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大丰市高中生物 第6讲 免疫调节课后练习 苏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同步训练案 (26)免疫调节(含答案详解)

必修三第一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4讲免疫调节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1.(2020·桃江县期末)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D)A.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B.人体可通过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C.B细胞、T细胞、吞噬细胞都是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D.B细胞、T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反应过程中都能产生记忆细胞[解析]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A错误;人体通过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以消灭病原体,效应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不能产生抗体,B错误;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C错误;在特异性免疫反应过程中B细胞、T细胞都能产生记忆细胞,D正确。
2.(2020·南平期末)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A)A.体液中的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B.过敏反应具有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的特点C.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D.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能大大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解析]体液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A错误;过敏反应具有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的特点,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B正确;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C正确;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器官移植的成活率,D正确。
3.(2021·开福区月考)无胸腺裸鼠(简称裸鼠)是医学研究领域中重要的实验动物。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A.胸腺是T细胞生成和成熟的场所B.裸鼠的细胞免疫功能完全丧失,但具有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C.裸鼠在自然环境下无法生存,说明机体主要依赖免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D.裸鼠存在免疫缺陷,一般不会排斥异体的移植器官[解析]T细胞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转移到胸腺中成熟,胸腺也是T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A错误;裸鼠的细胞免疫功能完全丧失,具有很低的体液免疫功能,B错误;机体主要依赖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裸鼠在自然环境下无法生存,只能说明机体内环境稳态与免疫调节有关,C错误;裸鼠的细胞免疫功能完全丧失,具有很低的体液免疫功能,一般不会排斥异体的移植器官,D正确。
高中生物必修3课后习题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3课后习题答案高中生物必修3课后习题答案: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四、答案和提示(一)问题探讨提示:这些问题具有开放性,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回答,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二)思考与讨论11.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
神经元的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
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2.反射弧一般都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3.不能;至少需要两个,如膝跳反射等单突触反射的传入神经纤维经背根进入中枢(即脊髓)后,直达腹根与运动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而绝大多数的反射活动都是多突触反射,也就是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神经元参与;而且反射活动越复杂,参与的神经元越多。
4.蛙的搔扒反射有脊髓的参与,人的膝跳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等也都有脊髓参与。
(三)思考与讨论2很明显,由于突触间隙的存在,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不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而是通过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的形式将兴奋传递下去的。
(四)资料分析1.成人和婴儿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都在脊髓,但它受大脑控制。
婴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所以排尿次数多,而且容易发生夜间遗尿现象。
2.是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也就是大脑出现了问题。
3.这些例子说明低级中枢受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五)思考与讨论3可能是H区出现了问题。
(六)旁栏思考题提示:记忆必须加以巩固才能持久,巩固的方法是复习。
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进入人脑的信息量非常大,据估计仅有1%的信息能被较长期地记忆,大部分都将被遗忘。
能被长期贮存的信息是反复被运用的。
通过反复运用,信息在短期记忆中循环,从而延长信息在其中的停留时间,这样就使这些信息更容易转入长期记忆。
(七)练习基础题 1.B。
2.大脑、小脑和脑干。
拓展题 1.b、c、d、e。
生物必修三课后练习答案(全部)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课后练习答案编辑者:康梅 2010-11-11第一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基础题答案:P6 1.C 2.B 3.B4.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二)拓展题:(1)肺泡壁、毛细血管壁。
(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3)肾小管的重吸收。
