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乡里的缠绵恋歌——浅析山西河曲山曲《走西口》
浅析山西山歌《走西口》的艺术特征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浅析山西山歌《走西口》的艺术特征李裕彤(青海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7)【摘要】山西大地孕育了山西山歌《走西口》,令人久久不能忘怀,传唱至今。
山西山歌属于汉族民歌,受到山西以及临近地区地理、历史、人文、社会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特征。
笔者对这首曲子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人文因素进行介绍,分析《走西口》这首山歌的艺术特征与艺术价值,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走西口背后的真正含义。
【关键词】走西口;艺术特征;艺术价值【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1-0040-03【本文著录格式】李裕彤.浅析山西山歌《走西口》的艺术特征[J].北方音乐,2020,06(11):40-42.引言山西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山歌《走西口》是几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山西地区的代表性民歌,反映了山西劳动人民“走西口”这段特定历史时期的真实写照。
全曲突出“情”一字,词曲以朴实的音乐性格、起伏跌宕的音乐旋律、叙述性的音乐内容、真挚的音乐情感流传至今,这其中一定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与丰厚的文化价值。
一、山西山歌《走西口》概述(一)人文语境“山西地处于太行山以西,东依吕梁山、黄河,北依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又称“三晋”,古称河东,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
“西口”指的是长城以内的晋西北、雁北、陕北等地区,“走西口”指从府谷地区进入内蒙。
至明清时期,山西地狭人稠,天灾频临,下层民众居无定所、民不聊生,内蒙古地区以地广人稀的自然资源引来多数山西人进入内蒙地区经商谋生。
随之,清政府也实施了一系列进蒙鼓励政策,促进了中原地区与蒙古草原的经济文化并且推动了山西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饮食文化也是形成山西人性格习惯的重要因素,山西人嗜好酸味,这种独特的“酸”的味觉感受也融入到了艺术中,形成了“酸曲”。
山歌《走西口》中夫妻分离的心酸、男子出门在外的辛酸以及思念爱人的些许酸甜都与饮食文化有所对应。
走西口_初一作文

走西口
一首苍凉而忧伤的调子,从远古传来,穿过逶迤起伏的高原,穿过沟沟峁峁的黄土坡,合着黄河水的呜咽传唱了百年。
一种淳朴的思念和牵挂用最原始的歌谣从毛眼眼的妹子口唇里唱了出来,那份痴情,那份期盼,那从心底发出的真真切切的无奈与失落扯的人的心生生的痛。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路口……每当听见这首歌,我仿佛就看见荒凉的古道旁,牵着毛驴的后生一步一回头的恋恋不舍,我仿佛就听见站在高山上撩哥哥的妹妹,至死也要把哥哥随的心声。
《走西口》,一首凄婉而缠绵的民歌,寄托着黄土高原上人们渴望美好生活的希望,承载着两百年来荒凉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背井离乡的汉子们沉重的思念。
《走西口》,一首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歌谣,那里是歌,那里是曲,分明是穷苦日子里一种无奈的倾诉,是人性中至真至纯的情感最原始的流露。
穷人才会走西口,再舍不得妹子,也得咬着牙往西走。
古道口,四月天,不见艳阳只见沙,风沙吹蚀着妹子俊秀的脸,吹疼了哥哥思乡恋家的心。
呜咽的黄河水,知道女人们心中那份苦苦的期盼。
总可以看见古道边,挎着篮子的女子在张望,望穿了双眼,望白了双鬓。
苦苦的荞麦花开了一茬又一茬,走西口的哥哥啊,泪蛋蛋泡在沙蒿蒿
第1页共1页。
浅议走西口问题

浅议走西口问题作者简介:朱芮瑶;女;吉林四平人;现为辽宁大学历史学院2011级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
