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染菌原因分析
发酵常见染菌原因及分析

发酵常见染菌原因及分析发酵是一种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生特定产物的过程。
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发酵过程中的染菌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染菌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包括环境因素、操作不当、杂菌污染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染菌原因及分析。
1. 空气中存在杂菌空气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酵母等。
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到发酵系统中,并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生长繁殖,导致发酵过程中的染菌问题。
为了减少空气中的杂菌对发酵系统的污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严格控制发酵环境的洁净度,保持操作区域的干净和无尘。
- 在发酵容器上使用滤器,可以有效阻止空气中的杂菌进入容器。
- 在操作过程中尽量减少容器的开启和移动,以减少空气中的杂菌进入的机会。
2. 操作不严谨对于发酵过程来说,操作的规范性和严密性非常重要。
操作不当往往是染菌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染菌的操作不严谨的情况:- 使用不洁净的操作工具或容器,如不经过高温灭菌的培养瓶、试管等。
- 未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如未进行高温灭菌或化学消毒。
- 制备培养基时没有正确的称量和配比,导致培养基中存在过多或过少的某种成分。
- 操作时没有佩戴干净的实验室服装和帽子,容易将外界的杂菌带入发酵系统。
- 操作时没有对抽取样本的工具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可能会将外界的杂菌带入样品中。
为了避免操作不严谨导致的染菌问题,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在实验室中建立操作规范,并进行培训,确保操作人员熟知并遵守相关操作程序。
- 使用洁净的操作工具和容器,并进行必要的灭菌处理。
- 对操作区域进行定期的清洁和消毒,保持操作环境的洁净。
- 在操作过程中密封容器,减少外界微生物的进入。
- 检查操作工具的消毒情况,确保消毒措施的有效性。
3. 培养基污染发酵过程中,培养基是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基础。
如果培养基本身存在污染,就会导致发酵过程的染菌问题。
常见的培养基污染原因包括:- 培养基配制不当,如配制浓度错误、培养基中存在异物。
微生物发酵技术 染菌原因分析

3.染菌的异常现象及原因分析
排气的CO2异常变化
好气性发酵排出的气体中的CO2含量与糖代谢有关。对于特定的 发酵过程,工艺确定后,排出的气体中的CO2 含量的变化是有规律 的。
染污染时,糖耗加快, CO2含量增加.
由于发酵罐需要经受温度的升降变化,使用久了难免会出现夹层盘管的 细微腐蚀而出现渗漏,导致染菌的发生。
染菌特点
当设备渗漏时,往往每批染菌发生的时间逐渐提前。
3.染菌的异常现象及原因分析
空气过滤系统方面原因
原因分析
进风口、生产环境、空气过滤器(滤芯的灭菌要彻底,过滤介质要定期 检查更换)。
染菌特点
空气过滤系统带菌会使发酵罐批批染菌、罐罐染菌,此时就要对空气过 滤系统进行无菌样检测。
微生物发酵技术 --染菌原因分析
目录
Content
01 概述
02 染菌对发酵的影响
03 染菌的异常现象及原因分析
1. 概述
1.概述
染菌:
在发酵过程中,生产菌以外的其他微生物侵入了发酵液,从而使发酵过 程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纯种培养。
染菌仍是发酵工业的致命伤。轻者影响产率、产物提取收得率和 产品质量;严重者造成生产失败,浪费大量原材料,造成严重经 济损失。
1.概述
在现有科学条件下能否做到彻底不染菌?
据报道,国外抗生素发酵平均染菌率为2%-5%,国内的抗 生素发酵、青霉素发酵染菌率2%,链霉素、红霉素和四环素 发酵染菌率约为5%,谷氨酸发酵噬菌体感染率1-2%。
1.概述
既然染菌不可避免,哪我们应该怎样做?
