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吸收作用1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吸收作用的教案

初中吸收作用的教案

初中吸收作用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吸收作用的定义和意义。

2. 让学生掌握植物吸收作用的主要器官和过程。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吸收作用的定义和意义2. 植物吸收作用的主要器官3. 植物吸收作用的过程4. 吸收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1. 吸收作用的定义和意义2. 植物吸收作用的主要器官和过程四、教学难点1. 植物吸收作用的过程2. 吸收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使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展示植物吸收作用的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 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吸收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利用问题导入法,提问:“你们知道植物是如何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吸收作用。

2. 讲解吸收作用的定义和意义讲解吸收作用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植物通过吸收作用获取生长所需的水和无机盐。

接着讲解吸收作用的意义,强调吸收作用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性。

3. 讲解植物吸收作用的主要器官讲解植物吸收作用的主要器官是根,让学生了解根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根在吸收作用中的作用。

4. 讲解植物吸收作用的过程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植物吸收作用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植物是如何通过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的。

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吸收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提高植物的吸收能力。

6. 总结和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吸收作用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性。

接着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 课堂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吸收作用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邹城市第三中学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3单元 第5章 第3节 吸收作用教案 北师大版

邹城市第三中学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3单元 第5章 第3节 吸收作用教案 北师大版

第3节吸收作用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分和无机盐2、阐述植物吸收水分的原理3、识别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结构基础---根毛4、通过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5、说出无土栽培的要领和发展前景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氮、磷、钾对植物所起的作用。

难点:不同植物以及同一植物不同生长期,所需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三、教学方法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在教师引导和学生思考、讨论、发疑和解惑的过程中,再辅以演示实验、幻灯片和讲授等方法,促进课堂教学活跃、有序的进行。

五、教学反思第三节空气质量与健康知识目标1.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

2.尝试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3.学会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了解空气受污染的程度。

4.学会抽样记数的方法。

5.尝试用所学的方法探究有关空气中尘埃粒子的问题。

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有关资料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健康与周围的空气质量有密切的关系,爱护环境就等于爱护自己。

教学重点1.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

2.做好探究实验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教学难点1.学会正确采集尘埃粒子和比较精确的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2.学会抽样记数的方法。

课前准备空气质量统计资料及数据、呼吸道疾病的有关资料、多媒体。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一个人每天要呼吸两万多次,每天至少要与环境交换一万多升气体,可见空气质量的好坏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

那么空气质量的好坏与人的健康关系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话题。

(板书课题:空气质量与健康)[讲授新课]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教师:(组织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分析”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加入到小组内参与分析讨论。

)(1)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人群,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高?(2)请你根据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分析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死亡率为什么会逐年上升?(3)请结合资料3、4和身边的实例,分析居室的空气质量与人的健康关系。

第5章 第3节 吸收作用教案

第5章 第3节 吸收作用教案

第3节吸收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别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结构基础—根毛。

(2)阐述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3)描述绿色植物的生长与无机盐的关系,说出氮、磷、钾等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及其缺乏时的症状。

2、能力目标:(1)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及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观察用土壤浸出液培养幼苗的演示实验中,学会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学习无机盐对植物生活中的作用及无土栽培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的应用过程中,继续关注生物科学在人们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1、根毛细胞对水分的吸收;2、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3、根吸收无机盐的条件;氮、磷、钾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我们先来复习前面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我们知道植物的叶绿体可以制造有机物,线粒体可以进行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其实,这些活动都是需要水和无机盐的参与的,那么植物体又是怎样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呢?我们来学习第三节吸收作用。

(板书:第3节吸收作用)2、新课讲授我们学习植物的器官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是植物体的哪个器官?(根)没错,就是植物体的根吸收周围土壤的水分和无机盐。

(板书:1、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分)那根又是用什么方式吸收水分的呢?我们一起看看85页的活动,我们看看盐渍黄瓜,把酱油或者盐水倒进黄瓜盘的时候,盘子里面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汤;盐渍萝卜也是一样的会出现很多汤,而且萝卜条会变软,但是放在清水里面的话会变得更硬。

大家可以看到大屏幕上的图片,那为什么黄瓜盘里会无缘无故出现那么多水,这些水从哪里来?很明显这些水是黄瓜本身的。

从这些现象我们可以知道植物吸水和失水的机制,也就是到底什么时候植物会吸水,什么时候植物会失水。

我们先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萝卜块吸水放水实验)大家说水和盐水,哪个浓度大?很明显是盐水,甲的清水变少了,说明萝卜把水吸收了一部分,而乙的盐水变多了,多出来的水是来自萝卜细胞的。

初中生物吸收作用教案

初中生物吸收作用教案

初中生物吸收作用教案
目标:学生了解植物和动物的吸收作用的意义及过程。

教学内容:
1. 植物的吸收作用
a. 根的结构和功能
b. 植物如何吸收水分和养分
c. 光合作用和气体交换
2. 动物的吸收作用
a. 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b. 消化过程中的液体及酶的作用
c. 气体交换和循环系统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植物和动物的吸收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植物和动物吸收作用的原理和过程,激发学生思考。