摘要:从清朝前期开始,由于人口增加迅速、土地短缺与贫瘠、人地矛盾不可调和。
并且经历了近三个世纪,在这漫长的岁月中,长城以内的中原人离乡弃土,不畏艰险,形成了大规模的生产实践活动。
也因此出现了“走西口”这个特殊现象。
关键词:走西口;移民;社会变迁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1“走西口”又叫“走口外”,指长城以内晋西北、雁北、晋中和陕北等地的人们到长城以外地区谋生的社会活动。
所谓口,原是指明隆庆以后在长城沿线开设的互市关口,后演变成为对蒙贸易的关卡。
山西商人习惯称大同以东的张家口为东口,称大同右玉县杀虎口以西的各口为西口。
一、介绍走西口的路线、主体等大概情况走西口者大体分两支,一支是晋西北的保德、河曲、偏关人;雁北朔县、平鲁、左云、右玉、山阴县人;晋北的代县、原平县、忻州、定襄、五台人;晋中的平遥、祁县、太谷人等,他们一般是通过杀虎口首先进入和林格尔和清水河,然后到土默特、包头等地,也有一部分到达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准格尔、河套平原及大青山以北地区。
另一支是晋西北和陕北神木、府谷、榆林、横山、靖边、定边一带的人出长城北上进入鄂尔多斯、河套平原等地,也有甘肃人自宁夏渡黄河进入鄂尔多斯、河套平原的。
走西口移民最多、最集中的地区,也是移民影响最显著的区域,是内蒙古中西部,即今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巴彦淖尔盟、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一带,其地范围大致相当于民国时期的绥远省。
山西走西口的人大体上分为三类:一是无地或仅有少数贫瘠土地收成不足以养家糊口的贫苦农民及一部分手工业者,他们是走西口的主体。
二是做买卖的商人,以晋中地区为主。
三是躲避兵役和官司的人。
去了口外的谋生手段,在鸦片战争前,主要从事农业劳动。
鸦片战争后,商业资本主义兴起,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河曲民歌《走西口》

xx 民歌《走西口》正月里娶过门,二月里你西口外行。
早知道你走西口,哪如咱们二人不成亲。
xx 你一定要走,xx 我也不强留。
怀抱上那梳头匣,xx 你出门呀,我给xx 梳一梳你的头。
坐船你要坐船舱,你不要坐那船头,恐害怕刮风下雨,风摆浪呀,摆浪摆在xxxx 头。
吃饭你要吃熟,生饭冷饭xx 吃上可不xx,出门在外吃下一个头昏脑热不好活。
你要难过,你想雇人该叫人家,谁把xx 你来伺候?xx 出口外,xx 挂心怀但愿他平安无事,挣钱早回来。
歌词三叫一声妹妹泪莫流,泪蛋蛋也是xx 心上的油。
实心心xx 不想走,真魂魂还在妹妹你身左右。
叫声妹妹你莫要哭,哭成个泪人人你叫xx 咋xx,人常说树挪死来人挪活,又不是xx 我一人走西口,哎亲亲,我挣上它十斗八斗就往回走。
叫声妹妹你莫犯愁,愁煞了亲亲哥哥心上不好活。
为你码好柴为你换回油,枣树圪针我为你插了一墙头,哎亲亲,你到夜晚守住大门放开狗。
妹妹你莫担忧,走路我拣大路走,坐船我要坐船舱,我遇见崖头躲它九丈九这副身板这双手,天大苦活也能受,等到大雁往xx,妹妹迎我到渡口。
叫一声妹妹泪莫流,挣上它十斗八斗我就往回走。
XX你走西口,XX我实在难留,手拉着xx 的手,送哥送到xx。
XX 你出村口,XX 我有句话儿留,走路走那大路口,人马多来解忧愁。
XX你走西口,XX我实在难留,手拉着XX 的手,送哥送到XX。
紧紧地拉着XX的袖,XX的泪水肚里流。
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只盼你XX早回家门口。
XX 你走西口,XX 我苦在心头,这一走要去多少时候,盼你也要盼白了头紧紧地拉着XX的袖,XX的泪水肚里流,虽有千言万语难叫你回头,只盼你XX早回家门口,只盼你XX早回家门口回答人的补充2009-04-21 15:35女:xx 你走西口,xx 我有句话儿留,手拉着那xx 的手,送哥送到xx。
男:xx 我走西口,xx 她实实在在留,手拉着那妹妹的手,送哥送到xx。
女:紧紧地拉着xx 的袖合:痴心的话儿说不够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等着哥哥回到家门口女:xx 你出村口,xx 我有句话儿留,走路走那大路口,人马多来解忧愁。
民歌《走西口》赏析

《走西口》是一首由女声演唱的古老民歌,流传于晋、陕、蒙三省交界处,这首已经流传了几百年地道民歌成为了晋商文化的符号之一。
很多人是因为《走西口》民歌而对山西有了最初认识,进而延伸到对晋商辉煌历史的崇敬的。
民歌《走西口》牵扯出一段厚重历史,这段历史曾经包含了成千上万人的命运。
据史料记载,旧社会,晋西北、陕北地区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过着这种走西口的漂泊生活。
