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石头城》课件 (30张PPT含朗读)

合集下载

石头城课件

石头城课件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文学家、哲学 家,字梦得,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人。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参加王 叔文革新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 后被贬为朗州(现在湖南常德)司马。元 和十年(815年),被召至京,游玄都观,写诗讽刺 新权贵,复出为连州(现在广东连县一带)刺史。长 庆元年调任夔州刺史,三年后再调为和州(现在安 徽和县)刺史,在任两年复罢去,与白居易相会于 扬州。路经金陵时,漫游了这六朝古都。诗人目睹 金陵的残破,联想到敬宗沉溺声色,游乐无度,国 事日非,感慨万千,于是吊古伤今,写下组诗《金 陵五题》,《石头城》是这组诗的第一首。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与白居易相会于扬州,路经金陵 时,写下组诗《金陵五题》, 《石头城》是这组诗的第一首。
石头城知多少?



“金陵”的别称,即现在的南京城,它前枕长江,后傍 钟岭,壮丽险峻,位置重要。 战国时,楚国人称南京为“金陵”这是南京为金陵的 最早得名; 三国时,东吴孙权定都南京,在南京西郊石头山上修 建城郭、宫殿,并更名为“石头城”; 东晋时,石头城续为国都; 六朝时,宋、齐、梁、陈亦相继在此定都,金陵故又 有“六朝古都”之称; 经六朝繁荣,唐初高祖武德元年(626),唐定都长安, 石头城废弃。山Leabharlann 故国 潮水 月凄清苍凉
白居易在读了刘禹锡的《石头城》后曾赞美道:“我 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矣。”试以“潮打空城寂寞回” 一句,对本诗的措词作简要分析。

此句使用拟人手法,表面写潮,实为写人,写人的 心境,写人的感慨。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察 到石头城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要带着寒心 的叹息默默退去。可是想当初,这里曾经过六代豪 奢,曾经是那么的繁华富贵。而如今山川依旧,金 陵城昔日的繁华却难觅踪影。城空空,心空空,潮 寂寞,人寂寞。一切都是那么的悲怆,那么的凄清。 面对着这荒芜冷落的景象,不禁引入深思:为何当 年的繁华留不下一点痕迹?可以说,诗人在貌似平实 的写景中,却饱含着多少难言的情怀,多少深刻的 历史教训。可谓字字千钧,撼人心魄。

刘禹锡《石头城》PPT

刘禹锡《石头城》PPT
—— ·
石 头 城

刘 禹 锡
第一章 作者简介 第二章 诗词内容 第三章 诗词赏析 第四章 诗人故事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汉族,洛阳人。自称 “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中山靖王 刘胜,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大儒、哲学家、文学家、诗人, 有“诗豪”之称。
早年生活
八司马
唐顺宗深知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对唐中央政权的危害,主张打击宦官势力、革新政治 的官僚士大夫。公元805年(贞元21年)正月,德宗皇帝李适病死,唐顺宗即位后立即 起用东宫旧臣王叔文、王伾以及柳宗元、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韩晔、陈谏、凌准、 程异等8人,着手进行改革,希图改变艰难局面。
面条达人
面条距今已有4千年的历史,古代的面条又叫“汤饼”,流传到唐朝,成 了常见的主食之一,深受人们喜爱,其中有位大诗人就非常喜爱吃面条, 在他现存的诗作中有两首提到这种食物,他就是刘禹锡。 刘禹锡还有一首《送张盥赴举诗》,诗中有这样两句:“尔生始悬弧,我 作座上宾。引箸举汤饼,祝词天麒麟。”在诗中他写下了故人之子张盥刚 刚出生时,在庆生宴上吃面条的情形,面条在唐朝饮食界的地位可见一斑。
个人成就
诗歌创作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 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他的诗歌, 传诵之作极多。刘禹锡在元和十三年曾自编其著述 为“四十通”,又删取四分之一为“集略”。这是 最早的刘禹锡集和选本,今都不传。《新唐书·艺 文志》载《刘禹锡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宋敏 求搜集遗佚,辑为《外集》100卷,但仍有遗漏。
诗人故事
诗人的那些不被知晓却很有趣的传闻和故事。
司空见惯
刘禹锡中了进士后,便在京做监察御史;因为他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 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 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在 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高髻云鬓新样,春风一 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司空见惯”这句成语,就是 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名称, 相等于清代的尚书。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 的事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

