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内经_病机十九条看中医临床思维方法_张珺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

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

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病机十九条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准则。

并要求为医者:在诊断疾病的时候要:“审察病机,无失其宜;”在治疗疾病的时候要:“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其口诀是:“五脏上下风寒湿,火五热四要记牢。

”病机十九条中的五脏病机和病证是什么?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

(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指肢体动摇的病证。

眩,指头目眩晕,视物旋转的病证。

意为多种因风所致的肢体动摇,视物旋转的病证,大多属于肝的病变。

其病机是由于风性主动,风气通于肝,肝藏血,开窍于目,外合于筋。

若肝病则累及目、筋,肝风上扰则头目眩晕,视物旋转;肝病筋膜失养,则肢体动摇,抽搐。

(2)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收引,即身体蜷缩,筋脉拘急,关节屈伸不利的病证。

意为多种寒邪所致的身体蜷缩,筋脉拘急,关节屈伸不利的病证,大多属于肾病病变。

由于寒性收引凝敛,寒气通于肾,肾主水而内寓真阳,若寒邪外袭,损伤肾阳,或阳虚寒生,则筋膜失于温煦而成“收引”之证。

(3)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膹,气逆喘息;郁,痞闷。

膹郁,为胸闷喘息之证。

意为多种气病所致的胸闷喘息等证,大多属于肺的病变。

因为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当各种致病因素导致肺失宣降,气机不利或肺气不足的均可出现上述症状。

(4)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肿,即水肿,浮肿。

满,即胀满,以脘腹痞满或腹部胀大为主证。

意为多种湿邪所致的肢体浮肿、脘腹胀满等症,大多属于脾的病变。

湿气通于脾,脾主运化水湿,若湿邪内侵,伤及于脾,或脾虚失运,水湿停留、泛滥,就会出现“肿满”之证。

(5)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痛,疼痛。

痒,瘙痒,也有释为“疡”。

疮,指疮疡肿毒等病变。

这里的“心”主要指心属火,主血脉的特征而言。

意为多种疼痛、瘙痒、疮疡的病证,大多与心有关。

疼痛多因血脉不通所致,不通则痛,而心主血脉。

又心主火,火热亢极,热毒炽盛,熏灼肌肤,也会致痛。

《黄帝内经》之病机十九条解

《黄帝内经》之病机十九条解

《黄帝内经》之病机十九条解黄帝内经》之病机十九条解简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凡病风而致颤抖、眩晕等病,是肝的原因。

属于肾。

凡病冷而致经脉拘急,是肾的原因。

诸气膹(fen) 郁,皆属于肺。

烦满郁闷,是肺的原因。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凡病湿而致浮肿胀满,是正文: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凡病风而致颤抖、眩晕等病,是肝的原因。

诸冷收引,皆属于肾。

凡病冷而致经脉拘急,是肾的原因。

诸气膹(fen) 郁,皆属于肺。

凡病气而致烦满郁闷,是肺的原因。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凡病湿而致浮肿胀满,是脾的原因。

诸热瞀(mao) 瘛(chi) ,皆属于火。

凡热病而致视物昏花、肢体抽搐,是火的原因。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凡疼痛、瘙痒、仺疡,是心的原因。

诸尽固泄,皆属于下。

凡厥逆、二便不通或失禁,病在下焦。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凡患喘逆呕吐,病在上焦。

诸冷收引,皆凡病气而致诸禁鼓粟,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凡口噤不开、冷战、口齿叩击,是火的原因。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凡痉病,颈项强急,是湿的原因。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凡气逆上冲,是火的原因。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凡胀满腹大,是火的原因。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凡躁动不安、发狂而举动*** ,是火的原因。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凡忽然发生强直的症状,是风的原因。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凡病而有声如肠叫,在叩诊时如敲鼓声,是热的原因。

诸病胕肿疼酸恐惧,皆属于火。

凡浮肿、疼痛、酸楚、恐惧不安,是火的原因。

诸转反戾(li ),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凡转筋挛急,排除的水液浑浊,是热的原因。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冷。

凡排出的水液清亮、严冷,是冷的原因。

诸呕吐酸,暴住下迫,皆属于热。

凡呕吐酸水,或忽然急泄而有窘迫的感觉,是热引起的。

《黄帝内经》中至真要大论七十四中有关病机的描叙如上。

虽说前人总结的并不是十分全面,但是在治疗很多疑难病症的时候,用前人的这些观点往考虑,你会豁然开朗。

综合以上十九条病机于临床,可以说明如下几个种别的症状的诊断标准:一、五脏病机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关于《黄帝内经》中“病机十九条”的理解

