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相页岩气突破和建产的有利目标——以四川盆地下侏罗统为例

合集下载

陆相页岩层系岩相类型、组合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以四川盆地中

陆相页岩层系岩相类型、组合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以四川盆地中

陆相页岩层系岩相类型、组合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以四川盆地中下侏罗统为例刘忠宝1,2 刘光祥1,2 胡宗全1,2 冯动军2 朱彤2 边瑞康2 姜涛3 金治光41.页岩油气富集机理与有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2.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3.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4.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摘 要 页岩层系岩相类型的精细识别与划分是页岩气勘探开发潜力评价的重要基础,但目前关于页岩岩相的识别划分标准及分类方案尚未达成共识。

为此,以四川盆地中下侏罗统陆相页岩层系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观察、全岩矿物X射线衍射分析、薄片鉴定、总有机碳含量(TOC)及氦气孔隙度测试等多种手段,在页岩全岩矿物组成及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岩相划分方法,开展页岩层系岩相类型识别与划分,研究不同尺度下岩相组合特征,并探讨其对页岩气勘探的意义。

研究结果表明:①利用新建立的全岩矿物分区—TOC分级—矿物结构与沉积构造校正及完善的3步岩相划分方法,在该区陆相页岩层系共识别出6类20种页岩岩相类型,其中以中—高碳黏土质页岩岩相、纹层—薄层状黏土质页岩岩相及低—中碳粉砂质页岩岩相为主,次为低—中碳黏土质介壳灰质页岩岩相、含—低碳粉砂质黏土质页岩岩相;②黏土质页岩岩相和介壳灰质黏土质页岩岩相的平均TOC、平均孔隙度均高于粉砂质页岩岩相和粉砂质黏土质页岩岩相,页岩矿物成分及岩相类型对于页岩气源、储性能具有一定的影响;③该区陆相页岩层系可识别出泥灰沉积、泥砂沉积及泥灰砂混合沉积等3类组合,依次体现了湖泊相环境下远源区、近源区、过渡区的沉积特点,对于不同岩相组合的刻画有助于判识页岩沉积环境的差异;④对于高黏土矿物含量的陆相富有机质页岩中灰质介壳纹层与薄层的数量、频次的识别与统计,可以为富气层段储层可改造性评价、最佳勘探开发层段优选提供依据。

关键词 陆相页岩气 页岩岩相 三端元定量分区 岩相组合 沉积环境 侏罗纪 四川盆地DOI: 10.3787/j.issn.1000-0976.2019.12.002Lithofacies types and assemblage features of continental shale strata and their sig-nificance for shale gas explor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Jurassicstrata in the Sichuan BasinLiu Zhongbao1,2, Liu Guangxiang1,2, Hu Zongquan1,2, Feng Dongjun2, Zhu Tong2, Bian Ruikang2,Jiang Tao3 & Jin Zhiguang4(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hale Oil & Gas Enrichment Mechanisms and Effective Development, Beijing 100083, China;2. Sinopec Exploration &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100083, China;3. School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4. College of Geo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 China)NATUR. GAS IND. VOLUME 39, ISSUE 12, pp.10-21, 12/25/2019. (ISSN 1000-0976; In Chinese) Abstract: Fine identification and division of lithofacies types of continental shale strata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evaluation of shale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At present, however, there is no consensus on the identification standard and division scheme of shale lithofacies. Taking the continental shale strata of Middle and Lower Jurassic in the Sichuan Basi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s-tablished a lithofacies division method by means of core observation, whole-rock mineral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thin section analysis,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measurement and helium porosity measurement after analyzing whole-rock mineral composition and shale characteristics. Then lithofacies types of shale strata were identified and divide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ithofacies assemblages in differ-ent scales were investigated. Finally, their significance for shale gas exploration was discussed. And the following research results were obtained. First, 20 shale lithofacies types of 6 categories are totally identified in this continental shale strata using the newly established three-step lithofacies division method (whole-rock mineral composition partition–TOC classification–corre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mineral structure and sedimentary structure). And among them, medium–high TOC clay shale lithofacies, lamina–thin layer clay shale lithofacies and low–medium TOC silty shale lithofacies are dominant, followed by low–medium TOC shell limy clay shale lithofacies, and TOC bearing and low TOC silty clay shale lithofacies. Second, the average TOC and the porosity of clay shale lithofacies and shell limestone clay shale lithofacies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silty and silty clay shale lithofacies. It is indicated that mineral composition and lithofacies types of shale have a certain impact on gas source and reservoir performance. Third, three assemblages are identified in the continental shale strata, including mudstone–limestone assemblage, mudstone–sandstone assemblage and mudstone–limestone–sandstone assemblage, which reflect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distal region, proximal region and transition region in the lacustrine environ-ment, respectively; and that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different lithofacies assemblages is conducive to recogniz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shal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Fourth, fine identification and statistic of the number and frequency of limy shell laminae and thin layers in the terrestrial organic rich shale with a high clay mineral content can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fracturability evaluation of gas rich zones and the selection of optima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tervals.Keywords:Continental shale gas; Shale lithofacies; Three-end member quantitative partition; Lithofacies combination;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Jurassic; Sichuan Basin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陆相层系页岩气勘探潜力评价”(编号:2017ZX05036004)、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开发项目“川东北地区自流井组页岩气富集主控因素与有利目标”(编号:P19017-2)。

