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校 魅力不减——梧州市第三中学办学侧记
百年母校3中校史

在八十年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下,1985年秋季,学校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挖掘本地资源,在普通高中部增设旅游服务职高班。1992年,经泉州市政府批准,成立“泉州旅游职业学校”。学校形成“一校两牌”(泉州三中、泉州旅游职校)的办学模式。1995年12月,经福建省教委批准,“泉州旅游职业学校”升格为“泉州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00年4月,晋升为省部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至旅游职专2009届学生毕业,学校累计为社会输送了近5000名初、中级应用型技术人才,赢得了用人单位及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学校还投入巨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净化、绿化、美化校园,进一步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彰显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
2000年以来,学校连续五届被泉州市委、泉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学校”,并先后被授予“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实验学校”、“福建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泉州市“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学校”、“绿色学校”、“平安校园”、“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青春健康教育拓展点”、“五四红旗团委”等称号。
1935年秋,平民中学改办为“晋江私立民生初级农业职业学校”,简称“民生农校”,并在崇正书院新建了校舍。抗日战争爆发后,民生农校先后迁至南安小罗溪埔头心、南安四都,并在小罗溪、上杭茶地、晋江河市设立分校。至 1945年春,四都、罗溪、河市各分校先后迁回泉州总校。1947年秋,易名为“晋江私立民生农业职业学校”。1951年秋,民生初农部改制为“泉州私立民生初级中学”。1952年,毕业生蒋介侃参加全地区十县市统一招生考试,获得泉州市第一名,晋江地区第二名。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参加高考频奏凯歌。1983年高考,获得原泉州市文史类数学科状元;1986年高考,获得泉州市外语类总分状元,英语单科成绩居全市第一。从70年代末至80年代,学校每年都有一批学生考上高等院校深造,得到社会的普遍赞誉。 Βιβλιοθήκη 一校两牌 挺立教育改革潮头
“悦”读“润”心,书香满校园

在梧州市第三中学(以下简称梧州三中)的校园里,古往今来的诗词意蕴仿佛在微风中飘荡。
这里不仅是知识的殿堂,而且是一座书香弥漫的校园。
悠扬的钟声似乎在述说着悠久的历史,而每一位学子,都是这个书香园地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以校园文化育人,构建书香氛围梧州三中坚持以校园文化育人,以校园环境熏陶人。
因此,学校在教学楼、教室、办公室、走廊和校园围墙等处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布置:励志名言、名人画像、语录和墙绘等随处可见,每一面墙壁都承载了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涵。
此外,学校还在教学楼大厅中设置了电子阅书器,课余时间在那里总能见到沉浸在阅读中的梧州三中学子。
为了让书香氤气飘满校园每一个角落,每个班级都打造了独具班级特色的读书角,所有书籍师生共享,年级之间还会定期进行图书交换。
每到傍晚时分,校园内总是涌动着浓浓的读书氛围——或是坐在操场边阅读的身影,或是图书馆内沉浸在书海中的学子,又或是校园角落里追逐阳光的微笑,这些画面构成了一首首青春诗篇,为整个校园添上了生机勃勃的色彩。
得一寸天地,享一缕书香。
2024年1月2日,教育部公示了2023年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优秀案例和“书香校园”名单,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共推荐了64个区域优秀案例和99个“书香校园”。
其中,广西共有4所学校入选,梧州市第三中学就是其中之一。
现在,让我们走进这所书香校园,一起“悦”读“润”心。
书香弥漫的校园环境同学们在课后使用电子阅书器读书教室里的读书角■梧州市第三中学贾婉黄珊黄旭东304月(7—9年级)姓名:性别:年龄:QQ 或电子邮箱:联系电话:学校班级:家庭地址:个性宣言(或喜欢的格言警句):(愿意刊登在“小创”上与大家分享吗?口Yes口No )1.请给本期“小创”打个分吧。
((每一项满分5分)封面:内容:插画:版式:总体:2.本期“小创”的栏目,你喜欢吗?((A .喜欢,正对我胃口!B .一般,看几期再说。
C .什么玩意,太无聊了!)创造行动奇思妙想科技眼追梦人创新视界创意空间奋进新征程艺术长廊走进非遗艺海泛舟艺术密码明日之星文学风尚习作沙龙写作钥匙同题作文升格演练素材读吧心灵氧吧3.请选出本期“小创”中你最喜欢的三篇文章,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传承与变革:南宁市第三中学新时期发展探索与实践