关于《黄帝内经》中“病机十九条”的理解

关于《黄帝内经》中“病机十九条”的理解所谓病机就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也是最主要原因,我们都在说发生了疾病之后要先找到原因,然后就可以对因治疗,说的就是《黄帝内经》所阐述的“病机十九条”的内容了。

找准疾病发生的机理即病机,对症治疗,不仅能够帮助患者解决困扰,而且同时也是体现中医医生治疗疾病的能力高低的表现。

图片来源于网络那么,《黄帝内经》阐述的病机十九条有哪些内容呢?我们又如何来理解其中的含义?《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fen)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mao)瘛(chi),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跗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我们将这十九条病机按照五脏六腑病机、上下病机、六淫病机进行一个分类并进行详细解释。

1.五脏病机(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为风木之脏,气病多化风。

肝主藏血,主身之筋膜,开窍于目,其有病变则木失滋养,伤及所合之筋,所主之目窍,则见肢体摇摆震颤,目眩头晕。

(2)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肾为寒水之脏,主温煦蒸腾气化,若其功能虚衰,则失其温化之职,气血凝敛,筋脉失养,故筋脉拘急,肢体蜷缩,关节屈伸不利。

(3)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肺主气,司呼吸,故气之为病,首责于肺。

肺病宣降失常,气壅郁于胸或上逆,则见呼吸喘息,胸中窒闷,痞塞不通。

(4)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为湿土之脏,主运化水湿,主四肢,应大腹,若脾失健运,水津失布,内聚中焦或泛溢肌肤,则见脘腹胀满,四肢浮肿。

(5)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疮疡,包括痈、疽、疔、疖、丹毒等,肿痛是其主要症状。

病机十九条,法必仲景,理必内经

病机十九条,法必仲景,理必内经

病机十九条,法必仲景,理必内经经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

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

○神有余则笑不休,不足则悲。

○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

○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百病之生。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素问》)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患问所便。

○何谓五夺?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

○何谓五逆?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脉洪大,是二逆也;着痹不移,破身热,脉偏绝,是三逆也;淫而夺形,身热,色夭然白,及后下血,是四逆也;寒热夺形,脉坚搏,是五逆也。

(《灵枢》)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

(《周礼》)从后来者为虚邪,从前来者为实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自病为正邪。

(《难经》)哲言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也。

从“病机十九条”探讨中医水液代谢理论

从“病机十九条”探讨中医水液代谢理论

从“病机十九条”探讨中医水液代谢理论
豆小妮;郑玉琴;张兆元;张振忠
【期刊名称】《中国当代医药》
【年(卷),期】2013(20)31
【摘要】《内经》“病机十九条”中部分条文对水液代谢疾病的治疗与辨证颇具现实意义,其以五脏为纲,将病症进行归类分析的条文为水液代谢病从脏腑辨证在理论上奠定了基础.“病机十九条”虽不能包罗万象,但能给临床探求病机提供一种很好的思路,学习运用时只有领会其精神实质,触类旁通,才能学以致用.通过对《内经》中人体水液代谢理论的研究,阐述“病机十九条”中人体水液代谢理论及其独特之处,得出肺、脾、肾在人体水液代谢中的作用等均来源于《内经》理论.
【总页数】3页(P111-112,114)
【作者】豆小妮;郑玉琴;张兆元;张振忠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北京市石景山医院中医科,北京100043;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北京市石景山医院中医科,北京100043;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医医院内科,北京 100043;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医医院内科,北京10004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1
【相关文献】
1.《内经》病机十九条上下病机案例解析 [J], 明广奇;冯俊志
2.从"病机十九条"谈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 [J], 夏小军
3.从"病机十九条"看中医辨病机的方法和内容 [J], 王玉芳
4.病机十九条疾病脏腑归经理论临床应用研究 [J], 潘静;马威;管竞环
5.从《内经》病机十九条看中医临床思维方法 [J], 张珺;沈津湛;吴元洁;王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精辟详解

