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结构
高三地球知识点

高三地球知识点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了解地球的知识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关于高三地球知识点的详细介绍。
一、地球的结构地球主要由内核、外核、下地幔、上地幔、地壳等组成。
内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外核则由液态的铁和镍构成。
下地幔和上地幔是由岩石构成的层,而地壳则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壳层。
二、地球的大气层地球的大气层分为不同的层次,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外层等。
对流层是最接近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其中包含着我们所生活在的大气环境。
平流层以上的层次主要由稀薄的气体组成,起到保护地球的作用。
三、地球的水圈地球的水圈是指地球上所有水的总体循环系统。
它包括大海、河流、湖泊、冰雪、地下水等。
水圈的循环起到调节地球气候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四、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它引起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一年时间完成一次,这决定了季节的变化。
五、地球的地理特征地球上有许多地理特征,包括山脉、平原、河流、湖泊、草原和沙漠等。
这些地形地貌的不同给地球带来了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
六、地球的生物多样性地球是一个生命丰富的星球,拥有各种各样的生物种类。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们需要保护地球上的生物资源。
七、地球的环境问题地球面临着气候变化、空气污染、水源污染等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对人类生存和生活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地球做出努力。
总结: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了解地球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地球资源。
希望通过对高三地球知识点的介绍,能够增加大家对地球的了解,并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保护地球的行动中来。
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我们的地球。
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地球内部结构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地壳:地球的外层是地壳,包括陆壳和海壳。
陆壳主要由岩石、矿物和土壤组成,海壳主要由海洋底部的岩石和沉积物构成。
地壳在地球内部的位置相对较浅,厚度在陆地上约为30-50公里,海洋底部约为5-10公里。
2. 地幔:地壳下面是地幔,地幔是地球内部最大的地层,占据了地球半径的大约84%。
地幔主要由固态岩石组成,在地壳之下延伸至地球的中心。
地幔由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组成,上地幔主要由橄榄石岩和辉石岩组成,下地幔则主要由较密集的橄榄岩和辉石岩组成。
3. 外核:地幔下面是外核,外核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
外核的厚度约为2200公里,其热流和密度变化导致了地球的自转运动和地磁场的形成。
4. 内核:地球的中心是内核,内核主要由固态铁和镍组成。
内核的温度和压力非常高,使得铁和镍在固态下保持稳定。
内核的直径约为约为约为2400公里。
综上所述,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是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组成,地幔是最大的地层,外核是液态,内核是固态。
这些层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物质组成、热流和密度变化等特征,这些特点决定了地球的各种地质现象和地球系统的运行。
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形成过程

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形成过程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的内部结构和形成过程一直以来都是地球科学的研究重点。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形成过程,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地球现象的发生机制。
本文将从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球的形成过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
1.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岩石壳体,它主要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根据地壳的性质,可以将地壳分为两种类型:洲际地壳和洋壳。
洲际地壳主要分布在陆地上,而洋壳则分布在海洋底部。
地壳的厚度在大陆上约为20到70公里,在海洋底部约为5到10公里。
2. 地幔:地壳下面是地幔,地幔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是地球内部最大的一部分。
地幔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温度和压力较高。
地幔的厚度约为2900公里,占据地球半径的71%。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个部分,上地幔的温度较高,而下地幔则温度较低。
3. 地核:地幔下方是地核,地核是地球内部的最内层。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个部分,外核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内核则为固态铁和镍。
地核温度极高,接近地幔和地壳的熔点。