(4)皮肤。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基础题答案:P11 1.D 2.C 3.D4.提示:因为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是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细胞代谢本质上是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的总和。
内环境为这些生化反应的进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条件。
当内环境稳态保持正常时,细胞的代谢活动能正常进行;当内环境稳态失调时,细胞代谢活动就会受影响。
因此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拓展题:P11提示:当动物进食高浓度的糖溶液后,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导致血糖浓度暂时升高。
血糖浓度的升高会刺激机体加速分泌胰岛素,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共同调节下,血糖浓度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具体调节机制可参考第2章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内容。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基础题:P22 1.B。
2.大脑、小脑和脑干。
二、拓展题:P22 1.b、c、d、e。
2.提示:都表现为电位差,但电流在导线中的传导是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的,而神经冲动的传导主要是靠细胞膜两侧带电粒子的跨膜运动形成的。
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理活动,从而适应环境的变化。
3.提示:正负反馈调节对于生命活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旦正反馈过程启动,就逐步增强,不可逆地进行,直至反应完成,如排尿反射、血液的凝固过程、分娩过程等。
相比起来,负反馈的重要性似乎远大于正反馈,一是因为它在生理活动中的数量大、涉及面广;二是它不断“纠正”控制信息,从而在维持稳态上发挥着巨大作用。
以体温为例,人的正常体温在37 ℃左右,过高或过低都会通过负反馈来改变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趋向正常。
2020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练习:课时作业6免疫调节含答案

课时作业6免疫调节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的后果,这主要是由于()A.体液大量流失B.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C.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D.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解析】皮肤为非特异性免疫第一道防线,能够阻挡和消灭病原体,大面积烧伤导致皮肤大面积受损伤,故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的后果,B正确。
会导致体液部分流失,但不是感染病原体主要原因,A错。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为特异性免疫,皮肤为非特异性免疫,C错。
营养物质主要通过消化道吸收,D错。
【答案】 B2.若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A.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B.T细胞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C.效应B细胞识别抗原并分泌抗体D.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解析】吞噬细胞能摄取和处理抗原,暴露出抗原决定簇,A正确;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B正确;浆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C错误;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D正确。
【答案】 C3.艾滋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
下列有关艾滋病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与艾滋病患者拥抱会传染艾滋病B.HIV在离开人体后能存活很长时间,危害极大C.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T细胞,最终几乎使人丧失一切免疫功能D.HIV主要由DNA、RNA和蛋白质构成,但没有核糖体【解析】与艾滋病患者拥抱不会传染艾滋病,A错误;HIV只有寄生在活细胞内才有生命活动,在离开人体后不能存活,B错误;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T细胞,最终使人丧失一切免疫功能,C正确;HIV由RNA和蛋白质构成,无细胞结构,D错误。
【答案】 C4.以下免疫过程包含非特异性的是()A.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B.皮下注射狂犬病疫苗C.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抗体D.静脉注射抗狂犬病抗体【解析】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皮下注射狂犬病疫苗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B错误;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抗体,抗体参与体液免疫,C错误;静脉注射抗狂犬病抗体,可以直接清除病毒,发挥作用快,可起到治疗的作用,属于体液免疫,D错误。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6:2.4 免疫调节(Ⅱ)

第4节免疫调节(Ⅱ)[基础过关]1.如图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某种免疫过程,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d细胞为浆细胞;②③等过程都需要细胞膜上糖蛋白的参与B.④⑤过程是细胞的增殖与分化,⑥过程是抗原与抗体的结合C.由造血干细胞形成的a、b、c细胞内蛋白质的种类有所不同D.与Y合成和分泌直接有关的膜性细胞器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2.如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B.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a、b、c、d、fC.HIV攻击人体对⑤⑥尤其是对⑤有破坏作用D.细胞e→细胞d→③作用的过程发生在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时3.当过敏原第一次感染人体时,人体不会产生相应的()A.浆细胞B.记忆细胞C.过敏反应D.免疫反应4.某患儿胸腺先天性缺失,与正常儿童相比,该患儿()A.仍有部分细胞免疫功能B.仍有部分体液免疫功能C.体内的B细胞数目显著减少D.体内的T细胞数目增加5.乙酰胆碱是可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的递质,某病人血清中含有对抗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该病人所患疾病及表现为()A.自身免疫病,肌无力B.自身免疫病,痉挛C.过敏反应,肌无力D.过敏反应,痉挛6.艾滋病是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
