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微生物
畜牧微生物学

畜牧微生物学
畜牧微生物学
一、简介
畜牧微生物学是指在畜牧领域中研究、利用各种微生物的学科。
它涉及病原微生物的识别、病原机理的研究、以及病原微生物防控的方法。
通过对畜牧界中微生物的研究,可以有效的改善畜牧行业的效率和产量。
二、本学科研究的主要主题
1、病原微生物的研究
病原微生物在畜牧领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畜牧界中的病原微生物,从而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其发生。
2、微生物介导的疾病及防控
微生物介导的疾病是畜牧界中的一种常见疾病,它可以通过识别病原微生物、研究病原机理以及病原微生物防控的方法来预防和控制舍宾内病原微生物的发生。
3、微生物防控技术
微生物防控技术涉及在畜牧界中的微生物疫苗的研究及开发,其中包括病原微生物的筛选、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力以及细菌的整合防治技术。
三、本学科的应用
1、病原微生物筛选
病原微生物筛选是根据特定病原的生理、生物学特性,结合药敏实验,利用酶联免疫技术等手段,筛选、识别出有病原性的细菌。
病原微生物筛选方法包括荧光免疫定量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膜蛋白酶切片技术等。
2、病原机理研究
病原机理研究是指了解畜牧界中病原微生物的发生、发展和传播的机理。
它可以帮助我们探究微生物病害的发生必要条件,揭示病原微生物的毒力及其诱发物质的来源,同时也可以协助我们确定病原微生物的抗药性。
3、病原微生物防控
病原微生物防控是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防治畜牧界中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它包括进行免疫接种,建立疾病防控系统,应用免疫调节剂、佐剂等,以及使用化学杀虫剂、抗生素等药物防治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02798畜牧微生物学

绪论1. 微生物:是指个体微小,通常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的生物类群的总称。
2..微生物根据细胞结构分为原核细胞型、真核细胞型、非细胞型微生物三大种类。
3.第一个发现并描述微生物的科学家是吕文虎克。
利用曲颈瓶试验证实“自然发生论”荒谬的科学家是巴斯德。
创造了细菌染色技术的科学家是柯赫。
世界上第一个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的发现者是伊凡诺夫斯基第一章原核细胞微生物名词1. 细菌:是一大类个体微小、形态简单、结构略有分化、以二分裂法繁殖的单细胞微生物。
细菌的个体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2.菌落: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后,在表面出现的肉眼可见的单个细菌集团。
种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连成一片称为菌苔。
3. 质粒:存在于细胞质中、核体以外的一小段双股环状DNA分子。
4.无特定病原体动物:不存在某些特定的具有病原性或潜在病原性的微生物及其抗体或寄生虫的动物5.无菌动物:体内外不携带任何微生物或寄生虫的动物知识点:1. 细菌、支原体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表示细菌大小的常用单位是µm。
借助普通光学显微镜可见,其所见细菌的放大倍数是1000×。
物镜镜头放大倍数是100×。
2.细菌的基本形态有球菌,杆菌,螺旋状菌3大类。
3. 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拟核、质粒等。
细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细胞核,其遗传物质所在的区域称为拟核,是控制细菌生命必需的遗传物质。
游离于细菌染色体DNA外的小型双股环状DNA分子是质粒,控制细菌非生命所必需的性状。
支原体没有细胞壁。
与青霉素杀菌原理有关的细菌构造是肽聚糖4.简述细菌细胞壁的主要功能。
答:(1)保持细菌一定的外形;(2)保护细菌免受外界渗透压和有害物质的损害;(3)构成细菌的致病性、抗原性;(4)与对噬菌体和药物的敏感性有关;(5)与革兰氏染色反应特性等密切相关。
5. 细菌细胞特殊构造包括荚膜,鞭毛,菌毛、芽胞等。
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周产生的一种具有抗吞噬功能的粘液样物质是荚膜。