3. 实验:进行适当的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过程,加深他们的理解。

4. 总结:总结植物和动物吸收作用的重要性和作用,让学生明白吸收作用对于生物生长和
生存的重要性。

5. 拓展: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探讨吸收作用在生物体内的其他作用,引导他们独立思考。

6. 练习: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对吸收作用的理解,检验学习效果。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对吸收作用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
此教案设计旨在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吸收作用的植物和动物的重要性及过程。

在实践中,结合实验和练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吸收作用的意义和方式,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
能力。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ppt课件:第5章+第3节++吸收作用(二)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ppt课件:第5章+第3节++吸收作用(二)
植物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知识拓展
微量元素钼对植物的作用
几十年前,新西兰一个牧场的大片牧草长得
又矮又小,有的甚至发黄枯萎,即使施用了大
量的氮肥、磷肥、钾肥也无济于事。
后来,人们偶然发现牧场内有一小片牧草长得十分茂 盛。这是什么原因呢?经过科学家的化验和分析,秘密终 于揭开了:原来,这小片“绿洲”的附近有一座钼矿。矿 工下班后总抄近路走,他们的靴子上粘有钼矿粉。凡是矿 工靴子踩过的地方,牧草都长得绿油油的。
人们由此发现,钼能使牧草长得茂盛,而钼的这一微 妙作用是氮、磷、钾等元素所不能代替的。
合理施肥 根据植物的需肥规律,适时地、适量地施肥,以便使
植物茁壮生长,并且获得少肥高效的结果。
1.不同植物对无机盐 需要量是不同的。
多施氮肥 多施磷肥 多施钾肥
2.同种植物不同生长 时期对某种无机盐的 需要量也是不同的。
(下图)。
(1)这两株幼苗的生长状况不同,观察发现蒸馏水瓶内的幼 苗长势____弱_____,颜色____发__黄_____;土壤浸出液瓶内的幼 苗则_生__长__旺__盛__,颜色___鲜__绿____。 (2)土壤浸出液与蒸馏水的主要区别是土___壤__浸___出___液__中___含___无__机___盐__ _而__蒸___馏___水__中___不___含__无___机___盐__ 。 (3)这个实验表明绿色植物生活需要__无__机__盐___,它们是由根 从__土__壤__溶__液___里吸收来的。
营养液,用营养液来栽培植物。有水培、沙培和砾培等多
种栽培形式。
生 பைடு நூலகம் 中 的 无 土 栽 培
课 外 活 动
参观无土栽培工厂
1.植物生活所需要的无机盐是由( A ) A.根从土壤溶液中吸收的 B.叶从大气中吸收的 C.根从土壤颗粒内部吸收的 D.植物体自身产生的 2.农谚“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说明( B )对植物生 活的重要性。 A.水分 B.无机盐 C.阳光 D.空气

药理学药理学教案

药理学药理学教案

药理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掌握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机制。

3. 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效学的基本原理。

4. 掌握常见药物的分类和作用特点。

5. 培养学生的药物应用能力和临床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药理学概述:药物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机制。

2. 药物的吸收与分布:口服吸收、生物膜透过机制、药物分布的规律。

3. 药物的代谢与排泄:肝脏代谢、肾脏排泄、药物代谢与排泄的影响因素。

4. 药效学的基本原理:剂量与效应关系、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时效曲线。

5. 常见药物分类及作用特点:抗生素、抗炎药、心血管药物、抗高血压药物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药理学的基本概念、作用机制和药物分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药物的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机制。

4. 实践操作法:进行药物剂量的计算和药物治疗的案例设计。

四、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药理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药物分类和作用特点的掌握。

3. 实践报告:评价学生对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4. 期末考试:综合测试学生对药理学的整体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药理学教材或相关医学参考书籍。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药理学课件。

3. 案例资料:提供相关药物的临床应用案例。

4. 实验材料:进行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实验所需的材料。

六、教学计划1. 第六周:药理学概述与药物吸收药物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机制药物的口服吸收过程和影响因素生物膜透过机制的研究2. 第七周:药物分布与代谢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规律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的基本过程药物代谢与排泄的临床意义3. 第八周:药效学原理与应用剂量与效应关系的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解析药物时效曲线的解读与应用4. 第九周:常见药物分类与作用特点抗生素的分类、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抗炎药的作用机制及代表性药物心血管药物和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与作用5. 第十周:药理学实验与实践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实验操作药物剂量计算的实际案例药物治疗的临床案例设计讨论七、教学活动1. 第六周:药理学概述讲解、药物吸收的课堂讨论、药物吸收影响因素的案例分析。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 册第3单元5、1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教案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 册第3单元5、1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教案

第1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一、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阐明光合作用的概念。

(2)归纳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2、技能方面:(1)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探究活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2)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3、情感态度方面:(1)在独立完成探究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

(2)认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形成爱护植被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光合作用的概念。

2、难点: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并完成探究活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1、教法:启发法、演示法、讲授法2、学法:对比归纳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我们今天来进一步了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这得从光合作用的发现说起。

