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安全分析与应对策略
能源安全论文总结范文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能源结构的逐步优化,能源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各国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对近期发表的几篇能源安全相关论文进行总结,旨在探讨能源安全的重要性、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
一、能源安全的重要性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
能源安全论文[1]指出,能源安全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确保能源供应稳定、价格合理、来源多元化是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关键。
二、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1. 能源资源紧张能源安全论文[3]提到,全球能源资源分布不均,主要能源资源集中在少数国家,导致能源供应面临压力。
此外,我国人口众多,能源消费需求持续增长,能源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2. 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安全论文[1]指出,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新能源占比偏低,导致能源消费过程中碳排放量大、环境污染严重。
能源结构不合理成为制约能源安全的重要因素。
3. 能源市场波动能源安全论文[2]提到,全球能源市场波动较大,能源价格波动对各国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能源市场波动导致能源安全风险加大。
三、应对能源安全的策略1. 加强能源资源勘探与开发能源安全论文[3]指出,加强能源资源勘探与开发,提高能源自给率,是确保能源安全的基础。
我国应加大国内能源资源勘探力度,提高能源开发效率。
2. 优化能源结构能源安全论文[1]提到,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新能源占比,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关键。
我国应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推动能源消费转型升级。
3. 建立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能源安全论文[2]指出,建立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降低对单一能源的依赖,是应对能源市场波动的有效手段。
我国应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能源合作,拓宽能源进口渠道。
4. 强化能源市场监管能源安全论文[2]提到,强化能源市场监管,维护能源市场秩序,是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
我国应加强能源市场监管,防止市场垄断和价格操纵。
5.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能源安全论文[1]指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费强度,是缓解能源资源紧张的有效途径。
中国能源安全与应对策略

应对策略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
多元化能源供应
中国正在积极推动多元化能源供应,包括发展可再生能源、核能、 页岩气等,以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加强能源安全合作
中国正在加强与国际社会的能源安全合作,共同应对全球能源安全 挑战。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中国正在推动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应急保障机制
预警机制
中国建立了完善的能源预警机制,通过科技手段监测能源 市场动态,及时发现和应对能源供应中断或短缺的情况。
调度机制
中国建立了全国性的能源调度机制,根据不同地区的能源 需求和供应状况,合理配置资源,确保全国能源供应的稳 定。
救援机制
中国建立了能源应急救援机制,在发生自然灾害等紧急情 况时,启动应急救援方案,保障受灾地区的能源供应。
01
继续推动能源结构调整
未来中国将继续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发展清洁能源,降低煤炭消费比重
。
02
加强技术创新
未来中国将加强技术创新,推动能源技术的升级和变革。
03
提高国际合作水平
未来中国将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能源安全挑战。
THANKS
感谢观看
新能源发展政策与支持
新能源产业扶持政策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新能源 产业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加大 对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新能源电价补贴
中国对新能源发电实行电价补 贴政策,以促进新能源产业的
发展和推广。
新能源技术创新
中国加大对新能源技术创新的 支持力度,推动新能源技术的 研发和应用,提高新能源产业
的核心竞争力。
合作项目
中国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能源合作项目,如中缅石油管道、中俄天然气管 道等。
能源安全的挑战与应对

能源安全的挑战与应对能源安全一直是全球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能源需求与供应之间的紧张关系日益加剧,能源安全的挑战也越来越突出。
本文将探讨当前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挑战1. 能源供应不稳定:全球能源供应主要依赖于有限的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等,而这些资源的储量有限,并且集中在少数国家手中。
当供应国发生政治、经济或自然灾害等变动时,供应不稳定性将成为能源安全的主要威胁。
2. 能源价格波动:能源价格的波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重要影响。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的不平衡导致了能源需求的不稳定,而能源价格的波动进一步加剧了国际能源市场的不确定性。