地核厚度约为3400公里,占据地球半径的16%。
二、地球的形成过程地球的形成起源于约46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在宇宙尘埃的作用下,原始气体和尘埃开始聚集,形成了原始的太阳系。
随后,原始气体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原始地球。
地球的形成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引力聚集:原始地球在引力的作用下,开始吸收周围的物质,逐渐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物质团块。
这个物质团块不断增大,直到足够大到能够形成一个行星。
2. 不断碰撞:在地球形成的过程中,它与其他天体不断碰撞和融合。
这些碰撞使地球表面温度极高,表面岩石熔化,并使地球的化学成分趋于均匀。
3. 分化和层化:地球的内部在不断的高温高压作用下逐渐分化和层化。
相对较重的金属元素向地球的中心沉积,形成了地核;而地壳和地幔则相对较轻,浮在地核之上。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地球的地壳构造完整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地球的地壳构
造完整知识点总结
本文档总结了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地球的地壳构造的完
整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地壳是
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部分,地核是地
球的内部部分。
2. 地壳的特点:地壳是地球最薄的地球层,由岩石和土壤组成,分为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3. 地壳的构造特征:地壳由岩石构成,岩石主要分为火成岩、
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火成岩是从地下深处喷出的岩浆冷却凝固而成,沉积岩是由沉积物堆积形成,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
4. 地壳运动:地壳会发生地震、火山喷发和地壳运动等现象,
地震是地壳断裂与移动引起的,火山喷发是地壳中的岩浆喷发到地表,地壳运动是指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
5. 地球的表面特征:地球表面有山脉、平原、高原和盆地等地貌,山脉是由地壳板块碰撞抬升形成,平原是由沉积物平整积累形成,高原是由剥蚀作用和抬升作用形成,盆地是由地壳下沉形成。
总结以上内容有助于理解和掌握地球的地壳构造知识,对于研究地球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的结构

水圈
生物圈
Hale Waihona Puke 地壳固态 山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 是岩浆的发源地)
可能为固态 高温、压力和密度均增大 接近液态 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认识地震波
地 震 波
●
纵波与横波的性质 名称 传播速度 快 慢 通过介质 波速变化
纵波(P)
横波(S)
固体、液体、气体 在不同介质中速 度不同 固体
想一想:
地壳
内部圈层
地 球 的 结 构
地幔 地核
外部圈层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内向外为地核、地幔、 地壳。地核、地幔、地壳的分界面,主要依 据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推测确定。
圈层名称
特征
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 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地 球 内 地 上地幔 部 幔 结 下地幔 构
地 核 内核 外核
1.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有 什么感觉?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2.在海洋中航行的人的感觉呢?
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包括: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外部圈层 大气圈
概念
特征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 是地球自然环境的 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 重要组成部分 统 密度随高度增加而 迅速下降 地表水体构成的连续 水圈里的水处于不间 但不规则的圈层 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 生物圈与大气圈、水 存环境的总称 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
地球的圈层构造

2. 地幔。是指莫霍面以下至古登堡面以上的圈层 (33~2900km),约占地球体积的83.3%。其 中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个部分; 上地幔指莫霍面至670km深度处的地幔上部 (33~670km);主要由橄揽质超基性岩石组成, 是高温熔融的岩浆发源地,也称软流层。 下地幔指670~2900km范围的地幔下部。 整个地幔物质成分,一般认为与球粒陨石相近, 即以铁、镁、硅酸盐为主。
2、剥蚀作用。是指组成地壳表面的物 质受重力、风力、地面流水、地下水、冰 川、湖泊、海洋和生物等各种外动力破坏, 并不断降低地面高度的总过程。
据动力和作用方式分:地壳运动、岩浆作用、 变质作用和地震作用。
1、岩浆作用。是指地壳深处的岩浆,在 构造运动出现破裂带时沿破裂带上升,侵入 到地壳内(侵入活动)或喷出地面(火山活 动),冷凝成岩石的全过程。2个小片录象
2、地壳运动。 泛指由于地球内力引起的地球表层(即岩石 圈,主要是地壳)的变形和变位等机械运动, 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两种基本形式。 [PPT动漫演示]
4、变质作用。 是指由于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化学活 动性流体的影响,使地壳深处岩石的矿物 成分、结构、构造(有时还有化学成分) 在固体状态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质变过程。
(二)外力地质作用 引起外力地质作用发生的自然力(地 质营力)来源于地球外部的能,包括太阳 辐射产生的热能(风、流水、冰川、波浪 等外营力的能源),天体引力产生的潮汐 能,生物及其生命活动产生的生物能等。 由外部能源(主要是指太阳辐射能、天体 引力能及其它行星、恒星对地球的辐射等) 引起的地质作用称为外力地质作用。
