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化学在新教材中的体现
初中化学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最新教育文档

初中化学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化学的学习当然也是为了让人类更好地生活,所以化学教学要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相结合,让学生的知识从生活中来,又运用到生活中去。
如何使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引用生活实例,激发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前奏”。
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化学学科知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引入化学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鲜感。
比如,在初中化学第一节绪言课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身边与化学有密切联系的实例:铁锅为什么会生锈?高温的油锅未点燃为什么能着火,怎样扑灭?灭火器为什么能灭火?氢气球能飞上天而普通的气球不能飞上天等等。
在学习保护水资源一课时,可以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导入:为什么场镇附近的小河上藻类植物疯狂生长?污水怎样处理,废渣如何利用?又如食用松花蛋时为什么要沾食醋?蚊虫叮咬后用肥皂水涂抹可以减轻痒痛来引入酸碱中和反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来导入课堂教学,既简洁又真实,自然使学生感到非常熟悉,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积极联系生活,构建生活情境初中生首次接触化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所熟知的生活情境着手,将一些枯燥的化学知识转变成为现实生活中有趣的知识,让学生体会生活和化学之间的密切联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培育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进行教学,积极构建生活的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如在讲授《空气》的时候,尤其要将理论内容与现实相联系,列举生活中的具体例子,让学生掌握。
空气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世间万物都与之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化学概念中的空气又由不同的分子构成,教师要准确、合理地引导学生,让学生了解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
体现生活中的化学的例子

体现生活中的化学的例子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许多日常生活中的例子都体现了化学的存在和影响。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1. 食物与烹饪:食物的保存和烹饪都涉及到化学知识。
例如,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中含有各种化学物质,如维生素和抗氧化剂,这些物质对于保持健康非常重要。
在烹饪过程中,食物中的化学物质会发生变化,产生新的香味和口感。
2. 清洁产品:清洁产品如洗衣粉、洗洁精等,都是通过化学反应来去除污渍和油渍的。
这些清洁产品的成分通常包括表面活性剂、酸或碱等化学物质。
3. 药物:药物是化学的另一个重要应用。
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它们都是通过化学反应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药物的成分通常是由化学物质组成的。
4. 塑料:塑料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化学制品之一。
塑料是由单体通过聚合反应形成的聚合物,这种聚合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如塑料袋、容器、包装材料等。
5. 燃料与能源:燃料和能源的生产和利用也是化学的重要应用。
例如,汽油和柴油是通过石油的化学加工得到的,而太阳能电池则是通过光电化学反应来产生电能的。
6. 化妆品:化妆品也是化学制品的一种。
例如,口红是由各种化学物质组成的,其中包括染料、油脂和香料等。
7. 农业:农业中的肥料和农药也是化学的应用。
这些化学物质可以促进植物生长,控制害虫和病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8. 环境:化学在环境保护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空气和水中的污染物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被去除,而废弃物也可以通过各种化学方法进行回收和处理。
以上这些例子只是生活中的冰山一角,实际上,化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影响着我们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化学学习中的化学应用

化学学习中的化学应用化学学习中的化学应用在化学学习的道路上,我们像一位探险家,探索着原子和分子的微观世界。
化学应用就像我们学习的成果,它们是我们理论知识的实际体现,让我们的学习变得生动而有意义。
首先,让我们谈谈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想象一下,你站在厨房里,准备做一顿美味的晚餐。
当你在炉子上点燃火焰时,你实际上点燃了一个化学反应,将天然气或其他燃料转化为热能。
这种热能不仅让你的食物煮熟,还支持了你的生活。
化学在药物制造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药物的配方和制造过程需要精确的化学知识,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科学家们通过理解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设计出能够治疗疾病和减轻痛苦的药物。
此外,化学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例如,我们如何处理废水和废物,以及如何开发可再生能源,都与化学过程密切相关。
通过研究材料科学,化学家们创造出新材料,例如环保塑料和可降解包装,有助于减少对地球的负面影响。
在工业和制造业中,化学反应被广泛应用于生产过程中。
从基础化学品到复杂的合成材料,无处不在的化学应用使我们的现代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高效。
例如,汽车制造需要防锈涂料和高强度材料,这些都是通过化学技术实现的。
另一个令人着迷的领域是食品科学中的化学应用。
食品的口感、颜色和营养成分往往依赖于化学添加剂和反应过程。
食品工业通过调控酶和添加剂,改善了食品的保存性和口感,同时保留了其营养价值。
总的来说,化学学习不仅仅是探索自然界的基本原理,更是一个具有广泛应用的实用学科。
通过理解化学原理,我们能够改善生活质量,保护环境,推动科技进步,甚至拓展人类的文化领域。
因此,无论是从事科学研究还是日常生活,化学应用都在无形中支持着我们,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和可持续。
谈谈生活化素材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谈谈生活化素材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摘要: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对实验学习缺乏必要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实验操作更是敬而远之,对于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学生往往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的方式,使得学生的化学学习只停留在认识的层面上,这种学习和引用严重脱节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和个人的发展,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素材开展教学活动达到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生活素材;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策略新课程提倡在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化学学科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将生活素材融入到化学实验过程中去,以提升学生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参与程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1.化学学科与生活密切相关化学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许多化学现象在实际的生活中屡屡出现,而在实际的生活中也离不开化学反应的产物,化学已经融入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
鉴于化学和人们的生活的密切关系,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开展化学教学的活动,以达到促进学生的化学学习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目的。
当前新课程也极力推崇实施生活化教学活动,将生活素材融入到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活动之中,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难度,提升学生参与化学实验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有效记忆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现象以及化学实验的步骤,对促进学生化学学习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帮助。
对于大多数高中学生来说,当前高中化学教学受高考的影响,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往往仅限于记忆各种化学反应方程式和化学实验中的化学现象,对化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漠不关心,学生这种脱离生活实际的学习不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倦怠,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当前化学现象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生活中的化学素材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化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校本课程《生活中的化学》教案

