地震。
现在,请跟随老师走进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地震,认识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齐读课题)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生:课文记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一场大地震,一位父亲经过了38小时的艰苦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的故事。
师: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地震中的父与子信守承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课文中是怎样夸奖这对父与子的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
从课文中找这一句话。
生: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师:大家一起来夸一夸他们。
生:齐读师:文章中哪些描写让你感受到这位父亲的了不起。
请默读课文1—12自然段,用你喜欢的符号画出有关的句子,可以在你感受深刻的地方写上自己的体会。
开始吧!师:谁来说说哪些地方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生:我从:“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看出父亲的了不起。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时间长父亲很爱他的孩子父亲很伟大他很想救自己的孩子)生:我读懂了父亲挖掘的时间很长师:带着你的理解读这句话。
生:我读懂了父亲很爱他的孩子。
师:把你的理解融进这句子中读。
生:我读懂了这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师:让我们一起来体会这伟大的父爱师:8小时过去了,他在干什么生:在挖。
师:是啊,时间就是生命,他在跟时间赛跑,所以12小时过去了,24小时过去了,父亲仍然在干什么生:还在挖。
师:在这漫长的24小时中,他挖到了一具又一具死难者的遗体,有的是学校的老师,有的是学校的职工,有的是其他孩子……看到废墟中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就此结束,此时父亲心里怎么想生:我的儿子不知道怎样生:我的儿子你要坚持,爸爸一定会来就你的。
师:他害怕失去自己的儿子,心想:早点就出废墟中的儿子就多一分生存的希望。
于是,他像发疯一般在废墟中寻找。
此时一些好心人看见了上来拉住这位父亲,你就是好心的家长劝劝这位父亲。
生:“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一、直面地震灾难,感受人们心灵。
师板:地震,生读。
师:地震,这是一个让人触目惊心的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可怕的地震,看后请谈谈你的感受。
(播放视频录像)生1:我感受到地震很可怕,它夺去了人们的生命和财产。
生2:地震中的人们很不幸,也很无奈,我很同情他们。
师:是啊,地震——这个来自地狱中的魔鬼,不仅吞噬了人们的生命财产,更可怕的是它还给人们的心灵带来巨大的创伤。
现在请你再来读读这个词。
(一生读出沉重)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次地震中的一对感人的父与子(师补充完题:17 地震中的父与子)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假如有人问:什么情况中的父与子,哪个词要重读?(生:地震)读一读。
假如有人问:地震中的什么人?又该怎么读?(生读,把父与子重读)二、梳理课文内容师引: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在地震中父与子之间又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就请同学们翻开书93页,自由地朗读课文,寻找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学生读书情况。
)师:书读好了吗,问题想好了吗,那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生:大地震)你从哪看出来的?生1: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师:30万人,不到四分钟,两个数字,这是大地震带给我们的第一点印象,请你再来读好这句话。
(生读,把两个数字读重,师及时表扬。
)师:灾难的来临就是这样的突如其来,你还可以从哪看出来这是场大地震?生2: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师:昔日欢声笑语,如今是一片废墟,这是大地震带给我们的惨烈的印象。
老师这里有一组洛杉矶大地震留下的图片,请同学们来看(大屏幕呈现图片,师描述。
)师:地震过后的洛杉矶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变得如此荒凉,这样的地方叫做(生:废墟),在视频里我们还看到火光冲天的(生:爆炸),还看到一片又一片的(生:瓦砾)。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

地震中的父与子执教:吴佩君记录:曹慧明一、导入1、世界最无私的是父母的爱!生活中,你从哪里能体会到?2、父爱如山,地震到来之时,父亲是如何对待儿子的呢?(板书课题)二、学习生字,初感地震1、请同学们齐读这些生字。
2、随着这些词,我们一起去感受当年的大地震。
(出示地震视频)3、看过视频,感受又不一样,再读一次生字词。
4、用上这些词,说说刚才见过的景象。
5、既读准了字音,又理解了意思,请大家再从这些词中选一个难记或者难写的词来写。
6、汇报写了哪个词。
【评价】生字的学习从读准字音开始,进而通过观看视频片段来理解其中的生字,很直观,很快就能把学生带入情境中。
视频的播放用在这里比用在导入部分更有效率。
因为学生在观看视频片段后,还用上生字词来描写片段中的景象。
这其实是把词语内化后再进行运用。
可以说,生字的学习层次很分明,而且指向明确。
三、初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1、读准生字,相信大家把词语融入课文也能读好。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3、汇报: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每个学生汇报完,老师都追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来概括?(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关键词串连)【评价】学生在汇报主要内容后,教师很会小结出学生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善于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四、感悟父亲的“了不起“1、灾难面前,这对父与子创造了奇迹?作者如何称赞他们?2、能通过朗读读出对这对父子的称赞?(板书:了不起)3、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1——12自然段,用“”画出能体现父亲了不起的句子,选择一处写下你的感受,和同位交流。
4、汇报△学生汇报“一位年轻的父亲”一处教师:你抓住了一个简单的动作“冲”。
△学生汇报“直直地看着好心人”一处教师:一句简单的语言打动了你。
还有两处语言描写,谁找到?【评价】教师的小结语很善于引导学生去注意文章中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词语去理解,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学生汇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进行朗读。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父亲对儿子的受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课文抓住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领悟语言、外貌、动作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一看视频,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