目前要做的是要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强化生产过程的管理,把 握好各个易染菌的环节,尽可能防止发酵染菌的发生;而且一旦发生 染菌,要能尽快找出其污染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把发酵 染菌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
(整理)发酵染菌原因分析

发酵染菌原因分析第一部分:基础知识1)杂菌的类型空气中的微生物大多数是细菌和芽孢,还有一定数量的霉菌、酵母和病毒。
细菌的大小有零点几微米至几个微米.根据以上特点我们应得出如下结论:A:这些微生物在空气中极少单独游离存在,基本上是附着于灰尘、液滴等微粒的表面上。
B:介质过滤除菌就是把空气中的各种微粒和极少量的游离微生物捕集起来予以除掉。
因此我们通常所用的空气过滤器为什么0.3u可以保证无菌发酵生产的原因。
2)无菌检查与染菌的处理在抗生素生产过程中,为了及早发现染菌并进行恰当处理,保证生产正常进行,对菌种制备、种子罐、发酵罐的接种前后和培养过程中,须要按工艺规程要求按时取样,进行无菌检验。
A:无菌检查培养液是否污染杂菌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a:无菌试验b:培养液的显微镜拉查c:培养液的生化指标变化情况。
其中无菌试验是判断染菌的主要依据。
无菌试验现在采用的无菌试验方法有肉汤培养法、双碟培养法、斜面培养法。
其中以酚红肉汤培养法和双碟培养法结合起来进行无菌检查用的较多。
(1)肉汤培养法直接用装有酚红肉汤的无菌试管取样,然后放入37℃恒温室(箱)内培养。
定时观察试管内肉汤培养基的颜色变化,同时进行显微镜观察。
(2)斜面培养法先用空白无菌试管取样,然后在无菌条件下接种于斜面培养基上,置于37℃恒温室(箱)内培养。
定时观察有无杂菌菌落生长。
(3)双碟培养法种子罐样品先取入肉汤培养基中,然后在无茵条件下在双碟培养基上面划线,剩下的肉汤培养物在恒温室(箱)内培养6小时后复划线一次,发酵罐培养液直接取入空白无菌试管中,于37℃下培养6小时后在双碟培养基上划线。
24小时内的双碟定时在灯光下检查有无杂菌生长。
24小时~48小时的双碟1天检查一次,以防生长缓慢的杂菌漏检。
正常生产过程中,种子罐和发酵罐每隔8小时取样一次,进行无菌检查。
该方法经常用于单菌落挑选,可以从染有杂菌的培养液中经多次划线挑取单菌落进行分离培养,得到纯种的种子。
生物发酵罐培养发酵时染菌原因分析

生物发酵罐培养发酵时染菌原因分析在使用生物发酵罐进行工业生产中,污染杂菌导致发酵失败的问题频繁出现,给发酵企业的生产和经济效益带来了严重影响。
发酵染菌是指在发酵过程中,除了预期的产酶菌株外,其他微生物侵入发酵系统,削弱了纯种发酵的效果和价值。
污染杂菌的来源多种多样,可能是空气中的微生物、器皿、设备、原料、生物反应器等带入的,也可能是人员操作不当引起的交叉污染。
一旦发酵系统受到污染,污染杂菌会与发酵菌竞争营养、生长环境,抑制发酵菌的正常发育和产酶能力,从而导致发酵失败。
一、不同的染菌途径会对发酵过程产生不同的影响。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染菌途径及其影响:1.种子带菌:将种子携带细菌进行染菌。
这种方式可能造成发酵的延续性,导致后续发酵失败,因为种子中携带的细菌可能会继续繁殖并影响发酵的正常进行。
2.空气带菌:通过空气中存在的细菌对发酵过程进行染菌。
这种方式同样会使染菌具有延续性,可能导致所有发酵罐都发生染菌现象。
3.培养基或设备灭菌不干净:如果培养基或设备灭菌不干净,可能会留下部分细菌存活,这些存活的细菌可能会影响发酵过程。
4.设备渗漏:设备渗漏可以引入外界的细菌污染,造成染菌的危害性较大,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染菌现象。
二、染菌对产物提取和产品质量的影响在生物发酵罐中染菌对产物提取和产品质量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具体的影响包括:1.对过滤的影响:- 发酵液粘度增加:染菌会导致发酵液中的物质增多,使得粘度增加,影响过滤操作的顺利进行。