?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精辟详解

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精辟详解病机十九条帝曰:善。

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⑦也。

经言盛者写之,虚者补之,余锡以方士↑⑧,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

余欲令要道↑⑨必行,桴鼓相应,扰拔刺雷污,工巧神圣,可得闻乎?岐伯曰:审察病机↑⑩,无失气宜↑(11)。

此之谓也。

①上焦不行,下脘不通:劳倦伤脾,脾气不足,不能转输,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

清气不升于上,称上焦不行;浊气不降于下,称下脘不通。

②玄府:汗孔。

③ 厥气上逆:下焦阴寒之气逆行于上。

④温气去:言阳气被寒邪所迫而散失。

温气,即阳气。

去,消散。

⑤脉盛大以涩:寒邪积留胸中,脉象紧而有力,故为实大:气血运行不利,故脉见涩象。

⑥中寒:胸中寒盛,故称中寒。

⑦之化之变:同“之变化”之义,指六气的异常变化。

⑧方士:即方术之士,此指医生。

⑨要道:指医学中重要的理论与技术。

⑩病机: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张介宾注:“机者,要也,变也,病变所由出也。

”(11)气宜:六气各有主时之宜,此指六气主时的规律。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岐伯曰:诸风掉眩↑①,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②,皆属于肾。

诸气膹郁↑③,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瘛↑④,皆属于火。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厥固泄↑⑤,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栗↑⑥,如丧神守↑⑦,皆属于火。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躁狂越↑⑧,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⑨,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胕肿↑⑩,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11),水液混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12),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13),皆属于热。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14),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15),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此之谓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解析】本段原文在中医文献中首先提出“病机”一词,并以病机十九条为示范,论述了临床分析病机的方法,强调了分析病机的重要性,对后世中医病机与辨证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再读《内经》病机十九条

再读《内经》病机十九条

并《 阴阳大论》 与《 素 问》 中也。要之 , 《 阴阳大论》 亦 古医经 , 终1 I X < 素问》 第七矣 。 ” 本来《 黄帝 内经》 是先秦 到战国时期 汇编性 质
的医学著作 , 运气七篇 与以前各篇 区别较大 , 其中 内容侧重于干支纪年 、 四分历法 、 天体演化理论 、 气 象物候等变化情况 , 与补人前《 素问》 之理论体系区
和 五脏 病 机 分 开来 看 , 而 且 应该 将 六 淫病 机 重视 起 来才 更 能与 “ 七篇 大论 ” 相应。
再 读 病机 十九 条
诸 胀腹 大 , 皆属 于热 。 诸 病有 声 , 鼓 之 如鼓 , 皆属 于热 。 诸 转反戾 , 水 液浑 浊 , 皆属 于热 。
诸呕吐酸, 暴注下迫 , 皆属于热。 诸暴 强直 , 皆属于 风 。
之文 , 王 氏取 以 补所 亡 之 卷 … …又按 以 仲 景 《 伤 寒
病机十九条出于《 黄帝内经》 通行本 ( 宋刻二十 四卷 本 ) 之卷 第 二 十 二 , 即《 素问 ・ 至 真 要 大论 篇第 七十四》 , 该章重点论述六气变化所致疾病的症候 、 诊 断 与 治 法 等有 关 内容 , 由于这 些 内容 比较 重 要 , 所 以篇名《 至真要大论》 。病机十九条属于运气所 致疾病 的主要病机 , 其临床指导价值较大 , 受到后 世 医家极大重视 , 如元朝刘河间之《 素 问玄机原病
内部 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整体观 , 补入后较 系统地侧 重 于 天 人整 体 观 , 突 出 了 自然 环境 对 人 的影 响 。病 机十九条属 于“ 七篇大论” 中讲 述 天人 关 系及 相 关 病机 的。初学病机 十九条 时只是觉得其是指导脏 腑辨证 的 , 现在看来 , 要将病机 十九条中六淫病机

《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对应的针灸处方

《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对应的针灸处方

《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对应的针灸处方记得早年随父亲单玉堂先生学医,父亲选出《黄帝内经》的部分篇章做了标记让我认真学习,并划出一些经文让我背诵。

其中就包括《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

他说:“这个‘病机十九条’很实用,字字珠玑,含英咀华,中医的病机就从这里开始,辨证就从这里开始。

”在以后的长期临证中,我对此深有感触。

“病机十九条”归纳出的由博返约的辨证方法,确实能起到顺利地过渡到临床辨证,进而执简御繁、驾驭临证的舟车之用,开方用药如此,针灸处方同样如此。

针灸取穴分循经取穴、辨证取穴、按时取穴三大类。

谈经络与辨证取穴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的病机十九条。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就涉及如何在临证中准确把握经络的病理变化规律问题。

