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
第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学概述

2、类型:
(1)按时间,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
(2)按内容范围,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
(3)按规模,分为群体观察和个体观察
(4)按观察者身份,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
(5)按观察场所,分为现编辑场版p观ppt察和情境观察
14
3、观察法的实施 步骤:确定要观察的问题——制定观察计划——选择观
察内容——设计观察提纲——进行观察——观察记录的 程序和格式——观察记录的语言——观察者的反思—— 撰写观察报告
编辑版pppt
2
广义的学前期:0-6岁 狭义的学前期:3-6岁
What 共同特征和模式 3W When 这些特征与模式发展变化的时间表
Why 分析发展的影响因素
编辑版pppt
3
一生
1.新生儿期(出生------ 1个月) 2.婴儿期(1个月------ 1岁 ) 3.幼儿前期(1岁------3岁) 4.幼儿期(3岁------6岁) 5.童年期(6岁------12岁) 6.少年期(12岁------15岁) 7.青年早期(15岁------18岁) 8.青年期(18岁------30岁) 9.中年期(30岁------60岁) 10.老年期(60岁------死亡)
编辑版pppt
25
五、调查法
调查访问法
1、定义: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的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 儿童生活的成人去了解儿童的心理表现。
2、评价: 优点:可以得到大量丰富详实的资料 缺点:比较费时间,被调查者的报告往往不够精确
编辑版pppt
26
六、谈话法
通过和幼儿交谈,以研究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的方法。 谈话的形式可以是自由的,但内容要围绕研究者的目的 展开。
(一)理论意义
学前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学前儿童心理学(知识点)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1.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大脑发育迅速,好奇心和探索欲强烈,语言、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都呈现出显著的发展。
2.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受到遗传、环境、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家庭、幼儿园、社会环境等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
3.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如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低级到高级等。
这些规律为我们教育引导儿童提供了依据。
二、学前儿童认知发展1. 感知觉发展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迅速,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和认知能力逐渐提高。
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等。
2. 记忆力发展学前儿童的记忆力表现为无意记忆占主导地位,有意识记逐渐发展。
教育者可以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提高儿童的记忆力。
3. 思维发展学前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如分类、比较、推理等。
4. 语言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关键期在36岁,教育者应抓住这一时期,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学前儿童情感发展1. 情感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的情感丰富而脆弱,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教育者要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感态度。
2. 情绪调节能力学前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逐渐提高,教育者应教会他们如何表达和调节情绪,以促进心理健康。
3. 亲社会行为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表现为关爱他人、合作、分享等。
教育者要通过榜样示范、情境体验等方式,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1. 自我意识发展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外貌、能力、性格等方面。
教育者要引导儿童正确认识自己,培养自信心。
2. 同伴关系发展3. 规则意识与道德观念学前儿童开始理解和遵守社会规则,教育者要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和道德观念,为他们的社会化奠定基础。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学前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儿童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中,某一反应或某种行为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形成或习得,如果错过这个“大好机会”,
这种反应或行为的习得就会变得困难,往往事半功倍,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如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等。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指各年龄阶段上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与其它年龄阶段不同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观察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可以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最基本方法。
眼手协调:指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密切配合的联合行动。
婴儿的“天真活跃反应”:指新生儿末期,当成人的脸出现在婴儿的视野中,他便终止原来的动作,注视成人的眼睛,进行片刻目光交流,然后开始微笑、发声,并手舞足蹈,表现出欢快的样子。
