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阅读“玩中测”例谈
日积月累:文言阅读推断词义方法例谈-精选文档

日积月累:文言阅读推断词义方法例谈文言阅读在高考中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不管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还是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它考查的范围相对来说还是较稳定的。
作为高中生必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句中的含义,才能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
对高中生而言,平时的阅读积累固然很重要,但他们真正能利用的课外阅读时间则是少之又少,所以掌握一定的推断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字形推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梁启超《谭嗣同》)一句中“造”的意义。
“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上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猜测与处所有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樯橹灰飞烟灭”,“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冷字,但“樯”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
另外,“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
二、字音推断法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苏轼《教战守策》)中的“顿”字。
“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这句中“惠”本义为“仁爱”,在这里显然是讲不通的,可借助于音的联系来推断其通假,“惠”通“慧”,豁然贯通。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可推断为“取”通“娶”。
“昌期少年,不闲吏事。
”(2018年湖北高考试题)句中“闲”与“娴”通假,“熟悉”的意思,“娴于辞令”即为明证,“不闲吏事”就是“昌期少年,不熟悉吏事”的意思,所以,如果把“闲”理解为“空闲”就是错误的。
古文阅读期中考试题目及答案解析

古文阅读期中考试题目及答案解析
一、古文阅读题目
篇一:《郦山谣》
一群人来到郦山脚下,山上的茂密松林长得参天高,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色海洋。
大家纷纷发出惊叹的声音,但其中一人却默默地走向山脚下。
这个人就是郦山。
他站在山脚下的空地上,感受着微风吹拂,却不由得心生疑惑,长这么大还从未有过这样强烈的感触。
他将自己的感觉用文字形式记录下来。
请阅读材料,根据材料内容回答问题。
1. 郦山为何感叹并写下这篇《郦山谣》?
2. 《郦山谣》中的“纷纷”和“却”给句子带来了什么样的语气?
篇二:《黄鹤楼》
黄鹤楼,风景秀丽的古建筑,是我国历史文化名胜之一。
它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始建于唐代,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每年春暖花开之际,游人如织,络绎不绝。
他们来到黄鹤楼,不仅是为了欣赏壮丽的楼阁,还想沐浴在黄鹤楼丰富的文化氛围之中。
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 黄鹤楼是我国历史文化名胜之一,它始建于哪个朝代?
2. 游人们为什么选择来到黄鹤楼?
二、古文阅读答案解析
篇一解析:
1. 郦山感叹并写下这篇《郦山谣》,是因为他第一次亲身感受到山的威力和美丽,对于自然界的伟大和壮观感到震撼并惊叹不已。
2. “纷纷”给句子带来了一种喧嚣、热闹的语气;“却”则给句子带来了一种转折、反差的语气。
篇二解析:
1. 黄鹤楼始建于唐代。
2. 游人们选择来到黄鹤楼,是因为他们想欣赏黄鹤楼壮丽的楼阁和沐浴在丰富的文化氛围之中,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
以上为古文阅读期中考试题目及答案解析。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满足您的要求,并为您提供参考。
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文言文阅读专项综合模拟测评学能测试1

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文言文阅读专项综合模拟测评学能测试1一、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园中有榆,其上有蝉。
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
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欲啄而食之也。
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
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①也。
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
【注】①掘株:挖了树根的坑。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螳螂方欲食蝉/饭疏食,饮水B.欲啄而食之也/方欲行,转视积薪后C.不知前有深坑/狼不敢前D.而不顾后害者也/元方入门不顾(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3)请找出文中表示议论的句子,并谈谈此故事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闵子骞兄弟两人,母卒,其父更娶,复生二子。
子骞为其父御②,失辔③,父持其手,寒,衣甚单。
父归,呼其后母儿,持其手,温,衣甚厚。
即谓妇曰:“吾所以娶汝,乃为吾子,今汝欺我,寒儿,汝去无留。