- 菌体自溶:染菌可能导致菌体自溶,增加发酵液中的悬浮物,使过滤操作变得困难。
- 基质残留浓度增加:由于染菌导致发酵不干净,发酵液中的基质残留浓度会增加,影响过滤的效果。
- 过滤时间延长: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染菌会导致过滤时间延长,影响设备的周转,破坏生产平衡,并且大幅度降低过滤的收率。
2.对提取的影响:- 对有机溶剂萃取工艺的影响:染菌的发酵液中可能含有更多的水溶性蛋白质,易于乳化,造成有机溶剂相与水相难以分离,影响萃取的效果。
生化工艺第六章 发酵生产染菌及防治 第二节 发酵异常现象及原因分析

第二节 发酵异常现象及原因分析
(5)菌体浓度过高或过低 在发酵生产过程中菌体 或菌丝浓度的变化是按其固有的规律进行的。但如果罐 温长时间偏高,或停止搅拌时间较长造成溶氧不足,或 培养基灭菌不当导致营养条件较差,种子质量差、菌体 或菌丝自溶等均会严重影响到培养物的生长,导致发酵 液中菌体浓度偏离原有规律,出现异常现象。
1.54
泡沫冒顶
0.48
其他设备渗漏
10.13
夹套穿孔
12.0
操作问题
10.15
盘管穿孔
5.89
原因不明
24.91
第二节 发酵异常现象及原因分析
由表中可以看出,由于不同厂家的设备渗漏几率、 技术管理好坏不同,而使各种染菌原因的百分率有所 不同,其中尤以设备渗漏和空气带菌而染菌较为普遍 且严重。值得注意的是,不明原因的染菌,分别达 24.91%、35.00%和35.13%。这表明,目前分析染菌原 因的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泡沫过多 一般在发酵过程中泡沫的消长是有一 定的规律的。但是,由于菌体生长差、代谢速度慢、接种 物嫩或种子未及时移种而过老、蛋白质类胶体物质多等都 会使发酵液在不断通气、搅拌下产生大量的泡沫。除此之 外,培养基灭菌时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葡萄糖受到破坏 后产生的氨基糖会抑制菌体的生长,也会使泡沫大量产生, 从而使发酵过程的泡沫发生异常。
发酵的染菌

谢谢观赏
P10生物制药二班 432宿舍
1、国外一抗生素发酵染菌原因的分析
染菌原因 种子带菌 百分率% 9.64 染菌原因 蛇管穿孔 接种管穿孔 阀门泄漏 百分率% 5.89 0.39 1.45
接种时罐压跌 0.19 零 培养基灭菌不 0.79 透
空气系统带菌 Biblioteka 9.96搅拌轴密封泄 2.09 漏 泡沫冒顶 夹套穿孔 0.48 12.36
2、防止设备渗漏
设备和管件的渗漏指设备和管件由于腐蚀、内 应力或其他原因形成微小漏孔发生渗漏现象。 这些漏孔很小,特别是不锈钢材料形成的漏孔更 小,有时肉眼不能直接觉察,需要通过一定的试漏方 法才能发现。 设备上一旦渗漏,就会造成染菌,例如冷却盘管、 夹套穿孔渗漏,有菌的冷却水便会通过漏孔而进入发 酵罐中招致染菌。阀门渗漏也会使带菌的空气或水进 入发酵罐而造成染菌。
原材料储存和保管,如液胨、玉米浆、母液糖 等有机原料——杂菌的数量 发酵罐、培养基配制罐等设备的清洗质量—— 有无灭菌的死角对减少或避免染菌仍然是十分必要 的 5、技术管理不善 技术管理就是要对发酵每个环节严格控制,发 酵中稍有不慎就可能染菌,所以不能有侥幸心理 而放松管理。
发酵过程中染菌的预防
3、防止培养基灭菌不彻底
培养基灭菌方法——高压蒸汽灭菌 分批灭菌 连续灭菌 1210C,30分钟 罐温125-1300C,30-45分钟
4、防止空气引起的染菌
提高空气进风口的高度,减少进口空气含菌数。 及时清除压缩空气中的水、油,提高压缩空气温 度,降低相对湿度,提高介质的过滤效果。 合理设计、选用过滤器及过滤介质,同时应注意 介质装填均匀、平整。避免空气走短路和吹翻介 质,对分过滤器要选用过滤效果较高的过滤器, 并做到使用一次灭菌一次,并定期检查,更换新 的介质。
发酵工程 第十章 发酵染菌及防治

溶,发酵液粘度增加,过滤困难
处理方法:①将发酵液加热后再加助滤剂;②先加絮 凝剂使蛋白质凝聚后沉淀
杂菌分泌较多蛋白质杂质时,对发酵后处理过程中采
用溶媒萃取的提取工艺非常不利,使水相和溶媒之间 极易发生乳化
第二节 发酵染菌的分析
一、 染菌的检查与判断
如何做到不发生染菌? 发现染菌后如何查明染菌类型及其原因? 发现染菌后如何尽快控制污染?