3. 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传统能源的消耗和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排放对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
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人类共同的挑战。
应对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与保障能源安全紧密相连,二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二、应对策略1. 多元化能源供应:为了解决能源供应不稳定问题,各国应加强能源合作,优化能源结构。
发展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实现能源供应的多样化,并减少对有限资源的依赖。
2. 加强技术创新: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是实现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
各国应加大对新能源技术研发的投入,并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的结合,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气候适应能力。
3. 提高能源效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必要措施。
各国应加强能源管理,推广节能技术和设备,降低能源消耗,从而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对外部能源的依赖。
4. 加大国际合作:能源安全是全球性问题,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
建立多边合作机制,加强能源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通过合作解决能源争端,以及制定能源政策和标准等方面取得共识。
5. 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重要路径。
各国应积极推动低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的现状、挑战与对策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的现状、挑战与对策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碳中和已成为各国共同的目标。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中国在碳中和的道路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碳中和目标下,中国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相应的对策。
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在保障能源安全的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以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文章将先对碳中和及能源转型的概念进行界定,并概述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历程。
随后,我们将分析当前中国能源转型的主要成就,以及面临的挑战,如能源结构调整、技术瓶颈、市场机制不完善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中国在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提供有益参考。
二、中国能源转型的现状在碳中和目标的引领下,中国能源转型的步伐正在加快。
近年来,中国政府对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投入显著增加,推动了一系列能源项目的建设和发展。
在能源消费结构上,煤炭的比重逐渐下降,而天然气、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比重则在持续上升。
在电力领域,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市场。
截至2023年,中国的太阳能和风能装机容量均位居世界前列,清洁能源发电在总发电量中的占比逐年提高。
中国还在积极推进核电项目的建设,计划在未来几十年内大幅增加核电装机容量。
在交通领域,中国正在大力推广电动汽车和公共交通,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政府通过提供购车补贴、建设充电设施等措施,鼓励消费者使用电动汽车。
同时,中国还在发展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便利性。
在建筑领域,中国正在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提高建筑的能效。
政府通过制定节能标准、提供税收优惠等措施,推动建筑行业向低碳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在工业领域,中国正在推动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降低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比重。
中国政府还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然而,尽管中国能源转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全球能源安全形势分析及应对策略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摘要:能源安全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
本文分析了当前全球能源安全形势,包括能源供需矛盾、地缘政治风险、气候变化等因素对全球能源安全的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加强国际合作、加强能源生产和运输安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能源转型等应对策略,以实现全球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能源安全,能源供需矛盾,地缘政治风险,气候变化,可再生能源,国际合作,能源生产和运输安全,能源利用效率,能源转型一、引言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能源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
