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的进展

强烈 。
主动脉插管时可用股动脉插管代替。 就 年龄 而言 , 5岁 时 经该 切 口最适 宜 。小 婴 2~ 儿( 3 2~ 个月 ) 胸腔浅 , 更容易显露 , 但应注重肺保
护 ; 人 胸腔 深 , 作 不 便 , 此 入 路所 完成 手 术 最 成 操 经 好 限于 A D和 V D。 S S
物( 如伊洛前列素) 一前列环素信号通路 ; 内皮素 ② 受体拮抗剂( 如波生坦) 内皮素信号通路 ; 一 ③磷酸 二酯 酶抑 制 剂 ( 西 地 那 非 和他 达 拉 非 ) 一 氧 化 如 及 氮一 一氧化氮信号通路 。围术期针对病情选择降 压治疗方案 , 术后像治疗高血压病一样长期甚至终 生 服 药 , 至 正 常 。许 多 肺 小 动 脉 阻 力 指 数 >8 直 Wodu i I 、 o nt n 原来 认为 不 能手 术 的 C ・ HD患 儿从 诊
忌, 但应仔细缝合以免出血 , 因复跳后补片左侧出血 显 露止 血 困难 , 常可 用 牵 引 线 暴露 出血 点 缝 合 止 通
血 , 不必 再次 转机 。右 心室 双腔 心 、 分型 心 内膜 多 部
垫 缺损 、 尖瓣 及三 尖 瓣 成 形 等 也 能取 得 满 意 的 手 二 术 效果 。如合 并 P A、 存 左 上 腔 静 脉 , ,L 腔 D 永 /J胸 ] 小 , 向右 后旋 转心脏 , 轻 即可显 露畸 形满 意处 理 。该 人 路 的手术 禁忌 证 为复 杂 C D, 行 R s l 手术 、 H 需 atl ei
房 间隔 缺损 ( S 、 洛 四联症 ( O ) 动 脉导 管 未 A D)法 TF 、 闭 ( D 和肺 动 脉 狭 窄 , 5种 常 见 C D 约 C D P A) 这 H H 总数 的 9 % 。经 右外 侧 小切 口剖 胸 矫治 C 0 HD手术
《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述评

内容摘要
近年来,中国专家在CHD的介入治疗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共识。首先,介入治 疗对CHD的治疗效果得到了广泛认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其次,介入 治疗的适用范围逐渐扩大,从简单的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到复杂的动脉导管 未闭、肺动脉狭窄等,介入治疗的应用逐渐普及。此外,中国专家在介入治疗的 术后康复方面也达成了一定共识,认为抗凝治疗、定期复查等是必要的。
《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中国 专家共识》述评
01 一、背景和目的
目录
02
二、共识内容和推荐 意见
03
三、共识的应用与推 广
04 四、结论
05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先天性心脏病(CHD)是一种常见的出生缺陷,外科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方法之 一。为了规范和促进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的临床实践,中国专家们制定了《先 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本次演示将对该共识进行介绍和评价,以 期为相关领域的临床医生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内容摘要
尽管介入治疗在CHD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 介入治疗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类型的CHD,部分复杂病例仍需采取外科手术治疗。 此外,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风险也不能完全忽视,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和 术后抗凝治疗。
内容摘要
总之,介入治疗已成为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且在中国的 应用逐渐扩大。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只要掌握好适应症和术后治疗,介入 治疗将会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 衡利弊,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患者及家属也需了解介入治疗的相关知识,做 好心理和生理上的准备,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希望通过本次演示的介绍,对 大家了解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十 法洛四联症

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十):法洛四联症王辉山1,李守军2 代表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先天性心脏病专业委员会1.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沈阳 110016)2.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小儿外科中心(北京 100037)【摘要】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是最常见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其基本病理解剖改变为右心室流出道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和右心室肥厚。
