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综合练习题

合集下载

(完整版)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章综合测试题带答案

(完整版)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章综合测试题带答案

第一章综合测试题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下图为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利用所在城市人口资料绘制的人口金字塔图.读图回答1~2题。

1.2010年,该市0~4岁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 )A.3% B.6% C.6.2% D.3。

2%2.该城市近三十年来人口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A.青壮年养育子女的负担逐渐加重B.生育率逐渐增加C.该城市逐渐迈向老龄化社会D.青壮年男子逐渐外移【答案】 1.A 2。

C【解析】第1题,解题关键是读懂坐标图。

第2题,近三十年来该城市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出生率低,少年儿童比重小,青壮年人口比重大。

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成立经济特区以来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读深圳户籍人口来源地分布图,完成3~5题。

3.深圳户籍人口来源地中,排在第二圈层的省级行政区,除重庆、四川、海南外还有( )①吉林、安徽②广西、湖南③湖南、贵州④江西、福建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4.深圳户籍人口中,来自四川的人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①四川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多②四川整体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③政府安排外迁人口多④生态移民较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①减慢了人口老龄化进程②加强了迁入区和迁出区的联系,缩小地区经济差异③调节了地区间人才的余缺④缓解了交通运输压力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 3.D 4.A 5.B【解析】第3题,结合图示内容即可作答。

第4题,四川作为一个人口密度大、自然资源相对缺乏、整体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比较利益的推拉作用下,四川成为人口迁移流动大潮中的领头羊,流动规模不断扩大。

第5题,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加强了迁入区和迁出区的联系,调节了地区间人才的余缺,缩小了地区间经济差异。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练习题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练习题

第一章练习题一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各大洲中,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A.大洋洲 B.北美洲 C.非洲 D.欧洲2.工业革命以前,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是比较缓慢的,根本原因是A.人口出生率低B.人口死亡率低C.人口死亡率高D.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基础落后,人类生活水平、健康水平低3.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世界人口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主要原因是A.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迅速B.全世界死亡率降低C.发达国家死亡率降低D.广大亚非拉国家及其大洋洲的人口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4.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的人口增长模式是A.“高——高——极低”模式 B.“高——高——较低”模式C.“高——低——高”模式 D.“低——低——低”模式“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读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重图,回答5~6题。

5.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国共有12.95亿人,图中“*”表示我国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A.93%B.23% C.13%D.60%5.与10年前相比,我国人口中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4.8%,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39%,而总人口仍增加了近1.3亿。

因此,我国新世纪人口问题的主要任务是A.控制人口盲目流动B.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D.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读我国上海市人口增长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回答问7~11题。

7.2002年到2003年上海市的人口增长率是A.5.99‰B.5.96‰C.—5.8‰D.—3.2‰8.从1993年开始,上海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呈负增长而总人口却持续上升,主要原因是A.人口出生率高B.人口死亡率低C.大量人口迁入D.原有人口基数小9.1998年至200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的原因很可能是A.计划生育政策放宽B.迁入人口已到婚育期C.人口死亡率高D.迁入人口有增无减10.上海市总人口不断增长,近期可能导致的主要问题是A.人口老龄化突出B.城市经济缺乏活力C.社会劳动力不足D.城市用地压力增大11.整体来看,我国上海的人口增长模式为A.原始型B.传统型C.过渡型D.现代型下图反映了亚洲某国人口增长与构成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回答12~13题。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测试题含答案(总1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高一地理周测二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8小题,共分)下图为不同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与目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相似的是()A. 甲B. 乙C. 丙D. 丁2.图中丁国将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是()A. 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负担重B. 少年儿童比重大、失业率高C. 人口总数少、自然增长率高D. 人口数量多、劳动力过剩3.人口金字塔图承载着许多人口信息.如图为“某国2008年人口结构示意图”.回答19-21题.近年来,该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其主要原因可能是()A. 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高B. 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和生活水平提高C. 平均寿命延长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D. 环境质量改善和人口素质提高4.人口金字塔图承载着许多人口信息.如图为“某国2008年人口结构示意图”.回答19-21题.该国0-4岁人口数明显多于5-9岁,其影响因素最可能是()A. 年龄结构B. 性别结构C. 生态环境D. 移民因素5.人口金字塔图承载着许多人口信息.如图为“某国2008年人口结构示意图”.回答19-21题.图中信息显示该国的()A. 人口出生率高B. 人口死亡率高C. 人口自然增长率高D. 出生人口性别比高6.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人口负担系数小于或等于50%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也可称为人口红利期.据此完成第20-21题.人口红利期结束后,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①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保障体系压力较大②劳动力数量急剧减少③人口数量多,劳动力减少,青壮年负担加重④人口出现负增长.A. ①②B. ①③C. ③④D. ②④7.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人口负担系数小于或等于50%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也可称为人口红利期.据此完成第20-21题.8.下列关于我国人口红利期的叙述,正确的是()9.①青壮年人口比例较大,劳动力充足②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10.③15岁以下人口比例减少,教育投资减少④老年人口比例上升缓慢.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人口数量和素质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