4. 地核 。是指古登堡面以下的地球核心部分 (2900~6371km)。包括内核、过渡层和外核 三部分,厚约3473km,其体积约占地球总体积 的17%。据推测,地核密度为9.71-17.9g/cm³, 温度在2000-3000℃之间,压力可达300-360G Pa(约10000atm)。外核物态为液态,其成分 除铁镍外,可能还有碳、硅和硫;内核物态为固
地球的圈层结构

4、地震 1)剧烈地壳运动,极短时间、释放能量 2)相关概念 A震源:地下岩层断裂 B震中: C震源深度: D震中距: 3)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纵波快于横波达地表) 4)震级 A能量释放的大小 B每升高一级,能量增加约30倍 C5级以上地震,为破坏性地震
5)烈度: A破坏程度 B等震线 C除与震级有关外,还与地质构造、地面建筑有关 6)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多个烈度。离震中越近、 震源越浅,烈度越大 7)两大地震带 A环太平洋地震带,集中80%地震 B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集中15% C我国地处两大地震带的交界处,多地震国家
7)海浪: A近岸浅水带 B波浪能量较高,搬运较粗砂砾;潮流流 速较慢,搬运物粉砂和淤泥
4、沉积作用 1)流速风速降低,冰川融化搬运能力下降,物质堆积 2)流水: A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分别是砾石、粉砂、黏土 B冲积扇(山麓)、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3)风 A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 B流动沙丘——新月形沙丘(方向)
5)地幔物质的对流是驱动力。板块在软流层上滑动 6)海底岩石年龄不超过2亿年。大陆板块要古老些 7)每个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8)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学说 3、地质构造——地壳运动的“足迹” 1)褶皱 A岩层的弯曲变形, B地形常形成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山系 C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从两翼到中心岩层变老 常成山岭
地貌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外部圈层 1、大气圈 2、水圈: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 3、生物圈:水面以下200米到地面以上100米,“生物膜” 二、内部圈层 1、二个不连续面 1)莫霍界面 A33千米 B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2)古登堡界面 A2900千米 B纵波下降,横波消失
2、地壳 1)很薄的固体外壳 2)平均17千米,大陆33千米,海洋6千米 3)上层硅铝层(花岗岩),下层硅镁层(玄武岩) 4)硅铝层广见大陆,大洋很薄甚至缺失;硅镁普遍存在 3、地幔 1)固态,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类 2)上地幔和下地幔 3)软流层,呈熔融状态,岩浆发源地 4)岩石圈,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4、地核 1)外核,液态、以铁镍为主 2)内核,固态、极高温高压下结晶的铁镍合金
地球的结构

地球的结构一、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地壳是地球表面的最外层,由岩石构成,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两种类型。
大陆地壳较厚,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等岩石构成;海洋地壳较薄,主要由玄武岩构成。
地幔:地幔位于地壳之下,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地幔下面是软流层,主要由固态岩石构成,但具有塑性流动性质。
地核:地核位于最深处,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主要由液态的铁和镍组成,而内核则为固态,具有高密度和高温的特点。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
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表面上的气体层,主要由氮气、氧气等组成。
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等多个层次,对流层是地球表面附近的气体层,平流层是较高层次的气体层,臭氧层则位于平流层之上。
水圈:水圈是地球表面上的水循环系统,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等水体。
水圈循环系统受到地球表面的气候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对气候和地形产生重要影响。
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表面上的生物栖息地,包括森林、草原、沙漠等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维持地球表面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三、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地壳运动引起地形变化,进而影响地球表面的气候和生态系统。
地幔和地核的运动则会影响地球内部的热能流动和火山活动等自然现象。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四、总结地球的结构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系统。
了解地球的结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的奥秘,并理解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对地球结构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自然现象的变化趋势,并采取措施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