畜牧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及填空题

1、细菌:原核生物界中的一大类单细胞微生物,它们个体微小,形态与结构简单;2、肽聚糖或粘肽:是细菌细胞壁所特有的物质;溶菌酶能水解肽聚糖,导致细菌裂解;3、脂多糖:为革兰氏阴性细菌所特有,位于外膜表面,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侧链多糖组成;4、细胞膜:又称胞浆膜;位于胞浆外,是一层弹性半透性膜;其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结构类似于真核细胞膜的液态镶嵌结构;5、质粒:是游离在核体以外的小型环状双股DNA分子;6、荚膜:某些细菌可在细胞外周产生一种粘液样的物质,包围整个菌体,称为荚膜;7、鞭毛:某些细菌能在菌体表面形成细长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8、菌毛:某些菌体上着生有一种较短的毛发状细丝,称为菌毛纤毛;9、芽胞:某些革兰氏阳性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内生孢子, 称为芽孢;10、生长因子:具有刺激细胞生长活性的细胞因子;11、生长曲线:把生长现象再图上用曲线表示出来;12、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基质,含有细菌生长繁殖必需的营养物质;13、细菌素:某些细菌能产生一种仅作用于近缘关系细菌的抗生素样物质,其抗菌范围很窄;14、菌落:在培养基表面出现肉眼可见的单个细菌集团称为菌落;15、菌苔:在培养基表面,多个菌落融合成一片叫菌苔;16、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菌特有的成分,是特异的表面抗原;17、核区:原核生物其基因组DNA无核膜包围分布在细胞质内的一个区域;18、原生质体:革兰氏阳性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处理后,可完全除去细胞壁,形成仅由细胞膜包住细胞质的菌体,称为原生质体;19、菌胶团:某些细菌由于其遗传特性决定,细菌之间按一定的排列方式互相粘集在一起;20、LPS:脂多糖为革兰阴性细菌所特有,位于外膜的最表面,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侧链多糖组成;21、真菌fungus:是一类低等真核生物的通称,是一种无根、茎、叶的分化,不含叶绿素的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真核微生物;22、菌丝体mycelium:孢子长出芽管,逐渐延长形成菌丝;菌丝又可长出许多分支,交织成团,称为菌丝体;按功能分为营养菌丝体和气生菌丝体;23、营养菌丝Vegetatile:其伸入固体培养基内或蔓生于固体培养基表面,具有摄取营养物质功能的菌丝;24、孢子spore:是真菌的繁殖器官,一条菌丝上可长出多个孢子;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孢子又可发育形成菌丝,并发育为菌丝体;25、气生菌丝aerialhypha:伸向空中的菌丝, 生出各种孢子进行进行繁殖的繁殖菌丝;26、酵母菌yeast:是一类单细胞真菌的通称,分属于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及半知菌类,多数出芽繁殖少数裂殖或产子囊孢子,能发酵糖类产能,细胞壁含葡聚糖和甘露聚糖,喜含糖量高、酸性的水生环境生长;27、无隔膜菌丝:无隔膜,成长管状的分枝,细胞内含有许多细胞核;28、有隔膜菌丝:有隔膜,整个的菌丝是由分枝的成串多细胞组成,每个细胞内含有一个或多个核;29、霉菌:绒毛状,网状,或絮状真菌通称为霉菌,是俗名,意为发霉的真菌;30、假丝酵母菌:在人体组织中呈假菌丝态在普通培养基中呈球状;31、病毒Virus:指一类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只含有一种核酸,必须在活的生物细胞内才能生长繁殖的非细胞微生物32、病毒体Virion:结构完整具有传染性的病毒颗粒;33、壳粒capsomer:为病毒蛋白质衣壳的亚单位,每个壳粒含有一个或多个多肽分子组成;不同种类的病毒衣壳所含的壳粒数目不同;34、纤突spike:囊膜表面的突起;35、核衣壳: 