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相页岩气储层评价标准探讨_以延长组富有机质页岩为例_曾秋楠

合集下载

陆相页岩气的泥页岩评价——以延长下寺湾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为例

陆相页岩气的泥页岩评价——以延长下寺湾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为例





第 3 6卷
V o1 36 .
第 4期
No 4 .
21 0 2年 8月
A ug. 2 2 01
J OURNAL OF NORTHEAST PETROLEUM UNI VERSI TY
陆 相 页 岩 气 的 泥 页 岩 评 价 以 延 长 下 寺 湾 区上 三 叠 统 延 长 组 长 7段 为 例
收 稿 日期 : 0 2 5 0 编 辑 : 雅 玲 2 1 —0 —3 ; 陆 基 金 项 目 :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1 0 0 8 国 4 12 8 ) 作 者 简 介 : 镱 婷 ( 9 8 ) 女 , 士研 究 生 , 要 从 事 非 常 规 油 气成 藏 与分 布 规 律 方 面 的 研 究 杨 18一 , 硕 主
长 组

词: 陆相 ;泥 页 岩 ;页岩 气 评 价 ; 机 质 丰 度 ;有 机 质 成熟 度 ;有 机 质 类 型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 寺 湾 区 ; 有 下 延
中 图 分 类 号 : El 1 2 T 2 .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5— 1 7 2 1 ) 4 0 0—0 2 9 4 0 ( 0 2 0 —0 1 8
中、 测显 示活 跃 、 气 页岩 中裂缝 发育 , 页岩气 资 源潜力 较大 , 确定 鄂尔 多斯 盆地南 部地 区为 三叠 系延 长组 页 岩气 发育 的有利 区域 . 长油 田股份 有 限公 司成功 地 探索 了 中国第 一个 陆相 页 岩气 勘 探井 , 延 由于 目前 对
于 海 相 页 岩 的相 关 研 究 较 多 l 1 , 美 国 阿 拉 巴契 亚 盆 地 的上 泥 盆 统 O i 岩 、 特 沃 斯 盆 地 的 下 石 炭 如 ho页 福

页岩气储层含气性影响因素及储层评价--以上扬子古生界页岩气储层为例

页岩气储层含气性影响因素及储层评价--以上扬子古生界页岩气储层为例

页岩气储层含气性影响因素及储层评价--以上扬子古生界页岩气储层为例郭少斌;黄磊【摘要】Shale gas reservoirs are self-generated and self-contained, and gas-bearing property should be focused on during reservoir evaluation. Based on test data of core samples from 7 wells of Paleozoic in the Upper Yangtze Platform, beginning with gas content,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for gas-bearing property were discussed, including TOC, Ro , porosity, isothermal adsorption data, illite/smectite formation content and movable fluid percentage. It was discovered that taking 0. 5 m3/t as the boundary between reservoir and non-reservoir was practicable, and each parameter appears its relationship to total gas content. Based on grey relational theory, reservoir evaluation was performed. Referring to previous results and empirical data, reservoir evaluation scheme and space image characteristics were accomplished.%页岩气藏属于自生自储型气藏,在进行储层评价时,应该重点考虑含气性。

页岩气评价标准与储层分类探讨

页岩气评价标准与储层分类探讨

2021年第5期西部探矿工程*收稿日期:2020-09-02作者简介:姜宝彦(1983-),男(汉族),黑龙江肇源人,高级工程师,现从事测录井监督工作。

页岩气评价标准与储层分类探讨姜宝彦*(大庆油田勘探事业部,黑龙江大庆163000)摘要:当前,我国页岩气可采集资源可高达23.5×1012m 3,页岩气含量十分丰富,仅次于美国。

美国页岩气早已进行商业性开采,开采量远远高于我国天然气产量,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页岩气的开发力度不断提升,四川盆地中直井压裂测试,页岩气的日常量可达上万立方米,已达到工业气流标准,为后续页岩气资源勘查奠定了基础。