传承与变革:南宁市第三中学新时期发展探索与实践南宁市第三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学校,建校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
这所学校一直以来都以其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办学理念著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子,为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和教育的日益发展,南宁市第三中学也在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发展模式和教育理念,力求创新,不断进步。
本文将围绕南宁市第三中学在新时期的发展探索与实践展开,探讨该校在传承与变革中的探索与实践,以期为其他学校在发展中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一、传承与创新,坚守初心南宁市第三中学秉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校训,一直以来都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德育与智育的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一传统一直贯穿于该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工作中,并且在新时期的发展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延续和深化。
南宁市第三中学也在不断创新和探索中寻找更适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办学模式和教育理念。
通过引进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校本课程建设等方式,校方努力实现了传统与现代教育理念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成长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和保障。
二、贯彻育人理念,注重学生发展南宁市第三中学一直以来都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办学宗旨,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新时期,学校更加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个性化的成长空间。
学校通过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学校还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些举措不仅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和可能,也让学校的育人理念得到了更好的贯彻和落实。
三、优化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在新时期,南宁市第三中学也在不断优化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力求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学校不断完善课程设置,注重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观摩学习心得体会(15篇)

观摩学习心得体会(15篇)观摩学习心得体会1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留给了我满满的收获和深深的思考,现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总结如下:一、提高自己的基本功名师们的基本功都非常厉害,每个老师的口语都很棒,脱口而出的英语令人钦佩。
他们的教学设计好都很完美。
每一个环节之间相连系的细节之处都体现了匠心独到之处。
尤其是板书的展现,环环相扣,又一目了然。
周亚文老师,在Say no to bullying一课中,她在黑板上利用贴画和示意图将__中的人物关系,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事件变化发展过程展现的一目了然,最后画风一转,黑板上的板书一件一件的重叠成一本handbook。
看到这里,只想拍手叫绝!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句话是戈向红老师说的,当她看到她们学校的英语老师在带着学生们死记硬背单词的时候,她说:“这样教英语,英语的课堂还有尊严么?”名师们提出英语课堂应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的交际能力,创造课堂的意趣,而不是背单词,背对话。
他们提出英语课堂的问题设置应具有开放性,启发性,发现性,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
课堂上,多位老师多次要求学生Look, Listen and think。
老师们也都很善于发掘学生,他们启发式的提问给了学生很大的发展空间。
学生们的回答也是精彩不断,从中我们看到了这些学生的思维和不一般的潜力。
老师还要求学生多用完整的句式进行交流,多次纠正学生以单个单词来回答问题的错误习惯。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紧紧围绕教材的教学过程。
学生开口说的也仅仅是课本上那些话题,基本上没有什么向外拓展的机会。
但是这次上课的老师却能将课堂向外延伸到很远很远。