在近代史上,“走西口”意味着流浪、哀怨和思念,还有绝望。
天长日久,以咏叹离别、思念、期盼为主要内容的民歌便在这些地区广泛传播,“走西口”的生活提炼出了独具特色的歌唱主题。
民歌《走西口》是流传于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的民歌,最初的起源不可考,或曰为山西民歌,或曰为陕西民歌。
西口的具体位置,有人曰为山西的杀虎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西北部,现为集中展示“西口文化”的着名风景名胜区。
从山西人走西口的大致路线图看,山西人从山西中部和北部出发,一条路向西,经杀虎口出关,进入蒙杀虎关,古草原;一条路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
民间所说的“走西口”中的“西口”就是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杀虎口。
走出这个西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揽经商天下的归化与绥远(统称归绥)、库伦和多伦、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区。
“杀虎口”还是通往蒙古恰克图和俄罗斯等地经商的重要商道。
“杀虎口”的兴衰史也反映了晋商发展兴衰的历史。
其实,西北地区老百姓讲的“口外”,指的主要是山西、陕西境内的长城隘口,过了长城,便是内蒙。
自明末开始,包括山西境内部分地区在内的西北地区常年天灾不断,贫困百姓多越过长城到口外的内蒙地区寻找生计,是为“走西口”。
走西口者多为青壮年劳力,他们在口外开垦务农,贸易经商,促进了内蒙地区的繁荣。
清代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清初通过康雍乾三世的恢复发展,到乾隆朝全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
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走西口”、“闯关东”或“下南洋”,形成近代三股大的移民浪潮。
泪蛋蛋流干放歌吼--山西民歌《走西口》歌词赏析

泪蛋蛋流干放歌吼--山西民歌《走西口》歌词赏析
史凤云
【期刊名称】《职大学报》
【年(卷),期】2016(000)006
【摘要】诞生于厚重历史背景下的山西民歌《走西口》,其歌词淳朴平实,却蕴含着缠绵动人的情感诉求,兼具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直到今天仍然焕发着新的艺术生命力,堪称为山西民歌乃至中国民歌中的灿烂瑰宝。
%Shanxi folk song Zou Xikou was created under the massive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lyrics are simple and plain, but contain the emotional appeal of touching and moving, with a unique artistic form. It is still full of new vitality, and it is regarded as Shanxi folk song and Chinese folk treasure.
【总页数】4页(P75-77,62)
【作者】史凤云
【作者单位】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包头市 01403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42.2
【相关文献】
1.叫声妹妹泪莫流——感悟新民歌《新编走西口》的艺术魅力 [J], 王劲松;
2.叫声妹妹泪莫流——感悟新民歌《新编走西口》的艺术魅力 [J], 王劲松
3.谈山西民歌的艺术风格——以河口民歌《走西口》为例 [J], 杨绍科
4.浅析山西民歌《走西口》的艺术风格 [J], 徐宁
5.山西民歌《走西口》的情感分析 [J], 关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泪蛋蛋流干放歌吼--山西民歌《走西口》歌词赏析

中 国- 包头
职 大 学 报
2 0 1 6年 第 6期
泪 蛋蛋 流 干放 歌 吼
— —
山 西 民歌 《 走 西 口》 歌 词 赏析
别图:
琴 版 的乐器 演奏 曲《 走 西 口》 , 都 非 常动 听 , 它 们焕
发 着新 姿 , 又保 留 了原 曲的绵 长韵 味 , 可 见其 非凡 超 群 的艺术 生命 力 。
