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诸病源候论_养胎保健思想探讨

合集下载

古代胎教,古人的优生优育观

古代胎教,古人的优生优育观

【导语】⾝边很多同龄⼈都开始成为妈妈的⾓⾊,她们都希望⾃⼰的宝宝将来是”⼈见⼈爱,花见花开“,所以,很多朋友开始咨询芸菱,胎教应该注意什么?今天找来这篇⽂章,分享给⼤家,让作者带领我们⼀起认识⼀下古代胎教思想。

读完之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想必⼤家就都明⽩了。

早在《列⼥传》中就有胎教论的记述:“古有妇⼈妊⼦,寝不侧,坐不边,⽴不哗,不⾷邪味,不正不⾷,席不正不坐,⽬不视邪⾊,⽿不听*声,夜则令替诵诗道正事;如此则⽣⼦形容端正,才过⼈矣。

”除此之外,《列⼥传》中还记录了⼀个医案:“太任⽂王之母,挚任⽒之仲⼥也,王季娶以为妃。

太任之性,端⼀诚庄,唯德之⾏。

及其娠⽂王,⽬不视恶⾊,⽿不听*声,⼝不出傲⾔。

⽣⽂王⽽明圣,太任教之,以⼀⽽识百,卒为周宗。

君⼦谓太任为能胎教。

”由此可见,中华民族为了孕育德才兼备的后代,德育之作从胎⼉阶段就开始了。

历代医家亦有对胎教的阐发,使胎教学说不断完备,值得⼀提的是,宋代名医陈⾃明所著的《妇⼈良⽅⼤全》还专⽴“胎教”⼀门,进⾏详细论述。

胎教学说的提出,主要是建⽴在“形象始化,未有定仪,因感⽽变,外象⽽内感”的基础上。

指掌图⽈:“然⼉在腹中,必借母⽓⾎所养;故母热⼦热,母寒⼦寒,母惊⼦惊,母弱⼦弱,所以有胎热胎寒胎惊胎弱之证。

”即妇⼥怀胎,胎⼉与母亲共为⼀体,母体的⼀切变化均可直接影响胎⼉。

⼴义胎教即在精神、饮⾷、寒温、劳倦等诸⽅⾯,对母亲和胎⼉实⾏的保健措施,以促进胎⼉智⼒和体格的发育。

狭义地说,胎教的范围主要是使孕妇加强精神品德的修养和教育,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促进胎⼉的智⼒发育。

古代的胎教学说更注重狭义胎的内容,也许是与“重德”的整个中华⽂化有关。

兹就《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第⼗册·⼉科(上)·卷四百⼀·⼩⼉未⽣胎养门中有关胎教的内容归纳述如下。

⼀、精神宁静安定宁静的环境是胎⼉⽣长发育所必需的基础,这就要求孕妇要有宁静、愉快的精神状态。

《诸病源候论》又称《诸病源候总论》、《巢氏病源》。

《诸病源候论》又称《诸病源候总论》、《巢氏病源》。

《诸病源候论》又称《诸病源候总论》、《巢氏病源》。

展开全文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又称《诸病源候总论》、《巢氏病源》。

古代中医学名著。

共五十卷。

隋代巢元方等撰于大业六年(610)。

中国最早的论述以内科为主各科病病因和证候的专著。

该书总结了隋以前的医学成就,对临床各科病证进行了搜求、征集、编纂,并予系统地分类。

全书分67门,载列证候论1739条。

叙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证候等。

诸证之末多附导引法,但不记载治疗方药。

书名诸病源候论作者巢元方类别中医页数共50卷出版时间隋朝大业六年(610)简介《诸病源候论》内容丰富,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口齿、骨伤等多科病证,对一些传染病、寄生虫病、外科手术等方面,有不少精辟论述,对后世医学影响较大。

书中关于肠吻合术、人工流产、拔牙等手术的记载,都是世界外科史的首创,充分反映了当时的外科手术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

《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等医著的病因、病理分析,大多依据此书。

1949年后有影印本。

到了隋朝,中医学已经经历了1000多年的风雨,也在各个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每一门学说也各自有了专门的杰出著作。

