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合集下载

水调歌头教案三篇

水调歌头教案三篇

水调歌头教案三篇水调歌头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轼、廷、皓、辙、婵、娟”;积累词语“朝廷、皓月当空、手足情深、埋怨、十全十美、吟诵、婵娟”。

理解“婵娟、皓月”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4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二教学重难点1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2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师:每年的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你知道哪些关于中秋的习俗或故事呢?说明: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入手,便于教师了解学情,更好地进行接下去的教学。

2学生交流。

3师:中秋是团圆的象征,远在他乡的游子,望着天空的那一轮明月,常常涌起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因此,中秋又称“团圆节”。

4出示课题:__39、但愿人长久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交流(1)学习生字轼辙:读准字音(翘舌音)偏扁:辨别读音廷:复习笔顺说明: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字词的教学依然不能放松,对于一些容易读错、写错或混淆的词语要帮助学生加以辨析。

(2)开火车读课文,思考:这篇__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出示:古时候,___________,______思念_______,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什么时间)(谁)(谁)个别说三重点突破,读中感悟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苏轼在中秋节的夜晚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思念之情?用“——”划出有关句子。

2自读体会、交流。

3出示句子: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

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

第14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第14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诗歌背景与文化内涵:学生对苏轼及其创作背景的了解,以及宋代文化背景对诗歌理解的影响。
-诗歌鉴赏能力:如何引导学生从艺术特色、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深入鉴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创作实践:学生在仿写古体诗时,如何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诗歌。
举例解释:
-在诗意深层次理解方面,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领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一句中的人生哲理,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朗读与理解:《水调歌头》的正确朗读节奏、韵律,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尤其是对诗句中意象的把握。
-词语解析: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把酒”、“问青天”等,以及它们在诗句中的作用。
-诗意体会:感悟作者通过诗句表达的对亲人的思念、对人生哲理的感慨。
-诗歌结构与修辞: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如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以及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举例解释:
-在诗歌朗读与理解方面,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进而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中的“把酒问青天”表达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追问,是教生对诗歌中抽象意象和哲理的理解,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诗时,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反思的地方。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在朗读诗歌时对节奏和韵律的把握有一定难度。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体诗的朗读不够熟悉,导致情感表达上有所欠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诗歌朗读的指导,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美。
另外,在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讨论时表现得比较积极,但在展示成果时,有些小组的表达不够清晰。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的理解不够深入,或者在组织语言方面存在一些困难。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教他们如何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水调歌头教案-1

水调歌头教案-1

水调歌头教案实用的水调歌头教案四篇水调歌头教案篇11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研读、赏读等一系类的活动,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2、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学习苏轼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2学情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望月怀人之词,词人形象的描绘出一幅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艺术境界。

词人深掩内心的郁愤,仕途上的失意怅惘,大醉之后的旷达,对胞弟的无限思念。

或隐或现,借助明月这一意象,表现出来,形成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全体学生对本课的阅读兴趣,,然后指出大的探讨方向,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并主动质疑,教师在其中担导读、归纳、点评的任务。

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

3重点难点1、通过“品读、研读、赏读等一系类的活动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2、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导入1,放音乐,王菲翻唱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渲染气氛,使学生沉浸在词所创造优美意境中。

2,学生齐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感受内容。

并请学生描绘词中画面。

整体把握活动2【讲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二、研读词前小序,思考以下问题。

{小组合作交流}1,小序中交代了什么信息?小序中哪个字最意蕴丰富?让我们窥见到词的基本内容。

学生展示,教师指导三。

品读上阕,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字应该怎么理解。

2、“寒”字怎样理解?是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冷吗?从“我欲” 到“又恐” 至“何似”显示了此人怎样的心理变化?以上过程中学生展示,教师点拨、指导。

四、品读下阕,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对“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句话用艺术化的语言进行扩展再创作,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水调歌头》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苏轼及其创作背景。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调歌头》。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水调歌头》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通过分析、讨论和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到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学生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解析学生自主学习《水调歌头》,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包括诗句的意义、意象和表达手法等。

教师对《水调歌头》进行详细解析,包括诗句的翻译、背景知识的介绍和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等。

2.2 诗歌鉴赏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讨论并分析《水调歌头》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水调歌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3.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激发学生对《水调歌头》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背景知识,为学生学习《水调歌头》做好铺垫。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水调歌头》,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讨论并分析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3.3 课堂讲解教师对《水调歌头》进行详细解析,包括诗句的翻译、背景知识的介绍和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等。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水调歌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3.4 巩固练习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巩固对《水调歌头》的记忆。