有病毒的核心核酸和衣壳蛋白质构成的结构体;36、包涵体:病毒在增值的过程中,常使寄主细胞内形成一种蛋白质性质的病变结构;37、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同时感染一种宿主细胞时,常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的现象;38、灭活:凡能破坏病毒成分和结构的理化因素均可以使病毒失去感染性称为灭活;39、干扰素:抑制病毒在活细胞内增殖的一类活性蛋白质;40、囊膜:位于核壳体最外围的一层脂质膜,具典型的蛋白膜结构;41、烈性噬菌体:感染细菌后能使宿主细菌裂解死亡的一种噬菌体;42、温和噬菌体:感染细菌后不引起宿主细菌裂解死亡而与宿主细胞建立共生关系并随细菌繁殖传给细菌后代的噬菌体;43、血凝现象:一些动物的红细胞及人的O型血红细胞上有某些病毒的受体,当遇到病毒时,病毒就会将红细胞凝聚;44、溶源性细菌:细胞中含有以原噬菌体状态的温和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45、微生物:是一类肉眼看不见,有一定形态结构,能在适宜环境中生长繁殖的细小生物;微生物繁殖快,分布广,结构简单,种类很多,有细菌、真菌包括霉菌和酵母菌、放线菌、螺旋体、霉形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病毒等;46、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形态、生理、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分类及其与人类关系的科学;47、纯培养:从一个细胞或一群相同的细胞经过培养繁殖而得到的后代;48、细胞壁:在细菌细胞的外层,坚韧有弹性;49、共生:两种或多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互相依赖,互相得利,称为共生;50、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获取所需的营养,赖以为生,并对后者具有损害作用的现象,称为寄生;51、协同:两种或多种生物在同一生活环境中,互相协助,共同完成或加强某种作用.称为协同;52、互生:是指两种可以单独生活的生物,当他们生活在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一中生活方式;53、拮抗:拮抗关系是指一种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某种代谢产物或改变环境条件,从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甚至杀死其它微生物的现象;54、无菌动物GFA:指体内外不携带任何微生物或寄生虫的动物;55、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A:指不存在某些特定的具有病原性或潜在病原性的微生物极其抗体或寄生虫的动物或禽胚胎;56、灭菌:杀死物体中所有微生物包括微生物及其芽孢、霉菌孢子等,叫做灭菌;57、消毒:杀死物体中的病原微生物,叫做消毒;58、防腐:阻止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叫做防腐或抑菌;58、无菌:指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没有活的微生物;59、无菌操作:是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防止任何微生物进入动物机体或物体的方法;60、正常菌群:动物的皮肤、黏膜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等,都存在着很多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它们对宿主非但无害,而且有益,而且是必需的,所以这些微生物称为正常微生物群;61、菌群失调:由于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而引起的病理过程称为菌群失调症;62、巴氏消毒法pasteurization:是-℃处理30min或℃度处理15min,速冷却至10℃下;这样即可杀死病原微生物;又不致损坏营养,可保留食品饮料原有风味; 63、高压蒸汽灭菌法:是湿热灭菌中最好的方法,通常cm2,的压力下面此时温度121oC处理15-30min;要排冷空气,否则会形成假压力,虽然压力达到要求,温度却达不到相应温度,而影响灭菌效果;64、化学消毒法:利用化学消毒剂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65、转化:一细菌吸收另一细菌游离的DNA片段,导致基因重组而发生的遗传性状改变;66、转导:由于噬菌体的介导,使受体菌遗传性状改变;67、接合:供体菌通过性纤毛把基因传给受体菌而发生的遗传性状改变;68、F质粒:又称致育质粒,可编码产生性菌毛;69、遗传:生物的上一代将自己的遗传因子传递给下一代的行为或功能,具有极其稳定的特性;70、变异:是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作用下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改变,亦即