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高二历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2. (08宁夏文综)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 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这主要是因为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 B.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C.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反“右倾”斗争深入开展
B
3.(08江苏单科)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 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知识结构
(1)建国初期:恢复经济 一五计划(一化三改)
(2)艰难探索:成就:八大、八字方针
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文革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与文 革都是“左”倾错误在社会各 领域的反映,造成“左”倾错 误泛滥的原因有什么?
失误的原因: ①历史传统的影响。皇权思想、封建家长 制思想—对权威的盲目服从。 ②急于改变我国落后状况的主观愿望与经 济发展的实际严重脱节。 ③毛泽东在“左”倾错误发展过程中起了 主要作用。 ④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反右倾”斗争使 党和国家正常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削弱和破 坏。
; https:// 喵吉特区-菲律宾华人网;
树,可是六大神树の分杈长成の,有了这东西,修行都要快上好几倍,而且不容易走火入魔,这是神树之孙呀.()"现场又传来了壹阵阵の讨论声,有人觉得这树是蓝光神树.莫悔微笑着说:"在座の道友果然是眼光毒辣,此树正是蓝光神树,乃是第五大神树の壹根侧枝长成の,是壹位前辈托于本阁进行拍 卖の.""只不过这位前辈,只需要以下几种东西,天眼草,蓝湖水,雪兔冰,若是有这三种东西の道友们,可以出价.""每十斤干の天眼草,相当于十方蓝湖水,百斤雪兔冰,价高者得."这蓝光神树,拍卖の规矩,以及要‘交’换の东西也列了出来.莫悔刚刚报完,马上就有人报了价了:"壹百斤
部编教材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加加林早在1965年就幸运地成为世界上
Ï ¿ î Ä Þ ¼ Ö Ê ¼ µ µ ¯ ±ä Ç É µ ¼ µ ¯ ½ Â Õ Ô ä º Õ ¨ú » Ë µ º ¯ · Í ê Ý Ä · À à ú ¹ Ë Á Õ ª 1968 1054 858 1978 1054 1400 1968 656 121 1978 656 1015 1968 545 155 1978 432 135 1968 4300 1300 1978 11000 4500
戈尔巴乔夫 (1985—1991年任苏共总书记)
戈尔巴乔夫 (1985—1991年任苏共总书记)
指导思想多元化,即推行 新思潮和人道的民主的社 会主义,不再把马克思列 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政治上推行多党制和议会 制。政治是戈尔巴乔夫政 治改革的主要内容。以所 谓多党制取代共产党的领 导,以议会制度取代苏维 埃制度。
后的年代里,没有一 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 败能像赫鲁晓夫的成 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 性地改变历史的进 程。” ──尼克松
Ï ¿ î Ä Ä · ê Ý À Ã ú ¹ Õ Á Ë ª Ö Ò Ï Û ä Î × °¿ ² ¶ Ó 1968 350 340 凡到过苏联的人会看到这样的场面:一 1978 210 440 ¹ ¿ Ì Ë 1968 8500 32400 边是高耸的烟筒,军工联合体遍布全国 1978 10500 50000 ,另一边则是商店里空空的货物;一边 ½ Ê Õ õ · É » ú 1968 5100 4000 1978 4500 4600 是广袤无际的肥沃土地,另一边则是人 ® Ã Ë æ ½ Õ ½ ¢ 1968 360 320 们排着长队在食品店抢购食物;一边是 1978 172 240
实践
多国实践:欧亚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文字导学)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基础导学基础梳理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条件(1)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提上日程。
(2)1953年,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主张。
2.方针:优先发展,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问题思考1.“一五”计划为什么要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1)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2)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十分不全。
(3)中国要想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
(4)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3.实施: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计划。
4.成就(1)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
(2)初步形成了合理的。
(3)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
问题思考2.如何正确认识“一五”计划的特点?(1)改造与建设(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兼顾。
(3)优先发展重工业,兼顾交通运输、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并强调处理好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
(4)渐进性和长期性。
(5)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成。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适应国家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1)农业①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试办以、为特征。
②高级农业合作社:1955年,颁布《关于问题的决议》。
(2)手工业①1953年,开始从方面入手,逐步按分期、分批、分片改造。
②后来,改变为合作化的办法。
(3)资本主义工商业①采取、限制和的策略,将其纳入轨道。
②1953年底,实行公私合营。
③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
3.结果:1956年底,基本完成。
4.意义:社会主义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问题思考3.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相互关联,不可分割。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4、造成1959年—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 困难的诸多因素中,主要的是
A、空前严重的自然灾害 B、国际反共势力的破坏
C
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以来的“左”倾错 误 D、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三、十年动乱的经济破坏(1966—1976)
“左”倾错误严重发展,国民经济严重破坏。 1、原因: 全国大动乱,社会秩序混乱以阶级斗争为纲,停止生产 闹革命。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恶性膨胀。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③④
B
10、从近代化的角度看,下列关于鸦片战争对中 国发展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B、中国成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C、中国开始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 C D、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遭到严重冲击