《石头城》最新ppt课件

《石头城》最新ppt课件
名师面对面
GUANGZHOUBOYAN
咏 史 怀 古 诗 二、
৵ 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 名师面对面 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 讽刺时事的诗歌。 GUANGZHOUBOYAN
৵ 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 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 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作者简介 • 刘禹锡(772—842),中唐文学家、
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
作者大事年表
• 其父祖均为小官,父在江南为官,在江南度 过了青少年。聪明又勤奋,曾受著名诗僧皎 然的指点。 名师面对面 • (790年)19岁游学长安,获得很高声誉。 • (793年)21岁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短暂 GUANGZHOUBOYAN 为官后丁忧居家。 • (802年),30岁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不 久迁监察御史。与韩愈、柳宗元均在御史台 任职,三人过往甚密。
夜 深 还 过 女 墙 来 。
淮 水 东 边 旧 时 月 ,
潮 山 打 围 石 空 故 城名师面对面 国 头 寂 周 城 寞 遭 GUANGZHOUBOYAN 回 在 。 ,
诵读指导
这首诗通篇都是写景,以凄凉 的基调寄寓着国运衰微的感慨。前 两句“故国”“空城”后宜作一顿, 名师面对面 以示六代帝王之都已成空城之意, “在”“回”二字系诗人感慨所在, GUANGZHOUBOYAN 宜重读。后两句借月抒怀,重音须 落在“旧时月”和“还过”上,要 有讽喻现实的意思。
名师面对面
诗歌鉴赏
白居易在读了刘禹锡的《石头城》后曾赞美
名师面对面 道:“我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矣。”可见其
感动之深和评价之高。试以“潮打空城寂寞 GUANGZHOUBOYAN
回”一句,对本诗的措词作简要分析。
诗歌总结 名师面对面

2016-2017学年粤教版必修3 第14课 石头城 课件(19张)1

2016-2017学年粤教版必修3 第14课  石头城  课件(19张)1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中唐文学家
称号
৵ 晚年自号“庐山人”。 ৵ 和柳宗元交谊甚深,人称“刘柳”,又与 白居易多有交际唱和,故称“刘白”。 ৵ 善使事运典,托物寓意,抒写情怀,多有 名篇传世。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 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 解,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
৵ 更能借六朝的覆灭讽喻现实,寓含着深刻的 历史教训和国运衰微的感慨,希望统治者以前 车之覆为鉴。
“还”字好在哪里?
“还”字,说明月还再来,可是过去 的繁荣却一去不复返了;此处作者赋予明月人的 感情,饶有兴趣。天上的月儿曾照见过六朝腐朽 的封建统治者在秦淮河游乐的情形,照见过当年 的豪华生活,也目睹了这些朝代的迅速灭亡。而 今夜它又逐渐移到女墙这一边来,可这已经是一 座空城了。
二、
咏史怀古 诗
৵ 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 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 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৵ 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 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 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常见题材:勾践灭吴、项羽自刎、昭 君出塞、赤壁之战、李杨(贵妃)爱 情等。诗中咏叹较多的历史地点有赤 壁、金陵等,杜甫常咏赞署相诸葛亮 以抒发自己忠君爱国之情。 多选金陵:由于建都于这里的朝代, 醉生梦死,追欢逐乐,存在的时间极 短。在它们悲恨相续的史实中包含极 深的历史教训,所以金陵怀古后来几 乎成了咏史诗中的一个专题。尤其在 国运衰微之际,更成为关心政治的诗 人常取的题材。
• 要体会意图,作者为什么怀 古;
• 要领悟感情,作者在怀古中 表达了什么感情。
三、
刘禹 锡
、哲学家。自幼好学,博览古今,20岁中进士,授 监察御史等职。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谋夺宦官兵 权,失败后贬为朗州司马。九年后,元和十年( 815年)被召进京。游玄都观,因作诗《戏赠看花 诸君子》讽刺权贵,再度被贬,先后任连州、苏州 等地刺史,任中体恤民情,减赋济灾,有不少德政 。长庆元年调任夔州刺史,三年后再调和县刺史, 在任两年复罢去。晚年,因足疾回洛阳,常与白居 易饮酒酬唱,因宰相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 礼部尚书郎等职,世称“刘宾客”。