实物活动:指操作实际物体的活动,它是由一系列操作动作组成的。
游戏:是一种社会活动,是儿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是儿童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形式。
学前心理学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第一节什么是心理学一、什么是心理学(一)心理现象心理学通常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1、心理过程(基础作用):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2、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二)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应用实验手段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
1882年,德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产生。
二、人的心理实质(一)脑是心理的器官唯心主义观点:心理即灵魂。
唯物主义观点:早期认为是由心脏决定的。
后期认为是由脑决定的。
(二)心理是人脑的机能¡ª¡ª物质基础(即人脑是心理的物质基础)1、脑的结构1)脑由延髓、桥脑、中脑、间脑、小脑和大脑组成,最发达的是大脑。
2)大脑皮层分为四个部分,即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
其中额叶是最新发展起来的部分。
2、人脑的机能1)大脑的机能:主要是接受、分析、综合、储存和提取各种信息。
大脑两半球的功能不同。
皮层各部分既分工又合作。
2)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反射按起源分为两类:无条件反射:先天固有的、由遗传而来的。
条件反射:后天形成的、习得的反射。
形成条件反射的信号有两大类:一是具体信号,包括各种视觉的、听觉的、味觉的刺激物等。
二是抽象信号,如人类的词语。
总之,心理现象就其产生而言,是两种现象的有机结合。
(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反映内容人所处的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她们都是人的心理的源泉,但是相比较而言,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举例:狼孩等。
2、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反映形式心理的反映是能动的积极的反映。
小结:人的心理是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认知、情感、社会和身体发展的学科。
这个阶段的儿童正在快速发展,他们经历了许多重要的转变,包括从依赖性到独立性的转变、从感知到认知的转变和从单纯的运动技能到高级运动技能的转变。
在学前阶段,儿童发展的每个方面都相互关联和互相影响,因此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对于教育、保健和家庭生活都至关重要。
以下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详细内容。
一、认知发展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从感知开始,逐渐向理解和思考转变。
在学前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正在发展,他们学会了在日常生活中识别和解决简单的问题。
以下是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几个关键阶段:1.感知阶段(0-2岁):婴儿在这个阶段开始发展基本的感知能力,比如识别颜色、形状和大小。
他们开始认识身体的各个部分,并能够通过触摸、尝试和听觉来探索周围的世界。
2.意向性行为阶段(1-4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掌握使用工具的基本技能,并开始理解简单的符号(例如,颜色代表某些东西)。
他们还开始发展记忆和语言能力,能够跟随简单的指令。
3.预运算阶段(2-7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将对象分类和排序。
他们开始理解数量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如加减法。
4.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掌握抽象概念和逻辑思维,能够进行更复杂的数学运算,如乘法和除法。
二、情感和社会发展在学前阶段,儿童的情感和社会发展同样至关重要。
以下是学前儿童情感和社会发展的几个关键阶段:1.依恋阶段(出生-2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形成与父母的亲密关系,发展出安全依恋的感觉。
他们依赖父母提供温暖、安全和安抚,这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情感基础。
2.自主性发展阶段(2-3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表现出更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
他们开始表达自己的喜好、需要和感受,并且愿意探索新的环境和活动。
3.同伴关系阶段(3-6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与同龄人互动,发展出友谊和亲密关系。
学前儿童心理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心理发展和行为的学科。
它关注儿童认知、情感、社会和语言发展等方面的变化和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目标是了解儿童在这个关键时期内的心理发展过程,帮助提供适当的教育和支持,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幸福。
学前儿童心理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
1. 认知发展:研究儿童思维和知觉的变化,包括语言能力、记忆、注意力、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等方面。
2. 情感发展:探索儿童情感体验和表达的发展过程,包括情绪的识别和调节、自尊心的形成、同理心的培养等。
3. 社会发展:研究儿童与他人和社会环境的互动,包括社交技能的学习、友谊的建立、合作与分享等。
4. 语言发展:探究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交流能力的发展,以及如何促进儿童语言发展的方法和策略。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大众更好地了解儿童的需求和发展特点。
在实践中,学前儿童心理学被应用于儿童教育的设计和实施,旨在提供适合儿童发展需求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方法,促进儿童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学前心理学的概念

学前心理学的概念
