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课时跟踪检测(六) 富国强兵的秦国
人教版选修一:2.3《富国强兵的秦国》练习及答案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 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训练·速提升一、选择题1.(2018·临沂高二检测)观察下图,从图中获得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A.商鞅为了实现变法敢于同旧贵族展开斗争B.商鞅的变法主张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C.商鞅变法在秦国得到了一定的支持D.商鞅变法必然以失败而告终2.有个叫赵良的人对商鞅说:“您一出行,后面随从的车乘几十辆,车上载满全副武装的卫士,力大而肌肉发达的作陪乘,手持矛戟的武士紧紧护卫着您的车乘而疾走。
”这反映的实质是( )A.商鞅出行戒备森严 B.商鞅变法使秦国富裕C.商鞅变法的阻力和艰难 D.商鞅奢侈浪费3.“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A.影响深远 B.体恤百姓C.改革彻底 D.法令严酷4.“至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这使秦国( )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 B.加强了各地经济联系C.促使封建制经济发展 D.发展了商品经济5.梭伦改革后期,梭伦出走。
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
尽管如此,我们在评价这两次改革时,都认为他们的改革是成功的。
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者都顺应历史潮流B.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C.个人的处境不是衡量改革成败的主要依据D.两者都推动了奴隶制的进步6.《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最后无处可去的商鞅被逮捕处死。
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了当时的秦国( )A.变法深入贯彻B.变法违背民意C.变法阻力重重D.变法最终失败7.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C.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D.焚烧诗书8.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国诸侯也前来道贺,这主要是因为( )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D.各国害怕秦国发动争霸战争9.(2018·青岛模拟)“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高中历史课时跟踪检测(六)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课时跟踪检测(六)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主要是因为( )A.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贵族的势力被铲除C.取信于民 D.改革成效显著解析:选D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秦卒行其法”可知,商鞅变法取得了巨大成效,秦国在商鞅死后仍然推行其变法措施。
A、C两项不能成为主要原因,排除;B项表述本身不符合史实,具有片面性;故选D项。
2.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家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
”这个故事主要说明( ) 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解析:选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D表述不符合史实;客栈主人不是守旧贵族,因此C错误;由题干关键信息“商君定有法律”,客栈主人不敢收留商鞅,这体现了商鞅变法深入贯彻,故选A。
3.有学者认为“用现代的说法,可以说战国的军队在硬件上大都相同,即弓弩、青铜武器与盔甲。
可是秦国在软件上更胜一筹”。
秦国“软件”是指( )A.有效的管理制度 B.优越的地理位置C.承继了西周疆土 D.首创了郡县制度解析:选A 材料强调的是秦国比其他六国更胜一筹的表现,结合所学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中,在体制方面建立中央集权统治,因此比其他诸侯国发展更快,故A正确;其他选项不合题意。
4.“至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这使秦国( ) 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 B.加强了各地经济联系C.促使封建制经济发展 D.发展了商品经济解析:选C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除井田,民得买卖”和所学史实可知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并以法律形式保护,有利于封建制经济的发展。
所以本题选C。
5.如果张三是商鞅变法法令颁布时秦国的平民,因外出经商而被逮捕,最有可能的后果是( )A.证据不足,无罪释放B.执法者进行说教后释放C.因邻里说情而减刑D.因触及法令禁止的内容而被重罚解析:选D 从商鞅法令的内容及变法理念可知,商鞅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这样最有可能的结局应是D项。
新版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课时跟踪试题(全册 共55页 附答案)

新版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课时跟踪试题(全册共55页附答案)目录课时跟踪检测(一)雅典往何处去课时跟踪检测(二)奠定雅典民主基石的政治改革课时跟踪检测(三)“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课时跟踪检测(四)秦国的崛起课时跟踪检测(五)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时跟踪检测(六)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课时跟踪检测(七)积贫积弱的北宋课时跟踪检测(八)王安石变法课时跟踪检测(九)“神圣的中心组织”——天主教课时跟踪检测(十)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课时跟踪检测(十一)亟待拯救的文明古国课时跟踪检测(十二)中兴埃及的改革课时跟踪检测(十三)危机笼罩下的俄国课时跟踪检测(十四)自上而下的改革课时跟踪检测(十五)走向崩溃的幕府政权课时跟踪检测(十六)明治维新的举措课时跟踪检测(十七)迅速崛起的日本课时跟踪检测(十八)酝酿中的变革课时跟踪检测(十九)百日维新课时跟踪检测(一)雅典往何处去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雅典是古代希腊的著名城邦。
下列关于公元前8~前7世纪雅典社会状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公民大会是实际上的最高权力机关B.下层平民的处境十分悲惨C.元老院是国家最高的审判机关D.工商业奴隶主阶层日益崛起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公元前8~前7世纪,公民大会名义上是最高权力机关,但没有实际权力,贵族占据了首席执政官的职位,还把持了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和审判机关的元老院。