全球能源供需矛盾、地缘政治风险、气候变化等因素对全球能源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给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因此,正确认识全球能源安全形势,制定应对策略,是实现全球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全球能源安全形势分析1.能源供需矛盾加剧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全球能源需求不断增加。
同时,传统化石能源的储量有限,生产成本高,且对环境污染严重,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和技术水平还不足以满足全球能源需求。
因此,全球能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国际能源市场波动加剧,能源价格的波动和变化给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2.地缘政治风险增加能源资源的分布不均和掌控权对于能源生产和供应的国家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因此,能源领域的地缘政治风险日益增加。
某些国家会通过政治手段干扰其他国家的能源供应,例如制裁、封锁和冻结贸易等措施。
此外,国际能源合作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地缘政治的影响、贸易保护主义、不公平贸易等问题,使得全球能源市场的稳定性受到影响。
3.气候变化对能源安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
传统化石能源的使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气候变化对能源供应、生产和消费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如何应对全球能源安全问题

形势与政策作业如何应对全球能源安全问题全球能源安全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影响着全球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和人口的增加,能源需求的增加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使得能源供应和需求的平衡越来越难以维持。
因此,全球能源安全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本文将从全球能源现状、能源安全形势分析和应对策略三个方面阐述全球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和挑战。
一、全球能源现状1、全球能源供应和消费全球能源供应主要集中在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两大类。
其中,化石能源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是当前全球能源消费的主要来源。
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等,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形式。
截至2019年,全球石油产量已达到9.73亿吨,天然气产量达到了3.95万亿立方米,同时煤炭产量也在不断增长,为3.86亿吨。
然而,化石能源的供应和消费问题已成为全球能源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在管理、采购和消费环节上存在较大的难度,同时,这些能源资源也面临着日益增加的环境和安全风险。
2、能源结构能源结构指的是各种能源的供应比例和消费结构。
目前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2019年全球石油消费量达到9.02亿吨、天然气消费量达到3.96万亿立方米、煤炭消费量达到3.97亿吨。
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能源技术的进步,可再生能源的地位逐渐提升。
例如,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生产和消费方面的应用正在不断增加,而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长也在加快。
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可以有助于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3、能源技术能源技术是指能源的开采、转化和利用过程中所涉及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全球能源技术不断发展和创新,加速了能源产业的发展进程。
例如,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开采和运输技术越来越先进,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推广。
此外,新兴技术如能源存储、气候调节和碳捕获等技术正在不断发展,可以帮助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关于中国能源安全从经济等方面解决方案

从技术、政策两方面看中国能源安全问题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本支撑,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
能源问题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我国政府对能源一直予以高度重视。
能源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方面,它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稳定。
能源安全不仅包括能源供应的安全,也包括对由于能源生产与使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的治理。
如何认识我国能源安全的基本问题,采取何种应对策略保证我国的能源安全,这是关系到能否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
在技术方面,1,由于我国能源利用率低,能源环境问题突出,我国的能源利用率长期偏低。
单位产值的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4倍,主要工业产品单耗比国外平均高40%,能源平均利用率只有30%左右。
对策上,提高效率。
即提高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
发达国家都把提高能效、节约能源作为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和措施。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很低,每单位能源消耗生产的GDP,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4左右。