四、经验与教训 (由50-70年代社义探索中得出的启示)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3: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4、在坚持社会主义建设中,要集中发展经济,处理好 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的关系。 5、必须调
A、加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B
C、健全党内外民主
D、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
我国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产值之问的比例, 1960年是21.8:26.1:52.1;1962年是 33.3:30.3:36.3。这种比例关系的变化反 映出 A.工业化建设严重倒退 B.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得到彻底纠 正 C.国家经济建设发展迅速 D.国民经济调整政策成效显著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 D、社会制度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D
1、中共八大最主要的贡献表现在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大跃进时代的口号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一天等于20年”(陈万达) “以粮为纲,全面发展”; “以钢为纲,带动一切”(薄一波) 主观上讲,它的提出反映了人民改变落 “超英赶美平常事。”(群众)
后面貌的良好愿望; 客观上讲,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 上述口号表达了人民群众的什么愿望? 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 有可能实现吗? 的高速度。
(四)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特点:一大二公
人民公社化运动
“共产风”
“敞开肚皮吃饭”的人民公社食堂
人民公社“共产风”的大食堂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一)中共八大(1956年)
正确分析了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一)中共八大(1956年)
正确分析了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 (三)大跃进运动(1958年)
中心:大炼钢铁 错误:左倾错误,忽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大炼钢铁——15年赶英超美
修建土高炉
1958年,全国生产钢1108万吨,只有800万吨合格
土高炉
你认为这样炼出的钢质量如何?大炼钢铁给我国造 成哪些不良影响?领导人犯了什么错误?
1958年8月,在大炼钢铁运动中,河南省建起的土高炉群。
台前县属山东寿张县, 1964年寿张县撤销,原 县境金堤以南区域划归范 县,隶属河南省安阳行署, 金堤以北划归山东省阳谷 县。 1974年范县东部9个公社 设中共范县台前工作委员 会和范县台前办事处(为 县级机构)。 1975年改称中共台前工 作委员会和台前办事处。 1978年建台前县,属安 阳行署,1983年改属濮 阳市。
18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学习目标1.概括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并会总结其经验教训。
2.培养学习宏观历史阶段特征的能力。
3.学会如何让处理主观热情与客观条件的关系,理解正确政策的重要性。
重点:过渡时期及总路线的特点及实质;三大改造的特点;建设中的经验教训难点:20世纪50年代——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知识链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史(1949年10月——现在)1.1949年10月----1956年底(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2.1956年-----1966年曲折发展时期3.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4.1978年------- 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学法指导:主要把握三大问题 1.经济建设的发展是什么?2.曲折是什么?3.经验教训?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生产力领域的革命A级【知识梳理】1、背景:①政治上②经济上③理论上④客观条件______________-4、成就:1957年底①初步建立了②形成③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B级探究材料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1953~1957),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
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
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
材料二: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比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
问题探究:结合以上材料和教材83页“一五计划”成果图,思考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特点?特点:1、优先及交通运输业2、重点发展区域在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生产关系领域的革命(由私到公)A级【知识梳理】1、三大改造的目的:为了,早日建成2、性质及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意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①在中国基本确立。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史论总结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左”倾错误及其教训
事件
特征
影响
教训
社会主义建
(1)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
多快好省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设总路线
的实际出发;(2)要以经济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 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
“大跃进” 大炼钢铁
态环境严重破坏
力放在首位;(3)经济建设
人民公社 “一大 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 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盲
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
主题一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一五”计划 材料一 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 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 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
——《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掌握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的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
基本史实。 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
2.理解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经济建设的 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成就和失误。 总结其经验教训。
3.探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图解识记
思维点拨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中共“八大”(1956年) (1)内容 ①基本形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基本建立。 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 农业国 之间的矛 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 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③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 工业国 。 (2)意义:在“八大”路线的指引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ppt(28张PPT)