一
、
坚 实厚 重的 时代烙印
山西 民歌《 走 西 口》 诞 生 于承载 了成 千上 万穷
苦 山西人悲惨命 运 的厚重历 史之 中 。 这首先 要从其
音 乐人 改 编再 创 作 的 经典 题 材 。 七 十年 代经 即 由 著 名歌 唱 家朱 逢 博 重 新 改编 唱 红 大 江南 北 : 时至 今 日。 甚 至 出现 了二胡 版 、 手风 琴版 、 钢琴 版 、 马头
山西 民歌《 走西 口》 的主人公 是一对 新婚夫妇 , 为 生活 所迫 , 丈夫 被迫 到 口外谋 生 。 歌 词 淋漓尽 致地 再
中国民歌 中的灿烂瑰 宝。
关 键词 : 《 走 西 口》 ; 山西民歌 ; 歌词 中图分类号 : J 6 4 2 . 2 词】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 1 6 7 1 -1 4 4 0 ( 2 0 1 6 ) 0 6 —0 0 7 5 —0 4
盼你 也要 白了头。
词, 柔 美缠绵 的曲调 , 成 为山西 民歌 中广泛传 唱 、 经久
不 衰的 曲 目。
哥哥你走西 口。
谈山西民歌《走西口》的艺术风格

谈山西民歌《走西口》的艺术风格谈山西民歌《走西口》的艺术风格 [中文摘要] 河曲的民歌主要以山曲为主,它和陕北民歌相互影响。
这里的山曲民歌高亢、明朗、健康、朴实。
左权,左权民歌以小调为主。
曲调优美、欢快、亲切、朴实。
最突出的就是河曲的《走西口》。
这首民歌表现的就是一对新婚夫妇,为生活所迫,丈夫决定到口外去谋生时,妻子依依惜别的动人故事[3]。
[关键词] 河曲民歌、艺术风格、演唱特点山西省有着“民歌之乡”的美誉。
民歌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人们真实生活的写照。
这些民歌大多都题材广泛、内容深刻,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它们从各个角度,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农民的真实生活,反映了他们的内心情感。
山西省各地都有不同风格的民歌,原因是受地理环境、生活语言、风俗习惯等的影响。
一般习惯性把它们分为晋东南、晋南、晋中、晋西北四个色彩区[2]。
其中晋东南地区的民歌调式比较古朴;晋南地区的民歌感情热烈:晋中地区以秧歌为主,风格灵活、自由富于变化,晋西北则以山歌为主,高亢明亮有塞上高原特有的雄厚憨直。
四个地区民歌最集中的地方是河曲、祁县、太谷、左权等地,被誉为“民歌的海洋”。
不同地方的民歌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2 民歌《走西口》的历史文化2.1 民歌《走西口》概述一曲《走西口》传唱了二百余年,至今听来仍让人唏嘘。
这首哀婉的民歌广泛流传于山西、陕西、河北和内蒙,特别是在晋北、陕北、张北和内蒙古西部地区可谓家喻户晓。
《走西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走西口”大移民运动的写照,也是这一带老百姓数代人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忆。
2.1.1 何为“走西口”“西口”究竟在哪里,在学术界一直都存有争议。
很多资料认为最初的西口位于现在山西右玉县境内的山西、内蒙古交界处,它实际上是长城上的一道关隘,真正的名字叫杀虎口。
杀虎口因位于长城的另一个通道――张家口的西面,故又称“西口”[4]。
内地人把从杀虎口等长城沿线进入内蒙古草原地区叫“走西口”或“走口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 中部 经 验
黄 土 乡 里 的 缠 绵 恋 歌
— —
浅析 山西河曲山曲《 走西 口》
王 世 娟
( 福建师范大学音 乐学院
福 建福 州
30 0 ) 50 7
【 摘 要 】 本文介绍 了河 曲山曲的概况 , 走西 口” 对“ 民歌进行 了历 史与文化 的寻绎 , 分析 了“ 西口” 走 民歌 回归 自然、 注重细节的地 方语 言特 色和新发展 。认 为晋北河曲的民歌 , 高亢辽 阔, 有塞上 高原特有的雄 浑憨直特 色。河曲 山曲中的《 西 口》 走 更是流传 广泛 , 因是 它表现 原
出 了忧 愁 、 心 裂肺 般 的 心 痛情 思 。令 人 山曲; 走西 口》 恋歌 ; 《 ; 音乐特 色
山西 民歌 具有 悠久 的发展 历 史和深 厚的 文化 底蕴 , 从老祖 宗 那 与声调 有着 紧密联 系 。河曲 山曲 的曲调 有三 个主 要特点 : 是山 曲 一 从 里传 承下 来 , 随着 历史 的 足 迹代 代 传 唱 、 伴 一路 走 来 。土 生土 长 的 中使 用了使 用大 跳 的旋 律 构 成 , 最 低 音 开 始 到 最 高音 可 以七 八