人教A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综合题专题训练 (14)(含答案解析)

人教A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综合题专题训练 (14)(含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综合题专题训练 (14)一、综合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0分)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0年春节期间,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在武汉爆发,下图为湖北省武汉市城区图。

材料二:武汉市迁入人口的来源地构成图及武汉市迁入人口就业结构图:材料三:主要人口迁出省份迁往武汉市的人口统计图:(1)简述武汉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条件。

(2)根据材料说明武汉市迁入人口的地区构成特点。

(3)分析人口迁入对武汉市发展的影响。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巴基斯坦原首都为卡拉奇,1969年迁到北部城市伊斯兰堡。

巴基斯坦北部地区由于迁都的影响加快了区域开发,人口大量迁往北部,北部地区的农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巴基斯坦印度河沿岸有庞大的灌溉系统,由于水资源管理不到位,水资源量缺口巨大。

如图为巴基斯坦区域示意图。

(1)简述巴基斯坦人口北迁对南部地区的影响。

(2)分析北部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3)说出印度河中上游地区农业加大开发对M河段的影响。

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甘蔗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高约3米,粗2~5厘米,为世界重要的糖料作物。

广西是中国甘蔗最集中的产地,蔗糖产业成为广西主要的产业之一。

甘蔗的榨糖季从每年的11月开始,次年的4月结束,甘蔗收割与种植基本同时完成。

甘蔗榨糖季是甘蔗产区最重要,也是最繁忙的季节,蔗农们和外籍民工争分夺秒收割。

收割主要靠人工完成,手砍、打捆、肩扛、农用车装运。

如图广西甘蔗主要产区分布。

(1)简述广西甘蔗种植业的分布特点。

(2)分析广西甘蔗榨糖季对当地人口流动的影响。

(3)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制糖业重心在广东省,上世纪90年代初重心西移。

目前,广西的甘蔗种植面积和产糖量稳居全国第一。

与广东相比,说明广西甘蔗种植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该区域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的主要原因。

(2)简述本区域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及其季节特征。

高一地理人教必修二第一章检测试题(解析版)

高一地理人教必修二第一章检测试题(解析版)

高一地理人教必修二第一章检测试题(解析版)(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下图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含预测)。

读图,回答1~2题:1.据图中信息可知()A.2019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30%B.我国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C.2035年我国老年人口与劳动人口数量相等D.我国劳动人口数量不断减小2.针对图中反映的人口问题,应()A.废止计划生育政策,提高人口出生率B.大力吸引国外移民,增大劳动力数量C.加大对老年人社会抚养资金的投入D.大力向国外移民,减轻就业压力解析:1.B 2.C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2019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15%;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不断提高,15~59岁人口比重波动下降,故我国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图示反映的是老年人口与劳动人口比重的变化不是数量变化;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不断增大,故劳动人口数量并不是在不断减小。

第2题,由图中信息可知,我国老年人口比重不断提高,即老年人口不断增多,因此应该增加社会养老支出;由于我国人口总量大,故不能废止计划生育政策;依靠大力吸引国外移民或大力向国外移民解决我国人口问题都不符合我国国情。

读图,回答3~4题:3.①③人口增长模式分别是()A.现代型和原始型B.原始型和传统型C.现代型和传统型D.传统型和现代型4.与②人口增长模式相对应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是()解析:3.D 4.D第3题,①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为传统型;③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为现代型。

第4题,②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少年儿童所占比重大,老年人所占比重小,与D图相符。