遗传型的改变;71、毒力变异:病原微生物的毒力由强变弱或由弱变强;72、原生质体融合:指通过人为的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个细胞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借以获得兼有双亲遗传性状的稳定重组子的过程;73、表型变异:表型变异是以植物的可塑性为基础,表现在基因型相同的个体因外部环境条件状况可以形成不同的表型;74、免疫:是指人和动物机体免疫系统特异识别、清除体内抗原的生理功能;75、非特异免疫:使机体对所有病原微生物都有防御作用,没有特殊的选择性;它受遗传控制,是机体在长期的种系发育与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防御机能,在个体一出生就具有,又称天然免疫先天免疫;76、特异免疫:是指机体针对某一种或某一类微生物或其产物所产生的特异性抵抗力;77、自动免疫:是指动物直接受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作用后,由动物机体产生免疫;78、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且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菌特异性结合的细菌;79、抗体:是由抗原刺激机体而产生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它存在于机体的血清、体液中; 抗体是一种球蛋白,对异种动物来说,又是良好的抗原,所以具有双重性,即是抗体,又是抗原; 抗体又称免疫球蛋白,简称Ig,免疫球蛋白有IgG、IgM、IgA、IgE和IgD,家畜无后一种; 抗原刺激机体后,在体内出现最多的免疫球蛋白是IgG; 抗原刺激机体后,在体内出现最早的免疫球蛋白是IgM;填空题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包括:细菌、真菌、病毒 ;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可概括为三个阶段形态学时期、生理学及免疫学奠基时期、近代及现代微生物学时期 ;巴斯德pasteur对微生物学的重大贡献是使微生物学进入了生理学和免疫学时期;微生物学形态学期的代表人物是吕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放线菌共六类微生物;病毒必须在活的生物细胞内才能增殖,为非细胞型微生物;微生物的五大共性是指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繁殖很快 ; 测量细菌大小的单位是微米 / um ;细菌的基本形态有球形、正圆柱形和弯曲或螺旋状 ;细菌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有 DNA和RNA两种,其中RNA不是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细菌的菌毛有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两种,前者与细菌粘附作用有关,后者具有传递遗传物质的作用作用;大肠杆菌长为,宽为,其大小表示为× um ;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菌毛、和芽孢 ;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主要结构与成分是肽聚糖 ,是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构成;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结构特点是细胞壁较薄,其结构和成分较复杂 ,主要成分是脂多糖,脂蛋白、磷脂、和蛋白质构成;培养基按其用途不同可分为基础培养基、加富培养基、鉴别培养基、保藏菌种培养基、选择培养基;细菌群体生长的生长曲线可分为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四个时期,细菌的形态,染色,生理等性状均较典型的是的对数期期;大多数致病菌生长的最pH值为,最适温度为 37℃;细菌生长繁殖的的条件包括充是的供给足够营养、有能被细菌利用的水适宜的温度、渗透压、合适的酸碱度和必需的气体环境;以简单的无机物为原料合成复杂的菌体成分的细菌称为自养型菌;只能以有机物为原料合成菌体成分及获得能量的细菌称为异养型菌;微生物各营养物质运输的主要方式为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因转位; 细菌的繁殖方式是二分裂;绝大多数细菌繁殖一代用为20-30分钟、而结核杆菌繁殖一代用时为 18-20分钟 ;半固体培养基多用于检测细菌动力;根据菌落的特点可将菌落分为光滑型菌落粗糙菌落和粘液型菌落 ;细菌的营养型有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化能异养型 ;无性孢子根据形态的不同,可分为分生孢子孢子囊孢子、厚垣孢子和节孢子三种;菌丝体按功能可分为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两种;酵母菌为单细胞真菌,呈多种形态;霉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及其内含物构成;常见的霉菌有根霉、毛霉、青霉、曲霉;病毒的生物学性状有体积微小,没有细胞构造,仅是核酸和蛋白质、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DNA/RNA 、无产能酶系,无蛋白合成系统,在宿主活细胞内营专性寄生 ;病毒的形态有球状、杆状或丝状、砖形、弹状、和蝌蚪状;病毒体的基本结构是由核心和衣壳构成;又称为核衣壳;病毒是侵害各种生物的分子病原体,现分为真病毒和亚病毒两大类,而亚病毒包括卫星因子、类病毒和朊病毒;病毒核酸存在的主要类型双链DNA、单链DNA、双链RNA和单链RNA 4种;病毒核衣壳结构,根据其壳粒数目及排列方式不同分为螺旋对称、20面体对称、复合对称型 3种对称型;包膜病毒的包膜主要化学成分为蛋白质和糖类 ;病毒体的基本特征包括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在活的生物细胞内生存,以复制方式增殖对抗生素不敏感,干扰素可抑制其增殖;病毒的复制周期包括吸附、侵入、生物合成、成熟和释放;病毒对温度的抵抗力表现为耐冷不耐热 ;加热 65 ℃ 30分钟即可使病毒失去感染性,称为灭活 ;化学消毒剂杀菌或抑菌的作用机理是阻碍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是菌体酶活性受到抑制和使菌体蛋白质变性或凝固;干热灭菌法包括焚烧灭菌法、烧灼灭菌法、烘烤灭菌法;巴氏消毒法常用于消毒牛奶和啤酒;常用的湿热灭菌法包括高压蒸汽灭菌法、煮沸消毒法、流通蒸汽消毒法、间歇蒸汽灭菌法和巴氏消毒法;紫外线杀菌机理是干扰DNA的复制与转录,导致细菌死亡和变异;环境中的有机物对细菌有拮抗作用,其可与消毒剂发生反应,使消毒剂的杀菌力增强;普通琼脂培养基灭菌可采用加压蒸汽灭菌法;手术室空气消毒常采用紫外线杀菌;一般化学消毒剂在常用浓度下,只对细菌繁殖体有效;对芽胞需要提高消毒剂的浓度和作用时间方可奏效;影响化学消毒剂消毒效果的因素主要有消毒剂的性质、微生物的类型及数量、环境中有机物的存在和消毒剂的浓度与作用时间等;干烤,用烤箱灭菌;一般加热至 100 ℃经小时;适用于高温下不变质,不蒸发的物品,如玻璃器皿,瓷器等;细菌基因的转移方式有转化、转导、接合、原生质体融合和转染;常见细菌变异现象有形态与结构的变异、菌落变异、毒力变异、耐药性变异和代谢变异;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免疫功能包括抵抗感染功能免疫防御、自身稳定功能免疫稳定和免疫监视作用及时排除突变细胞;免疫应答分为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和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分为识别阶段、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三个阶段;中枢免疫器官有骨髓、胸腺、法氏囊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粘膜免疫系统和禽哈德腺;。
《畜牧微生物学》章节笔记

《畜牧微生物学》章节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畜牧微生物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 畜牧微生物学的定义:畜牧微生物学是介于微生物学和畜牧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专注于研究微生物在畜牧业中的应用及其与动物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门学科旨在通过微生物技术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效率,保障动物健康,以及促进生态平衡。
2. 畜牧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1)微生物:- 细菌:如乳酸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 病毒:如流感病毒、口蹄疫病毒、猪瘟病毒等。
- 真菌:如曲霉菌、念珠菌等。
- 放线菌:如链霉菌等。
- 螺旋体:如梅毒螺旋体等。
(2)动物:- 家畜:如牛、羊、猪、马等。