学前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即0-6 岁)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心理学的重要内容,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学前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近几十年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学前心理学领域中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同时,由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它又有自身的研究方法。
这些方法都是以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的。
学前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个性等方面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等。
学前心理学对于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它也为研究人类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学前心理学+学前心理学概述

注重情感教育和沟通技巧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与孩子建立亲密、信任的师生关系,让孩子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 支持。
倾听和理解孩子
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理解孩子的需求和情绪,给予积极 的回应和支持。
运用合适的沟通技巧
运用合适的沟通技巧,如语言、表情、动作等,与孩子进行有效 的沟通和交流。
06
总结与展望:学前心理学未来发 展趋势预测
02
学前心理发展阶段与特征
胎儿期心理发展
胎儿期心理发展是学前心理发展的最早阶段,包括受精卵的形成、胎盘的形成与胎 儿的生长等过程。
受精卵形成后,胎儿在母体内逐渐形成神经系统,并逐渐出现感觉、知觉等心理活 动。
随着胎儿的成长,胎儿会逐渐产生情感、意识等高级心理活动,如对母亲的感知、 对音乐和噪音的反应等。
通过评估和诊断,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
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05
学前心理教育策略与方法探讨
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01
建立积极、安全、温馨的教育环境
通过营造和谐、友善的氛围,使孩子感受到关爱和支持。
02
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
提供适合孩子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图书、玩具、游戏等,激发孩子的好奇
心和探索欲望。
01
02
03
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学前儿童成长 的重要场所,对学前心理 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包括社区、学校 、媒体等,对学前儿童的 心理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为学前儿童提供 了丰富的感知和探索对象 ,促进其认知和情感的发 展。
教育因素对学前心理发展的影响
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对学前心理发展 具有导向作用,引导学前 儿童朝着预定目标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30分) 1.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较易作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
A.问卷法
B.谈话法
C.观察法
D.实验法
2.最近发展区存在于儿童心理发展的( )。
A.任何时候
B.关键期
C.最佳期
D.敏感期
3.下列属于5~6岁幼儿特征的是( )
A.认识依靠行动
B.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C.开始接受任务
D.最初步生活自理
4.幼儿知道“夏天很热,最好不要到户外去”反映了幼儿( )。
A.感觉的概括性
B.知觉的概括性
C.思维的概括性
D.记忆的概括性
5.四岁幼儿一般能集中注意约( )。
A.5分钟
B.10分钟
C.15分钟
D.20分钟
6.下列哪种现象能表明新生儿的视听协调?( )
A.有些婴儿听到音乐会露出笑容
B.听到巨大的声响,婴儿会瞪大眼睛
C.婴儿听到母亲叫“宝宝”,就会去找妈妈
D.婴儿看到大人逗他说话,会一跳一跳表现出快乐的样子
7.
8.下列哪种推理属于传导性推理?( )
A.爸爸告诉孩子:“地上一道一道的是车沟。
”孩子就说:“爸爸脑门上也有车沟。
”
B.孩子看到母鸡带着一群小鸡,认为老师带小朋友做游戏时也像母鸡。
C.有个孩子认为金鱼是世界上最骄傲的动物,因为它总是摇头晃脑的。
D.有人喊孩子的爸爸,爸爸没回答,孩子就说:“爸爸没听见。
”
9.在指导幼儿观察绘画时,下面哪句指导语易把幼儿的观察引向观察个别事物?( )
A.图上有些什么呢?
B.图上的小松鼠在做什么呢?
C.这张图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呢?
D.图上讲的是个什么故事?
10.下面不属于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因素的是( )
A.榜样
B.强化
C.移情
D.挫折
11.下列活动属于“言语过程”的是( )
A.听故事
B.练习打字
C.弹琴
D.练声
12.下面属于4~5岁幼儿想象特点的是( )
A.想象出现了有意成分
B.想象活动没有目的,没有前后一贯的主题
C.想象形象力求符合客观逻辑
D.想象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提示
13.下列哪种活动反映了儿童的形象思维?( )
A.做游戏,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
B.过家家,用玩具锅碗瓢盆做饭、吃饭
C.给娃娃穿衣、喂奶
D.儿童能算出2+3=5
14.用以控制幼儿情绪的“消退法”,其理论依据是( )。
A.行为主义理论
B.认知理论
C.人本主义理论
D.精神分析理论
15.让一个4岁半的幼儿看“牛、人、船、猪”四张图,要求拿出不同的一张,他拿出了“船”,是因为( )。
A.他认为牛、人、猪经常在一起出现,而船不是
B.他认为船是没有生命的,而另外的都是有生命的
C.他认为牛、人、猪都有头、脚和身体,而船没有
D.以上理由都不正确
16.儿童学习语言发音最容易的年龄阶段是( )
A.2~3岁
B.3~4岁
C.4~5岁
D.5~6岁
17.“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俗话反映了幼儿心理活动( )。
A.整体性的形成
B.独特性的发展
C.稳定性的增长
D.积极能动性的发展
18.幼儿词汇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 )
A.代词
B.名词
C.动词
D.语气词
19.幼儿语言发展中最早产生的句型是( )
A.陈述句
B.疑问句
C.祈使句
D.感叹句
20.孩子看到桌上有个苹果时,所说的话中直接体现“知觉”活动的是( )
A.“真香!”