以下行为可以传染艾滋病的是()A.与艾滋病人共同进餐B.与艾滋病人共用纹身、纹眉器械C.与艾滋病人热情拥抱D.与艾滋病人共用冲水马桶7.给SARS患者注射痊愈的SARS患者的血清、给婴幼儿重复多次注射某疫苗、给进行器官移植的病人注射免疫抑制药物,采用以上三种措施的原因分别是()A.痊愈的SARS患者的血清中含有相应抗体、二次免疫可以提高免疫能力、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可以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B.SARS患者的血清中含有大量吞噬细胞可将病原体吞噬、重复注射可以避免病原体进入机体、降低机体的免疫力以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C.痊愈的SARS患者的血清中含有相应抗体、重复注射可以避免病原体进入机体、避免移入的器官被病原体侵染D.以上说法都不对8.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A.抗原第一次进入机体就能引起免疫反应,而过敏原第二次进入机体才能引起过敏反应B.抗原侵入宿主细胞时,细胞免疫才开始发挥作用C.注射甲型H1N1流感疫苗,可以引起人体产生与甲型H1N1流感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D.当人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的刺激时,记忆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9.请根据所学知识作出判断,正确的是()①胸腺在免疫中的作用是先分化出造血干细胞,进而分化出T细胞②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反应③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对任何病毒起免疫作用④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均能识别抗原⑤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⑥自身免疫病和艾滋病都是机体免疫功能不强或缺陷造成的A.①② B.③④ C.②⑥ D.②⑤[能力提升]10.如图所示的曲线显示了两种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方法。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3习题:2.1.3 免疫调节对人体稳态的维持、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含答案解析

第3课时免疫调节对人体稳态的维持、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课后篇巩固探究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B.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C.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D.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解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及免疫活性物质;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答案B2.下列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有()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②唾液中的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③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⑤皮肤的阻挡作用⑥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⑦抗毒素与细菌外毒素结合A.②⑤B.④⑤C.①②④⑤D.②③⑤⑥⑦解析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体液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及细胞内液等,而胃液、唾液不属于体液,故其中的杀菌物质对病菌的杀灭作用不属于第二道防线,应属于第一道防线。
答案C3.下图表示细胞免疫过程中X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过程,其中能够形成X细胞的是()A.B细胞B.浆细胞C.T细胞D.效应T细胞解析对靶细胞有杀伤作用的是效应T细胞,它是由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的。
答案C4.导学号10894047右图表示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a、b、c、d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②表示有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只有a、b、d三类细胞能识别抗原B.产生抗体的细胞只能由b直接分化形成C.①和②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D.a、b、c、d四种细胞既参与特异性免疫过程,又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解析a表示T细胞,b表示B细胞,c表示效应T细胞,d表示浆细胞。
能识别抗原的有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和吞噬细胞。
高中生物学业水平测试资料 2.4 免疫调节教学案苏教版必修3

必修3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重点难点透析1、淋巴细胞的种类与功能注意:能够识别抗原的细胞有:吞噬细胞、T 细胞、B 细胞、效应T 细胞、记忆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T 细胞、B 细胞、效应T 细胞、记忆细胞与免疫有关的细胞总结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调节2、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 人体的免疫机能由三道防线构成,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例题: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中,属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 、吞噬细胞摄取并处理抗原B 、胃液呈强酸性,能抑制、杀死细菌C 、效应T 细胞与肿瘤细胞结合,使肿瘤细胞裂解D 、吸附于某些细胞表面的抗体与过敏原结合 解析: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由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和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
胃液是由胃壁黏膜各种细胞分泌物组织成的液体,对病原体起非特异性的化学性防御作用,因此属于免疫的第一道防线。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吞噬细胞在免疫中的特殊地位,它不仅能够通过非特异性地识别并吞噬异物而起到免疫作用,也能够对抗原性异物进行处理、加工,将抗原决定簇表达于细胞表面,通过细胞间的接触将抗原呈递给T 细胞而参与特异性免疫过程,因此,吞噬细胞联系了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B3、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更快更强)由上述过程可知,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既存在区别,又存在联系,具体如下表:例题:下图代表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过程。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细胞I 和细胞Ⅱ均能识别抗原B .在①和⑨所在的阶段中、可能有吞噬细胞的参与C .免疫过程⑥比⑦要慢,免疫效应⑥比⑦要强D .图中免疫活性物质是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解析:特异性免疫的考察,常隐藏了免疫过程中的部分信息,完善信息是解答的前提。