四川盆地某工区构造解释及页岩气有利区域预测研究的开题报告

四川盆地某工区构造解释及页岩气有利区域预测研究的开题报告

四川盆地某工区构造解释及页岩气有利区域预测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页岩气,是指储存在页岩层中的天然气,又称致密天然气或页岩气藏。

近年来,随着能源需求的增加以及传统油气资源的逐渐减少,页岩气已成为国际上储量最为丰富的非传统油气资源之一。

我国页岩气资源型国家,盆地分布广、油气条件好、资源总量巨大,在实现能源安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页岩气资源集聚区之一,具有优越的地质条件和巨大的页岩气资源潜力。

然而,由于四川盆地构造复杂,页岩气分布不均,因此对于四川盆地的构造解释和页岩气的有利区域预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研究内容与目标本课题基于四川盆地某工区的地质资料,将依据盆地构造演化、页岩地层分布及其孔隙特征、气源条件等研究页岩气的构造解释和有利区域预测。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四川盆地某工区页岩气藏地质特征及储层滞留方式分析。

2.四川盆地某工区孔隙式页岩气藏主控因素分析,包括构造、沉积环境、矿物组成等。

3.分析四川盆地某工区页岩气藏气源条件及有利条件,包括大地构造、生烃时期、运移成藏时期。

4.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对四川盆地某工区的页岩气有利区域进行预测,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页岩气资源提供科学基础。

本课题的目标是对四川盆地某工区的页岩气构造解释和有利区域预测进行深入研究,为该地区的页岩气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课题采用综合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调研、地质调查、岩心分析、化验分析等。

具体技术路线如下:1.文献研究阶段。

收集有关四川盆地某工区的地质、构造、沉积和页岩气地质条件的文献资料,初步进行全区域gage分析。

2.地质调查阶段。

对四川盆地某工区进行地质调查,查明该区地质构造特征、沉积环境等,并采集代表性岩心样品。

3.岩心样品分析阶段。

根据采集的岩心样品进行孔隙度、渗透率、成分组成、有机质丰度以及页岩气干魔法系数等方面的物性分析。

4.数据处理阶段。

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评价岩石物理、地球化学、地质结构特征对页岩气运移成藏的影响。

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新突破及前景展望

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新突破及前景展望

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新突破及前景展望随着我国科技的日益发展与技术能力的逐步加强,这些年来,我国在页岩气开发理论的研究与方法创新上均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本文主要阐述了近些年来我国页岩气的发展水平,深入剖析我国在取得这些成果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与困难,从中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我国页岩气未来的发展进行一个综合展望。

标签: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突破;前景展望1 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工区分布我国的页岩气勘探工区分布各个地方,不仅仅有陆相的页岩气,海相、特殊地形的页岩气也慢慢的得到了深度开发,多种工区页岩气的开发对我国页岩气开发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1 盆地页岩气的勘探开发我国的盆地页岩气开发成果丰硕,新世纪以来,四川省的页岩气开发产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长宁、涪陵等地的盆地页岩气已经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为我国逐渐跃升为世界上第三大页岩气生产国做出了卓绝的贡献。