B、C、D三项都是对雅典当时社会状况的准确表述,故选A项。
2.公元前7世纪雅典社会面临严重的危机,最尖锐的社会矛盾是()A.国王与贵族之间的矛盾B.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C.贵族与奴隶之间的矛盾D.国王与平民之间的矛盾解析:选B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是雅典当时的主要矛盾。
3.公元前7世纪末期,雅典统治者将习惯法编订为成文法,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A.限制贵族任意解释法律的权力B.将雅典的民主推向新阶段C.使日常的审判有明确的法律依据D.缓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解析:选D贵族的专横与压榨使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发生了平民参加的武装暴动。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2.3《富国强兵的秦国》课时作业及答案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训练一、选择题1.有人对商鞅说:“您一出行,后面随从的车乘几十辆,车上载满全副武装的卫士,力大而肌肉发达的作陪乘,手持矛戟的武士紧紧护卫着您的车乘而疾走。
”这反映的实质是()A.商鞅出行戒备森严B.商鞅变法使秦国富裕C.商鞅变法的阻力和艰难D.商鞅奢侈浪费2.(2013·怀化高二检测)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未败”。
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秦孝公大力支持变法B.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C.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D.变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3.(2013·南通高二检测)一般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其最主要的依据是()A.废井田,开阡陌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4.“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材料所述现象对秦国所产生的积极意义有()①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②增加户数,增加了政府的赋税收入③形成奋发图强的社会风气④打击了秦国旧的习俗A.①②③④B.②④C.①③D.②③④5.(2013·东莞高二测试)纵观古今中外的改革,它们有许多共同的规律。
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最突出的相同点是()A.都重视农工商业的发展B.都采取了中庸的立场C.都沉重地打击了旧势力D.都有一定的民主色彩6.(2013·济宁高二检测)(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文中“人”应代表谁的利益()A.没落贵族B.立功将士C.新兴地主D.富裕农民7.(2013·肥城高二检测)下列对商鞅变法局限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B.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C.连坐法的实行,加重了人民的痛苦D.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发展8.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有()①只有改革才能生存②只有改革才能促进发展③只要顺应历史潮流,改革就会一帆风顺④改革者往往面临巨大风险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二、非选择题9.(2013·福建文综·T41A)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7-2018历史选修1 第二单元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作

1.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下令抓捕商鞅。
商鞅在逃亡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理由是: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
商鞅只得黯然离去。
这则故事说明()A.变法最终失败B.法治代替人治C.变法违背民意D.变法深入人心解析:选D。
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旅店主人用商鞅变法中的连坐法为理由拒绝了商鞅投诉的要求,说明商鞅变法的条文深入人心。
2.变法中有人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
”下列哪项是其主要体现()①“为田开阡陌封疆”②重农抑商③法律严酷④一定程度上剥削加重A.①②③B.②④C.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C。
紧扣题干中与“百姓”二字有关的内容理解。
③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④加重了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
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
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权者,君之所独制也。
——《商君书·修权》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材料三商鞅变法时期,有人当面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基本治国要领。
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材料三的观点。
(4)据以上材料谈谈商鞅变法对今天改革的启示。
解析:第(1)问,从法治主张和司法主体两方面来概括。
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公平无私”等信息概括。
第(3)问,结合商鞅变法中损害人民及有违人本思想的措施作答。
第(4)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主张法治;君臣司法。
(2)成功原因:依法治国,法不阿贵。
(3)史实: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实行什伍连坐法;焚烧诗书等。
(4)启示:改革要有法律保障;法律制定要科学合理;法律执行要公平公正;改革要关注民生。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富国强兵的秦国 同步课时练习

富国强兵的秦国(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秦国在正式变法之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辩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属于商鞅观点的是()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B.民贵君轻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解析:选D。
商鞅属于法家,强调变法,反对因循守旧。
结合所学知识,各项中强调变法的只有D项,其强调变通。
A项强调稳重,不要轻易变化。
B、C两项分别是儒家和墨家思想。