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为日本的1.7倍,但GDP总量仅相当于日本的28%。
因此,中国能源安全战略要坚持开发节约并举,确立节能首要位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由于我国能源结构不合理,依然是以煤为主。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大国。
在中国现有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占68%。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预测,2030年煤仍占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60%。
在对策上,加快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从而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法律依据。
同时,按照中国政府制定的可再生能源长期发展战略的规定,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0%,2020年达到18%,2030年达到30%。
此外,采取扩大核电供应的战略。
在政策方面,1,由于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过大,储备体制不健全。
中国能源安全战略

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第一章:引言能源安全是现代国家发展的基石之一,具有战略性意义。
能源供应的稳定与否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安全、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但能源安全形势相对严峻,且愈加复杂。
本文将从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性入手,全面深入地剖析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以及当前的政策措施,以期提供对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深入探讨。
第二章:中国能源市场现状中国是一个以工业化为驱动力的国家,对能源的需求量很大。
目前,中国的能源市场主要供应来源为化石燃料和核能,其其中最主要的供应来源是煤炭。
无论是开采还是运输,都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中国能源市场还存在价格不稳定、供需矛盾等问题,特别是近年来环保管制加强,破环境法的企业关闭,能源市场的运作都受到了影响。
第三章:中国能源安全的挑战随着能源消费的增加,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一方面,中国对外依赖度过高,不能保证能源供应的长期稳定。
另一方面,油气开采等环境破坏严重,能源的开采和利用方式不可持续,存在着资源枯竭的风险。
此外,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能源消费数量、质量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同时政府协调力度需要不断加强。
第四章:中国能源安全的保障在当前面临多重挑战的情况下,中国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障能源安全。
首先,应多元化能源供应渠道,降低对进口能源的依赖程度,加强自主研发和创新,推进绿色能源产业。
其次,加大能源追溯力度,加强对能源企业的监管,放弃低效过剩的产能,促进市场价格的平稳稳定。
最后,同时推进能源规划和环境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生态的目标。
第五章:中国能源外交中国通过能源外交,促进合作,确保自身能源安全。
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应该加强与相应国家的合作,扩大贸易和能源输出规模,同时积极探索新的能源资源,推进清洁能源的利用和开发,打造集群、互联网等形式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
第六章:结论中国能源安全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在市场化的前提下实行统筹规划、绿色发展和产业升级三大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能源安全分析与应对策略
摘要:能源安全问题是个老问题,也是个新问题,因为外部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需要新思维和新举措。
但是,对于能源安全问题也不必过分担心和焦虑,因为这一问题对中国而言虽然很敏感,但应对起来并不脆弱。
“敏感而不脆弱”是未来一个时期中国面对能源安全问题的基本面和总体考量。
1 国际能源安全状况
前不久,美国商会全球能源研究所发布了最新《国际能源安全风险指数报告》(第四版),该报告每两年一版。
这次报告对1980~2016年25个能源消费大国的能源安全风险进行了研究和评估,涉及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中国、丹麦、法国、德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意大利、日本、墨西哥、荷兰、新西兰、挪威、波兰、俄罗斯、南非、韩国、西班牙、泰国、土耳其、乌克兰和英国。
1.1 能源安全前五名
危险得分越低,意味着能源安全度越高。
在此次榜单中,挪威位居榜首,是能源安全度最高的国家。
1980年以来,挪威从未滑落到第三位。
在此次发布的报告中,挪威2016年总风险分值为678,比经合组织(OECD)846的平均分低20%,比排名第二的美国低87分。
不仅总体表现“独领风骚”,从单向指标来看,挪威的能源安全表现也可圈可点。
该评估共使用了29个指标,由于油价、全球炼油利用率等9个不是针对具体国家指标,而是全球能源市场风险,且这些全球性的风险对每个国家都是一样的,所以不存在差别。
除去这9个指标外,挪威在剩下的20个国别指标中有12个是排名前五。
美国总风险得分为765分,位居第二位,成为能源安全亚军。
这也是美国连续第二次位列第二。
相较于2000年排名第11位,美国的能源安全显著上升,这还得归功于页岩油气革命。
水力压裂技术和水平钻井的突破,为美国开启了能源新时代,美国原油产量从2010年的550万桶/日上升到2017年的930万桶/日。
美国能源信息署(EIA)认为, 2019年美国原油日产量将高达1180万桶。
若预测属实,美国明年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生产国。
美国天然气产量从2010年的584亿立方英尺/日上升到2017年的736亿立方英尺/日,从天然气进口国一跃成为出口国。