- 家禽:如鸡、鸭、鹅等。
- 特种动物:如兔、狐、貂等。
- 野生动物:与畜牧业相关的野生动物种群。
(3)研究内容:- 微生物与动物的共生关系。
- 微生物在动物肠道中的定植与功能。
- 微生物在饲料发酵和营养转化中的作用。
- 微生物病原体的感染机制和防控策略。
二、畜牧微生物学的发展历程1. 古代阶段:- 人类无意识地利用微生物进行食品发酵和酿造。
- 早期医学文献中有关微生物引起的疾病的记载。
2. 近代阶段:- 17世纪:安东尼·范·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到微生物。
- 19世纪:路易·巴斯德证明微生物是发酵和疾病的原因。
- 罗伯特·科赫等微生物学家建立了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如科赫法则。
3. 现代阶段:- 20世纪: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如PCR、基因测序等。
- 微生物遗传工程的应用,如重组疫苗的研制。
- 益生菌和益生元的深入研究与应用。
-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农业中的作用被重视。
三、畜牧微生物学在畜牧业中的重要性1. 提高饲料利用率:- 微生物可以将饲料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难以消化的成分转化为动物可利用的营养物质。
- 饮用发酵饲料可以增强动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2. 促进动物生长:- 益生菌可以改善动物肠道环境,增加有益菌群,减少有害菌的生长。
畜牧微生物学 复习名词解释

19.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0.常住菌:在动物体表或体内的共生的或寄生的微生物。与其宿主在共同的长期进化过程中,在宿主体内某一特定部位长期适应和选择,定居繁殖,形成的微生物区系。
5.周质空间: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外膜与胞质膜之间的空隙。
6.细胞质:是细胞质膜包围的除核区外的一切半透明、胶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7.荚膜:一部分细菌,在其生活过程中,可以在细胞壁的外面产生一种黏液样物质,包围整个菌体,称为荚膜。
8.粘液层:有一些细菌能产生比荚膜薄、只有在电镜下才能看见的微荚膜。有些细菌周围产生一些边界不明显、疏松、易与菌体脱离的黏液样物质,称为黏液层。
35.消毒:杀死物体中的病原微生物,叫做消毒。用于消毒的化学药品叫做消毒剂或杀菌剂。
36.防腐:阻止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叫做防腐或抑菌。用于防腐的化学药品称为防腐剂或抑菌剂。
37.无菌法:无菌是指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没有活的微生物。所谓无菌法是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防止任何微生物进入动物机体或物体的方法。
9.芽孢:部分种类杆菌、个别种类球菌再生长发育的某一阶段可以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内生孢子,成为芽孢。
10.菌落:单个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11.菌苔:当固体培养基表面众多菌落连成一片时,便成为菌苔。
12.菌株:一个菌株是指由一个单细胞繁衍而来的克隆或无性繁殖系中的一个微生物或微生物群体。
13.假菌丝:如果酵母生长繁殖旺盛,芽体尚未从母细胞上脱落,又从芽体上生出新的芽体,如此多次反复进行,母细胞与子细胞以极狭窄面积相连成串,似丝状的样子,则称为假菌丝。
23306026 畜牧微生物答案

23306026畜牧微生物答案一、名词解释1. 复制周期:病毒从感染细胞、进入细胞,到复制子代病毒后释放出来的全过程,称为复制周期,或增殖周期,也叫感染周期。
2. 病毒的干扰现象:一种病毒感染动物机体(或细胞)后能产生抑制他种病毒再感染的作用,这种现象称为病毒的干扰现象。
3. 干扰素:几乎受病毒感染的细胞感染后均可被诱导合成分泌一种小分子的糖蛋白,这种蛋白具有干扰病毒复制的作用,称为干扰素。
4. 常住菌:长期生活在动物体表或体内的共生的或寄生的微生物。
5. 正常菌群:消化道的微生物区系。
6. 菌群失调:正常菌群中的微生物种类、数量发生改变,菌群平衡受到破坏,称为菌群失调。
7. 无菌动物:动物体内不携带任何微生物或寄生虫的动物。
8. 无特定病原动物:是指没有某些特定的病原性或潜在病原性的微生物及其抗体或寄生虫的动物(或禽胚胎)。