比如,经络循行部位与其所络属脏腑功能的盛衰;经脉的顺逆起止、阴升阳降的失序或者逆乱;经脉气血运行的阻滞或络脉的瘀血(如十二经是动、所生病)等。

临床如何应对驾驭?这里有个方法、门径问题,即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序》所谓:“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

”针灸临床大夫尤其如此。

所以,从经络与临证结合的层面上,《素问》“病机十九条”归纳出的由博返约的辨证方法,确实能起到较顺利地过渡到临床辨证,进而执简御繁、驾驭临证的舟车之用。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就是根据这十九条病机,潜心玩味,探微诀奥,洞悉五运六气之常与变,演成《素问玄机原病式》一卷,力倡“六气皆从火化”,创制凉血解毒、泄热益阴诸方,对明清温病学说的形成影响深远。

《素问·至真要大论》原文帝曰:愿闻病机何如?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内经》病机十九条看中医临床思维方法*张珺,沈津湛,吴元洁,王键(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合肥230001)摘要:中医临床思维的核心思想是病机的主体地位及其审证求因的构建过程,从临证的角度说,《内经》尤其是病机十九条是其集中的表现。

病机思维源于中医整体观的哲学思想的指导;其归纳的模式是直觉判断;运用的工具是意象思维,类象逻辑;方法是取类比象,司外揣内,以譬尽意;借助的是理性推导,注重的是病理联系,强调的是整体效应,谋求的是身心平衡———对立统一,重感觉,重表象,重时间中人的动态。

关键词:中医临床思维;《内经》;病机十九条中图分类号:R2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43(2014)02-0069-02*基金项目:2009年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2009165);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10367);2013年安徽中医药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20130901)。

作者简介:张珺(1980-),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医药治疗乳腺疾病。

中医的基本特色是什么?当然是其核心思想和思维方法。

中医临床思维的核心思想是病机的主体地位及其审证求因的构建过程。

何谓“审证求因”?其意首见《伤寒论》。

张仲景在太阳篇中言及桂枝汤证“坏病”时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张仲景要审的是“太阳坏病”的脉证,寻求的是此坏病的病因(机),然后随证治之即辨证施治[1]。

这一类表述已经牢牢地抓住了中医临床思维的实质,临证首抓主证,然后围绕主证展开思维。

1病机的中医内涵何谓病机?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机要、机转,机为机要,指重要和机密的,从临证的角度说,病机是辨证论治的关键,是中医认识疾病的关键,是用审证求因的中医临床思维方法归纳出的,病机从分析临床证候群开始,是高度概括的临证抽象,它规范了相应治则、治法和方药,是理法方药的依据。

病机是中医临床思维的核心所在。

它不是着眼于局部的、微观的病理变化,而是从整体宏观角度把握疾病本质的要领,病机综合了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等诸要素。

其运用的是“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的意象思维,中医的“取类比象”,即“观物取象”,“象以尽意”,通过将临床症状与自然界的现象相类比,推导出原因,归纳病机是感性的、直觉的、抽象的思维。

2再谈“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病机的构成遵循上述象思维法则。

王冰在《六节藏象论》的注释中则曰:“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

”[2]其实,《至真要大论》早已经典地运用了这一象思维的方法,其所载著名的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3]即为基于象思维的病机总结。

现以“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这条五脏病机来举例说明,经文中的痛、痒、疮是阳证疮疡的临床证候群的典型代表,阳证疮疡如痈、疽、疖、发、痤、丹毒等发病时典型表现为局部症状红、肿、热、痛、化脓,整体表现为发热、口干、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运用意象思维的方法,与自然界的现象联系起来,是火。

按照中医的辨证施治,局部辨证和整体辨证相结合,于是得出火热的病机,这里的心即代表了火热这个病机,心并非是实质性的脏器,也不是主神明的脑,而是以抽象的病机存在的。

具体说,首先五行来分,心属火,从心的功能而言,《素问·痿论》曰:“心主全身之血脉。

”心具有推动血液运行和温煦机体的作用,这与火的特性相类似。

再谈解剖,中医解剖的最大的成就是将心、肝、脾、肺、肾确立为五脏符号和五大系统,从最原始的中医解剖学来分析,在解剖过程中,看到了心是温热的鲜红的,跳动的,这是心的自然属性,按照中医的取象思维,和自然界的火最相像,所以这也是取DOI :10.11656/j.issn.1673-9043.2014.02.0269象比类,是审证求因的结果,《灵枢·本脏》曰:“视其外应,以知其藏脏,则知其所病矣。