目前此疾病诊断标准和治疗策略基本统一,但对外科治疗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尚存争议。
本文根据文献提供的循证资料并结合中国国内专家的意见,制定中国专家共识,以进一步规范 TOF 的外科治疗。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法洛四联症;外科治疗;专家共识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是最常见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每万次分娩中患 TOF 的新生儿约为 3~6 例,占先天性心脏病的 5%~7%。
TOF 属于圆锥动脉干畸形,包括 4 种同族心血管畸形:漏斗部狭窄在内的右心室流出道狭窄、对位不良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骑跨范围≤50%)以及继发性右心室肥厚。
临床上对 TOF 外科治疗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尚存争议,因而本文将结合中国国内的情况,开展讨论,制定中国专家共识,以进一步规范 TOF 的外科治疗。
1 方法与证据我们检索了MEDLINE、PubMedPlus、yuntsg、维普、同方、万方等数据库,从 2020 年 1 月回溯近20 年关于 TOF 的文献和专著,根据文献提供的循证资料,结合专家讨论结果,最终形成以下共识。
共识采用的推荐级别为:Ⅰ类: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效,专家组有统一认识;Ⅱa 类:有关证据或观点倾向于有用或有效,应用这些操作或治疗是合理的,专家组有小争议;Ⅱb 类:有关证据/观点尚不能被充分证明有用或有效,但可以考虑使用,专家组有一定争议;Ⅲ类:已证实和/或公认无用或无效,不推荐使用。
护士资格先天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考点

护士资格先天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考点护士资格先天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考点先天性心血管病是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类。
今天店铺为大家提供了护士资格先天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考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1.心脏胚胎发育2~8周为心脏形成的关键期,先天性心脏畸形的形成主要在这一期。
出生后心脏位置随年龄而变化,新生儿心脏位置较高并呈横位.心尖搏动在左侧第四肋间锁骨中线外,心尖部分主要为右心室,2岁以后,小儿心脏由横位逐渐转成斜位,心尖搏动下移至第五肋间隙,心尖部分主要为左心室。
2.心率小儿的心率相对较快,主要是由于新陈代谢旺盛,身体组织需要更多的血液供给,只有增加心脏的搏动次数,才能满足身体生长发育的需要。
新生儿时期,心率120~140次/分,1岁以内100~130次/分,2—3岁100~120次/分,4—7岁80~100 次/分,8~14岁70—90次/分。
3.血压新生儿收缩压平均60~70mmHg,l岁70~80mmHg,2岁以后小儿收缩压可用(年龄×2+80)mmHg或(年龄×0.27+10.67)kPa公式计算,小儿的舒张压=收缩压x2/3。
二、先天性心脏病人的护理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而导致的畸形,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
发病率为活产婴儿的5%一8%。
左右。
(一)病因可分为两类: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①遗传因素:特别是染色体畸变;②环境因素:重要的原因有宫内感染、大剂量放射线接触、药物影响、患有代谢性疾病或能造成宫内缺氧的慢性疾病。
(二)分类:根据左右心腔或大血管间有无分流和临床有无青紫,可分为3类:1.左向右分流型(潜伏青紫型)在左、右心之间或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问具有异常通路,平时不出现青紫。
当剧烈哭闹或任何原因使肺动脉或右心压力增高并超过左心时,血液自右向左分流,可出现暂时性青紫。
当分流量大或病程较长,出现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可产生右向左分流而呈现持久性青紫,即称艾森门格综合征。
10kg以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的护理

据病情合理应用 正性 肌力 强心药 物和 扩 血管药物。静脉 内使 用血管 活性 药物 维 持时应注意 以下几点 : ①使用微量泵输 入 所有血管活性物 , 以保证药物 准确 、 匀速 、 持续的输入 ; ②加强 巡视 , 保持管道通 畅 , 观察药物疗效 , 率 、 心 心律 、 压变 化 ; 血 ③ 在输入血管活性药物 的通道 内, 能进行 不 临时药物和输入液体的操作 , 以免造成 血
管 活 性 药 物 公 斤 体 重 每 分 钟 用 药 药 理 的 骤变 , 而导 致 循 环 系 统 的不 稳 定 。
婴幼儿
先天性心脏病
护 理
di1 . 9 9j i n 10 —64 . 02 o:0 36 /.s . 0 7 s 1x 2 1.