师:孩子们,让我们坐上时间的隧道,来到1994年。
1994年1月17日,一个寻常的日子,美国洛杉矶的人们像往常一样生活着。
突然,大地开始震动,顷刻间,地动山摇;房屋塌陷;道路裂开;一栋栋大楼瞬间灰飞烟灭。
巨大的石块滚落下来,无情地飞向人群——(视频)生:观看视频师:这场地震造成11000多座房屋倒塌,9000余人受伤,62人死亡,有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内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灾难虽给人们带来了伤痛,但也考验着人们的意志,在这场地震中,发生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这节课,让我们走近这个故事。
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看屏幕试着填一填。
出示课件:抽一生汇报,全班齐读。
2作者心目中,这是怎样的一对父与子?孩子们,像刚才这样找关键词感受人物形象是理解课文的好方法。
(板:了不起)三感受父亲的了不起(勾句子-汇报句子谈体会-引导读好父亲的三句问话-抓出“无论”体会读-再读三句话,总结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一)为什么说父与子了不起?请打开课文,找到2-12自然段,在这部分课文当中,有许多有关于父亲的描写,请你仔细找一找,哪些句子最能让你体会到父亲的了不起,1用波浪线画下来,2 用一两个词语在勾画的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孩子们,行动吧。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批注,教师巡视。
)课件出示要求:1 用波浪线勾出让你感动的句子。
2 在句子旁用一两个词语写上自己的感受。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常宁市宜阳小学黄素文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出示课件)在这场灾难中却发生一个体现父子情深、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故事。
它的名字叫做《地震中的父与子》。
师:(板书课题) 19 地震中的父与子师:谁能深情地读读课题。
生:点名读。
师:我们一起再深情地读一遍。
初读感知师:地震中的父与子,到底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呢?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它。
生: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板书了不起)新授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父亲的了不起?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2至11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来。
师:画好了吗?谁来回答?生: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便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
师:刚才,我听到这位同学把这个“冲”字读得特别有感情,为什么?生:因为这个“冲”字体现了父亲心里特别着急,他迫切希望孩子能够平安,能够活着。
师:那么,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生读:“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便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
”师:此刻,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经变成一片废墟。
此刻,他的父亲怎样了?生:他顿时感到……于是,他坚定地站起来,向那片废墟走去。
师:“一片漆黑”、“大喊”、“大哭”从这可以体会到当时父亲已经怎样?生:极度悲痛,伤心欲绝,甚至昏迷过去。
生:绝望了,他以为他的孩子死去了。
师:那么,请你把父亲那种绝望,那种伤心欲绝的心情读出来。
生:点名读。
师:父亲在悲痛欲绝时,他猛然想起了什么?生: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板书: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师:(边说边板书)是呀,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此刻,父亲终于看到了希望,他坚定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同学们,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句话?生:坚定的语气。
师:对,坚定的语气,父亲的信念坚定。
(板书:信念坚定)我们就用坚定的语气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于是,他坚定地站起来,向那片废墟走去。
地震中的父与子 课堂实录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师:(板书:地震)看到这个词,你头脑中浮现出了什么画面,想到了什么?生:我想到了四川地震后的悲惨场面。
生:地震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给人们的心灵造成伤害。
……2、师:我们脑海中仿佛浮现出了地震悲惨的场景。
来看几张四川大地震时的场面(课件出示地震图片),看到它们,什么感受?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这个词——(齐读)地震。
3、师:在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强烈地震。
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房倒屋塌,桥梁断裂,通信中断。
地震还夺走了62条鲜活的生命,30万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然而,就在这令人恐怖的废墟上,却演绎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
(板书:父与子)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生读课文,师适时指导。
)2、师:检查生字生词指名读(课件出示本课生词带拼音)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本课生词去掉拼音)指名读、齐读理解“废墟”师:废墟是什么意思?你是用什么办法理解的?生:略理解“破烂不堪”师:破烂不堪是什么意思?你是用什么办法理解的?谁能用破烂不堪说一个句子?生:略3.检查生字(课件出示生字)同桌合作,互相检查。
4.师:指名接读课文。
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读书收获,教师随机板书:爸爸、阿曼达、了不起)3、师:谁能简单的概括一下课文主要内容,想一想我们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做了什么事情,最后的结果如何”。
生: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地震,一位父亲在孩子学校的废墟上,冒着危险,经过38个小时的挖掘,最后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孩子。
师:你能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故事的过程概括出来,真不错。
三、精读感悟,品味悟情:1、师: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呢?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看有什么体会,并在你读懂的地方做上批注。