校本课程《生活中的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和物质,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欲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生活中的化学现象1. 食物中的化学2. 饮料中的化学3. 空气中的化学4. 水质的化学知识第二章:生活中的化学物质1. 常见日用品的化学成分2. 药物与化学3. 材料与化学4. 环保与化学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物质。
2. 利用实验、案例分析等方法,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问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学生小组讨论、分享的表现。
3. 学生完成实验、案例分析等实践活动的质量。
4. 学生作业、测验和期末考试的成绩。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生活中的化学》2. 实验器材:试管、烧杯、滴定管等3. 案例素材: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物质相关案例4. 网络资源:相关化学知识网站、视频等六、教学安排1. 每周一次课,每次课时长为1.5小时。
2. 课程共计10周,每周安排一次新的教学内容。
3. 每次课程结束后,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理论讲解:详细讲解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化学知识。
3. 实践操作:进行实验或案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6. 布置作业:布置与课程相关的基础性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学习机会。
4.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初中化学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生活化

初中化学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生活化一、生活化生活化教学是指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化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联系生活,启迪兴趣化学教学内容往往涉及到各种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比如水的状态变化、氧气的利用、化学反应的实际应用等。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实验,帮助他们得出结论,从而引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浓厚兴趣。
在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存在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现象,比如燃烧现象的发生,然后引导学生做简单实验验证氧气的存在,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
2.解决问题,增加参与生活中处处都是化学,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和解决周围的化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
在食品添加剂的实验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食品添加剂进行实验,引导他们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增加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学习,增强体验生活化教学还可以通过实地参观和实践操作来进行。
化学教学内容往往需要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分析和总结,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化学知识。
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时,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实验室,亲身进行中和反应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酸碱中和反应的现象和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实践化1.强化实践,提高操作技能在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实际操作的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在学习金属反应时,可以设计一些金属反应实验,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实践化教学还可以通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进行。
化学教学内容涉及到许多与生活和社会实践有关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和体验,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论化学教学在学生生活中的应用

论化学教学在学生生活中的应用化学教学在学生生活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比如酸碱中和、氧化还原等,这些现象无处不在,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做饭、清洁等过程中都会出现。
二是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例如药品的应用、食品的加工、环境的保护等。
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后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内容。
三是化学实验,通过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化学反应和化学变化的过程,从而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化学教学在学生生活中的应用具有很多积极的影响。
化学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学校学习的化学知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日常生活提供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化学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化学实验,学生可以自己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学习化学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化学品的危害和应对方法,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现实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学生对化学教学内容的兴趣不高,觉得化学知识离生活较远。
二是学生缺乏化学实践的机会,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无法让学生真正深入了解化学。
三是化学实验设备和材料相对较贵,很多学校无法提供充分的实验条件。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
可以增加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实例,增加学生对化学的感受度。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化学现象,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总结。
可以增加实践机会,比如在实验课上增加更多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身操作。
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一些小规模的科学实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学校和政府应该加大对化学实验室条件的支持,提供更好的实验条件和更多的化学实验设备,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实践。
化学教学对学生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化学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但也需要解决一些问题,比如增加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机会,提高实验条件。
高中新教材化学教学心得体会