分年龄生育率是指一定年龄段内每千名育龄妇女的全年活产婴儿数。

下图为我国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分年龄生育率变化图。

据此回答5~7题:5.图示我国城乡人口生育年龄段主要集中在()A.15~17岁B.18~25岁C.26~36岁D.37~49岁6.图示我国城乡人口生育率的差异主要是()A.农村本地人口的生育率明显低于农村外来人口和城市外来人口的生育率B.农村外来人口的生育率明显低于农村本地人口和城市本地人口的生育率C.城市本地人口的生育率明显低于农村外来人口和城市外来人口的生育率D.城市外来人口的生育率明显低于农村本地人口和城市本地人口的生育率7.影响我国城乡流动迁移人口生育率的主要因素是()①自然因素②家庭因素③生育政策④经济因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5.B 6.D7.C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城乡人口生育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9~31岁。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综合练习题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综合练习题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综合练习题新课标高一地理同步测试——人口的变化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1.1999年10月12日被___定为()。

A。

50亿人口日B。

60亿人口日C。

70亿人口日D。

80亿人口日2.下列不属于人口增长模式指标的是()。

A。

人口出生率B。

人口死亡率C。

人口自然增长率D。

人口生育率3.下列关于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B。

不同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特点相同C。

19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D。

世界人口增长在地区上是平衡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

请读图1回答4~5题。

4.(图1)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12.95亿人,图中“*”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

A。

93%B。

23%C。

13%D。

60%5.与10年前相比,我国人口中~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4.8%,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39%,而总人口增加了近1.3亿。

因此,新世纪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A。

控制人口盲目流动B。

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C。

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D。

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根据图2回答下列6~7题6.(图2)图中所示a国家可能是()。

A。

印度B。

新加坡C。

美国D。

德国7.图中表示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可能是()。

A。

①B。

②C。

③D。

④8.下列关于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口增长模式中,“原始型”人口增长速度最快B。

总的来说,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属于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C。

美国人口世代更替缓慢,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自然增长率为负值D。

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经进入现代型9.若某城市人口出生率1.02%,死亡率0.62%,自然增长率是0.4%,其人口增长模式是()。

A。

原始型B。

传统型C。

现代型D。

以上都不是10.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广东省人口数量增长高于全国其他省区,其主要原因是()。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综合测试试卷含答案-答案在前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综合测试试卷含答案-答案在前

第一章综合测试答案解析一、1.【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甲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高寒,不适宜人类居住,故C 项正确。

2.【答案】A【解析】黑河—腾冲一线以西地区主要是青藏地区和西北内陆地区,地形复杂,气候条件恶劣,人口稀少;黑河—腾冲一线以东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季风区,平原面积广阔,气候条件优越,人口稠密,故A项正确。

3.【答案】B【解析】读图可知,乙为山西省,丙为广东省,根据人口密度可知,广东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大于山西省。

广东省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山西省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低,资源环境承载力小。

4.【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图示区域主要位于巴西。

该地区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西北内陆人口稀少;北部平原地区人口稀少。

5.【答案】D【解析】南部地区气候条件优越,海陆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较早,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稠密,D 项正确。

6.【答案】A【解析】北部地区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湿热,不适合人类居住,人口稀少,A 项正确。

7.【答案】C【解析】据题干可知,图中曲线越接近绝对均衡线说明人口分布越均衡。

读图可知,1953 年以来,面积—人口洛伦兹曲线距绝对均衡线越来越远,说明山东省1953 年以来人口分布不均衡趋势加强,A 项错误,C 项正确;1953 年,60%土地集中约48%人口,1982 年,60%土地集中约46%人口,2010 年,60%土地集中约42%人口,D 项错误;并不是极度集中,B 项错误。

8.【答案】D【解析】根据上题结论,山东省人口分布不均衡趋势加强,主要是由于山东省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大,导致人口分布发生变化,D 项正确;气候和资源随着年份变化小,B、C 两项错误;环境目前对人口分布影响较弱,还不会导致大规模的人口流动,A 项错误。

9.【答案】C【解析】相比较来说,该地区南部纬度较低,气温较为适宜,发展历史较悠久,经济相对发达。

南部多位于河流上游,地形多为山地、丘陵。

(完整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测试题

(完整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测试题

第一章综合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3分×20=60分)读“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回答1~2题。

1.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明显的一组城市是()A.abc B.acd C.abd D.bcd2.据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判断,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的是()A.a B.b C.c D.d1~2.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人口迁移对人口年龄、性别结构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对基本图表的判读和分析能力。

a图中老年人口比重明显较大,可能是类似于美国老年人口向南部地区的阳光地带迁移所致;b图中的年轻人口比重、d图中的劳动人口中的男性比重都明显较大,也说明人口迁移对这些地区的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影响较大。

第2题,考查人口构成与城市功能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知识重组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b图中的年轻人口比重最大,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人口比重,可推测可能是由于年轻人为求学而迁移到该地,反映了当地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

