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优秀教案
《水调歌头》教学教案5篇

《水调歌头》教学教案5篇《水调歌头》教学教案1第一课时时间:一、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词中的字词。
能力目标:1、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2)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3、课型:新授4、教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5、教具:多媒体二、教学过程(一)导入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
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
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诵读欣赏1、放录音泛读,学生在听的同时画出停顿,揣摩语气、语调。
2、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词,进一步了解全词的内容。
3、找同学泛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画出词中的生字词。
4、全班齐读,记忆好的同学可以背诵。
(三)文章分析、理解今天我们的学习采取一种新的方式,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
开展阅读对话。
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
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
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解释全词,理解全词大意(小组讨论)。
重点几句话的理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其他同学还有疑难句子请提出来,大家讨论。
(2)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上阕:望月-思归(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下阕:责月-怀人。
(抒情)(3)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
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水调歌头教案(精选12篇)

水调歌头教案水调歌头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课件,一个优秀的课件,采用的形式其产生的效果应该是高于传统教材的,也就是说,如果连传统教材的效果都没有达到,那也就没有必要做成课件了。
那么写课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水调歌头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水调歌头教案篇1一、说教材: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中的最后一首词。
《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
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情绪作结。
全词蕴涵深邃的哲理趣味。
二、说学情我们班的学生,他们平时阅读的习惯不是很好,阅读的数量,语言、知识的积累都比较缺乏。
学生中绝大部分平时都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对于诗词等文学类的阅读就更加少的可怜。
此外,基于初中生来说,平时生活积累、人生体验也较贫乏。
而对于古词这种对语言感悟,对人生体验要求较高的文体来说,学生的阅读品味更是一个难点。
三、说教法关于教法,有一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如果读书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中学生,而书的作者是民族与世界、人类的大师、巨匠,那么,这样的读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要能形成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情感和编者的意图。
据此,我先指导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并采用情境法、诵读法、讨论法等来激活学生的思想,开拓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进行对文本的探究。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
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引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在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作品,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水调歌头》课教案

《水调歌头》优质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水调歌头》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运用诗歌分析方法,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练习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情感和哲理。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水调歌头》全诗。
相关背景资料和注释。
2.2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义和主题。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解读。
2.3 教学难点: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效果。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
提问学生对《水调歌头》的了解,收集学生的预习成果。
3.2 文本解析:逐句解读诗歌,解释生词和背景知识。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3 讨论与思考: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主题。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表达。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标准: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主题,能够准确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能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运用诗歌分析方法。
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写出有深度的作文。
4.2 评价方式:课堂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小组讨论的表现,提出问题和思考的深度。
作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的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水调歌头》全文。
相关背景资料和注释。
5.2 辅助材料:相关诗歌鉴赏书籍和文章。
诗歌朗读录音和视频。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诗歌朗读: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朗读《水调歌头》,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鼓励学生模仿诗人的语气和情感,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6.2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如月亮、离别等,解读其深层含义。
水调歌头教案三篇

水调歌头教案三篇水调歌头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轼、廷、皓、辙、婵、娟”;积累词语“朝廷、皓月当空、手足情深、埋怨、十全十美、吟诵、婵娟”。
理解“婵娟、皓月”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4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二教学重难点1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2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师:每年的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你知道哪些关于中秋的习俗或故事呢?说明: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入手,便于教师了解学情,更好地进行接下去的教学。
2学生交流。
3师:中秋是团圆的象征,远在他乡的游子,望着天空的那一轮明月,常常涌起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因此,中秋又称“团圆节”。
4出示课题:__39、但愿人长久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交流(1)学习生字轼辙:读准字音(翘舌音)偏扁:辨别读音廷:复习笔顺说明: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字词的教学依然不能放松,对于一些容易读错、写错或混淆的词语要帮助学生加以辨析。
(2)开火车读课文,思考:这篇__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出示:古时候,___________,______思念_______,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什么时间)(谁)(谁)个别说三重点突破,读中感悟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苏轼在中秋节的夜晚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思念之情?用“——”划出有关句子。
2自读体会、交流。
3出示句子: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
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
《水调歌头》优秀教案

《水调歌头》优秀教案《水调歌头》优秀教案「篇一」一:情境导入。
(课前:《但愿人长久》的伴奏音乐中进入课堂准备,创设课堂古典的情境氛围。
)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开个月饼店不成问题。
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
那么请大家回忆,在我们背过的诗词中,有哪些是描写月亮(师生一起举例总结) 写这些诗句的诗人,常通过月亮或月光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思念、苦闷、孤独、惆怅等)。
今天,我们走进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1:课题:<<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简介作者。
二:诵读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得流畅,读准字音和节奏(选配古筝曲目《春江花月夜》,以及投影字音内容)2、听配乐范读,学生小声跟读,然后,全班模仿配乐范读有感情大声跟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
3、男生配乐朗读上阙,女生配乐朗读下阙。
三:赏读诗歌。
1、内容感知:讨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① 解读小序,从“兼”字入手,读懂怀子由的思念之情。
② 品味上阕,要点:矛盾心理:表达对“天上”的向往,对现实的不满和解脱;对人间生活的热爱(思想归宿)。
③ 品味下阕:回到现实,积极心态,互相祝福,表达对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
2、概括总结:① 上下阙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内容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提示:古代诗词常常先写景,后抒情)情感:(苦闷——矛盾——豁达——祝愿)上阕: 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阕: 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
情景交融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
3、细腻品味现在请大家饱含感情地朗读一遍。
这首词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欣赏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教案-1