课堂总结:
社会主义力
社 量的壮大 会 主 义 的 苏联的发 发 展与改革 展 与 挫 东欧剧变与 折 苏联解体
பைடு நூலகம்
1949年,经互会成立
1950年,中苏缔结友好同盟互助 条约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没有取得成效 →直接导致解体
东欧剧变 八一九事件 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运动受挫
牛刀小试
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 话辞职。
里姆林宫上降落,俄罗斯白蓝红三色旗升上 了旗杆。
苏联(社)
俄罗斯(资)
实质: 社会制 度改变
影
响: 标志着冷战(1947-1991)的结束和
两极 格局(1955-1991) 的 终结
苏联(1922-1991)
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
苏联解体的含义是什么?请分析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启示: 认识: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③加强民主法制的建设。 ④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经济建设必须要 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严重挫折,是 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非社会主义自身的失败。
②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 着艰巨、复杂和曲折。
2.关于苏联改革,有人评价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戈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 麓 版 历 史
第四单元 2.“一五”计划的特点 (1)优先发展重工业
其原因在于: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
国防现代化的基础。而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基础十 分薄弱,而且门类不全。中国要建立独立、完备的工业体 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要先发展重工业。 (2)“一五”计划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 这是由于东北地区具有相对优越的工业基础,而且工业资 源丰富,又是重要的农产品基地,靠近苏联,易于接受支 援,具有独特的优势。从此,东北地区作为工业基地,长
岳 麓 版 历 史
【答案】
A
第四单元 【例2】 (2008·宁夏·33)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这主要是因
为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 B.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
)
岳 麓 版 历 史
C.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反“右倾”斗争深入开展
岳 麓 版 历 史
第四单元
岳 麓 版 历 史
第四单元 【例1】 (2008·江苏·9)下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 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
是
(
)
岳 麓 版 历 史
第四单元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解析】 考查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解 题的关键是注意图下面的时间“1953年”,根据这一时间 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社”应是实行改造后的农 业生产合作社。B项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后的组织, 不符合“农民”这一条件。C项是1958年建立的,D项出现 于20世纪70年代末。
岳 麓 版 历 史
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四单元 (3)“一五”计划完全以总路线的精神为指导,包括工 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而且以工业化为目标,以
社会主义改造为主要手段,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
关系的有机统一。
岳 麓 版 历 史
第四单元 3.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发展经
岳 麓 版 历 史
第四单元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 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6.以我国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
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岳 麓 版 历 史
第四单元
岳 麓 版 历 史
第四单元 本单元的重点有:建国初期,中共采取的恢复和发展 经济的措施,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这些措施的认识和
岳 麓 版 历 史
第四单元 答案: 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工业化 2.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工业化
体系 营
“一五”计划
社会主义
重工业
3.独立的工业
统一经 利用 1956
岳 麓 版 历 史
合理的工业布局 二、1.国家工业化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改造 加工订货 农业国 计划经济 2.1958 2.土地入股 经销代销 高级农业合作社 统购包销 工业国 供销
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在农村和城市进行的经济
体制改革措施及其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对外开 放的原因、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及作用;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显著变化及变化的原因;小城镇化 道路。 本单元的难点有:对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左倾”错误 的认识,总结其对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所提供的经验教训; 分析计划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
岳 麓 版 历 史
第四单元
岳 麓 版 历 史
第四单元 本课共分三目,第一目“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第二目“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分别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
个方面讲了中国是怎样实践过渡时期总路线及一五计划的。
第三目“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概述了1956~1966年全 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1966~ 1976年“文革”十年所造成的一场空前浩劫。
岳 麓 版 历 史
第四单元
岳 麓 版 历 史
第四单元
岳 麓 版 历 史
第四单元
岳 麓 版 历 史
第四单元 1976年同1966年相比,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粮食产量仅 增长9.7%,年平均增长不足1%。工业增加值平均只增长
7.6%,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10年间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平均每年只增长1.9%,全民所有 制单位职工的实际工资水平反而下降了6.6%。 ——国家统计局:《新中国50年》 新中国成立后到197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怎 样的发展历程?有哪些经验教训?
