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的判读

新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的判读

A
B
400300 200
C
200300 400
D
E
100
D
F
100
200
A 300C
200
300 B
E
A_山__顶_ C_鞍_部__ E_陡__崖_
B_山__顶_ D_山__脊_ F_山__谷_
活动三 读等高线地形图解决问题
•从B和C处上山到A点, 哪里更容易? 为什么?
C 因为从C到A比从B到A的 坡度缓(等高线比较稀疏)
P65活动1
从这幅图世你界能人悟口出仍点在什么急?剧增长
变化的趋势:缓慢 加快 更快 将逐渐趋缓
世界人口的增长
据统-计- ,我国每2秒钟就有1个婴儿出生,
每天大约出生5万人,每年_出_生__大约1900万人, 减去同期死亡人__口__,每年净增_人__口_大约1300万 左右,相当于一个上海的人口。
·人教版
练习
1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的地 方表示 (D )
❖ A、相对高度(值) B、海拔高度低
❖ C、坡度较缓
D、坡度越陡
2、以下表示山谷的是
3、下面A、B、C、D四图中,能反映“陡崖” 的是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学习目标
❖ 1、运用资料、地图说出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 点。
❖ 4.亚洲的东部和__南__部_____、欧洲以及_北__美__洲____
东部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是世界人口稠密地 区。
D
3
1
4A
C
1
3
3
B
2
四.不同的人种
1.人种和人种的主要类型 a.白种人 b.黑种人 c.黄种人Fra bibliotek 2.人种的特征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课件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课件
海拔
海拔
1.海拔—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 距离,称为海拔。海拔也叫绝对 高度。 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 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中国的最高与最低相差多少?
珠穆朗玛峰的海 拔为8844.43米,是中 国最高峰,也是世界 最高峰。
艾丁湖为吐鲁番盆 地的“盆底儿”,湖 面低于黄海海平面 154.43米,是我国陆地 海拔的最低点。
丘陵:海拔较低,坡度较缓,相对高度不超 过200米、崎岖不平的地形区。
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崎岖不平、坡度陡, 沟谷深的地形区
盆地:中间低、但较平坦、四周相对较 高地形区。
分层设色地形图
绿色表示平原; 蓝色表示海洋; 不同深浅的黄色表示丘 陵、高原、山地; 白色表示冰雪; 褐色表示高山。
本节知识小结
地 形 图
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 五种基本陆地地形的特征 等高线地形图的识别 分层设色地形图
等高线—— 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的连线
等高线—— 将陆地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的 连线叫等高线 等深线—— 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的连线叫等 深线
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越密集的地方坡度越陡
等高线越稀疏的地方坡度越缓
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起为山脊。
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起为山谷。
陡崖—— 等高线相 当密集 或重叠的 地方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1.学会在图上判断海拔和相对高度 2.比较并说出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特点
3.能够识别五种等高线地形图
阅读教材P26- --P31,了解思考: 1.海拔及相对高度计算方法
2.陆地五种基本类型的海拔高 度和地面起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度
3.等高线地形图的识别 4.分层设色地形图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结构;2.能够正确把握地形图上的地形特征和地貌结构;3.学会分析地形图上的地貌性质和地貌演化过程;4.提高掌握地形图的解析能力和测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地形图的判读既是地形学的重点,又是地理学和地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学重点和难点是:1.能够准确识别并描述地图上的各种地质要素;2.认识地貌结构和地貌演化的相关知识;3.提高测量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地形图是用国际符号制图法,按照规定比例绘制的地面形态图。

2.地形图的结构在地形图上,按照规定比例绘制了地面形态、河流网络、山地、边坡和地质构造等不同地形特征,这些特征都用不同的颜色和符号表示。

3.识别和描述地图上的各种地质要素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图案、颜色、及地势等信息,来确定地图上的各种地质要素,如河流网、河流、湖泊、丘陵、山地、平原等。

4.认识与掌握地貌结构和地貌演化的相关知识通过分析地形图上的地貌特征,我们可以了解地貌结构和地貌演化的相关知识。

5.提高测量能力地形图上的距离和高度都是以比例的形式表示的。

因此,为了能够测量地形图上的距离和高度,我们需要掌握比例尺和高程图的使用方法。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示范讲解、分组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解析和测量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程的教学评估主要分为两个方面:1.学生的测试表现在本节课程结束后,学生将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表现评判其识别和描述地图上地质要素的能力、认识与掌握地貌结构和地貌演化的相关知识以及提高测量能力等方面。