水调歌头教案实用的水调歌头教案四篇水调歌头教案篇11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研读、赏读等一系类的活动,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2、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学习苏轼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2学情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望月怀人之词,词人形象的描绘出一幅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艺术境界。
词人深掩内心的郁愤,仕途上的失意怅惘,大醉之后的旷达,对胞弟的无限思念。
或隐或现,借助明月这一意象,表现出来,形成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全体学生对本课的阅读兴趣,,然后指出大的探讨方向,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并主动质疑,教师在其中担导读、归纳、点评的任务。
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
3重点难点1、通过“品读、研读、赏读等一系类的活动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2、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导入1,放音乐,王菲翻唱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渲染气氛,使学生沉浸在词所创造优美意境中。
2,学生齐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感受内容。
并请学生描绘词中画面。
整体把握活动2【讲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二、研读词前小序,思考以下问题。
{小组合作交流}1,小序中交代了什么信息?小序中哪个字最意蕴丰富?让我们窥见到词的基本内容。
学生展示,教师指导三。
品读上阕,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字应该怎么理解。
2、“寒”字怎样理解?是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冷吗?从“我欲” 到“又恐” 至“何似”显示了此人怎样的心理变化?以上过程中学生展示,教师点拨、指导。
四、品读下阕,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对“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句话用艺术化的语言进行扩展再创作,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优质课教案

《水调歌头》优质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词赋》中的《水调歌头》。
具体内容包括:阅读原文,理解诗意,赏析艺术特色,体会作者情感,学习吟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调歌头》,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提高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词的基本知识,如词牌、词律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水调歌头》,了解诗意,找出诗中的关键词语。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词的基本知识,如词牌、词律等,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结构。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5.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一首类似的诗词,进行赏析,指导学生掌握鉴赏方法。
6.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赏析一首诗词,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六、板书设计1. 《水调歌头》2. 内容:词牌:水调歌头作者:苏轼时代:北宋情感:思念亲人重点词语:明月、青天、宫阙、乘风、归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水调歌头》的意境,创作一首五言绝句。
2. 答案示例:明月挂高空,青天似碧波。
思亲乘风去,宫阙梦中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词的基本知识和诗词鉴赏方法掌握程度较好,但在创作环节表现欠佳,今后需加强创作指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与月亮相关的诗词,如李白的《静夜思》,加深对月亮意象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
2.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3. 教学过程:课堂讲解、小组讨论、例题讲解。
《水调歌头》教案逐字稿