无心律失 常 , 现异 常及 时报告 医生 , 发 查 找原 因 , 对症处 理 。②监 测 血压 : 后采 术
管期 间 不 能 自主 排 痰 , 吸道 失 去 了对 吸 呼
检查 外 , 其余 均 经 临 床检 查 结合 心 电 图
(K 、 E G)X线胸 片及 心脏 超声 ( co 确 诊 。 Eh )
1 例术前诊断为 A D并主肺 动脉 间隔缺损 S ( P D)术 中证实 为 A D 并 P A 1 术 AS , S D。 例
多抱患儿 , 其 进 行 拍背 , 对 以利 于 排 痰 。
术前护理 : ①对患儿父母做好健康 教 育, 向其讲解 手术 的 目的和必 要性 , 绍 介 手术成功 的病例 ; 预 防患 儿 呼吸 道感 ② 染 。保持室 内空 气流 通、 新鲜 ; 术前 有 ③ 心功能不全 、 肺高压的患儿 , 给予强心 、 利 尿、 扩管治疗 。避 免哭 闹 , 减低氧消耗 , 防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68例

活性药物 的辅助 。一般患儿术 后使 用多 巴胺 3 —
1i/k ・ i)伴有肺动脉高压 , 0g (gmn ; t 或心功能不全者 , 加用米力农 03 07i /k ・ l)若血压 高, . 5~ . t (s m n ; 5g 四
肢末梢凉, 应用硝普钠 0 1 Og ( ・ i ; . ~li/ k mn 对于严 t s ) 重低心排患儿 , 肾上腺素 00 ~ . t ( ・ ) 予 .1 0 1g k m i/ s
二
术后 呼 吸机 支持 和 呼 吸道 管 理 中 , 倡尽 早 撤 提 离 呼 吸机 , 格 无 菌 操 作 , 少 呼 吸 机 通 气 相 关 性 严 减
(O V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3 ; D R ) 例 双腔右心室合并室间隔缺损( C V+ DR V D 2 部分 型房室问隔缺损 (A S ) 例 ; S ) 例; P V D 1 完全
型房室 问隔 缺 损 ( s ) 例 ; 间 隔完 整 型 肺 动 0W D 1 室
肺炎 , 加强肺 部物理 治疗 , 预防肺不张。对肺高压
患 儿 , 持 过 度 通 气 状 态 , aO 8—3m H 保 PC 22 0 m g及 PO 10 m g左 右 。 婴 幼 儿 心 脏 术 后 常 规 应 用 a20m H P E 。本 组 呼 吸 机 辅 助 时 间 3~16 , 均 (2± EP 2h 平 1 16h .) 。婴 幼 儿 心脏 术 后 , 需 要 正 性 肌 力 及 血 管 多
脉闭锁 (A IS l ; b e P /V ) 例 E s i tn畸形 1 。术前伴反 例
复呼吸道 感 染 史 者 4 2例 , 多 汗 、 急 、 伴 气 喂养 困 难
婴幼儿期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对 先 天性 心脏 病 的 外科 治 疗 时机 , 国 多数 学 者 以往 多认 为 在 学龄 前 实 施 。 目前 , 一 观 点 已发 生 了根 本 性 改 我 这
变, 现主张在 有条件 的情况下 , 多数先天性 脏病 , 特别是 复杂性先天性 脏病 , 庄尽早 予以手术治 疗。复杂先天性 J 心 脏病忘儿 , 由于病理解剖畸形复杂 , 病理生理变化大 , 对心脏循环 系统 、 肺循环 系统和全 身重要器官的正常发育均有极 大的危 害, 因此其 自然病死率极 高。据统计 , 复杂心脏畸 彤在 1周岁以 内 自然病死率 约 3 % ~4 %, 中 出生后 1 0 0 其 周 内死亡 占 3 % , 个月内死亡 占5 % , 0 1 o 因而手术治疗时机 有苒 紧迫性 。对 肺动脉 闭锁 、 完全性 大动脉错位 的新 生儿 , 现 主 张 应 急诊 手 术 。 对 于 常见 的 室 间 隔缺 损 、 脉 导 管 未 动 司等肺 动脉 高压 型 先 天性 心 脏 病 , 了避 免 不 可 逆 性 的 肺 小 血 为 管梗 阻性病变的发生 , 也主 张在有条件时 , 应在 1 岁以 内手术; 周 而对 于此 类肺动脉 高流 量型婴儿 , 往往 易并发 ・ 、 衰
年 8月及 20 00年 6月先后毕业于广 东省心血 管病研 究所 , 医学硕士学位和 医学博士 学位。现任广 东省 获 0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 、 广东省儿 童心脏 中心 主任 、 东省^民医院心 外科 副主任 、 广 主任医师、 士研究 生 硕
导师。社会兼职 : 中华医学会胸心 外科 学分会委 员、 中南六省胸心 外科学会 常务 委员兼 秘 书长 、 东省 医 广