答案 1.C 2.B读下图,回答3~6题。

图甲图乙3.图甲中①所示国家与图乙中a~d所在国家相符的是() A.a B.b C.c D.d4.图甲中表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是()A.①B.②C.③D.④5.关于图乙中c国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增长模式为过渡模式B.自然增长率为负值C.目前人口以迁出为主D.目前死亡率较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高与经济落后有关6.目前图乙中d国人口增长模式为()A.“高高低”模式B.过渡模式中高增长阶段C.“三低”模式D.过渡模式中增长下降阶段3~6.解析据图中坐标可以判断甲图中人口增长模式分别是:①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的过渡模式;②为较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负增长情况;③为“三低”模式;④为低出生率、高死亡率的负增长情况。

由此可以判断①所示国家应为发展中国家,③为发达国家。

根据图乙中经纬网可判断出a为印度,b为美国,c为德国,d 为日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高一地理同步测试—人口的变化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1.1999年10月12日被联合国定为()A.50亿人口日B.60亿人口日C.70亿人口日D.80亿人口日2.下列不属于人口增长模式指标的是()A.人口出生率B.人口死亡率C.人口自然增长率D.人口生育率3.下列关于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的说法正确的是()A.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B.不同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特点相同C.19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D.世界人口增长在地区上是平衡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

请读图1回答4~5题。

4.(图1)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12.95亿人,图中“*”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A.93% B.23% C.13% D.60%5.与10年前相比,我国人口中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4.8%,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39%,而总人口增加了近1.3亿。

因此,新世纪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A.控制人口盲目流动B.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D.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根据图2回答下列6~7题6.(图2)图中所示a国家可能是()A.印度B.新加坡C.美国D.德国7.图中表示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可能是()A.①B.②C.③D.④8.下列关于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增长模式中,“原始型”人口增长速度最快B.总的来说,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属于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C.美国人口世代更替缓慢,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自然增长率为负值D.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经进入现代型9.若某城市人口出生率1.02%,死亡率0.62%,自然增长率是0.4%,其人口增长模式是()A.原始型B.传统型C.现代型D.以上都不是10.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广东省人口数量增长高于全国其他省区,其主要原因是()A.人口出生率高B.人口死亡率低C.人口自然增长快D.人口迁移造成的11.下列属于人口迁移现象的是()A.山东的大学生毕业后由长沙到北京工作B.中国的学者到美国进行学习访问C.华裔科学家回国探亲D.国庆节到外地休假自然环境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影响人口迁移及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据此回答12—13题。

12.影响美国第四次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A.西部耕地充足,土地生产力潜力大B.西部矿产资源丰富,有利于制造业的发展C.西部、南部离海洋近,水资源丰富D.西部、南部光照充足,空气洁净、环境优美13.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导致大量的人口迁入,其主要原因是()A.深圳、珠海经济条件的改善B.深圳、珠海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C.深圳、珠海交通和通讯的发展D.深圳、珠海自然条件的改善读“四个国家人口老龄化趋势示意图3”,回答14~15题14.图中与①②③④曲线排序相应的一组国家是()A.瑞典、墨西哥、日本、中国B.瑞典、日本、中国、墨西哥C.中国、墨西哥、日本、瑞典D.日本、瑞典、墨西哥、中国15.有关四个国家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叙述,正确的是()A.瑞典是北欧资本主义国家,二战后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B.墨西哥属于北美洲,二战后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加剧C.中国20世纪70年代控制人口增长数量,目前我国没有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D.日本是工业发达国家,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16.影响当今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因素B.土壤的肥力状况C.经济因素D.宗教因素17.关于环境人口容量的正确叙述是()A.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人们估计的环境人口容量应该是基本相同的B.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是永远不变的C.随着科技的发展,资源利用率提高,地球环境人口容量是无限的D.确定什么样的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产生较大的影响18.关于人口合理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A.合理容量就是人口容量B.合理容量是指一个地区的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C.人口合理容量是是一个理想的,难于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D.人口的合理容量就是目前世界上的人口规模19.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是()A.科技发展水平B.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C.人口的生活消费水平D.资源20.原始社会的环境人口容量()A.比现在小得多B.比现在大得多C.与现在相当D.无法比较21.目前上海面临的最主要的人口问题是()A.卫星城镇人口比重大B.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赡养照顾众多老人负担过重C.人口基数大,自然增长率高D.人口年龄构成轻,生育高峰压力大22.环境对人口容量的限度一般用 来表示 ( )A .环境人口容量B .环境承载力C .人口合理容量D .适度人口2004年3月“两会”在北京召开,40多名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尽快制定选择性别中止妊娠法规的提案》。