他们努力充实教材内容,丰富教学材料,真正做到让学生有话可说,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习英语,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不仅仅止于表面,对于外国文化中好的方面应深化到我们的日常行为中”,这是黄慧老师的观点。
以美育人:以美育培养时代新人

以美育人:以美育培养时代新人发布时间:2021-08-05T08:58:40.708Z 来源:《教育学》2021年6月总第252期作者:汤伟良覃桂华许筱颖[导读] 探索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特色办学融合的特色办学之路,并逐渐形成书香粤韵的特色教育创新之路。
——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实践与探究广西梧州市第十一中学543000粤剧是广西梧州市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代表之一。
2009年,粤剧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响应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号召,也为了提升梧州市第十一中学美育水平,从2014年开始,梧州市第十一中学以非遗物质文化遗产——粤剧传承活动为抓手,将“润心立德育新人——梧州十一中传统文化进校园综合实践活动”与特色办学融合,传承文化基因,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教师、学生百分百参与,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和艺术色彩的青少年,分析传承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找出两者间的联系和共同点,探索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特色办学融合的特色办学之路,并逐渐形成书香粤韵的特色教育创新之路。
一、明确目标,确定特色发展的方向坚持“润心立德育新人”的德育工作理念,通过戏曲进校园活动,把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紧密融合,拓宽学生视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个人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形成积极向上的学风校风,让戏曲艺术渗入在文化教育内容里,让学生更加珍惜爱护本地传统文化艺术;让戏曲文化中包含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怀融入学生的血液,助力学生在成长道路上“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主题教育,让学校特色办学与戏曲(粤剧)文化的传承发展达到双赢。
通过戏曲进校园活动带动基础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在增强学生民族自信的同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助力提升办学品质和教学质量。
二、科学探究,初步推广“戏曲进校园”通过研究,学校在思想上达成了一个共识: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特色办学是可以互相融合的;艺术传承与素质教育可以高效有序地进行统一,两者可以做到相辅相成;响应国家“弘扬传统文化,关注地方艺术”的号召,通过基础教育中的传承,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是可以具体操作的;推广“戏曲进校园”活动,可以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是可以实现的;把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密切融合,通过活动去带动教育,同样可以收到相同的目的,提高办学品质和教学质量。
百年老校焕发新辉煌

百年老校焕发新辉煌◎罗建同百年老校创校伊始惠州市第二小学前身为观澜书院,清乾隆四年(1739年),因考上科举的人数寥寥,归善知县陈哲听从乡绅建议建回澜书院,后改为观澜书院。
乾隆十一年(1746年),知县吴尚友聘茂名举人秦跃龙为主讲,招收县属各乡子弟入学。
观澜书院坚持办学一百多年,成为归善县培养科举人才的主要基地,一时校誉大展。
正如那时校歌唱的那样:前临泗水后鹤峰,半村半廊气灵钟。
四方弟子来相重,年年桃李尽芬芳。
清末及民国时代校长变更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观澜书院改为“归善县高等小学堂”,并按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小学堂章程》办学。
时任校长祝史樵按章程增设了国文、修身、数学和英语等科。
期间学堂设有四个教学班,学生一百多名。
1907年祝史樵离任后由祝云琴接任。
1921年,前清贡生梁雪亭先生接任校长职务。
梁雪亭校长治校严谨,处事公正,文道并重,敢为人先。
他治校有方,深得社会人士好评和师生员工爱戴。
梁校长任校长十九年,是该校有史以来任校长职务最长的一位。
1940年春,梁校长离职,任仲英先生接任。
1945年任仲英校长卸任,谭天珍接任校长。
1947~1948年,黄荣庆任校长。
1948年2月~1949年10月,李励任校长。
当年校址在桥东菜园墩,今二中学校。
裘校长与教改试验班的辉煌成就1949年10月14日,惠州解放了,当时惠州镇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鹤峰中心小学(今二小)与鹅岭中心小学(即两等,今一小)、鹅岭二保小学(即昌明,今第十一小学)这三所名校,府城八保(即现五小)也被接管了。