就页岩气评价标准与储层分类方式展开论述。

关键词:页岩气;评价标准;储层分类中图分类号:TE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716(2021)05-0076-02我国对页岩气的勘察力度不断提升,必须建立新型的页岩气评价标准和储层分类指标,在进行国内外页岩气地质特点调查、生产能力评估、储气量分析及易开采资料的建立过程中,必须从我国盆地地质情况出发,进行储层评价参数的最优化选择,对评价参数的分级标准进行界定,并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式对不同因子的大小关系进行确定,对页岩气储层质量的综合因子进行评估,以开展储层分类划分。

据分析,储层分类结果与页岩气实际生产情况存在较高的相似度,可以利用其进行我国页岩气储层的评估。

1页岩气地质特征页岩气属于我国规模巨大的天然气资源之一,主要以游离状态和吸附状态存在,在暗色泥页岩及高炭泥页岩之中存在较多。

页岩气具有自生性、自我储存性和自我保护性质,存在低产量、无自然产能、无水气边界等特征,在盆地内厚度较大的页岩烃源岩之中存储量较多,必须进行压裂改造后才可进行工业气流的转化。

具备较长的生产周期和开采寿命。

页岩气成藏受到温度、地层压力值、孔隙度、有效厚度、埋藏深度、有机质成熟程度、渗透率、含气水平、有机碳含量、吸附气体值和矿物成分等因素影响。

延安地区富有机质页岩储层特征与页岩气富集规律

延安地区富有机质页岩储层特征与页岩气富集规律

延安地区富有机质页岩储层特征与页岩气富集规律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富有机质泥页岩发育稳定,近期延安地区多口页岩气井的成功钻探证实了其巨大的勘探潜力。

然而陆相页岩与海相页岩相比存在明显的特殊性,表现出“两高三低”,即高吸附气含量、高粘土矿物含量、低脆性矿物含量、低地层压力、低热演化程度的特点。

目前针对有陆相页岩的分类评价标准、成因机理、微观赋存特征等研究不够深入,尚未形成广泛适用的研究理论和评价标准,诸多科学问题有待解决。

本文以延安地区延长组长7段泥页岩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露头观察与样品采集、重点井岩心观察、测井综合解释分析,利用有机岩石学鉴定、全岩X-衍射、氮气等温吸附、岩石热解分析、氩粒子抛光-扫描电镜等多种实验方法,对研究区长7泥页岩岩相及其展布特征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了储集空间形态、结构、大小及孔径分布特征;进一步制定储层评价标准并进行页岩储层优选,探讨了页岩气富集规律,结合沉积相背景建立了延安地区长7陆相页岩成藏模式。

研究成果表明:延安地区长7陆相富有机质泥页岩分布广泛、发育稳定,NW-SE向展布,总厚度10~110m,中值为43m,中南部富县地区较厚;其中长73以黑灰色至黑色纹层状油页岩为主,长72及长71以深灰色至浅灰色块状泥岩为主,夹薄层粉砂岩;泥页岩矿物成分复杂,石英、长石等脆性矿物总量占47.97%,偏低;富含粘土矿物,以伊蒙混层为主,占到57.39%;裂缝发育,以高角度斜交缝为主。

TOC均值为4.78%,中西部地区较高;Ⅱ1型干酪根为主,Ⅱ2及Ⅲ型次之;Ro 平均为0.91%,西南部可达1.1%,总体位于成熟-高成熟的生、排烃高峰期阶段。

粒间孔、粒内孔、晶间孔、有机质孔及微裂缝均有发育;孔喉直径均值35nm,分选中等偏差;1.5~5nm的孔隙对孔比表面积与孔体积贡献最大,5.5~150nm的孔隙孔表面最为粗糙,除绿泥石外的粘土矿物含量越高孔隙结构越复杂。