粤教高中必修3《石头城》黄光辉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视频下载

粤教高中必修3《石头城》黄光辉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视频下载
• (四)鉴赏方法 • 1、弄清触发诗歌创作的媒体:古迹、典故、古代
人物等。 • 2、弄清史实:作品涉及到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
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和 文学典故。 • 3、体会意图:古迹或人物的遭遇与诗人经历有哪 些相似或相关之处。 • 4、领悟感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史实或人物表达 怎样的感情。
会历史的感触。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
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怀古”是
指登临或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
,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咏史”是翻阅
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
己的独到见地。长于议论精辟。
知识小结
借古讽今感怀身世——怀古咏史诗鉴赏
• (二)所抒之情 • 主要思想内容通常是: • ①表达兴亡盛衰、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人事变迁、沧海桑田
表达主旨:《越》点明怀古内容的,借此寄寓人生盛 衰无常的感慨。 《石》只着眼于现实,写满目苍凉之景,情景交融,借六 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 前车之覆为鉴。
知识小结
借古讽今感怀身世——怀古咏史诗鉴赏
• 一、特点

后代诗人对尘封往事发思古之幽情。它
常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了诗人对社
合作探究 互动解疑
• 重点思考:
• 合作探究(重点):怎样理解“空”字? • • 1、这是一座空城吗?城里有什么? • 2、为什么空了? • 3、城空了,面对空城,刘禹锡的思想感慨
不能空,他想到了什么?
白居易在读了刘禹锡的《石头城》后曾赞美道:“我知后 之诗人无复措词矣。” 注意“潮打空城寂寞回”一句,对本诗的措词“空”字。
知识小结
借古讽今感怀身世——怀古咏史诗鉴赏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石头城》课件 (30张PPT含朗读)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石头城》课件 (30张PPT含朗读)

乌衣巷
诗人描绘一幅日薄西山、草 花丛生、燕子归巢的荒僻衰败、 冷落悲凉的画面,表达作者对世 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
七、作 业 阅读下面李白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诗歌怎样突出越王“破吴归”的
胜利场面?并简析其作用。
说明参考
一、理解内容◆词句21

国都
周遭 四周;周围
一、理解内容◆词句22 淮 水
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南京的母亲河。素为 “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地”。石器时代, 流域内就有人类活动。从东水关至西水关的沿河 两岸,东吴以来一直是繁华的商业区的居民地。 六朝时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商贾云集,文人 荟萃,儒学鼎盛。宋代开始成为江南文化的中心。 明清两代,尤其是明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时期, 明末清初,秦淮八艳的事迹更是脍炙人口。金粉 楼台,鳞次栉比;画舫凌波,桨声灯影构成一幅 如梦如幻的美景奇观。
了解作者41
刘禹锡(772- 842),字梦得 ,嘉 兴(当时属苏州)人。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 哲张革新, 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 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叔
文败,贬为朗州刺史。
了解作者43
性格刚毅,忧患的谪居年月,确有 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一曲曲孤臣哀 唱。但他有斗士的灵魂,从未绝望, 写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导致一 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压抑打击 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 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
故国


颓败 冷寂

萧条

月情 依 旧

潮浑
二、概括内容 把握中心
全诗描绘 一幅苍凉萧条 的月夜空城图。
三、理解情思 把握主旨

刘禹锡《石头城》(课件PPT;14页)