《水调歌头》教案逐字稿教案逐字稿:《水调歌头》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水调歌头》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苏轼、词牌名“水调歌头”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 掌握并运用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对《水调歌头》进行深入解读。
-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水调歌头》的意境和情感。
- 学会通过诗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水调歌头》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苏轼、词牌名“水调歌头”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2. 鉴赏《水调歌头》的方法和技巧。
3. 如何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对《水调歌头》深层次意境的理解。
2. 运用诗词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水调歌头》的词牌名和作者苏轼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 提问学生对《水调歌头》的预习情况,了解他们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2. 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阅读《水调歌头》,理解诗词的大意。
- 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问题。
3. 合作探讨:- 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水调歌头》的意境和情感。
-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诗词鉴赏:-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对《水调歌头》进行深入解读。
- 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情感体验:- 学生通过朗读、演唱等方式,体验《水调歌头》的情感。
- 学生尝试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水调歌头》的意境和情感。
- 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分享自己的收获。
7. 作业布置:- 学生回家后,尝试创作一首以“月”为主题的词,表达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
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诗词曲五首》中的一首著名的中秋词。
为作者政治失意,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学习目标:
1. 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 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3. 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教学难点: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教学方法:采用朗读法、讨论法并辅之以点拨法、评价激励法。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以及风采展示、互评互助的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本课PPT,熟悉多媒体运用;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导。
学生准备:1、搜集作者相关资料,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及相关作品。
2、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3、查字典、正字音,要求能够准确流利的朗读本首词;
4、能够初步了解上下阕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课前播放王菲的《但愿人长久》。
引入课题:
【大家觉得这首歌好听么?我相信同学们已经听出了这首歌的歌词出自哪里啊?大家知道《水调歌头》中主要写了什么景物?(月)有人说,我们随手拿起一本古诗词,抖一抖,叮叮当当的会掉下好多“月”字来。
老师在课间随便请了几位同学,大家便在黑板上写出了这么多有关月的诗句。
你们是否知道,这些诗句中月亮寄托了诗人怎样了感情呢?是啊,在中国诗人的眼中月亮一片冰心,寄托了无数的思念与思绪,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水调歌头》看看作者苏轼借月亮向我们诉说了什么?】
二、预习检测,夯实基础。
(学生展示自主预习成果)
1、了解作者:
【老师知道聪明的同学们已经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谁能为我们介绍你一下你知道有关作者苏轼的哪些知识?】
苏轼,字______ ,号______,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____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
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______________”之一。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2、学生交流有关宋词的基本常识。
【作者我们了解了,大家知道《水调歌头》的文体是什么吗?(词)那哪位同学能够交流一下有关宋词的基本常识?】
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宋代盛行的一种汉族文学体裁,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词按字数的多少大致可以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词有词牌,每一种词牌都代表一支曲子,有严格的字数和平仄要求,一般的词人只负责“填词”就行了。
词的内容一般分为上下片或上下阕。
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代表:柳永、李清照;豪放派代表:苏轼、
辛弃疾。
3、学生朗读(检测字音,指出正误)
【课前预习还要求同学们能够掌握生字词的读音,做到流利的朗读这首词,有没有同学有信心为我们展示一下你的预习成果,大声的朗读一下这首词?
在同学朗读的时候,其他人要仔细的听,看看他的字音是否都读准确了,你能否给以简单的评价。
(个人读)(评价比读)】
【大家读的很不错,字音都读的很准确,老师在这里再重点强调一下几个字的读音,请同学们朗读过程中多注意。
】
宫阙()琼楼玉宇()绮户()婵娟()何似()1)、听范读,掌握节奏。
【同学们读的很流利,但是古诗词相比较于现代文来说在朗读时有它独特的节奏与韵律之美,是需要同学们细细揣摩的,刚刚两位同学语速节奏上了还是稍微有点快,接下来老师播放范读录音,请同学们把握朗读的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模仿。
】
2)、齐读课文(注意节奏),整体感知。
【听完了范读,让我们一起模仿范读再来尝试朗读这首词,老师也给大家配上古典乐曲,看大家能不能掌握好节奏和语调】
配乐模仿朗读:老师读小序,男生读上阕,女生读下阕。
三、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首词我们已经读了好几遍了,那么有没有同学知道,这首词主要内容是什么?】1、小序写交代了那些内容?(引出写作背景)
2、请同学们概括出词的上下阕分别下了什么内容?
四、品读涵泳,体悟情感。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我读你听,我说你评”)
【都说语言是情感的外壳,同学们能够理解词的内容,我相信你们一定能通过这首词走进词人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感情。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思考问题:我们应该怀着什么样的感情来朗读这首词?为什么?
先朗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一会儿我们请几个小组为我们展示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小组长负责主持安排组内成员的发言顺序。
】研究目标:我们应该怀着什么样的感情来朗读这首词?为什么?
给出提示:我认为这一句“……”应该用的感情来朗读,因为(请你根据这一情感进行范读)
(学生展示:个人读,竞赛朗读,朗读指导、评价、集体朗读)
学生交流时加入板书:
水调歌头(苏轼)
上阕:问天矛盾、徘徊→豁达、释怀╲
乐观旷达
下阕:问月有所郁结→心胸开阔╱
五、拓展迁移,情感升华:
1、展开想象: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提示:可以告诉他,这首词对你有什么启示。
)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集思广益的交流不仅了解了词人一系列的情感变化,还总结出词人有着乐观旷达的胸襟。
下面让我们跨越历史的沟沟壑壑、岁月的风风雨雨,一起走进1000多年前的北宋,来到正在对月欢饮,洋洋洒洒写下《水调歌头》的苏轼面前,和他谈起这首流传千古的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2、当堂背诵:
【听了同学问的交流老师也有想对苏轼大师说的话,老师想跟他说,您借月亮想要表达的种种情感,在千百年后课堂上我那群聪明的学生们都一一理解和领悟了,他们聪明的脑袋里记住了很多有关月亮的名篇佳句,我相信他们通过学习也能够记住您的这首《水调歌头》。
(有没有同学愿意尝试背诵的)最后让我们带着“明月”营造的优美意境,对词人乐观旷达情怀的崇敬,一起背诵这首词,同时要注意语气和情感。
】
六、课堂作业:
【同学们非常优秀,在课堂上出色的解决了一系列的问题并且很多同学能够尝试背诵全词,最后我们做一个小小的课堂检测,看同学问是否牢固的掌握了基础知识呢】
1、重点词意理解:达旦:子由:宫阙:归去:
不胜:何似:无眠:共婵娟:
2、下阕是引起“离人”的无眠。
作者通过哲理性的思考想通了(填写原文)既然离别不可避免,词人最终表现出了的情怀。
并送上美好祝福(填写原文)。
3、写出《水调歌头》中你最喜欢的一句,做简要赏析。
七、结束语: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苏轼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他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
以后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能再次与它相遇,让我们都能从心底发出一句最真诚的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
八、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苏轼)
上阕:问天矛盾、徘徊→豁达、释怀╲
乐观旷达
下阕:问月有所郁结→心胸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