思考题:如何筛选或选育抗某种杂菌的新菌株 来预防污染发生?
采取哪些措施能够保持无菌发酵?
物料、培养基、中间补料要灭菌; 发酵设备及辅助设备(空气过滤装置、各种发
酵罐进出口连接装置)和管道要灭菌;
好气发酵通入的空气要除菌;
种子无污染;接种无菌操作过关;
为了保持发酵的长期无菌状态,需维持正压。
本章小结
掌握有关无菌技术的基本概念 发酵工业污染的原因及其防治策略
二、染菌对不同发酵过程的影响
A.细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谷氨酸:发酵周期短,培养基不太丰富,较少染杂 菌,但噬菌体威胁大。
肌苷:缺陷型生产菌,培养基丰富,易染菌,营养
成分迅速被消耗,严重抑制菌生长和合成代谢产物。
二、染菌对不同发酵过程的影响
B. 霉菌
PenG:青霉素水解酶上升,PenG迅速破坏,发酵 一无所获。
一、污染原因分析
①种子带菌 ②无菌空气带菌 ③设备渗漏 ④灭菌不彻底 ⑤操作失误 ⑥技术管理不善
从污染时间看:早期污染可能与①②④⑤→接种操作 不当有关;后期污染可能与③⑤及中间补料有关。 从杂菌种类看: 耐热芽孢杆菌:与④有关 球菌、无芽孢杆菌:与① ② ③⑤有关 浅绿色菌落的杂菌:与水有关,即冷却盘管渗漏 霉菌:与④⑤有关,即无菌室灭菌不彻底或操作问 题 酵母菌:糖液灭菌不彻底或放置时间较长 从染菌幅度看:各个发酵罐或多数发酵罐染菌,且所 污染的是同一种杂菌,一般是空气系统问题,若个别 罐连续染菌,一般是设备问题。
发酵罐染菌原因分析和解决办法

发酵罐染菌原因分析和解决办法2016-02-16云中白鹤发酵工程液体菌种替代固体菌种的趋势已经被大家认可了,现在越来越多的工厂开始使用液体菌种进行生产,虽然液体菌种各项生产指标都优于固体菌种,但是液体菌种的风险性却逐渐被人们所忽视。
液体菌种接种前一定要经过严格的检测才能够使用,但是更重要的是一旦发酵罐出现染菌,一定要尽快分析出染菌的原因,并加以解决。
要分析染菌的原因得从每一个环节出现染菌的表现说起,反过来,当出现染菌,我们就能找到是哪个环节出现问题了。
1、灭菌发酵罐灭菌不彻底引起的染菌会在里2-3天内表现出来,表现是培养液逐渐变得浑浊,菌球形成和生长变慢,不同细菌从排气味道上表现的程度有所不同,必须要注意的是如果培养的是低温品种,如金针菇,有表现的时间会延后,甚至到接种前从宏观上也没有明显的表现,只有通过检测才能确定已经感染细菌了。
引起发酵罐灭菌不彻底的原因主要在灭菌锅(韩式发酵罐),单体罐只要在灭菌过程的操作上。
解决办法:韩式发酵罐,检查灭菌锅程序、管路、电磁阀(气动阀)、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
单体发酵罐,检查冷空气是否排净、管路灭菌是否达标等。
经过排查还不能解决,就需要适当增加灭菌时间或者灭菌温度。
2、冷却冷却过程引起染菌主要是因为冷却过程到压力“0”以前没有及时给发酵罐进气,造成负压,虽然管路都安装有单向阀,但是要知道单向阀不是绝对的,而且单向阀使用时间久了出现故障的可能性很高。
一般因为冷却引起的染菌几率不高,染菌表现出来的时间比灭菌不彻底引起的染菌要晚一些。
解决办法:发酵罐冷却时安排专人负责,避免出现负压的情况,加强发酵罐管件的日常检查维护。
3、接种发酵罐接种的过程是罐体开放与外界连通的过程,是最危险的环节,接种引起的染菌表现严重时会很快,在1-2天就有可能表现出来,主要是人员操作不当所引起,食用菌层流罩净化效果下降也会引起染菌。
解决办法:加强接种人员的操作技能,要制定出操作规程;定期检查接种层流罩的净化效果,必要时每天对层流罩进行平板沉降检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酵染菌原因分析第一部分:基础知识1)杂菌的类型空气中的微生物大多数是细菌和芽孢,还有一定数量的霉菌、酵母和病毒。