刘禹锡《石头城》(课件PPT;14页)

阅读全诗,思考下列问题。
1.试用现代汉语阐释大意。 2.谈谈你对这首诗主题的初步认识。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群山依旧,环绕着废弃的故都, 潮水如昔,拍打着寂寞的空城。
在 山围故国周遭
首句借山写故国。 “在”有“江山依旧在” 的意味。江山如旧,而石 头城已荒芜。
石头城
- 刘禹锡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作者简介
刘禹锡
字梦得,中唐诗人。与柳宗元并 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 “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 等名篇。
写作背景
“金陵的残破”
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大唐帝国已日趋衰败。 朝廷大臣相互排挤;地方藩镇割据势力有所抬 头。因此这首诗凭吊古迹,追忆往昔,希望君 主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谢谢观看
-THANK YOU-
淮水东边旧时月
淮水,即秦淮河。它是六朝王 公贵族们游乐的场所。暗示石头城 昔日的繁华,王公贵族醉生梦死的 生活。
还 夜深 过女墙来
“还”,表明明月仍然从秦淮河东边升 起,来照着这座空城,可过去的繁华却一去 不复返了。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诗人把石头城放到群山、潮声、月 夜中写,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 诗中句句是景,表达诗人对故国萧条、 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潮打空城寂寞回
次句借助水写故国。 “寂寞”是拟人化的写法。石头城历经六代 豪奢,而今城已荒废,昔日的繁华难觅踪影。写 潮水的“寂寞”,实际是写人心的悲凉。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这两个字起到了动静、虚实结合,前后 呼应的作用。突出情调悲凉,感慨极深。

石头城课件上课

石头城课件上课

石头城 刘禹锡
听录音,思考
1、诗中描写了哪几种意象?给人什么感觉? 2、诗人选择这几个意象的目的是什么(主 旨)? 3、此诗最大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意象
意境
群山沉寂苍莽 都城冷落荒凉 悲凉凄清 寂寞神伤
情感
河山依旧 物是人非 繁华易逝 好景不存 慨叹 愁闷 满目疮痍 国运衰微

故国 潮水 月
赏析: 古城的四周依旧绵亘着高大 山围故国周遭在, 起伏的群山,那虎踞龙盘的姿态 青山依旧,环绕着六朝 并未改变;那潮打空城的声音仿 佛在叹息着昔日的繁华已化为 故都。 潮打空城寂寞回。 乌有。在这苍茫凄凉的氛围中, 读者不仅要问:山川形胜的六朝 江潮一次次地扑打着空城, 之都为什么会变成一座空城? 又寂寞地退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那从淮水东边升起的明月 从秦淮河水东边升起的那 就是历史的见证!它照见过六朝 轮明月依旧和六朝时一样 统治者当年繁华的生活,也目睹 夜深还过女墙来。 了这些朝代的迅速灭亡,今夜呢? 深夜穿过女墙 照着这荒 你看它又逐渐移到城上短墙上 来,可这已经是一座空城了。 凉残破的故都。 诗人含无尽慨叹于其中。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汉族。字梦得 ,刘禹锡生于嘉 兴(当时属苏州)。唐代文学家。《旧唐书· 刘禹锡传》误 作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 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 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 中心人物之一。 其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 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 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 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 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 刺而不露痕迹。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 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课堂小结