断 , 用 于 小 儿和 婴 幼儿 期 使 用 的 体 外循 环 专 用设 备 的研 制 和 采 用 , 儿 和 婴 幼 儿 期 心 肌 保 护 技 术 的 改 进 , 内缺 损 适 小 心
小儿先心病的治疗方法实用一篇

小儿先心病的治疗方法实用一篇小儿先心病的治疗方法 1关于小儿先心病的治疗方法核心提示:小儿先心病对于宝宝的健康威胁很大,很多患儿因为该疾病而导致不能正常的生活、学习。
我们都希望可以帮助宝宝尽快康复,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关于小儿先心病的治疗方法一、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方法先天性心脏病是由于在胎儿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而致的心脏血管畸形,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心脏病,约占出生婴儿的15%左右,主要分为两大类:紫绀型及非紫绀型。
紫绀型即出生后婴儿口周及四周末梢出现青紫,尤以哭闹时明显;非紫绀型婴儿早期无症状,往往在查体时发现心脏杂音,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即可确诊。
主要为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等,确诊后的心脏病应早期治疗,需要在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修补,常规要选择胸部正中切口,劈开胸骨来显示手术部位,术后常常留下较大的瘢痕。
近期心外科采用右腋下胸部小切口治疗小儿先心病,不劈开胸骨,不切除或切断肋骨,保持了骨性胸廓的连续性,手术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切口小,且位于腋下及侧胸壁,右上肢功能位时,几乎看不到切口瘢痕,使病儿和家长摆脱因胸骨前正中切口所留下的瘢痕而造成的负担和痛苦。
近20多年来由于先进的现代检查技术的发展(如心导管术、心血管造影术、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和核素心血管造影等)及低温麻醉、体外循环和心脏外科手术的进展,很多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能得到准确的诊断与根治,部分复杂的'心脏畸形也可以进行手术治疗。
二、先天性心脏病症状有哪些1、青紫:青紫是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如大血管错位,法乐氏四联症等)的突出表现。
可于出生后持续存在,也可于出生后三至四个月逐渐明显,在口唇、指(趾)甲床、鼻尖最明显。
而潜伏青紫型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平时并无青紫,只是在活动、哭闹、屏气或患肺炎时才出现青紫,晚期发生肺动脉高压和右心衰竭时可出现持续青紫。
2、心脏杂音:多数先天性心脏病都可听到杂音,这种杂音比较响亮,粗糙,严重者可伴有胸前区震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婴幼儿生理、解剖及代谢特点
(一)婴幼儿体格生长规律
• (1).体重
• 小儿的体重增长不是等速的,年龄约小、增长速 度越快,出生至 6个月呈现第一个高峰;进入青 春期,是第二个高峰期。为便于临床应用,可按 公式粗略估计体重。 • 小于 6 个月婴儿体重 = 出生时体重( kg)+ 月龄 *0.7(kg) • 7—12个月婴儿体重=6(kg)+月龄*0.25(kg) • 2岁至青春前期体重=年龄*2+7(或8)(kg)
(二)婴幼儿生理、解剖及代谢特点
• (1).循环系统
• 高于此标准20mmHg(2.6kPa)以上考虑为高血压, 低于此标准20mmHg(2.6kPa)以上可考虑为低血 压。正常下肢比上肢血压约高20-40mmHg(2.6~ 5.2kPa)。脉压为收缩与舒张压之差,正常为 30~40mmHg(4.0~5.2kPa)。小儿血压受诸多 外界因素的影响。如哭叫,体位变动,情绪紧张 皆可使血压暂时升高。故应在绝对安静时测量血 压。
• • • • 年龄 平均血压 年龄 平均血压 足月新生儿 1岁 4岁 65/40 85/50 90/50 8岁 10岁 12岁 95/62 100/65 108/67 6岁 94/60 14岁 112/70
(二)婴幼儿生理、解剖及代谢特点
• (1).循环系统