Ⅰ类储层分布在研究区中西部地区。

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与关键参数探讨

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与关键参数探讨

Methods and key parameters of shale gas resources evaluation
Chen Xinjun1, Bao Shujing1, Hou Dujie2, Mao Xiaoping2
(1. Sinopec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Beijing 100083, China; 2. School of Energy,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Methods and key parameters of shale gas resources evaluation are studied so as to accurately assess the potential of shale gas
岩气资源量 [4],得到的资源量很大,但在工程上的可操 作性不强。本文提出以含气泥页岩系统作为纵向评价 单元(计算单元)对页岩气资源量进行评价,不但可 以明确页岩气勘探开发的目的层段,获得相对客观、 可靠的页岩气资源量,而且考虑到了工程压裂的可操 作性,实现了与工程技术的结合。
1 中国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
[7] [7]
气勘探开发的关键和目标。页岩气气藏在构造特征、 储集空间类型、储集层物性、富集机理等方面与常规 气藏有较大差异 [8]。 国外各大石油公司在页岩气选区评 价中所采用的关键参数 [9-14]大致有 2 类, 即地质条件类 和工程技术条件类参数,前者控制页岩气的生成与富 集,包括含气页岩面积、厚度、有机质丰度、类型、 成熟度、脆性矿物含量及油气显示等;后者控制页岩 气的开发成本,包括埋藏深度、地表地貌条件、道路 交通等。页岩达到一定厚度是形成页岩气富集区的基 本条件,页岩厚度也是页岩气资源丰度高低的重要控 制因素,直接影响页岩气资源量的大小 [15-17]。 2.1 含气泥页岩系统 为了确定页岩的有效厚度,本文提出了“含气泥 页岩系统”的概念,即钻井剖面、地震剖面或野外地 质剖面中,由上下致密层封挡的同一压力系统内的岩 性组合,主要由富有机碳的泥页岩和粉砂岩、砂岩、 碳酸盐岩夹层构成。含气泥页岩系统的划分主要依据 测井响应特征、岩性组合特征、有机碳含量、气测显 示等资料。富有机碳的泥页岩为系统的顶和底,内部 不含明显的水层,连续厚度一般不超过 100 m (由水平 井分段压裂工艺决定) 。 在页岩气资源评价过程中,建议将含气泥页岩系 统作为评价单元,即纵向上划分出一个或多个含气泥 页岩系统进行评价。含气泥页岩系统(见图 1)划分的 依据是: ① 以传统的地层单元为界,含气层段连续厚 度大于 30 m,以富含有机质泥页岩为主,内部可以有 砂岩、碳酸盐岩夹层;泥页岩 TOC 值大于 0.5%、 Ro 值大于 0.5%,Ⅲ型干酪根,累计厚度一般大于 20 m 且占含气泥页岩系统厚度的 60% 以上; ② 顶、底板 为致密岩层,内部无明显水层;③有明显的气测异 常;④伽马、电阻率、声波时差、密度等测井曲线 具有含气泥页岩的测井响应特征; ⑤ 处于同一压力系 统内。 如果钻井资料尚不齐全,也可在露头上以富含有 机质泥页岩发育段为目标进行评价单元划分。在有多 口井或多个露头剖面的情况下,逐井(或露头)进行 纵向评价单元的划分和对比,为整个评价区的准确刻 画提供参考和依据。 在纵向评价单元划分的基础上,确定含气泥页岩 系统的厚度。根据每口井含气泥页岩系统的厚度,绘

陆相页岩油储层评价关键参数及方法

陆相页岩油储层评价关键参数及方法

陆相页岩油储层评价关键参数及方法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中,页岩油储层评价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而对于陆相页岩油储层的评价,更是需要考虑到其特殊的地质条件和油气成藏特点。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陆相页岩油储层评价的关键参数及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并共享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岩石地球物理参数评价在陆相页岩油储层评价中,岩石地球物理参数是至关重要的。

包括岩石的孔隙度、渗透率、孔喉结构、裂缝特征等参数,都直接影响着储层的含油气性能。

利用密度、声波、电阻率等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对储层进行详细的参数评价是至关重要的。

1. 孔隙度和渗透率孔隙度和渗透率是评价页岩储层储层性质的重要参数。

其中,孔隙度直接关系到储集空间的大小,而渗透率则是衡量岩石孔隙连接性的重要指标。

通过密度测井、核磁共振等技术,可以获得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数据,从而评价储层的含油气能力。

2. 孔隙结构和裂缝特征页岩储层中的孔隙结构和裂缝特征对于油气的储集和运移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核磁共振、微观成像等高分辨率技术,可以对储层孔隙结构和裂缝进行定量描述,为后续的油藏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二、地质条件评价除了岩石地球物理参数外,对于陆相页岩油储层评价,还需要考虑其特殊的地质条件。