过程 1、理解诗意 2、把握中心 3、理解主旨
方法 1、由景入情
2、知人论世
六、拓展迁移
阅读刘禹锡的《乌衣 巷》,简要说说诗歌描绘了 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现了 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乌 衣 巷①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②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近, 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
石 头城
刘禹锡
教材分析
《石头城》是粤教版必修3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2)”“唐诗五首”的第四首。
本诗是在学习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山 居秋暝》、王昌齡的边塞诗《出塞》和杜 甫的咏怀诗《登高》的基础上,进一步鉴 赏唐诗。这是中晚唐诗人刘禹锡的一首咏 史诗。这一课,对提高学生理解咏史诗的 思想感情等的能力有重要作用。
乌衣巷
诗人描绘一幅日薄西山、草 花丛生、燕子归巢的荒僻衰败、 冷落悲凉的画面,表达作者对世 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
七、作 业 阅读下面李白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诗歌怎样突出越王“破吴归”的
胜利场面?并简析其作用。
说明参考
学情分析
知 识:学生学习背诵了一定的古
典诗歌,但对咏史诗学习接触较少;有一 定的历史知识,但不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 和典故。
能 力:学生阅读理解古诗更多是
只凭模糊的感觉,缺乏可操作性强的过程 与方法。
心 理:学生喜欢古诗,但不懂、
怕阅读理解。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刘禹锡,理解诗歌思想内容,体会诗
教 歌的抒情特色;初步掌握阅读借古伤今咏史诗
一、理解内容◆描述
四面群山依然矗立,围绕着曾经 繁华的国都,汹涌的江潮拍打着空荡 荡的古城墙,但无人欣赏,便又寂寞 地退去。那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 明月,如今仍多情地从城垛后面探过 来,照见这久已残破的古城。
二、概括内容 把握中心
全诗描绘了哪些景物?各 有什么特点?主要描写的什么 景物?
二、概括内容 把握中心
了解作者41
刘禹锡(772- 842),字梦得 ,嘉 兴(当时属苏州)人。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 哲学家、文学家,有 “诗豪”之称。
了解作者42
政治上主张革新, 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 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叔
文败,贬为朗州刺史。
了解作者43
性格刚毅,忧患的谪居年月,确有 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一曲曲孤臣哀 唱。但他有斗士的灵魂,从未绝望, 写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导致一 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压抑打击 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 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
了解作者44
刘禹锡的诗篇,大都简洁明快, 风情俊爽,渗透有哲人的睿智和诗人 的挚情,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积 极 乐奋 观发
向 上
在我的印象里,他一直努力而自知,每天从食堂吃饭后,他总是习惯性地回到办公室看厚厚的专业书不断提升和充实自己,他的身上有九零后少见的沉稳。同事们恭喜他,大多看 到了他的前程似锦,却很少有人懂得他曾经付出过什么。就像说的:“如果这世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自已。” 而他的奇迹,是努力给了挑选的机会。伊索寓言中,饥饿的狐狸想找一些可口的食物,但只找到了一个酸柠檬,它说,这只柠檬是甜的,正是我想吃的。这种只能得到柠檬,就说 柠檬是甜的自我安慰现象被称为:“甜柠檬效应”。一如很多人不甘平庸,却又大多安于现状,大多原因是不知该如何改变。看时,每个人都能从角色中看到自已。高冷孤独的安 迪,独立纠结的樊胜美,乐观自强的邱莹莹,文静内敛的关睢尔,古怪精灵的曲筱绡。她们努力地在城市里打拼,拥有幸或不幸。但她依然保持学习的习惯,这样无论什么事她都 有最准确的判断和认知;樊胜美虽然虚荣自私,但她努力做一个好HR,换了新工作后也是拼命争取业绩;小蚯蚓虽没有高学历,却为了多卖几包咖啡绞尽脑汁;关睢尔每一次出镜 几乎都是在房间里戴着耳机听课,处理文件;就连那个嬉皮的曲筱潇也会在新年之际为了一单生意飞到境外……其实她们有很多路可以走:嫁人,啃老,安于现状。但每个人都像 个负重的蜗牛一样缓缓前行,为了心中那丁点儿理想拼命努力。今天的努力或许不能决定明天的未来,但至少可以为明天积累,否则哪来那么多的厚积薄发和大器晚成?身边经常 有人抱怨生活不幸福,上司太刁,同事太蛮,公司格局又不大,但却不想改变。还说:“改变干嘛?这个年龄了谁还能再看书考试,混一天是一天吧。”一个“混”字就解释了他 的生活态度。前几天我联系一位朋友,质问为什么好久不联系我?她说自已每天累的像一条狗,我问她为什么那么拼?她笑:“如果不努力我就活得像一条狗了。”恩,新换的上 司,海归,虽然她有了磨合几任领导的经验,但这个给她带来了压力。她的英语不好,有时批阅文件全是大段大段的英文,她心里很怄火,埋怨好好的中国人,出了几天国门弄得 自己像个洋鬼子似的。上司也不舒服,流露出了嫌弃她的意思,甚至在一次交待完工作后建议她是否要调一个合适的部门?她的脸红到了脖子,想着自己怎么也算是老员工,由她 羞辱?两个人很不愉快。但她有一股子倔劲,不服输,将近40岁的人了,开始拿出发狠的学习态度,报了个英语培训班。回家后捧着英文书死啃,每天要求上中学的女儿和自己英 语对话,连看电影也是英文版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听力渐渐能跟得上上司的语速,并流利回复�
四、赏析特色◆修辞
思考讨论
面对眼前的衰败景象,诗人没 有抒发内心的感慨,而是描写拍打 城墙的潮水、从淮水东边升起的月 亮,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 用?
四、赏析特色◆修辞
拟人
诗人运用拟人,选取潮、月两个动感情 绪化的意象,形象展现对故国萧条的感慨。 江潮激拍城墙,却无人欣赏只得悲凉落寞而 去,多情明月不知人事变迁依旧从东方升起 眷顾古城。江潮有意,旧月多情,更衬托出 故国的萧条以及历史沧桑和人事变迁的无情。
的过程与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的基础上,以思考探究为基本方