• 7.静脉压 其高低与心搏出量,血管功能及循环 血容量有关。上、下腔静脉的血液返回右心室是 否通畅也影响静脉压。静脉压一般3~5岁时为 40~50mmH2O(0.39~0.49kPa),5-10岁约为 50~60mmH2O(0.49~0.58kPa)。正常小儿坐位 或立位时看不到饱满的颈静脉,否则提示静脉压 高。在右心衰竭,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时, 或小儿哭叫、体力活动、变换体位时,可以看到 颈静脉饱满的体征,即提示有病理性的或暂时性 的静脉压升高。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提纲
• 第一部分:婴幼儿生理特点 • 第二部分:先天性心脏病概述 • 第三部分:婴幼儿体外循环的特点 • 第四部分:婴幼儿心肌保护的特点 • 第五部分: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围 手术期的监护特点
第一部分:婴幼儿生理特点
• 前言
• 婴幼儿包括婴儿期和幼儿期,从出生到满 1 周岁 以前称为婴儿期,1周岁以后到满3周岁之前成为 幼儿期。 • 婴幼儿体格生长规律
(一)婴幼儿体格生长规律
• (2).身高
• 出生时身长平均为50cm,生后第一年身长增长最 快,约为 25cm,其中前 3个月约增长 11—12cm, 与后9个月增长量相当。到2岁是身长约为85cm。 2岁以后至青春期身高增长平稳,每年约5— 7cm。
• (3).头围
• 出生时为33-34cm,第一年的前 3个月和后 9个月 头围约增长 6cm,故一岁为 46cm;2 岁时头围约 48cm,5 岁约为 50cm,15 岁与成人接近 ,约为 54—58cm
(一)婴幼儿体格生长规律
• (4).胸围
• 胸围的大小与肺和胸廓的发育有关,出生时胸围 平均为32cm左右,比头围小1-2cm;1岁左右胸围 等于头围;1岁以后胸围应超过头围。
(二)婴幼儿生理、解剖及代谢特点
• (1).循环系统
• 1.心脏重量 新生儿心脏重量约20~25克,占 体重的0.8%,1-2岁达60克,相当于新生儿的2倍, 5岁时为4倍,9岁时为6倍,青春后期增至12~14 倍,达到成人水平。除青春早期外,各年龄男孩 的心脏均比女孩重。
• 年 龄 新生儿 1岁以下 2 ~3 岁 4~7岁 8~14岁 70~90 • 脉 搏 120~140 110~130 100~120 80~100
(二)婴幼儿生理、解剖及代谢特点
• (1).循环系统
• 6.动脉血压 其高低主要取决于心搏出量和外周 血管阻力。婴幼儿由于心搏出量较少,血管口径 较粗,动脉壁柔软,故动脉压较低,且年龄愈小, 动 脉 压 力 愈 低 。 新 生 儿 收 缩 压 在 5 3 ~ 7 1 mmHg (7.05~9.44kPa) 之 间 , 平 均 为 6 5 mmHg (8.65kPa)。不同年龄的血压不同。为便于推 算,小儿上肢血压正常值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 岁以上收缩压 =80+ ( 2 ×年龄) mmHg,相当于 104+(0.26×年龄)kPa,舒张压为收缩压的2/3。
(二)婴幼儿生理、解剖及代谢特点•Fra bibliotek(1).循环系统
• 4.血管特点 小儿的动脉比成人相对粗,如新生 的动、静脉内径之比为1:1,而成人为1:2;大 血管方面,10~12岁前肺动脉比主动脉粗,之后 则相反。婴儿期肺、肾、肠及皮肤的微血管口径 较成人粗大,故对以上器官的血液供给比成人佳。
• 5.心率 年龄愈少,心率愈速。心率较快的原因 是小儿新陈代谢旺盛,身体组织需要更多的血液 供给,但心脏每次搏出量有限,只有增加搏动次 数来补偿不足。
• 2.心腔容积 初生时心腔容积为20~22ml,7岁 时为初生时的5倍,约为100~120ml,青春期为 140ml,18~20岁达240~250ml。
(二)婴幼儿生理、解剖及代谢特点
• (1).循环系统
• 3.房室增长速度 左、右心室增长不平衡。胎儿 期右室负荷大,左室负荷小而右心占优势。新生 儿期左、右室壁厚度为 1 : 1 ,约为 5mm。随着年 龄的增长,体循环的量日趋扩大,左室负荷明显 增加,左室壁厚度较右侧增长为快。 6 岁时,左 室壁厚达10mm,右室则为6mm,即1.6:1 (成人 2.6:1)。15岁时左室壁厚度增长到初生时2.5 倍,但右室仅增长原来厚度的1/3。
(二)婴幼儿生理、解剖及代谢特点
(二)婴幼儿生理、解剖及代谢特点
• (1).循环系统
• 另外,婴幼儿迷走神经未发育完臻,中枢紧张度 较低,对心脏收缩频率和强度的抑制作用较弱, 而交感神经占优势,故易有心率加速。小儿心率 的正常值随年龄而异,而且次数不稳定,因此, 应在小儿安静时测定心率才为准确。一般体温每 增高1 ℃,心率每分钟增加约 15次。睡眠时心率 每分钟可减少20次左右。