(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2、感受父亲的了不起(1)师:我们共同交流,谁先来读描写父亲的句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2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2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课文中的11个生字词。
2、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教学重点难点】
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是在父母的关爱中成长的,父亲的爱,可能是严厉的批评;可能是真诚的鼓舞;可能是细致的关怀,今天我们来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来结识一位有着执着的爱信念的父亲和一个勇敢的男孩儿。
板书: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子
二、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生自由读全文。
师:有哪些生字词是你想提示同学的?
师指导学生正确认读“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柔曼、瓦砾”等词语。
师:这些词语各写一遍。
注意爆字,右边最下面不是“水”字,笔划依次是“点、提、撇、点。
”
生在摘抄本上写生字。
师:哪些词语你还不太明白?
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师指导用“找出”的方法或“把词语放到课文中理解”的方法,让学生互相探讨,理解词义。
师: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默读并思考。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
生叙述文章梗概,师指导。
师:课文哪些描写给你的触动最深刻?
生根据课文内容叙述。
师:“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三遍,把这句话抄写在摘录本上。
板书:
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指导学生关注文中父亲的语言和外貌,并分类抄写在摘录本上。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实录.doc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实录-课文讲的是:1994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不顾别人的劝阻,历尽艰辛,最后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的事,赞扬了这对父子以坚定的信念支撑自己、战胜困难、获取幸福、执着追求的精神。
全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段(1)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人们受到了伤害。
第二段(2~23)一位父亲去儿子的学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儿子及其同学救了出来。
第三段(24)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
【教学目标】1、自学本文中的生字、新词。
2、通过课文的描述,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理解信念和父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在最艰难的时候,它能激励人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其爱子之情。
2、通过对儿子言行描写,感受孩子的了不起。
3、重点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教师准备课件:(有关这次地震、父亲在营救儿子时候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世上最伟大的爱是什么吗?(母爱。
)师:是啊我们总是在父母师长的谆谆教诲茁壮成长,他们给了我们无私的爱。
今天呢,老师就想带着大家去体验一下生命中的另一份重要的、伟大的爱──父亲的爱。
(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师:在上课之前老师想提一个问题,想知道这是个什么问题吗?(想)师:我不告诉你们,我让你们猜。
但猜不是瞎猜,猜要有根据,要有所准备,怎么准备呢?请听清楚:第一、我请你们认真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老师会抓住哪些词句来提问,会在哪里提问,如果在这里提问,我该怎么回答。
第二、读书的方式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你可以放声朗读,你可以默读,你也可以一边划一边读,听明白了吗?开始吧!生:(各自读课文。
)二、自主学习,共同交流师:好了。
谁想先猜猜?(老师根据学生想到的问题,及时的加以分析、引导,集体交流得出答案)生A:我认为老师一定会问,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师要求学生尽量的把事情讲的具体清楚:(生回答逐渐完──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这件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一、教材分析:
课文讲的是: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不顾别人的劝阻,历尽艰辛,最后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的事,赞扬了这对父子以坚定的信念支撑自己、战胜困难、获取幸福、执着追求的精神。
全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段(1)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人们受到了伤害。
第二段(2~23)一位父亲去儿子的学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儿子及其同学救了出来。
第三段(24)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
二、教学目标:
1、自学本文中的生字、新词。
2、通过课文的描述,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理解信念和父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在最艰难的时候,它能激励人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其爱子之情。
2、通过对儿子言行描写,感受孩子的"了不起"。
3、重点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这句话的含义。
四、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教师准备课件。
(有关这次地震、父亲在营救儿子时候的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世上最伟大的爱是什么吗?(母爱)
师:是啊我们总是在父母师长的谆谆教诲茁壮成长,他们给了我们无私的爱。
今天呢,老师就想带着大家去体验一下生命中的另一份重要的、伟大的爱──父亲的爱。
(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想提一个问题,想知道这是个什么问题吗?(想)
师:我不告诉你们,我让你们猜。
但猜不是瞎猜,猜要有根据,要有所准备,怎么准备呢?请听清楚:
第一、我请你们认真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老师会抓住哪些词句来提问,会在哪里提问,如果在这里提问,我该怎么回答。
第二、读书的方式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你可以放声朗读,你可以默读,你也可以一边划一边读,听明白了吗?开始吧!