细菌的大小有零点几微米至几个微米,见表5-3。
根据以上特点我们应得出如下结论:A:这些微生物在空气中极少单独游离存在,基本上是附着于灰尘、液滴等微粒的表面上。
B:介质过滤除菌就是把空气中的各种微粒和极少量的游离微生物捕集起来予以除掉。
因此我们通常所用的空气过滤器为什么0.3u可以保证无菌发酵生产的原因。
2)无菌检查与染菌的处理在抗生素生产过程中,为了及早发现染菌并进行恰当处理,保证生产正常进行,对菌种制备、种子罐、发酵罐的接种前后和培养过程中,须要按工艺规程要求按时取样,进行无菌检验。
A:无菌检查培养液是否污染杂菌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a:无菌试验b:培养液的显微镜拉查c:培养液的生化指标变化情况。
其中无菌试验是判断染菌的主要依据。
无菌试验现在采用的无菌试验方法有肉汤培养法、双碟培养法、斜面培养法。
其中以酚红肉汤培养法和双碟培养法结合起来进行无菌检查用的较多。
(1)肉汤培养法直接用装有酚红肉汤的无菌试管取样,然后放入37℃恒温室(箱)内培养。
定时观察试管内肉汤培养基的颜色变化,同时进行显微镜观察。
(2)斜面培养法先用空白无菌试管取样,然后在无菌条件下接种于斜面培养基上,置于37℃恒温室(箱)内培养。
定时观察有无杂菌菌落生长。
(3)双碟培养法种子罐样品先取入肉汤培养基中,然后在无茵条件下在双碟培养基上面划线,剩下的肉汤培养物在恒温室(箱)内培养6小时后复划线一次,发酵罐培养液直接取入空白无菌试管中,于37℃下培养6小时后在双碟培养基上划线。
24小时内的双碟定时在灯光下检查有无杂菌生长。
24小时~48小时的双碟1天检查一次,以防生长缓慢的杂菌漏检。
正常生产过程中,种子罐和发酵罐每隔8小时取样一次,进行无菌检查。
该方法经常用于单菌落挑选,可以从染有杂菌的培养液中经多次划线挑取单菌落进行分离培养,得到纯种的种子。
无菌试验的结果一般需要8~12小时才能作出判断。
为了缩短判断时间,有时向培养基中加入赤霉素、对氨基苯甲酸等生长激素以促进杂菌的生长。
B:染菌的判断培养基的染菌判断是错综复杂的工作,又是一种细微观察、认真分析的王作。
染菌罐的判断方法:以无菌试验中的酚红肉汤培养和双碟培养的反应为主,以镜检为辅。
每个无菌样品的无菌试验,至少用2只酚红肉汤或斜面同时取样培养。
要定量或用接种环蘸取法取样,公司现阶段基本都直接从发酵罐直接取样。
因取样量不同,影响颜色反应和浑浊程度的观察。
如果连续3个时间的酚红肉汤无菌样发生颜色变化或产生浑浊,或斜面连续3个时间样品长出杂菌即判断为染菌。
有时酚红肉汤反应不明显,要结合镜检确认连续3个时间样品染菌,即判为染菌。
各级种子罐的染菌判断亦参照上述规定。
对肉汤和无菌斜面的观察及保存期的规定,发酵培养基灭菌后应取无菌样,以后每隔8小时取无菌样一次,直至放罐。
无菌试验的肉汤和双碟应保存并观察至本罐批放罐后12小时,确认无杂菌污染后方可弃去。
无菌检查时间应每6小时观察一次无菌试验样品,以便能及早发现染菌。
2、染茵率的统计以发酵罐染菌罐批(次)为基准, 染菌罐批(次)应包括染菌重消后的重复染菌的灌(批)次在内。
发酵总过程(全周期)无论前期或后期染菌,均作“染菌”论处。
发酵罐染菌罐批(次)染菌率(%)=一一一一一一一一---X100%总投罐批(次)3)染菌(包括染噬菌体)的处理(一)污染杂菌的处理发酵罐污染杂菌后,依据染菌时间、所染杂菌的危害性及时进行处理,同时对所涉及的设备也要及时处理。
a.种子罐染菌的处理种子罐染菌后都不能往下道工序移种,要及时用高压蒸汽直接灭菌后经过滤处理放下水。