例如:医理与治法方面的巨著《黄帝内经》、方书之祖《伤寒论》、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等。

至此,中医学在理、法、方、药等方面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其学术体系也基本达到了全面和详尽的程度。

中医理论方面的著作,大多是在汉代以前完成的,唯有病源学和证候学说方面的专著出现得较晚。

直到隋代,朝中的太医博士巢元方率众编著了《诸病源候论》一书。

至此,才完成了对这一重要学科的确立,并且对于中医极具特色的“病源学”和“证候学”进行了精细、准确的分类与描述,其内容十分周到、全面,以至于在其后的几千年中,该书仍是最完备、最详细的病因学和证候学专著。

巢元方是隋大业年间的太医博士,他知识渊博,医术高超。

据《炀帝开河记》记载:隋朝大总管麻叔谋,患了“风逆”证,不能行动,头晕恶心,每天只好卧床。

医学论文-《诸病源候论》版本流传考

医学论文-《诸病源候论》版本流传考

医学论文-《诸病源候论》版本流传考《诸病源候论》版本流传考【摘要】以历代史志以及医籍的记载为依据,对《诸病源候论》的作者及版本流传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据,对现代研究《诸病源候论》的版本源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诸病源候论》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论述各科病证的病因、病机、证候内容的专著。

对于本书的作者、成书年代及卷数,目前学术界的共识为本书由隋朝医官巢元方等编撰,成书于隋·大业六年(即公元610年)。

全书共50卷,分为67门,1739候。

上述观点源于宋朝,而在宋代以前的史志中,对于本书作者及卷数,则著录不一,故令后世歧说较多。

最早辑录本书的是《隋书·经籍志》,志载《论(当为"诸")病源候论》五卷、《目》一卷,吴景贤(此医家《隋书·麦铁杖》中有载)撰。

在《旧唐书·经籍志》中则为《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吴景(当为"吴景贤",吴景在《隋书》《旧唐书》中均无从考证)撰。

而至《新唐书·艺文志》中则为《吴景贤诸病源候论》五十卷,与《巢氏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巢元方撰,两书并存。

至《宋史·艺文志》,则只有巢元方《巢氏诸病源候论》五十卷一种记述,而无吴景贤或吴景编撰的《诸病源候论》记载。

对于以上史志中的不同记述,《四库全书提要》云:"巢氏《诸病源候论》五十卷,隋大业中太医博士巢元方等奉诏撰。

考《隋书·经籍志》有《诸病源候论》五卷,《目》一卷,吴景贤撰;《旧唐书·经籍志》有《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吴景撰。

皆不言巢氏书。

《宋史·艺文志》有巢元方《巢氏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又无吴氏书,惟《新唐书·艺文志》二书并载,书名、卷数并同。

不应如是之相复,疑当时本属官书,元方与景,一为监修,一为编撰,故或题景名,或题元方名,实止一书,《新唐书》偶然重出。

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又名《巢氏病源》[1]、《巢氏诸病源候论》,共五十卷,古代中国医学典籍。

隋代太医博士巢元方等人于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奉敕所编著[2],是现存中国第一本病因、病理与证候学专论。

全书共分67门,载列证候1739条,包括内、外、妇产、小儿、五官诸证。

详细记载它的病因、病理、及证状,又附论导引养生之法,“荟萃精说,沉研精理,形脉证治,罔不该集”,对于中国医学的发展,有很重大的影响。

《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无子候》指出夫妇双方有病可导致无子,而不是女方单方面的原因。