2.《商君书》曰:“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即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版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
这一制度造成的影响是() A.管理百姓的方式由地域转向亲缘B.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C.便利新兴地主兼并土地隐匿人口D.扩大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解析:选B。
依据材料可知,通过清查和登记全国人口,编户齐民制度有利于加强国家对人口的直接控制和管理,削弱贵族势力,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编户齐民制度是按照地域管理百姓的方式,不是向亲缘的转变;C选项错误,编户齐民制度有利于政府直接了解基层人口变化,不利于新兴地主隐匿人口;D选项错误,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不会因户籍管理制度的推行而变化。
3.商鞅变法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上述措施()A.使贵族丧失政治权力B.模糊了社会等级界限C.使贵族体制发生转变D.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解析:选C。
根据材料“军功”“受上爵”“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可知,题中的规定为军功爵制度,这些共同作用于贵族体制,使其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材料中军功授爵制度冲击了旧贵族制度,但没有使贵族丧失政治权力,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军功授爵制度打击旧贵族的特权,进一步明确了爵位等级,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军功授爵的制度,与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无关,故D项错误。
4.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
2019-2020人教版历史选修1 课时分层作业6 富国强兵的秦国

课时分层作业(六)富国强兵的秦国(建议用时:30分钟)[基础达标练]1.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
”这个故事主要说明()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A[题意体现了商鞅变法的成效,人民遵纪守法表明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故选A项。
B、D两项与史实不符,C项是商鞅出逃的原因。
] 2.商鞅之死是悲惨的,造成他悲惨结局的主要原因是()A.商鞅失去了最高统治者的保护B.商鞅变法不符合秦国发展的需要C.商鞅本人刚愎自用得罪了众人D.商鞅变法遭到旧贵族的强烈反对D[商鞅变法触及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秦孝公死后,他们诬告商鞅谋反,秦惠文王下令捕杀商鞅。
]3.毛泽东在批《二十四史》时说:“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记载,而求其利国富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下列措施中哪项最终起到“利国富民”的作用()A.连坐法统治人民B.“燔诗书而明法令”C.建立县制D.废井田,开阡陌D[“废井田,开阡陌”是承认土地私有,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为秦国富国强兵奠定了基础。
]4.商鞅在变法中,注重从树立法律权威、规范国家制度和制定刑罚体系三个维度塑造秦国体制。
这表明秦国()A.确立依法治国理念B.建立统一政治实体C.树立天下一统观念D.致力完善法律体系B[从“注重从树立法律权威、规范国家制度和制定刑罚体系三个维度塑造秦国体制”可知,商鞅通过三个维度加强对国家的控制,建立统一的政权,故选B项;商鞅变法是以法治国,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原则,与封建专制制度不符,故A项错误;商鞅采取的是政治措施,而不是树立思想观念,故C项错误;从材料信息可知,完善法律体系只是商鞅改革措施的一个方面,故D项错误。
]5.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它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包括()①进一步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②促进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的建立③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④使法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D[商鞅推崇法家思想并在其指导下进行变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2.3 富国强兵的秦国 同步练习(人教版选修1)

2.3 富国强兵的秦国同步测控1(人教版选修1)基础巩固1.在商鞅变法的过程中,对其变法进行强烈抵抗的是()A.旧贵族 B.新兴地主C.广大农民D.最高统治者解析:本题从变法的内容来考虑,即变法的内容主要体现了哪些人利益,侵犯了哪些人的利益,因为变法侵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所以遭到旧贵族的反对。
答案:A2.商鞅之死说明()A.商鞅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B.商鞅变法不符合时代潮流C.社会变革与发展道路曲折复杂D.改革者的命运都是悲惨解析:商鞅变法内容上反映了时代的特点,结果上变法卓有成效,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而且“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所以商鞅之死所体现的只是社会变革与发展道路曲折复杂。
答案:C3.之所以说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是因为这次变法()A.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B.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C.健全了国家机器的职能D.废除了秦国旧制度,建立了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制度解析:A、B、C三项都只涉及到变法影响的一个方面,D项涵盖了这些内容。
答案:D4.商鞅变法与秦国完成统一之间的内在联系是()A.百年法直接导致了秦国的统一B.变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C.变法与秦国统一无关D.变法减缓了秦国统一的步伐解析: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使秦国逐渐成为七个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答案:B5.商鞅变法对秦国最大的历史影响是()A.改变了秦国的社会风尚和习俗B.加强了中央集权C.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D.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解析:四个选项逐个分析可知,答案应为D项。
答案:D综合应用6.商鞅变法受到后世批评最大的是()A.轻视教化、轻罪重罚B.重农抑商C.公开承认了占有奴隶的合法性D.连坐法解析:四个选项都是其局限性,但对这四个选项相比较,并结合对后世的影响,可得出答案。