b.发酵罐染菌的处理发酵罐前期染菌,污染的杂菌对产生菌的危害性大,采用蒸汽灭菌经过滤处理后放掉;如果危害性不大,可用重新灭菌、重新接种的方式处理,如营养成分消耗较多,可放掉部分培养液补入部分新培养基后进行灭菌,重新接种;如污染的杂菌量少且生长缓慢,可以继续运转下去,但要时刻注意杂菌数量和代谢的变化。
在发酵的中后期染菌,一是加入适量的杀菌剂,如呋喃西林或某些抗生素,抑制杂菌的生长。
二是降低培养温度或控制补料量来控制杂菌的生长速度。
如果采用上述两种措施仍不见效,就要考虑提前放罐。
c、染菌后的设备处理.. 染菌后的罐体用甲醛等化学物质处理,再用蒸汽灭菌〈包括各种附属设备〉。
在再次投料之前,要彻底清洗罐体、附件,同时进行严密程度检查,以防渗漏。
染菌后的处理尤为重要,很多大面积染菌都是由于处理不彻底而造成的系统污染,造成无法及时处理好各个环节出现连续污染。
(二)污染噬菌体的处理抗生素等产品发酵过程中有时出现噬菌体污染,轻者造成生产能力大幅度下降,重者造成停产。
一般噬菌体污染后往往出现发酵液突然转稀,泡沫增多,早期镜检发现菌体染色不均匀,在较短时间内菌体大量自溶,最后仅残留菌丝断片,平皿培养出现典型的噬菌斑,溶氧浓度回升提前,营养成分很少消耗,产物合成停止等现象。
发酵过程中污染噬菌体后,一般做如下处理:1.发酵液用高压蒸汽灭菌后放掉,严防发酵液任意流失;2.全部停产,对环境进行全面的清洗和消毒,断绝噬菌体的寄生基础;3.更换生产菌种,不断筛选抗噬菌体菌种,防止噬菌体的重复污染。
污染烈性噬菌体时出现上述现象。
如果污染温和噬菌体时,其反应温和,平皿培养不出现明显的噬菌斑,只出现部分菌体自溶,生化指标变化不显著,生产能力降低,对生产的危害亦是严重的,但不易被发现。
防止温和噬菌体污染的方法同上所述。
第二部分:染菌原因分析染菌是发酵工业的大敌,不制服染菌就不能实现优质高产。
在抗生素发酵生产中造成发酵染菌的原因很多,分析染菌的原因是很困难的。
但在众多的原因分析中,从人、机、料、法、环各个环节进行细致的分析.从多方面查找原因,查出杂菌的来源,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制服。
一、染菌原因的分析。
染菌的途径多,表现的现象多样。
因而追查杂菌的来源是困难的,从现有的经验可从下述几千方面进行分析。
(一)从染菌的规模和时间分析在发酵过程中,如果是种子罐和发酵罐同时大面积染菌,杂菌的主要来源可能是空气净化系统,如空气过滤器失效或空气管道渗漏造成的。
其次考虑种子制备工序。
如果只是发酵罐大面积染菌,除考虑空气净化系统带菌外,还要重点考查接种管道、补料系统。
发酵培养基采用连续灭菌工艺时,还要严格检查连消系统是否带入杂菌。
如果是部分发酵罐在发酵早期染菌,可能是培养基灭菌不彻底,或种子罐带菌,或接种管道灭菌不彻底造成的。
如果是发酵的中后期染菌,重点分析补料系统和加消沫剂系统,个别发酵罐连续染菌,就从单个罐体查找杂菌来源,如罐内是否有“死角”或冷却系统有渗漏。
当然还要检查附件,个别罐批的散在性染菌,其原因很难追查,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二)从杂菌类型分析发酵过程染菌,多种菌型出现的机率多,单菌型机率较少。
染的是耐热芽孢杆菌时,这与培养基灭菌不彻底或设备内部有“死角”关系甚大。
空气中也存在芽孢杆菌,污染的杂茵是不耐热的球菌或杆菌时,可从空气净化系统和冷却系统进行追查。
二、制服染菌的要点从表5-4的抗生素发酵染菌原因分析的统计资料看,空气净化系统带菌是导致染菌的主要因素。
但仔细分析,设备穿孔和渗漏等造成的染菌占33.85%,占第1位。
