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冲突简单评价_亨廷顿[1]

合集下载

文明冲突论

文明冲突论

如何评价文明冲突论萨缪尔·亨廷顿,美国政治学家,1993 年,亨廷顿出版了《文明冲突》一书,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文明冲突论”。

亨廷顿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

主要观点:1、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2、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现出多种复杂趋势。

3、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

4、文明、文化具有"本土化"趋势,是独特的而非普遍适用的。

积极:他创造了有别于"冷战模式"的新的理论框架,打破了过去从政治、经济、霸权的角度谈论国际文化的旧格局,而将"文明"作为自己论点的核心范畴来界定当今世界后冷战新格局,这有可能使我们摆脱一般狭隘的地区意识,以一种新的更大的跨国际语境来看当代西方和中国的问题。

消极:首先,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是一种文化决定论。

亨廷顿不从文化之外去探寻文化差异与文化矛盾的原因,仅凭现有的一些文化现象就得出文明冲突的结论,自然是坚持了一种文化决定论的立场,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西方发达国家的根本利益。

他不愿意让人们看到文化不平等与经济、政治不平等之间的联系,更不愿意让人们触动或改变制约文化不平等的国际经济与政治秩序,因为这一秩序更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生存与发展。

其次,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表面上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实质上是一种内涵着文化霸权的理论。

文明冲突论”正是为维护和巩固西方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强势地位,提出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的合作。

这样就将不同文化、文明的差异性、多样性推向了冲突与斗争的前沿。

再次:从亨廷顿学术思想的脉络看,“文明冲突论”是亨廷顿对美国本土问题在全世界的投影。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读后感《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作者萨缪尔·P·亨廷顿在书中探讨了文明之间的冲突以及这种冲突对世界秩序的影响。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现实情况的分析,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认为文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世界秩序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文明之间的巨大差异和冲突所带来的影响。

亨廷顿指出,不同文明之间的价值观、信仰和文化习俗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这种差异往往导致了冲突和对立。

例如,伊斯兰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们之间存在着宗教信仰、政治制度和社会价值观的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一系列的冲突和摩擦。

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今天,文明之间的冲突问题更加突出和复杂。

亨廷顿认为,全球化并没有导致文明之间的融合和和谐,相反,它加剧了文明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文明之间的冲突成为了一个迫切的问题。

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共存”的理念,认为各个文明应该相互尊重、和平共处,避免冲突和对抗,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秩序。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文明冲突和世界秩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我意识到,文明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无法改变这种差异,但我们可以通过相互尊重、包容和合作来化解冲突,实现共赢。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建立一个稳定、和谐的世界秩序,实现全球的繁荣和发展。

总的来说,我认为《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是一本具有启发性和深度的书籍,它为我们理解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对立,思考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世界秩序。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获得启发和思考,共同努力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对文明冲突论的评价

对文明冲突论的评价

对文明冲突论的评价对于文明冲突论的评价引言:文明冲突论是指不同文明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无法通过和平手段解决。

这一理论由塞缪尔·P·亨廷顿在1993年提出,并在其著作《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进行了详细阐述。

该理论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有人赞同其观点,认为文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有人则持反对意见,认为文明之间可以和平共存。

本文将对文明冲突论进行评价,旨在探讨其合理性和适用性。

正文:一、文明冲突论的合理性文明冲突论主张不同文明之间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差异,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冲突的发生。

这一观点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看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历史上存在许多文明冲突的案例,如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伊斯兰世界与基督教世界的冲突等。

这些冲突往往源于文化、宗教、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难以通过和平手段解决。

文明冲突论正是基于这些历史案例,认为文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现实中也存在着一些文明冲突的迹象。

全球化的进程使不同文明之间的接触越来越频繁,但同时也加剧了文明差异的对立。

例如,伊斯兰文明与西方世界的摩擦,涉及到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核心问题,很难通过妥协和和解来解决。

这些现实情况再次验证了文明冲突论的合理性。

二、文明冲突论的局限性然而,文明冲突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不能完全解释和预测所有的文明关系。

文明冲突论过于简化了复杂的文明关系。

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括语言、宗教、价值观、习俗等多个方面。

将不同文明的关系简单归结为冲突,忽视了文明内部的多样性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实际上,文明之间也存在着合作、交流和融合的可能性。

文明冲突论忽视了经济、政治等因素对文明关系的影响。

文明之间的冲突并非仅仅是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突,还受到利益、权力等因素的影响。

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力的争夺往往是导致冲突的主要原因,文明冲突论未能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三、文明冲突论的启示尽管文明冲突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它仍然给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文明的冲突>读后感》在翻开《文明的冲突》这本书之前,我对文明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太深入的思考。