1949年10月18日,军管会派刘深、刘刚两位同志接管了二小。
刘深同志任职一年后调往他处,校长职务由刘刚同志接任。
1951年冬,刘刚校长因事他去,校长职务由教导主任叶伟强代理。
1952年3月,由裘宏谟先生接任校长职务。
裘校长接任后,认真加强教师政治思想工作,建立基层教育工会和共青团团支部,较好地发挥了组织作用。
因裘校长治校得法,同年9月学校被惠州镇人民政府定为重点小学。
五大亮点凸显建宁三中之变

五大亮点凸显建宁县第三(智华)中学之变城区学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以来,建宁三中认真贯彻“育人为本,立德为先、全面发展、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从严治校,在管理质量,服务质量,教学质量上狠下功夫。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围绕课程改革,扎实开展教育科研,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各项管理,赢得了学生及家长的一致好评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现在的三中校园环境优美,校园文化丰富多彩,教学秩序井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气势和欣欣向荣的景象。
一、均衡发展、优质发展,让更多的学生成人成才漫步校园,高处树林阴翳,光影参差;低处绿畦满园,花草竞芳。
一块块镌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文化牌匾,一排排显得幽雅宁静的绿树,还有160平方米的校训文化大厅,举步为景,赏心悦目,仿佛在向大家讲述着建宁三中的悄然变化,记载着建宁三中发展的年轮。
时代在前进,建宁三中在发展。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应更加深刻地理解发展是第一要义的内涵,树立科学发展就是要均衡发展、优质发展的理念,让更多的学生在建宁三中成人成才。
在坚持均衡发展、优质发展的指导思想下,建宁三中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积极构建人文校园、生态校园、数字校园,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师生共同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精神家园。
2014年以来,学校加大了优质教育发展步伐,先后投资100多万元改造的学生公寓,投资900多万元的塑胶跑道运动场即将竣工,投资20多万元的“班班通”多媒体教学设备已投入使用,以上种种全面展示了三中新的面貌和形象。
均衡发展、优质发展,就是既要抓分数,又要让学生全面发展。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包括个性、情感、智力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共同发展,在素质教育日益深入的今天,这是勿庸置疑的。
就三中发展而言,以学生为核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方面要让学生都有机会上高一级学校;另一方面更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竞争。
今后,学校将在特色校园文化、省级教改试点项目“四面八方来看我”、家校连心工程、名师与校星工程等精细化管理上寻求新突破,显著提高了教育教学管理和质量水平,促进了学生幸福健康成长。
在听课中受益,感悟教之魂

在听课中受益,感悟教之魂作者:梁钰丽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下旬》 2016年第5期广西岑溪市第二小学(543200)梁钰丽[摘要]教师的生命循环模式是:反思,实践,更新,再反思,再实践,再更新……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是众多名家点拨的,是大赛历练的,是学生撞击的。
在一次次培训、一节节优质课中,若你懂得拾贝,将受益一生。
[关键词]听课培训受益[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6)15-063翻开我的培训笔记,一页页散发着宝墨香,智者的声音犹在耳畔: 一流教师教思想,至于“道”;二流教师教方法,止于“艺”;三流教师教知识,止于“技”。
教师的生命循环模式是:反思,实践,更新,再反思,再实践,再更新……而我的成长是众多名家点拨的,是大赛历练的,是学生撞击的。
在一次次培训、一节节优质课中,若你懂得拾贝,也可以受益一生。
一、才艺让课堂双赢2013年9月11日,我有幸到如诗如画的桂林市观摩了“全国第五届‘七彩语文杯’小学语文素养大赛”的现场展示,此次大赛中每一个选手那扎实的基本功,那精彩的课堂教学,让观众们叹为观止。
经过四天的观摩,我对大赛的四个环节感触颇深,我认为是教者的才艺使课堂获得了双赢。
第一环节,朗读展示。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朗诵是最基本的功底,课堂上最具感染力的也是教师的朗读。
从选手们娓娓动听的朗读中,我深知:朗读课文时要吐音准确,语速要随着内容的不同而跌宕起伏。
好的朗读,能把听者带进课文描写的气氛中,让人随着诵读者感受作者的感情变化,一篇课文朗读完了,听者还沉浸在课文描写的意境中,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参赛选手们用自己的声音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韵味,声情并茂,赢得了全场教师的阵阵掌声。
第二环节,书写展示。
“写方字,做真人!”教师能否写一手好字,代表着教师业务素质的高低,教师能否写一手好字,给学生以榜样并起示范作用,直接影响教书育人的效果。