B.“我要吃!”
C.“这是什么?”
D.“这儿有个苹果。
”
21.下列哪种情感不属于儿童的高级情感?( )
A.道德感
B.归属感
C.美感
D.理智感
22.3~6岁儿童个性发展阶段的主要表现是( )
A.先天气质差异
B.个性特征萌芽
C.个性初步形成
D.个性基本定型
23.
24.对其掌握通常可以说明其智力发展相对达到较高水平的词类是( )
A.动词
B.名词
C.形容词
D.连词
25.下面有关游戏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游戏可以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B.游戏以想象为条件,没有想象就无法进行游戏
C.幼儿在游戏中可以模仿生活中的行为规则,但无法将这些规则迁移到现实生活中
D.合作性游戏是幼儿游戏中社会性交往水平最高的形式
26.“视觉悬崖”可以测查婴儿的( )
A.距离知觉
B.方位知觉
C.大小知觉
D.形状知觉
27.幼儿的形象记忆主要依靠的是( )
A.动作
B.言语
C.表象
D.情绪
28.有个孩子很喜欢长颈鹿,有一天他对小朋友说:“我家有一头真的长颈鹿。
”这说明( )
A.幼儿想象的独特性
B.幼儿想象的夸张性
C.幼儿想象的情绪性
D.幼儿想象不受外界刺激的影响
30.幼儿能用语言说出图形有大小一般是在( )
A.2岁后
B.3岁后
C.4岁后
D.5岁后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怎样科学地组织幼儿复习?
2.用实验室实验法研究幼儿心理有何优缺点?
3.简述亲子关系的类型及其对幼儿的影响。
4.简述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
5.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6.什么是依恋?依恋有哪几种类型?
三、论述题(第1题12分,第2题13分,共25分)
1.试述学前儿童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特点。
2.试论儿童的气质对其心理活动和行为发展的意义以及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四、案例题(根据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所给的例子进行剖析,15分)
琪琪和表姐小薇差半岁,同时上了幼儿园小班。
由于小薇爸爸妈妈工作忙,不久她被送到了小镇上奶奶家。
小镇幼儿园的老师非常强调知识学习,一年后,小薇已经能认许多字了,而琪琪却整天沉浸在游戏
中,几乎不用学习,一个字也不认得。
爸爸妈妈开始为此担心,怕幼儿园这样的教学会影响琪琪今后的学习。
你觉得琪琪父母的担心有必要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A
2.A
3.B
4.C
5.B
6.C
7.A
8.C
9.A 10.C
11.A 12.A 13.A 14.A 15.C
16.B 17.B 18.A 19.B 20.D
21.B 22.C 23.B 24.D 25.C
26.A 27.C 28.B 29.B 30.C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利用记忆恢复的规律
2.(1)优点:能严格控制条件,可以重复进行,可以利用特定仪器探测一些不易观察到的情况。
(2)缺点:由于幼儿在实验环境内往往产生不自然的心理状态,导致所得结果有一定的局限。
3.(1)民主型: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自我控制、
信心、探索性等方面的发展较好。
(2)专制型:这类家庭培养的孩子或是驯服、缺乏生气,或是自我中心、胆大妄为。
(3)放任型:这类家庭培养的孩子往往好吃懒做、胆小怯懦、蛮横胡闹、自私自利、缺乏独立性等等。
4.(1)缺失:缺少兄弟姐妹和儿童玩伴;
(2)独特:经历比较特殊;
(3)家长—子女关系
5.(1)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均衡
(2)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
(3)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
6.(1)依恋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
它是儿童与父母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情感上逐步形成的一种联结、纽带或持久关系。
(2)依恋有三种类型:回避型、安全型和反抗型。
三(略)
四(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