由于图中表示了细胞⑧和⑨过程,得出该图表示体液免疫的过程,可知胞Ⅰ、细胞Ⅱ、细胞Ⅲ分别是B 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⑧过程是浆细胞分泌相应抗体。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6:2.4 免疫调节

第一节免疫调节A级——基础巩固1.淋巴细胞起源于( )A.骨髓 B.脊髓 C.胸腺 D.脾2.下列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的是( )。
A.皮肤、黏膜 B.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C.体液免疫 D.细胞免疫3.机体免疫系统中的B细胞和T细胞( )。
A.分化、发育的场所相同 B.都参与特异性免疫C.都能攻击被感染的细胞 D.遗传信息不同4.当过敏原第一次感染人体时,人体不会产生相应的( )A.浆细胞 B.记忆细胞C.过敏反应 D.免疫反应5.某患儿胸腺先天性缺失,与正常儿童相比,该患儿( )。
A.仍有部分细胞免疫功能 B.仍有部分体液免疫功能C.体内的B淋巴细胞数目显著减少 D.体内的T淋巴细胞数目增加6.一般情况下,用抗原免疫机体,血清中抗体浓度会发生相应变化。
如果第二次免疫与第一次免疫所用的抗原相同且剂量相等,下图中能正确表示血清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 )7.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异同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体液免疫中抗体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发生免疫反应B.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的攻击目标是已经被抗原入侵了的宿主细胞C.浆细胞是具免疫效应的细胞,但不能特异性的识别抗原。
D.淋巴细胞都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都在骨髓中分化、发育成熟8.关于T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液中存在T细胞 B.T细胞可接受吞噬细胞呈递的抗原C.HIV感染人可使T细胞数量下降 D.在抗原刺激下T细胞产生抗体9.下图表示某人两次感染同种病原体过程中体内抗体的变化。
两次抗体产生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与哪种细胞的作用密切相关( )A.吞噬细胞 B.浆细胞 C.血细胞 D.记忆细胞10.新华网2010年11月29日电:卫生部通报中国艾滋病疫情及防治工作情况时指出,截至2010年10月底,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37万余例,其中病人13万余例,死亡6.8万余例。
以下行为可以传染艾滋病的是( )。
A.与艾滋病人共同进餐 B.与艾滋病人共用纹身、纹眉器械C.与艾滋病人热情拥抱 D.与艾滋病人共用冲水马桶填空题1.下图1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过程,图2表示免疫过程,X表示抗原,数字表示过程,m、n代表场所,其余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讲免疫调节
题一:某患儿胸腺先天性缺失,与正常儿童相比,该患儿( )
A.仍有部分细胞免疫功能
B.仍有部分体液免疫功能
C.体内的B细胞数目显著减少
D.体内的T细胞数目增加
题二:某同学虽然接受过B型肝炎疫苗注射,但是体内抗B型肝炎病毒的抗体数量却很低。
检测该同学体内的白细胞包括淋巴细胞,数目皆正常,那么可能的原因是( )
A.T淋巴细胞表面没有抗体
B.B型肝炎疫苗导致B型肝炎病毒大量繁殖C.B淋巴细胞表面没有抗体
D.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无法正常发育
题三: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免疫的是( ) A.注射青霉素消灭肺炎双球菌
B.麻疹病毒抗体消灭麻疹病毒
C.白细胞消灭侵入人体的病毒
D.脾脏中的吞噬细胞吞噬病毒
题四: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效应T淋巴细胞能识别抗原并能产生抗体B.效应B淋巴细胞能识别抗原并能产生抗体C.记忆细胞在免疫的全过程中都能发挥作用D.T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而成
题五:研究发现两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
则这两种物质中()
A.甲是抗体,乙是抗
原
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
原
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题六:将小鼠B 细胞注入家兔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后,家兔血清能使小鼠T 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
而未经免疫的家兔血清不能使小鼠T 细胞凝集成团。
T 细胞凝集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A.小鼠B 细胞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
B.小鼠T 细胞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
C.小鼠B 细胞和小鼠T 细胞有相同抗原
D.小鼠T 细胞和家兔T 细胞有相同抗原
题七: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②抗原都是外来异物
③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
④吞噬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
⑤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⑥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
⑦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A.①④⑤⑦B.①②③⑦
C.③④⑤⑦D.②③⑥⑦
题八: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当抗原侵入宿主细胞时,细胞免疫才开始发挥作用
B. 效应B细胞的产生,需要T细胞和抗原的共同刺激
C. 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每个效应B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
D. 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效应B细胞均来自记忆细胞
题九:肿瘤坏死因子(TNF)是人体内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参与对关节的攻击,引起风湿性关节炎。
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能与TNF结合,竞争地抑制TNF与其受体结合,而TNF只有在与其受体结合后才能产生对关节的攻击作用,因此有医学专家利用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但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不能进入所有的关节中,只能靠定期注射维持。