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练习,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教师观察并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等。

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反思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和收获。

4.2 诗歌鉴赏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诗歌鉴赏作业进行评价,包括对诗歌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人教版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教案

人教版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教案

人教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文学的一个代表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掌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表达方式和意境;3.培养学生理解和感受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了解唐代文学的代表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表述方式和意境;3.进行诗歌鉴赏,理解和欣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PPT向学生介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情节,解释语言和词意;2.听力训练法:演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朗读和音乐演奏,让学生聆听与欣赏;3.朗诵法:教师或学生进行朗诵练习,让学生更深入的体会和表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情感。

四、课堂过程1. 背景介绍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

唐代的文学成就在人类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赋予了人类文学注目的意义和价值。

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正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

2. 课文学习1.互动问答:老师用自己的语言加简单的生词讲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情节,让学生了解全篇的基本情况,并展开互动问答环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

2.朗诵教学: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朗诵与读音演奏融为一体,把情境和情感通过朗诵表现出来,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和感受作品。

3.内容分析:通过分析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并就其讨论分析,加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课后作业1.整理语言,写一份关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读书笔记,并理解、分析诗歌中的语言技巧、表述方式和意境;2.练习朗诵,尝试自己创作朗诵的版本,音乐或者朗诵均可。

五、教学效果的评价1.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被有效的实现。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精选11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精选11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精选11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篇1教学重点:一:读懂、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

不知道同学们在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今天,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

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二、欣赏《水调歌头》1、对照小序部分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学生读书下注释。

(2)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4)全班齐读3、疏通全文(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小小组交流问题(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4)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5)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6)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4、能力训练(1)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2)文中哪处是联想?哪处是想象?(3)看图一,发挥联想,你能联想到什么?(4)看图二,发挥想象,你能想象到什么?5、问:比较《十五夜望月》,你喜欢哪一篇?讲讲理由。

6、音乐欣赏(1)播放王菲的《水调歌头》(2)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7、学生总结(1)一生总结本课教学思路(2)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三、布置作业1、背诵这首词2、小作文:根据下文开头,发挥丰富想象和联想,续写文章。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精选5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精选5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精选5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1第一部分,说教学设计依据新课标突破陈旧的教学模式的要求,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让学生在快乐中“冲锋陷阵”,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人文素养,同时,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

为此,我将教学设计理念归纳为以下几点:1、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学生每接触一个新的内容都要获得一些新的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探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自然能学好这门课程。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修身养性”的文化传统,学习文学,同时也是陶冶性情的最佳方式。

4、调动学生的团队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人不可避免地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接触,学会团队合作不仅是学好本课的要素,也是学生将来踏入社会必不可少的条件。

5、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一个我将重点强调的地方,文学没有唯一的解读,所以学生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独立于形式的框架之外。

由此,我归纳出我的教学理念核心:海纳百川,凸显个性。

第二部分,说教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为古文单元,学生在学习本词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古文知识积累,本词又是五首诗词中的第四首,通过学习《赤壁》等三首诗词已经对诗歌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也为后来的诗词的鉴赏打下了基础。

另外,本词是自古以来中秋词中的上品,语言自然生动,学习难度不大,读来朗朗上口,不失为提高学生对于宋词兴趣的一个良好基点。

此外,有别于苏轼词一贯的豪放风格,本词别有一番清新雅致的风味,品味本词有助于学生全面地了解苏轼的词风。

水调歌头教案

水调歌头教案

水调歌头教案关于水调歌头教案3篇水调歌头教案篇1【教材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

本单元教学重点是诵读古代诗文,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本课的重点是训练学生朗读诗词的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领会诗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真挚的情感,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

依据: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课程总目标以及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目标的相关内容阐述和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中对此课的教学重点提示。

【学生条件】1、原有知识状况;学生在初一一年额初二上学期已经接触了的唐诗宋词,对苏轼有了一定的了解。

2、学习需要;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并列的三座高峰,作为宋一代文学的代表,学生对宋词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够全面。

苏轼是北宋最伟大的文学家,学生对苏轼的宋词有一定的好奇心和兴趣,渴望对其有更深的认识。

3、学习风格;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内容结构】文学常识介绍对词的相关内容的介绍对词人苏轼的及其写这首词的背景介绍。