”[3-4]心是病机概念,传统说法虽没有将心作为“心脏”讲,但也没有搞清楚这“心”是什么?大概是将其作为一个单纯的符号,一个所谓“五脏辨证”的命名,但如果把各注家对此经文的注释看作是动态病机的演变,就充满了活泼的生机和实实在在的内涵。

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中以火热的程度说明痛、痒、疮:“人近火气者,微热则痒,热甚则痛,附近则灼而为疮,皆火之用也。

”[4]痛、痒、疮看作因火热程度不同而发生,作为3种并列的证。

从疮疡病的发病过程解释病机,认为痛痒都是由于热,而疮是由于热势强大,烈火烧灼肌肉致肌肉腐烂,近和远指火热的强大和微弱,并且提到心代指火;明代张介宾《类经·十三卷》注释:“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痒,心属火,其化热,故疮痒皆属于心也。

然赫曦之起,其病疮疡,火邪盛也。

太阳司天,亦发为痈疡,寒水胜也。

火盛则心实,水胜则心虚,于此可见。

”文中的赫曦指炎暑炽盛貌,这样的火只能用水去浇灭,心实即实火,心虚即虚火,取类比象的解释并说到心五行属火,补充说明了痛、痒、疮与心的关系;这些注释都是基于临床的发展,都是病机的分析。

3归纳病机是中医临床思维的核心所谓病机就是能够规范相应治则和方药的中医临证之抽象,其内涵就是一组相应的临床证侯群,所谓审证求因就是在分析了临床证候群三大要素的关联性之后归纳出病机的思维过程,所谓审因论治就是依据病机确立治则,依据治则选定方剂,依据方剂处方用药的临证过程即:理法方药的统一性,常被“通俗”地称为辨证施治[5]。

“取类比象,以譬尽意”的意象思维的分析,无非是中医藏象学说精髓的体现:从对于表象的描述到对于内脏机制的说明,这就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内经》尤其是病机十九条是其集中的表现。

病机思维源于中医整体观的哲学思想的指导,其归纳的模式是直觉判断,运用的工具是意象思维,类象逻辑,方法是取类比象,司外揣内,以譬尽意,借助的是理性推导,注重的是病理联系,强调的是整体效应,谋求的是身心平衡———对立统一,重感觉,重表象,重时间中人的动态[6-8]。

参考文献:[1]清·柯琴.伤寒来苏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21-22.[2]王冰,林亿.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3]梁志刚,李瑞,邓成哲.从“心”理解“诸痛痒疮皆属于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4):370.[4]程士德.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内经[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周学平,叶放,郭立中,等.以病机为核心构建中医辨证论治新体系———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学术思想探讨[J].中医杂志,2011,52(18):1531.[6]张国霞,莫芳芳,张媛媛.基本病机与病症关系探讨[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9(12):169-170.[7]李今庸.《黄帝内经》在东方医学科学中的重要地位[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7(3):143-146.[8]周安方.中医药学的学科属性、特色优势与发展前景[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0(2):35.(收稿日期2013-11-08)From ninety nine pathome chanisms of Canon of Medicine to analyzed TCM dinical thinking methodZHANG Jun,SHEN Jin-zhan,WU Yuan-jie,WANG Jian(Clinical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nhu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efei230001,China)Abstract:The core idea of TCM clinical thinking is the main body status of pathogenesis and the build process of identification according to the etiolog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linic,pathogenesis is the key of 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from the description of representation to the instructions for internal mechanism,this is the core idea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especially the pathogenesis in Neijing,momty nine pathomechanisms was the sign of its concentration.Pathogenesis of thinking of TCM originated from the guidance of TCM Yuan holistic philosophy. The inductive pattern is intuitionistic e of tools is imagery thinking,such as logic.Method is analogy by classification.With rational deduction,it pays attention to pathology relation,emphasizes the overall effect,seeks the balance of body and mind.Key words:clinical thinking of TCM;Neijing;nineteen pathomechanisms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