英国排名第三,风险分数为769分,过去几年有所下滑(2005
年为第一名)。
墨西哥在前五名中常年占据一席之地,以788分的风险分数位列第四。
丹麦位列第五。
1.2 能源安全后五名
在这次发布的报告中,日本能源安全风险指数为1154分,排名倒数第五。
日本一方面是现代化工业国家,但另一方面几乎不生产原油、天然气和煤炭。
由于日本是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LNG)进口国,也是全球第三大石油和煤炭净进口国,在5项燃料进口指标中,日本有4项的得分排在倒数五名,燃料进口指标占日本总风险评分的41%。
因此,为了提高能源自给率,日本大力发展核电工业。
5月,日本提出了一项能源计划,到2030年核能将占日本发电总量的
20%~30%。
土耳其以1198分排名倒数第四。
土耳其位于能源战略的十字路口,不仅是远洋石油贸易的重要中转地,而且纵横全国的石油和天然气管道从里海地区向欧洲输送石油和天然气,重要性与日俱增。
韩国以1389分排名倒数第三。
韩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几乎所有能源需求都必须依赖进口,仅生产少量原油、天然气和煤炭。
电力的70%是由化石燃料发电,其中主要是煤炭,核电占30%,这使得韩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进口国之一。
泰国以1556分排名倒数第二。
毫不意外,在能源方面处处受制于人、一言不合就被“断气”的乌克兰以1842分排名倒数第一。
2 市场话语权对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分析
美国作家丹尼尔·耶金认为,20世纪战争多因能源争夺而引发,而战争的胜负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交战双方最终对能源的占有。
进入21世纪,虽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世界战争,但是小规模局部冲突依然不断,而经常出现地缘政治冲突的则是能源丰富的地区。
究其根本,冲突的根源仍是对能源的争夺。
所以,作为一种商品,能源始终与国家战略、全球政治和实力紧密交织在一起。
美国安全问题专家迈克尔·克莱尔曾预言,“21世纪世界地缘政治的基本轮廓是:各国将对像石油、木材、矿石和水这样的战略性物质资源展开大规模的竞争。
各国的军事力量也会明确把保证资源安全定为主要使命。
但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普遍的地区不稳定,特别是那些
资源丰富又长期存在领土主权争端的地方,如波斯湾、中亚和非洲一些地区”。
可以说,能源既是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催化剂”,又是战争的导火索或终极引线,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
所以,一个国家的能源安全问题是不容触碰的底线。
对于消费国来说,由于缺乏发展工业所需的能源,不得不从他国进口,而进口导致的对资源国过度依赖又是能源安全的隐患。
在现代社会,能源安全早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商会全球能源研究所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货物进口额为12.46万亿元,其中原油进口达1.1万亿元,占全年进口金额的8.83%。
为了摆脱对进口原油的依赖,我国应发展其他替代能源,既能减少对进口的依赖,又能使能源结构多元化。
现如今,世界各国都对能源安全问题高度重视,并将关注点放在如何提高在全球能源市场的话语权上。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能源消费国之一,能源需求的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能源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安全法律制度的制定,既维护能源安全,也推动全球能源治理架构完善。
3月26日,中国原油期货上市,百日内交易量迅速攀升,日均成交量已超过迪拜商品交易所阿曼原油期货品种,成为亚洲最大和全球第三的原油期货合约,仅次于美国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WTI)市场与英国布伦特原油市场。
目前,由于天然气市场的蓬勃发展,中国也将努力推动亚洲天然气市场定价机制的公平。
能源市场是复杂多变的,会受到气候变化、地缘政治、民族冲突、技术革命和自然灾害等多方面的影响。
所以,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需要制度的保障,任何国家不能任意修改合作条款,必须按一定的规章制度行事。
但制定统一的制度并不容易,因为各国都想争取本国利益而修改规则,这也导致无论资源国还是消费国,都想争夺能源市场话语权。
3 中国能源安全现状分析
2017年,中国原油消费量近6亿吨,进口超过4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逼近70%;天然气消费量近2400亿立方米,进口超过900亿立方米,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40%。
去年以来,中美两国从以往的“战略合作伙伴”逐步向“战略竞争对手”转变,包括中东、俄罗斯、中亚、拉美等中国传统油气供应与合作区的地缘政治形势不断恶化。
2017年,中国用于进口石油的外汇已达1600亿美元,考虑到今年以来油价上涨,预计用于进口石油的外汇将达到2300亿美元。
日益提高的对外依存度、地缘政治的不断恶化、外汇储备的巨大压力,使得“石油安全”再次成为战略性问题。
但近年来,中国的能源安全有了巨大的改观,在美国商会全球能源研究所发布的最新《国际能源安全风险指数报告》(第四版)中,已从1980年的23位上升到2016年的15位。
中国对能源安全问题的敏感度很高,但有能力、有渠道应对供应短缺甚至供应中断的极端情况。
换句话说,中国的能源供需体系并不脆弱。
当前石油天然气的生产、供应和消费已高度全球化,主要体现在北美、东亚和西欧等消费中心高度依赖俄罗斯中亚、中东、美洲和非洲等生产中心,而后者在出口、财政收入及石油金融上高度依赖前者,这是一个“复合相互依赖”格局。
中国对中东、俄罗斯、中亚、拉美,以及美国石油天然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一旦油气供应国出现风吹草动,中国作为消费大国和首要进口国就会“紧张”。
但实际上,中国并不需要做出战略性的让步和调整,并耗费巨大资源和代价应对外部油气供给减少的问题。
虽然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接近70%,但石油消费毕竟只占当前一次能源消费的18%,天然气只占8%,而煤炭这一传统主力能源的消费占比一直很高。
综合测算,中国的能源对外依存度只有20%。
这意味着,如果出现供应中断等极端情况,在暂不考虑煤炭对大气环境污染等负面因素的情况下,加上逐步完善的油气战略储备、逐步提升的能源利用效率,以及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国完全有能力解决能源供应问题。
4 中国能源安全应对策略
4.1 天然气供应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