【导入新课】空气中氧气所占的比例仅为21%左右,而生物的呼吸和物质的燃烧都会消耗大量的氧气,为什么我们没有感觉到缺氧呢?二、自主学习,认知体验【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在古代,亚里士多德提出植物的增重完全来自于土壤,因此植物增重多少,土壤就减轻多少。

你同意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吗?【海尔蒙特的否定】海尔蒙特质疑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因此设计了著名的“柳树实验”。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21页“想一想,议一议”分析:1.实验前后柳树苗和土壤的重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海尔蒙特是怎样解释这种现象的?3.他是否忽略了其他因素呢?17世纪后叶,由于显微镜的发明,人们发现了植物叶片上的气孔,因而认为,正是由于这些气孔,植物与外界进行了气体交换。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后来在1773年,普里斯特利又做了一个经典实验。

请同学们观看课本122页,图3-33普里斯特利实验分析:1.该实验装置中玻璃罩有什么作用?2.有几组对照实验?实验现象分别是什么?3.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但是当时人们并不知道空气的成分,直到1785年,发现了空气的组成,人们才明确这一结果。

第5章第3节《吸收作用》教学设计(第1课时)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第5章第3节《吸收作用》教学设计(第1课时)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进行总结。
3.教师强调吸收作用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完成课本第5章第3节后的习题,巩固吸收作用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对植物细胞吸水、失水原理的理解。
(2)无机盐对植物生长具有重要作用,如氮、磷、钾等元素是植物生长的主要营养元素。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植物吸收作用的主要器官是什么?为什么?
(2)植物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是什么?
(3)无机盐对植物生长有何作用?
2.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观点,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师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批改,及时给予反馈。
3.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巩固知识点。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吸收作用的定义、过程、原理及无机盐的作用。
(2)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思维,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课后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颗植物从种子到成熟植株的生长过程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植物是如何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这个过程对植物生长有何意义?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现象,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吸收作用。
(2)新课讲解:结合课本内容,详细讲解植物吸收作用的概念、过程及意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第五章第三节吸收作用
课型
实验讨论课
课时
1
教育
教学
目的
知识方面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阐述植物细胞吸收水分的原理
能力方面
通过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思想教育
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重点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实验法
难点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法
方法步骤:
1)利用20%盐水分别配制5%、
10%、15%的盐水,取等量的不同浓度的食盐水置于B、C、D三个烧杯中,A烧杯中放入等量的清水。
2)在小菜板上用菜刀将萝卜切成
大小相同的四条,分别称重和记录数据。然后,萝卜依次放入A、B、C、D四个烧杯中,静置5MIN后观察各个试管中萝卜条的形态变化。
3)设计如下的表格,用于记录实
实验完成后,要启发学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并准确地表述本组得出的实验结论。
教学反思
关键
植物细胞都进行呼吸作用
教法
实验法,观察法,分析法
教具
菜刀,天平,砝码烧杯……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教材分析与学法说明
新课引入:
活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提示:
根据生活事实,组内围绕着黄
瓜细胞吸水或失水的条件进行讨论,
然后提出问题,并就其中一个问题进行研究。
检验假设制定计划时,建议选用萝
卜或马铃薯做实验材料。设计的实验方案要能够获得实验数据,可考虑使用下列实验器具:小菜板和菜刀,天平及砝码,500ML量筒、烧杯(4个)、清水、20%食盐水。
学生得出实验结论
使学生总是处在探究的欲望中。
注意问题:
A)本活动为学生独立活动,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验设计,以保证实验方案的有效性。引导学生讨论实验方案时,要提醒学生设置实验对照。
B)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引导学生树立定量实验的意识,想办法获得实验的具体数据,通过实验数据来检验假设。
C)萝卜、胡萝卜、马铃薯等都可以作为实验材料。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并提供多种实验材料。
在实施实验方案前,设计一个表格
记录你组获得的实验数据。
教师提问
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
教师引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争论。
并作出提示
在进行“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前,向学生提出“植物组织吸水是细胞吸水还是细胞间隙吸水”“植物细胞在什么条件下失水”等问题,引起学生争论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再启发学生用实验取证的方式证明自己的观点。
验数据。
4)将萝卜条取出,观察烧杯中溶
液体积的变化,同时测量萝卜条的质量,将数据填在表格中。
5)用曲线图对实验数据进行处
理。分析本组数据并得出结论,分析实验处理的时间长短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学生进行讨论
学生设计实验
学生执行实验计划
学生进行实验
学生进行数据统计
学生进行记录
学生进行分析
学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
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时,要引导学生准确阐述本组的观点(假设),实验设计计划要有利于检验本组的假设。
在学生执行实验计划全过程中,要提醒他们关注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是否一致,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教材分析与学法说明
建议方案:
实验假设:当外界溶液浓度较高时,植物细胞失水。
材料器具:小菜板和菜刀,天
平及砝码,500ML量筒,烧杯、清水、20%食盐水。萝卜或马铃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