但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才发现这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引人深思的话题。

亨廷顿在书中提出的观点,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全球棋盘之中,各个文明就像是不同的棋子,它们的每一步移动都充满了策略和变数。

这种感觉真的很奇妙,就好像突然之间,我看待世界的视角被一下子拓宽了。

书中提到的各种文明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碰撞,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次旅行经历。

那是我去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游玩,在那里,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和冲突,也看到了它们相互融合的努力。

这个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走在古老的街道上,一边是宏伟的哥特式教堂,高耸的尖顶直插云霄,精美的彩色玻璃窗在阳光下闪耀着神秘的光芒;另一边则是充满异域风情的清真寺,圆润的穹顶和精致的花纹诉说着另一种信仰的庄严。

而在不远处的繁华商业区,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玻璃幕墙反射着都市的喧嚣与繁华。

我走进一家小小的咖啡馆,准备歇歇脚。

店内的布置充满了当地特色,木质的桌椅散发着岁月的痕迹。

我旁边坐着一位穿着传统服饰的老人,正安静地喝着咖啡,看着报纸。

不一会儿,一群年轻人走了进来,他们穿着时尚的潮流服饰,头发染着各种鲜艳的颜色,耳朵上戴着夸张的耳钉,嘴里说着流利的英语,还夹杂着一些当地的方言。

他们的笑声和谈话声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回荡,与那位安静的老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时,一位服务员过来为他们点餐。

年轻人点了一些新奇的咖啡饮品,还对服务员提出了各种特殊的要求,比如要少糖、多奶泡之类的。

而那位老人只是简单地要了一杯最传统的咖啡,没有任何额外的要求。

服务员有些手忙脚乱,既要满足年轻人的个性化需求,又要保证老人能尽快喝到他熟悉的咖啡。

在这个过程中,我能感觉到一丝紧张的气氛。

年轻人觉得服务员动作太慢,不够专业;老人则微微皱起眉头,似乎对年轻人的急躁和挑剔有些不满。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文明的冲突>读后感》读完《文明的冲突》这本书,我的内心可谓是波澜起伏,思绪万千。

亨廷顿在书中所阐述的关于文明冲突的观点,真的让我大开眼界。

但说实话,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真有点摸不着头脑,那些复杂的理论和分析,让我感觉像是在迷雾中摸索。

可随着深入阅读,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居然慢慢咂摸出了一些滋味。

咱们就说我身边的事儿吧。

我生活的小区,那可真是个小小的“世界”。

有本地的老住户,也有从外地搬来的新邻居;有传统保守的大爷大妈,也有时髦前卫的年轻人。

这不同的人群,可不就代表着不同的“文明”嘛。

就拿小区里的广场舞来说吧。

每天傍晚,小区的广场上就会聚集一群大妈们,放着欢快的音乐,尽情地舞动着。

这对于那些习惯了安静的居民来说,可就成了个大麻烦。

本地的一些大爷大妈觉得,广场舞是他们的娱乐方式,既能锻炼身体,又能结交朋友,这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他们所认同的“文明”。

可那些新搬来的住户,尤其是一些年轻人,他们工作了一天,就想回到家有个安静的环境休息放松。

他们认为广场舞的噪音打扰了他们的生活,这与他们追求的“文明”相冲突。

于是,矛盾就产生了。

有好几次,双方差点吵起来。

本地的大妈们觉得新住户不理解她们,新住户又觉得大妈们太自私。

这场景,让我想起了书中所说的文明的碰撞和冲突。

还有小区的垃圾分类问题。

政府推行垃圾分类,这本来是件好事,对吧?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冲突”。

一些居民,特别是年纪大的,习惯了以前随便扔垃圾的方式,觉得垃圾分类太麻烦,根本不愿意去分。

而年轻一些的住户,接受新事物快,觉得垃圾分类是文明的体现,应该积极响应。

于是,在垃圾桶旁边,经常能看到有人在那里指导、劝说,甚至有时候会因为分错垃圾而发生一些小争执。

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不同的观念和习惯,真的就像是不同的文明在碰撞。

有时候,我自己也会陷入这种“冲突”之中。

比如说,我喜欢在周末睡个懒觉,可楼下的小孩一大早就在那里嬉戏打闹,让我没法好好休息。

文明与秩序评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文明与秩序评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文明与秩序评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塞缪尔·亨廷顿的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所揭示的文明冲突论及其对世界秩序的影响。