同时,地球结构的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探索宇宙中其他星球的参考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宇宙的奥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 幔 地 核
上地幔 下地幔 外核 内核
莫霍面 软流层
17千米 17千米
组成:含铁、镁的硅酸盐类。 组成:含铁、镁的硅酸盐类。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 软流层 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源地之一
古登堡面 2900 千米
6370千米 6370千米
温度很高,压力、 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 很大( ),可能是地 很大(铁、镍),可能是地 磁产生的主要原因。 磁产生的主要原因。
大气圈
生物圈
水圈
岩石圈
大气圈: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大气圈 水 圈:由液态水、固态水、气态水组成。
分类:海洋水、陆地水 陆地水、大气水、生物水; 陆地水 (陆地水:地表水、地下水)。
生物圈: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水圈。
生态系统: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其中生物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 最活跃 主体和最活跃 主体 最活跃的因素
3、地壳是指地面以下的:( 地壳是指地面以下的:( A、岩石圈以上的部分 B、古登堡界面以上的部分 C、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D、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
D
)
4、岩石圈是指:( 岩石圈是指:( D ) A、地壳 B、上地幔和下地幔 C、地壳和地幔 D、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合称
地球圈层构成示意图” 5、读“地球圈层构成示意图”,图中所示 的圈层① 分别是: 的圈层①、②、③分别是: 大气圈 水圈、生物圈、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① ② 生物圈、水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D
③
生 物 圈 2 号 实 验 室
阅读: 1986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造了 阅读: 世界瞩目的“生物圈2号”。8位志愿者参与了 “生物圈2 实验计划。计划在封闭仿真地球环境下,人类 是否适合生存的问题。在1991至1993年的实验 中,发现 发现:生物圈2号的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大气 发现 组成比例,无法自行达到平衡;生物圈2号内的 水泥建筑物影响到正常的碳循环;多数动植物 无法正常生长或生殖,其灭绝的速度比预期的 还要快。经广泛讨论,确认“生物圈2号”的实 验失败。这证明 证明了在已知的科学技术条件下, 证明 人类离开了地球将难以永续生存,地球仍是人 类唯一能依赖与信赖的维生系统。
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 外部
大气圈 生物圈
水 圈
地球的外部圈层示意图
1、大气圈:由气体(氮、氧)和悬浮物组 大气圈:由气体(
成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大气上界2000 成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大气上界2000— 2000 3000km) 主要成分 氮 作用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 氧 需的物质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 二氧化碳 地面有保温作用 臭氧 使地面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secondary wave
速度慢 速度慢,固体介质
思考1 思考1:
当地震发生时, 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 的人们有什么感觉? 的人们有什么感觉?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思Biblioteka 2: 在海洋中航行的人的感 思考2
觉呢? 觉呢?
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地球的内部圈层
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 地震波传播速度 划分依据 地震波 划分界面——莫霍面 划分界面 莫霍面 古 登堡面 地球内部圈层 地壳、地幔和地核
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古登堡面 莫霍面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速度(千米/秒) 17 80 400 900
地壳
下地幔
2900
莫霍界面
地幔
外核
5150
古登堡界面
地核
内核
地震波的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比较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不连续面 莫霍面 古登堡面 地下深度 17千米
2900千米
波速变化
壳 下层:硅镁层(较重)普遍存在(连续分布 连续分布) 下层:硅镁层(较重)普遍存在 连续分布 结 构 大陆地壳(陆壳):双层 大陆地壳(陆壳) 双层——硅铝层、硅镁层,平均 km 硅铝层、 硅铝层 硅镁层,平均33
大洋地壳(洋壳):单层 硅镁层, 大洋地壳(洋壳):单层——硅镁层,平均 ):单层 硅镁层 平均6km
地 球 的
地壳 (陆、洋) 地 ( 、 ) 地 ( 、 )
内 部 结 构
圈层名称 地 壳
大陆地壳 大洋地壳
不连 续面
深度(km)
特征
①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化学元素:氧、 坚硬的岩石组成(化学元素 组成 化学元素: 硅、铝、铁)。 厚度不均,平均17km。洋壳平 ②厚度不均,平均 。 均厚度6km;陆壳平均厚度 均厚度 ;陆壳平均厚度33km。 。 陆壳(上层: ③陆壳(上层:硅铝层 下层:硅镁层) 下层:硅镁层)
人们常用鸡蛋来描述地球的结构, 人们常用鸡蛋来描述地球的结构, 那么是生鸡蛋?熟鸡蛋? 那么是生鸡蛋?熟鸡蛋?还是半 熟的鸡蛋呢? 熟的鸡蛋呢?那么你用这个例子 来形容一下? 来形容一下?