其中人口的性别结构是这一提案中涉及的关键词,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两性人口数量的比例关系,通常用性别比这个指标加以度量。

性别比为平均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量。

图为四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性别比例曲线,读图4判断23~24题:23.在这四条曲线中,人口性别比较为合理的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24.若图中的曲线②代表珠江三角洲工业区的性别比例,造成20世纪80年代以来性别比较低的原因主要是( )A .重工业发达,大量男性劳动力迁入B .轻工业发达,大量女性劳动力迁入C .不同性别死亡率不同造成的一种自然现象D .当地重男轻女的思想严重25.近年来,我国东部大城市中出现的“民工潮”现象是( )A .城市化的表现B .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C .大城市劳动力短缺造成的D .城乡差别过大造成的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27.将下列因素的代号按因果关系填入图6相应的空格。

(8分)A .科技水平B .获取资源数量C .环境人口容量D .生活消费水平 28.图7,分别表示美国、日本、俄罗斯人口迁移情况,读图7和图8回答:(13分)(1)A 、B 、C 三图同时反映了国内移民的目的是 。

(2)A 、B 、C 哪一幅图表示的是图8的国家? 。

(3)在图8中画出该国老年人口迁移的具体路线,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因素,人们形象地把迁入地叫做“ ”。

(4)图8中你画的迁出地是该国的 工业区,外迁的原因主要是 。

(5)在资本主义早期,该国人口向 部聚集;影响其人口迁移的主要是 因素。

(6)目前,该国城市化引起的人口迁移的方向是 。

29.阅读下列资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13分) 资料1:据1999年10月13日《中国环境报》报道:1997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有1亿多人,占总人中的10%,到2040年预计将达2.5亿以上,占总人口的23.79%,60岁以上的人口数将是20岁左右人口数的2~3倍。

资料2:据有关部门统计,1984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9485万人,到1994年上升到2亿人,2000年这一数字已增长到约3亿人。

据估计这些人口中到少有四分之一以上涌入了大、中城市。

(1)资料1反映出,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出现了现象,这一问题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是(选择填空)。

A.产业结构将从以第一、二产业为主,转变为以第三产业为主B.青壮年劳动力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下降C.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城市环境问题会更加突出D.国家的社会福利负担加重,造成人均GDP的明显下降(2)资料2中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选择填空)。

①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人口始终以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②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③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大批农业劳动力被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④我国已完成了从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经济为主的转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3)近20年中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产生这种流动最根本的原因是。

(4)简要回答我国大规模人口流动和迁移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回答)。

三、思维拓展与探究学习(10分)30.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人口司用妇女总和生育率预测人口发展。

假定全球每个妇女总和生育率在2个小孩的补充水平上,每年人均粮食400千克,则2050年、2140年全球人民需粮食如图9所示。

据此回答:(10分)(1)总和生育率即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中国的人口发展是否应该与联合国人口司预测的总和生育率持平?。

原因是.(2)提高环境承载力的措施(至少写三点)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50分,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多选、不选或错选,该题不得分,选对一题得2分)1.B 2.D 3.A 4.B 5.B 6.A 7.A 8.B 9.C 10.D11.A 12.D 13.A 14.B 15.A 16.C 17.D 18.C 19.D 20.A21.B 22.B 23.C 24.B 25.B二、综合题(本题共4小题,共计40分)27.(8分)①一A ②一C ③一B ④一D28.(13分)(1)国土开发(2分)(2)A(2分)(3)图略(1分)气候(1分)阳光地带(1分)(4)东北部(1分)这里纬度教高,气候寒冷,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2分)(5)东北(1分)矿产资源(1分)(6)城市到农村(1分)29.共13分1)人口老龄化(2分)B(2分)2)B(2分)3)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2分,答出一点即可给分)我国城乡和地区间在经济水平方面的巨大差别(2分)(合理即给分)4)有利: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人口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缓解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

不利:加剧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的状况;增加城市就业难度等(3分,答出三点即可,合理即给分)三、思维拓展与探究学习(10分)30.(10分)(1)短期内不行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应控制在16亿左右,而目前已将近13亿,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仍很多,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已十分突出(2)①加大经济和科技投入;②控制污染,保护环境;③开源节流,挖掘资源潜力;④加大粮食流通,调配膳食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