法 抓住景象,结合注释,理解、概括诗歌内
容→由景入情、知人论世,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情→迁移运用,初步掌握阅读借古伤今咏史诗
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悲凉意境,体会诗人深沉的情怀。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重 点
品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初步掌握阅读借古今咏史诗的过程 与方法。
一、理解内容◆词句21

国都
周遭 四周;周围
一、理解内容◆词句22 淮 水
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南京的母亲河。素为 “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地”。石器时代, 流域内就有人类活动。从东水关至西水关的沿河 两岸,东吴以来一直是繁华的商业区的居民地。 六朝时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商贾云集,文人 荟萃,儒学鼎盛。宋代开始成为江南文化的中心。 明清两代,尤其是明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时期, 明末清初,秦淮八艳的事迹更是脍炙人口。金粉 楼台,鳞次栉比;画舫凌波,桨声灯影构成一幅 如梦如幻的美景奇观。
《越中览古》是李白游览越中(今浙江 绍兴)有感于吴越之争的怀古之作。诗人选 取越王班师回国的两个镜头,将昔时的繁 盛和今日的凄凉作鲜明对比,形象地表现 了诗人对人事变迁、盛衰无常的悲凉感慨。
写作背景
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唐帝 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 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 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 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
2、难 点 迁移运用,理解诗人的思想情 怀,掌握阅读借古今咏史诗的过程 与方法。
教学设计
通过预习案、探究案和训 练案阅读理解诗歌思想内容、 掌握、巩固提升阅读理解借古 今咏史诗的过程与方法。
我们的目标
1、了解刘禹锡,理解诗歌的思 想内容;
2、体会诗歌的抒情特色; 3、初步掌握阅读借古今咏史诗
的过程与方法。
故国


颓败 冷寂

萧条

月情 依 旧

潮浑
二、概括内容 把握中心
全诗描绘 一幅苍凉萧条 的月夜空城图。
三、理解情思 把握主旨
感情
为石头城的苍凉萧条而悲凉感慨
思想情怀 由

感慨
景 入
人 历史沧桑 情
论 国运的衰微

四、赏析特色◆抒情手法
寓情于景 全诗表面句句写景,实际句句抒 情。诗人描写矗立的群山、寂寞的潮 声、多情的明月,衬托故国的没落萧 条。山水明月在,而六代繁荣富贵, 俱归乌有。诗中句句是景,却是处处 融合诗人历史沧桑、人事无常的深沉 感伤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