于是,西雅图的目标遗传公司(TGC)将编码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的基因导入腺相关病毒(AAV)中,再把AAV直接注射到病人的关节中,这样相当于送给病人一个持续不断地提供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的“定点仓库”,从而能长期有效地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根据以上资料,分析回答问题。
(1)人体的免疫系统能通过释放TNF等而杀伤肿瘤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_功能。
(2)从资料中可知,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
________病。
(3)一旦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与TNF结合,TNF 便不能与其受体结合,原因应是____________。
(4)在该治疗方案中,AAV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07年,在接受这种治疗的美国人中,有一例因为严重的感染而死亡,使人们格外关注这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问题。
有科学家称,对腺相关病毒的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表明,腺相关病毒对人体是安全的,因此很可能是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直接导致该病人死亡。
那么,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应该是通过________而引起病人死亡的。
题十:回答问题
(1)人体肝细胞可产生一种分泌蛋白(称为蛋白A),运出细胞后进入血液。
已知内质网、核糖体和高尔基体参与了蛋白A的合成或运输,则这些细胞器在蛋白A合成和运输过程中行使功能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体的胰岛细胞中________(含有、不含有)蛋白A基因。
(2)为了研究小鼠在接受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AKP)刺激后其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提取大肠杆菌AKP,注射到小白鼠腹腔内,进行第一次免疫。
一段时间后,检测到抗体水平达到峰值。
在这个过程中,_________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的_______细胞可以快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抗体。
上述免疫属于
__________(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
第6讲免疫调节
题一:B
解析:A项细胞免疫由T细胞参与完成,若没有胸腺,就无法产生T细胞,细胞免疫就不存在,故A错误。
B项体液免疫由B细胞参与完成,但由于大多数抗原的呈递需要借助T细胞完成,所以没有胸腺,只能保留部分体液免疫,故B正确。
C项在没有胸腺的条件下,较多的造血干细胞发育为B细胞,体内B细胞数量增多,故C错误。
D项因为胸腺先天缺失,不能产生成熟的T细胞,T细胞数量减少,故D错误。
题二:D
解析:T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表面都没有抗体,肝炎疫苗是灭活的病毒,不会导致肝炎病毒大量繁殖。
最可能的原因是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无法正常增殖分化。
题三:A
解析:注射青霉素是外源抗菌素直接消灭病原体。
C、D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属于特异性免疫的体液免疫。
题四:D
解析:效应T细胞能够识别抗原并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但不产生抗体;效应B细胞不能识别抗原但能产生抗体;记忆细胞在二次免疫中发挥作用,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效应B细胞)。
题五:C
解析:淋巴因子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B(浆)细胞。
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相当于抗原,可刺激动物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题六:C
解析:小鼠B细胞注入家兔的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后,在家兔的血清中可以找到相应的抗体。
而血清也可以和小鼠T细胞凝集,根据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特点来看,说明小鼠的B细胞和小鼠T细胞具有相同的抗原。
题七:C
解析: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自身的癌变、衰老的细胞也能成为抗原。
吞噬细胞参与的特异性免疫的感应阶段,对部分的抗原进行初步处理。
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在组织液、外分泌液(乳汁)中也有分布。
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题八:C
解析:在某些抗原侵入宿主细胞前,细胞免疫的感应阶段、反应阶段就已经进行并发挥作用;在体液免疫中,部分抗原不需要吞噬细胞的处理和T细胞的呈递,可直接刺激B细胞使其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效应B细胞除大部分来自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外,还有一部分来自于B细胞的增殖、分化。
题九:(1)监控和清除
(2)自身免疫
(3)TNF与受体的结合部位已被占据
(4)外源基因的运载体
(5)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
解析:
(1)人体的免疫系统杀伤自身产生的肿瘤细胞属于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消除功能,对外来病原体的清除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
(2)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都属于自身免疫病。
(3)如果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与TNF结合,TNF与受体的结合部位已被占据,TNF便不能与
其受体结合。
(4)这里的腺相关病毒(AAV)相当于基因工程中的外源基因的运载体。
(5)不当的使用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可以抑制人体内免疫系统的组成物质TNF的免疫作用而直接导致该病人死亡。
题十:(1)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含有
(2)B 浆(效应B)特异性
解析:
(1)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是先在细胞核中由DNA转录出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在内质网上合成及高尔基体上加工,后经以小泡的形式分泌出细胞外。
每个细胞核中都含有该个体的整套遗传物质。
(2)人体的体液免疫反应,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效应B细胞),然后产生抗体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