包括构造背景、沉积环境、岩相特征等多个方面的评价。

1. 构造背景构造背景直接影响着储层的形成和演化。

对于陆相页岩储层来说,构造背景的复杂性常常导致储层的非均质性和非均一性,因此需要对构造背景进行详细评价,为储层开发提供依据。

2. 沉积环境沉积环境对于储层的孔隙结构、岩相特征等都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对沉积环境的综合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储层的特点和规律,为勘探开发提供指导。

三、评价方法及技术针对陆相页岩油储层评价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需要结合多种评价方法和技术来进行综合评价。

1. 地震技术地震技术在陆相页岩油储层评价中有着重要应用。

通过地震反演、地震成像等技术,可以获取储层的地质构造、岩性分布等重要信息。

2. 岩心分析岩心分析是对储层岩石进行详细分析的重要手段。

页岩储层含气性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涪陵页岩气田为例

页岩储层含气性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涪陵页岩气田为例

页岩储层含气性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涪陵页岩气田为例刘莉;包汉勇;李凯;李根;曾勇;郑爱维;熊红丽【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18(040)001【摘要】页岩气赋存形式多样,主要以游离态、吸附态为主,且不同赋存状态的页岩气主控因素差别较大,页岩含气性综合评价体系尚未形成.为此,依据四川盆地东部涪陵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生产特征实际资料,以五峰—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地球化学分析测试、岩石物性测试、等温吸附实验和岩心现场解吸等手段,研究影响不同赋存状态的页岩含气性的主控因素,提出页岩含气性评价主要包括2大类6项参数的评价指标:直接指标(实测含气量、气测显示值和含气饱和度)和间接指标(孔隙度、电阻率和地层压力)的含气性定性—半定量评价体系.【总页数】7页(P58-63,70)【作者】刘莉;包汉勇;李凯;李根;曾勇;郑爱维;熊红丽【作者单位】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武汉 430223;湖北省创新协同中心,武汉 430100;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武汉 430223;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武汉 430223;湖北省创新协同中心,武汉 430100;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 430100;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武汉 430223;湖北省创新协同中心,武汉 430100;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武汉 430223;湖北省创新协同中心,武汉 430100;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武汉 430223;湖北省创新协同中心,武汉 43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3【相关文献】1.非电法测井计算页岩储层含水饱和度方法研究——以涪陵页岩气田焦石坝区块为例 [J], 刘帅;冯明刚;严伟2.页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及其成因分析——以涪陵龙马溪组页岩储层为例 [J], 孟志勇;徐扬;3.页岩气水平井含气性定量评价方法研究\r——以涪陵页岩气田为例 [J], 张梦吟4.页岩气田储层含气性测井评价——以四川盆地涪陵页岩气田J区块为例 [J], 柳筠;张梦吟5.构造稳定区边缘页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以涪陵页岩气田JY41-5井为例 [J], 陆亚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海陆过渡相页岩气有利储层评价标准

中国海陆过渡相页岩气有利储层评价标准

中国海陆过渡相页岩气有利储层评价标准作者:张瑶向芳王誉婉王金元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年第24期摘要:北美页岩气勘探开发近年取得重大突破。

与北美页岩气相比,我国页岩气开发具有自己的特点。

北美页岩气主要来自于海相页岩,中国沉积盆地在多旋回的构造演化过程中,发育海相、陆相、海陆过渡相3类含有机质的泥页岩层系。

其中,海陆过渡相较之北美在中国分布面积大,泥页岩在地层中广泛发育,成为中国油气开发勘探的重要领域。

就沁水盆地、四川盆地、及鄂尔多斯盆地的海陆过渡相地层为例并与北美页岩气作对比,通过比较有机碳含量,成熟度,黑色泥页岩厚度、含气量等参数,给出多个盆地之间评价的统一参数标准,为未来中国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的开发提供依据。

关键词:页岩气;海陆过渡相;四川盆地;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1 地质背景四川盆地在印支运动前是扬子古海盆的一部分,震旦系-志留系为半深水-深水沉积环境,在该环境下,有非常丰富的有机质页岩沉积,再加上海西和加里东运动的影响,使得古隆起和盆地的边缘等部位的页岩地层受到剥失的影响;而石炭系和泥盆系沉积也有较大面积的缺失。