表5-4染菌原因的系统分析染菌原因所占百分比,%染菌原因所占百分比,%1.种子带菌或怀疑种子带菌9.64 8.接种管穿孔。
0.292.接种时罐压降至大气压力0.19 9.阀门泄漏 1.453.精养基消毒不透0.791 10.搅拌轴封的泄漏 2.094.总空气系统带菌l·.96 11.罐盖泄漏l.545.泡沫升至罐顶0.48 12.其它设备泄漏10.13.·6.央套穿孔12.36 13.操作问题l0.15'7.蛇管穿孔 5.89 14.原因不明24.91据已有的制服染菌经验,对发酵过程中涉及的空气净化系统、设备系统、蒸汽质量、工艺操作提出下述要求。
1·对空气净化系统的要求防止空气净化系统带菌的主要措施有提高空气进口的空气洁净度;除尽压缩空气中夹带的油和水,保持过滤介质的除菌效率。
现在公空气系统应该有了很大的进步,不存在油的问题,但在夏秋两季,由于空气湿度较大可能出现预过滤器放出水的现象,因此各个车间应根据车间情况,定时放水。
另外,在过滤器灭菌时要防止过滤介质被冲翻或烧灼,还要防止发酵液倒流入空气过滤器内。
2·对蒸气的要求首先要重视蒸汽质量,一般采用饱和蒸汽,严格控制蒸汽中的含水量,按照不同灭茵工艺要求提供稳定的蒸汽压力,灭菌过程中蒸汽压力不可以大幅度的波动,以保证灭菌质量,我公司蒸汽情况是过热蒸汽,希望热电车间在处理蒸汽的时候保证蒸汽喷水的均匀性。
3.对设备的要求发酵罐及其附属设备应做到无“渗漏”,无“死角”。
凡与物料、空气、下水道连接的管件阀门应保证严密不漏,蛇管和夹层应定期试漏。
连续灭菌设备要定时拆卸清洗。
无菌操作室和菌种培养间定期消毒,以保持无菌状态。
4.对工艺操作的要求发酵罐放罐之后,对罐体和附属设备进行全面清洗和检查,清除罐内的残渣,除尽罐壁上的污垢,清除罐内附件处的堆积物。
配制培养基时要防止物料结块或带入异物,配料罐和输送料液系统要定时清洗消毒。
在实罐灭菌、空罐灭菌、培养基连续灭菌、各种管道的灭菌等的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工艺规程要求。
灭菌中要保证蒸汽畅通,保证蒸汽压力与温度的对应关系。
这里重点强调一下关于假压力的问题,保证空气排尽,注意分配主进汽,付进汽。
菌种组的工作人员要严格按工艺规程制备生产种子。
对进入无菌室的全部物料、器械实行灭菌。
坚持无菌间和无菌操作人员的菌落检测制度。
发酵过程的无菌检查工作,要严密取样操作,力求减少取样和平皿划线时的操作误差。
严格镜检岗位的操作要求,降低无菌检查中的错判与误判。
发酵染菌罐批,及时查明杂菌来源,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处理,对空气净化系统、补料系统、转种系统等要严格管理,加强无菌检查。
第三部分:灭菌的对数残留定律1)实消灭菌的时间计算:t=2.303/klogN0/Nst-----灭菌时间秒k----速度常数,1/秒与灭菌采用的温度和菌的种类有关N0----开始灭菌时原有菌个数Ns----结束灭菌时菌个数2)2)连续灭菌的时间计算:t=2.303/klogC0/Cst-----灭菌时间秒k----速度常数,1/秒与灭菌采用的温度和菌的种类有关C0----开始灭菌时每毫升原有菌个数Cs----结束灭菌时每毫升菌个数第四部分:空气过滤器膜的介绍分离机理:气体—阻留、沉积、扩散、拦截、静电…膜材料:醋纤—三醋纤、磺化聚砜、磺化聚醚砜、芳香聚酰胺、陶瓷…供应厂商:PAUL DH MILIPOR 上海过滤器厂上海一鸣MF分类—膜25膜过滤——微滤(MF)MF评价技术关键:(1)膜无缺陷制作工艺,(2)器无损伤制作工艺,(3)正确的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