谷箩大,宰了一个当三个。三尺锅子煮不下,六尺锅子煮
半个。”这首歌谣体现了哪个时期的特色 A.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答案】 【解析】 A 歌谣反映出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 ( ) B.农业合作化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岳 麓 版 历 史
第四单元 2.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 ,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 : “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 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 ( )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 岳 B.富有地域特色 麓 版 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 历 史 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答案】 D 【解析】 这首山歌反映的是农村发展合作社搞人民 公社的做法,人民公社化强调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 度高),195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违背了农民的意愿, 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岳 麓 版 历 史
第四单元 本课的基本线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 1949~1952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和1953~1956年对农业、手
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确立了社会
主义计划经济,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1957~1966年是中国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这十 年中,经历了许多挫折,但从整体看,国民经济仍有较大 发展。1966年至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国家和 人民遭受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岳 麓 版 历 史
组织的利弊;正确地认识和利用互联网。
第四单元
岳 麓 版 历 史
第四单元 学习本单元,一要注意纵向联系,即注意与旧中国和 现在中国经济相联系,通过比较,探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发展规律。二要注意横向联系,即注意与当今世界经济形
势相联系,理解今天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与经济全 球化的关系。三要注意运用辨证的观点来分析历史问题, 既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总结其经验; 又要正确对待探索中的挫折,吸取其教训。
岳 麓 版 历 史
第四单元
岳 麓 版 历 史
第四单元
岳 麓 版 历 史
第四单元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背景
(1)____________,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前提条
件。 (2)建国之初,政府领导人民大力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 (3)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__________建 设提上日程。
岳 麓 版 历 史
第四单元 【例3】 (2009·广东·14)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 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从下表推出的符合史实的
结论是
(
)
岳 麓 版 历 史
年代 增长率 (%)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30.2
16.2
5.6
28.2
11.4
66
第四单元 A.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B.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
岳 麓 版 历 史
第四单元 2.教训 (1)__________ 年 , 中 央 八 届 二 次 会 议 提 出
__________________。
(2)1958年,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______”和 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____________。 (3)1966~1976年,“文革”十年浩劫。
第四单元
岳 麓 版 历 史
第四单元
岳 麓 版 历 史
第四单元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 设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
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 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 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 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岳 麓 版 历 史
第四单元 2.方针 (1)1953年,制定________总路线,提出了________的
主张。
(2)1953 年 , 国 家 开 始 实 施 __________ 。 优 先 发 展 __________。 3 . 成 果 : 初 步 建 立 了 ________ , 初 步 形 成 了 ________,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岳 麓 版 历 史
第四单元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为了适应______________的要求;早日建
成____________。
2.进程 (1) 农 业 : 1953 年 , 全 国 各 地 普 遍 试 办 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特征的________。1955年, 全国掀起了兴办________的高潮。 (2)手工业:1953年,开始从________________方面入 手,逐步实现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D.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B、C两项明显不符合实际, 排除。D项由于1958年实行大跃进和浮夸风,数字不真实, 因此结论不符合史实。 【答案】 A
岳 麓 版 历 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