9. 微生态制剂:是指一类可以通过有益的微生物活菌或相应的有机物质,帮助宿主建立起新的肠道微生物区系,一道道预防疾病、促进生长的添加剂。
10. 益生素:又称益生菌,一般是只通过改善肠道内微生物区系的平航而对动物起有利作用的微生物活菌添加剂。
11. 化学益生素:又称益生元,是指不被宿主消化吸收,但能选择性地促进宿主消化道有益微生物,或饲喂的益生素的活性和生长,从而对宿主有益的饲料或食品中的某些成分。
12. 大肠菌群:是指一群在37℃24h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13. 硝化作用:氨经过亚硝酸的中间阶段氧化为硝酸的过程。
14. 腐败:蛋白质在厌氧情况下,则有机酸和其他产物不能完全氧化,它们或者积累起来,或者部分地变为醇类或其他诱导物,有着特别的臭味,这个分解过程称为腐败。
15. 病原微生物:对人和动物机体具有致病作用的微生物。
16. 脓毒血症:化脓菌通过血流散播,致使多数组织器官出现化脓性感染。
17. 拮抗作用:一种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能产生某些对他种微生物呈现毒害作用的物质,抑制或杀死他种微生物的现象。
畜牧微生物学.pptx

2020/9/7
畜牧微生物学
20
42-43oC下培养 的老龄炭疽菌
37oC下培养 的新鲜炭疽菌
几星期后 获免疫力
巴斯德发现免疫现象
2020/9/7
畜牧微生物学
21
2020/9/7
畜牧微生物学
22
科赫的功绩
2020/9/7
发明培养基并用其纯化微生物等 一系列研究方法的创立
证实炭疽病因 — 炭疽杆菌, 发现结核病原菌—结核杆菌
2020/9/7
畜牧微生物学
3
内容介绍:
第二篇 各论
饲料微生物 乳与乳制品的微生物 肉及肉制品的微生物 蛋和蛋制品的微生物 皮毛微生物 畜禽常见的病原微生物
2020/9/7
畜牧微生物学
4
绪论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的概念:(掌握)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指个体微小,须借
助显微镜才能看见的生物类群的总称。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研究微生物形态
发展。
2020/9/7
畜牧微生物学
28
• 9、春去春又回,新桃换旧符。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日子像桃子一样甜蜜。20. 9.720.9.7Monday, September 07, 2020
• 10、人的志向通常和他们的能力成正比例。16:13:0816:13:0816:139/7/2020 4:13:08 PM
科赫法则
畜牧微生物学
23
柯赫法则
2020/9/7
畜牧微生物学
24
单菌落
划线法获得单菌落
2020/9/7
科赫定理图示
畜牧微生物学
畜牧微生物学简答题答案

简答1: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一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是一类接触酶阳性革兰氏阳性球菌,广泛分布在空气、水域、地面。
人及动物体表、呼吸道、肠道等部位。
本属细菌分为32个种。
常见动物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亚种、及猪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1、生物学特征革兰氏阳性。
圆形,直径0.5-1.5μm,排列成葡萄串状。
脓汁、乳汁、液体培养常见双球或短链排列的球菌,易误认为链球菌。
无芽孢,无鞭毛,有的形成荚膜或黏液层。
第二节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一类接触酶阴性,链状排列革兰氏阳性球菌,自然界分布甚广,水、动物体表、消化道、呼吸道等都有存在,有些可致人或动物各种化脓性疾病、肺炎、乳腺炎、败血症等。
1、生物学特征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小于2.0 μm ,常排列成链状或成双。
有些种有荚膜。
普通培养基中生长不良。
血液琼脂平板:菌落灰白色,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的小菌落。
多数致病菌株具有溶血能力。
第三节埃希氏菌属本属现有5个种,其中最重要的种是大肠埃希菌(E.coli),俗称大肠杆菌,下分血清型。
1、生物学特征G-的杆菌,散在或成对营养要求不严格麦康凯琼脂:红色菌落伊红美蓝琼脂:黑色带金属闪光的菌落SS琼脂:一般不生长,生长者呈红色一些致病性菌株在绵羊鲜血平板上呈β溶血。
发酵多种碳水化合物产酸产气,IMViC + + - -第四节沙门氏菌属是一群寄生于人和动物肠道内的革兰氏阴性菌。
本属菌现可分为:肠道沙门氏菌和邦戈尔沙门氏菌两个种,肠道沙门氏菌又分为6个亚种。