高中新教材化学教学心得体会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化学新教材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在此与大家分享。
新教材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培养他们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讲解有机化学部分时,可以结合食品中的添加剂、药物的成分等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有机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重要性。
新教材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基础,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化学原理,培养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一些实验无法在课堂上进行。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会利用多媒体资源,给学生播放实验视频,让他们能够看到实验的全过程。
同时,对于一些简单安全的实验,我会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在家中利用常见的物品进行实验,如用白醋和小苏打制取二氧化碳,用碘酒检验淀粉等。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新教材要求我们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探讨问题、完成任务。
例如,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时,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别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每个小组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和结论,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评价。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也明显提高。
同时,新教材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比如,在讲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时,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浓度、温度等因素对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培养他们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能力。
此外,还鼓励学生对一些化学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质疑,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的化学在新教材中的体现
怎样才能使天空更蓝河水更清?怎样才能使物品更丰富生活更美好?怎样才能解决病人的痛苦使人类更健康?怎样才能变废为
宝使塑料变燃料?……这些美好愿望的实现都离不开化学。
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我们的生活与化学息息相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化学由生活走进学校、走入课堂。
新教材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真正实现了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新教材还强调了学生主体性学习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新教材让学生主动地体验实验的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取科学实验的方法。
实现了以教师为主走向以学生为主,由注重知识走向注重活动。
1化学源于生活
新教材注重从生活实际中引入课题,生活是课题资源,生活是最好的教育。
重视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注重了学科与生活的有机整合,加强了课程内容和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新教材编入了与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实际联系密切的内容。
过去,人们把氧气叫做“养气”,这充分说明了氧气的重要性。
如潜水、医疗急救时,需要纯氧;燃料燃烧也离不开氧气,炼钢、气
焊以及化工生产和宇宙航行等都要用到氧气。
医疗上用液氮冷冻麻醉、用稀有气体制成霓虹灯,闪光灯、强照明灯等,不难看出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保护空气、关心空气质量、杜绝空气污染。
在燃烧和灭火中,通过一些灭火的生活实例: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扑灭森林大火,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林砍掉,从这些实例入手,分析其灭火的原理。
从我们经常使用的燃料煤、煤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汽油、柴油和酒精等,从资源、环境、经济等方面考虑,分析出哪种材料较好,提倡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如氢气、太阳能、风能、核能、地热能、潮汐能等。
在金属材料中,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分析: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二不用锡制?为什么有的铁质水
龙头等要镀铬?引导我们探究金属的重要性质。
在化学与生活中,展示了一些重要的食品:鸡蛋、肉、鱼、牛奶、馒头、玉米、香蕉、葡萄、黄瓜、西红柿等,分析这些食物的成分,得出人类重要的六大营养物质。
使学生从切身感受中体验到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建立起正确的化学学习价值观。
2化学服务于生活
教育是面向生活的。
学会学习,就是学会生活。
离开了生活,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取材于生活的化学教学,使学生不仅善于用化学理论和知识,解释日常生活和实践中的化学问题;还善于运用化学知识,化学工艺服务于社会,服务于自然;使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梳理,整合和提炼能力。
通过课堂学习和生活中化学知识的结合,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化学知识从无形到有形,从微观到宏观,从而揭开化学神秘的面纱。
生活中最离不开化学的莫过于燃烧、烹制食物、烤火取暖、烛光照明、鸣鞭焰火、炸山取石等。
化石燃料的利用虽然很普遍,但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于是要教育学生有危机感,要从日常生活中培养节能意识,提倡“低碳”生活。
激发学生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产生责任感和创新性思考。
厨房和烹饪中,化学知识是非常丰富的。
课堂上学习燃烧的基本知识后,可指导学生讨论:终止燃烧有哪些方法?煤块为什么要做成蜂窝状,煤炉为什么设计上下两个通风孔,如何调节炉火的大小,如何预防煤气中毒等。
讨论了这些问题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探究——灭火、节能、环保等问题。
食用醋是厨房里常用的调味品,人们在烹饪排骨和鱼时,为什么常加一点醋,味道会更鲜美,更利于人体对钙质的吸收?食用醋为什么不宜用金属炊具盛装?这些生活问题,都蕴藏在化学原理中。
运用化学原理还能解决很多身边的化学问题。
为什么水结冰而菜汤和酒不结冰?做馒头为什么要加碱?如何将着火的油锅熄
灭?如何防止菜刀生锈?为什么剩饭会变馊?为什么干燥的薯洞
会“淹死”人?
3 新教材体现以学生主体
传统的教学过程,教师“一言堂”。
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围着教师转。
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
新教材改变了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倾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建立起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的教材模式,使“教本”变“学本”,变简单传播为互动教学。
在探究分子的运动时,以浓氨水挥发为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氨水微粒从烧杯内跑出,使烧杯外的酚酞试液变红;在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根据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自然而然得出结论。
由以往以教师讲解为主,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由教师带着问题提问学生,转变到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有人说,教师的教学好比“修桥”,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过河”。
离开了“过河”这一目的,“修桥”就失去了意义。
至于如何“过河”,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摸索,去探究,教师不必把学生都一一背过河去。
常言说得好: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受用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