《诸病源候论》记载的赤虫即姜片虫。

它其中又多引用《伤寒论》的条文,为后世提供了另一个了解《伤寒论》原文的途迳。

但《诸病源候论》也有不少错误,例如在〈九虫候〉中称:“蛲虫在人肠内,变化多端,发动亦能为癣,而癣内实有虫也。

”事实上蛲虫跟癣症是两回事。

〈九虫候〉又称“肺虫,状如蚕。

”又“肺虫令人咳嗽。

”“蛔虫,贯心则杀人。

”,实属不确。

《诸病源候论》有时也涉及迷信,以为女子不孕是风水影响,“妇人无子者,其事有三也。

一者坟墓不祀,二者夫妇年命相克,三者夫病妇疹,皆使无子。

”。

《诸病源候论》多缺佚,王焘所撰《外台秘要》40卷中共引用《诸病源候论》370候,对《诸病源候论》条文的辑佚有很大帮助。

后世学者认为《诸病源候论》最大的缺憾就是缺少了治疗的药方。

中国古代的胎教思想

中国古代的胎教思想

胎教的思想起源于我国。

⽬前国外亦在⼤⼒开展胎教的研究,并普遍认为中国是胎教的发源地。

在我国古代的典籍中,有关胎教的论述颇多。

西汉刘向的《烈⼥卷》中讲到:“古者妇⼈妊⼦寝不侧,坐不边,⽴不跛,不⾷邪味,割不正不⾷,席不正不坐,⽬不视于邪⾊,⽿不听于*声,夜则令馨诵诗书,道正⾊。

如此则⽣⼦形容端正,才德⼈矣。

故妊⼦之时必慎所感,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肖⽗母者…” 贾谊在《新书??胎教》中记有:“周妃后妊成王于⾝,⽴⽽不跛,坐⽽不差,笑⽽不渲,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

” 《医⼼⽅??求⼦》中的胎教之道记述的更为详尽:“凡⼥⼦怀孕之后,须⾏善事,勿视恶声,勿听恶语,省*语,勿咒诅,勿骂詈,勿惊恐,勿劳倦,勿妄语,勿忧愁,勿⾷⽣冷醋滑热⾷,勿乘车马,勿登⾼,勿临深,勿下坂,勿急⾏,勿服饵,勿针灸,皆须端⼼正念,常听经书,遂今男⼥,如是聪明,智慧,忠真,贞良,所谓胎教是也。

” 隋代巢元⽅在《诸病源候论??妊娠候》中记有“⼦欲端正庄严,常⼝谈正⾔,⾝⾏正事”,提出外象内感的胎教理论。

相传孟⼦之母曾说过:“吾怀孕是⼦,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胎教之也。

” 《源经训诂》有“⽬不视恶⾊,⽿不听*声,⼝不出乱⾔,不⾷邪味,常⾏忠孝友爱、兹良之事,则⽣⼦聪明,才智德贤过⼈也。

” 传说中的后稷母亲姜源⽒怀孕后,⼗分注重胎教,在整个怀孕期间保持着“性情恬静,为⼈和善,喜好稼穑,常涉⾜郊野,观赏植物,细听⾍鸣,迩云遐思,背风⽽倚。

”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要⽅??养胎》⼀书中记有“调⼼神,和惰性,节嗜欲,庶事清静”,并阐明了逐⽉养胎法。

宋代陈⾃明在《妇⼈⼤全良⽅??总论》中记有“⽴胎教,能令⼈⽣良善、长寿、忠效、仁义、聪明、⽆疾,盍须⼗⽉好景象”,“欲⼦美好,玩⽩璧,观孔雀。

” 清代未年的改良派代表⼈物康有为在他的《⼤同书》中提出创建“⼈本院”即“胎教院”的主张。

民国初年教育家蔡元培在《蔡元培选集??美育实施的⽅法》中也提出设⽴“胎教院”的建议。

《诸病源候论》词语研究

《诸病源候论》词语研究

《诸病源候论》词语研究
《诸病源候论》是一部中医诊断学的重要著作,由清末医学家戴圣方和段兆文共同编撰。

书中给出了诸病及其相关的源候和临床表现,被中医医师们广泛使用,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教材之一。

此外,书中的词语也同样重要,是蕴涵着中医的药理论的信息砖块,可以更深刻的理解和应用中医的药理理论。

《诸病源候论》中的词语主要包括:病源、候、病机、治法、证候、症状、治疗方法、药物、诊断方法和其他类别等。

其中,病源是指疾病发生的根源,也是中医学认识疾病的起点,是研究疾病发病机理的第一步。

候是指疾病发生后出现的典型症状,是疾病发生过程中的重要表征,可以帮助医师进行诊断。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及发展的机理,是由候组成的一系列过程,对于深刻而准确的理解疾病,有重要意义。