在寒武纪至中奥陶世,沁水盆地地壳沉降,形成浅海相碳酸盐为主的沉积。

中奥陶世后,因为加里东地壳的运动,使中国华北地区的整体抬升,导致沁水盆地内晚奥陶世至早石炭世的沉积缺失。

在石炭纪中期,海西运动使沁水盆地地区的地壳第二次持续沉降重新接受沉积,沉积了石炭-二叠纪海陆交互项含煤地层,形成了早晚古生代两套烃源岩。

鄂尔多斯盆地是华北克拉通最稳定的一个地块,晚古生代经历海相沉积为主的陆表海盆地、海陆过渡相为主的近海湖盆,以及陆相碎屑岩沉积为主的内陆拗陷湖盆。

海陆过渡相主要发育在盆地东部的本溪组、全区分布的太原组、及全区分布的山西组。

2 四川盆地川南龙潭组页岩特征龙潭组沉积早期受海侵影响,广泛分布富含植物化石夹含海相生物的滨海沼泽相为主的煤系地层。

中期沉积了富含海相生物的海湾相泥岩沉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疆地质XINJIANGGEOLOGY2015年9月Sep.2015第33卷第3期Vol.33No.3中图分类号:P618.130.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845(2015)03-409-06收稿日期:2014-05-29;修订日期:2014-10-20;作者E-mai l:qiunanzeng@ 第一作者简介:曾秋楠(1988-),女,北京人,实习研究员,2013级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油气储层研究工作陆相页岩气储层评价标准探讨——以延长组富有机质页岩为例曾秋楠1,周新桂1,于炳松2,冯子齐2,苗淼1(1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北京100029;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100029)摘要:页岩气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非常规天然气,目前我国陆相页岩气储层尚无评价标准和规范。

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长9段内富有机质页岩为例,通过有机碳含量、R o 、X 射线衍射粘土矿物及全岩分析、页岩等温吸附测试、岩石比表面和孔径分布等一系列测试,总结陆相页岩的基本特征,探讨了陆相页岩气储层的评价方案和标准。

结合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对陆相页岩气储层作出定义,指出泥页岩中所含夹层及夹层所占比例是定义页岩气储层关键,选取储层厚度、夹层比、有机碳含量、有机质成熟度、脆性矿物含量及页岩孔隙度等作为储层评价主要参数,结合研究区陆相页岩测试数据,给出陆相页岩气储层评价标准,认为依据上述6个因素,可将陆相页岩气储层分为3类,其中I 类储层应满足储层厚度大于30m 、TOC 大于2%、R o 在1%~3%、夹层比大于20%,或夹层比小于30%,但页岩中脆性矿物含量大于60%、孔隙度大于2%条件。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储层评价标准;页岩气;富有机质页岩;陆相;延长组页岩气赋存于低孔、低渗的富有机质暗色页岩中,具典型“自生自储”特点,储层低孔、低渗特征明显,除赋存在裂缝中的游离相天然气外,吸附于岩石颗粒表面的吸附气占较大比重[1]。

作为近年来新兴非常规天然气能源,美国天然气研究所基本已摸清海相页岩气分布规律,并发展了相应的开采生产技术[2]。

针对陆相页岩气储层评价在目前的页岩气地质评价和研究中尚无系统方法及相关标准,国外评价方法差异较大[3-5]。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形成于陆相湖盆环境,以延长组长7-长9段内富有机质页岩为例,探讨陆相页岩气储层评价方案和标准。

1陆相页岩基本特征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叠合形成的残余克拉通内盆地。

盆地在晚古生代—中三叠世时期处于海陆交互相沉积环境到陆相沉积环境的转变过程。

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

区内上三叠统延长组为内陆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6]。

本文所用样品采集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下寺湾-云岩地区,主要来自于长7段底部“张家滩页岩”与长9段顶部“李家畔页岩”,兼有少量长8段、长10段内黑色富有机质页岩。

岩石多形成于湖盆发育初始期及鼎盛期[7],综合称为“延长组陆相页岩”或“陆相页岩”。

为探明陆相页岩气储层特征,笔者进行包括有机碳含量、R o 、显微组分、X 射线衍射粘土矿物及全岩分析、页岩等温吸附测试、岩石比表面和孔径分布等一系列测试,测试条件见表1[8]。