亨廷顿,作为一位著名的政治学者,通过其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为我们揭示了文明冲突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性。

本文首先将对亨廷顿的主要观点进行概述,然后分析其所揭示的文明冲突现象,最后探讨这一现象对现代世界秩序的影响和启示。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提出了文明冲突论的核心观点。

他认为,冷战后的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将成为主导国际政治的主要动力。

亨廷顿将世界划分为八大文明,包括西方文明、儒家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

他强调,这些文明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世界政治的发展走向。

本文接下来将详细分析亨廷顿所揭示的文明冲突现象。

我们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角度,探讨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如何影响国际关系和世界秩序。

我们还将分析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在国际政治领域的影响,以及它如何挑战了传统的地缘政治观念。

本文将探讨文明冲突现象对现代世界秩序的启示。

我们将思考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融合,以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我们还将探讨如何在尊重文明差异的基础上,构建更加包容和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以及它对我们认识和理解现代世界秩序的启示意义。

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观点:未来世界的冲突将主要源自不同文明之间的对立,而非意识形态或经济利益的竞争。

这一“文明冲突论”为理解国际政治和全球秩序提供了新的视角。

亨廷顿认为,冷战的结束并没有带来一个和平与稳定的新时代,相反,它揭示了一种新的紧张关系,即不同文明之间的紧张关系。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未来——重读亨廷顿《文明的冲突》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未来——重读亨廷顿《文明的冲突》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未来——重读亨廷顿《文明的冲突》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未来——重读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是20世纪90年代最具争议的一本国际政治学经典之作。

在这本书中,亨廷顿提出了一种新的世界秩序分析模式,即不再以意识形态为基础,而是以文明作为主要划分依据。

他认为,文明之间的冲突将成为未来国际关系的主要驱动力。

二十多年过去了,值得我们再次重读这本书,探讨文明冲突的真实性以及世界秩序的未来。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亨廷顿对于文明的定义。

亨廷顿将文明定义为“一个最大程度地能够得到明智的支持和遵守的共同价值、信仰、行为方式和结构体系的群体”。

他将世界划分为九个主要文明,即西方、拉丁美洲、非洲、伊斯兰、东正教、东亚、印度次大陆、古代和拉丁美洲次大陆。

亨廷顿认为,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文明之间的交往与碰撞将十分明显,因为全球化既加速了文明间的接触,也加剧了文明之间的差异。

同时,亨廷顿指出文明冲突的可能原因在于文明差异以及相对权力的分配。

文明之间的差异体现在价值观念、文化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而相对权力分配则是不同文明之间地理分布、政治经济实力的表现。

亨廷顿认为,文明冲突并非一种必然发生的趋势,但在面临资源争夺、意识形态冲突等问题时,文明冲突可能会愈演愈烈。

我们回顾过去几十年的历史,可以发现亨廷顿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印证。

冷战结束后,东西方、伊斯兰和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相继爆发。

如东西方对南斯拉夫的干涉引发了文明冲突,伊斯兰和西方之间的恐怖主义斗争也成为新的战场。

在这些冲突中,亨廷顿的思想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和观察角度。

然而,在亨廷顿的理论中也存在一些争议。

首先,亨廷顿将文明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忽略了内部的差异。

世界上的文明并非是统一的,每个文明内部都有着多样性,存在着不同的派系和利益集团。

其次,亨廷顿将文明差异与冲突联系在一起,而忽视了文明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实际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不可或缺的,通过文明交流,可以减少误解,增进和谐。

文明的冲突简单评价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简单评价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简单评价亨廷顿亨廷顿经常是一个政治立场受争议的人物。

在美国这个政治重心偏右的国度里,他是一个具有浓重保守倾向的自由主义者:虽然是相对靠左的民主党终身党员,但他却常被视为一个右翼思想家。

他既推崇自由主义,矢志研究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的民主化浪潮,同时却又反对美国主动干预和加快这些民主进程在冷战后洋洋得意的太平气氛中,他发出了一个不受欢迎的预言:今后国际间的冲突将主要在各大文明之间展开,这种异质文明的集团之间的社会暴力冲突(他称之为“断层线战争”)不但持久而且难以调和。

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立刻就有人将之与文明冲突论联系起来,并将之视为一个不祥的预言。

亨廷顿坚持文化(及随之而来的身份认同)的特殊性我认为文化身份差异、文化对抗性和文化关联性会扮演主要的角色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的核心观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的核心观点有以下几点。

其一,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间的(在地缘上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战线;国际政治的核心部分将是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及非西方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