”子骞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四子寒。
”其父默然。
选自《说苑》①闵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学生,古代著名的孝子。
②御:驾驶(马车)。
③失辔:绳从手里掉下来。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①今汝欺我欺________②母去四子寒去:________(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母死。
其父更娶,复有二子。
(3)本文表现了闵子骞________和________的品质。
3.阅读蒲松龄的《狼》一文,完成后面小题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沧州刘士玉孝廉,有书室为狐所据。
白昼与人对语,掷瓦石击人,但不睹其形耳。
知州①平原董思任,良吏也,闻其事,辄自往驱之。
方入书室,忽檐际朗言曰:“公为官颇爱民,亦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
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
公休矣,毋多言取困②。
”董狼狈而归,咄咄不怡者数日。
刘一仆妇甚粗蠢,独不畏狐。
或对语问其故,狐曰:“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
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刘乃令仆妇居此室。
狐是日即去。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注释】①知州:官职名称。
②取困:自取尴尬。
(1)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闻其事。
闻:________②故我不敢击公。
故:________③或对语问其故。
或:________④狐是日即去。
去:________(2)用“ /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4)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述刘士玉“令仆妇居此室”的原因。
【答案】(1)听说,听闻;所以,因此;有的人,有人,有的;离开(2)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
(3)鬼神见了她都要回避,何况我呢?(4)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解析】【分析】(1)“闻其事”的意思是:听说这件事,“闻”的意思是“听说”;“去”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离开”的意思。
(2)这句话的意思是: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
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3)“犹”“敛”“况”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4)根据文中狐狸所说的畏惧刘士玉的原因来概括即可。
狐说:“汝虽下役,乃真孝妇也。
小升初经典文言文阅读80篇经典评析与测试(含答案)

小升初经典文言文阅读80篇经典评析与
测试(含答案)
文档标题:小升初经典文言文阅读80篇
经典评析与测试(含答案)
介绍
这份文档旨在为小升初学生提供80篇经典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并包含每篇文章的评析和测试题目及答案。
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经
典文言文,学生可以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准备迎接小升
初考试。
文言文阅读材料
这份文档包含了80篇经典的文言文阅读材料,每篇文章都选
取了古代文言文中的经典作品,涵盖了各个时期的文化背景和题材。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这些文章来熟悉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评析
每篇文章都附有详细的评析,包括对文章的主题、结构、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解析和评价。
通过阅读评析部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每篇文章的意义和作者的用意,进一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测试题目与答案
每篇文章后面都附有测试题目,以帮助学生检验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测试题目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覆盖了文章的内容和语言要点。
而且,每道测试题都提供了详细的答案解析,方便学生自我检查和研究。
目标
通过阅读这份文档,小升初学生可以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增加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并为小升初考试做好准备。
三年级文言文阅读题

三年级文言文阅读题1.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 解释下列字的意思。
- 戏:玩耍。
解析:“戏于庭”表示在庭院里玩耍,“戏”在这里是玩耍的意思。
- 皆:都。
解析:“众皆弃去”意思是众人都离开了,“皆”表示都。
- 持:拿。
解析:“光持石击瓮破之”,司马光拿着石头击打瓮,“持”就是拿的意思。
- 句子翻译。
-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译文:一群儿童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小孩爬上大水缸,失足掉进缸里被水淹没了。
解析:“群儿”指一群儿童,“戏于庭”是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群儿于庭戏”,“登瓮”是爬上瓮,“没”是淹没。