测试结果表明,延长组陆相页岩具以下特征:表1测试分析明细一览表Table 1Test analysis table检测项目岩石有机碳报告R o 显微组分X 射线衍射粘土矿物及全岩分析页岩等温吸附测试岩石比表面和孔径分布检测依据GB/T 19145-2003SY/T 5124-1995SY/T 5163-1995SY/T 5983-1994GB/T 19560-2004GB/T 19587-2004检测条件检测环境温度为27℃油浸50倍物镜,总放大倍数为800倍检测环境温度为24℃,检测环境湿度为30%温度为30℃,油浴锅温度控制精度为0.1℃压力测量精度为689Pa 90℃加热1h 、350℃加热5h使用仪器Leco 碳硫测定仪荧光显微镜(LABORLUX12POL )D8K1SCOVER 型X 射线衍射仪300型等温吸附仪比表面测定仪(Quadrasorbsi)新疆地质2015年①富含有机质,TOC 平均值达2.69%,且集中分布于2%~4%,镜质体反射率(R o )为0.56%~1.4%,属成熟阶段-高成熟阶段(图1);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利于生气;②矿物组成以粘土矿物为主,次为石英,含少量长石和碳酸盐矿物,指示陆相环境相对干旱,长石的化学风化较弱;③陆相页岩中,脆性矿物含量、有机质含量及成熟度对孔隙的发育整体上有积极影响,粘土矿物含量具消极影响(图2);④岩石的吸附能力与有机碳含量具一定正相关性,而与有机质成熟度无明显关系;石英含量与吸附气量呈负相关关系,粘土矿物含量的增多则利于饱和吸附量的增大(图3)。

2页岩气储层定义目前国内尚无陆相页岩的储评价层标准,本文在本区陆相页岩储层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有页岩气勘探开发经验和标准,对页岩气储层提出定义,认为页岩中所含夹层的比例是划分页岩气储层的先决条件,并探讨了其他影响页岩气储层评价的主要因素,为厘定评价标准提供依据。

图1陆相页岩有机碳含量分布频率图Fig.1Distribution ondograph of organic carbon content of continental facies shale图2陆相页岩孔隙发育主控因素Fig.2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pore development in continental faciesshale410第33卷第3期曾秋楠等:陆相页岩气储层评价标准探讨——以延长组富有机质页岩为例2.1夹层页岩气储层除大套富有机质页岩外,还应包括页岩中所夹薄层砂岩。

一定厚度薄层砂岩对储层的储集性能及压裂性能存在积极改造,但砂岩单层过厚或夹层过多,导致砂地比过高时,整套岩层属致密砂岩气层范畴[9],而非页岩气储层。

据本区陆相页岩的测井曲线特征,富有机质泥页岩具高自然伽马的响应特征[10]。

由研究区延长组陆相页岩测井曲线特征可看出,陆相页岩中常发育多套厚约3~5m 的砂岩夹层(图4-①~⑥,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层),在厚层泥页岩的高伽马特征中有明显的低值响应,易于识别,低于该厚度夹层则难以在测井层面上识别。

因此,从砂岩层响应特征及可识别性考虑,认为3m 为陆相页岩气储层中夹层的最大厚度。

2.2夹层比泥页岩中砂岩夹层过多或砂地比过大时,该段储层应视为致密砂岩气层,而非页岩气储层。

因此,对大套泥页岩中夹层所占比例应予以限定。

1973年美国能源部对可进行工业开采的致密含气层标准作出界定,规定产量总厚度中至少有15%为有效厚度,即致密砂岩层。

参考该边界条件,重点考虑延长组陆相页岩发育特征,对研究区25口钻井的长7段和长9段分别进行夹层比统计,长7段和长9段泥页岩中所含夹层分别为19.1%和20.8%,最大夹层比达30.2%(表2)。

因此,认为陆相页岩气储层中,大套泥页岩所含夹层的比例不应大于30%,暂取夹层比大于20%(即大于区域平均值)为重要评价条件。

2.3有机碳含量和有机质成熟度常规物性测试方法难以测定泥页岩的孔隙度,因此本文采用比表面测试得到孔隙体积数据,取研究区泥页岩密度为2.51×103kg/m 3,可换算得到泥页岩的总孔隙度。