在开采中研究人员发现,四川盆地的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藏最为良好,经过勘探得知该区域页岩气平均埋深较为适中,其成分多为甲烷,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含量极少,是一个良好气藏。

1.2 海相页岩气的勘探开发我国的海相页岩气生产近来也具有极高的关注度,目前,我国的海相页岩气生产已经非常深入。

由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有机质页岩层相当丰富,并且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布局也十分合理,其中我国贵州六盘水市发现的石炭页岩气日均产量已经高达5.6x104立方米。

但是相应的,一些地区的海相页岩气开采仍具有一定的风险,一些历史演化程度偏低且保存条件不好的地区也存在,从勘探角度来说,这些地区勘探程度较低,深入研究不够不过也有某些页岩气地区存在风险,像筇竹寺组页岩气蕴藏区域的整体风险就较高,这是因为它的历史演化程度偏低且保存条件良好。

不过从勘探开发角度上来讲,它还应该是未开发的“处女地”,富气且具有比较高的勘探开发价值。

1.3 陆相页岩气的勘探开发我国的陆相页岩气开发已经有了很长的一段时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及深厚的技术积累。

川东北下侏罗统大安寨段陆相页岩方解石成因

川东北下侏罗统大安寨段陆相页岩方解石成因

第39卷第3期2021年6月Vol.39No.3Jun.2021沉积学报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川东北下侏罗统大安寨段陆相页岩方解石成因王昕尧1,金振奎1,郭芪恒1,王金艺1,任奕霖1,王凌1,王兆峰2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2.中油国际PK 公司,北京100033摘要为分析陆相页岩中方解石的成因及其对储层的影响,以四川盆地下侏罗统大安寨段的介壳泥岩与灰岩夹层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X -射线衍射、普通薄片、岩芯观察、阴极发光及电子探针测试手段,识别出文石转化方解石、胶结物方解石和重结晶作用形成的方解石。

在同生期和成岩早期,生物介壳中的文石转化为泥晶无铁方解石,阴极发光为橙黄色。

成岩早期,生物介壳边缘可形成纤维状第一世代无铁方解石胶结物。

在成岩晚期,岩石孔隙中形成颗粒状铁方解石胶结物,阴极发光为暗色。

同时,部分介壳中的泥晶方解石新生变形为斑块状细晶方解石或柱状方解石。

根据方解石的存在形式可知,方解石在成岩演化过程中,经历了转化、压实、溶解、胶结和重结晶作用。

其中,溶解作用改善储层的物性。

压实、胶结和重结晶作用破坏储集空间。

统计裂缝密度发现,元坝地区大安寨段层理缝最为发育,涪陵地区大安寨段以层理缝和溶蚀缝为主。

结果表明,方解石介壳有利于大安寨段内岩石层理缝和溶蚀缝的产生。

关键词陆相页岩;方解石;成岩作用;大安寨段;四川盆地第一作者简介王昕尧,男,1991年出生,博士,岩石学和储层地质学,E -mail:*****************通信作者金振奎,男,教授,E -mail:*****************中图分类号P618.13文献标志码A0引言随着非常规油气的成功勘探与开发,非常规油气沉积学取得了快速发展。