2.学生的评分学生在完成测试后,老师将针对其测试分数进行评分。

同时,老师也将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解析和测量能力等因素,来评估学生的整体表现和学习效果。

六、教学素材1.地形图(包括区域地形图和详图)2.比例尺和高程图3.测量工具(包括尺子、放大镜等)4.相关教材(地理学、地质学和地形学等教材)七、参考文献1. 《地理学导论》2. 《地貌学简史》3. 《地质学基础》4. 《地形学:从过去到现在与变化》5. 《地形学教程》八、教学总结本节课程主要是介绍了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同时,还介绍了识别和描述地图上的各种地质要素、认识与掌握地貌结构和地貌演化的相关知识以及提高测量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地形图的判读

地形图的判读

什么是 分层设 色地形 图?
3000 1000 200 0
0 -200 -500 -1000
把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染上不同的颜色,就 得到一幅分层设色地形图
3、根据不同的颜色来判断地形
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平原。黄色代表高 原、丘陵和山地。褐色代表高山。白色代表 雪线以上。
高原
山地
盆地
丘陵 平原
山顶
200 300 100

盆地
300200 100 乙
即学即练
写出左图中字母代表的 地形类型名称:
山顶
A
;
山脊
C
;
山谷
D
;
E 鞍部
;
F 陡崖
.
5、等深线
⑴、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100
100
100
150
100
150
150
150 200 200
100
100 200
200 150 200
等高线示意
⑵、这种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叫作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的绘制
等高面

等高距
H H H
等高线绘法示意图
等高线
1.A .B. C .D四地的海拔高度大小顺序
2.图中甲、乙两山海拔高度是多少?乙山与B地
的相对高度是多少米?
200米
400 300
400 300
C>A=B>D
等高距:相 邻两条等高 线的高度之 差
特点5.等高线都是闭合的曲线
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
(1)同线等高 (2)等高距全图一致(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度差) (3)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等高线一般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2.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3.能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特殊部位4.初步学会判读分层设色地形图5.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6. 会绘制地形剖面图【教学重点】1.在等高线地形图、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2.会判读分层设色地形图【教学难点】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2.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式、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屏幕播放高原、山地、平原等自然景观的画面。

(引起学习学习兴趣,对所学问题做出铺垫。

)[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到地球表面有高原、山地、平原等地理事物,而我们画的地图是平面的,如何在平面上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呢?(引起悬念,激发求知欲。

)[学生讨论]得出对这一问题的初步判断一、地形图的判读1.地面高度的确定画板图:过渡:地面上各地的海拔高度可以测量出来,怎样表示在地图上呢?课件演示:“海拔的测绘与等高线的绘制”请学生上前标出:(1)A、B、C、D各点到海平面的垂直距离(2)标出A点与B点的垂直距离小结:某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海拔两地点的海拔高度之差——相对高度2.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的线。

过渡:等高线上标有高度,如50米,100米;两条等高线之间叫等高距(等高距是垂直距离);多条等高线组成等高线地形图。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的形状各式各样,它反映不同的地形部位。

大屏幕演示:(1)(2)教材提供的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状示意图小结:课件演示:“山地各部位等高线特征”发给学生一张等高线地形图小组同学间相互商讨:1)从哪边上山最省力,为什么?等高线密集——陡坡,等高线稀疏——缓坡。

从B处上山省力。

2)总结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征,并写在书上。

等高线,海拔数,山顶之处有标注;陡坡密,缓坡疏,两山之间是鞍部;低突脊,高突谷,陡崖就在重合处;如果图中有河流,一定它从谷中出。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珍藏版)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珍藏版)


根据等高线 地形图判断 山地的不同 地形 D
A 山顶 B 山脊 C 山谷 D 鞍部 E 陡崖
分层设色地形图
海洋用蓝色,平原用绿色,低山丘陵用黄 色,山地和高原用棕褐色。 在不同的 等高线之间,绿色越浓,表示地势越低; 棕褐色越深,表示地势越高;雪线以上的 地区通常用白色表示。
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 地表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地形图的判读
一.等高线地形图
海拔高度
找定义
相对高度 等 高 线 等 深 线
甲的海拔高度是多少?乙的海拔高度是多少? 甲山峰的高度是多少?
等高线地形图
观看视频
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示意图
等高线闭 合数值从 中间向四 周逐渐降 低
等高线的 弯曲部分 向低处凸 出
等高线的 弯曲部分 向高处凸 出
等高线呈 等高线重 同心的8 叠的地方 子形状
制作方法: (观看)
Hale Waihona Puke 1.在地形图上作一条水平线 2.找出水平线与等高线的交点 3. 制定出合适的垂直比例尺 以决定剖面的高度。 4.投射个交点的位置 5.用平滑的曲线连接各点
地形:
名称
平原
高原
山地 500米 以上
丘陵 500米 以下
盆地 不确定
海拔高度 一般低 500米 于200 以上
地面特征 宽广平 内部起 坡陡较 坦 伏较缓 陡,有 和,边 耸立的 缘较陡 山峰和 陡峭的 山坡
地势起 四周高 伏较大,中间低 坡度较 小,顶 部较圆
地形剖面图
作用:
地形剖面图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课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课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课笔记
以下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的课文笔记:
一、山地和平原
1.山地:等高线数值大,中间高,四周低。