1、生物学特征呈直杆状,革兰氏阴性。
除雏沙门氏菌和鸡沙门氏菌无鞭毛不运动外,其余各菌均以周生鞭毛运动。
本属大多数细菌的培养特性与埃希氏菌属相似。
只有鸡白痢、鸡伤寒、羊流产和甲型副伤寒等沙门氏菌在肉汤琼脂上生长贫瘠,形成较小的菌落。
在肠道杆菌鉴别或选择性培养基上,大多数菌株因不发酵乳糖而形成无色菌落。
第五节巴氏杆菌属及相关属一、巴氏杆菌属已报道有20多种,多杀性巴氏杆菌是本属中最重要的畜禽致病菌,本菌是引起多种畜禽巴氏杆菌病(亦称出血性败血症)的病原体,主要使动物发生出血性败血病或传染性肺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益微生物技术及其特性
• (1)有益微生物是一种有效发酵菌群与有效光合菌群、厌氧 性与需氧性微生物等各种不同性质的微生物之间共存关系 的微生物群。 • (2)这些微生物在养分充足条件下,PH值在3-5也能正常生 存。 • (3)在厌氧条件下,有的微生物(如光合菌)可耐I00C以 上高温。 • (4)具有生成抗氧化蛋白质及低分子的抗氧化物质的功能, 防止物质及细胞的劣化、衰变及老化。
有益微生物在我国开发应用前景
• EM技术在日本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有机肥制作、种子 处理、病虫害的防治,畜牧业的除臭、提高畜禽免疫力及 环境净化、污水处理、人粪尿处理,种苗与食品保鲜、水 产养殖与加工等领域。有益微生物技术效果明显,成本低, 对于我国生态的建设及有机农业和环保型农业的可持续发 展,具有广阔开发应用前景。
二、饲用微生物添加剂的作用机理
• 1.保持动物肠道内微生态平衡。 • 2.补充营养成分。 • 3.防止有害物质的产生。 • 4.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
某些生物制剂能使农作垃圾等废弃物 又能通过这些生物菌剂快速变成高效生 物有机肥料进入绿色种植。这些生物发 酵剂还可将各种作物秸秆、瓜藤、畜禽 粪便、树叶杂草、糠醋渣、酒渣、醋渣、 酱油渣、豆饼、渣、粉渣、豆腐渣、骨 粉、蔗渣等废弃物快速变成有机肥料和 生物饲料。所有废弃物均可变成绿色无 公害生态肥料和生物饲料。该肥料和饲 料制作简便,成本低廉。在农村利用房 前屋后、闲置宅院、田间地头,一年四 季均可制作,减少人力运输,就地制作, 就地使用。
有害微生物的危害
• 微生物既微生物形态小,数量大,繁殖快,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粮食微生物的活动,不仅会影响粮食的安全储藏,导致粮食 质和量的损失,而且可能产生真菌毒素污染,严重影响食用 者的健康安全.本文就储粮有害微生物的污染状况及其造 成的危害进行了分析;并总结能促进污垢沉积,又能促进腐 蚀。所以,要解决好腐蚀结垢问题,必须同时解决好微生物 的危害问题。
2有益微生物技术应用成果
• • • • 1作物的健康化 2畜牧业的无蝇、无臭化 3污水、污泥的净化 4生垃圾的资源化
有益微生物应用技术
• 利用有益微生物技术饲养的家(禽)畜,免疫力强,不易 得病,因此不需要使用任何抗生素、消毒剂等药物。饲料 中或饮用水中添加有效微生物可助消化,提高饲料利用率, 防治肠道疾病,消除粪便臭味,提高肉、蛋、奶的品质。 • 饮用水中加入500 - 1000倍EM活性液。加入量视排出的 粪便上是否发生苍蝇,有无臭味,干燥快慢而定。如果使 用效果不好说明EM变质或用量不够,应注意使用新鲜EM 或加大浓度。 • 饲料中添加EM波卡西2%~5%进行混合后喂饲。饲料中加 入EM进行发酵后喂饲效果更佳,但要注意发酵时间应在2 周以上发酵味减少后使用。青贮饲料中喷洒500倍EM扩大 液,以及喂饲时饲料中或牧草中喷洒EM活性液,效果也 很好。
微生物与畜牧
© Synopsys 2012
1
微生物添加剂
• 饲用微生物添加剂,是一种可以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平衡而 对动物施加有利影响的活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国外60年代 初就开始研究开发。目前,美、日、欧洲、中南美洲、东 南亚等地均在使用,并有推广普及的发展趋势。我国也很 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八五期间国家下达了科技攻关课题 《饲用微生物添加剂及其应用的研究》,有了一个良好的 开端。
一、直接饲用微生物及其菌种
• 直接饲喂动物的微生物, 1974年首先被美国学者 R·E·Parker称之为 Probiotics,目前国内把这 个词又译为促生素、益生 素、生菌素、促菌生、活 菌制剂、微生态制剂等。 Probiotics词的解释曾经有 过一段时间的混乱。1989 年,Fuller重新定义为“一 种可以通过改善肠道菌群 平衡而对动物施加有利影 响的活微生物饲料添加 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