半熟的鸡蛋。即蛋壳为地壳,物质形态固态; 半熟的鸡蛋。即蛋壳为地壳,物质形态固态; 蛋白为地幔,由于半熟, 蛋白为地幔,由于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 表软流层中的岩浆; 表软流层中的岩浆;蛋壳与蛋白之间的膜合 起来就是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组成的岩石圈; 起来就是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组成的岩石圈; 蛋黄为地核,外核呈液态,内核呈固态。 蛋黄为地核,外核呈液态,内核呈固态。
大自然并非我们想象得那样
巨大的系统关联中, 简单,复杂巨大的系统关联中 简单,复杂巨大的系统关联中, 可能每 一 缕 轻 风 都是于生 命所不可或缺的; 命所不可或缺的;人不是万能 人类要依赖地球存活; 依赖地球存活 的,人类要依赖地球存活;人 自然, 类要懂得顺应自然,要珍爱 大自然的一切 一切, 大自然的一切,才能与地球万 物持续发展。
2、水圈 、 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 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 连续 的圈层,处于不间断的循环 循环运动中 的圈层,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中 3、生物圈 、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占有大气圈的底部、 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 圈的上部
横、纵波波速 都明显增加
纵波迅速下降, 横波完全消失
1、地壳: 地壳: 莫霍面以上 平均深度17 以上, 17千 莫霍面以上,平均深度17千 厚度变化规律一般是 海拔越高, 一般是: 米。厚度变化规律一般是:海拔越高, 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按含量由多到少排列组成地壳的元素: 按含量由多到少排列组成地壳的元素: 组成地壳的元素
氧O、硅Si、铝Al、铁Fe、 Si、 Al、 Fe、 Ca、 Na、 Mg。 钙Ca、钠Na、钾K、镁Mg。 养O闺Si女Al贴Fe给Ca哪Na家K美Mg
地壳特点
大陆地壳: 大陆地壳:双层 上层: 地 上层: 硅铝层 壳 下层: 下层:硅镁层
大洋地壳: 大洋地壳:单层
莫霍界面
地幔
上层: 硅铝层(较轻)一般只分布在大陆部分,高山 高山.高原区 上层: 硅铝层(较轻)一般只分布在大陆部分 高山 高原区 地 厚度大,平原地区厚度小 在大洋地壳中很薄,甚至缺失 平原地区厚度小;在大洋地壳中很薄 厚度大 平原地区厚度小 在大洋地壳中很薄 甚至缺失
2、地幔: 、
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莫霍 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 古登堡面之间 厚度约为 之间, 面与古登堡面之间,厚度约为 2900千米 分为: 地幔和下 千米。 2900千米。分为:上地幔和下 地幔。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地幔。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 流层之上),合称岩石圈 ),合称岩石圈。 流层之上),合称岩石圈。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想一想: 想一想:有什
么办法可以了解 一只熟鸡蛋的内 部构造呢? 部构造呢?
地 球 的 内 部 结 构
横波 纵波
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地震波
共同点: 共同点:
都随着 所通过 物质的 性质而 变化。 变化。
纵波(P波)primary wave 纵波( 速度快 速度快, 固、液、气介 质 横波( 横波(S波)
小结: 小结: 地球的同心圈层结构
外部 圈层 大气圈 水 圈 岩石圈 地 内部 圈层 地 地 壳 幔 核 ——生物圈 生物圈
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 岩石圈 软流层之上 之上) (软流层之上)
1、横波在到达地核时完全消失,这是因 横波在到达地核时完全消失, 为:( B ) A、组成地核的物质为固态 B、外核的物质接近液态 C、内核的物质接近气体 D、横波的传播速度比纵波慢 2、地壳的平均厚度为:( B 地壳的平均厚度为:( A、 6 千米 B、17 千米 33千米 56千米 C、 33千米 D、56千米 )
除了可以依靠地震波, 除了可以依靠地震波,想 地震波 一想还能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 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改进钻探技术 火山喷发的物质 温泉、 温泉、热泉 遥感技术 其他
阅读: 阅读:
世界深井
美国的勃尔兹·罗杰斯一号井,1972年1 月25日开钻至1974年5月完钻,井深9583 9583米。 9583 前苏联(今俄罗斯境内)的科拉3井, 位于北极圈北250公里的科拉半岛扎波利亚内城 。 西北部附近。该深井地处69 N以北的永冻土带, 地层为坚实的结晶岩层,设计井深1.5万米,设 计于1966年,1970年开钻,至1992年7月,井深 12260米 12260米,是世界上目前最深的井。 2001年8月4日在我国连云港东海县毛 北开钻的钻井,深度超过5000米,投资2.68亿 元,为亚洲第一 世界第三 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亚洲第一 世界第三科研超深井。
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