治法是指治疗疾病的具体措施,在中医中,通常以汤药为主,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合理制定药物方案。

诊断方法一般指疾病的查体、辩证和治疗等方法,用以检测病人是否有病,以及病因。

药物指治疗疾病的药物,在中医中,多以中药为主,现代中医也可以使用西药。

诸病源候论的词语研究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中医的理论,进而更加准确有效地使用。

四库全书对诸病源候论的评价

四库全书对诸病源候论的评价

四库全书对诸病源候论的评价中国古代一直以来发展着丰富的医学知识,其中以《黄帝内经》和《四库全书》作为支柱性的古代医学著作,其中《四库全书》可以说是所有古代中国医学著作中规模最大、作者最多、篇幅最长的一部,可以说是古代中国医学知识和学术思想的集大成者。

《四库全书》中包含了几乎所有当时的医学知识,其中一项重要的学说就是诸病源候论,在《四库全书》中也有涉及,有关诸病源候论的内容主要分布在《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等著作当中,其中包括对各种疾病及其起源、流行、发生、病症表现、治疗等方面的综合性解释和研究,构成了完整的病症论述体系。

诸病源候论的基本思想是认为疾病的起源和发生都是由四病源候共同作用造成的,也就是梅杏七十二候,指的是津液、脾胃、血气和神明四种源候的变化。

而梅杏七十二候就是脾胃七十二候,指的是饮食、思想状态、精神面貌、风邪情况、血气关系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在外表则是发热,痰液增多等表现。

《四库全书》对诸病源候论的评价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改进和发展诸病源候论,尤其是在伤寒杂病论中涉及到梅杏七十二候对病症论述体系的发展,把它发展成一体并载的预防医学体系。

二是针对诸病源候论的实践操作,《四库全书》曾经记载,当时的医护工作者在护理病人时,都要根据诸病源候论的思想来判断病症,从而进行相应的治疗。

三是对于诸病源候论的教学和传播,后来的医学书籍,多传播了《四库全书》中的诸病源候论,为医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四库全书》对诸病源候论及其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它汇集了古代中国医学界的学术思想,把它发展成完整的病症论述体系,而且也帮助护理工作者更容易地判断病症,同时,《四库全书》也为后世学者和医生们提供了关于医疗论述的参考,以及大量丰富的理论知识,为中医疗养理论及实践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推动了古代中国医学的发展。

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
5
第21章疝病诸 候(凡十一论)
1
第22章脾胃病 诸候(凡五论)
第23章霍乱病 2
诸候(凡二十 四论)
3 第24章中恶病
诸候(凡十四 论)
4 第25章注病诸
候(凡三十四 论)
5 第26章蛊毒病
诸候(上凡九 论)
01
第27章蛊 毒病诸候 (下凡二十 七论)
02
第28章血 病诸候(凡 九论)
03
第29章目 病诸候(凡 三十八论)
目录分析
第1章序
第2章风病诸候(上 凡二十九论)
第3章风病诸候下 (凡三十论)
第4章虚劳病诸候上 (凡三十九论)
第5章虚劳病诸 1
候下(凡三十 六论)
2
第6章腰背病诸 候(凡十论)
3 第7章解散病诸
候(凡二十六 论)
4 第8章伤寒病诸
候上(凡三十 三论)
5 第9章伤寒病诸
候下(凡四十 四论)
第10章时气病诸候 (凡四十三论)
04
第30章鼻 病诸候(凡 十一论)
06
第32章瘿 瘤等病诸候 (凡一十五 论)
05
第31章唇 口病诸候 (凡十七论)
01
第33章痈 疽病诸候上 (凡一十六 论)
02
第34章痈 疽病诸候 (下凡二十 九论)
03
第35章病 诸候(凡三 十五论)
04
第36章痔 病诸候(凡 六论)
06
第38章兽 毒病诸候 (凡四论)
诸病源候论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