答案:A7.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包括()①只有改革才能生存②只有改革才能促发展③只要适应历史发展的改革都是一帆风顺的④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任何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即使是群(国王)自上而下进行的也会有阻碍,不能顺利进行,所以③不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六)富国强兵的秦国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24分)
1.观察右图,从图中获得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A.商鞅为了实现变法敢于同旧贵族展开斗争
B.商鞅的变法主张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
C.商鞅变法在秦国得到了一定的支持
D.商鞅变法必然以失败而告终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图片材料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题干要求从图中获得历史信息,D项既无法从图中得出,而且也不符合史实。
2.某班同学对商鞅变法的结局进行讨论,他们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①改革总是要触及旧势力的利益,因而会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②改革者需要勇气,更需要牺牲精神③改革都会成功,改革者都要付出代价④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但前进的道路上往往充满荆棘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选D商鞅改革的整个过程,都充满了新旧势力的尖锐冲突,商鞅坚持变法,这充分说明改革者要有斗争的勇气,要有敢于牺牲的精神。
商鞅虽然被车裂,但其变法的措施却保留下来,这反映出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
因此,①②④正确。
3.商鞅携其家人仓皇出逃至秦国边境的关口,想找个旅店投宿,遭到拒绝。
商鞅怅然叹曰:“嗟乎!为法之弊,一至此哉!”商鞅变法中与之有关的是()
A.行县制B.法律严酷
C.奖励军功D.“焚诗书”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因为根据商鞅颁布的法令,店主必须验明住店人的身份,否则就要受罚。
就连商鞅也因无法证明身份而被拒,客观说明了法律的严酷。
4.“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
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A.影响深远B.体恤百姓
C.改革彻底D.法令严酷
解析:选A商鞅变法顺应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历史发展潮流,他本人虽下场凄惨,但他变法的措施在秦国继续推行下去,影响深远。
5.对于秦国来说,商鞅变法起决定性历史作用的是()
A.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B.秦国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C.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解析:选C四个选项都是商鞅变法的作用,但关键是选“起决定性的历史作用”,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来看,C项更符合题意。
6.毛泽东在批《二十四史》时说:“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记载,而求其利国富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下列措施中哪项最终起到“利国富民”的作用() A.连坐法统治人民B.“燔诗书而明法令”
C.建立县制D.废井田,开阡陌
解析:选D“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为富国强兵起奠基作用。
二、非选择题(第7题16分,第8题10分,共26分)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材料三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提炼出最能反映商鞅变法促进社会转型的语句。
(2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商鞅变法的积极影响。
(4分)
(3)上述材料是从哪些角度来评判商鞅及其变法的?试举两例说明。
(6分)
(4)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地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第(1)问从生产关系变化的角度进行回答。
第(2)问可结合材料容易分析得出。
第(3)问分别结合每一材料找角度,其中材料一是从措施和影响来说的,材料二、三是从影响来说的,材料四是从商鞅本人来说的,选取其中一个角度分析即可。
第(4)问结合唯物史观来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1)语句:“坏井田,开阡陌”。
(2)积极影响:富国强兵;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3)角度:从商鞅变法的措施和影响、商鞅的性格等。
举例:材料一“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等(措施);“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等(影响);材料四“天资刻薄”等(性格)。
(4)正确评价: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运用生产力或实践的标准;关注其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等。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
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
……明君之治国也,士有斩首、捕虏之功,必其爵足荣也,禄足食也;农不离廛者,足以养二亲,治军事。
故军士死节,而农民不偷(惰怠)也。
——《商君书》
材料二秦孝公任商鞅。
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
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
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1)据材料一、二,概括商鞅变法中推动农业发展的措施。
(3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商鞅变法的影响。
据上述材料,分析其取得成效的原因。
(7分)
解析:第(1)问,从重农抑商、军功授爵、“废井田,制阡陌”等方面归纳其措施。
第(2)问,联系所学商鞅变法的影响回答即可;结合材料,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归纳其“原因”。
答案:(1)措施:重农抑商;优惠招揽移民农垦;废井田,开阡陌。
(2)影响:推进秦国的社会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重农抑商政策对后世影响深远。
原因:军功授爵(或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重农抑商,扩大农耕面积,促进农业发展;协调农战的策略正确。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