二 、 走 西 口” “ 民歌 的历史 与文 化寻绎
千年苦 难史 , 移 民潮 。黄 土 高原 上 的 “ 西 口 ( 叫 “ 百年 走 也 走
题 材 和情 感 , 即关于 “ 走西 口 ” 内容 。在 内容 上 体 现 离 家 打 拼 的 口外 现 象 , 陕大 地 上 的 难 以磨 灭 而 又 弥足 珍 贵 的历 史文 化 的 ) 是晋 男人 和照 顾老 小等 待丈 夫 的女 人 的心 灵 碰 撞。 他们 所 演 唱 的 山曲 遗产 。几百 年采 , 一特 殊历 史现 象而 诞 生的 民 歌 《 因这 走西 口》 流 , 都 表 现出 了忧 愁 、 心裂 肺般 的心痛 情思 。 撕 讴 歌 的程 度。据说 最好 的歌 手能 “ 唱三天三宿 都不重 ”足 以见其 连 , 传于 山西 、 西 、 陕 内蒙 、 北 、 海 、 夏 和 甘 肃 等 地 , 被 称 之 为 河 青 宁 它
山西民歌 , 散发着浓浓 的泥土芳香。正所谓“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 度, 甚至可以十一二度的跨越, 形成了热情洋溢 、 活泼跳跃的韵律
在 地 人群 唱一 地曲 ”不 同地 方 的 语 言创 作 了不 同 的 旋 律 , 言 的 感。二 是 山曲区别 于其 他体 裁 民歌的独 特演 唱方 法 , 于他 们演 唱 , 语 抑 扬 顿挫 、 平仄 四声 , 都体 现在 民歌 当 中。山 西民歌 , 充满 黄土 高 时运 用了 真假声 相结 合的 方 法。 如人 们 在劳 动 时 发 自 内心 的吆 喝 用 声 , 达 自己兴 奋的劳 动 情绪 , 喊一 声 , 高 上不 去 , 换假 声 来 表 高 音 就 原 淳 朴动 人的歌 声打 动着 千千 万 万人 的心 。
一
一
、
河 曲山 曲的概况
歌唱 。三是 曲调 采用上 长音 的手 法 , 谓上长 音就 是指 在唱 高音 和 所
山西 河曲 的山 曲 , 被当 地人 称作 “ 又 酸曲儿 ”这 个 “ ” 男女 中音 的时候 , 用气 息演 唱音的 长度 , , 酸 指 运 根据 自身心 情任 意延 长 , 现 体 在表 达爱 意时 的直 接 , 人 心 生 害 羞 之 意 。 “ 曲 儿 ” 多 数 都 是 出人 们唱 山曲 时激动 的 情绪 。 让 酸 大 关于 爱情 的主 题。 正是男 欢女 爱 的直接 流露 , 才让 人享 受其 中 。河 曲地 区的 地理 环境 和风俗 文化 , 山曲 的爱 情赋予 了 固定而 特殊 的 给
1 “ 西 口” 、走 的历 史
山曲在 河曲地 区的普 及 , 到 了 “ 达 户有 弦 歌新 治谱 , 儿童 父 老尽 “ 天下 黄河 第一曲 。
内容蕴 涵多么 丰富。从 古至 今 , 动人 民 把劳 作 时唱 歌 当成 对 感情 劳 山西 民歌《 西 口》 生于 晋 西 北 的 河曲 和 陕 北 的府 谷 一 带 , 走 产 的宣泄 , 就在这有 意无意 间产 生 了无 数独 具 特色 的 民 歌。这 种 即兴 流传 于山西 、 西和 内蒙 。在旧 社会 , 地 就有 “ 益 保德 州 , 年 陕 当 河 十 唱出 口的歌曲 , 能表达 人们 当 时 的心 情 , 最 由吟 至哼 , 一步 步 发展 成 九不 收。男 人跑 口外 , 女人 掏苫菜 说 , 民 生活 艰 难 , 一 农 在极 为 无 了民歌 。在河曲 唱民歌 的人 遍布 全县 , 人们信 手拈来 , 张口成 曲。 奈的 情况下 , 使人们 “ 迫 走西 口 ” 往内 蒙河 套 一带 谋 生 。根据 中 央 , 1 山 曲 的 曲 式 结 构 、 音乐 学院 民族研 究所 《 曲 民歌 采访 专 集 》 所 提 到 的 “ 农 民 口 河 中 从 山曲 的 曲式 结构 相 当 简单 , 四个 小 节构 成 一个 乐 句 , 是 八个 小 中 了解 造成 ‘ 走西 口 ’ 的原 因 不单 是土 地 贫瘠 、 连年 荒 歉 , 重要 的 更 节 构 成一 首乐 曲 ; 四小 节多 半是 前四小 节 的反复 或稍 加改 动和 变 还是土 地集 中在 地主 的手 里 , 民无法 生活 下去 , 后 农 才抛妻 别 子 , 走 奔 化 , 个乐 句 的终止 音通 常落 在 属 音和 次 属 音上 , 个 乐 句 的结 尾 西 口外 谋 生 ” 上 下 。这 也是 当时 “ 西 口” 走 的一个 重要 原 因。 音 就 落在 主音 上 。但 唱 同 样 的一 首 “ 山曲 ” 其 旋 律 、 高 、 奏 情 , 音 节 民国 十 六 年 以 后 , 由于 日本 渗 透 侵 略 、 阀 混 战 、 匪 猖 獗 , 军 土 绪 是千 变万 化 的 , 以说 , 可 每个人 唱 出来 的都不 一样 , 听者 的感 受 也 “ 西 口” 走 变得 非常艰 险 , 多人 惨死 在路 途 中 。14 许 90年 后 , 内蒙 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