冷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是同文明内部的力量配置和文明冲突的性质分不开的。

同一文明类型中是否有核心国家或主导国家非常重要;在不同文明之间,核心国家间的关系将影响冷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形成和未来走向。

其二,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

因此,在不同文明之间,跨越界限(CrossingBoundaries)非常重要,在不同的文明间,尊重和承认相互的界限同样非常重要。

其三,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现出多种复杂趋势: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多极的和多文明的全球政治;不同文明间的相对力量及其领导或核心国家正在发生重大转变,文明间力量的对比会受到重大影响;一般来说,具有不同文化的国家间最可能的是相互疏远和冷淡,也可能是高度敌对的关系,而文明之间更可能是竞争性共处(CompetitiveCoexistence),即冷战和冷和平;种族冲突会普遍存在,在文化和文明将人们分开的同时,文化的相似之处将人们带到了一起,并促进了相互间的信任和合作,这有助于削弱或消除隔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冷战后,他发出预言:今后国际间的冲突将主要在各大文明之间展开,这种异质文明的集团之间的社会暴力冲突不但持久而且难以调和。

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立刻就有人将之与文明冲突论联系起来,并将之视为一个不祥的预言。

亨廷顿坚持文化的特殊性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的核心观点
其一,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间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战线;国际政治的核心部分将是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及非西方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

冷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是同文明内部的力量配置和文明冲突的性质分不开的。

同一文明类型中是否有核心国家或主导国家非常重要;在不同文明之间,核心国家间的关系将影响冷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形成和未来走向。

其二,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

因此,在不同的文明间,尊重和承认相互的界限同样非常重要。

其三,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现出多种复杂趋势: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多极的和多文明的全球政治;不同文明间的相对力量及其领导或核心国家正在发生重大转变,文明间力量的对比会受到重大影响;一般来说,具有不同文化的国家间最可能的是相互疏远和冷淡,也可能是高度敌对的关系,而文明之间更可能是竞争性共处,即冷战和冷和平;种族冲突会普遍存在,在文化和文明将人们分开的同时,文化的相似之处将人们带到了一起,并促进了相互间的信任和合作,这有助于削弱或消除隔阂。

其四,文化,西方文化,是独特的而非普遍适用的;文化之间或文明之间的冲突,主要是目前世界七种文明的冲突,而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可能共同对西方文明进行威胁或提出挑战。

在亨氏的言论中,中国因为儒家文明是其文明冲突论中的最为重要的文明类型之一。

尤其是,亨氏以下观点更是许多国人而不仅仅是国际问题专家感到惊异和不能接受:文明间的关系是竞争性共处,即冷战和冷和平;文明的冲突具有或可能具有两种暴力形式,最可能的一种是来自不同文明的地区集团之间的战争,最危险的是不同文明中的主要国家之间发生的核心国家战争;未来不稳定的主要根源和战争的可能性来自伊斯兰的复兴和东亚社会尤其是中国的兴起;西方和这些挑战性文明之间的关系可能是极其困难的,其中美中关系可能是最危险的关系,等等。

我国学界及政界的评价
我国学术界对亨廷顿的观点的反应是敏感而及时的,我们打算从亨廷顿的观点本身和哲学、国际政治学方法论的角度谈以下三点。

亨廷顿在研究国际政治的方法论有其独到之处,亨氏所讨论的问题,在现实国际关系中,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具有重大潜在影响的问题,但同时强调,亨氏文明冲突论的结论有失偏颇,且有为美国当权者谋划称霸世界之嫌。

对亨廷顿的观点,我们学界乃至政界对其评价是"结论失当"。

如果要在"适当"与"失当"之间做出选择,亨氏的看法失当,是片面的,有失学术的公允、严谨,偏颇太大。

但是,亨氏的观点,不仅仅是一个"适当"与"失当"的"理论结论"问题,而更是一个是国际政治和国际政治学到底向何处去的问题。

理由如此:其一,任何一种观点、学说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利益要求和价值选择上,因此,亨氏的观点、学说正是基于对利益与价值作出双重权衡和选择后,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和价值而提出。

我们在理直气壮地批判他人的观点,说他的看法错误或"失当",他的论据不全面、不充分,论点不能成立时,更应当揭示其所代表的利益观和价值观,他的理论可能给世界上各国及未来国际社会带来何种"利益"、"价值"和"秩序"。