内容解析疏通文意。

整体感知。

深入理解。

【教学目标】一.普适性目标: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行为目标:1、能通过听这首词的录音,认真体味这首词的意境2.能通过想象这首词的图景,联系中秋节的氛围感受词人的心境。

3.能通过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把握感悟意境。

二.普适性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行为目标:1、能够流畅地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词。

2、能通过学习完这首词以后发挥自己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续写一片小作文。

三.普适性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行为目标:用自己的话表述作者的认识呢个态度,和自己在学完这首词以后的心理变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词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词中的字词。

能力目标:1、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难点:理解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王菲的《但愿人长久》)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

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

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诵读欣赏
1、放录音泛读,学生在听的同时画出停顿,揣摩语气、语调。

2、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词,进一步了解全词的内容。

3、找同学泛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画出词中的生字词。

4、全班齐读,记忆好的同学可以背诵。

(三)文章分析、理解
今天我们的学习采取一种新的方式,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

开展阅读对话。

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

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

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
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板书)
1、与文本对话
(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解释全词,理解全词大意(小组讨论)。

重点几句话的理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其他同学还有疑难句子请提出来,大家讨论。

(2)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上阕:望月-思归(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板书)
下阕:责月-怀人。

(抒情)
(3)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

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美的语言。

(4)学习诗词得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如:《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板书)
1.听认真听朗诵,正字音,划节奏
2.读对照注释读懂诗歌
3.找找出两首诗歌意境相通的诗句
4.说请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简要赏析
2、与作者对话
想必大家多多少少都了解一些苏轼。

下面老师来对苏轼做一下系统的介绍。

(苏轼(1037 - 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仁宗时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在散文、诗词、书画方面均有较高成就,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

才比天高却命运坎坷,常被贬谪异乡。

这首词写的是他41岁被贬谪到任山东诸城知州时在中秋之夜怀念弟弟苏辙(字子由),词中表达的美好情感的词句既表现了他的旷达情怀也表达了人类共同的祝愿,因此流传千古。


语言,是情感的外壳。

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

这里,老师提供两个参考话题,同
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

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例1:我能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一句的情感,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常孤独郁闷,酒醉后幻想超脱人世间,但心中又十分的矛盾。

例2:我最欣赏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中表现出来的人格。

你和弟弟多年不见,饱受离别之苦,但你还能想到天下更多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你有一种旷达的胸怀。

让我们第三次来朗读这首词,注意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师生齐读全词。


3、与环境对话
问题(1)这首词的想象与抒情都是围绕着什么来进行的?(明月)(2)“月下”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不知触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你能联想一下,课文以外,还有哪些咏月抒怀的古诗文名句,你能对它们进行简要的评析吗?
例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由海上升起的明月想到了远在天涯的亲人,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师:这句和课文中哪两句异曲同工?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例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遥望一轮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乡。

写得很平实。

师:真实的情感往往不需要任何的粉饰。

例3:“星汉灿烂,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里。

”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沧海的壮美,表现了曹操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

写得气势宏大,气魄雄伟。

例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以月下登楼所见表达了词人亡国的忧愁和对故国的思念。

(3)让我们从古人笔下的优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来。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是怎样面对的,或你将怎样面对?
同学们的发言让老师深受启发。

读东坡的词,我总想到李白。

李白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东坡则说“明有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醉以后,东坡“欲乘风归去”,李白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两位大诗人的浪漫何其相似!李白还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
里,老师斗胆将这两句窜改为:“人生失意仍须欢,莫使年华付水流!”大家同意老师的观点吗?生:同意!
师:让我们集体将这首词朗诵一遍。

(师生齐背全词。


(四)阅读方法小结
师: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开展阅读对话的途径和方式:
1、与文本对话: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2、与作者对话:展开想象,领会情感。

3、与环境对话:拓宽视野,加深体验。

十年以后,你还会再读这首词吗?二十年以后,若干年以后呢?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解读。

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同畅饮陈年美酒,总让人口齿留香,久而弥笃。

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以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荡,飘荡……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逢,我们都会从心底迸发出一个声音:我爱东坡!
四、板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上阕:望月-思归(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责月-怀人(抒情)
五、布置作业
1、苏轼虽是豪放派词人,其作品中也不乏有婉约柔美的。

课后将本文同《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作比较阅读。

2、背诵这首词,并写一篇赏析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