-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译文: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破水缸,缸里的水涌出来,小孩得救了。
解析:“持石”拿着石头,“击瓮破之”击打水缸使它破了,“迸”是涌出的意思,“得活”得以活命。
2. 这篇文言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答案:主要写了一群孩子在庭院玩耍时,一个孩子失足掉进瓮里,其他孩子都跑开了,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破瓮救出孩子的事。
解析:文章开篇描述了孩子玩耍时的危险场景,接着重点写司马光的救人行为,通过对比其他孩子的“弃去”,突出司马光的聪明机智。
3. 从司马光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答案:从司马光身上学到了遇到紧急情况要冷静思考、沉着应对,用智慧去解决问题。
解析:司马光在众人都惊慌离开的情况下,能够想到用石头砸破瓮来救人,这种冷静和智慧是值得学习的。
1. 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 解释下列字词。
- 株:树桩。
解析:“田中有株”,田地里有树桩,“株”在这里指树桩。
- 走:跑。
解析:“兔走触株”,兔子奔跑时撞到树桩上,古文中“走”常表示跑的意思。
- 释:放下。
解析:“因释其耒而守株”,于是放下他的农具守着树桩,“释”为放下。
- 冀:希望。
解析:“冀复得兔”,希望再得到兔子,“冀”是希望的意思。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①曰:“留以为梁。
”余曰:“木小不堪也。
”僮曰:“留以为栋。
”余曰:“木大不宜也。
”僮笑曰:“木一也,忽病②其大,又病其小。
”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
余曰:“太多矣。
”乃尽湿③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
余曰:“太少矣。
”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
”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节选自吕坤《呻吟录》)【注】①僮:未成年的仆人。
②病:担心,忧虑。
③湿:名词活用作动词,淋湿。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人有馈一木者馈:________②木小不堪也堪:________③为余生炭满炉余:________④乃尽湿之乃:________(2)翻译下面句子。
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3)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常常为此担心。
请你从小明的角度,结合这篇文言文内容,给妈妈说几句话,加以劝慰。
【答案】(1)馈赠,赠送;胜任,胜用;我;于是,就(2)你听我说这个道理,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哪里只是木头才这样呢?(3)示例1: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我性格内向,也一定有我的用武之地。
示例2:正如炉火太大太小都不好,我也会在性格上作一些改变的。
【解析】【分析】⑴①有人送来一根木料。
馈,赠送。
②木料太小,不能做房梁。
堪,能承受。
③为我生炉子,装了满炉子炭。
余,我。
④就都用水浇灭了。
乃,就。
⑵对重点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重点词语有:宜,合适;岂,难道;句意为:小子,你听我说,物品各有它的用处。
岂只是木料呢!⑶本文通过同一木料“我”的不同评价,告诉了我们的道理是:事物都有它合适的用途。
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大可不必为此担心。
不是说内向就是坏事,其实内向的人思维缜密和谨慎,外向的人是发散性的思维,很明显的一点是外向的人是先说话再考虑,内向的人是先考虑再说话。
国学指典新版 文言文启蒙阅读名篇小题巧练 - 答案

胯下之辱
1.胯下之辱、多多益善。
2.你
侮辱
嘲笑
胆怯
3.这就是我被陛下您擒拿的原因啊。
4.称得上;韩信在身处逆境时,甘受胯下之辱,要能屈能伸,要忍辱负重,
忍别人所不能忍,化耻辱为志气,激发自己的斗志,最终取得成功。
卧薪尝胆
1.夫差、勾践 勾践。 2.通“返”,返回 于是 耕种劳作 也 3.于是亲身经历痛苦,深深地反思,把苦胆放在座位旁,坐处卧处抬头就看 到苦胆,吃饭也尝苦胆。 他亲自去耕种,他夫人亲自织布,吃饭不放肉,不穿有两种以上文彩的衣服。 4.人生充满坎坷,什么事都不是那么容易的。 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 须要有一定的牺牲和忍耐。在应该忍耐的时候一味的放不下架子,那只有失 去成功的机遇。如果能够忍耐和放下,经过不断努力,总有一天会有一番作
4
韩愈登华山
1.曾经 推测 2.韩愈很喜欢猎奇,曾经跟朋友们出门游玩登上了华山绝顶,推测不能下山 返回,就发狂大哭,遗书都写好了。华阴县令尝试了各种方案营救韩愈,于 是韩愈下来了。
文不加点
1.想要
用 睡醒
拿起
2.(1)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铁杵成针
1.①离开 ②正在 ③想要 ④回去 2.李白被他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完成自己的学业。 3.铁杵成针;只要坚持不懈就算是铁杵,也能磨成针。
1
白居易应举
1.①正
Hale Waihona Puke ②容易2.顾况看到白居易诗稿上的名字,仔细看着白居易说。
宋之问杀刘希夷
1.①就是
②用
2.宋之问生气,用装满泥土的袋子压死了刘希夷。
陶侃惜谷
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古文阅读“玩中测”例谈
作者:马月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4年第12期
为让学生从小亲近中国传统文化,一进入二年级便带领学生走进了文言的世界,阅读《小古文100课》。
“如何既能保持阅读兴趣又能检测阅读成效”成了我思考与探究的重点,经过实践,发现了“玩中测”这一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花样诵读,玩出读之乐,测出诵之味
小古文大都浅易有趣,适于诵读,那么,学生是否能够读得朗朗上口,读出音韵之美呢?