此次大赛6号和3号选手的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写的字行笔流畅、运笔均称、有顿有挫、结构合理、速度适中,力度适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是关键 “ 大学之大 ,非谓有 大楼之谓 也 , 乃 谓有大师之谓也 。 梅贻琦先 生的这句名 ”
技术 , 做好信息技术 与课程 的整合 , 使课
堂更具研究性 、 实践性和科学性 。 在教师 中广泛开展教研 活动 ,推 广已有 的课题 研究成果 , 以课题研究 为先导 , 带动教 师 群体 的 团队建设 和业务 能力 的提 高 , 以 赛促 “ ” 以赛 “ ” , 研 、 炼 才 以赛 “ ” , 育 人 学
课 , 治课 要 紧密联 系学生 生活 和社会 政 实 际 。各 个学科 也要 根据 各 自的特 点 , 结合 教学 内容对 学生 进行爱 国主义 、 社 会 主义 、 中国近现 代史 、 本 国情 、 基 民族 团结 以及科 学精 神 、 学 方 法 、 学 态 科 科 度 的教育 , 体育 、 乐 、 音 美术 等学科 也要 结合 学 科 特点 , 陶冶 学生 情操 , 激发 爱 国主义情感 , 培养 团结协 作和 坚韧 不拔
过中考磨砺 , 实践锻炼 , 出一批师德水 推 平 高 、业务能力强 、有 开拓创新精 神 的
“ 师 ” 名 。
中一 直在 教师 中开展 “ 师德 、 修 练师能 、
铸师魂” 活动 。
的精神 。
加强德育 网络的建设并建立一 系列
制度 来 管 理 学 生 。学 校 内建 立 和 完 善 “ 教
言, 不仅适用于大学 , 对任何 学校都是 一
样 的。 学校办得好不好 , 民对学 校教 育 人 满意不满意 , 关键取决 于教 师。 为加强对 教师 的培训工作 ,提高师资 队伍 的整体 素质水平 , 适应实施素质教 育的需要 , 三
科 开展讲课 、 说课பைடு நூலகம்、 教学设计等 基本功 比 赛 ,举 办 电教优 质 课 、 A 课 件 评 比展 CI 示、 抓好教师普通话 和信息技术考试 。 通
除此之 外 ,学校领 导班子成员 不断
加 强个 人修 养 , 识大 体 、 顾大 局 , 事讲 大 原则、 小事 讲谦 让 , 以工 作和 事业为 重 。 在 名利面前 ,学校领导 在评先评优 晋升
工 资等方面都能 主动谦 让 ,把名额 让给 教学第一线 的教 师。 在工作方面 , 老一批
学 中必须做好“ 四变” 四心” 四变 ” 与“ 。“
即是 让学 生 变 “ 学 ” “ 学 ”变 “ 厌 为 乐 , 死 学 ” “ 学 ”变 “ 学 ” “ 学 ” 变 “ 为 活 , 难 为 易 , 学 会” “ 学” 为 会 。教 师要 做 到 “ 四心 ” 即 是 ,
绪 2 (8 4年 ) 中西学堂 , 广西创 0年 19 的 是
育 人 是 根 本
梧州市第三 中学办l 学侧记
抓 好教师基本 功 ,提高教 师教育教 学 技能 。要求教师要 “ 练师 能 , 师魂 ” 铸 ,
是一个了不起 的成 就。 梧州市第三 中学
作 为一所 百年老校 ,前 身为创办 于清光
做 到具 有 “ 教好 一 门课 , 带好 一个 班 ” 的 能力, 成为 “ 学有专攻 , 教有所 长” 受欢 迎 的“ 品牌教师 ”为此 , 。 要求教师在教育教
办最早 的新式学校 。 建校 以来 , 曾培育出
李济深、 陈漫 远 、 乃 群 、 予 淑 、 伯 磷 莫 何 罗
做事先做人 ,能 否形成 良好 的道德 习惯 ,直接关 系到教 育的成败 ,在这方 面 ,学校的德育教 育起 着不可忽视 的作 用。 中注重从 多方 面 、 三 多渠道正面教育 学生 、 引导学生 。 学校制定 了良好的学生
道 。 按 课 程 计 划 开 足 和 上 好 思 想 政 治
加强教 师之间交 流 ,提高教育教 学
能力 。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展 开放型 的教 学观摩周 活动 ,开展教材 教法 ,课程 改 革, 教育实验 的研究 , 大力 推广现代教 育
办学理念 ,使 学校的各项建 设都上 了一
个 新 台阶 。
等一批批 国家栋梁之才 。他 们或锐 意兴 学、 笃志教 育 , 或致 力追求 民主 、 振兴 民
族; 他们矢志革命 , 殒身不恤 , 昭 日月 。 功 近年 来 。 学校不 断更新 教育思想 , 积极 探 索素质教 育途 径 , 坚持育人是根本 、 师 教
是关键 、 质量求生存 、 创新求 发展 的特 色
职业道德的 自觉性 。 目的是 让教师加 强 个人师德修养 , 体做到 以下六 点 : 具 一献
身精神 ; 教书 育人 ; 为人师 表 ; 二 三 四遵
三位一体的教 育网络 , 学校 、 家庭、 社会要 配合 教育 , 协同作战 ; 家长学校 ”“ 以“ 、 家 委会 ” 、警校挂钩等多种形式 ,拓宽德育
经 常与 学生交心谈心 ,对 特 困生奉 献爱
心, 对厌学学生将 心 比心 , 对后进生处 处
留心 。 .
管理 制度 ,利用学校传 承下来悠久 历史 文 化、 良教 育传统来熏 陶学生 , 优 培养形
成 精神 面貌好 、 积极 向上 、 明有礼 、 文 热 心助人 、 荣誉感强的三 中学生形象。 把 课 堂 教 学作 为德 育 教 育 的 主渠
百年老校
口 本- 记 者 T I 】 对于历史进程而言 , 百年 转瞬 即过 ;
而对于一所学校 。 够屹立百 年不倒 , 能 则
魅 力不减
李新海 学校 各 项 工作 中起 到示 范 和 凝 聚 的作 用, 同时树立 了教师崇高 的道德风 尚。 校 园里形成 了人心 思进 、 团结和谐 、 共促发 展的 良好育人氛围。
加强师德教育。身正 为范 , 教师 的职
业 道 德 修 养 直 接 关 系 到 学 生 的成 长 。为
此, 学校 定期 组织教师学 习《 中华 人 民共 和国教师法》 中小学 教师职业 道德规 和《 范》 通 过评估 、 比活动提 高教 师遵 守 , 评
书育人 、 管理育人 、 服务育人” 网络 ; 的 校 外建立和完善 “ 社会 、 学校 、 家庭 一体化 ” 德育 网络 。 建立和健全学校一家庭—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