因此,未来国际中的真实的"利益安排"、"价值标准"和"秩序结构",也就由亨廷顿的"明确提醒",特别是由于他从文化大视野这一角度对国际政治学和国际政治本身作出了这一耸人听闻的"提醒"之后,更应当注意其观点的实质,表达自己的科学的构想,促进国际政治和国际政治学向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两大作用是:活跃了我们的学术,使国际政治学更具活力,尽管其中产生了一些不谐迹象;激活了我国的实际国际政治抉择,尽管这些年我国政界仍主要遵循邓小平同志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定下的方略-
颇具特色的中国国际战略,但亨氏的"文明冲突论"显然引起了我国高层政界的注意,并潜在地作出了和将会作出政治上的回应。

塑造"文明和谐"的理想世界是否可能?
在亨氏的"文明冲突"的主张中,本已包含了少许"文明和谐"的因子,他既声称文明冲突是未来国际冲突的根源,又声称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最可靠。

"文明和谐论"确实值得关注。

因为,人及人类的本质规定性在于"社会性"(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于是社会的动物),而文化或文明是社会性中的精神物质总体。

因此,能否有文明的和谐,并最终生长出一个共同的"人类文明",事关人类整体。

首先,除了文明间所业已存在的冲突之外,文明间过去的历史是否表明了"和谐存在"?很显然,文明,在过去、现在和将来,有相互的冲突,更有和谐共存,即使冲突,也往往可能产生更优秀的文化混生物,形成文化在冲击中的交流、融合和生长。

因为,万事万物皆有冲突发生,皆有共存共处之状况,皆有斗争中的消灭、新生和发展。

哲学原理和客观事实几乎都能证明这个简单真理。

其次,中国本身的文明史就充满了不同文明的交融和生长,的确是一个波澜壮阔、生生不息的过程。

因为文化(文明)的交融,中国文化才自强不息;因为文化交融,中国目前正经历着文明变更与文化重振的艰难双重奏,这个艰难的双重奏会使中国文化再度涅磐、新生。

中华文化与文明和谐
亨廷顿显眼地将儒家(中国)文化列为未来文明冲突中最可能"惹麻烦"的文明,声言中国文明将对世界构成挑战。

这显然是亨廷顿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文明的别有用意,其观点的症结在于西方文明和植根于其上的民族和国家仍以一种"征服"和"敌视"哲学在评判其他文明及其发展。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正在实现复兴的中华文明是挑战性的,它挑战着自己数千年的历史,也挑战其它文明。

当我们的文明在历经几千年递变之后实现伟大复兴,这当然是对其他文明的挑战,但不会是破坏性而是建设性的,会极大的促进文明和谐和世界文明,因为我们既在提倡也在践行着和平共处原则。

事实上,当前的中华文化在所及的地域范围上,在影响力所及的民族或人群上,都还相当有限。

不过,当前,中国除了向世界传播自己的先进文化,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之外,更需要把自己文化中的精髓用活:示以弱而不弱,示以弱而存刚,示以小以养其大。

所以,要能和亨氏的理论相匹敌,我们迫切需要的不是"支持"或反对亨氏观点,而是在亨氏逼人的"文明冲突论"面前,寻找到属于我们文化的独特的"至柔至刚"的文化关系及国际政治理论与方略,使我们的历史的和现实的文化资源能够促进"和谐的文明关系"及相应的未来世界秩序。

主要论点:文明冲突将是未来冲突的主导模式
1. 理由
(1)历史事实(2)世界变小,文化的接触会产生摩擦(3)因为现代化及社会变迁,宗教填补了人从传统中跳脱后的真空(4)认为全球化不应该等于西化(5)文化的差异是不易改变的(6)经济的地区主义增长(例如:欧盟/欧协,EU)
2. 现代文明与候选文明
现代文明(1)印度教文明(2)伊斯兰教文明(3)日本文明(4)东正教文明(5)中华(儒家)文明(6)西方文明候选文明(1)非洲文明(2)拉丁美洲文明 3. 推论未来趋势(1)西方大国主导时代在终结(2)新兴大国反西方且偏爱自己的文化规范(3)以内部文化价值做为个人和政治认同日渐重要
反对观点
1.问题
(1)未解释为何会有对“文明”的忠诚
(2)讨论到大国时,文化成为不重要的因素(反而是政经军势力)
(3)文明的核心国和文明并非对等
(4)文明不会做决定,也无法受到控制(文明不具备国家的功能)
(5)今世界上的主要冲突是内部冲突,而非国家间冲突,所以理由(1)不见得是事实(6)理由(5)本身只是一种现象观察,不可说是一种论点
(7)其他理由是由于现代化和全球主义造成的
2.反例
(1)波斯湾战争是伊斯兰文明内部冲突
(2)两伊战争
(3)美国援助波斯尼亚之穆斯林,西方各国支持也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