前人研究认为泥页岩组成矿物的成因分析,可为甜点区(段)的源岩、储集岩等特征分析及相关地质事件追溯提供基础信息[1]。

然而,陆相湖盆泥页岩成分复杂且储层非均质性强,对优质储层发育机制的研究提出了挑战。

页岩气开发技术与策略综述_李武广

页岩气开发技术与策略综述_李武广
2 我国页岩气开采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我国在页岩气的基础研究 还很不成熟。 一是技术问题。 页岩气藏物性差,渗透率 极低,开发技术要求高,难度大。 而且我国页岩气普遍 埋藏较深,进一步增加了开发难度。 例如四川盆地下 寒武统页岩气层埋深在 2 000~3 500 m,而美国五大页 岩系统埋深在 800~2 600 m。 目前,我国在长距离多分 支水平井、 超致密储层分段压裂改造技术方面落后, 并且没有研制出有效保护页岩储层的低伤害压裂液 体系;不同页岩储层地质条件下水力压裂裂缝展布特 征不够清晰,页岩储层压裂方式有待于改进;对多分 支水平井页岩气生产过程中的页岩芯产出认识程度 较低,多分支水平井控制的影响关键因素及作用机制 不清等直接制约了我国页岩气的开发和增产。
建立页岩气资源战略调查和勘探开发先导试验 区。 同时,着力解决页岩气重大地质问题和关键技术 方法,形成页岩气资源技术标准和规范。 3.2 推进页岩气勘探开发
把落实资源并实现储量稳步增加放在首位。 南方 海相页岩地层、北方湖相页岩地层和广泛分布的海陆 交互相地层等将是今后页岩气勘探的主要领域。 四 川、鄂尔多斯、渤海湾、松辽等八大盆地页岩气富集条 件优越,是未来页岩气勘探的主要对象,含油气盆地 之外广泛分布的页岩也是重要的勘察目标。 近期应以 川南、川东南、黔北、渝东南、渝东北、川东、渝东、鄂西 为重点,加大勘探力度,加快勘探步伐,争取获得重大 进展,提交页岩气储量,发现大气田,逐步加强页岩气 开 发 [8]。 3.3 加强页岩气地质理论和储层物性研究
水力压裂可以使储层产生密集的裂缝网络,进而 提高储层渗透率, 使地层中的天然气更容易流入井 筒。 进行压裂前,应先对井(竖直井或水平井)进行测 试,以确保井能够承受压裂的压力和注入泵率。 页岩 气开采过程中可采用多种压裂方式:重复压裂、多层 压裂、清水压裂、同步压裂。 重复压裂主要是在不同方 向上诱导产生新裂缝进而增加裂缝网络,可有效改进 单井产量与生产动态特征;多层压裂多用于垂直堆叠 的致密地层。 清水压裂采用添加一定减阻剂的清水作 为压裂液。 这种压裂液的主要成分是水,以及很少量

页岩气成藏体系研究——以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下寒武统为例

页岩气成藏体系研究——以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下寒武统为例
21 0 2年 5月
西安石油大学 学报 ( 自然科学版)
Junl f i nSi uU i r t( aua S i c dt n o ra o hy n esy N trl c neE io ) Xa o v i e i
M a 2 2 y 0l Vo _ l27 No. 3

1 一 0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遭受剥 蚀 , 烃 过 程 停 止 , 支 期 以来 再 次 快 速 埋 生 印
成熟早 期演 化 阶段 , 白垩纪 中期 以后开 始快 速抬 升 , 生烃作 用停 止 ( 2 . 图 )
藏, 三叠纪为二次生烃阶段 , 至白垩纪中期寒武系底
通过 对 该 体 系威 2等井 的埋藏 史 研究 , 为该 认 体系页岩埋藏史具有长期浅埋一长期隆升一快速深 埋一 快速 抬 升的特 点 . 期 的 长期 浅 埋 和 长期 隆升 早 有利 于有 机质 的保 存 , 期 快 速深 埋 利 于 油气 的生 后 成, 快速 抬升 不 利 于 天 然 气 的 排 出 , 于 页 岩 气 聚 利
摘要 : 页岩 气是非 常规 天然 气藏 的一 种 , 于“ 源一 位 ” 藏体 系, 成 藏 特 征 上 不 同 于常 规 油 属 单 成 在 气 , 烃源体 、 集 输导 体和 圈闭体 等所 有 关键 的成 藏体 系各 要 素 于 同一套 页岩层 . 成 藏体 系的划 分 在 上, 页岩 气藏 不 同于 常规 成藏 体 系的划分 . 综合 考虑 页岩 层 系发 育 时代 、 沉积 特 征 、 演化 历 史、 处 所
第2 7卷第 3期
文章编 号 :6 3 6 X(0 2 0 - 0 - 17 - 4 2 1 ) 30 8 7 0 0 0
页岩气 成 藏 体 系研 究

四川盆地回龙地区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层序地层与沉积特征研究

四川盆地回龙地区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层序地层与沉积特征研究

四川盆地回龙地区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层序地层与沉积特征研究摘 要四川盆地侏罗系地层作为重要的油气勘探和开发层系,近年来在油气成藏以及富集规律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但四川盆地不同地区的勘探程度参差不齐。