生:(各自读课文)
(二)自主学习,共同交流
师:好了。
谁想先猜猜?
(老师根据学生想到的问题,及时的加以分析、引导,集体交流得出答案)生:
A、我认为老师一定会问,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师要求学生尽量的把事情讲的具体清楚
(生回答逐渐完------1989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
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这件事。
)
B、我觉得老师会问,“父亲”为什么一直坚信他儿子还活着,拼命挖,而不像别的父亲一样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死了。
(父亲一直不觉得没有希望了,因为前边说了,他给儿子说过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也就是说,不管是死的是活的,他都要见到儿子……)
师评价引导:你们已经非常准确又很全面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还从父亲的内心世界出发,抓住了一句非常关键的话,这句话是父子心中不变的信念,恒久的承诺,那就是——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生齐读,师随机板书)
C、我想老师会问: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父亲的了不起就在于他坚持自己的信念,救自己的儿子;儿子的了不起就在于想着自己的同学,想先救自己的同学。
这位父亲了不起在别人都劝阻他放弃努力时,他还坚持不懈地挖,这是父爱的力量在支撑。
这位父亲那种“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态度很震撼人……)
D、您可能会问,为什么其他的父母不去救,只哭两声、喊两声就走了?(因为他们不愿见到孩子的尸首,不愿承认这个事实。
他们以为孩子已经死了,不用救了……)
(……)
(三)升华情感,放飞想像
师:同学们,其实我的问题有的同学已经猜中了,我是根据课文最后一句来提问的,请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生齐读,师板书“了不起”)
师:谁能说说“了不起”是什么意思?
生:非常伟大。
超过一般人。
超出常人……(学生努力搜索自己认知范围内可以解释的词句)
师:那你们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吗?
(生异口同声:“了不起!”)
师:那你们认为还有那些人认为他了不起呢?
生:哪些四周围的人们,其它孩子的父亲、警察、记者、……都会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了。
师:恩,是的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会认为这位父亲了不起的。
我想他们之间还一定会谈论些什么?或者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是吗?你能想像一下他们之间的谈话吗?你可以用笔写下来。
(学生想像。
学生写的过程中,教师强调速度要快,允许字写得潦草一点,允许用拼音替代,同时轻轻地读出各个学生文中出现地关键词,经验分享,开发写作思路:信念、骄傲、感激、坚持、了不起……)
师:谁愿意上来读?(集体汇报交流,共同提高)
生:
A、其他孩子的父母感激地说:“如果不是你坚持自己的信念,我想我们的孩子肯定没有生还的希望了……
B、曾经劝说他放弃努力的一位父亲紧紧握住他的手,激动地一时说不出话来,这位父亲心里在想,我还误会他精神失常了呢,其实是他对孩子爱得太深了……
……
(四)巧设疑问,作好铺垫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可能有些感动了是吗?但是你想过吗,要是故事的结果是: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第二天清晨,人们再次来到学校,准备清理废墟。
突然,他们看到了这位父亲,他无力地坐在一堆破碎的瓦砾边,手里抱着一个血肉模糊的孩子,嘴里不断地在喃喃自语:“阿曼达,我的儿子,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多媒体出示)
那你还会认为这个父亲了不起吗?下节课我们继续来讨论!(下课)
六、板书: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亲-------- “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