2.平原:等高线数值小,等高线稀疏。

二、高原和盆地
1.高原:等高线数值小,边缘陡峭。

2.盆地:等高线数值小,中间低,四周高。

三、鞍部、陡崖和山顶
1.鞍部:两个山脉之间的平地。

2.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叠在一起,形成陡崖。

3.山顶:一个山脉的最高点。

四、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1.判断地形类型: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和数值大小来判断。

2.判断坡度大小: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来判断。

3.判断流水方向:根据等高线的数值大小来判断。

4.确定海拔和相对高度:根据等高线的数值大小和排列方式来确定。

五、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练习题
以下是一些关于等高线地形图应用的练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根据所给的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哪个地形类型是山地,哪个是平
原?
2.根据所给的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哪个地形类型是高原,哪个是盆
地?
3.根据所给的等高线地形图,指出鞍部、陡崖和山顶的位置,并说
明它们的特征。

4.根据所给的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哪个位置适合攀登山峰,并说明
理由。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43张PPT)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43张PPT)

b
a
K
400 200
断崖顶部的E点海拔可能为 (1)判断a、b两条等高线
___D_
的海拔高度
A 59米 C 199米
B 99米
a:800米 b:600米
D 259米
(2)山顶K的海拔高度范围: 800—1000米之间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地形图 的判读 (43张P PT)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地形图 的判读 (43张P PT)
作业
完成地理练习册《地形图的判读》所有相关 练习 P16-18。
明天交。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地形图 的判读 (43张P PT)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地形图 的判读 (43张P PT)
1.过 去 , 通 常 只是 从艺术 家的立 场出发 ,将创 作看作 艺术家 审美经 验的结 晶过程 ,作品 完成就 意味着 创作完 成。而 从接受 美学的 角度来 看,这 一完成 并不说 明创作 已经终 结,它 只说明 创作的 第一阶 段告一 段落, 接下来 是读者 或观众 、听众 的再创 作。
4.文 本 与 接 受 就呈 现出一 种相互 作用的 关系: 一方面 文本在 相当程 度上规 定了接 受者理 解的范 围、方 向,让 理解朝 它的本 义靠拢 ;另一 方面, 文本不 可能将 接受者 完全制 约住、 规范住 ,接受 者必然 会按照 自己的 方式去 理解作 品,于 是不可 避免地 就会出 现误读 或创造 。
凸低为脊,凸高为谷。
练习:
1.下列数据是海拔还是相对高度? ①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海拔 ②惠州佳兆业中心楼高288米。相对高度 ③罗浮山飞云顶海拔1296米。海拔 ④罗浮山索道高差500米。相对高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城南中学——胡世燕
甲乙相对高度
甲地的海拔 高度
乙地的海 拔高度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即两地的海拔高度之差。)
400

F
300
200 100
● ● ●
A

D
● ●
E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相 同的道理,等深线就是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2012-10-10
A
B
总结: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可以判断坡度的陡缓,坡陡的地方, 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陡崖:等高线重 叠
练习一
图中的等高距 是 米,
如果B是在等高 线上,那B的海 拔是 米
G
2012-10-10
如果D和G都在等高 线上,D与G的相对 高度是 米
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
山 脊
山 谷
山脊:等高线 的弯曲部分向 低处凸出
山谷:等 高线的弯 曲部分向 高处凸出
练习二
贴贴看
同学们:你已经学习了山体不同部位 的各自特点,请你将老师手里的山峰、 山脊、山谷、陡崖贴在图上相应位置
2012-10-10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我已经基本弄懂了等高线地形图,要出发去 爬山了。 课余大家可以搜集几幅地形图来读读试试, 还可以利用课本上的方法做一个等高线模型 或者沙盘。 祝大家学习顺利愉快。
2012-1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