四川盆地回龙地区侏罗系地层的研究对于明确川西探区侏罗系油气资源分布特征,总结其富集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研究的目标层位是四川盆地回龙地区大安寨段,旨在结合层序地层与沉积学研究,进行层序地层划分对比,建立该区的层序划分方案,利用沉积岩心,野外露头,测井剖面等资料划分研究区沉积微相类型,建立研究区沉积模式,为该区勘探工作提供良好的理论和基础。

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早侏罗世,四川盆地进入了陆相湖盆沉积阶段,在该沉积背景下,四川盆地沉积了一套河湖相地层,其中目的层回龙地区大安寨段为陆相湖泊沉积。

(2)以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为指导,利用层序界面露头标志和测井识别标志,结合前人对回龙地区的划分方案,综合测井、岩心、地球物理等资料,将四川盆地回龙地区大安寨段划分为1个Ⅲ级层序和4个Ⅳ级层序(SSC1~SSC4)。

详细描述了各级旋回特征,结合单井资料,建立了该研究层段的层序地层格架,为进一步的沉积相展布特征研究奠定了基础。

(3)川西回龙地区自流井组大安寨段发育湖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的混合沉积,结合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井和显微组构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对该研究区混积岩沉积微相特征进行了精细刻画。

研究认为,回龙地区大安寨段属湖泊混合沉积相,划分为滨浅湖混合沉积和半深湖混合沉积两个亚相,并将滨浅湖划分为高能介壳滩,低能介壳滩,砂质浅滩,浅湖泥等混合沉积微相。

(4)按照“岩心相-单井相-连井相-沉积相展布”的研究流程,根据研究区砂岩,泥岩和灰岩的厚度分布图以及灰岩地震相的平面展布,编制了回龙地区大安寨各层段的沉积相平面分布图。

(5)基于所划分的混合沉积相的特征和四川盆地以及研究区回龙大安寨段在侏罗纪的沉积相演变过程,建立了回龙地区自流井组大安寨段混合沉积演化模式。

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前景

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前景
质丰 度 更高 、 埋藏深度深、 有 机 质 演化 程 度 高、泥 页 岩 厚 度 大 ( 最 大 厚 度 为 美 国 已 开 采 页岩 气 田最 大 厚 度 的 3 倍) 的特 点 , 尤 其 与 已
成 一定 规 模 的 裂 缝 系 统 才 能 达 到 工业 开 采 价 值 。 通 过研 究 区 志 留系 龙 马溪 组 专 项 测
具 有深度 大、 热 演化 程 度高、 和生 烃潜 力
具 备 良好 的成 藏 条件 。 页 岩 中 孔 隙和 裂 E xp l o r e r , 2 0 0 l , 2 2 ( 3 ) : 2 4 -3 3 . 通 过岩心 样本分析 , 有 机 碳 含 量与 吸 附 气 大 , 有利 于天然裂缝 , 为 页岩 气成 [ 7 】孙 超 , 朱筱敏, 陈菁 , 等. 页 岩 气 与深 盆 气 含 量 呈线性 正相关关 系, 龙 马 溪 组 页 岩 有 缝 较 为 发 育, 页 岩 的 厚度 大 , 为 成 藏 的 相 似 与 相 关性 【 J 】 . 油 气 地 质与 采 机 碳 含 量 为 0. 1 5 %~8. 7 5 %, 较 高 的有 机 碳 藏 提 供 充 足 的 储 集 空 间 。

Q :
工 程 技 术
Sc i enc e e nd Tech n ol ogy I n n ova t i on He r a l d
黑 色页岩 是 良好 的 直 接 盖 层 。 直 接 通 过 四 川 盆 地 南 部 龙 马 溪 组 岩 心 样 部 灰 黑 、
品 测 试 结 果 显 示 ,龙 马 溪 组 页 岩 的 孔 隙 度 为 0. 8 4 %~7 . 3 7 %,同时 利 用ECS 及 常 规 曲 线 资 料 结 合 计 算 的 孔 隙 度 ,有 效 孔 隙 度 为 1 %~7 . 5 %, 主要 集 中 干在 3 %~5 %, 龙 马 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 4卷第 3期
21 0 2年 5月
文 章 编 号 :0 1 6 1 (0 2)3 04 — 6 10 — 12 2 1 0 — 26 0
石 油 雾 鲐