通过有机碳含量(TOC )与总孔隙度(即泥页岩孔隙体积)的相关性可知,随着有机质含量的增多,泥页岩孔隙度首先下降,当TOC 大于2%时,孔隙度整体呈增大趋势(图3)。

邹才能指出,北美主要产气页岩储层有机质含量以TOC 大于2%为基本标准,并提出中国页岩气储层评价标准中有机质含量应大于2%[11]。

黄第藩制定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评价标准规定TOC 在0.6%~1.0%的烃源岩属较好类型,目前我国一般湖相陆相生油岩有机碳评价标准下限为0.4%[12]。

结合本区陆相页岩发育特征,取TOC 大于0.5%为页岩气储层的最低边界条件,取TOC 大于2%为重要评价条件。

有机质中的孔隙(即有机孔)对孔隙度较低的泥页岩具重要意义,有机质热演化利于有机孔的形成[13]。

延长组陆相页岩的总孔隙度整体上随R o 的增大而增大,表明随着有机质热成熟度的增大,有图3陆相页岩饱和吸附量主控因素Fig.3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saturation adsorbing capacity in continental faciesshale411新疆地质2015年机孔不断发育(图3)。

蒋玉强、邹才能均认为,页岩储层的评价标准之一是R o大于1.1%[14],本区陆相页岩发育特征满足前人结论,取R o大于1%为重要评价条件。

综上所述,参考国家能源局推荐的页岩气储层标准,综合考虑页岩生烃潜力及压裂技术限制等条件,认为陆相页岩气储层段是指页岩单层厚度大于相邻其他岩性夹层厚度,单夹层厚度小于3m,砂岩或其他岩性夹层累计厚度小于储层段总厚度的30%,页岩中TOC大于0.5%的页岩地层。

此外,由于砂岩夹层对页岩气储层影响显著,故页岩气储层据夹层比可进一步分为页岩储层和含夹层页岩储层。

其中,页岩储层的夹层比小于10%(图4-a),含夹层页岩储层的夹层比大于10%并小于30%(图4-b)。

3陆相页岩气储层评价方案储层评价对油气的勘探开发具重要意义。

2011年,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对页岩气资源有利区优选标准形成初步意见,并根据海相、陆相及海陆过渡相两类选区背景差异,提出页岩面积下限、泥页岩厚度、TOC(%)、R o(%)、埋深、地表条件、总含气量、保存条件等8项指标作为评价标准,并给出具体的参考数值。

本文针对陆相页岩气储层的储集性能进行讨论,初步选取储层厚度、夹层比、有机碳含量、有机质成熟度、页岩脆性矿物含量及页岩孔隙度作为陆相页岩气储层评价主要参数,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结合研究区陆相页岩相关测试数据,初步厘定了陆相页岩气储层评价标准。

3.1储层厚度储层厚度指符合页岩气储层定义的页岩层段厚度,即包括单层厚度小于3m的薄层砂岩夹层在内整套富有机质泥页岩的厚度。

陆相环境发育的泥页岩中含薄夹层,故储层厚度的标准应适当放松。

参考北美主要页岩气储层特征和邹才能提出的中国页岩气储层标准,认为储层厚度大于30m为Ⅰ类储层,大于20m的可考虑为Ⅱ类储层。

3.2夹层比夹层比指页岩气储层中其他岩性夹层厚度占储层总厚度比例。

据前文所述页岩气储层定义,该比值应小于30%。

夹层比是划分页岩气储层类型的重要指标。

当储层夹层比为20%~30%时,说明该段页岩气储层含较多薄夹层,砂岩夹层对储层储集性能有积极影响,为页岩气提供主要储集空间,故为I类储层;当夹层比为10%~20%时,储层砂岩夹层相对较少,同时泥岩含量上升,储集性能次之,为Ⅱ类储层;当夹层比小于10%时,储层整体为较纯的泥页岩,此时对储层评价需参考脆性矿物含量和孔隙度,但因整体不利于储层改造和生产开发,不作为Ⅰ类储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