不同的小古文,有不同的诵读方法,在晨诵课上开展“古文好诵读”的花样诵读活动,鼓励学生活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展示,不但读得响亮、准确、流利,还得翻着花样来读。
例如,在读《放风筝》这类活泼轻快的小古文时,有的学生会打着拍子背诵,小古文的韵律随着节拍快乐流淌;有的男生会跺着脚朗读,仿佛正在青草地上撒欢;还有的“你拍一、我拍二”共同吟诵,就像文中“汝前行,吾后行”般结伴玩乐。
又如,诵读《两小儿辩日》,5个学生小组合作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1人旁白,4人两两组合分别读两小儿的对话。
你一言我一语,将天真可爱、能言善辩的“两小儿”读得栩栩如生,“辩日”情景再现眼前。
此时,再启发学生从这分角色读课文的“老法”中开创出读小古文的“新法”——辩读,学生收获的不仅是会读,更是会创造、会迁移出多样的方法来读。
变着花样来诵读,既把二年级小儿从端坐着读书的模式中解放了出来,又激发了他们对诵读形式的创新力,读出自我对小古文的独特体味。
在学生玩得火花四射,创意无限;读得兴致勃勃、有声有色时,老师暂时退居一侧,时刻关注,适时点拨,有效的诵读检测便完成了。
二、穿越表演,玩出读之趣,测出读之感
小古文文字凝练却描摹出形象的人物、精彩的情节和丰富的哲理。
要想了解学生读懂了什么,光嘴上说是生涩的。
在我们班有一方“穿越剧场”,专为小古文表演而设,每周五好戏上演。
想演好角色,必定要先好好研读、细细理解小古文,将纸上文言转化成一个动作、一种神态、一句事理,理解、感悟便随之自然呈现。
就像《猫斗》一文,不同的学生演出了不同的猫斗——多元的“呼呼而鸣”,“喵喵”叫中见愤怒,“呜呜”唤中见挑衅,从或低沉或尖锐的声音中,听到的是学生个性化的情感表达;真实的“耸毛竖尾”,没有皮毛没有尾怎么办?用张牙舞爪来表现,因为“我生气的时候就会握紧拳头,挥着手臂”,在入情入境的神情体态中,看到的是学生生活化的理解诠释;“黄猫啊黄猫,算你厉害,我先躲躲,养精蓄锐,咱们下次再战!”表演中的“白猫”用上的“养精蓄积”让故事有了“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待续的精彩。
“白猫,你当初不应该退缩啊,如果坚持到底,谁胜谁
负还不一定呢!”不但演得认真,看得也较真……这些自创自编游走在戏里戏外的台词,流露出的是学生人性化的感同身受。
“穿越剧场”用小古文表演将对文言理解的检测化为有趣的游戏,学生在里面玩出的是隐藏在文字背后“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鲜活与真切。
三、古文创写,玩出读之志,测出写之意
经过一段时间的小古文阅读,学生夏语瞳(化名)写的《犬争》给我带来不小惊喜:
黑白二犬,为争一肉,斗于丛林。
汪汪而吠,竖耳摆尾,龇牙咧嘴,四目对射,不相上下。
片刻,白犬稍退缩,黑犬奋起逐之,白犬悻悻而去,躲入林中,不敢复出。
黑犬终夺肉,叼之而走。
呵护兴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获得成功。
于是,我们玩起了小古文班报,用文言仿写、改写、续写、创作的文章都被刊登,其中特别好的还发表在了《扬子晚报》上。
“写文言”的成就感,激活了学生心中的“文言作家梦”,即使是“看图写话”的习作,也有学生用文言进行创作:
象卷鼻救友
芮周扬
某日,小鸭渴,欲得饮,误入泥坑。
鸟之见,急呼救。
猴先至,忙捡枝,进坑,鸭口咬,猴拉之。
未料,枝断,鸭复坠坑。
牛又至,忙助阵,至畔打水,浇坑,泥湿,水干,未成。
象随后,观况,知因,伸鼻,鸭跳,象卷鼻,至地,鸭得救。
从花样诵读、穿越表演到古文创写的“玩中测”,将阅读变成了悦读,也将检测变成了一场体验小古文悦读成就感的奇妙之旅。
编辑董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