Vo. 4. o 3 13 N . Ma 2 1 y, 0 2
P ETROLEUM oLoGY & EXP GE ERI ENT M
r lt d t o k me h n c r h e s f r t e efc ie d v l p n f c ni e tl hae g s Th h l g s i eae o r c c a i s a e t e k y o h fe t e eo me t o o t n a s l a . v n e s ae a n
cnie t aismany d vlp nmu —h e s n so c s n aisi eL w rJrsi.teSc u n B s . o t na fce il e eo si d sa t e f a ut efce t o e uas n l l o l i r nh c h ih a ai n
ae si h a to ih a r a n te e s fS c u n.s o n o d p tni .1 o toln a tr rt e g n r t n a d a c mua in o h wi g a g o oe t 1 a he c n rlig f cosf h e eai n c u l t f o o o
泥页岩有机质丰度 、 滞留烃的厚度 和较好 的保存条件是下侏罗统页岩 气富集的主控 因素 ; 性矿物含量 给大型水力压 裂改造 创 脆
造 了较好条件 ; 合理的试采方式是下侏 罗统获得 页岩气工业气流和长期稳产的关键 ; 页岩气评价 、 压裂试验 、 测试证实 , 四川 盆地 下侏罗统页岩气是陆相页岩气突破和建产 的有利 目标 。 关键词 : 可采 ; 陆相 : 页岩气 ; 下侏罗统 ; 四川盆地
因此陆相层系也是页岩气勘探开发新 的重要领域 。但陆相与海相页岩 中的矿 物成分 、 沉积结构 存在一定 的差 别 , 与岩石 力学性 质有关的压裂特征是制约陆相 页岩气能否取得有效益的开发的关键。四川盆地下侏罗统陆相页岩气主要发育 于湖湘泥页岩 中。 通过老井复查和重新 评价. 已在川东建南 、 元坝地 区获得页岩气工业气流 , 展示 了下 侏罗统页岩气 良好的潜力 和可采性 。对 四川 盆地下侏罗统页岩气形成条件和富集关键控 制因素分 析认为 , 下侏 罗统湖 相泥页岩 分布广泛 , 自生 自储 连续型 气藏的特点 。 具
中 图分 类 号 :E 3 . T l 22 文 献标 识码 : A
Fa o a l a g t fb e kt o g nd bu l- p fs a e g s v r b e t r e so r a hr u h a i u o h l a t
i o tn n a a isi we u a sc,S c u n Ba i n c n i e t lf ce n Lo r J r si ih a sn
He F q ,Z n ai hu To g
( _ eatetfOle xlrt na dD vl m n, I O E , eig10 2 ,C ia ID p r n o i l E poai n ee p et SN P C B in 00 9 hn ; m i f d o o j
h d o a b n b a i g b sn n o rc u ty i o td i o tn n a e o iin.Th nea o o iin a d s di y r c r o ~ e rn a i s i u o nr S h se n c n i e tl d p sto e mi r lc mp sto n e .
陆 相 页 岩 气 突 破 和 建 产 的 有 利 目标
以四川盆地下侏 罗统为例
何 发 岐 朱 , 彤
102 ; 009 108 ) 003
(. 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 限公 司 油田勘探开发事业部 , 北京 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石岩 中成功开发 的页岩气相 比, 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 中的页岩气是 以赋存于陆相沉积岩 中为基本特点 的,
T ru h alto l el rve e n ev lae ho g o fod w l e iw d a d re au td.w ae a q i d id sr h l a n Ja n n a d Yu n a s e h v c ur n u t a s ae gsi in a n ab e i l
me t r t cu e o h l r i e e t b t e n c n ie tl a d ma i e fc e .T e c a a tr t s o a t r g n a sr tr f s ae a e d f r n ew e o t n a n rn a is h h r ce si ff c u n y u f n i c r i
2 SNO E xlrt n& Pout nR s r ntue B i g 10 8 , hn ) .I P CE poai o rdc o ee c Is t , ei 0 0 3 C i i ah it j n a
Ab t a t o a e t h u c sf l x l rt n o h l a n t e Not s r c :C mp r d wi t e s c e su p o ai f a e g si h r Ame c ,t e s ae g s i e man h e o s h i r a h h l a n t i 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